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试题语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9179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试题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试题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试题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试题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试题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试题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试题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试题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试题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试题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试题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试题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试题语文.docx

《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试题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试题语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试题语文.docx

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试题语文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鬈发(quán)藩篱(fān)谮害(zèng)相形见绌(chù)

B.倏忽(sū)吊唁(yàn)作揖(zuō)锋芒毕露(lù)

C.稽首(qǐ)颦蹙(pín)埋怨(mán)顷刻之间(qǐng)

D.媲美(pì)间或(jiàn)窸窣(sū)一拍即合(j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蓑衣磐石玉簪花文彩藻饰

B.纂夺羸弱水门汀器宇轩昂

C.烦躁屏嶂颤巍巍人情练达

D.辐射恣睢金銮殿言简意赅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傅雷家书》的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与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作家那些难言之隐的苦衷却极少提及。

B.对祖国母亲的爱,就是海枯石烂,我也永不变心。

C.杨修性格孤傲,常常妄自菲薄,时人均认为他是个自负的人。

D.环卫工人的劳动是具体而微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文明城市需要“美容师”,他们应受到尊重。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世界文学出版界盛赞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认为他通过细腻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儿童在面对巨大挑战时的复杂生活心态。

B.因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仍频频出现,其根源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缺位和社会不良文化的侵蚀等原因。

C.为了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满足信息时代语言生活和社会发展,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制定了《通用规范汉字表》。

D.近日,包头市政府民意调查中心在全市范围内开展“xx年食品安全社会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我市食品安全现状总体满意度较去年同期下降了一倍。

5.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爸爸的花儿落了》——《城南旧事》——散文

B.《登岳阳楼》——陈与义——宋代

C.《陈涉世家》——《史记》——司马迁

D.《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莫泊桑——法国

6.完成下面的对联题。

(3分)

明末文学家李渔和慧远方丈过往甚密。

一日,两人乘着月色登山游玩,朦胧月色中慧远触景吟出上联:

天近山头,行到山头天又远。

李渔见水中浮着一轮明月,想象着撬开水面、月亮似乎会深陷水中的情形,对出下联:

7.默写。

(10分)

(1)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2)夜来城外一尺雪,。

(白居易《卖炭翁》)

(3),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

(4),欲上青天览明月。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5)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

(7),略无慕艳意。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8)吾视其辙乱,。

(《曹刿论战》)

(9),西山寇盗莫相侵。

(杜甫《登楼》)

(10)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欧阳修《醉翁亭记》)

二、阅读(45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10分)

卫鞅①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

鞅乃西入秦,因②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罢而孝公怒景监曰:

“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

”景监以让③卫鞅。

卫鞅曰:

“吾说公以帝道④,其志不开悟矣。

后五日,复求见。

鞅复见孝公,语益愈,然而未中旨⑤。

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

鞅曰:

“吾说公以王道⑥而未入也。

请复见鞅。

”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罢而去,孝公谓景监曰:

“汝客善,可与语矣。

”鞅曰:

“吾说公以霸道⑦,其意欲用之矣。

诚复见我,我知之矣。

”鞅复见孝公。

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语数日不厌。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注释:

①卫鞅:

商鞅。

②因:

凭借。

③让:

责备。

④帝道:

尧、舜的治国之道。

⑤中旨:

合心意。

⑥王道:

以仁义治天下的治国思想。

⑦霸道:

指以武力、刑法、权势等统治天下的政策。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吾说公以帝道

(2)语数日不厌

9.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

(2)诚复见我,我知之矣。

10.“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这一细节表现了孝公当时怎样的心理?

(2分)

11.从选文看,商鞅是个怎样的人?

(2分)

(二)阅读下面记叙文,完成12-16题。

(12分)

2019-2020年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试题(语文)

那一天,母亲弥留之际,他拉着母亲的手痛哭失声,说:

“妈,我要是再丢了,还有谁来找我啊!

