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打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 《经济生活》复习常考必背知识点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07412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直接打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 《经济生活》复习常考必背知识点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直接打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 《经济生活》复习常考必背知识点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直接打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 《经济生活》复习常考必背知识点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直接打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 《经济生活》复习常考必背知识点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直接打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 《经济生活》复习常考必背知识点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直接打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 《经济生活》复习常考必背知识点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直接打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 《经济生活》复习常考必背知识点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直接打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 《经济生活》复习常考必背知识点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直接打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 《经济生活》复习常考必背知识点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直接打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 《经济生活》复习常考必背知识点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直接打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 《经济生活》复习常考必背知识点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直接打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 《经济生活》复习常考必背知识点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直接打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 《经济生活》复习常考必背知识点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直接打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 《经济生活》复习常考必背知识点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直接打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 《经济生活》复习常考必背知识点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直接打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 《经济生活》复习常考必背知识点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直接打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 《经济生活》复习常考必背知识点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直接打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 《经济生活》复习常考必背知识点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直接打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 《经济生活》复习常考必背知识点提纲.docx

《直接打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 《经济生活》复习常考必背知识点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直接打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 《经济生活》复习常考必背知识点提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直接打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 《经济生活》复习常考必背知识点提纲.docx

直接打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复习常考必背知识点提纲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复习提纲

主题

具体知识点

货币

商品含义: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

货币的产生:

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

货币的含义:

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

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需观念中货币)和流通手段(需现实中货币)。

(1)价值尺度①含义:

是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表现: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流通手段:

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3)其他职能:

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纸币

(1)含义: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2)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3)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①通货膨胀A含义:

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货币供应量过多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之。

B解决办法:

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压缩国债规模,提高税率,提高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②通货紧缩A含义:

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的现象,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

B解决方法:

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增发国债,降低税率,降低存货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货币与财富

(1)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因为从本质上看,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2)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对待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信用工具和外汇:

(1)常用结算方式:

现金结算、转账结算

(2)常用信用工具:

信用卡和支票。

信用卡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存取现金、信用贷款、查询等功能。

(3)外汇①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②如果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

③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

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价格

影响价格的因素:

(1)决定因素:

价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值是根本原因)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受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2)影响因素:

供求关系。

各种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

(1)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到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还要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A互为替代品:

是同向的。

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B互补品:

是反向的。

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①调节产量。

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3)注意需求曲线、供给曲线、均衡价格的变化相关知识

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

(1)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等价交换只存在于商品交换的平均数之中,而不是指每一次交换都要与价值相符。

(2)表现形式:

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消费

影响消费水平因素:

(1)主要因素是居民的收入(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①当前可支配收入: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量越大②未来收入预期:

对未来收入预期:

对未来收入预期非常乐观,预支将来收入的可能性就会加大。

③社会收入差距:

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社会总水平消费水平会降低

(2)根本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消费类型:

(1)按交易方式分,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最常见的是钱货两清消费)

(2)按消费目的分,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最基本的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恩格尔系数:

即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例。

根据恩格尔系数,可以大致推知家庭消费水平的高低。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消费心理:

从众心理(盲目从众不可取);求异心理(过分标新立异不值得提倡);攀比心理(是不健康的);求实心理(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2)做理智的消费者: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在自己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核心是可持续消费。

以保护消费者健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旨)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艰苦奋斗精神,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光大)。

生产与经济制度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

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大力发展生产力 

(1)意义: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2)措施:

①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③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④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⑤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我国现阶段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1)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公有制经济的范围:

包括国有经济(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公有制主体地位体现: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4)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它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保障国家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发展战略性产业、提供公共服务,具有关键作用。

在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比重小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2、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种类及作用

(1)非公有制经济的内容:

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2)外资经济指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

(3)作用:

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

3、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和意义

公有制这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础。

(1)内容: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原因:

①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

②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意义:

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怎么办:

①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②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企业与劳动者

企业组织形式:

公司制和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

企业的地位: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公司制的优点:

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等优点)

公司的类型 

(1)有限责任公司

(2)股份有限公司

【注意:

两者最主要的区别:

是否划分为等额股份,是否向社会公开募股集资。

前者不能募股集资,后者可以。

不是所有的股份有限公司都是上市公司。

两者共同点:

都承担有限责任】

公司的组织机构:

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及其选出的董事会)、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其助手)和监督机构(监事会)

