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23318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0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1.docx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1.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1.docx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1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自己姓名、学号、班级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卡。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史记》的叙事没有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陈述,而是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司马迁非常重视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探究,具有敏锐的目光和正确的判断力。

他批判项羽“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说法,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自矜功伐,奋其私智”、“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在分析造成吴起乱箭穿身悲惨结局的原因时,认为这缘于他的“刻暴少恩”。

以上见解都是很精辟的。

当然,司马迁在探寻因果关系的时候,往往也误入宿命论的歧途。

司马迁对于事件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原始动因,在叙事时反复加以强调,成为贯穿人物传记的主线。

在叙述李广事迹时,突出这位名将的不幸,写他总是遭受意想不到的挫折和失败。

而对于大将军卫青,则以“天幸”二字为叙事主宰。

讲述卫子夫如何得到武帝宠爱、立为皇后,以及卫青尚平原公主等事,都突出卫家的幸运。

在《留侯世家》一文中,又侧重于所谓的天意。

黄石公授张良兵书是天意,张良称刘邦成功是天授,自己有机会为刘邦出谋划策也是天授。

司马迁本人也深有感慨地说:

“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

”司马迁对许多历史事件、人物命运因果关系的判断并不完全正确,但是,他对始因的苦苦思索和在行文中的自觉揭示,使得人物传记血脉贯通,各篇都有自己的灵魂,有统摄全篇的主导思想。

《史记》叙事有详略之分,一般情况下,司马迁对于事情发展的起因,往往都详写;而对于这种原因所引发的最终结果,往往是略写。

《史记》人物传记写了许多生活琐事,司马迁之所以对这些生

活琐事详加叙述,就在于它们在人物的活动中带有原始动因的性质,是诸多事象得以生成的根源。

《史记》各篇都有贯穿始终的主线,和主线相关的事件都是详写的对象。

《商君列传》一文以任法为线索,司马迁认为这是决定商鞅命运的根本原因,他的成功源于变法用法,他的人生悲剧也由此而引发。

文中详写商鞅以刑名之学游说君主,在秦国掌权之后又主持变法,太子犯法他绳之以法,最终又因推行变法而被杀。

而对于商鞅身亡家灭的结果,司马迁只作简单的交代,没有过多的铺叙。

总之,《史记》许多篇章的详写与略写,往往和对因果律的展示密切相关。

司马迁有很强的驾驭材料的能力。

无论是头绪众多的历史事件,还是人物错杂的重大场面,他写起来都条理清晰,显得游刃有余。

如《陈涉世家》,把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形势、千头万绪的事件非常清晰地勾勒出来。

西汉前期的重大事件莫过于诸吕之乱和七国之反,在叙述这两个事件的原委及经过时,司马迁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对事态的轻重缓急明于心而应于手,成功地运用了顺叙、倒叙、正叙、侧叙等手法,使人应接不暇而又无不了然。

《史记》的场面描写也很精彩。

写荆轲刺秦王是险象环生、惊心动魄;写鸿门宴是剑拔弩张,一触

即发;写灌夫骂座和东廷辩论则或冷或热,对比鲜明;写长乐宫诸侯君臣始朝仪,则秩序井然,庄严肃穆。

不同场面有不同的气氛,司马迁采用白描、铺陈、渲染等笔法,传达出了各种宏大场面的实况及自己的独特感受。

《史记》固然时而穿插生活琐事,但司马迁更善于写复杂事件、重大场面,这也是《史记》一书的厚重之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具有敏锐的目光和正确的判断力,对项羽失败的原因以及造成吴起乱箭穿身悲惨结局的原因分析都很精辟。

B.司马迁善于追根溯源,总是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所以《史记》的叙事没有对表面现象的相关陈述。

C.《史记》中的人物传记血脉贯通,各篇都有自己的灵魂,且有统摄全篇的主导思想。

离不开司马迁对始因的苦苦思索。

D.《史记》各篇都有贯穿始终的主线,不管是头绪众多的历史事件,还是人物错杂的重大场面,都写得条理清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司马迁非常重视探究事件的因果关系,但对许多历史事件、人物命运因果关系的判断并不都是正确的。

B.司马迁驾驭材料的能力很强,创作时显得游刃有余,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进行了精彩的描写,体现出《史记》的厚重。

