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具有国际信誉的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战略选择.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9167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立具有国际信誉的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战略选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建立具有国际信誉的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战略选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建立具有国际信誉的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战略选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建立具有国际信誉的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战略选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建立具有国际信誉的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战略选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建立具有国际信誉的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战略选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建立具有国际信誉的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战略选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建立具有国际信誉的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战略选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建立具有国际信誉的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战略选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建立具有国际信誉的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战略选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建立具有国际信誉的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战略选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立具有国际信誉的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战略选择.docx

《建立具有国际信誉的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战略选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立具有国际信誉的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战略选择.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建立具有国际信誉的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战略选择.docx

建立具有国际信誉的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战略选择

建立具有国际信誉的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战略选择

 

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信用是个人、企业甚至政府机构进行交易、融资等活动的“通行证”。

信用评级是根据信用一系列信用评定指标,通过一定程序,揭示受评对象违约风险的大小,即给予上述“通行证”的等级评定。

信用评级通过揭示和防范信用风险,在降低交易成本和投资风险、扩大资本市场交易主体范围和提高投资收益、协助政府进行金融监管、建立和规范整个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信用评级的结果,无论是对企业、投资者,还是对银行、政府来说,都相当重要。

对企业来说,一方面,较好的信用评级结果可以使企业的融资渠道更广泛、更稳定,筹资费用也会随之降低。

而未被评级或评级较低的债务企业,愿意对其进行投资的人相对较少。

而对政府和金融机构而言,信用评级为政府和金融机构提供了资源配置及金融监管的依据。

一是根据信用级别限制被监管机构的投资范围,如许多西方国家都规定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不得购买投机级债券;二是根据信用评级制定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把银行的信用等级和银行贷款的法定准备金挂钩,信用等级低的银行比信用等级高的银行准备金的比例要高得多;三是有关发债机构的信息披露和最低评级的要求等。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急剧扩张、国际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活动不断增加,国家和企业各个层级对信用评级需求也快速增长。

截至2008年末,仅美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上有评级需求的企业主体债券(包括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非政策性金融机构债券、外国机构债券及资产支持证券)的存量规模就达到21.7万亿美元。

目前,所有国家和企业若要到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必须经两家以上的评级机构评定信用级别。

信用等级的高低决定了融资成本和融资数量,如果某种债券的信用级别低,美国法律规定部分养老基金和对冲基金是不能购买的,而且融资企业的信用等级一般不能超过国家的主权信用级别,即如果国家的主权信用等级低,那么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所有该国企业都会加大融资成本。

也正因为此,信用评级影响到一个国家金融资本投资和经济决策,直接关系到金融产品的定价权,并影响一国信贷市场利率及汇率形成,与国家金融主权和经济安全密切相关,被视为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看门人”。

而信用评级机构,无疑就是掌握“金融市场看门人”手里钥匙的那个人,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一、建立具有国际信誉的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信用评级制度产生于美国。

1841年路易斯·塔班(LewisTappan)在纽约建立了第一个商人信用评级机构MercantileCreditAgency,旨在帮助商人寻找资信良好的顾客与商业伙伴。

经过近170年的发展,信用评级制度逐步发展完善,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信用评级制度。

目前证券信用评级的对象主要包括普通公司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政府机构债券、地方债券、商业票据(CP)、外债、优先股、金融机构的贷款债权、银行承兑票据(BA)、出口信用证(LC)、短期投资信托资产(MMF)等。

目前全世界信用评级机构有150家左右,但国际信用评级市场基本为穆迪(Moody’sInvestorsService,Inc)、标准普尔(standard&Poor’s,S&P)、惠誉(Fitch,Inc.)三大巨头所垄断。

之所以国际形成信用评级业的寡头垄断状态,主要有两大原因:

首先,“信誉”作为评级机构最核心的资产,其积累需要时间,三大机构这方面的确具备了先行优势,他们通过构建准入壁垒阻抑潜在的竞争者进入;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是美国借助其美元全球储备货币地位和全球金融中心地位,通过监管当局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采用“国家认可的统计评级组织”(NationallyRegisteredStatisticalRatingOrganization,简称NRSROs)认可体系方式并给予三大机构NRSROs这一特许地位,实际上大大提高了评级行业的准入壁垒并弱化了市场竞争,从而形成并强化了三大机构对评级市场的垄断地位。

根据《经济学家》杂志统计,穆迪和标准普尔两家公司所占市场份额就高达80%,加上惠誉则占到95%以上。

三大评级机构均为全球化经营,其经营活动在相当程度上主宰着全球范围内的信用评级市场。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次级贷款做担保所发行的抵押支持债券等结构性金融产品给投资者造成了巨大损失,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

