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政治之辩证贺麟的经验.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21350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与政治之辩证贺麟的经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哲学与政治之辩证贺麟的经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哲学与政治之辩证贺麟的经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哲学与政治之辩证贺麟的经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哲学与政治之辩证贺麟的经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哲学与政治之辩证贺麟的经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哲学与政治之辩证贺麟的经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哲学与政治之辩证贺麟的经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哲学与政治之辩证贺麟的经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哲学与政治之辩证贺麟的经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哲学与政治之辩证贺麟的经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与政治之辩证贺麟的经验.docx

《哲学与政治之辩证贺麟的经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与政治之辩证贺麟的经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哲学与政治之辩证贺麟的经验.docx

哲学与政治之辩证贺麟的经验

哲学与政治之辩证:

贺麟的经验

关于学术与政治,韦伯在1919年的讲演中断定:

“这是两个完全异质的问题”,“一名科学工作者,在他表明自己的价值判断之时,也就是对事实有充分理解的终结之时。

”学术独立于政治不但是韦伯的结论也是普世性的现代诉求,五四以来的中国学术之具有现代性,正基于其内在的自由品格。

但千方百计争取独立的中国学术,遭遇的却是前所未有的全能政治,政治的缠绕和权力拘束为所有学者难以摆脱,其关系之复杂、过程之曲折,即使细读韦伯也无法透彻理解。

 

  1986年,著名哲学史家贺麟先生将1947年完成的《当代中国哲学》一书修改后以《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为名重新出版。

新序有言:

“全书在不影响原书的体系及主要论点的前提下,作了适当的修改和补充。

”揭呈此一修改所关涉的诸多方面,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学术与政治在现代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关系形式。

 

  一 哲学的政治化 

  经过50年代政治学习、思想改造和学术思想批判等“洗脑”、“交心”的运动之后,贺麟一代的学者纷纷修改旧作以适应新的环境。

冯友兰修改《中国哲学史》,刘大杰修改《中国文学发展史》等都是著例。

贺的《中国当代哲学》之所以要等到80年代才修改再版,原因正如他1988年为《文化与人生》的新版写序时说的 :

“我记得我在1947年出版的《当代中国哲学》一书,曾引起一些人的注意。

我对于孙中山知难行易说的意义,驳斥傅铜、胡适、冯友兰等人反对此说的论点,及发挥知行合一说的理论,也还有其新颖之处。

不过严重的错误在用了一定的篇幅吹捧蒋介石所谓‘力行哲学’。

”除了吹捧蒋介石,此书还包含对辩证唯物论的根本性批判,如此强烈的政治色彩在此前的30多年中连修改的基础也不具备。

1986年新版之新,即在于以一种新的政治标准代替旧的政治标准,新旧两版实际上都具有政治化写作的性质。

 

  贺在新版序中交代说:

“只有第三章时代思潮的演变与剖析,因为涉及政治问题,且系基于学生的笔记写成,由于我当时对于辩证唯物主义毫无所知,所以这次作了较大的修改。

”就“物质在于意识之先”而言,旧版认为这是科学常识而非哲学,“哲学要问在理论上逻辑上什么东西最根本最重要:

什么东西是核心,是命脉?

”新版在“物质在于意识之先”之前加上“有人误以为”数语以为限制;在指出哲学与科学的不同之后,加上“这并不能说是辩证唯物论”一句,表明所批评的并非真正的辩证唯物论,但辩证唯物论究竟是什么,新版却没有交代。

 

  就辩证法来说,旧版首先强调,辩证法产生于哲学家研究人类情感生活后发现的通理,“只有应用到精神生活内心生活上去,才见其生动活泼”。

贺本以此批评唯物辩证法,新版却加上“各国新黑格尔派大都认为”一句,表明这不是自己的观点。

其次,辩证法不能颠倒 :

