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421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9061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75.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421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421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421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421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421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421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421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421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421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421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421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421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421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421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421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421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421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421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421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421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421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421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421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岳麓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

________年中国全面开展因特网业务;

此后互联网在中国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3.影响

(1)打破时空界限,使信息、知识更快地传递、共享。

(2)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娱乐方式。

(3)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以及________的方法。

1.(判断)网络媒介的发展会取代其他传统媒介。

2.(判断)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中国社会走向信息化。

知识点四 时尚中国

1.原因:

________使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2.表现

(1)思想观念:

竞争意识、________、效率意识成为很多中国人行动的指南。

(2)生活时尚

①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变化。

②居住条件的改善以及由此引发的“装修热”。

(3)流行语言:

包括新创词语、________、港台语言等。

1.(判断)蓝色中山装、绿军装曾经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2.(判断)流行语的变化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社会生活时尚在不断更新。

3.(思考)“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

”这句顺口溜最有可能流行于我国什么时期?

试答:

 

[误区警示]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新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

[图示巧记]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误区警示]经济腾飞带来了社会进步和生活巨变。

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是确保经济高速持续增长、指引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障。

[误区警示]社会生活的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政局是否稳定、经济是否发展、文化是否繁荣,都对社会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误区警示]对互联网的认识应当一分为二,既要看到它的积极作用,又要看到其存在的消极作用。

[误区警示]新中国改革开放前的衣食住行和生活时尚体现了统一性的特点,受政治影响较大;

改革开放后,生活时尚向个性化方向发展,受经济发展和外来文化影响较大。

【自主学习答案】

知识点一

1.1经济发展水平 2国内生产总值3十一届三中全会 3.2小康社会3十七大

预习评价 1.×

 2.×

知识点二

2.321世纪 小城镇 3.1城市区域化 2中小城市

 2.√

知识点三

1.2计算机网络技术 2.19953.3认识世界

知识点四

1.改革开放 2.1市场意识 3外来词汇

预习评价 1.√ 2.√ 3.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主题

 城市化进程加快

[史料探究]

1.城市化进程加快

史料 

1978年

2000年

城市数量

193个

663个①

小城镇

2173个

20312个

市镇总人口

1.7亿

4.56亿

城市化水平

17.9%

36.1%

注:

①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思考 史料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

21世纪以来,该现象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为此政府提出了怎样的发展战略?

答案 城镇化(城市化)进程加快。

战略:

实施积极的城镇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

2.城市化的特点

史料 1978~2006年,我国城市化率①从17.9%左右提高到43.9%,设市城市从193个发展到655个,建制镇从213个发展到9369个,城镇人口达5.9亿。

①城市化率(也叫城镇化率)是城市化的度量指标,一般采用人口统计学指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包括农业与非农业)的比重。

思考 据史料,指出新时期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扼要分析其成因。

答案 特点:

城市化进程加快。

成因:

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增强;

政府积极的城市化战略。

[史论形成]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的特点

1.进程的曲折性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抑制城市化发展,城市化进程十分缓慢;

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加快。

2.途径的多样性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使小城镇迅速崛起,在城市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区域化的倾向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形成城市群的雏形。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北京等城市群。

4.发展的均衡性

2002年政府提出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

 现代中国的生活巨变

1.人均国民收入的变化

史料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均国民收入①增长图

①人均国民收入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占有量,反映国民收入总量与人口数量的对比关系。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经济生活从1949年到1998年发生了什么变化。

请说明原因。

答案 变化:

GDP总量不断提高;

国际经济地位发生巨大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巨大变化。

原因: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国内社会环境的稳定和相对和平的周边国际环境;

中国人民的努力。

2.物质生活的变化

思考 从图一、图二到图三、图四的变化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

这组漫画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 现象:

图片中的《望穿饭锅等下勺》和《白菜土豆排队买》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

《讲求营养碗变小》和《四季蔬食满柜台》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说明:

漫画通过两个时期的对比,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社会的沧桑巨变,歌颂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意义。

3.思想观念的变化

史料 20世纪80年代,在深圳蛇口工业区①竖立的标语。

①该工业区是招商局全资开发的中国第一个外向型经济开发区,成立于一九七九年。

思考 史料中的标语说明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观有何变化?

