中考古诗词鉴赏10类题型答题技巧归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04361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古诗词鉴赏10类题型答题技巧归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10类题型答题技巧归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10类题型答题技巧归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10类题型答题技巧归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10类题型答题技巧归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10类题型答题技巧归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10类题型答题技巧归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10类题型答题技巧归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10类题型答题技巧归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10类题型答题技巧归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10类题型答题技巧归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10类题型答题技巧归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10类题型答题技巧归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10类题型答题技巧归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10类题型答题技巧归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10类题型答题技巧归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10类题型答题技巧归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10类题型答题技巧归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10类题型答题技巧归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10类题型答题技巧归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古诗词鉴赏10类题型答题技巧归类.docx

《中考古诗词鉴赏10类题型答题技巧归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古诗词鉴赏10类题型答题技巧归类.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古诗词鉴赏10类题型答题技巧归类.docx

中考古诗词鉴赏10类题型答题技巧归类

中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归类

一、诗歌形象类:

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

【人物形象举例】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高洁傲岸的形象。

(如李白)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苏轼)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辛弃疾)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岑参)

答题示例

1、人物形象

【例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问:

分析诗中塑造的陆鸿渐形象。

【答案】步骤

①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世俗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③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事物形象

【例题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早梅——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

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案】步骤

①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比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③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3、景物形象

【例题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西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

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

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步骤

①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

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

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③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二、诗歌意境类

鉴赏古诗的意境,要注意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即意象),有什么特征,渲染了何种气氛或传达了何种情感,情景之间的关系如何等问题。

【常用术语】

雄浑壮阔 雄奇险峻 辽阔苍茫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阔博大新奇 

清幽明净 清新明丽清净幽远恬静优美 宁静恬淡和谐静谧淡雅闲适 闲适恬淡

萧瑟凄凉凄清冷落孤寂冷清 肃杀荒寒 空蒙迷茫虚幻飘渺苍凉悲壮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或指出描写的具体景象、意象)。

2、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意境)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示例

【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②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③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三、诗歌意象类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常见意象】

1、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杨柳、长亭、驿路、南浦、寒蝉、行舟、酒。

2、愁苦类(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梧桐、芭蕉、芳草、流水、杜鹃、猿啼、风霜、飞雪、苦雨、酒。

3、思乡类(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月亮、鸿雁、双鲤、羌笛、蟋蟀、捣衣、行舟。

4、抒怀类(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梅花、菊花、松柏、幽兰、蝉、翠竹、冰雪、草木

5、爱情类(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红豆、连理枝、比翼鸟。

6、战争类(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投笔、长城、楼兰、请缨、柳营、羌笛。

7、闲适类(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五柳、东篱、渔樵、山林。

(三)答题步骤

1、找出诗中描绘的意象;

2、分析意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或内涵;

3、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四)答题示例

【例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

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答案】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

意象分析示例:

①子规。

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人归去,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

②贪夫、远客。

意指客居他乡之人。

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

③锦水春残。

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

④楚天月光。

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4、诗歌技巧类

1、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5种)

2、表现手法:

(1)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互文、反语、通感、排比、反复等。

(2)抒情手法: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写哀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

(3)描写方法:

A、动静结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虚实结合(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C、比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D、白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E、象征(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F、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G、衬托正衬: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用星斗分外明反衬夜色之暗;用草虫鸣反衬环境之静)

H、用典: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这时正好王弘送酒来了,于是醉饮而归。

I、联想、想象(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答题步骤:

1、明手法: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释理由:

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析作用:

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答案】

①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②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③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情感。

五、诗歌关系类

主要针对的是情景关系、虚实关系、动静关系、抑扬关系等,提问时一般会明确说出,解答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说明其具体关系。

1、情景关系: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2、动静关系: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3、虚实关系: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由实到虚、由虚到实)。

答题步骤

1、明关系:

指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2、阐运用:

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这种关系在诗歌中体现。

3、析效果:

说明这种关系的作用(营造的意境、表达的内容、抒发的情感)

答题示例

【例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雨后——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问: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案】

①这首诗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②一、二两句以“水面平”、平静如水面似“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以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写出风起、叶摇、雨滴落的雨后池上特有的动态之美;

③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例题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问:

分析这首诗景和情的关系。

【答案】

①以乐景写哀情;

②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融。

如此美景的描写是为了“何日是归年”的情感表达;

③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例题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问:

这首诗是如何处理抑扬关系的?

