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优质课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08449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过秦论》优质课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过秦论》优质课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过秦论》优质课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过秦论》优质课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过秦论》优质课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过秦论》优质课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过秦论》优质课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过秦论》优质课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过秦论》优质课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过秦论》优质课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过秦论》优质课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过秦论》优质课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过秦论》优质课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过秦论》优质课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过秦论》优质课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过秦论》优质课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docx

《《过秦论》优质课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秦论》优质课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过秦论》优质课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docx

《过秦论》优质课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过秦论》优质课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素养目标】

1.积累并掌握本课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理清课文思路,学习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和铺排渲染的语言特色。

3.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

【重难点】

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作者介绍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

著有《新书》十卷。

以文才显名,后被汉文帝任命为博士,掌管文献典籍。

不久就擢升为太中大夫参与政事,深受倚重。

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老臣嫉妒毁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转任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他“自伤为傅无状”,一年后也忧郁而死。

贾谊的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

散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有名。

辞赋著名的有《吊屈原赋》《服鸟赋》。

其文议论风发,雄辩有力,颇有文采,针砭时弊,酣畅淋漓,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所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并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因此,后世往往把屈原和贾谊并称为“屈贾”。

2、题目解说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

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斥秦的过失。

过,名词用作动词,指出……的过失。

论,是一种文体。

“过秦论”,就是指斥秦的过失的论文。

3、文学常识

论辨文

论辨文是古代的一种论文文体,有“原……”“……论”“……辩”等文题形式。

这种文体是作者对祟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等,从根本上进行考查、探讨,辨是非,别真伪,表明观点,澄清对错的文体。

写作时一般援事引例,引经据典,或论其事实,或批驳谬误,语言富有论辩力,逻辑性强,又颇具文采。

据《昭明文选》所载:

“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史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

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日……,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4、写作背景

贾谊所处的时代,属西汉的“太平盛世”,许多人认为当时天下“已安已治”了,但实际上却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

按照贾谊的说法是“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治安策》)由于大地主大商人势倾王侯,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大批逃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作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贾谊从秦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他目睹现实,深感忧虑。

写作《过秦论》,名为“过秦”,实为“规汉”,希望汉朝统治者以秦为鉴,施行仁政,改革政治,缓和矛盾,避免社会危机。

5、资料链接

《过秦论》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

上篇先讲述秦自孝公至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后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强大的秦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义不施”的结论。

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施行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

下篇写在秦面临危亡的情况下,秦王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王子婴的过失。

合纵连横

战国中期,齐、秦两国最为强大,东西对峙,各自争取盟国,以图击败对方。

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与齐、秦两诸侯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

大的诸侯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

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诸侯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的诸侯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的诸侯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诸侯国,共同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

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多个弱的诸侯国抵抗一个强的诸侯国,以防止被兼并。

连横的目的在于侍奉一个强的诸侯国以作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的诸侯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张土地的目的。

当时著名的纵横家有苏秦、张仪、公孙衍等人。

秦国发展及主要君主简介

秦国君主,嬴姓赵氏。

秦国自非子被周孝王封为附庸;到秦襄公正式成为周朝诸侯,经历5代君主;再到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中国建立秦朝,共经历31位君主。

秦襄公因率兵救周、进而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于公元前770年被赐封岐以西之地,秦国正式成为周朝诸侯国。

秦穆公(前659--前621在位)先后灭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国,开疆拓土千余里,奠定秦国作为春秋四大强国的基础。

秦孝公(前361---前338在位)任用商鞅变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灭蜀国,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版图最大的国家。

秦昭襄王在长平之战中大破赵军,奠定了秦统一天下的基础。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于公元前230年一前221年十年间灭六国,建立秦朝。

课文中的“惠文、武、昭襄”,是指惠文王、武王、昭襄王。

惠文王是孝公的儿子,武王是惠文王的儿子,昭襄王是武王的异母弟。

二、整体感知

1、读课文,读准下列字。

崤函膏腴窥视

宁越陈轸孙膑

带佗倪良召滑

翟景乐毅逡巡

遗镞漂橹鞭笞

藩篱黔首隳名城

销锋镝瓮牖甿隶

蹑足行伍阡陌

谪戍锄耰棘矜

铦钩戟长铩

猗顿墨翟万乘

2、速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脉络。

三、疏通解读

10102;

活动一:

朗读课文第一段,梳理文意,解释划线字词。

原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活动二:

解读

1、找出能表现秦孝公的政治野心的词语,并思考有什么作用?

2、文章意在指斥秦之过失,却在开头写秦攻取天下的过程,有何作用?

10103;

活动一:

朗读课文第二段,梳理文意,解释划线字词。

原文: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活动二:

解读

作者是如何说明诸侯国的联合实力远超秦国?

10104;

活动一:

朗读课文第三段,梳理文意,解释划线字词。

原文: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活动二:

解读

1、秦始皇夺取天下,处于“攻势”时采用了什么办法?

结果如何?