答案 标语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人对生命价值的高尚追求,也说明现代生活节奏的高效与快捷。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激发了人们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激励人们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史论形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变及原因

1.巨变

(1)国民经济的增长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向小康迈进。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逐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

(3)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娱乐方式发生了变化。

(4)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思想观念均发生了变化。

2.原因

(1)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坚持改革开放。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国科技水平显著提高。

(3)中国社会环境的安定及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等。

(4)思想不断得到解放,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5)国外文化和思想的涌入。

(6)科学技术的进步。

[知识拓展]时尚中国的表现和影响因素

1.时尚中国的表现

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等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

(2)衣食住行: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3)居住条件:

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引发了“装修热”。

(4)流行语言:

生动体现了社会生活时尚的不断更新。

2.导致时尚中国的主要因素

(1)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2)实行开放政策,西方生活方式和观念的传入。

(3)科学技术发展等。

[名家论史]

观点: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

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

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

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

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导读:

史料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服饰的变革,即由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

导致变革的原因包括:

改革开放;

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民众思想观念变化;

外来文化影响等。

课中思考题

提示:

流行的新词语:

出现在我们身边诸多新词汇,如“牛市”代表的是股市的行情很好;

“博客”指的是个人在互联网上的主页,成为与他人交流的手段;

“伊妹儿”指的是电子邮件,它比一般传统的邮件快捷、方便,同时也更加安全,是“电子时代”人们相互联系的主要手段之一;

“双赢”常用于外交和国际经济交流中双方的互利;

“小资”是指在社会上收入相对稳定,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追求相对较高的年轻人。

自我测评

1.提示:

变化:

建国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极低;

1978年,虽有提高,但仍位列许多发展中国家之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科技水平提高;

相对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

2.提示:

电子商务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贸易方式,足不出户就可以和全世界的人做生意,互联网的快捷给习惯于规律性和节奏感的人类带来巨大的心理挑战;

另外,互联网在缩短世界距离,增强思想、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引起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人们的独立意识和个人意识不断增强。

                   

1.(2017·

安徽桐城五中期末)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年增长率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及同时期的亚洲新兴国家,主要得益于(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C.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决策

解析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国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政策,经济迅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急剧增加。

答案 D

2.(2016·

江苏学业水平考试)城镇人口数量的变化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

与下图现象直接相关的是(  )

A.“一五”计划实施B.“大跃进”运动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D.工业化基本实现

解析 “一五”计划实施于1953~1957年,“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城镇人口迅速增加。

“大跃进”运动开展是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于1958年“大跃进”运动之后,时间上与题干材料不符。

“一五”计划的完成,只是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工业化并未实现。

答案 A

3.(2016·

湖南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开放后,我国电讯产业快速发展,对人们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其影响包括(  )

①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 ③束缚了人们思想 ④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电讯产业快速发展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故③不符合史实。

答案 B

4.(2017·

福建厦门六中月考)用QQ聊天、用Email发邮件、用Blog(博客)写日记,已成为很多中国人的生活习惯。

这表明(  )

A.邮电通信事业获得了新发展

B.广播影视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体

C.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

D.新技术、新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 网络聊天、网络日志等都体现了互联网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与交往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A、B、D三项与材料无直接关系,排除。

答案 C

5.(2017·

河南中原名校联考)布拉吉是苏联女英雄卓娅所穿的衣服。

20世纪50年代,举国上下飘舞着千千万万件布拉吉,“布拉吉”也成了汉语中一个最常用的外来词。

这一潮流主要反映了(  )

A.政治观念的影响B.审美情趣的提高

C.生活水平的提高D.国际潮流的趋向

解析 20世纪50年代流行苏式服装是因为受“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故A项正确。

其他三项说法均不能说明其原因。

6.(2017·

山东实验中学月考)上海纺织女工杨秀燕从1965年开始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小到几分钱,大到几百元,无一遗漏,一记就是37年。

这本普通百姓的家庭“豆腐账”,却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当作宝贝一样收藏起来。

它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  )

A.记录者是普通百姓

B.记录时间具有连续性

C.记录内容是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

D.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变迁

解析 这本长达37年之久的百姓家庭“豆腐账”,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其实记录了百姓衣食住行的进步和变迁,它反映了我国现代时期社会历史的变迁。

7.(2017·

湖南浏阳一中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各时代的流行语:

①“志愿军”“尼龙”“大鸣大放”“大跃进”“大炼钢铁”。

②“上山下乡”“串联”“知青”“右派”“样板戏”。

③“平反摘帽”“改革开放”“经济特区”“合资”“四化”。

④“下海”“打工”“公关”“白领”“克隆”“知识经济”。

⑤“入世”“WTO”“反恐”“黑客”“灌水”“斑竹”“伊妹儿”。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中的流行语各流行于什么年代?

(3)材料三反映了城市化进程的什么问题?

答案 

(1)变化:

城市化迅速发展;

互联网普及;

衣食住行日益时尚便捷。

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实行开放政策,西方生活方式和观念的传入;

科学技术发展等。

(2)①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

②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

③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

④是20世纪九十年代;

⑤21世纪初。

(3)问题:

环境质量下降;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福建东山二中期末)观察中国经济GDP增长率变化图(下图),出现第二个快速增长期的直接原因是(  )

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解析 图中第二个快速增长的时期是在1991~1993年间,原因是中共十四大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2.(2017·

江苏如东中学月考)目前已具规模的城市群有以沪宁杭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等。

A.出现了城市区域化倾向

B.小城镇迅速崛起

C.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D.城市化进程出现曲折

解析 题干材料中的城市群说明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城市区域化倾向。

B、C两项表述与题干材料不符,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

3.(2017·

江西瑞昌一中月考)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1978年我国城市数量为193个,1997年为668个,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