“马克思并没有把黑格尔的辩证法颠倒过来。

我们要研究辩证法还当读黑格尔柏拉图的著作。

读马克思的著作对于辩证法的学习,并无多大帮助。

”新版删去了最后一句,减轻批评的力度。

第三,关于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旧版认为对“对立统一”的原则,“辩证唯物论者从不曾好好发挥”,新版式改为“辩证唯物论者不见得有更多更好的发挥”,语气稍缓;有关“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新版没有改动;关于质量互转规律,旧版认为质量关系“既无所谓互转,其本身和辩证法也不相干”,新版改为“它们的对立,不是僵死的,也有互相转化,自身辩证发展的过程。

”有改有不改,新版对辩证法的评论前后矛盾。

 

  就唯物史观而言,旧版以“以上种种说明了辩证唯物论哲学思想的贫乏,不过辩证法唯物论主要观点还是它的历史哲学”开头,新版把这一句话改为“以上种种说明了辩证唯物论哲学的方法论,许多都是承黑格尔而来的。

”语气由批判改为介绍。

旧版对唯物史观的批评有三点:

一是判定它是注重社会背景的历史观,属于“客观的或外观的研究”,虽不能说错,却不如“从思想本身来看思想”的内观法的深刻; 二是不同意下层决定上层 :

“在我们看来,经济始终是工具,上层的生活才是目的,我们固然不否认工具的重要,但是我们更注意目的的重要。

”“归根结底不是经济支配人,而是人在支配经济,我们表面上受经济支配,实际上受经济背后的主人公支配。

”三是认为阶级斗争理论不足以解释历史:

“这种只是政治斗争的一个口号。

但是历史上的斗争并不限于阶级,我们也可以说历史是观念的斗争,民族的斗争”。

新版对这三个观点基本没有修改,我们无法从中看出贺对唯物史观有什么新的认识。

 

  旧版一以贯之地以“批判”为基调,首尾一贯;新版易“批判”为“剖析”,有所肯定却又保留了大部分“批判”,实际上并未改变旧版对辩证唯物论的批判。

从弃旧迎新的角度看,这一部分的修改是不成功的。

为贺设想,最好的办法应当是全部改写。

 

  其实,新版的改动决不限于第三章。

这一章的内容是批判实验主义和辩证唯物论,以过渡到“正统哲学与三民主义哲学的展望”。

所谓“正统哲学”,主要是西方源自古希腊罗马的德国古典哲学和中国程朱陆王的新儒学,它的当代版即是三民主义哲学。

三民主义哲学既如此重要,故旧版第四章全部讨论“知行问题的讨论与发挥”,前4节讨论孙中山的“知难行易”,第5节讨论蒋介石的力行哲学,以为“当代哲学”的总结。

孙中山既仍被奉为革命伟人,自无需大的改动,第五节则须全部删去并换上毛泽东。

贺在新版序中对第四章的修改情况不着一辞,何以如此,我们不得而知。

 

  旧版对蒋的评论,首先是在中外哲学的比较中发现其政治意义。

“深切著明地见到一个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须建筑在一个伟大的民族哲学与民族精神复兴的运动上面,恐怕要首推为德意志复兴建立精神基础的大哲学家费希特了。

而蒋先生谋国规模的远大,识见的超卓,却处处与费希特所见,几若合符节。

”如批评本民族之堕落,复兴民族首在复兴民族的道德、发展民族性等,蒋都堪与费希特媲美。

其次是从融会王阳明与孙中山的角度表彰其哲学价值。

贺认为,王阳明致知之教,其归宿即在一个“行”字,蒋的“力行”就是重新提出阳明的致良知之教。

鉴于孙中山认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与真理相背驰,而无补于世道人心”,蒋特别提出“致知难行易的良知”来融会阳明与中山。

所谓“致知难行易之良知”,就是“本着我们自己的良知,照着我们总理知难行易的学说去做。

”“我们大家皆知道知难行易的哲学,是今日救人心救民族最好的学说。

这个知道就是知,就是良知。

我们能够努力实行这个知难行易的学说。

这就是致知难行易的良知。

”一个融会了从王阳明到孙中山的哲学,当然就是中国哲学史上知行问题研究的最高成果:

“蒋先生的力行哲学实在是发挥了中山先生知难行易说的伟大成果,也就是为知难行易谋最高的出路,求最高的证明。

”其三是把“行”与古儒“仁”、“诚”联系起来分析其文化贡献。

旧版把蒋的前后言论联贯起来,认为“蒋先生不惟承认仁是人的天性,而且指出行亦是人的本性。

这种看法不惟对人性有新认识,且于孔孟性善说也有新的证明与发挥。

”蒋的人生观“实亦代表中国儒家正宗的仁的人生观”。

 

  蒋之于中国哲学是如此重要,一旦删去,岂不残缺不全?

贺应当感到高兴的是,蒋之后有毛泽东。

《实践论》所论也属于哲学史上的知行问题,而且他同样重视实践。

所以以毛易蒋,内容上仍然和谐一致。

新版以“知行合一问题——由朱熹、王阳明、王船山、孙中山到《实践论》”为结束。

“从辩证法唯物论的认识论来看”,朱熹的知先行后论没有看到知识的感性和实践的基础;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只是主观上内心体验,王船山见解正确却没有把知行问题作为哲学的重点;孙中山的知难行易缺点最少,但把知行划分为二截,认为难易悬殊,理论实践上都有困难。

毛泽东“不像朱熹那样把知行分为二截,也不像王阳明那样在当下的直觉里或内心的良知里去求知行合一,他乃是在阶级斗争和社会实践、生产实践里去求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他不像孙中山那样去作知行孰难孰易的比较,他不像朱熹、王阳明两人那样皆同隐于内心生活体验、知先行后的说法,而是提出知识出于实践而又为实践所证明的实践论。

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掌握住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武器,并灵活地运用它来处理知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知行统一论。

所以他在立场上,唯物观点上,辩证方法上以及问题的提法上超过了孙中山,扬弃了、发展了王船山的革命观点。

他文中虽未提到他们,然而他又没有把他们的贡献完全抛开”。

所以,不是孙中山,更不是蒋介石,而是毛泽东,才是中国哲学的最后总结。

 

  49年以后的旧作修改一般都不成功。

冯友兰对此体会甚深 :

“在解放以后,我也写了一些东西,其内容是主要是忏悔,首先是对我在40年代所写的那几本书的忏悔。

并在忏悔中重新研究中国哲学史,开始写《中国哲学史新编》。

”但“这个修订本只出了头两册之后,我又感到修订得连我自己也不满意。

我又着手修订修订本,但是在它即将付印之际,我发现这个修订修订本也必须重新再写。

这一次,我完全从头开始重写。

三十年已经过去了,就这样修订、重写,还没有出版定本。

”贺对第三章的修改是不成功的,但第四章以毛易蒋后,读起来并无突兀凑合之感,因为新版旧版都是政治化写作,其上下关系、历史位置乃至一些观点大同小异,两版各成一史,均较完整。

可见,如果政治的力量强大并内化为学者的自觉认同,则政治与学术就没有矛盾。

40年代发挥蒋介石,80年代阐释毛泽东,其间的过渡当然充满紧张和苦恼,在两头却似乎圆融无碍,水到渠成。

 

  二 政治家的哲学化 

  哲学家认同政治,政治家需要哲学,哲学与政治在现代中国有相互接近的趋势,这是政治家进入哲学史的基础。

 

  古中国有君师合一、政教合一的传统,在此传统中成长起来的蒋、毛都有“老师”情结,蒋爱以“校长”自居,毛在给个人崇拜降温时仍愿保留“伟大导师”。

自然,对于始终以“革命者”自期的政治家来说,传统观念的存续并不是主要的,更重要的是现代中国全能政治的需要。

领袖不只是拥有至上权力,更应当具有思想道德上的权威,以其道易天下。

所以在繁重的军政事务之际,他们都一度成为哲学著作家。

蒋介石认为:

