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说课稿.docx
《天路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路说课稿.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天路说课稿
《天路》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文本特点与地位
《天路》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十单元路的第一篇主体课文,《天路》是一首歌颂青藏铁路的独唱歌曲,而本文正是其歌词部分。
歌词共有五个小节,第一、二小节叙事描写,写藏族同胞盼望铁路修到家乡,反映藏族同胞对青藏铁路的朝思暮想。
而歌词剩下的三节是抒情部分,其中第三节和第五节直抒藏族同胞对铁路的由衷赞美,用形象的语言表达这条铁路的意义。
歌词的第四小节抒写的是藏族同胞目睹铁路修建之时的欢欣和喜悦。
全文结构清晰,层层深入。
把《天路》作为第十单元"路"的第一篇主体课文,因为它能够把单元目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告诉学生路不仅是沟通不同地域的通道,更可以把两地的人民的心拉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而它的文体特点(散文诗)适于单元要求:
强调朗读,注重结合关键词联想与想象,理解诗句内涵。
2、教学目标确立及依据。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①知识目标:
新课标提出:
7-9年级的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作者的感情。
因此本文的知识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②能力目标:
结合歌词后面的"青藏铁路简介"和搜集到的材料,感受青藏铁路建设的苦难,理解"天路"的真正含义。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领会铁路工人排除万难修建铁路,体绘铁路修成后藏族同胞的欢欣鼓舞的心情。
3、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为:
由于全诗感情浓烈,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
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散文诗的能力,让学深通过读中感受藏族同胞的快乐。
难点为:
理清本文的象征意义的基础上,拉近文章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在文章中能"天路"的双重含义。
二、分析学情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为我校四(6)班学生。
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
且该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量和情境感知能力都较为不错。
本文虽文字浅显,他们完全可以独立完成大部分的理解。
但由于课文的生活环境与学生的现代生活相隔较远,学生由于受到见识的限制,可能对文章理解得不够透彻,老师要善于利用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激发活跃的思维,调动表现欲望。
适时的引导,是学生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完善自己的情商一次绝好机会。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
"我认为好的教学方法既要有趣又要有效,这样才能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所收获。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诵读法。
每篇文章都有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
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点拨质疑法:
这是我采用的最主要的一种教学法。
通过教师的点拨,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讨论,从而避免过多过杂的讲解。
具
体操作我将以存疑--质疑--解疑的模式进行。
电化器材教学法:
根据教学需要,适时使用多媒体电教室教学平台,直观形象而又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2、说学法
"老师要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这样才能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
本课的教学就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这种精神,具体的学法如下:
读书入境法。
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在读中入境,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培养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信息收集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
3、说教学过程
为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分五部走。
一、以"路"导入,读题质疑。
二、读文释疑,整体感知。
三、品读课文,感悟"天路"。
四、同唱《天路》,感情升华。
五、记录感言,分享收获。
一、以"路"导入,读题质疑。
教学的第一步是引导学生畅谈熟悉的路,继而让生读课题,引导质疑。
这样的教学设计这样做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质疑课题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可以引出本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读文释疑,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质疑之后,教师配乐深情朗读,让学生总体感知课文,明确"天路"就是指青藏铁路。
继而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学平台,把老师汇总学生搜到的材料而建的学习资料包里的内容调出来,学生既能重温自己寻找的内容,也能共享其它同学甚至老师查到的资料,让学生共同交流汇报对青藏铁路的认识,因为学生搜集资料的角度不一样,搜集到的材料五花八门,所以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仅加深了学生对青藏铁路的理解,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技术的引入,使课堂容量大大增加。
三、本堂课的关键--品读课文,感悟"天路"。
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通过上一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对青藏铁路的认识丰满了很多,读起课文来也具有初步的味道了。
继而进入重要教学环节"感悟天路是一条怎样的路?
"完成这个教学环节,我主要抓住反复吟唱的"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中的"神奇"二字入手,让学生深入文本,解读怎样"神奇",根据课文的回答,随机指导朗读,让学生在个人读、小组读、评读,齐读中逐渐加深铁路给藏民带来吉祥、安康、幸福的认识,让学生给青藏铁路起名"团结路""幸福路""发展路""和谐路"学生的思维火花迸发,深化对铁路修建意义的认识。
从对铁路的期盼,到目睹铁路修建的兴奋,铁路建成后的喜悦,层层深入,深化中心。
接下来的环节是结合资料,感悟"为什么称青藏铁路为天路?