这也使得投资者以及各国政府开始重新审视信用评级机构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思考如何加强信用评级机构的有效监管。

站在不同利益方的角度,对评级机构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针对评级行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加强监管的方面:

20世纪末期以来,随着资产证券化步伐加快,结构性金融产品评级逐步替代传统的公司、市政债券评级成为最重要的业务。

2007年上半年以前,结构性金融产品发行量保持着惊人的速度。

2000年美国和欧洲发行的担保债务权证(CDOs)、资产支持证券(ABSs)、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s)为5000亿美元,而2007年则达到了2.6万亿美元;其中CDOs的全球发行量则从2000年的1500亿美元左右增至2007年的1.2万亿美元(据IMF报告,2008)。

而由于结构性金融是一个依赖信用评级的市场,结构性金融产品评级也成为信用评级行业中增长最快的业务。

这些结构性金融产品中的90%被评级机构评为AAA信用评级,而之前即使美国最优秀的非金融企业所发行的债券里,只有不到10%的比例才能获得最高的AAA信用级别。

最终这些结构性金融产品成为“有毒资产”,成为引爆次贷危机的“炸弹”。

与此对应的是,三大评级机构通过结构性金融产品评级,收入由2002年的30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60亿美元,翻了一番。

投资者不能不怀疑信用评级机构的行为是否存在某种利益驱使而故意提高投资评级,误导投资者。

对评级机构的“拷问”主要集中在“其法律定位问题、由发行人而非投资者为评级付费的收费模式可能引起利益冲突的问题、评级含义和方法记模型等方面存在漏洞的问题、是否引入竞争机制,调整信用评级市场现有结构的问题”等四个方面。

为此,美国SEC于2008年12月份出台了针对2007年《信用评级机构改革法案实施细则》的修正案,进一步提高评级的透明度和强化评级责任,以及增强评级的可比性和便利行业竞争。

2009年6月17日公布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经由参众两院讨论修改通过并于2010年7月21日由奥巴马总统正式签署成为法律。

该方案针对评级行业主要采取的措施包括:

要求评级机构建立健全的利益冲突管理披露政策和程序;区分结构产品和其他产品;提升评级程序的完整性;同时还要求监管当局在监管活动中尽可能减少使用信用评级等。

新修改通过的法规明确了评级公司要为其信用评级的质量负责,允许投资者以故意或草率地未能进行合理调查为名控告信用评级公司,以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监管,解决信用评级业务固有的利益冲突问题;同时,SEC属下成立监管办公室,有权对评级机构处以罚款,并有权对在一段时间内评级失真严重的评级机构取消资质。

第二个方面,是对于三大评级机构的市场垄断地位、国别身份与在多次重大金融事件中的表现使得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对其公正性的质疑,以及打破垄断、如何建立自己的评级机构以切实保障自身的利益。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各国通过国际债券市场和资本市场筹措资金发展本国经济的需求也不断上升。

在此过程中,各国对于信用评级作为事实上“掌握全球债券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定价权”的感受与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如果没有良好的信用评级,任何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都无法进入国际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是任何债券发行人进入国际债券市场和资本市场必备的通行证。

如果信用评级达不到投资级别,那么债券发行人即使能够勉强发行债券,也将付出极高的代价(只能发行收益率极高的垃圾债券)。

如果信用评级被长期维持在投资级别之下,那么债券发行人就可能永远无法跨入国际债券市场和资本市场大门。

当今世界,任何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要想在主流国际金融市场有一席之地,就必须维持投资级别以上的信用评级。

信用评级还直接或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金融政策甚至财政政策等,因为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会直接影响到这个国家的货币金融和资本市场,甚至影响到社会稳定与政权安危。

在过去的多次重大金融事件中,评级机构都起到了相当关键的诱发或推动作用。

今年发生的“欧债危机”就很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点:

2010年4月27日,标准普尔将希腊主权债务评级从BBB+下调至BB+,一次下调三个级别,前景展望为负;同日,标准普尔将葡萄牙主权债务级别从A+下降到A-,一次下调两个级别,前景展望为负;4月28日,标普宣布将西班牙主权债务级别从AAA下降到AA,一次下调两个级别,前景展望为负。

对此,市场立刻产生强烈反应。

4月27日,希腊和葡萄牙股市分别暴跌6%和5%;受此影响,德国、法国、英国等国股市普遍下跌2%-3%。

28日,欧洲各国股市继续下跌1%左右。

全球金融市场数据显示,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导致全球股市总市值蒸发超过1万亿美元。