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1)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

(2)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一种无形的资产。

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企业兼并是指两家或更多的独立的企业合作成一家企业,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企业吸收一家或更多的企业。

企业兼并,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以优带劣,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企业破产,指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

实行企业破产的压力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

通过企业破产,及时淘汰落后的企业,有利于优胜劣汰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劳动和就业:

(1)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劳动乾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3)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同时,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解决就业问题:

①党和政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破除妨碍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②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即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必要性:

①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②我国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享有的各项权利。

这些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实现平等就业、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2)如何维权①维权法律:

劳动法。

②维权重要依据:

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

③维权前提基础:

自觉履行劳动者义务。

④维权途径:

劳动者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投资

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1)储蓄存款特点:

便捷的投资。

(2)储蓄存款种类:

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

(3)储蓄存款唯一收益:

利息(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4)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①存款业务(基础业务)。

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利润的主要来源)③结算业务。

股票、债券和保险:

(1)股票:

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股票代表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

①特点:

高风险、高收益同在。

②股票性质:

股份凭证、所有权证书。

③股票收益:

一部分是股息和红利收入(来源于企业利润),一部分是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2)债券:

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①特点:

稳健的投资。

②性质:

债务凭证。

③分类:

根据发行者不同,可分为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风险最小,收益最低的是国债,风险最大,收益最高的是企业债券)

(3)商业保险:

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购买保险。

①特点:

规避风险的投资。

②分类:

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

③投保原则:

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个人收入的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实行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

我国当前生产力状况②直接原因: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由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即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决定③重要原因:

我国目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按劳分配①含义: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配: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②原因: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③意义:

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④地位:

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3)多种分配方式:

①按生产要素分配:

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土地和资本要素)的所有权按贡献参与分配。

——特别注意是非公有制中的劳动者的劳动②意义:

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1、收入分配公平

(1)主要表现①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②收入分配公平要求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别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意义:

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2、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措施:

①制度保证: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供制度保证。

②重要举措:

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两个同时”实现“两个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③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3、效率与公平关系:

(1)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2)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着矛盾。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3)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

②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既要)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又要)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财政

国家财政的概念与作用 1、财政的含义: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2、我国财政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①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②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抵制总需要,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收入

(1)含义:

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

(2)财政收入来源:

税收收入(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

(3)影响财政收入因素:

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和分配政策。

2、财政支出

(1)含义:

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2)构成:

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3、财政收支关系:

①财政收支平衡:

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②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③财政盈余:

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部分。

税收

税收及其种类 

(1)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税收基本特征:

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这些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根据征税对象,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

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影响很大的两个税种。

(2)增值税:

以增值额为征税对象。

(3)个人所得税:

对个人所得征税。

按应税项目,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税收是国家实现职能的物质基础,有国必有税。

(2)公民必须自觉诚信纳税①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税收性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具有一致性。

②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③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服务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自觉依法纳税。

(常见违反税法行为:

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3)树立纳税意识①自觉诚信纳税,反对任何违反税法的行为②增强监督意识,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批评和检举贪污、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调节1、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市场和计划。

2、市场配置资源

(1)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途径):

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供求、价格、竞争等来实现的。

(2)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

(3)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①在经济生活中,市场能够及时、灵活的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的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②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4)局限性: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

规范市场秩序

(1)原因:

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2)措施:

①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来维护。

②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重要性——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措施——切实加强商务社会诚信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③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来引导。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基本标志: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③内在要求:

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我国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和手段

(1)含义:

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2)原因:

①加强宏观调控,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不足(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弊端)②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③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职责和作用之一。

(3)主要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手段:

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1)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2)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3)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2、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的目标(开辟新征程):

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1)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1)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2)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3)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4)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内外联动问题。

(5)共享经济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经济全球化

(1)含义:

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主要表现:

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3)载体:

跨国公司。

(4)实质:

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

这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2)消极影响:

①发达国家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②经济全球化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3)发展中国家的对策: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我国将继续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对外开放的新阶段1、对外开放

(1)地位: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作出了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对外开放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2)格局:

我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开放型经济体系逐步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新世纪新阶段的要求:

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2、世界贸易组织

(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决策,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2)性质地位:

世界性、专门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经济组织。

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3)WTO积极作用:

组织多边贸易谈判、制定贸易基本原则和协定、提供解决贸易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