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概论.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10966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3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管理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企业管理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企业管理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企业管理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企业管理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企业管理概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企业管理概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企业管理概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企业管理概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企业管理概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企业管理概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企业管理概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企业管理概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企业管理概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企业管理概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企业管理概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企业管理概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企业管理概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企业管理概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企业管理概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企业管理概论.docx

《企业管理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管理概论.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企业管理概论.docx

企业管理概论

第一编企业及其管理总论

第一章对企业的基本认识

应用注意:

识记领会

第一节企业的概念与类型

(一)企业的概念P3

(二)企业类型P4:

1、按生产资料所有制:

公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

2、按行业:

农、工、商

3、按使用的主要资源:

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

4、按规模:

大型、中、小

5、按组织形式:

简单综合型企业、简单专业化、多元专业化、跨行业综合型

6、按市场类型:

商品市场、金融、技术

、按运用的主体技术:

传统技术企业、高新技术7

(三)企业系统结构及特征P10

企业系统结构五要素:

产品、人、财、物、信息

四流程:

物流、资金流、人事流、信息流

企业二重性:

一般属性(自然属性)、特殊属性(社会属性)

现代工业企业系统特征:

1、大规模采用机器和机器体系进行生产,系统的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

、劳动分工精细、协作关系复杂、严密3、生产过程具有高度的比例性2

和连续性

4、生产社会化程度高、有广泛、密切的外部关系

第二节企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一)企业组织形式的概念与类型P14

企业组织形式的概念

企业组织形式的类型:

按财产构成划分的企业组织形式:

1、个人业主制企业2、合伙制3、公司制

按内部分工协作:

1、单厂型企业2、总厂型企业3、专业公司

按外部社会联系方式:

1、联合公司2、企业联合体3、战略联合体4、虚拟企业

(二)我国国有企业的公司改造P20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

弊病:

1、产权关系模糊2、投资主体单一3、企业资产呆滞4、政企职责不分5、经济效益不佳

公司制改造:

1、公司制可以使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明晰起来

、2、通过股权结构多元化,有利于政企分开,又能加大规模筹集资2

金,分散国有资产风险。

3、公司制能使产权流动变为现实

国有企业改组公司制的形式:

1单投资主体:

独资公司2多投资主体:

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集团P23(三)

企业集团特征:

1、有核心企业2、组织结构具有层次性3、多渠道影响和控制成员企业,以资产联结为主

企业集团类型:

1、产品辐射型2、多元复合型3、项目成套型4、经营服务型5、出口导向型

我国发展企业集团意义:

第三节市场化的企业经营方式

(一)国国有企业经营方式的改革P25

(二)企业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P27

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理论:

分离原因:

1、企业技术与经营管理的复杂化2、公司制的企业组织形式及其股权的分散化

(三)我国国有企业的主要经营方式:

P29

国企两权分离的经营方式和种类:

1、股份经营方式2、承包经营方式3、租赁经营方式

第二章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与一般方法

第一节企业管理的二重性

(一)企业管理的产生原因P32

(二)企业管理的二重性含义P33

企业管理的二重性产生的原因:

1、合理组织生产能力的职能2、维护生产关系的职能

第二节企业管理的职能、任务和内容

(一)企业管理的职能P37:

1、一般职能

2、特殊职能

具体职能:

1、计划(首要)

2、组织

3、用人

、指挥4

5、控制

(二)企业管理的任务(三项重要任务)P41:

1、必需把经济上取得成就放在首位

2、要使各项工作富有活力,并使员工取得成就

3、履行社会责任

(三)企业管理的内容P42

一、不同层次的管理(纵向):

1、经营战略、决策与计划管理(高层管理)

2、专业管理(中层)

3、作业管理(基层)

二、各项专业管理(横向):

技术开发管理、生产管理、物流供应管理市场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

资源管理

第三节企业管理的方法和一般方法

(一)企业管理的方法论P45

一、系统论观点:

1、自然系统

2、人造系统特征:

1、整体性2、相关性3、目的性4、环境适应性

二、信息论P46:

1、来自外部环境信息2、来自企业内部的信息

三、控制论P47:

控制过程分三步骤:

1、拟订控制标准2、衡量实际成果3、采取措施,纠

正偏差

控制分两种类型:

1、简单的反馈控制2、前馈控制

(二)企业管理的一般方法P48:

