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整理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19529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7.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整理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电大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整理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电大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整理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电大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整理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电大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整理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电大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整理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电大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整理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电大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整理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电大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整理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电大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整理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电大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整理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电大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整理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电大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整理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电大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整理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电大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整理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电大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整理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电大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整理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电大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整理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电大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整理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电大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整理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整理版.docx

《电大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整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整理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大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整理版.docx

电大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整理版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以自由编辑!

 

【本页是封面,下载后可以删除!

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1—4

心理学作业1

1.个体心理:

人是以个体为单位而存在的,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2.认知:

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心理的最基本的过程。

3.观察法:

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观察,从中发现学年里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4.实验法:

是指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对其引起的某种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根据实验情境的不同,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两种。

5.意识:

是指个体所拥有的对现实生活的知觉体验。

6.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7.催眠:

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介于清醒与睡眠之间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8.感觉:

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的最初阶段。

外部的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刺激的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的过程,就是感觉。

9.知觉:

人们通过感官获得挖补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分析与解释后,产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就是知觉。

10.绝对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11.韦伯定律: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曾系统研究了人类的差别阈限,并提出了心理学史上的第一个“自然定律”-韦伯定律,该定律的核心观点是:

引起最小可觉差的刺激变化量和原刺激强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12.似动:

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似动的主要形式有:

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

13.三色论:

三色论认为,有三类视锥细胞,分别对红、绿和蓝这三种不同波长的光敏感。

当它们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

14.对立过程理论:

对立过程理论认为,颜色视觉产生于三个基本的系统,每个系统包含两种对立的成分,分别是红-绿,蓝-黄和黑-白。

所谓对立,就是指当一对系统中的一种颜色成分(如红色)被激活时,对另外一种成分的感受就会被抑制。

根据对立过程理论,随着系统的恢复,由一种反应引起的疲劳将产生对立颜色的后像,即一种刺激移开后视觉的持续。

记忆:

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陈述性记忆:

主要是指对事件、情景和知识的记忆。

3.程序性记忆:

主要是指对技能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4.组块:

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编码过程。

5.精细加工:

就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应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新信息和理化。

6.系列位置效应:

研究者发现,当要求人们去记忆一串项目时(如单词序列),项目的顺序对回忆的效果有很大影响。

人们对序列之初和序列结尾的项目记忆效果最好,对序列中间部分的回忆效果最差。

这一现象被称为系列位置效应。

7.思维与想象: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或间接的反映。

它借助语言、表象、概念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想象就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8.定势: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如果先前曾采取某种方法解决某类问题并多次获得成功,以后再次遇到同类问题时还会重复采用同样的方法,这就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定势。

9.功能固着:

是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只看到事物的某种典型功能,而看不到该事物其他方面作用的现象。

10.创造性思维:

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11.词频与语境:

词频是指某个单词在书面语言中的使用次数。

语境:

任何一种语言交际活动都是具体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或者说,都离不开什么人说、对谁说、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场合说等,这些语言使用的环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境。

12.图式:

图式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

它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

也有人把图式看做是有组织的知识单元。

13.语言产生:

也叫语言表达,是指人们通过语言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过程。

14.电报式语言:

美国语言学家弗罗金和罗德曼认为,不存在三词语阶段,因为儿童一旦越过了双词语阶段,在他们的话语中就会很快地出现较长的短语。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将这一时期的语言称为电报式语言。

这种语言之所以称为电报式的,是因为这些句子中没有功能词,即没有动词时态词尾,没有名词复数词尾,没有前置词、介词和冠词等。

1.情绪:

是有机体反映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体验。

2.基本情绪:

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在发生上有着共同的模式,它们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

复合情绪是由两种以上的基本情绪组合而形成的情绪复合体。

3.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

积极情绪就是因意外得到奖赏或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取得进步时产生的感受。

消极情绪是指生活事件对人们心理上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如痛苦、悲伤、愤怒、恐惧等。

4.心境、激情和应激:

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持续性的、比较平稳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与心境相反的情绪,它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

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此时人的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5.动机:

是由一定的目标引导和激发而产生原动力,由此推动个体的行为。

6.需要:

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7.驱力:

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8.诱因:

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9.成就目标:

是指“关于个体追求成就任务的理由和目标的认知表征”,它“反映了个体对成就任务的一种普遍取向,是有关目的、胜任、成功、能力、努力、错误和标准的一种信念系统”。

10.自我效能感:

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11.能力与智力:

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心理特征。

智力:

是指人们所共同具有的最基本的能力。

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

一般能力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智力。

12.模仿能力:

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然后以相同的方式作出反应的能力。

1.人格:

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通俗地说,人格就是让个人在不同情境中和不同时期都保持一贯的心理品质。

2.气质与性格

气质指的是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

3.认知风格:

也称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的信息加工方式。

4.自我概念:

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行为特点、人格特征、社会角色、社会关系和思想观念诸多方面的看法和观念的总和。

5.社会刻板印象:

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人产生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6.亲社会行为:

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

7.从众是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导致的行为或行为变化。

也就是说个人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观点,转变为采纳大多数人的看法。

8.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将心理健康定义为“一种良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应对正常的生活压力,有能力从事富有成效的工作,并且能够为自己所处的社区作贡献”。

9.适应性障碍和人格障碍:

适应性障碍是一种以情绪障碍为主的主观痛苦体验或情绪紊乱状态,同时伴有适应不良行为或生理功能障碍。

当个体所特有的人格特征持久而显著地偏离正常,并由此引起较严重的痛苦状态或明显影响社交和职业功能时,就是一种人格障碍。

10.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主要在学校中进行,由心理辅导者与来访者之间建立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融洽关系,以帮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充分发挥个人潜能。

 

简答题

1.简述心理学的功能。

(1)描述和测量。

(2)解释和说明。

(3)预测和控制。

2.列举几种常见的不同意识状态,并简要说明意识的作用。

意识状态包括:

(1)睡眠与梦。

(2)催眠。

(3)白日梦和幻想。

(4)特殊药物下的意识状态。

意识的作用:

(1)意识对人所觉察的核注意的范围进行限制,从而减少刺激输入的流量。

(2)意识使人们依据知觉的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和事件。

(3)意识使人们能利用过去的记忆兑现时输入的信息作出最佳的判断和行为。

(4)意识的能动性使人们可以有限度地超越外部的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建构他们的意识内容。

3.简述注意的特点及外部表现。

注意的特点:

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外部表现:

(1)、产生适应性运动;

(2)、无关动作停止;(3)、生理变化。

4.举例说明注意的种类及其特征。

(1)不随意注意,又称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初级表现形式。

不随意注意是一种被动的注意,缺乏预定的目的,容易受客观刺激物特点的影响,单凭这种注意是不可能进行系统学习和艰苦工作的。

所以只有把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结合起来,才能发展注意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2)随意注意,又称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它是注意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

是在不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3)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在特征上,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既有自觉目的、明确的目的,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培养随意后注意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

5.简述四种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6.什么是知觉的恒常性?

常见的恒常性有哪些?

知觉恒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但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稳定的特点。

常见的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7.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感觉通道的特性、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个人的兴趣和动机

8.产生深度知觉的线索有哪些?

深度知觉涉及三维空间的知觉,即不仅能够知觉物体的高和宽,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距离、深度和凸凹等。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对深度和距离的知觉主要来自肌肉线索和单眼线索。

单眼线索包括:

线条透视、相对大小、阴影、遮挡、纹理梯度。

1.信息加工的观点是如何阐述记忆过程的?

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存储库,而是一个动态、活跃的系统,从事着信息的接收、存储、组织、改变和恢复的工作。

从某种意义上讲,记忆就像是一台电脑,其信息加工过程主要分为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阶段。

2.简述编码特异性原则。

影响记忆提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加拿大认知心理学家塔尔文等人提出的编码特异性原则。

该原则认为,什么样的信息得到存储取决于所知觉到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怎样被编码加工,而已存储的信息又决定了什么样的提取线索是有效的,可以通过它来提取已存储的信息。

也就是说,当提取线索与编码时的情境相匹配时,提取的效果最好。

提取线索分为外部线索和内部线索两种。

外部线索包括刺激的特性以及学习时周围的环境等;内部线索包括学习时的精神状态、心境和情绪等。

3.简述遗忘发生的原因?