"对于这一问题,学生很容易就能根据资料,说出因为铁路修在世界屋脊上,海拔高,仿佛修在天上,学生容易忽略的是修路太难,在几乎无法修建的地方修起来这一点,为了把难点解决,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让学深即席查找资料,学生兴致高昂,把施工队面临的困难一一道来,这时,我引入修建风火山隧道一段的具体事例,让学生从事实中体会困难,一幅幅施工图的展示,让学生体会到施工人员的艰辛付出。
学生对"天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抓住这一时机,我组织学生同唱《天路》,在韩红富有感染力的歌声和雪域高原风光视频之下,同学们感情在歌声中升华。
最后,我让学生动笔,记录自己的感言,畅谈感言,课堂在同学们的深情交流中结束。
篇二:
天路课后反思
《天路》说课稿
《天路》是北师大小学语文四年级下第十单元第一篇主题课文。
这篇课文是新入选的篇目,文本离学生生活比较远。
虽然课本提供了《青藏铁路简介》做为补充资料,但仅凭这些文本内容和孩子的生活阅历,是无法深入理解课文的。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借助《青藏铁路简介》弄清建设者们是如何克服复杂冰冻土层、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这些困难的,感受的建设者们身上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
为了突出这一重点,我在课前广泛搜集有关青臧铁路的资料,通过导学让学生认识到青臧铁路的重要意义,以韩红的一曲《天路》导入课文,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
这是一条什么路?
为什么把这条铁路称之为天路?
建设者在修筑青藏铁路时遇到哪些困难?
课堂上通过合作探究找出答案,为了让学生更直观、更多地了解青臧铁路及建设者遇到的困难,在教学中出示了典型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学生对建设者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课堂上,我给学生提供解读文本所需的广阔的知识背景,如补充了青藏铁路的图片,青藏铁路的路线图,补充了几个"世界之最"的图片,这些资料有效地帮助学生感性认识修建铁路之难,理解"天路"的含义,激发孩子的自豪感。
一节课下来,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有一些环节还很粗糙,比如教师的评价语等,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注意这些问题并及时、较好地解决。
篇三:
天路
《天路》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天路》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十单元《路》的第一篇主题课文。
《天路》是一首歌颂青藏铁路的独唱歌曲。
这首歌,以其展现神奇的雪域风光、优美的藏族民歌的曲调,以及辽远、悠扬而深情的演唱为广大听众喜爱,迅速广泛地传播开来。
歌词共有五小节,前两节描写藏族同胞盼望铁路修到家乡,反映藏族同胞对青藏铁路的朝思暮想。
三至五小节是抒情部分,其中第三节和第五节直抒藏族同胞对铁路的由衷赞美,用形象的语言表达这条铁路的意义。
第四小节抒写的是藏族同胞目睹铁路修建之时的欢欣和喜悦。
全文结构清晰,层层深入,告诉学生路不仅是沟通不同地域的通道,更可以把两地的人民的心拉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天路的含义,领会铁路工人排除万难修建铁路,体会铁路修成后藏族同胞的欢欣鼓舞的心情。
重点:
由于全诗感情浓烈,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
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散文诗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读中感受藏族同胞的快乐。
难点:
在理清本文的象征意义的基础上,拉近文章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在文章中能"天路"的双重含义。
二、说教法
诵读法:
每篇文章都有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
主要有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点拨质疑法:
通过教师的点拨,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讨论。
电化器材教学法:
根据教学需要,适时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直观形象而又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三、说学法
"老师要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
具体的学法:
读书入境法。
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在读中入境,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培养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信息收集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
四、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亲近美
师:
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路?
(山路马路公路高速公路铁路······)
师:
鲁迅说:
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同学们到天上有没有路?
没有路,可有一条路就叫做天路?
板书课题天路,看到天路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质疑后,课件出示问题
1.为什么叫天路?
2.这样的路,施工者们要有什么精神?
3.这是一条什么路?
······
师:
请大家学习课后青藏铁路简介,思考这些问题做批注。
交流汇报,畅所欲言。
(1坏境恶劣2大无畏脚踏实地开拓进取3团结路发展路幸福路)
(设计意图:
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认识青藏铁路、了解修筑铁路的施工者的困难、懂得天路的意义;拉近文本与远离学生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对课文轻车熟路,减轻学习难度,化难为易。
)
(二)整体把握,感知美
1.轮读课文,检查生字的读音。
2.你学会了那些新词?
或者还不会的词语?
小组讨论后,交流汇报中注意表达如:
我学会某某一节中的某某词
3.自由读课文思考:
每节大概的意思做简洁地批注。
教师巡视后班上交流
a神鹰送吉祥b盼望修铁路c一条神奇的路
d看到铁路的幸福e走进人间天堂
(设计意图:
学生正确流利的读课文,掌握诗歌的大意。
)
(三)精读细品,探究美
1.默读课文想象你仿佛看到的画面,你有什么体会?