2、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由攻转守,就其国内来说,他的“守”策有哪些?

10105;

活动一:

朗读课文第四段,梳理文意,解释划线字词。

原文: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活动二:

解读

本段是如何描写陈涉的队伍力量之弱小的?

目的是什么?

10106;

活动一:

朗读课文第五段,梳理文意,解释划线字词。

原文: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活动二:

解读

本段是如何将陈涉与九国之师作对比的?

作用是什么?

五、核心要点探究

任务

(一)

把握文章的观点态度

【任务设计】

1、本文为什么不从秦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

2.秦始皇即位后,对外、对内分别采取了哪些政策?

这些政策导致的结果是什么?

请摘录原文词句回答。

3.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具体表现在哪些段落中?

请简要说明。

任务

(二)

正反对照,层层推进

【任务设计】

1.作者写了陈涉起义时的哪些不利条件?

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陈涉的不利条件与天下人的积极响应?

2.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试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六、当堂检测

1、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

1.合从缔交

2.赢粮而景从

3.锄耰棘矜

4.百有余年矣

5.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6.陈利兵而谁何

7.孝公既没

8.外连衡而斗诸侯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类型并解释

1.履至尊而制六合

2.赢粮而景从

3.将数百之众

4.序八州而朝同列

5.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6.却匈奴七百余里

7.流血漂橹

8.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10.天下云集响应

答案

二、整体感知

1、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

崤函(xiáo)膏腴(yú)窥视(kui)

宁越(nìng)陈轸(zhěn孙膑(bìn)

带佗(tuó)倪良(ní)召滑(shào)

翟景(zhái)乐毅(yuè)逡巡(xún)

遗镞(zú)漂橹(lǔ)鞭笞(chi)

藩篱(fān)黔首(qián)隳名城(huī)

销锋镝(dí)瓮牖(yǒu)甿隶(méng)

蹑足(niè)行伍(háng)阡陌(qiān)

谪戍(zhé)锄耰(yōu)棘矜(qín)

铦(xiān)钩戟(jǐ)长铩(shā)

猗顿(yī)墨翟(dí)万乘(shèng)

2、速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脉络。

课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叙述秦王朝的兴亡。

第1段写秦国势力的崛起。

第2段写秦国势力的进一步发展。

第3段写秦王统一天下。

第4段写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

第二部分(5段)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四、疏通解读

10102;

活动一:

朗读课文第一段,梳理文意,解释划线字词。

以:

表目的

席卷、包举、囊括:

并吞。

“席、包、囊”名作状语,像……一样

八荒:

八方荒远之地。

宇内、四海、八荒均指天下

内:

在内,名词作状语

务:

致力于

外:

名词作状语对外

斗:

使动用法,使…争斗

西河:

黄河以西

活动二:

解读

1、找出能表现秦孝公的政治野心的词语,并思考有什么作用?

“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四个短语构成互文,同时又是排比,极言秦孝公吞并天下的雄心,可谓气势磅礴。

2、文章意在指斥秦之过失,却在开头写秦攻取天下的过程,有何作用?

先叙秦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的政治雄心,次叙在商鞅辅佐下所制定的基本国策(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连衡)和取得的成果,目的是展示出秦“成功”的一面,与其下文“失败的一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10103;

活动一:

朗读课文第二段,梳理文意,解释划线字词。

没:

死因:

沿袭

南:

名词作状语向南举:

攻占、攻取

膏腴:

肥沃

会盟:

古代诸侯国之间聚会而结盟爱:

吝惜

以致:

以是连词表目的,致:

招致、招引。

约:

属:

某一类,与下文的“徒”“类”“辈”,指某一类。

延:

叩击

逡巡:

有所顾虑而徘徊不敢前进。

亡:

丢失

镞:

箭头

追亡逐北:

败逃的军队橹:

打的盾牌

因:

趁着享国:

帝王在位的时间

活动二:

解读

作者是如何说明诸侯国的联合实力远超秦国?

先以“齐有孟尝……魏有信陵”排比,显示“合从缔交”面之广;接着以“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的排比,显示上述四君子的谋略才干;再以

“……杜赫之属为之谋”“……乐毅之徒通其意”“……赵奢之伦,制其兵”,显示“天下之士”“合从缔交”戮力攻秦的力量。

10104;

活动一:

朗读课文第三段,梳理文意,解释划线字词。

奋:

振兴烈:

功业、功绩

策:

马鞭子六合:

天地四方

敲扑:

行刑时用的棍杖,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鞭笞:

用鞭抽打以为:

以之为的省略

委:

托付、交付却:

使动用法,使退却

道:

法则、制度言:

言论,这里指著作

黔首:

秦朝对百姓的称呼。

黔,黑色。

秦朝百姓用黑色头巾包头,故称“黔首”。

隳:

毁坏兵:

兵器

践:

踏因:

凭借

信:

可靠关中:

秦的腹地,今在陕西

帝王:

名词用作动词,做帝王

活动二:

解读

1、秦始皇夺取天下,处于“攻势”时采用了什么办法?