1、行政方法2、经济方法3、法律方法4、教育方法(各方法长处和局

限性)

第四节企业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一)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P50:

1、人本化

2、整体化

3、战略化

4、网络化

企业管理人性化发展过程:

工具人>经济人>社会人(社会人延伸后产生:

文化人、网络人、知识人)

工具人到社会人体现了企业管理理论人本化思想。

整体化含义:

体现了管理理论在管理活动的空间维度上的扩展;关注局部转为整体。

战略化含义:

体现了管理理论在管理活动的时间维度上的延伸,眼前转为长远发展战略。

(二)企业管理前沿理论的整合P53

第二编企业组织、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

第三章企业组织结构与设计

第一节公司制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一)法人治理结构的含义P59

(二)股东大会P60

性质:

1、体现股东的意志2、公司最高权利机关

职权:

1、重要人事决定权2、重大事项决策3、利润分配4、重大变动处置权

(三)董事会P60

职权:

1、召股东会2、决定战略经营计划3、提出利润分配方案4、制定预决算方案5、拟定合并、分立、解散方案6、聘解公司经理7、制定基本管理制度

建立独立董事{独立于}:

股东、经营者、公司的利益相关者

(四)高层经理班子P62

(五)监事会P63

(六)经营管理者的激励约束机制P64

一、报酬机制:

1、月薪转年薪2、完善风险收入机制

二、约束机制:

1)内部约束:

1、公司章程2、合同3、组织机构

2)外部约束:

1、法律2、市场机制3、社会约束

第二节企业组织设计与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一)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P67

1、任务目标原则:

是结构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

2、专业分工与协作原则:

一、分工适度二、加强协调和配合

3、指挥统一原则:

1、首长负责制2、正确处理直线经理与职能经理3、同层正副4、防止越级

4、有效管理幅度原则

、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5

6、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7、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

8、精简机构的原则

(二)组织设计的依据P72

1、经营战略2、技术特点3、企业规模4、外部环境

(三)企业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P74:

1、直线结构2、直线职能结构3、事业部结构4、模拟分权结构5、矩阵结构(各优缺点)

(四)新型的组织结构P80:

1、网络组织2、学习型组织3、发展型组织

第三节企业组织变革

(一)组织变革P86

企业组织变革的动因:

1、外部动因有:

知识经济的降临、信息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

2、内部动因有:

人的变化、组织结构本身的缺陷、企业的成长等

变革方向:

1、扁平化2、网络化3、柔性化

(二)企业流程再造P89

企业流程再造提出的背景P90:

1、传统组织形式的弊端:

横向分工明确,纵向登记层次重叠,效率低。

2、当代竞争环境的矛盾:

当今快速变化急剧上述矛盾。

如何实施企业流程再造P91:

1、分析原有流程2、分析当前市场需求3、采取综合措施,具体组织实施企业再造。

第四章企业文化建设

第一节企业文化及其特点与功能

(一)企业文化的提出与含义企业文化的提出的背景P93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学者提出

(二)企业文化的结构和内容

一、深层企业文化(精神层):

1、企业最高目标2、企业精神3、经营管

理风格

二、中层企业文化(制度层):

1、一般制度2、特殊制度3、企业风俗

三、表层企业文化(物质层):

企业标志、厂容、厂服厂歌、体育文化设

施、公关礼品、宣传媒体

(三)企业文化的特点:

、稳定性和发展性6、普遍1、隐形性2、潜移性3、可塑性4、继承性5性和差异性

(四)企业文化的功能:

1、向导2、约束3、激励4、凝聚5、辐射

企业文化的形成机制与建设第二节

(一)企业文化的形成机制的主要环节P102:

1、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

2、企业文化发端于少数领袖人物和先进分子的倡导示范

3、企业文化必须形成一定的系统和规范

4、企业文化是坚持宣传、不断实践和规范管理的结果

(二)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的建设应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P104

1、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去塑造企业文化

2、汲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营养去塑造企业文化

3、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去塑造独特风格的企业文化

4、充分发挥企业领导者的关键作用

5、共同参与和知识共享

6、完善规章制度,不断巩固企业文化

第三节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

(一)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相同点:

1、指导思想相同

2、目的相似,都是促进两个文明建设

3、工作方法有许多相似之处

4、工作主体相同

区别:

