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18739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3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二十一、苏州园林(叶圣陶)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运用多种媒体,创设丰富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4、利用课上所学,迁移对比苏州和我校丰富的园林文化资源和网络资源,在生活中体味苏园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内涵。

 

二、重点难点:

1、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3、合理互动的想象、苏园画意美的感知、相关资料的迁移对比。

三、教具的使用: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步骤和实施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有深厚园林情结的叶圣陶老先生的《苏州园林》

(二)学习课文

1、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年生,我国现代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22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

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

2、《苏州园林》解题:

俗话说: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足以说明苏州之美。

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

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

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

3、学习开头两段:

(1)教师范读开头两段。

(2)这两段写了什么?

(明确:

苏州园林的地位和特征。

(3)请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

(明确:

苏州园林甲江南)

(4)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

交流明确:

①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教师小结:

“标本”地位决定了苏州园林值得鉴赏、不该错过,即:

窥苏州园林之一斑,见各地园林之全豹!

②用作比较的方法,通过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5)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或:

苏州园林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

(明确: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6)如何体现出“完美的图画”的原则?

明确:

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做到: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4、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三至六段,看看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

(1)阅读要求:

①自由读,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②和邻座讨论,尝试画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

(2)阅读交流:

①四个语段按照什么顺序?

各语段间能否互换?

 

明确:

因为四个语段是按照第2段中的四个“讲究”的顺序和“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以及“从主到次”的顺序来写的,所以各语段间不能互换。

②根据四个语段的所写内容,分析第2段中的“布局”、“配合”、“映衬”和“层次”用词是否精准?

交流明确:

A、“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

B、“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

C、“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

D、“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

教师小结:

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三)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四)详解重点段落,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画意美。

1、请同学读第三段,思考:

⑴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

为什么要这样?

明确:

①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突出自然之趣,决不讲究对称。

②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⑵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

作者运用比较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2、齐读第四段,思考:

(1)给第四段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交流明确:

第一层(第1句):

总写苏州园林都有假山和池沼。

第二层(第2-3句):

分写假山,突出艺术价值。

第三层(第4-11句):

分写池沼,凸现布局巧妙。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这句话中的“艺术”和“技术”分别是什么含义?

交流明确:

①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

②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

(3)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

交流明确:

①池沼大都引用活水;

②池沼设计因地制宜;

③桥梁安排决不雷同;

④河岸边沿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3、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⑴自读这一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

交流明确:

①注意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季节不同的花树的相间映衬;

②栽种中式的藤萝、不栽西式宝塔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行道树。

⑵给第五段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交流明确:

第一层(第1句):

总写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第二层(第2-3句):

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

第三层(第4句):

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

第四层(第5-6句):

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4、讲析第6自然段。

思考:

在苏园里安排“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

交流明确:

①为了避免一览无遗、为了体现柳暗花明;

②为了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

③为了给人“如在画中、美不胜收”的感觉。

(五)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六)齐读第7、8自然段。

思考:

第7、8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明确:

1、从小处着眼,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

2、紧紧围绕“处处入画”的说明中心来说明。

3、巧妙地照应了第1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七)齐读全文,思考讨论:

1、从游览者的角度来看,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完美的图画的效果,你能从文中找到例句证明吗?

(1)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2)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3)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4)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5)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2、游览苏州园林有没有最佳观赏角度和观赏时间?

谈谈你的看法。

(1)最佳观赏角度: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最佳观赏时间:

“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八)布置作业

二十二、都市精灵(舒乙)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描写和议论等表达方式,展现人与其他生灵共处的景象,揭示其中深义。

2、理解作者提出的自然界的其他生灵也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人类应与之友好相处的思想。

[重点难点] 

1、学习重点:

语言具有诸多特色。

2、学习难点:

运用描写和议论等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作者简介:

舒乙,作家,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部分(第1—5段):

写现代文学馆仍有各种鸟类及小松鼠栖息,慨叹北京城已少见鸟兽踪迹。

第二部分(第6—12段):

写每座城市都应有每座城市钟爱的小动物,与鸟兽、鱼共存。

三、品味语言:

读读下面的话,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1、现在,在北京连乌鸦都久违了。

2、我佩服上海人,他们开始在城市广场上放养鸽子,绿草地上漫步着白白胖胖的大鸽子,小孩子们伸着小胖手给大鸽子喂食,多可爱!