结果如何?

采取办法:

“奋”“振”“吞”“履”“执”等系列动词,形象地写出了秦始皇威势之盛,揭露出其政策的实质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即施行暴政。

结果:

“南取百越”“北筑长城”,秦始皇靠武力使疆域扩大,国力强盛,天下

臣服,天下之人敢怒不敢言。

2、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由攻转守,就其国内来说,他的“守”策有哪些?

首先是愚民政策,秦始皇认为先王治世之道不符合其专制统治,而诸子百家之言多讲“仁义”,也与之格格不入,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其次是弱民政策,秦始皇认为人民手无寸铁就不会反抗,所以他想尽一切办法削弱人民的反抗力量,便“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最后是防民政策,他“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派“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10105;

活动一:

朗读课文第四段,梳理文意,解释划线字词。

殊俗:

不同的风俗,指边远地区。

瓮牖绳枢:

用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扇,形容家里穷。

瓮、绳都是名词用作动词,以破瓮做,以草绳系。

牖,窗户。

枢,门扇开关的枢轴。

氓隶:

指下层百姓。

氓,民。

隶,低贱的人

迁徙之徒:

被征发的人。

指陈涉被征发戌守渔阳。

中人:

平常的人。

蹑足:

置身,参与。

行伍:

代指军队。

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

倔起:

兴起。

阡陌:

本指田间小路,这里指田野。

田间南北向的路为阡,东西向的路为陌。

云集响应:

“云”“响”均为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赢:

担负。

景:

同“影”。

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山东:

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活动二:

解读

本段是如何描写陈涉的队伍力量之弱小的?

目的是什么?

描写弱小:

①领袖出身卑微:

一瓮牖绳枢之子,迁徙之徒;

②领袖才能之劣:

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③举事之急:

一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④兵力之弱疲弊之卒,数百之众;

⑤装备之差: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目的:

①说明强秦并不是毁于强大的外部力量,而是统治者自身出现了重大问题,即“仁义不施”,陈涉不费吹灰之力就“亡秦族矣”.

②与前三段形成鲜明对比:

秦国面对强大的列国联盟,能以弱胜强统一天下;面对弱小的陈涉,反被击而溃。

原因何在?

令人深思。

为文章进一步分析和最后提出中心论点做了充分而必要的准备。

10106;

活动一:

朗读课文第五段,梳理文意,解释划线字词。

小弱:

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小,变弱

自若:

意思是像是原来的样子。

非尊于:

不比……尊贵。

于,介词,比。

下面几句中的“于”与此义同。

铦:

锋利。

抗:

匹敌,相当。

乡时:

先前。

乡,同“向”。

度长絜大:

量量长短,比比大小。

絮,衡量。

万乘:

兵车万辆。

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序:

安置使有序。

朝:

使动用法,使……朝见。

有:

同“又”。

一夫作难:

指陈涉起义。

作难,起事。

七庙:

古代天子的宗庙。

活动二:

解读

本段是如何将陈涉与九国之师作对比的?

作用是什么?

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部队的素质和装备等方面,将九国之师与陈涉作对比,均不可“同年而语”。

作用:

在突出秦亡的原因不在山河,不在陈涉,只能从秦自身去分

析,使文章很自然地转入对秦末揭示答案蓄势。

五、核心要点探究

任务

(一)

把握文章的观点态度

1、本文为什么不从秦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

材料是为论点服务的。

本文的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取天下之前的事件与文旨无关。

秦谋取天下是从秦孝公开始的,这一点,首句中“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已经说明了。

秦孝公在继位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也只是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

2.秦始皇即位后,对外、对内分别采取了哪些政策?

这些政策导致的结果是什么?

请摘录原文词句回答。

对外: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和“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对内: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和“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结果: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具体表现在哪些段落中?

请简要说明。

“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

“守之势”体现在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任务

(二)

正反对照,层层推进

1.作者写了陈涉起义时的哪些不利条件?

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陈涉的不利条件与天下人的积极响应?

不利条件:

详述了陈涉身份之低下,才能之平庸,财富之匮乏,起义之仓促,士卒之疲弊,武器之钝劣等。

原因:

在这样的劣势之下,竟能使“天下云集响应”,说明秦的暴政使得人心尽背,在叙述中含有“过秦”之意。

2.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试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六、当堂检测

1、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

1.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之策

2.赢粮而景从“景”通“影”。

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3.锄耰棘矜“棘”通“戟”,武器的一种

4.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5.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

6.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7.孝公既没“没”通“殁”,死

8.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连横之策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类型并解释

1.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词用作动词,登上

2.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3.将数百之众名词用作动词率领

4.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用作动词排列座次

使动用法使......朝见

5.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6.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后退,击退

7.流血漂橹使动用法使......漂浮

8.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形容词用作名词坚固的地方

9.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作状语像.......云(回声)一样侯晓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