1、两者的范畴不同

2、两者的适用范围不同

3、两者的工作方法和过程不同

(二)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与特殊性P110

1、历史遗留剥削阶级、封建思想2、对外开放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3、

市场经济,拜金、享乐

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员工发生了重大变化:

思想、心态、生活方式呈现多元

化、复杂化

(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P111

一、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

1、党的基本路线教育

2、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集体主义思想教育

4、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

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

1、国内和国际形式教育

2、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教育

3、厂规厂纪教育

4、思想问题针对性教育

5、先进模范人物事迹教育

6、根据每个员工具体思想情况进行个别教育第五章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节人力资源管理及其内容与特点

(一)人力资源的概念与特点

特点P114:

1、能动性2、可激励性3、时效性4、再生性5、差异性6、

社会性

(二)人力资源管理及其同人事管理的区别

1、管理视角不同:

成本-资源

2、工作性质不同:

行政管理-战略性工作

3、管理重点不同:

因事设人-因人设事

4、对管理人员的要求不同:

人事专才-通才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与程序P116

1、职务分析2、人力资源规划3、招聘和使用4、考核5、激励6、培训

(四)人力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设置与职责

(五)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体现在三各层次上P123

1、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

2、规范人力资源管理的业务流程

3、为企业和员工提供增值服务

人员招聘与使用第二节

(一)人员招聘:

1、制定招聘计划2、招募3、选拔4、录用5、评价(对招聘工作)

人员招聘方式:

内部招聘:

会议、文件、公告

外部招聘:

报纸期刊广告、招聘会、猎头公司、网上招聘

(二)人员使用P126

1、人员使用原则:

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根本目标);有利于“人尽其才”;有利于提高组织士气。

2、职务安置和职务调整

3、人才使用的新趋势:

1、职务扩大化和职务轮换2、岗位竞争轮换3、晋升

第三节人员培训与开发

(一)培训的意义P129:

培训是——

1、提高员工素质和技能的手段2、最大的福利3、高收益的投资项目4、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

(二)培训的类型P129

1、新员工培训和在职员工培训

2、内部培训、外部培训和自学

(三)培训的组织过程P131:

1、确定培训需求和目的2、制定培训计划3、培训效果评价

(四)人员开发的目的P132:

为了提高员工承担各种任务的能力

第四节工资分配制度

(一)工资分配制度的原则与要求P133

工资分配制度的原则:

1、物质利益原则2、按劳分配原则3、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

工资分配制度的要求P133:

1、按劳分配2、工资为主其他3、发挥工资制度为管理手段4、劳动货币化

(二)工资制度的类型及其内容P

结构工资:

基础工资、职务(岗位)工资、年功工资、奖励工资

其他工资:

浮动工资、岗位技能(等级)工资、某些特殊工资制

奖金制度:

综合奖、单项奖、超额奖、提他奖金形式

津贴制度:

(三)工资形式P138:

计时工资计件工资(此外还有奖金和津贴辅助形式)

(四)员工福利和劳动保险P139

企业福利制度的改革:

1交给地方办,企业给予支持2社会不具备条件,走向市场

劳动保险制度及其改革方向P141:

第三编企业战略管理

第六章企业战略管理概述

第一节企业经营战略的产生、特点及其重要性

(一)企业经营战略提出的背景及其环境特点P145

1、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

2、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3、科学技术不断进步

4、资源供应日益紧张

5、社会、政府和顾客对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限制越来越多

6、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企业经营战略的概念和特点P147

企业经营战略的特点:

1、全局性2、长远性3、竞争性4、纲领性5、相对稳定性

(三)经营战略决策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P149

地位:

企业经营战略决策是关系企业前途命运的重要工作,在企业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

重要性是因为:

1、企业经营战略决策决定着企业最基本的经营行为

2、企业经营战略决策工作,是企业管理周期的中心环节

3、企业经营战略决策方案是全体职工的行动纲领

第二节经营战略理论的形成及其发展

(一)经营战略形成期(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有关理论P150

1、安索夫的战略管理理论和产品、市场组合战略理论;

2、安德鲁斯的战略设计理论和目标战略理论

3、钱德勒的战略平衡理论和战略组织理论

(二)企业经营战略发展期(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有关理论P153

1、德鲁克的企业使命和战略目标理论

2、霍弗和申德尔的企业资源配置理论

3、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

(三)经营战略深化期的有关理论P156

战略联盟理论;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战略再造理论;知识经营战略理论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的“核心能力”理论