C.司马迁叙事详略得当,往往详写事情发展的起因,略写事情发展的最终结果,《史记》中许多篇章的详略,都和对因果律的展示密切相关。

D.《史记》中不同的场面具有不同的气氛:

险象环生、惊心动魄;剑拔弩张,一触即发;或冷或热,对比鲜明;秩序井然,庄严肃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留侯世家》一文中,侧重于所谓的天意,可见在探寻因果关系的时候,司马迁也偶尔会误入宿命论的歧途。

B.司马迁认为,任法是决定商鞅命运的根本原因,商鞅的成功源于变法用法,其人生悲剧也由此而引发。

C.生活琐事是诸多事象得以生成的根源,在人物的活动中带有原始动因的性质,司马迁会详加叙述,使之成为贯穿人物传记的主线。

D.司马迁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对事态的轻重缓急明于心而应于手,运用多种手法叙述了诸吕之乱和七国之反事件的原因和经过。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周起字万卿,淄州邹平人。

生而丰下,父意异之,曰:

“此儿必起吾门。

”因名起。

幼敏慧如成人。

意知卫州,坐事削官,起才十三,诣京师讼父冤,父乃得复故官。

举进士,授将作监丞。

擢著作佐郎,累迁户部度支判官。

真宗北征,领随军粮草事,寻为东京留守判官,判登闻鼓院。

以右正言知制诰,权判吏部流内铨。

泰山封禅,摄御史中丞,所过得采访官吏能否及民利病以闻。

东封还,近臣率颂功德,起独以居安为戒。

初置纠察刑狱司,因命起,起乃请诸已决而事有所枉及官吏非理榜掠者,并听受诉,从之。

擢枢密直学士、权知开封府。

起听断明审,举无留事,真宗尝临幸,问劳起,请曰:

“陛下昔龙潜于此,请避正寝,居西庑。

”诏从之,名其堂曰继照。

尝奏事殿中,适仁宗始生,帝曰:

“卿知朕喜乎?

宜贺我有子矣”即入禁中,怀金钱出,探以赐起。

从祀汾阴权知河中府徙永兴天雄军所至有风烈数赐书褒谕拜给事中进礼部侍郎。

起素善寇准,尝与寇准过同列曹玮家饮酒,既而客多引去者,独起与寇准尽醉,夜漏上乃归。

明日入见,引咎伏谢,真宗笑曰:

“天下无事,大臣相与饮

酒,何过之有?

”准且贬,起亦罢为户部郎中,又降太常少卿。

后复为礼部侍郎,以疾请知颖州,徙陈州。

卒,赠礼部尚书,谥安惠。

起性周密,凡奏事及答禁中语,随辄焚草,故其言,外人无知者。

家藏书至万余卷。

起能书。

弟超,亦能书,集古今人书并所更体法,为《书苑》十卷。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七》)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祀汾阴权/知河中府/徙永兴天雄军/所至有风烈数/赐书褒谕/拜给事中/进礼部侍郎/

B.从祀汾阴权/知河中府/徙永兴/天雄军/所至有风烈数/赐书褒谕/拜给事中/进礼部侍郎

C.从祀汾阴/权知河中府/徙永兴/天雄军/所至有风烈/数赐书褒谕/拜给事中/进礼部侍郎

D.从祀汾阴/权知河中府/徙永兴天雄军/所至有风烈/数赐书褒谕拜/给事中/进礼部侍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泰山封禅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帝王受命于天的典礼,目的是巩固皇权,粉饰太平。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真宗、仁宗。

C.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学校、科举等,长官为礼部尚书。

D.我国古代以铜壶滴漏计算时间,夜漏就是深夜时分。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起关注民生,思虑长远。

他把采访官吏能力大小及百姓疾苦报知朝廷;东封还朝后,皇上近臣都歌功颂德,唯有周起认为应该居安思危。

B.周起善于断案,明辨是非。

担任纠察刑狱司官员时,周起倾听犯人申诉,纠正以前虽已判决但确有冤情的案子,受到皇上慰劳。

C.周起交好寇准,受到牵连。

他一向与寇准关系好,曾与寇准到同僚家喝酒,尽醉方归;寇准将要被贬官,周起也被连续降职。

D.周起为人谨慎,做事周密。

凡是上奏事情以及书面应答宫中的文书,周起随后就烧掉草稿,他的言语看法,外人没有知晓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意知卫州,坐事削官,起才十三,诣京师讼父冤,父乃得复故官。

(5分)

(2)明日入见,引咎伏谢,真宗笑曰:

“天下无事,大臣相与饮酒,何过之有?