小时候,他贪玩,家在农村,常常是在野外跑着玩着就忘了离村子有多远。

直到夜幕垂下来,才发现,四望都是陌生的所在。

不知多少次,都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盼到母亲身影的出现,把他带回温暖的家。

虽然每次母亲都会骂他,可是他依然这样疯跑疯玩,他心里也知道,母亲总会找到他。

上学后,他极不愿意学习,便经常逃课,自己跑到甸子上去玩儿。

直到天快黑了,母亲等不到他放学回家,去学校却早已没人了。

母亲便去甸子上找,把他抓回来,气急了也打他。

可他却是一点也不恨母亲,并不是因为那时候知道母亲是为了他好,只是觉得在他不回家的时候,母亲总能把他找回来。

初中时,在镇里上学,住校。

也经常逃课出去闲逛,有时自己走到天黑,心里就有一种失落感。

多希望母亲的身影能在黑暗里出现,把他带回明亮的家里。

虽然没人管他了,虽然自由了,可是总有着一种期待。

初中毕业后,没有继续读高中,他就走入了社会。

在镇上一个汽车修理部当徒工,他干了一段时间,嫌累嫌脏,就三心二意起来。

渐渐地结交了一些和他年龄差不多的少年,时常在外面打架喝酒。

这时候他很少回家,家里人都以为他在外面干得挺好。

可是有一个夜里,母亲忽然就找到他和哥们儿们聚饮的地方,拽着衣领把他带回家。

镇上到村里,十八里的路,他和母亲深一脚浅一脚走在漆黑的路上,心里涌起久违的温暖。

再后来,彻底离母亲远了,他一个人出去闯世界。

母亲和故乡渐渐地湮没于风烟深处,他如脱笼的鸟,在自由的世界里任意飞翔,却迷失了一片天空。

21岁那年,他入狱,五年的铁窗生涯,等着他猝不及防的心。

开始时母亲来看过他一次,面对母亲染了霜的头发,想起曾经的往事,多想母亲能像从前一样,把他带回家去。

可是母亲的眼神是那么地无助,他的心狠狠地疼。

那以后,母亲只来过寥寥几次,有时他会想,母亲是不想再来找他了,任他丢失在绝望之中。

直到有一天,在放风的时候,他偶然看到高墙外的大楼,在一个窗前,一张熟悉的脸。

虽然隔得那么远,虽然看不清晰,他还是一下子就认出那是母亲。

后来,几乎每一天,他都能在那个时间看到母亲向这里张望的身影,在一扇小小的窗后。

当母亲再一次来看他时,他急急地问,母亲说:

“我在那高楼上租了个小小的房子,可以每天在窗前看到你。

我会等到你出来,我怕你出来后,找不到家!

那以后,他的心里便暖暖地充满了希望,不管在歧路上走得多远,母亲都在找他都在等他。

由于表现优秀,他一再地减刑,三年多的时间过去,他也迎来了真正自由的日子。

走出高墙铁门,看到母亲含笑的脸,那一刻,他多想母亲再骂他一次再打他一次,可是母亲没有。

然后他去了另一个城市,母亲依然回到乡下。

他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又两年后,结了婚,在婚礼上,母亲笑得那么幸福,那笑容触动着他心里最柔软的角落,让他漾出了满眼的泪。

后来有了儿子,母亲来帮着照看,他每天辛苦工作,一心爱家,只想看到母亲的笑。

烟火日月在琐碎的幸福中流走,转眼到了中年,而这一刻,母亲即将永远闭上眼睛。

他拉着母亲的手,往事如雾般,弥漫在心里的所有空间。

母亲努力地笑,吃力地说:

“孩子,你不能再走丢了,你以后要去找你的孩子,不让他走丢,你要守在家里,让你的孩子能回来……”

 (作者:

包利民选自xx年第4期《阅读》)

1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分)

13.文章开头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

用意何在?

(2分)

14.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妙处。

(3分)

15.文中写母亲第一次来狱中看“我”,为什么强调“母亲染了霜的头发”?

(2分)

16.文章结尾母亲的话有什么意蕴?