3、换句话说,城市里有没有鸟、鱼、兽,倒是一个不错的衡量标准,首先是衡量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其次是衡量生活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

 

交流明确:

1、

(1)“连乌鸦都久违了”意思是更不要说其他名贵的鸟了,什么鸟都没有了。

(2)这句话寓含着深深的悲哀。

2、

(1)这段文字展现了一幅形象的画面:

(2)地点:

上海城市广场;

(3)主要形象:

绿草地、白白胖胖的大鸽子,小孩子们的小胖手;

(4)画面传达的意思:

人鸟共存,优美的环境,和谐地发展,一种理想的境界。

3、

(1)城市的“一个不错衡量标准”,指的是以“城市有没有鸟、鱼、兽”来衡量“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和“生活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

(2)不以经济产值和人均收入作为城市衡量标准,而以有无其他生灵来衡量,可见城市里拥有某种值得钟爱的小动物是多么难得而又重要。

四、合作探究:

人类怎样才能克服自己的“霸道行为”,保护好“生存环境”,与鱼、鸟、兽友好相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不随便倾倒垃圾和排污;

2、保护珍稀动物,禁止猎杀;

3、禁止滥捕滥捞;

4、设立保护区;

5、与动物在同一地带友好相处;

6、加强宣传教育。

五、课堂小结: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本文有感于某些现代都市连鸟雀也不见的现实状况,提出都市中人应当与鱼、鸟、兽共处的观点,表达了优化生活环境质量的愿望。

九、布置作业

二十三、幽径悲剧(季羡林)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主要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理解文章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重点难点] 

1、学习重点:

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2、学习难点:

强烈的悲剧效果。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老师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

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

老人爽快地答应了。

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

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2、《幽径悲剧》这篇课文就很好地展示了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真诚丰富的情感世界。

3、作者简介: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作家、学者。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思考: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交流明确:

本文写北大燕园内,作者自家住处附近一条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的悲剧。

教师小结:

作者把这株古藤萝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部分(1—6),写幽径美景。

第二部分(7—10),写幽静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7),写藤萝悲剧。

四、品味语言

1、“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唯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

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为什么作者对一棵古藤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2、“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

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

”作者对他所说的伟人是什么感情?

你是怎样理解的?

3、“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

”作者批评世人缺了点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

(1)作者对古藤的感觉,是与特定的环境分不开的。

(2)“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

(3)这一棵藤萝成了仅存的一棵,因而也就成了作者唯一的精神寄托和安慰。

2、

(1)感情:

作者对他所说的伟人有着鄙视的感情。

(2)理解:

①“这样”是指的是富于感情,具有博爱之心。

②伟人们决不泛爱生灵,处事铁面无情,甚至滥杀无辜。

③作者将“伟人们”置于自己的对立面,无疑怀着鄙视厌弃的感情。

3、作者批评世人只知道追名逐利,缺少对于自然、对于他人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

五、合作探究:

课文中说:

“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

”怎样看待“愚氓灭美”的事实?

从中可悟出什么道理来?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作者用“毁于愚氓之手”来概括藤萝的悲剧,这是非常慎重、准确而发人深思的:

①文章写于1992年,“十年浩劫”已结束十五六年,改革春风劲吹,取得了重要成绩。

②但是,由于国民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因而出现了“愚氓灭美”的现象。

(2)从中可以看到努力实行科教兴国、提高国民思想文化和审美素质的重要。

六、课堂小结:

概括文章的主旨。

交流明确:

本文描绘了幽径藤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事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七、布置作业:

二十四、明天不封阳台(杜卫东)

一、学习目标:

1、仔细阅读课文,理清文本的线索和表述的主要意思。

2、结合文章内容,提出自己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理解与设想。

二、重点难点:

结合文章内容,提出自己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理解与设想。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10岁的法国小女孩蒂皮出生在非洲的纳米比来,她与当野生动物摄影家的父母在非洲丛林里生活了整整十年,在神秘而充满乐趣的非洲大草原上,蒂皮与大象作兄妹,与豹子作朋友,与斑马、蜥蜴、羚羊、鸵鸟相亲相爱,她与自然和谐地相处着……蒂皮说: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渴望与大自然作亲密的接触,但没有这样的机会。

2、那么,我们生活在都市中的城市人应该对大自然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明天不封阳台》这篇课文将给我们帮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明天不封阳台》,作者杜卫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请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明确:

本文叙述了“我”家由于一只鸽子的来临而决定不封阳台的事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表达了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

2、文本围绕什么话题展开的?

