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报告06013.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11777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报告0601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报告0601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报告0601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报告0601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报告0601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报告0601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报告0601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报告0601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报告0601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报告0601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报告0601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报告0601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报告0601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报告0601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报告0601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报告0601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报告0601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报告0601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报告0601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报告0601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报告06013.docx

《《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报告0601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报告06013.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报告06013.docx

《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报告06013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生成、设计及评价的校本研究

金山区石化第一小学濮玉芹

第一部分问题提出

传统教学是以课堂为中心,其特点是:

教师为完成认识性任务,并把此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也是以此为中心,教师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

长期以来,我们也习惯于在一个一个的科目中学习系统的知识。

每个科目就是一个知识系统,并且不同科目的知识系统之间较少关联。

从表面上看,这种做法对于高效率地获取学科知识具有优势。

这种把丰富复杂、变动不拘的课堂教学过程,简约化归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一方面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这些互相分离的知识很难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从学科的发展来看,由于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呈两种趋势和特点。

一方面学科越分越细、越来越专;另一方面,学科间联系又日益密切,综合化、整体化日渐突出。

这使得我国课程设置和教育发展的滞后性与学科发展趋势之间的矛盾逐渐突出。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要求课程结构从整齐划一走向多样化,从分科走向综合,合理设置,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及选择性,为本课题的实施创设了有利的研究环境。

探究性学习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也是上海市二期课改的重要内容,它是对传统课程和课堂教学的一项突破性的改革。

在中小学开展探究性学习,有力地推动了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在教育界以及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但探究性学习因其开放性、本体性、建构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跨学科主题学习能提供师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良好平台。

一、基于学校的现状

在新课改背景下,课程改革只有落实到学校的本体发展才是有效的。

我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借学校整体搬迁,学校想把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

因为,我们认为,文化的力量是推动学校教育进步的巨大动力。

跨学科主题学习为学生的发展开辟

本课题为2009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编号为C0953。

课题负责人及研究报告撰写者:

濮玉芹。

参与研究:

王慧芬、姚群、徐江、吴慧菁、杨旭燕等。

在活动与撰写过程中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金山区教师进修学院的领导与专家给予我们很多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了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

学校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过程,将成为重建课程文化和学校文化的过程。

二、基于学生的发展

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生的发展指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和每个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涉及知识、技能、智力、能力、情感、道德、审美、个性特长等多方面的内容。

学生的良好发展是培养目标顺利达成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的主要指标。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能够体现学校办学思想和特色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在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不可或缺的。

三、基于教师的发展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养成良好而稳定的职业态度,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形成高超的教学能力等,对于教师自身的发展、以及学生和学校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针对过去的问题,教师的发展主要涉及观念的更新,如教育质量观、课程观、学生观的转变;教育实践能力的更新,如课程开发能力、教育反思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等。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是教师的教育智慧提出较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不仅要把握好预定与生成的平衡,而且要能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灵活地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发出切合学校及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

因此,《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生成、设计及评价的校本研究》应运而生,于2009被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项目编号为C0953。

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主题生成的策略和学习评价的方式,在实践过程中提炼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本环节,增强教师为大量不同个性学生服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探究与创新精神,使师生在不同环境中较好地满足教与学的各种需要。

第二部分研究概况

一、研究目标

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和发展,了解学生的关注点,从学生的兴趣中发现好问题,把好问题转化为探究主题。

通过师生共同面对,共同探索,从而共同构建校本课程。

使师生在完整地经历一个认识事物与环境的过程中不断自主创新,实现自我的完善和超越,实现学校与教师同步发展,教师与学生双向成才。

1.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主题生成的策略

2.跨学科主题学习基本流程的研究

3.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的研究

4.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的原则

5、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的方式

二、概念界定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基于学习者的兴趣和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社会,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价值取向,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围绕某一主题开展的探究性学习。

所谓“主题”,就是研究的主题,是学生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所谓“生成”,是学习主题的产生和学习目标的实现,是老师、学生、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思维与习惯等建构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进一步发展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