(3分)

(三)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17-21题。

(11分)

①韩国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与谷歌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阿尔法围棋)的三场对弈中李世石败北。

有人将李世石称作“最后的武士”,认为他将悲壮地成为人类与机器人对弈的“末代帝王”。

因为AlphaGo在围棋这个被誉为“人类智慧的坚固堡垒”的领域接连取得胜利,似乎更印证了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到可以轻易超越人类水平的阶段。

它们会是魔鬼还是天使?

②AlphaGo之所以能在围棋这种拥有“3的361次方”种局面的超高难度棋类比赛中获胜,关键在于它突破了传统的程序,搭建了两套模仿人类思维方式的深度神经网络,第一种叫“策略网络”,它让计算机程序学习人类棋手的下法,挑选出比较有胜率的棋谱,抛弃明显的差棋,使总运算量维持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另一种叫“价值网络”,主要用于减少搜索的深度,它不会一下子搜索一盘棋所有的步数,而是一边下一边进行未来十几步的计算,这样也就大量减少计算量。

③这款程序还会自己与自己下棋,普通人一年也许能下一千盘,但AlphaGo每天能下三百万盘棋,通过大量的锻炼,它抛弃可能失败的方案,精中选精,这就是所谓的“深度学习”能力,即通过大样本量棋局对弈,不断从中挑选最优的对弈方案并保存下来。

④这就像人类见多识广后会积累一些经验一样,机器学习也需要丰富多彩的内容。

只是这个内容的数据量之庞大,与人脑学习所需不是一个数量级。

因此,人工智能的学习与人脑的学习有非常大的不同。

给一个孩子看看卡片上的苹果,他就能认识苹果,但机器要认出一个苹果,可能需要把互联网上所有苹果的照片都认一遍,标识出苹果的所有特征,才有可能成功识别苹果。

⑤与此同时,人脑与人工智能的很大区别还在于,人脑是一脑万用的,同一个大脑既可以识别图像,还可以识别语音;可以灵活地边思考、边演算。

但目前的人工智能显然不具备这样的学习能力,功能相对单一。

专家认为,人类的智慧是比智能更高的层次,现有的人工智能系统,仍然局限在有智能没智慧,没有悟性的阶段。

⑥尽管研发者称“开发AlphaGo的目的不是为了模仿人类,而是为了战胜人类”,但也强调相较于对弈本身,更希望大家把关注点放在AlphaGo可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上。

AlphaGo可以学习医疗数据,掌握治疗方法,并可以利用它制造出可以完成各种杂事的家用机器人,还可以扩展到其他产业领域,带来积极正面的变化。

⑦有关人士认为,人工智能会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秘书”,例如,它可以在暴风雨来临前,自动识别哪些地方可能被淹,电力可能被中断,从而帮助分析整理数据,制定备选应急预案,或是在未来的医院应用这样的智能系统进行会诊。

对于人工智能会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担忧,科学家表示,这种担忧有些类似现在担心火星人口过多,而这种情况可能是几百年后有人在火星时才会发生的事情。

尽管在未来一段时间人工智能还难以超越人类,但确实应该将人工智能社会学提上议事日程,以便尽早规避未来潜在的风险,使人工智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作者:

詹媛选自2016年3月12日《科技环球网》有删减)

17.概括说明AlphaGo在超高难度棋类比赛中接连取胜的原因。

(2分)

18.文中强调人工智能的学习与人脑的学习有非常大的不同,具体体现在哪里?

(2分)

19.文章③—⑥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请简要分析。

(2分)

20.文章第⑦段划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21.请为本文拟写一个标题,并简要阐述理由。

(2分)

(四)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22-26题。

(12分)

今天,我们该怎样读书

①传说很久以前,一位美丽的公主被恶龙困于深山。

为了解救公主,勇士圣乔治只身赴险,击败了恶龙,公主则赠予乔治一本书作为回报。

从此,书便成了胆识和力量的象征。

这则流传于欧洲中世纪的传说,后来成为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圣乔治日”的文化渊源之一。

再后来,1995年在西班牙的倡议之下,每年4月23日的“圣乔治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读书日”。

②每年的这一天,媒体都会不约而同地发声。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宝贵血脉”诸如此类的名人名言混杂着成功励志学,喧嚣在大街小巷。

这一天也成为书商和出版界的狂欢节,数不清的腰封步调一致地合唱:

要读书!