第三节企业战略的层次体系和内容体系

(一)企业经营战略的层次体系P158

1、总体经营战略-第一层2、经营单位战略-第二层3、职能战略-第三层

(二)企业经营战略方案的内容体系P159

1、战略思想2、战略目标3、战略重点4、战略方针5、战略阶段6、战略对策

企业总体战略类型:

企业经营单位战略类型:

企业职能战略类型:

第四节企业战略管理过程

(一)经营战略管理的概念和特点P160

企业战略管理的特点:

1、全程性2、未来性3、管理环境的不确定性4、高层性

(二)经营战略的制定过程P161

1、形成战略思想

2、进行环境调查

3、拟订、评价和选择战略方案

4、战略方案的落实和在实施中修改完善

(三)经营战略的实施过程遵循原则P162:

1、目标分解、任务合理;2、统一领导、组织协调;3、突出重点、兼顾全局4、适应变化,机动灵活

(四)经营战略的控制过程P163

步骤:

1、确定控制标准

2、检查事实衡量成效,寻找偏差

3、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偏差

4、继续实施、完成战略

战略控制的方式选择:

1、避免控制2、直接控制阶段不同:

事前控制、过程控制、反馈控制

(五)经营战略管理的领导P166

战略型企业家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P165:

组建领导班子遵循原则:

1、选择首要领导原则

2、首要领导组阁原则

、能力匹配优化组合原则3

4、合作、和谐原则

第七章企业战略环境调研

第一节企业外部环境调研

(一)企业外部环境调研的必要性P167

1、保证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2、保证战略决策的及时性和灵活性

3、提高战略决策的稳定性和效益性

(二)企业外部环境一般内容的调研P169

1、政治环境分析:

国内政局分析、国际政局、国内政治经济任务和政治环

境分析

2、经济环境分析:

国民经济运行及发展、国内市场体系、国家产业政策、

国际经济情况及发展

3、社会、文化、技术环境分析

4、资源分析:

自然资源及开发、资源供应情况、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情况

(三)企业外部环境重点内容的调研P172

一、市场需求分析:

1、总体市场

2、细分市场

3、用户和消费者产品需求趋势(生产、生活)

二、竞争状况分析P174:

1、对手总体情况的调查:

2、对手竞争能力的调查:

资金、规模、技术、装备、产品、服务、占有率

3、对手新产品动向的调查:

4、潜在竞争对手的调查:

新的、变强的

第二节企业内部环境调研

(一)企业内部环境调研的目的P177

1、搞清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2、查清造成劣势的原因,找出内部的潜力

最终目的是为企业正确地制定经营战略、编制经营计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企业内部环境调研的主要内容P177

一、企业的一般情况调研

领导者和职工素质分析;企业发展情况分析;企业技术素质分析;企业生产条件分析;企业营销情况分析;企业财务、成本和经济效益分析;企业资源供应分析;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二、企业经营实力分析

1、产品竞争能力分析;

2、技术开发能力分析;

3、生产能力分析;

4、市场营销能力分析;

5、产品获利能力分析

第三节企业战略环境综合分析

(一)战略环境综合分析的内容P179

1、企业外部环境存在的机会和风险分析

2、企业内部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战略环境综合分析的目的P179:

为正确地制定经营战略、编制经营计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战略环境综合分析的方法P180

1、企业内外环境对照分析法:

机会风险优势劣势

2、波士顿矩阵分析法:

需求增长率、相对市场占有率

3、麦肯锡矩阵分析法:

战略领域的吸引力、企业的竞争地位第八章企业经营战略决策

第一节企业使命和战略目标决策

(一)企业使命决策P186

一、企业使命及其决策内容:

企业性质的确定;成长方向的选择;经营目的的确定;经营哲学的选择;经营方针的选择;社会责任的确定

二、企业使命决策

坚持企业原有使命决策;扩大企业使命的决策;改变企业使命的决策

三、企业使命决策应考虑的因素

国家长远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市场需求;竞争态势;企业实力

(二)企业战略目标决策P189

战略目标分类:

1、发展性目标2、效益性目标3、竞争性目标4、利益性目标

战略目标决策:

1、战略目标水平的选择2、重点战略目标的选择

第二节企业总体战略决策

(一)企业总体战略分类P191

一、按企业经营事业范围不同来划分:

1、单一化经营战略方案2、多样化经营战略方案

二、按企业经营态势不同划分:

1、发展型战略2、稳定性战略3、紧缩型战略

三、按企业经营的空间不同划分:

1、本地化经营战略方案2、地区化3、区际化4、全国化5、国际区域化6、全球化

四、按资本流动、重组、形态不同来划分:

1、资本流动战略方案:

1、资本纵向流动战略2、横向3、多向多样化4复合多样化

2、企业资本重组战略方案:

1、企业重组战略(分立、合并)2、资产重组战略3、产权重组战略

3、企业资本形态战略方案:

1、有形资本经营战略2、无形资本经营战略

(二)企业总体战略决策P196

第三节企业经营单位战略决策

(一)经营单位战略的含义与特点P197

特点:

1、从属性2、专业性

(二)经营单位战略类型P197

产品定位战略方案:

产品专业化战略方案;产品多样化战略方案;

竞争战略方案:

1、按竞争重点不同:

成本领先战略方案;差异化战略方案;集中化战略方案;

2、按竞争实力不同:

进攻型战略方案;赶超型;防御型;转移型

(三)经营单位战略决策P200

影响因素:

1、研究国家产业政策要求;2、判断市场需求;3、分析市场竞争态势;4、准确评估企业实力

第四节企业职能战略决策

(一)企业职能略的特点和类型P201

特点:

1、从属性2、单一性或专业性3、针对性

按职能划分:

市场战略;产品;质量;技术;营销;价格;财务;成本;生产;物质资源;人才;组织

(二)企业职能战略决策P202

一、重点职能战略的选择

二、职能战略本身的决策:

1、产品战略决策:

深度(品种单一化、多样化);广度(单系列;多系列;全系列)

、产品质量战略决策:

质主外辅;外主质辅;内外并重2

3、市场战略决策:

扩张型;维持型;撤退型

4、科技战略决策:

a、按技术进步的目标不同:

地区级;国家级;国际区域级;世界级

b、按技术竞争中所担负的角色不同:

领先型;紧跟型;模仿型

c、技术进步的方式不同:

独立开发;技术引进;技术改造

5、人力资源战略决策:

a、人才发掘战略:

引进;招聘;借用;自主培养;定向培养

b、企业人才结构优化战略:

层次结构;学科结构;智能结构;能级结构;年龄结构

c、企业人才使用战略方案:

岗位轮换;台阶升级;职能、资格双轨;权利委让;破格升级

第五节战略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一)战略决策的科学化原则P206

科学化标志:

信息可靠性;课题准确性;程序完整性;方法正确性;方案设计严密性;方案优选性;方案实施可行性;结果效益性

(二)战略决策的民主化原则P207

民主化标志:

发动专家和员工群众参与决策的广泛性;专家和员工群众参与建议的积极性;对不同意见的尊重性;专家和员工群众参与决策的形式多样化;民主决策的程序性

第四编企业专业管理

第九章企业技术开发与价值工程

第一节企业技术开发及其管理

(一)企业技术开发的对象P213

对象:

产品的开发;设备与工具;生产工艺;能源和原材料;改善生产环境的技术开发

(二)企业技术开发的途径P215

1、独创型的技术开发途径

2、引进(转移)型的技术开发途径:

移植;嫁接;插条;交配

3、综合与延伸型的技术开发途径:

综合型(单项移植;多种学科综合);延伸型(深、强、规模)

4、总结提高型的技术开发途径

(三)企业技术开发的条件P217

1、科学技术工作队伍:

一定的数量;合理的结构(学科、职能、能级、年龄)

2、技术开发的经费:

来源有:

国、地财政项目基金;内部筹措;合同收入;贷款;联合开发投资

3、技术开发的装备

4、科技开发场所

、科学技术情报5

第二节技术评价与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

(一)技术的评价P221

评价原则:

1、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与生产可行性相结合;

2、当前与长远需要想结合;

3、局部与整体利益相结合

评价内容:

1、技术价值评价(先进性、适用性)2、经济价值评价3、社会价值评价

评价方法:

1、经济评价法:

E=(M/C)*PE、收益率M、预计收益额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