所谓“设计”,是在主题生成之后,研究性学习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预先制定方案。

所谓“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

评价是为了推进师生的发展,而不是主要为了鉴定、考核,更不是为了选拔、淘汰。

跨学科主题学习不仅仅是关于教师教的行为的研究,也不是学生一方面的自主活动经历的探索。

而是着眼于师生如何共同去面对,如何共同去探索,从而共同来构建我们自己的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三、研究时间

2009年2月~2012年12月

四、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通过课例、教学研讨的具体实践和过程研究,探求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组织形式、过程、步骤、评价方法等,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改进。

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加深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包含计划、实施、观察和反思四个环节。

2.文献研究法

收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先进经验。

结合教学实践,研究制定跨学科主题学习策略,构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论框架。

3.经验总结法

定期举行展示课、观摩课、研讨课,撰写课例、案例,总结研究过程中的得与失,做到边实验、边研究、边总结、边提高,不断推动课题研究的深化,最终能形成一系列典型的案例。

五、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9年2月至2009年9月)

学校成立了以濮玉芹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组员包括各部门负责人、学科组长以及校学科带头人。

我们随即对各个成员进行了明确分工,下设《跨学科主题学习主题生成的策略研究》、《跨学科主题学习主题设计的行动研究》以及《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的实践研究》三个子课题,明确各自的要求和职责,按时按质地完成每一项工作,强调小组成员分工不分家,团结合作,共同攻克难题,定时召开组员会议,研究讨论有关问题。

使课题研究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既相互支持又独立工作,为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克服研究的主观性和任意性提供了保证。

主要工作要点:

1.文献研究;2.撰写方案;3.成立课题组,论证方案,搜集资料;4.讨论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二)研究阶段(2009年9月至2012年6月)

围绕课题,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课题研究方案的培训和学习,统一了研究小组对课题中的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先后召开了六次集体专题研讨会。

对全体教师进行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系列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分年段分主题研讨三十三次,共同商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具体研讨探究目标的设定、探究过程中教师指导点拨的技巧等。

教师们在多次研讨、实践、反思的过程中,明确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与生成相融合,确定探究目标和内容的催化剂。

主要工作要点:

1.定期学习有关理论,以自学和集体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每月一次学习交流以达到师资培训的目的。

2.聘请专家对课题的指导,开展理论业务讲座,做好实践、深入、提高工作。

3.大力开展实践研究,通过公开课、研究课,进行研讨、相互交流,探求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组织形式、过程、步骤、评价方法等。

3.两月召开一次课题研讨会,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改进。

(三)总结阶段(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

主要工作要点:

(1)资料整理归类,建立课题研究档案。

(2)撰写研究报告,整理汇编研究成果。

第三部分研究成果

一、明确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的路径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围绕某一主题开展的探究性学习,它不同于学科知识传授,不能只是坐而论道,要实践,要活动。

为确保本课题的有效实施,在学习、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明确了实施路径,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践活动为互补,使师生在完整地经历一个认识事物与环境的过程中不断自主创新,实现自我的完善和超越,实现“学校与教师同步发展,教师与学生双向成才”的办学理念。

 

二、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生成的策略

主题的生成是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最重要和关键的第一步,是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

其生成策略大致有:

(一)学生自发生成

每个学生的背景不同,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他们的兴趣、经验各不相同,其学习基础有所差异。

因此,往往在学生间与环境的互动中,自发生成出许多不同的主题,而这些主题最能体现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需要。

【案例1】

“六一”红领巾义卖活动前夕,各班都在讨论前期准备工作。

有同学问:

“我们要准备些说明东西呢?

于是,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开了:

“我带些书籍。

“我觉得可以准备些饮料。

“玩具、学习用品。

……

“还要准备些零钱。

“准备多少零钱合适呢?