2.汇报交流第一节
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场看到神鹰披着那霞光
像一片祥云飞过蓝天为藏家儿女带来吉祥
(美:
青青霞光祥云蓝天静态美
披飞带来动态美
我们用什么感情读出这么美的诗句呢?
轻轻地读一读;
美美地读一读
喜爱地读一读
······
师小结:
神鹰带来吉祥,一定是个好兆头。
师过渡:
西藏这么美,藏族儿女有好兆头,雪域高原什么样?
人们怎样呢?
师: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二四节的异同?
3.交流汇报第二、四节。
(只有一词不同,第二节是"盼望",表示人们希望有一条铁路修到家乡,期盼的心情;第四节是"看那",表示天路已经修成,愿望变成现实,喜出望外的心情。
)
(出示课件:
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的画面。
)
(个别读出感情)
师过渡:
多少年来藏家儿女因交通不便造成生活上多少困难,多少雪域高原的人们多想走出家乡,到外面去看看,去闯一闯,可是交通不便,他们依然过着闭塞落后的生活,大家说说这条翻山越岭的铁路是一条什么路?
为什么这样说?
4.交流汇报三、五小节
(这是一条神奇的路,把人间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青稞酒酥油茶会更加香甜,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
"人间温暖"指什么?
(青藏铁路的畅通,带给他们方便,带给他们幸福。
)
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些场面?
我们感受到他们什么感情?
(各族儿女欢欣鼓舞的情景)
(这两节读出什么感情呢?
)
赞美的读一读
幸福地读一读
展望美好未来的高兴地读一读
欢欣鼓舞地读一读······
谁会背着三、五节?
(设计意图:
通过导语、过渡把学生牵引到诗中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情画意;通过不同层次地读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
(四)回顾总结,欣赏美
1.师:
当青藏铁路沿线的人们乘上火车去祖国世界各个地方的时候;当世界各地的人们乘着火车去他们那里的时候;当这些地方的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裕,日子越过越好的时候;他们会想到那些?
(党中央的关怀修筑铁路的设计者精心设计施工者的不懈的努力)这人间的温暖就是指他们超人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无私的奉献。
我们感受到了党祖国对人民的爱。
2.师:
我们从这首诗中受到什么启发呢?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收获或感想。
(五)拓展迁移,创造美
我们一起来欣赏《天路》这首歌。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诗中走出来,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
板书:
神奇发展幸福
天路
实验小学张莉篇四:
《飘逸的南国风》说课稿
《飘逸的南国风》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路金东,很荣幸就《飘逸的南国风》一课向大家做一下汇报。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设计五个部分来完成我的说课。
首先是对教材的分析:
《飘逸的南国风》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高
中音乐鉴第二章腔调情韵第5节的内容。
对于学生了解各地的音乐风格,培养对祖国音乐的喜爱之情,提高审美情趣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从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基础上来看,本章内容立足于高中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选用了南方地区最流行的民歌作为欣赏素材。
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我做了3方面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聆听《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感受并认识南方民歌婉转、流畅、细腻、抒情的风格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聆听分析三首民歌的音乐特征,结合当地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语言特点等因素,形成较为完整而清晰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尝试用地方方言模唱《弥渡山歌》、《对鸟》深入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
聆听、模唱民歌,感受、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
难点:
对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教法与学法:
我将采用欣赏法、探究式教学法、讲解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本节课的教授。
教学程序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
一堂课的开始学生尚未完全进入状态。
因此我会插入学生感兴趣的与本节课有关的音视频资料作为新课的导入。
令学生耳目一新,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
葫芦丝配乐的沙画表演,画中有傣族服饰少女,孔雀,大象,大理白塔。
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通过画面感受当地的地理环境与风土人情。
新课教学:
因为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会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用心去欣赏本节的音视频资料,体会作品的情感,感受作品音乐要素的变化。
探究:
印象云南,探究云南的具体位置,环境,人文,语言,生活习惯。
通过探究,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对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形成也就得到了部分的展示。
在此之后老师会演唱三个不同地区的民歌《牧歌》、《掀起你的盖头来》、《天路》片段。
与先前几课做一个过渡,同时也使学生更好地对比不同地区的民歌,更好的把握南方民歌的特征。
欣赏完这些我们
一起走进云南弥渡,来体验云南地区的民歌。
欣赏《弥渡山歌》:
首先是对弥渡地理人文的介绍。
地理弥渡:
云南高原西部的大理州东南部,北有云岭和怒山,南有哀牢山和无量,不远有石林和洱海。
东距省会昆明320公里。
依山傍水景色宜人,是孕育民歌的好地方。
欣赏《弥渡山歌》音频(在大屏幕上展示谱例,歌词)带着如下问题:
1.聆听歌曲,感受音乐情绪。
(亲切、抒情)
2.注意开头结尾处的巧妙之处。
(首尾呼应)
首尾呼应的是那两句:
伊。
。
。
娜。
。
。
(引腔)
集体读歌词,从朗读中感受歌词特点。
(结束后学生回答:
比兴)
3、歌曲分为三个部分:
(老师来领学生们唱)
起:
咿---哪----
平:
山对山来岩(ɑī)对岩(ɑī),
蜜蜂采花顺山(尼)来。
蜜蜂本为采花死,
梁山泊为祝英(尼)台。
落:
咿---哪----
梁山泊为祝英(尼)台。
通过探究老师总结:
这是一首赞美爱情的歌曲,前六句或比或兴,最后两句切入主题,歌词含蓄。
旋律婉转飘逸。
前面比兴预示爱情道路上的艰难曲折,最后点题表现追求纯洁爱情的决心。
旋律婉转、细腻、抒情,结构短小精悍。
最后完整地唱一遍(跟着音乐一起来,拍手)。
同类歌曲欣赏《小河淌水》(被称为东方小夜曲):
(欣赏指南:
全曲速度稍慢、从容舒展、节奏自然、清新优美,具有独特的云南地方特色)
哎-------
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
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
-
哥象月亮天上走,天上走,
哥啊!