“有了哲学基础,然后我们的人生观才能确定。

一切荣辱,成败,利害,生死,才能看透......一个人没有确定的人生观,临到危险的时候,就难免变节,临到富贵贫贱转变的时候,也难免变节。

”毛泽东也认为 :

“一切大的政治错误没有不是离开辩证唯物论的。

”他们都认识到,为着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大业,哲学不但可以用而且必须用。

 

  哲学如此为政治家看重不是偶然的。

从晚清开始,注重自我意识、反抗权威、重心贵力的陆王心学及大乘佛学独得盛大发扬,在不同时期担当了国家领导之责的蒋、毛两人,均对陆王心学深有体会,都认识到革命需要的个体的坚强意志和牺牲精神。

虽然在政治上尖锐对立,但他们的哲学却有两个共同的特色。

一是注重精神。

蒋介石有言:

“我们今天要抵抗敌人,复兴中国,完成革命,并没有什么困难,只是在我们一念。

……只要个个人照着自己良心上所认为应该做的事去做,则一切不好的动念,如个人的意见和私仇可以消除净尽,这是致良知。

”毛泽东在《矛盾论》也使精神突破物质的限制:

“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且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后来更是越来越强调人是决定性的因素 :

“最重要的方面是能动性,提高中国人民的能动性、热情,鼓吹变革现实的中国是可能的。

”二是强调行动。

蒋介石有云:

“致就是行,致良知就是要打破行难的错误观念,就是要实实在在地去做。

”毛泽东不但早期即有“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名言,后来也认为“先行后知,知难行易”哲学的政治功能之一,是砥砺主体意志,鼓舞行动勇气,这里的意志是有明确的目标和统一的纪律的意志;行动是有组织、有目的的集体性政治军事斗争,他们的哲学是掌握群众的理论,是变为物质的精神。

蒋、毛都不是柏拉图意义上的“哲学王”——按照英国学者巴克的解释,“理想国”的“哲学家不能对国家进行任意的动摇和变化,他应当让它在对其基本原则的忠实尊奉中保持稳定,静物一样的稳定。

” 

  蒋、毛是否有入史的资格,要由史家来审查。

确实,我们没有看到一本西方哲学史把拿破仑、俾斯麦或其他什么政治人物的思想写进去。

罗马皇帝奥勒留之入史,不是因为他是皇帝,而在其《沉思录》是斯多葛主义的经典,而且奴隶出生的爱克比泰德也享有同样的哲学地位。

但是,蒋、毛的哲学并非政治家的私人独语,而是现代中国牢笼百态的意识形态,一度为无数人所信仰。

抗战前周佛海说过:

“相信主义要做到迷信的程度,服从领袖要做到盲从的程度。

”1958年,柯庆施等人也说过:

“相信毛主席要相信到迷信的程度,服从毛主席要服从到盲从的程度。

”这种个人崇拜的言论,反映的是一种“主义”言说是如何成为一种真实的动员力量,并深刻地导引、规范着所属时代的文化思想,这就是毛的名言“马克思加秦始皇”的真正意义。

所以“主义”云云不一定是哲学,却常常支配着哲学。

比如贺麟的唯心认,一方面固然有德国古典哲学的资源,另一方面也与“主义”取同一主张:

“新的中国哲学,主张一切建筑在理性的基础上,精神的基础上。

没有精神,什么都没有。

也只有精神的基础才是最巩固的基础。

革命先要革心,知人贵相知心,甚至战争也以攻心为上。

”49年以前的哲学史要写蒋介石,49年以后的哲学史要写毛泽东,迄今为止,海峡两岸关于毛、蒋的哲学研究已是汗牛充栋,其中不都是宣传。

 编辑。

三 哲学家的政治关怀 

  在现代哲学家中,贺是政治关怀较深的学者。

49年以前,蒋介石对他也礼遇有加,数次召见,不但邀他到中央政治学校讲课,而且其侍从室在战争期间直接支持贺麟主持的“西洋哲学名著编译委员会”,如贺所说:

“自从民国三十年中国哲学会西洋名著编译委员会成立后,我们对于西洋哲学,才有严格认真,有系统的有计划的经过专家校阅够得上学术水准的译述和介绍。

”以“抗战领袖”而关心纯粹哲学,贺有知遇之感。

冯友兰也是官方学者,其《新原道》从孔子开始一直写到自己的“新统”,却没有孙中山、蒋介石的位置,甚至还批评过孙中山的学说。

贺不但在政治上维护蒋,还通过重心强调、历史联系、补充发挥等方式努力使蒋的哲学精致化、学理化。

49年以后,贺麟的政治热情没有降温,且很快与时俱进。

“当他第一次读完《新民主义论》以后,就产生了,当年第一次读完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讲演集时的类似感受。

”1951年,贺表示“参加土改改变了我的思想”;1955年批判胡适时,有人因他“很臭”而不让他参加写作班子,贺主动写了《两点感想,一点反省》一文发表。

1957年4月,毛泽东召见周谷城,贺奉命作陪。

周谷城回忆:

“大家受到领导同志的鼓舞,学习理论的热情都是很高的。

贺麟同志则更积极,大有尽弃所学,专读马、列、毛书之概。

记得大约在1965年11月左右,他有一次参加政协组织的参观学习团,路过上海,顺便到我家谈天,看到我书架上乱七八糟的书,几乎全是老古董;抽一本看,是柏格林的《物质与记忆》 ;再抽一本是柏格森的《时间与自由意志》,再抽一本则是詹姆斯的《极端的经验主义》,他不抽了,笑着对我说:

‘尽看这些!

’”1982年,贺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的政治认同改变了他对现代哲学的认识。

他对胡适的实验长期持批评态度,但对胡适其人甚为尊敬。

1945年曾致信胡适:

“先生近年为国宣劳,功绩至伟,而对学问如此努力,写作收获如此之多,使国内朋友闻之莫不欣佩奋励。

除亟盼先睹尊著外,并尤褥祝英文本的《中国思想史》早日写成出版。

麟近应《五十年来的中国》编者潘公展先生的约,写有《五十年来的哲学》一文,文中有两三处提及先生,虽觉表述的不充分,但也足见向往之忱,特附寄一阅,尚祈指正。

”但数年后,贺却开始批判胡适“反动的资产阶级唯心论思想”,至有“胡适成为美帝国主义的走狗,成为头等战争罪犯,与人民公敌蒋介石一文一武,异曲同工,决不是偶然的”等语。

对于旧版中高度评价的哲学家们,1961年却认为“他们把西方哲学某一流派与他们喜爱的中国哲学某一流派相联系,来一个‘中西合璧’,这样就使得自己的哲学思想有一点‘创造性’,自创体系,自己搞一套杂凑的哲学,更可以欺骗和影响较多的读者、青年。

……这种所谓‘中西合璧’的一套思想,乃是不中不西的东西,既不是客观科学地介绍西方哲学思想,也不是实事求是地整理中国的古典哲学著作,没有推动学术文化的向前发展,反而拖着向后退。

”当然,在1986年的气氛中,胡适和那些”不中不西”的哲学家们已开始卷土重来,贺已无须按五、六十年代的标准来修改了。

他应该庆幸自己没有五、六十年代修改旧作,那意味着冯友兰的遭遇在等着他。

 

  贺的政治关怀不是被动的。

他早就认为 :

“凡是一个哲学家,与政治家总有着密切的关系,哲学思想与政治思想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往往互相了解,互相呼应,终必殊途而同归。

”他是对政治敞开大门的哲学家。

1941年《学术与政治》一文的重心,是说明“独立自由”和“脱节”根本是两回事。

“一个学者求学术的独立与自由,有时诚应洁身自好,避免与政治发生关系。

……但须知独立自由与‘脱节’是两回事,求学术的独立自由可,求学术与政治的根本脱节就不可,学术与政治不但须彼此独立自由,还须延缓此分工合作,就好像许多独立自由的公民,分工合作,形成一个健全的近代社会。