【答案】

①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

②前两句先写少妇“不知愁”,是扬;后面两句才说她“悔”,是抑;

③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六、诗歌炼字类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组织答案时常用术语:

深刻、含蓄、突出、生动、形象、传神等。

炼字的角度:

动词、形容词(重叠运用的、活用作动词的、表色彩的)、叠词、拟声词、数量词、虚词。

炼字重点放在动词、形容词、副词上。

答题步骤

1、释含义: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描景象: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作用:

点出该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姿态、神态、氛围、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例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答案】

同意。

①看,在诗中指回望;

②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③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例题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问: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中的“排”字用得十分精妙传神,试作分析。

【答案】

①“排”是闯进之意;

②两山迫不及待地“闯”进门来,把苍翠的山色“送”来,生动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

③该字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写出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七、诗歌语言风格类

【语言风格分类】

1、豪迈雄奇:

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2、沉郁顿挫:

沉郁就是深沉蕴藉。

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

杜甫《登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慷慨悲壮:

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朴素自然:

其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

陶渊明《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婉约细腻:

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

李清照《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6、含蓄委婉:

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

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

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7、清新明丽:

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

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清清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

周邦彦《苏幕遮》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8、幽默讽刺:

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

章碣《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一句话:

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田园诗恬淡宁静、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

怀古诗幽深绵长、送别诗意蕴深远。

答题步骤

1、明特色: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列例证:

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析作用:

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答题示例

【例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案】

①此诗语言特色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②“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③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例题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观祈雨——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问:

这首诗在语言特色上有什么突出的特色?

试作简要的赏析。

【答案】

①语言委婉含蓄,极具讽刺性;

②第一句中的“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的感情。

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

③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和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

八、诗歌诗眼类

所谓“诗眼”往往是指整首诗或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或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或某句的字词,表现为句中诗眼和全篇诗眼两种形式。

(一)句中诗眼

1、概念解说:

所谓“句中诗眼”,是就诗歌某句而言的最精练传神的富有表现力的字词。

它具有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丰富读者的想象性、翻出诗句的新意性、关乎诗意的准确性等作用。

2、提问方式:

(1)本诗某某句的“诗眼”是某某字,试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某某句的“诗眼”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作简要赏析。

3、答题技巧: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辨析诗眼:

一、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

二、抓描写事物准确、生动、形象的字词;

三、抓巧妙运用修辞手法的字词;

四、抓具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词;

五、抓富有表现力的数词虚词。

4、答题步骤:

(1)找出诗眼。

如果题目中已经给出了诗眼,则此步骤可以省略。

(2)解释含义。

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

(3)描述景象。

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绘景象,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注意看看这个字词有没有构成特殊的语法现象,或有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表达技巧。

如果有这些方面的内容,分析时需要点出来。

(4)点出效果。

点出该字词的表达效果,即突出了怎样的意象特点,构成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

5、答题示例:

【例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蜂。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

“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

①诗眼是“咽”和“冷”;

②“咽”字在句中是“呜咽”之意,“冷”字在句中是“阴冷”之意;

③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阴暗,似乎显得阴冷。

(步骤四)“咽”和“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二)全篇诗眼

1、概念解说:

所谓“全篇诗眼”,是就诗歌全篇而言的具有统摄或贯穿全篇、揭示主旨等作用的字词。

2、提问方式:

(1)全诗的诗眼是某某字,请作简要分析。

(2)有人说,本诗诗眼是某某字,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为什么?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3)找出全诗的诗眼,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4)本诗是怎样以某某字词统摄全篇或贯穿全篇的?

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赏析。

(5)本诗是怎样紧扣某某字词来写的?

请作简要分析。

(6)结合诗句,说说这首诗是如何围绕某某字词来表情达意的?

(7)诗题为某某字词,通篇虽无某某字词,但句句紧扣某某字词。

请作简要分析。

(8)这首诗是如何突出某某字词的?