由于三大评级机构垄断了评级市场,实际上成为“信用标准”的制定者,而其中除惠誉为欧资外,占据80%市场份额的穆迪和标普均为美资公司,这使得评级的国际标准事实上就是美国标准。

其他国家对三大评级机构在评级中给予美国和其友好国家关系往往“关照”,而对与美国关系不和国家“关注”,甚至对美国本土市场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而对他国往往“明察秋毫”的双重标准表示强烈质疑和不满。

即使在次贷危机发生后,为“救市”导致美国政府债务节节攀升的情况下,美国评级公司并没有下调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美国国债依然维持了最高的信用级别。

而作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2003年之前一直维持在BBB级。

回顾2003年时候,正值中国银行业谋求海外上市之际,美国标准普尔宣布维持其10年来对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的B13B级,即“适宜投资”最低限,除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两家政策性银行以外,其余13家商业银行都不具备投资价值,实际上将中国银行业信用定为“垃圾等级”,不但大大增大了中国银行海外上市的难度,也使中国银行业为此付出很高的代价。

正因为此,各国政府也在反思信用评级在金融市场、以及国家金融安全、经济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采取措施加强本国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更重要的是认真研究建立自己的评级机构,打破信用评级被三大国际评级机构把持的局面。

这方面欧盟步伐较快。

世界其他各主要经济大国如日本、韩国、印度、瑞典、俄罗斯等都加强了对本国信用评级业的控制,主要依靠本国评级机构来维护国内资本市场的安全,大力发展本国信用评级机构以保护国家利益,对外国评级机构的入境大多持限制态度,即使允许外资进入,也是严格限制其控股比例。

例如在日本和韩国,美国评级机构的市场占有率没有超过20%;日本企业评级必须有一家本土评级机构出具评级报告;美国标准普尔在印度的评级机构CRISIL仅有9.57%的股份。

中国的信用评级行业起步于1987年,其间发展历经波折。

2005年以后,随着债券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品种日益丰富,监管更趋规范,评级行业也开始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目前,国内从事信用评级业务的法人机构共116家,评级专业人员不到2000人,规模较大的全国性评级机构只有大公、中诚信、联合、上海新世纪4家。

整体上看,中国评级机构的发展和自身素质等各方面,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GDP总量已跃升为世界第二的国家经济地位不相适应;与中国快速发展中的资本市场、企业直接融资比例不断提高和金融产品创新需要的市场要求不相适应;与人民币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的趋势、提高人民币产品定价权以体现我国经济发展成果合理估值的要求不相适应;与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和整体经济安全的要求不相适应。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虽然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信用债券市场,截至2009年末,银行间市场信用债券托管量达到26415.1亿元,2009年全年国内发行信用债券数量达到创纪录的16548.78亿元。

但相对于现货市场(2009年末商业银行累计人民币信贷余额39.97万亿元,当年新增信贷规模9.6万亿元),信用衍生品的发展严重滞后,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规模和比例远低于银行借贷方式的间接融资方式,使得从而市场交易成本金融市场运行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2006年全球场外衍生产品的名义值是全球GDP总值48万亿美元的2.4倍。

而在我国,相较于2006年21.2万亿人民币的名义GDP,场外衍生产品成交仅有微不足道的0.57万亿人民币,占GDP的比重仅为2.7%。

尽管2008年场外衍生产品交易量有了大幅提升,达到3.73万亿,但仍只占当年30万亿GDP的12.4%,与国际平均水平相去甚远。

二是相对欧美等国,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机构不统一,不同类别的债券由不同部门监管,相应的不同类别的债券评级业务的监管也分属于不同部门,如公司债券评级业务由中国证监会监管;企业债券评级业务由国家发改委监管;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金融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等银行间债券市场评级业务由中国人民银行监管。

“政出多门”导致增加监管成本,降低监管效率,同时也抑制了信用衍生品的创新与发展。

三是我国信用机构的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评估与定价的基础和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企业的信用信息库,但历史还比较短,信息涵盖也不够全面,特别是对于企业违约方面可获取的信息仍比较少,缺乏历史数据和完整的信用交易信息。

这直接关系到信用衍生品定价的基础,同时,由于历史原因和专业人才的缺乏,信用风险量化分析技术方面的经验也相对不够。

四是中国信用评级行业的开放过度与发达国家对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进入限制形成鲜明的反差。

2006年开始,美国评级机构通过对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收购全面进入中国评级市场。

其中穆迪收购中诚信49%股权并接管了经营权,同时约定七年后持股51%,实现绝对控股;惠誉收购了联合资信49%的股权并接管经营权;标准普尔也与上海新世纪开始了战略合作,双方亦在商谈合资事宜。