这主要是由于(  )

A.经济特区的设立B.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

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解析 题干要求回答改革开放以来大量中小城市出现的原因,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量的中小企业得到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

A、C项主要作用在于促进局部地区或原有城市的发展,而D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均与题意不符合,可排除。

随着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促进了一大批中小城市的出现和发展。

辽宁六校联考)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趋势:

1982年为144.6公斤,2002年降至78.5公斤,这表明(  )

A.自然灾害致粮食产量下降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

C.居民膳食结构日益多样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解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居民膳食结构日益多样化。

山西五校联考)阿里巴巴1998年正式注册,随后,卓越、京东、凡客诚品、苏宁易购相继成立。

2012年,中国网络零售超过1.2万亿人民币,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网购市场。

2014年,中国网络零售额已突破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10%。

这说明(  )

A.电子商务已成为第三产业的主流

B.知识经济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C.信息技术推动了企业经营方式的革新

D.发展中国家是“新经济”的主要受益者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中国出现了众多的网络销售平台,且发展迅速。

湖南衡阳一中期末)“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有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的毛式短上衣”。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建国初期社会物资比较匮乏

B.受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C.冷战与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

D.受苏联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解析 新中国诞生时,在冷战形势下由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采取与中国主动示好的政策,新中国在外交上推行“一边倒”的政策,并波及至经济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

A、B、D项虽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主要原因。

江西师范大学附中月考)“粉丝”是现在年轻人中的时尚语言,它来源于英语单词中的fans,即追随者、崇拜者的意思,这说明当代中国语言变化的原因是(  )

A.为适应新事物而创造词语

B.受外来语言的影响

C.受港台和地方语言的影响

D.受生活水平的影响

解析 “粉丝”是fans的音译,说明中国语言的变化受外来语言的影响。

8.(2016·

北京顺义模拟)下列三幅漫画,反映了建国后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变化。

有关漫画内容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图一时期实行计划经济,商品凭票供应

B.图二时期生活物资匮乏,商品供应不足

C.图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商品供应充足

D.图片说明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经济生活的巨大变化

解析 上世纪90年代中国还没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加入WTO是在2001年。

二、非选择题

9.(2016·

海南实验学校月考)时代不同,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不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奢则不孙(恭逊),俭则固(寒酸)。

与其不孙也,宁固。

——《论语》

材料二 明朝后期“(暴富之家)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簪拟无涯,逾国家之禁也。

——嘉靖《太康县志》

材料三 鸦片战争之后,崇尚洋货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消费品都要带个洋字”。

民国初年,出现了倡导使用国货运动,“消费品都要带个华字”。

材料四 山东城镇居民“九五”时期消费结构表

1996年

(总量100计)

1998年

食品支出

43.6

39.6

34.7

衣着支出

17.4

14.0

13.2

医疗保健支出

3.9

4.5

6.4

交通通信支出

4.9

6.2

7.0

娱乐文教支出

10.0

12.8

14.2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反映的不同消费观念。

并指出材料二消费观念反映的社会现象。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国出现“崇尚洋货”和“倡导国货”的原因。

(3)据材料四概括这一时期山东城镇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4)综上所述,你认为影响消费观念的因素有哪些?

解析 本题考查消费观念问题。

(1)问观念从材料一二中归结即可:

材料一是提倡节俭;

材料二是超越等级,追求奢侈。

社会现象要从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衰落、经济发展、社会风气变化等方面分析。

(2)问回答“崇尚洋货”的原因要注意时间点“鸦片战争之后”,结合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辟、洋货的大量进口,对人们的消费观念造成冲击。

回答“倡导国货”的原因要注意时间点“民国初年”,注意当时政权的性质和所制定的政策方面寻求答案。

第(3)问从材料三图表中的比重上看食品支出在逐渐减少,娱乐、医疗、教育支出比重在增加,据此来归纳得出由重温饱到重健康;

由重物质到重文化。

变化原因应该从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思想观念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等方面分析。

第(4)问影响因素的归结可以结合前几问中原因的分析从中归纳出影响因素。

答案 

(1)观念:

材料一:

提倡等级、崇尚节俭。

材料二:

逾越等级、追求奢侈。

现象:

封建制度的衰落;

商品经济的发展;

市民阶层的扩大;

重利奢靡的风气。

(2)崇尚洋货:

西方列强入侵;

洋货大量涌入;

西方工业产品优势;

工业文明冲击。

倡导国货:

民族危机加深;

实业救国思潮;

民族工业发展;

民国政府倡导。

(3)变化:

由重温饱到重健康、舒适;

由重物质到重文化、教育。

改革开放深化;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经济发展;

科技进步;

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城镇居民收入增加。

(4)因素:

经济水平、政府政策、社会风气、文化传统、居民收入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