明确:

明天是否封阳台。

(三)合作探究

1、关于封不封阳台,文中“我”的情感和态度都经历了变化,快速阅读课文,整理出我态度变化的情况:

明确:

明天要封阳台。

——明天还封阳台吗?

——明天先不封阳台。

2、从封与不封,我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因是什么呢?

(1)“明天要封阳台。

”:

①阻隔住城市的喧嚣;

②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

(2)“明天还封阳台吗?

”:

①对鸽子的同情和忧虑;

②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3)“明天先不封阳台。

”:

①为了可爱的鸽子不受到惊扰;

②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

③也为了它带给我的那一片恬淡和谐的思绪。

④总之,明天不封阳台主要原因就是能亲近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3、关于封不封阳台,“儿子”和“我”思考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其本质是什么?

交流明确:

(1)思考角度:

①儿子——儿童对小动物单纯地同情和喜爱。

②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的思考。

(2)本质:

是否封阳台是表面现象,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本文的本质。

(四)课堂小结:

1、这篇课文通过明天是否封阳台这个话题,提出了人与自然界应该和谐相处这样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现实问题,这种表现手法我们称之为什么?

明确:

“以小见大”。

2、本文在表达方式上主要运用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什么?

明确:

“夹叙夹议”。

(五)布置作业:

二十五、治水必躬亲(钱泳)

一、学习目标:

1、识记并理解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学习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写法。

3、引导学生认识到做任何事都要“躬亲”、“清廉”的道理。

二、学习重点:

1、治水必躬亲的道理。

2、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

三、学习难点:

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被后世传为佳话。

为什么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因为他要去察看地形,了解灾情,掌握水患的第一手资料。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亲自实践了,所以终于将水患制服了。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关治水的课文——《治水必躬亲》。

2、作者介绍:

本文选自《履园丛话》,作者钱泳,原名鹤,字立群,号台仙、梅溪居士,江苏人。

生于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卒于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享年85岁。

他出身于江南名门望族,精通经史,博览群书,长期游历在外,足迹遍及全国。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生涯,为他的文学创作和史学考辨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潴有浅深zhū非相度不得其情xiàngduó

躬历山川 gōng非咨询不穷其致zīxún

好逸而恶劳yì亲劳胼胝piánzhī

远嫌而避怨xián布袍缓带páo

2、理解词语

执一:

固执一端,不知变通。

泥于掌故:

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

妄意:

随意。

潴:

水停聚的地方。

势:

这里指河流的形势。

相度:

观察和测量。

情:

真实情况。

咨询:

访问,征求意见。

穷其致:

彻底摸清情况。

穷:

追究到底。

致:

事理。

是以:

因此,所以。

躬历山川:

亲自登山涉水。

胼胝:

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

布袍缓带:

指轻便服装。

缓带:

宽束衣带。

横索:

横行勒索。

远嫌而避怨:

远远躲开嫌疑,避免抱怨。

(三)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朗读课文。

4、集体朗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

1、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译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

2、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

译文:

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浅,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

3、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译文:

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

4、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译文:

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5、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译文: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

6、亲给钱粮,不扣一厘。

译文:

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

7、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译文:

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索一文钱财。

8、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译文:

必须像这样,才能做成事情。

9、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

译文:

如果贪图安逸而害怕辛劳,计较私利而忘记公义,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而避免抱怨。

10、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译文:

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六)阅读理解

1、作者认为治水之法不应该怎样?

而应该怎样?

为什么?

(1)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2)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3)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2、在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

治水必躬亲。

3、作者是怎样来证明他的这个观点的?