哥啊!
哥!
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
----
月亮出来照半坡,照半坡,
望见月亮想起我阿哥,
-
一阵轻风吹上坡,吹上坡,
哥啊!
哥啊!
哥!
你可听见阿妹叫阿哥.
----
问题:
1.谈谈两首云南民歌的共同之处。
2与我们所学的西北民歌、中原民歌、少数民族民歌对比。
歌词都比较含蓄,旋律多细腻婉转抒情,善用比兴,短小精悍(也是南方民歌的特点)
听三首民歌《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蓝》、《沂蒙山好风光》、南方民歌
根据课程安排,浙江民歌《对鸟》还有湖北民歌《幸福歌》略讲。
主要提示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注意当地的语言特点还有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本节课的最后由老师带领学生总结影响民歌风格的主要原因
地域环境、经济发展、生活条件、文化传统、语言特点、风俗习惯、文化交流、审美观念。
结语:
和谐的教学气氛需要你我共同营造,让我们携手营造更美好的教学蓝图,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篇五:
国家财政说课稿
《国家财政》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题目是《国家财政》。
首先,我对本框题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国家财政》是高一政治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框的内容。
本框在介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有关知识后,侧重引导学生认识政府是如何参与社会分配的,帮助学生感受财政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同时又引出了下框税收,因为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所以,本框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可以为学生积极参与经济生活注入新的动力。
本框的逻辑结构是:
由国家必须履行好对内对外职能,引出国家必须占有和消费一定的社会财富--由国家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必要性,引出财政、国家预算、国家决算--由财政引出筹集财政收入的具体渠道和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由财政引出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进而分析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对比关系--最后得出财政的巨大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高一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参与能力基础,联系生活,确定本课时需达成三个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财政、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含义,辩证地认识财政赤字现象
(2)理解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能够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能分析为什么国家财政收入不是越多越好。
(3)联系实际说明财政的巨大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视频、图文、课本和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动手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通过交流讨论、畅所欲言,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合作等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青藏铁路""神八发射"感受我国国家财政的性质、功能和使用原则,认同财政的巨大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关心支持财政工作,关注国家与社会发展,增强主人翁意识。
自觉学习,提高科学素质,树立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贡献而努力的观念。
3、教材的重难点。
本着《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对教材和学生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财政的作用
重点的依据:
财政的作用是本课的核心知识,学生在正确认识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基础上,增强学生国家观念,培养学生关心支持财政工作,以国家利益、经济建设为重。
此外,现实生活中,国际风云变幻多端、国内突发事件、重大事件频繁发生,因此,在实践上,理解极其重要。
【教学难点】财政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难点的依据:
这个知识需要运用通货膨胀、通货紧缩、财政赤字等知识,涉及的知识点多,易混淆,而结合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来理解,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高一学生的生活阅历肤浅、社会经验淡薄,有零散的感性材料,没有系统的理性思维,要很好理解和掌握这个内容无疑很难。
二、学情分析
1、有关财政领域知识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是较陌生的,平常生活中是较少关注的。
学生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如"财政就是钱""财政是国家的事不关公民个人的事"等等。
本课教学能起到澄清认识、明确自身的责任(依法纳税)的作用。
2、财政知识是较为宏观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也较难。
这需要教师创设情景,学生能在情境中构建知识、情感升华,以达到知情融合。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我们都知道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和学生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视频、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合作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和合作探究能力。
3、角色体验法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列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
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
【学法】学法的指导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要求。
本课采用"探究-发现-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创设情景指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
依据: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促进学习最有效的方式是让学生体验到面临实际问题。
贯彻"以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