听了大家的议论,四

(2)班的同学围绕“人民币”这一主题分组开展了相关研究。

 

(二)教师适度预设

“生成性”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要特征,但教师的适度预设同样不可或缺。

特别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的预设与引导尤为重要。

成功的预设与引导,可使学生真正成为实践探索的主角,同时奠定探究的基调,防止学生探究的浅尝辄止,确保学生的生活经验随着探究而升华。

【案例2】

最近,校园伤害事故频发,学校要求各班加强安全教育。

李教师对同学进行安全教育:

为了避免伤害事故发生,大家课间活动时要文明活动,注意安全,不许你追我赶,不许跳楼梯……,大家对课间活动有何想法?

话音刚落,有位同学冒出一句:

“这不行,那不许,课间究竟该怎样活动?

”“是呀。

”不少同学附和着。

被同学们这样一激,李老师不紧不慢地说:

“这不是正是发挥你们聪明才智的时候了吧,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既能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又能确保课间活动有意义?

李老师的提议得到同学们的相应,围绕“课间活动”这一主题生成出多个子主题。

 

三、归纳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则。

即在活动中要将学生置于中心位置,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到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整个过程,在“做”、“观察”、“实验”、“设计”、“调整策略”、“反思”、“创造”等一系列活动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亲身的体验中增强学习的兴趣,获得学习的方法,不断提高综合性学力。

2.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实践性原则即坚持实践第一,教、学、做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创新。

坚持实践性原则,就要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贴近科学,结合现实,围绕生成的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性活动,让学生合作设计、亲自体验,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想象能力,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放性原则

跨学科主题学习不应是封闭的系统,其设计也不应当是固定不变的框框。

教学活动在时空、内容、环境、形式上的开放性,从而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条件和可能性。

让学生按他们自己的方法自由地研究,容许学生形成他们自己的看法,容许他们寻找各种方法去阐明他们所观察到的东西。

4.探究性原则

布鲁纳说: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语言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积极参与者。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出独到的见解,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敢于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

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不仅扩充个人的知识视野,而且形成探究的兴趣、创新性思考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5.层次性原则

由于受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知识和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6.情趣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也指出: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跨学科主题学习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设计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研究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一个学习的热情者和主动者。

7.协作性原则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过程就是个体活动和集体合作的统一。

学习组成员之间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集体的合作,指导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意见;活动成果也应体现出集体的智慧。

8.民主性原则

心理学实验证明,在宽松自由的时空内,一个人的思维更活跃。

同时,人的创新性思维活动也体现的更为突出。

坚持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宽松、融洽、愉快、和谐、自由、坦然,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让思维驰骋,提出疑难假设,毫无顾忌地在小组讨论、集体研讨中发表个人见解。

打破单一的班级授课学习模式,使个别学习、小组讨论、集体研讨成为教学组织形式的必要组成部分。

四、开发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容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容面向学生的整体生活世界,涉及面非常广。

它既可以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也可以是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既可以偏重于社会实践,也可以偏重于文献研究和思辨;既涉及到某些学科领域的事实知识,也涉及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等技能知识。

当然,对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的选择,要关注学生现有的经验和能力,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案例3】“春天的成长、美丽和变化”这一跨学科主题学习是由几个学科综合而成,既有自然学科,也有社会科学。

春天的成长、

美丽和变化

艺术:

子主题1水和小水坑

子主题5自然的美丽

科学:

子主题2美丽的花边(通过感官获得信息)

子主题4春天的生物:

爬和爬行(观察技能)

语言艺术:

子主题3茂盛的树(倾听、观察和讨论技巧)

数学:

子主题4春天的生物:

爬和爬行(计算技能)

……

 

五、形成“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本流程

通过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我们逐步形成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本流程。

主要有四大流程,每一流程有三个教学环节。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环环相连,前一次的活动总结产生的问题,为下一次的活动提供了持续探究的主题内容。

每一基本流程中教学基本策略、学生主体体现及教师有效指导,初步感悟如下:

主要流程

教学基本策略

学生主体体现

教师有效指导

主题生成

以学生为基点

选好主题内容

按学生近期的所闻、所见、所思,提出学生自己最感兴趣的、最想了解的问题,并通过各自的理由陈述,集体的民意筛选出活动的主题。

从学生的理由陈述过程中,逐一地列出主题筛选的标准。

开题指导

以主题为中心

做好有效指导

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组成合作小组,竟聘组长的同时说出竞聘优势和初步设想。

帮助学生归类整理,梳理并归纳出感兴趣的话题,找出其内在的联系,帮助学生确定体验的活动和探究的方向,并适时地进行初步方法的拟定指导。

研究实践

以实践为载体

注重真实体验

让学生在开放的活动过程中产生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表现。

对各子课题组加强个别指导,进一步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在指导中逐步由扶到放。

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记录,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记录,保存好资料。

展示交流

注重交流互动

避免单向展示

根据成果内容、自身特长,自行选择不同的汇报方式。

指导选择结果表达方式,重视学生对活动过程的回顾和反思,让学生在经历中提炼。

明确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作用,是科学构建跨学科主题学习运作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关键,也是顺利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前提。

 

六、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评价方式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着眼于师生如何共同去面对,如何共同去探索,从而共同来构建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因此,我们评价的关注点是个体成长中的创造性和个体在群体实践的团队合作意识中表现出来的非智力因素的变化。

既关注对学生的评价又关注对教师的评价,使师生能看到自己的成长过程,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明确自己的前进目标。

(一)对学生的评价----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构建了较能全面反映学生参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观察量表,开展基于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

“观察量表”犹如标尺,帮助师生共同观察组员的表现,并针对各自存在的差距,在日常学习、探究过程中提醒、引导和鼓励。

跨学科主题学习(学生)观察量表

A

B

C

D

学习

目标

不断地、积极帮助确定小组的学习目标;并未达到目标,进行高效率的学习。

不断地与小组交流约定的学习目标,执行分配的任务。

偶尔与小组交流约定的学习目标,执行分配的任务。

很少围绕小组的目标开展活动,甚至阻碍目标的实现。

相处

技能

能够采用鼓励、协商、非强制性的领导等方式与小组成员合作,理解其他人的感觉和认识。

能够采用鼓励、协商、领导等方式与小组成员合作。

参加小组活动,但是有自己的安排,不愿意协商或作出重要贡献。

没有勇气与他人相处,使小组成员烦恼,或者鼓励不做事的行为,在别人不知道或不允许的情况下,对其他人的活动作出改变。

作品

展示

为创作合格作品提供重要信息、思想、时间或智慧等。

为创作合格作品提供重要信息、思想、时间或智慧等。

能提供一些思想,但可能是不重要的、支持性的;愿意完成作业,但是不超过平均水平。

在完成小组作品中很少做事或不做事,对为任务处理没有兴趣,所做的事情不能达到最低的合格标准。

参与

学习

始终出席;一贯积极地利用时间完成任务。

一贯出席;如果缺席,发送作业给小组;利用时间完成任务。

偶尔出席、缺席/迟到,连累小组活动;缺席时有可能发送作业;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不专心,干扰其他组的工作。

经常缺席/迟到,连累小组活动;缺席时不发送作业;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不专心,浪费时间,小组已经要求教师准备或开除该成员。

评价

“观察量表”从学习目标、相处技能、作品展示及参与学习四个维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但由于跨学科主题学习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小学生年龄较小,还要关注跨学科主题学习各流程中的评价,以便及时鼓励、引导。

1.充实自我的评价----给与学生资料收集的即时性评价

即时性评价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评价者对于评价对象的具体表现所作的即时的表扬或批评”。

跨学科主题学习过程中,资料的收集是非常重要的。

如“我眼中的世博”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有的同学收集了文字材料,有的收集了图像材料,有的收集了实物资料,与同伴分享、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给予鼓励、肯定的即时性评价,实现分析、归类,形成了“低碳世博”、“世博历史”、“世博礼仪”等系列主题。