(1)编码和提取失败。

很多时候,发生遗忘的原因是信息编码的失败。

也就是说,信息从来就没有存储在记忆库里。

(2)消退说。

消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的结果。

(3)干扰说。

干扰理论认为,如何看待婚前性行为。

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4)压抑说。

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

4.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谈谈复习时应遵循的策略?

(1)及时复习。

(2)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

如果记忆材料所需时间较短,可用集中复习;如果时间较长,分散复习效果较好。

开始复习的时间,间隔条短,以后可以长一些。

(3)复习形式应该多样化。

5.什么是表象?

表象在思维中有哪些作用?

表象:

事物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大脑中出现的关于某事物的形象。

表象是在视、嗅、触、味等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

表象的作用

(1)表象能够促进问题解决和决策。

(2)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6.想象有哪些功能?

(1)预测和计划功能

(2)补充知识经验的功能

(3)代替的功能

(4)生理调节的功能

7.什么是手段-目的分析,包括哪些步骤?

所谓手段-目的分析,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西蒙曾系统地研究过手段-目的分析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它的基本步骤包括:

(1)确定事件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间的差距,并找到能够缩小差距的步骤;

(2)如果不能直接达到最终目标,就尝试找到子目标;

(3)寻找达到子目标的方法,实现子目标;

(4)尝试新的子目标。

8.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与过程。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新颖性、流畅性、灵活性、精致性。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验证阶段。

9.简述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功能。

语言的基本特征:

语言的结构性、语言的产生性、语言的意义性、语言的社会性。

语言的功能:

保存和传授社会历史经验的功能;交流和表达的功能;思维功能。

10.如何理解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人们思维的工具。

语言与思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语言依赖思维。

语言不是空洞的声音,而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心理现象,语言的意义主要来自于思维。

因此,虽然鹦鹉能够逼真地模仿人类的语言,但由于它不懂其中的意义,所以它发出的声音并不是真正的语言。

另一方面,思维需要通过语言来表征。

从出生到一岁半这个阶段,婴儿的思维主要是以动作为媒介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2-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学习语言。

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学会用词语和句子来表征客观事物的过程。

语言和思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11.语言的产生包含哪几个阶段?

构造阶段;转换阶段;执行阶段:

1.简述情绪的成分与功能。

成分:

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

功能:

(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2)情绪是激励行为的动机。

(3)情绪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

(4)情绪是人际交流的手段。

2.简述情绪的二维度说的基本内容。

情绪最基本的维度有两个。

一个维度是愉快不愉快,称之为情绪的效价。

在效价维度上,由正到负,愉悦度依次降低,中间的某一点上无情绪感受。

位于正效价那端、有愉悦感受的情绪称为积极情绪(正情绪),位于负效价那端、有不愉悦感受的情绪称为消极情绪(负情绪)。

另一个维度是唤醒度,有低唤醒与高唤醒,它由弱到强。

3.简要列出情绪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

三种经典的情绪理论:

(1)詹姆斯—兰格理论。

代表人物有詹姆斯和兰格。

他们强调情绪是植物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外界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后人称他们的理论为情绪的外周理论。

(2)坎农—巴德理论。

代表人物有坎农、巴德。

该理论认为有机体的生理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情绪感觉是大脑皮质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共同激活的结果。

(3)认知评价理论。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

阿诺德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你看婚前性行为的危害。

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拉扎勒斯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具体来说,有三个层次的评价:

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

4.简述动机的特点及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

动机的特点:

动力性、指向性、隐蔽性、活动性、维持性。

马斯洛的动机需要层次论认为动机归纳为五大类,即生理的需要,对食物、水分、空气等的需要等;安全的需要,它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等;归属与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

尊重的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

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

这些需要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他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5.举例说明动机与行为、工作效率的关系。

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上。

人们倾向于认为动机强度越高对行为的影响越大,工作效率也越高;反之,动机强度越低则工作效率越低。

但事实并非如此。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也就是说,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一旦动机强度超过了这个水平,对行为反而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

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6.在学校环境中,如何发挥社交动机的积极作用?