(1)作者以海瑞治水的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2)作者运用正反论证的方法来证明这个观点。

(3)“昔海忠介……未尝横索一钱”是正面论证。

(4)“如好逸恶劳……远嫌而避怨”是反面论证。

4、文章为了证明治水必躬亲的观点,列举海瑞治水的例子来证明,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

(1)大禹治水;

(2)西门豹治邺;

(3)李冰修建都江郾水利工程。

5、语句赏析

(1)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交流明确:

①这一段文字用一个排比句的修辞手法;

②写出了自然界万事万物自有它们自身的规律;

③我们应该掌握客观规律,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而不是盲目蛮干。

(2)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未横索一钱。

交流明确:

①这一段文字运用了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

②将一个事必躬亲、顺应民意、治理严明的海瑞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

(七)拓展延伸

1、海瑞简介:

海瑞(1514-1587),明朝广东琼山人(即现在的海南岛),字汝贤,自号刚峰。

他取此号的意思是一切以刚为主,要终生刚直不阿。

因此人们尊称为刚峰先生。

海瑞是明朝嘉靖时期的著名清官,由于敢于直言进谏,惩恶扬善,一心为民谋利,被人民敬为海青天、南包公,其英名流传至今。

谥(shì)号忠介。

作品有《海瑞集》。

2、海瑞在历史上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课文中的海瑞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交流明确:

(1)历史上,海瑞是一个为民请命、清廉公正、力主反贪、公正不阿的清官形象。

(2)课文中,海瑞是一个躬亲治水、不畏艰辛、为民着想、清正廉洁的清官形象。

(八)总结课文

思考:

本文论述了什么道理?

说明了什么?

交流明确:

(1)本文论述了治水必躬亲的道理。

(2)说明了只有躬亲和清廉,才能治好水。

(1)+

(2)=文章的主旨】

(九)布置作业:

滉柱利弊

一、学习内容:

语文同步练习第112页“课外拓展”第11—14题。

二、原文:

钱塘江,钱氏时为①石堤,堤外又植大木十余行,谓之“滉柱”。

宝元、康定间,人有献议取滉柱,可得良材数十万,杭帅以为然②。

既而③旧木出水,皆朽败不可用。

而滉柱一空,石堤为洪涛所激,岁岁④摧决。

盖⑤昔人埋柱以折其怒势,不与水争力,故江涛不能为患⑬。

杜伟长为⑥转运使,人有献说:

自⑦浙江税场以东,移退数里为月堤,以避怒水。

众水工皆以为便,独一老水工以为不然⑧,密谕其党⑭曰:

“移堤则岁无水患,若曹何所衣食⑫?

”众人乐其利,乃从⑩而和之。

伟长不悟其计,费以巨万,而江堤之害,仍岁⑨有之。

近年乃讲月堤之利,涛害稍稀。

然犹不若滉柱之利,然所费至多,不复⑪可为。

三、注释:

①为:

建造,建筑。

②以为然:

认为是对的。

③既而:

不久。

④岁岁:

年年。

⑤盖:

原来。

⑥为:

做,当任。

⑦自:

从。

⑧以为不然:

不这样认为。

⑨岁:

每年。

⑩从:

跟从。

⑪复:

又。

⑫衣食:

吃穿。

⑬患:

害。

⑭党:

同伙。

四、翻译

1、钱塘江时期,在钱氏时期有石堤,堤外面又植了十多行大木柱,称之为“滉柱”。

2、在宝元、康定年间,有人献议取用“滉柱”,可能得到良材数十万,杭州府大帅认为是对的。

3、不久从水中取出这些旧木,都已腐烂不能再用了。

4、然而这些大大的木柱一被拔光,石堤被洪水波涛所冲击,年年决口。

5、原来早些人在堤外埋柱,是抵挡洪涛的力量,不使堤坝受到洪水太大的冲击,所以洪涛不能泛滥引发危害。

6、杜伟长做转运使时,有人献议:

将堤移到从浙江税场以东数里的叫月堤的地方,用来避怒水。

7、众多的防水的工匠都认为可以,唯独一个老水工不这样认为,偷偷地告诉其同伙说:

“移堤固然每年没有水患之灾,但我们这些人吃什么穿什么呢?

8、大家贪图它的利益,于是都随着附和。

9、杜伟长没有发现他们的计谋,在这个旧堤上花了很多钱,但江堤的害处每年都有。

10、近些年来才讲到月堤的好处,洪涝灾害渐渐少了。

11、但仍不如当初滉柱的作用大,所花费的钱财很多,不可能再修建了。

五、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朗读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