”此论完全正确,尤其是在政治不上轨道、政府专制独裁的现代中国,学者的“洁身自好”,学术的超然脱节,很可能助长政府的胡作非为,最后仍不免要伤害学者和学术。

所以贺特别批评学术界逃避政治、视政治为畏途的现象:

 

  在初期新文化运动时代,学术界的人士,完全站在学术自由独立的立场,反对当时污浊的政治,反对当时的卖国政府,不与旧官僚合作,不与旧军阀妥协。

……学术界这种独立自由的态度,可以说是为腐朽残暴的北洋军阀作了釜底抽薪的反抗,使他们不能罗致有力的新进分子,去支持陈旧腐败的局面;间接有助于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成功。

此后政治虽有不少纷乱,学术上的自由独立,仍然保持相当的水准,但是学术界的人士,对于统一尚未真正成功的国民政府,态度似乎不能一致,冷淡,超脱,不理会是当时学术界的普遍现象。

到了七七事变,学术界的人士,也就进而对政府取尽量辅助贡献的态度,政府对于学术界也取咨询尊重的态度,我们希望我们中国渐渐有自由独立的政府,来尊重自由独立的学术,同时也渐渐有自由独立的学术,来贡献于自由独立的政府了。

(《学术与政治》,《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46 -247页) 

  贺此论基本上是站在国民政府的立场讲话。

学术脱离政治在北洋军阀时代之所以是对的,因为它客观上支持国民革命。

贺对当时的国民政府基本上是满意的,1945年给胡适的信中就说:

“中央政府不患其不民主,而患其腐败狭隘,不能集中人才,有害民生耳。

三民主义中,国民党贡献最少者亦惟民生。

共产党人党见甚深,信仰甚偏,恐反较少民主精神也。

” 

  1956年,贺把政治上的忠诚奉献给此前曾批评过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再度批评学术脱离政治的现象∶ 

  但是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的人民政府做了数不清的惊天动的伟大事业,有着无限的威信,为全国人民所衷心爱戴,所有知识分子、专家、学者们大都兴奋感激,拥护歌颂之不暇,更没有人愿意脱离政治,自外于人民、自外于社会主义的革命建设。

所以现在的问题已不是脱离政治的问题,而是知识分子在他的专业基础如何依靠党,得到党的帮助和指导的问题。

(《知识分子怎样循着自己专业的途径走向社会主义?

》《哲学和哲学史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449页) 

  旧版拥蒋,新版颂毛,贺的哲学观一贯通。

他没有指出甚或没有注意的是,学者主动以学术贡献于政治是一回事,在号令下把学术政治化或以政治取代学术是另一回事。

其间的关键是政治家是否承认并尊重学术独立,政治本身又是否“独立自由”?

无视这个差别而要求学术与政治的联系,即使理论上说得通,实践上也只会导致学术的取消。

以贺本人为例,曾经写出过《时空与超时空》、《知行合一新论》、《宋儒的思想方法》、《辩证法与辩证观》这样文章的人,后来除了批判和翻译,基本上没有真正的哲学论文,以至于在迟暮的1988年,只能抒发对旧作一往深情:

“《文化与人生》一书虽然在编排方面有不少缺点和错误,初次在报刊上发表时,读者尚有较好的反响。

我自己也感到相当满意。

” 

  四 政治家的哲学地位 

  贺是哲学中人,并没有在政治学说与哲学之间划等号。

他的标准是 :

