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第一单元教案陆本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9215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第一单元教案陆本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第一单元教案陆本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第一单元教案陆本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第一单元教案陆本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第一单元教案陆本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第一单元教案陆本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第一单元教案陆本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第一单元教案陆本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第一单元教案陆本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第一单元教案陆本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第一单元教案陆本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第一单元教案陆本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第一单元教案陆本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第一单元教案陆本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第一单元教案陆本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第一单元教案陆本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第一单元教案陆本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第一单元教案陆本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第一单元教案陆本成.docx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第一单元教案陆本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第一单元教案陆本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第一单元教案陆本成.docx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第一单元教案陆本成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内容概要:

本册教材由“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

每个单元含8个教学活动,原则上每个教学活动的时间为1课时,共约32课时,再加上弹性内容和复习检测约20课时,本学期授课时间约为52课时。

《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

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对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

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

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

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二、本册教学目标:

新课标第一网

1.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

2.在理解探究以及培养探究技能方面有更高的要求。

具体包括:

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实际控制变量实验;运用模拟实验探究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及规律。

3.面临几次较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

能用线条、符号、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现象,用柱状图、折线图处理数据,并认识到重复实验的意义。

三、主要材料清单:

1.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放大镜、绿豆种子、塑料种植盒(杯)、塑料调羹、纸巾、水桶、滴管、大头针或剪刀,蚯蚓、土壤、长方形木盒或塑料盒。

做生态瓶的容器(每组一个,可以是大的饮料瓶或色拉油桶)、沙子和小石子、小铲、漏网等工具,大玻璃水箱(每班一个)、小鱼若干,水草若干。

2.第二单元“光”:

手电筒、小长方体、纸屏,简易的日影观测仪,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空心弯管和直管,小镜子、制作简易潜望镜的材料。

小镜子、凹面镜、凸透镜,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纸袋,温度计。

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纸盒、泡沫塑料或棉花、能装水的塑料袋或短一点的饮料瓶、玻璃片或塑料薄膜、盒盖、黑色纸、镜子或锡箔纸)。

3.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风景照片、中国和世界地形图(或地形地球仪),地震、火山地貌的照片或多媒体课件。

小岩石块、酒精灯、镊子、烧杯、水,石膏粉、豌豆种子、小碗或盘子,塑料瓶、碎砖块。

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牙签、放大镜、去掉上半部的饮料瓶。

小铲子、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扎孔)、水、接水桶,有植物覆盖的土和无植物覆盖的土、塑料杯(杯底侧边扎孔)、大盘子、建造家园房屋的材料。

4、第四单元“运动和力”:

小车及配件一套(包括装配气球小车的车架附件)。

小钩、铁垫圈,车轴套、橡皮筋圈。

气球、气球喷嘴、连接小车部件的螺丝钉、安装小车用的螺丝刀、纸盒子(装钩码用,在桌面测摩擦力也用这个盒子)、胶带(粘小车轮子用)。

测力计、钩码,做“滚珠轴承”的玻璃珠、瓶盖。

四、教学措施:

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

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

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六、教学进度:

周内容

1始业教育1种子发芽实验

(一)机动

22种子发芽实验

(二)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4蚯蚓的选择

35食物链和食物网6做一个生态瓶7改变生态瓶

48维护生态平衡机动

5国庆节假期

6机动1光和影2阳光下的影子

73光是怎样传播的4光的反射5光与热

8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机动

9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机动

101地球表面的地形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3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114土壤中有什么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6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12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机动

13机动

141我们的小缆车2用橡皮筋作动力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154测量力的大小5运动与摩擦力6滑动与滚动

167运动与设计8设计制作小赛车机动

17机动

18复习

19复习

20复习

21期末检测

五年级科学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实验

(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对实验观察的爱好

教学重点: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预备:

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

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那么,同学们谈一谈种子发芽需哪些条件呢?

2.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后,谈自己的观点,教师摘要板书。

(预设:

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

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师:

大家谈了自己看法,我们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

该怎样用实验来证实呢?

大家说说要注重什么?

2、师点拨:

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预设:

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什么?