③没错,书是要读的。

可现实中,书却总是因为严肃厚重而显得有些遥远,或在尘封的书架上,或在积压的库房里。

反而每日亲近的是手机屏幕和朋友圈。

读过了那么多鸡汤网文,却依然啃不下一本好书——这是众多低头族的真实写照。

如此看来,相比于反复强调“为何”要读书,读屏时代的我们,恐怕更应掌握“如何”去读书。

④读书自古即有法度。

孔子强调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子思有“五之法”,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朱子则有“三到”真言,谓“心到、眼到、口到”。

古人读书精细考究,但那时没有互联网的诱惑,圣贤一家独大,倒也省事。

相比之下,今人却时时有被垃圾信息和花哨图像“灌顶”的危险,如何自拔于噪声盈耳之境,方是当务之急。

⑤有人忧心忡忡,认为阅读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果真如此吗?

其实换个角度看,媒介的多元化同时也意味着阅读的无孔不入。

譬如,过去正襟危坐才能读的书,现在无论走着、坐着、站着、躺着,都不妨其可读。

同时,互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肤浅浮华,也可一击链接广阔深邃的阅读世界。

面对技术的进步,我们应该理性地思索应对之策。

《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艾德勒与范多伦就曾合写过一本有意思的小书,名为《如何阅读一本书》,里边将阅读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借书中的概念来说,对于网络信息既然不能“闭目塞听”,便应当拿来“检视阅读”的利器,主动筛选,披沙拣金,培养建立起适应新时代的阅读习惯。

⑥然而大海茫茫,凭何筛选?

首先恐怕要正视那些被污名化的网络短文章。

“碎片化”作为网文的一大特征,一直难以摆脱肤浅、速食的“污名”。

但“碎片”不等于“破烂”,正如一鳞半爪足以暗藏玄机,好的“碎片”能充当指针和向导,一击中的,既激起求知的兴致,也洞开书籍阅读的大门。

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中筛选这样的“吉光片羽”,应当是当代人阅读的必备技能。

⑦当我们从略读中锁定了兴趣和书目,当注意力从碎片的海洋中抽离,贯注到自成一体、有始有终的书本上去,阅读的重头戏才真正登场。

无论是通篇的细读,还是围绕同一主题的系统阅读,都要求我们有明确的问题和目标。

阅读不是走马观花,也不是“猴子掰玉米”。

漫不经心地浏览、三心二意地扫视,终究只是大众传媒时代的“快感式”消费。

⑧当然,回归书本也并非意味着沉浸于纸质时代的“怀旧病”,或是旧文人的“恋物癖”,毕竟,对知识与智慧的上下求索,自古至今皆是阅读的本质所在。

只要这一本质不变,无论是读图、读屏还是移动阅读,都不能阻挡人们凝视深渊的眸子与仰望星空的目光。

(作者:

博林选自2016年04月23日《光明日报》 有删减)

22.文章以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开头,有何作用?

(2分)

2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读过了那么多鸡汤网文,却依然啃不下一本好书”这句话中的“啃”好在哪里?

(3分)

24.作者认为读屏时代的我们应该怎样去读书?

(2分)

25.请简析文章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3分)

26.如何理解第⑧段划线句的含义?

(2分)

三、写作(50分)

27.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给自己一些微笑,生活怎会单调!

给自己一些勒痕,翅膀不会软弱!

给自己一些宁静,人生才会潇洒!

……成长中,你一定想给自己一些什么。

请以“给自己一些”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文体不限,字数在600字以上;

(3)不得套作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xx年初中升学考试模拟试卷

(二)

语文参考答案

评卷说明:

主观性试题不要求学生所答文字与参考答案完全一致,只要符合题意,表达清楚,即可酌情给分或给满分。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3分)C2.(3分)D3.(2分)B4.(2分)A5.(2分)A

6.(3分)示例:

月浮水面,撬开水面月还深。

7.(10分)

(1)山岛竦峙

(2)晓驾炭车辗冰辙

(3)萧关逢候骑(4)俱怀逸兴壮思飞

(5)赢得生前身后名(6)陟罚臧否

(7)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8)望其旗靡

(9)北极朝廷终不改(10)云归而岩穴暝

二、阅读(45分)

(一)(10分)

8.(2分)

(1)说:

劝说

(2)厌:

满足

9.(4分)

(1)你的客人是胡乱说话的家伙(或狂妄的人),这种人怎么能任用呢!