“至于哲学的职责,则一方面要超出常识,成立一贯的理论系统,另一方面又要解释何以常识表面上最易接受,而理论上欠贯彻的地方。

如果要成立一种学说,就事实言,必能解释问题范围内所涉及的一切事实,不能有一个例外。

只消有一个例外,则此项学说便发生动摇,须得修正 ;就理论言,则该项问题中的主要概念必须加以严密的分析,而下一谨严的界说。

对于概念和概念间的关系,必须建立有基本的原则,以作立论的根据。

简言之,‘据界说以思想,依原则而求知’,是成立任何理论所必须遵循的方法。

必须这样,才可得到普遍必然贯通的而不矛盾的真理或理论系统。

”据此,孙中山、蒋介石对知行学说有贡献,所以可以入史,而马克思主义“压根儿就没有哲学兴趣,他们只徒摭拾黑格尔几句口头禅,牵强附会以为他们的信仰作辩护,以为他们的主义作宣传,他们的兴趣本既不在哲学,更不在了解黑格尔的哲学。

”之所以提到辩证唯物论,只是因为它是“九一八”前后十年间的思潮之一,要专辟一节予以“批判”。

 

  然而,“为信仰作辩护、为主义作宣传”是政治家的天职,马克思主义如此,孙中山、蒋介石又何尝不是如此?

旧版其他哲学家均有批评,独对孙、蒋只有联贯、阐释、发挥而无任何批评。

从贺对孙、蒋的细密铺陈来看,他并非在做应景文章,更不是外部压力下的政治表态,而是基于学理的评论。

但我们注意到,在贺颇为自得的《知行合一新论》一文中,却没有孙、蒋的位置,这表明对知行问题提出“新论”,并不需要以孙、蒋为出发点。

他们之进入哲学史,借助的是贺麟的力量。

赋予一种政治论说以哲学意义,这是政治家取得哲学地位的一种方式,它主要通过哲学家来完成。

 

  还是共产党人干脆。

1941年,艾思奇发表《抗战以来几种重要哲学思想述评》一文,给哲学下的定义是 :

“哲学是各阶级党派的世界观,是他们认识事物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南。

”所以,不但辩证唯物论,陈立夫的唯生哲学、阎锡山“中的哲学”、国家社会党的哲学、中国青年党的哲学、张申府的哲学,都是当时“重要的哲学思想”。

毛泽东后来也说 :

“我劝在座的同志,你们如果懂得唯物辩证法,那就还需要补学一点它的对立面和形而上学,康德和黑格尔,孔子和蒋介石,这些反面的东西,需要读一读。

”党派世界观就是哲学,哲学研究就是政治斗争的一环。

在比较陈立夫与阎锡山时,艾思奇竟然能发现他们在权力系统中的不同位置甚至掌权时间:

“‘中’的哲学不同于唯生论,在社会基础上说,就是后者只是代表大革命以来才当权的国民党当局者的世界观,而‘中’的哲学却是民国以来就统治自成一个局面的地方政权当局者的哲学。

”赋予哲学以政治意义,这是政治家取得哲学地位的另一种方式,它主要由政治家自己来完成。

 

  然而,不是任何政治家都可以进入哲学史的。

政治家与哲学家不同,他不是在哲学领域内作具体的研究和学术的推进,其在哲学上的地位,主要不是其具体的论述和学术上的创造,而在于以其地位和影响力,或无意识中转移一时风气、引领时代潮流,或有意识地借助权力推行自己的观点,给一时代的哲学打上烙印。

政治人物有大有小,有显有隐,能够发挥这种影响且又为学者目力所及的,只能是政治上的大人物,通常就是最高统治者,哲学史有其势利的一面。

支持国民党的贺麟40年以前不会想到把陈立夫和阎锡山请进哲学史,49年以后的大陆哲学史,除了以蒋介石为批判对象外,一般也不再提及陈、阎等人。

当然,大、小,显、隐是不断变化的,40年代蒋介石的哲学固属统治思想,毛泽东亦非书斋学者,不但其《实践论》发表后不久就成为共产党控制区域的哲学经典,而且在毛的倡议下,艾思奇、何思敬等于1938年9月发起成立”延安新哲学学会”,许多机关、学校也成立了哲学小组。

朱德后来说:

“过去在前线听到延安新哲学学会成立,前线同志听了都很高兴,引起了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