三、阅读书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提示:

选大小差不多的绿豆种子,分别放在两个盒子里,每盒放入2-3颗绿豆,并垫纸巾。

2.教师分发记录表,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实验报告。

3.将对同学完成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

四、布置作业;

1.学生认真完成种子发芽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

2.种子发芽实验

(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量的水和相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相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

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分组汇报实验中的发现:

预设:

1.(我们的种子都发芽了吗?

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准备填实验记录)。

2.我们的种子为什么沒发芽?

(找岀原因填在实验报告里)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组长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填好表后,由组长负责收集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信息分类。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预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每组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向同学汇报,认真听取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

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

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

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猜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五、阅读并记录、

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1.是温度。

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2.是水分。

一般需吸收相称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3.是充足的氧气。

  教学反思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

当环境适植物会生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

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留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

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

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

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填表后再讨论)

 绿豆芽的总数量 茎、叶的颜色 茎的粗细 实验说明

阳光下的绿豆芽    

黑暗处的绿豆芽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

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生长有什么不同?

(3)改变了条件对绿豆芽的生长产生了什么影响?

3.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后并交流。

4.交实验记录表前,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

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

教师介绍实验:

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了水的纸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

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

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

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自然界里许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生长图片:

1.比较香蕉树、松树、仙人掌的叶有哪些不同。

2.并回答香蕉树、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自己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事例.

五本堂小结:

本节我们学习了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适宜,植物会生长得茁壮。

当环境改变后,植物会努力适应环境变化而生长.如松树;仙人掌的根很发达,它的叶是针状,可使水分不很快流失,所以它能够够生长在干旱的地方.

六布置作业

1.你知道哪些植物能够在环境改变后,适应环境而生存的例子?

教学反思

4.蚯蚓的选择

教学重点:

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

每组一份:

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见过蚯蚓吗?

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

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

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

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

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

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自已的。

3.教师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3一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

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

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2.过渡:

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4.拓展:

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

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五、课外作业

通过学习,请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进行饲养并将你伺养小动物的情況记录下来,看看你能不能发现一些小动物的习性.

教学反思

5.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知首“生物与生物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

影响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提问:

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

(水、阳光、空气等)。

2.引导:

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靠、互相影响的。

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谁吃谁:

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

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

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朴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

(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

4.讲述:

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让学生划出书中12面相关句子)

三、田野里的食物网:

1.师讲:

田野里有很多生物,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食物关価。

(课本13图)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

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2.让学生讨论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

四、练习:

1.蔷薇花丛中的生物有:

小草、蚜虫、瓢虫、落叶、小鸟、蚯蚓、请岀一条食物链,这条食物链中——————————是生产者,

————-------------是消费者。

       

2.请你写岀其他食物链:

 ——————————

教学反思

6.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

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治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综合治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

根据设计方案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

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熟悉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参看书14面的池塘图,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

(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

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

(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

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

我们现在要模仿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

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

问题提示:

(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

(3)假如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

(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

(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

(生物

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

种类、数量等。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

注意天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四拓展天地:

全班举办一次“生态瓶会展”介绍他们设计、制作的生态瓶,达到共同学习提高的目标。

教学反思

7.改变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看到的现象。

教学重点:

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难点: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

准备若干鱼、水、水草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

1.交流:

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

3.思索:

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

4.引导:

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

5.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

二、实验一:

减少生态瓶里的水:

1.实验方法:

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中的生物数量都不变。

2.引导:

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

实验结果:

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三、实验二:

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

1.实验方法:

选择2个一样的生态瓶,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2.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把实验前后生物的活动情况进行对比并记录,再得岀实验结果:

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4.讨论:

如果小鱼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会怎样呢?

(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

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

(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总结拓展:

1.讨论:

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2.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

教学反思

8.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

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沙尘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1.学生自己的话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含义。

2.说明: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3.提问:

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

二、草原的生态平衡:

1.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

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

(学生画出)

2.设想一下: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然后再让他们发表意见,最后得岀确结论。

3.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

(提示:

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

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

1.阅读书20面有关沙尘暴的资料。

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提示:

(1)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2)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3)最终结果是什么?

3.小结:

生态系统均衡发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四、课外作业:

1、大家深入分析一下目前许多的做法,并讨论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国家都做了哪些工作,为什么?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