(2)大王如果再召见我一次,我就知道该说些什么啦。

10.(2分)孝公被商鞅的言论打动,不自觉地靠近了商鞅(1分),形象地表现了孝公对商鞅治国观点的认可、欣赏(1分)。

(意对即可)

11.(2分)做事坚持;善于变通;有才能。

(答出两点即可)

(二)(12分)

12.(2分)母亲一次次将顽皮逃学、误入歧途的儿子找回,最终使“他”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13.(2分)倒叙(1分)巧妙地交代记叙的对象,引出下文“他“多次走丢被母亲找回的情节(1分)。

14.(3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远离母亲闯世界后,身体上自由、精神上却迷失的情形(1分),为下文“他”入狱这一情节作铺垫(1分)。

15.(2分)头发“染了霜”写出母亲的苍老,表现了母亲为不懂事的儿子的过度操劳(1分);表达了“他”内心的愧疚(1分)。

16.(3分)母亲的话是在叮嘱和告诫“他”不要再犯以前的错误(1分),要承担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引领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1分);表现了母亲对儿子殷切的期望和深深的爱(1分)(意对即可)

 

(三)(11分)

17.(2分)突破了传统的程序,搭建了两套模仿人类思维方式的深度神经网络在对弈中调控计算量(1分);通过大量的锻炼,挑选并保存最优的对弈方案(1分)。

18.(2分)人工智能学习需要庞大的数据量,与人脑学习所需不是一个数量级;人脑是一脑万用的,人工智能的功能相对单一,有智能没智慧。

19.(2分)逻辑顺序(1分)先介绍人工智能的特点,然后说明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积极变化,属于由特点到用途(或功能到应用)的逻辑顺序(1分)。

20.(3分)打比方、举例子(各1分),生动而具体地说明了合理利用人工智能,可以为人类提供多方面的服务(1分)。

21.(2分)示例:

《人工智能是魔鬼还是天使?

》理由:

本文围绕这一问题具体说明了人工智能的特点、用途,使人们对其有正确的认识;新颖别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言之成理即可)

(四)(12分)

22.(2分)交代“世界读书日”的由来(1分);生动地引出“读书”的话题,激发读者阅读兴趣(1分)。

23.(3分)“啃”本意是一口一口地咬下来(1分),在句中形象地反映了“低头族”读书求快、浮于表面的现状(1分),强调了读书要精细、深入(1分)。

24.(2分)网络信息要主动筛选,披沙拣金,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阅读习惯(1分);通篇的细读或围绕同一主题去系统阅读那些自成一体、有始有终的书本,要有明确的问题和目标(1分)。

25.(3分)首先列出有些人的担忧:

阅读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1分);接着运用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或举例和比喻)从多元化阅读方式和互联网可以深阅读两个方面进行辩证,强调应采取应对之策(1分);最后借《大英百科全书》指出对于网络信息要学会筛选,培养建立起适应新时代的阅读习惯(1分)。

(意对即可)

26.(2分)不论何种阅读,保持对知识与智慧上下求索的态度(1分),都能进行深入地探索、拥有广博的世界(1分)。

(意对即可)

三、作文(50分)

27.一类(44-50分):

主旨鲜明,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语言畅达,有真情实感。

二类(37-43分):

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通顺,有感受体验。

三类(30-36分):

中心明确,内容较为充实,结构完整,语言基本通顺。

四类(21-29分):

中心不够明确,内容空洞,条理不够清楚,语言不够通顺。

五类(20分以下):

文不对题,结构混乱,语句不通。

说明:

(1)立意新颖、深刻,感情真挚,或结构、语言有特色可给满分。

(2)不得抄袭套作。

(3)缺题目扣2分;字数不够,每少50字扣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