目前除大公外,其余已经或正在被美国评级公司控制。

他们借助被收购公司的分支机构迅速将业务范围扩展到全中国,可直接或间接从事所有评级和相关业务,在中国的评级业务市场所占份额合计超过2/3。

而对此对照的是,我国评级机构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早于2008年7月就启动美国“国家认可的统计评级机构”申办工作。

在大公接受了美国方面极为苛刻的审查,美国证交会在先后经过两次“延期批准”之后,最终SEC还是以“大公”在美没有办公室和客户、无法确定其法律框架能否适用于大公等理由,将其提交的美国“国家认可的统计评级机构”资质申请列入拒绝程序。

在人民币不断国际化的过程中,掌握了人民币以及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评级的话语权,就掌握了促使人民币及相关资产的能够获得长期稳定且公允的定价权,才能有助于人民币资产的价值发现,才能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者参与相关的投资交易活动,加快推进国内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才能稳定中国金融市场、资本市场,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所以,建立具有国际信誉的中国信用评级机构既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

二、如何建立具有国际信誉的中国评级机构

所谓具有国际信誉的中国评级机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国际投资者高度认同该评级机构对人民币以及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评级级别,并以此作为主要的定价工具参考标准;二是国内投资者对于该评级机构对高度认同该评级机构对非人民币以及以非人民币计价的资产评级级别,并以此作为主要的定价工具参考标准。

目前推动建立具有国际信誉的中国评级机构具有较好的时机与条件:

一是企业不断减少间接融资比例提高直接融资比例的发展需求,以及满足国内不断增强的投资需求,将促使中国的直接债务融资市场规模快速扩大,由此对相关评级的需求也不断增长;二是相对其他发达国家经济体,作为新兴市场的中国经济快速稳健,中国的经济规模与发展前景使得中国整体经济地位不断上升,也带动了人民币以及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对人民币以及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的投资需求也不断扩大;三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外投资不断扩大,已由资本输入国成为资本输出国。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贸发会议)最近发布的《2010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对外投资的排名从上一年的第十位跃升到第五位,位居美国、法国、日本和德国之后。

特别是在世界各国投资受经济危机冲击大幅下滑时,中国去年的对外投资额仍达到520亿美元,与2008年的510亿美元相比还出现小幅上升。

根据预计,未来三年中国对外投资额将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中国资本的走出去,也需要中国评级机构“走出去”提供信用评级服务支持;四是金融危机后,各国监管机构对于美国三大评级机构的垄断以及服从于美国利益需要的作法开始警惕,纷纷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评级机构,维护本国的资本市场安全。

这也为中国评级机构打破三大机构垄断,通过相互合作等方式进入其他国家评级市场提供了历史机遇。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索建立具有国际信誉的中国评级机构:

一是坚持“控制国内、逐步国外”的路径。

首先是树立中国评级机构在中国评级市场的强大市场地位和影响力,在双评级的机制下,坚持中国评级市场主要有本土评级机构主导。

二是评级机构的专业化发展。

目前中国一方面评级人员较少、评级经验相对不足,另外一方面又评级机构众多,资源分散,难以形成规模优势。

通过专业化发展,集中资源,有利于快速提高评级质量,树立评级信誉。

可以对现有评级机构进行整合,建立分别专注于制造业、非金融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的三类信用评级机构各2-3家,避免无序竞争的同时,在各自行业建立强大的专业化评级能力。

三是建立和推广适应国际评级发展趋势的中国评级方法、模式和标准。

比如今年大公资信推出的国家主权信用评级报告中,按照自己的评级方法对50个国家进行信用评级,和三大评级机构发布的信用评级相比,级别存在显著差异的国家达27个,占总数的54%。

这50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合计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90%。

相对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将举债能力作为一个国家信用评级衡量的核心标准,大公资信主要依据的是该国财富创造能力,而并非举债能力,包括:

国家管理能力、经济实力、金融实力、财政实力和外汇实力等。

这实际上反映了债权国和债务国评级立场之别。

由债务国来对债权国国家主权信用进行评级是否合理,债权国的利益如何维护?