在学校环境中,学生的社交动机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得以满足:

师生之间的沟通和同伴之间的沟通。

(1)良好师生沟通的作用。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和乐观性格。

良好师生沟通的要素,有三个,真诚、接受、理解。

(2)同伴沟通。

同伴沟通主要表现为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同伴沟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

同伴沟通对儿童的社会化和社交能力的培养有重要影响。

同伴沟通有助于儿童从他人角度上看待问题,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同伴沟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7.能力是如何分类的?

根据能力所表现的活动领域不同,可以将能力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根据能力是否能够帮助人们创造出新事物,可以将能力划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根据能力的功能不同,可将能力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8.请简要列出智力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

(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学说。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认为人的智力可以分为两种因素:

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

斯皮尔曼认为,各种特殊因素与一般因素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人的智力。

(2)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把智力看成是多种成分的复杂结构,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他认为,智力应从操作、内容和产物三个维度去考虑。

(3)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提出了关于智力及其性质和结构的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

他指出,多元智力框架中相对独立地存在着七种智力,分别是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在其后来的研究中,他又提出了第八种智力,即自然探索智力。

(4)沙洛维与梅耶的情绪智力理论。

特们认为情绪智力可定义为四个主要成分:

准确和适当地知觉、评价和表达情感的能力,运用情感、促进思考的能力,理解和分析情感信息、有效地运用情感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以促进情感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9.在人的一生中,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如何?

童年期和少年期能力发展迅速

智力中各种成分达到顶峰的时间是不同的。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发展趋势不同。

成年期能力发展最稳定。

10.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能力的类型差异。

(2)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1.人格有哪些特性?

狭义的人格结构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

特性:

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独立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狭义人格结构包括:

气质、性格、认知风格和自我调控系统等。

2.简述不同气质类型的主要心理特征及其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四种典型气质类型在情绪和行为方式上,以及在智力活动方面具有不同特点和表现

(一)胆汁质:

直率、果断、热情、内心外露、心境变化剧烈、精力充沛、反应迅速、易激动。

(二)多血质:

活泼好动、敏捷乐观、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易变更、轻率、浮躁。

(三)粘液质:

安静、稳重、善于忍耐、脚踏实地、反应缓慢、情绪不外露、注意稳定但难于转移。

学习婚前性行为。

(四)抑郁质:

富于联想、善于觉察他人不易觉察的细节、情绪体验深刻、孤僻、胆小、多愁善感。

作用:

(1)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

(2)气质类型不能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

(3)气质类型影响人的职业适应性。

3.简述性格的结构及其主要表现。

性格结构

性格是由许多特征所组成的复杂心理结构。

由于每个人的性格特征组合及表现形式不同,因而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性格

根据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与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以及在心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分析,性格结构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一)性格的态度特征

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人在对现实的稳定态度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它是性格特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①对社会、集体、他人等的态度特征

②对劳动、工作和学习的态度

③对自己的态度

(二)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人在自觉调节自己行为的方式与控制水平、目标明确程度以及在处理紧急问题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性格的意志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对行为目的明确程度的意志特征。

②对行为自觉控制的意志特征。

③在紧急或困难情况下表现出的意志特征。

④在长期工作或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意志特征。

(三)性格的情绪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以及主导心境等方面的特征

①强度特征②稳定性特征

③持久性特征

④主导心境特征

(四)性格的理智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在感知、记忆和思维等认知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又称为性格的认知特征

4.请简要列出人格理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最具代表性的主要观点,以及人格测评的方法。

(一)精神分析理论。

是提出最早、内容最完整而且影响最大的者当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他认为人格结构有三个组成部分:

本我、自我和超我。

(二)人格特质学说。

精神分析学派是从个体行为背后的心理深处去探讨人格问题,而人格特质学说则是以观察可见的外显行为特质为基础所构建的人格理论,强调人格由哪些特质组成,人格特质与行为是什么样的关系等。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卡特尔。

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两类,又将个人特质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三个层次。

卡特尔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

(三)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国,其代表人物主要有马斯洛和罗杰斯。

人本主义和其他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关注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提倡以人为中心、培养完整的人,并相信任何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潜能,能够朝着正面和建设性的方向发展。

(四)积极心理学的观点。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取向,以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和奇克森特米哈伊2000年1月出版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为其初步形成的标志。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积极心理学的人格理论主张主要有以下三个突出的观点:

提倡研究积极的人格特质;强调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