试作简要分析。

注意:

第(4)至(8)种提问方式属于变式提问,碰见此类提问,要注意辨析答题角度。

3、答题技巧:

全篇诗眼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是为突出主旨服务的。

因此,在答题时要结合主旨,点面结合,重点分析这个“诗眼”是如何统摄或贯穿全篇的,或者说全诗是如何紧扣或围绕这个“诗眼”来写的。

组织答案时,可以依照原诗的顺序,采用逐句、逐联、逐层的方式叙说,即每一句、每一联、每一层写什么内容,这个内容怎样体现诗眼的。

对于绝句,可以逐句分析;对于律诗,可以逐联分析;对词曲,可以逐层分析。

4、答题步骤:

(1)找出诗眼。

如果题目中已经给出了诗眼,则此步骤可以省略。

(2)分析叙说。

说明诗句内容是如何贯穿这一诗眼的,即逐句、逐联、逐层叙说。

注意要扣住诗眼来叙说。

5、答题示例:

【例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问:

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个字词能够统领全篇?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一】

①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诗眼”;

②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

正因为身处“夕”中之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的“招客”。

【答案二】

①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诗眼”;

②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九、诗歌思想感情类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词的某句(某联、某片、某细节、某典故、某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局部考查)

2、这首诗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整体考查)

(二)分析思路

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1)看注解(作者、背景、词解);

(2)抓意象、意境;(3)抓诗眼、关键词;(4)懂典故;(5)懂手法。

【思想情感分类】

1、咏史怀古诗:

(1)表达物是人非的惆怅,昔盛今衰、沧海桑田的感慨。

(2)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年华消逝、怀才不遇之叹,表达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悲。

(3)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4)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5)借古讽今,劝谏或批评当今统治者。

2、边塞征战诗:

(1)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或报效国家的激情,或保家卫国的决心。

(2)表达戍边将士的乡愁,或家中妻子的离恨。

(3)表现塞外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辛,或连年征战的残酷。

(4)表现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或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或对战争的厌恶。

(5)表现报国无门的怨愤,或归家无望的哀痛。

(6)表现塞外风光的奇丽壮阔。

3、山水田园诗:

(1)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表现对自然山水的喜爱。

(2)表现对官场仕途的厌恶,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自由闲适生活。

4、思乡怀远诗:

(1)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

5、赠友送别诗:

(1)抒写离愁别恨或别后的孤独寂寞。

(2)借以一吐胸中块垒或表明心志。

(3)表达劝勉、鼓励、安慰之意。

6、思妇闺情诗:

(1)表达对丈夫的思念。

(2)表达对兵役和战争残酷的怨恨。

(3)表达对青春易逝的哀怨。

(4)表达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7、托物言志诗:

(1)感慨兴衰。

(2)寄托哀思。

(3)托古讽今。

8、谈禅说理诗:

表达某种禅趣或哲理。

9、羁旅行役诗:

(1)表达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

(2)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表达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向往。

10、伤春惜别诗:

(1)抒发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2)表达对某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11、游仙悼亡诗:

(1)表达对亲人离去的哀怨和思念。

(2)借助仙境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或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闷。

12、即事感怀诗:

就某件事发表议论,抒发感慨。

答题步骤

1、分析诗歌描写了什么内容。

2、分析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

注:

如果涉及到艺术手法,需要指出手法的运用。

【答题格式】本诗通过(   )的描写(叙述、回忆),抒发(表现)了诗人(   )的感情。

(四)答题示例

【例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绣龟形诗①——侯氏

暌离②已是十秋强,对镜那堪重理妆?

闻雁几回修尺素③,见霜先为制衣裳。

开箱迭练④先垂泪,拂杵调砧⑤更断肠。

绣作龟形献天子,愿教征客早还乡。

[注]①龟形诗:

以“龟”谐“归”。

②暌离:

分离。

③尺素:

书信。

④开箱迭练:

打开箱子折叠丝绢。

练,白色的丝绢。

⑤拂杵调砧:

拂拭捣衣的木槌调整好捣衣石准备为征夫制衣裳。

杵和砧,均为捣衣用具。

诗中哪几句是细节描写?

这些细节描写表达了抒情主人公什么感情?

【答案】

①诗中的颔联和颈联四句运用了细节描写:

闻雁修书,见霜制衣,开箱垂泪,调砧断肠。

②这些具体、典型的生活细节,真切有力地抒发了家中妻子对戍边丈夫的思念之情。

【例题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岁暮——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做简要的分析?

【答案】

①诗人通过对自己岁末暮年,仍漂泊他乡,而边关战事不断,时局艰难,朝中无人请缨的叙述,

②抒发了漂泊他乡的孤独寂寞之情,也流露出诗人崇高的民族责任感与爱国之情,也表达了自己空负报国愿望却无力为国分忧的无奈。

十、诗歌一词(句)领全诗类

(一)设问方式

1、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哪个字词(句)是理解全诗的关键?

请简要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