中国作为主要债权国应该维护自己的核心利益。

中国标准的建立与宣传推广需要持续不懈地坚持下去,要逐步使之成为将来各国广泛认同和采用的标准。

四是展开国际合作。

打破美国评级机构对国际评级市场的垄断,是其他各国普遍的希望和要求,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是势必需要各国之间进行互惠互利的广泛合作。

同时,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中,中国与其他国家展开金融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央行已于近日公布,将允许境外央行和银行投资中国国内银行间债券市场。

在此过程中,进行信用评级合作应该作为合作的主要方面和重要内容,可以采取评级机构相互认可、参股合作、评级信息与技术共享等多种形式展开合作。

在方合作式上,可以先行与友好国家、经济关系紧密国家合作,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向其他国家拓展。

要抓住目前各种有利时机,加快建立具有国际信誉的中国评级机构的进程,为各国各级投资者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信用评级服务。

在发展中建立和积累,在不断积累中不断发展。

三、建立具有国际信誉的中国评级机构的战略、策略与政策选择

1、国家层面:

从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稳定金融市场和维护经济安全、提高国际资本市场话语权的国家战略高度角度,重视和加强具有国际信誉的中国评级机构建设以及加强对评级行业的市场监管:

一是改变当前多头监管的混乱现状,进一步理顺监管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设立专门独立监管机构,对信用评级行业的统一集中监管。

明确评级机构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从评级机构的收费模式、产品创新、责任认定等各方面参考世界各国的监管模式进行必要的规范,并实现与国际接轨;

二是评估信用行业发展对中国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的发展机制作用以及在国家经济安全中的独特作用,严格控制外资评级机构持股中资信用评级机构比例,严格限制外资评级机构开展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敏感性行业的信用评级业务。

可以参照中国银行业对外资金融机构持股比例不得高于25%的限制,明确外资评级机构持股中资信用评级机构比例不得超过25%;外资并购本土评级机构要经过国家机关部门的风险评级,并最终需报由商务部进行审批。

三是由国有大型企业以及中国金融市场上的主要机构投资者和评级结果使用者,包括几大保险公司、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对外投资发展较快的中石油、中石化等国有大型企业出资,组建资本实力雄厚的新的评级机构,由评级结果的使用者出资组建评级机构也符合全球评级业反思的大趋势,也可以避免由发行者出资可能导致的道德风险。

四是保持中国评级公司在中国市场进行信用评级服务的主导地位,对同一发行主体由国内具有相应业务资格的两家评级机构进行评级,并同时发布评级报告和结果。

对于外资评级机构参与的、不涉及国家经济技术安全的评级业务,也必须同时有一家民族评级机构出具评级报告。

2、行业协会层面。

中国评级机构应成立行业协会,统一协调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并促进信用评级产品的不断创新,推动中国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

要促进评级品种从目前较单一的金融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逐步向公司债、可转债、分离交易可转债和资产证券化产品等多品种发展,同时研发创新新的信用衍生品评级,使信用评级这一有效的风险发现和管理工具在推动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促进提高银行资本金的利用效率,保障商业银行和其他行业市场主体持续稳健发展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信用评级机构层面。

成为具有国际信誉的中国本土评级机构的基础和前提是充分利用自身的地利优势,首先成为本土具有国家竞争力和行业优势的专业评级机构。

这需要扎实地推进各种信用评级数据库的建设,建立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的各种机制,包括人员培训、评级技术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积累与提高等。

特别是要发挥信用评级通过信用等级分类和授信制度等对金融机构风险起到的事前预防防范机制的作用,改变我国金融机构的目前仍然是静态的信用风险管理方式,切实利用各种信用风险管理的创新工具,防范各种金融风险,维护我国金融市场稳定发展。

同时也要建立评级机构自身的后评价和纠错机制,维护自身的信用形象和品质,勇于也必须承担更高的信用和道德责任。

4、全社会要形成对建立具有国际信誉的中国评级机构的共识。

被评级企业要在配合评级机构建立相关信用数据库方面,使用评级结果的企业在选择使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方面,都全力支持中国评级机构的发展。

国家其他部门,也可以考虑在税收等方面在一个阶段内给予中国评级机构的发展更多的支持。

5、对建立具有国际信誉的中国评级机构要制定长期的发展计划和目标:

一是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利用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提供的发展机遇在中国评级市场建立起权威的足以与外资评级机构相抗衡的中国本土信用评级机构;二是以中国正在逐步推进的金融合作为契机,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主导对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信用评级,为这些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融资等赢得更客观更与实际价值相匹配的评级同时相应评级结果得到国际各类投资者的广泛认可。

可先从与中国在经济、政治关系友好的国家开始,在此基础上再向发达国家拓展;三是在此基础上再用十年左右的时间,逐步走向国际评级市场并得到广泛认可,使中国评级机构在国际评级市场拥有一席之地,并占有一定市场份额。

通过15-20年的不懈努力,真正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信誉的中国评级机构,并在国际评级市场取得与中国已经作为世界第二大并仍然在快速发展中的新型经济体地位相称的话语权,切实起到保障中国金融稳定、资本市场稳定,维护中国核心利益的积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