即时性评价不仅激励了学生学习,还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决定课堂教学活动的走向,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2.发展自我的评价----给与学生主题探究的描述性评价

描述性评价是一种直白地表述,能直观地展示学生的学习状况。

可分为评价者的“外部描述”和学生的“自我表白”两种具体方式。

在“相约世博”跨学科主题学习学科教学实践中,对于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及时给予描述性评价,来进一步激发学生们关注世博的极大兴趣。

【案例4】

朱老师在开展“相约世博”跨学科主题单元教学中介绍比利时馆时,学生在听到比利时馆有蓝精灵时,有不少喜欢唱歌的女生都情不自禁地哼起了“可爱的蓝精灵,哦,可爱的蓝精灵,我们齐心协力斗败了格格巫……”这首儿歌,朱老师抓住评价的时机,马上翘起大拇指夸她们:

“嗯,真是一群参与合作的孩子。

老师一介绍到这个馆,你们就呼应起来了,真棒!

”再如,陆贺礼对荷兰馆的介绍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朱老师走过去,摸了摸他的头,夸奖道:

“陆贺礼参观荷兰馆,观察得真仔细,还能做到一边观察一边思考,真是一个爱思考的孩子。

”描述性评价既肯定了学生的进步,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受到教师关注的,也亲切、具体地指出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不足并引导其作出改进。

3.张扬自我的评价----给与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性评价

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着区别于他人的特质。

展示性评价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一个自我展示、张扬自我的平台和机会,鼓励学生们展示学习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

根据研究主题、个体特长等的不同,学生们在展示交流环节以小品、儿歌、演讲、小报、绘画等多种形式把研究成果向其他学习者进行汇报、交流。

【案例5】

“相约世博”跨学科主题学习主题活动中,四1中队通过“唱一唱”、“跳一跳”、“诵一诵”、“演一演”的表演形式,向大家展示了学习者们关注世博,参与世博的热情和风采。

整个过程围绕“唱响世博,诵真情”、“参与世博,学本领”、“感受世博,践文明”这三大板块,开展了歌曲大串烧、宣传文明观博倡议、诗歌朗诵《浓浓世博情》、英语show,舞蹈《海宝,let’sshow》、交流观博攻略、小品《争做可爱的上海人》及欣赏系列短剧《你需要帮助吗》、快板《人人文明迎世博》的活动。

活动中,学习者们的参与热情很高,唱得动听,跳得欢快,诵得激情,演得传神,充分展现了学习者的风采。

(二)对教师的评价----立足发展,实现理想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综合性、探究性和生成性,也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学会探究,走向合作。

因此,学校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和评价中关注教师在跨学科主题学习过程中教学水平提高的过程;关注教师在课程开发、研究、实践中能力提升的过程;关注教师创造力提升的过程。

我们之所以关注这一过程,因为它是教师成长的过程。

具体而言:

校长支部室对教师全面文化素养的评价;教学研究部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评价;人力资源部对教师课程开发、设计、实施能力的评价;学生德育部对教师育德能力的评价。

教师是促进学校发展和引导学生成才的最关键力量,是学校教学与管理中最核心、最关键、最根本的因素。

只有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挖掘整个队伍中蕴藏的巨大潜能,形成凝聚力、向心力,才能使学校逐渐走向发展。

第四部分研究成效

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开展,既让师生感到新奇,也使他们获得了以前课堂上所没有的感受。

无论是研究主题的确定、计划的制订,还是资料的收集、成果的展示,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潜能,学生的探究能力等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表现,特别是一些平时学习成绩平平暂时落后的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能力,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触动更大,促使教师感到需要重新认识他们的学生。

一、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品质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引起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内容、学习方式的改变,它不是学习和运用一个知识,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一种体验,是促进学生学习品质提升的过程。

1.知识获得由被动走向主动

探究主题的生成性,学习任务的多样性极大地满足了学生自主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