”(5分)

(2)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8——9题。

西江月·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②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释]①张孝祥:

南宋初词人。

这首词是因船行至洞庭湖畔的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

作者在写给友人的信中提道:

“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

水神。

③准拟:

准定。

8.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二两句点明了行船的季节,描写了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两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上是指滚滚波涛。

C.五、六两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两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9.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

举出两处具体进行赏析。

(8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诗经卫风氓》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时的句子是:

,。

(2)《赤壁赋中》用高超的手法侧面烘托箫声极大的感染力的两句是:

,。

(3

)《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过渡句是: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屠呦呦———诺奖人生是这样炼成的

北京时间2015年12月11日凌晨,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接过诺贝尔奖证书和奖章。

屠呦呦凭借青蒿素的发现,站在了世界科学最高奖台。

家学渊源冥冥中的神奇交集

在宁波,屠家称得上名门望族,名人辈出、家学深厚。

而屠呦呦母系所在的姚家也是书香门第。

宁波文史研究者袁良植介绍,屠家祖先在南宋庆元年间从江苏常州府无锡县迁居至宁波,至今绵延达800余年。

中间出过包括吏部尚书、太子太傅赠太保屠滽、文学家和戏曲家屠隆、博物学家屠本畯等等,既有高官显贵,又有文人墨客。

历史总是惊人的巧合。

在屠家宗谱里,屠本畯这个

名字让人惊奇。

数百年前,他就从事着生物研究工作,并写有大量著作,其中《闽中海错疏》成书于明万历丙申,是中国最早的海产动物志。

重读书,好探究,时间跨越数百年,屠家两位生物研究者在冥冥中产生了一次神奇的交集。

时光飞逝,到了宁波屠家第二十世的屠濂规,在这位深受西方教育的父亲安排下,屠呦呦和3个哥哥从小就开始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屠呦呦少年时期长期居住在外公家,据《鄞县姚氏宗谱》记载,屠呦呦的外公姚传驹,曾于东北三省沦陷前任中国银行行长,民国财政司司长等职。

《鄞县姚氏宗谱》中还有收录他写的《呈大总统请改革弊制由》、《上熊秉三先生希龄书》等文章。

在这里,屠呦呦获得了人生的启蒙,为她以后的科学探究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舅舅姚庆三从法国留学回来后初任国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后来任上海金城银行总管处分行经理,更成为国内最早研究和传播凯恩斯《通论》的学者。

屠呦呦父母两大家族皆具有重教传统。

教育后辈,培养健全人格是家族一以贯之的传统。

这样的家庭氛围,对屠呦呦的影响是巨大的。

严谨家训内化为家族精神

万里之外的宁波天一阁藏书楼,两本关于屠呦呦家族的宗谱正在被研究者解读。

《甬上屠氏家谱》和屠呦呦母亲姚氏家族的《鄞县姚氏宗谱》传递着关于立身处世、治家持业的谆谆教诲。

“若有孝子顺孙、义夫良女及一切善行,合族尊敬之。

频发则周恤之。

若习恶为非赌博者、窃盗者、酗酒争斗者、内乱鸟兽行者、横暴乡里者、诓骗财物者、不孝不悌不仁不慈不睦者、官吏而贪渎行宪者,合族摈之,终身不齿。

”这条“屠家家训”充分体现儒家仁义礼智信的理念,对族人标准高、要求严。

严谨的家训内化为一个家族的优秀精神。

屠呦呦14岁那年,他的哥哥屠恒学在赠给妹妹的照片后写到,“呦妹:

学问是学无止境的,所以当你局部成功的时候,你千万不要认为满足,当你不幸失败的时候,你亦千万不要因此灰心。

呦呦,学问决不能使诚心求她的人失望”。

生于战乱年代,条件艰苦,然而家族内在基因始终锻造屠呦呦不屈坚韧的性格。

16岁时,屠呦呦不幸染上肺结核,此时的屠家生活已经十分拮据,小女孩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整整两年,病痛折磨着少年屠呦呦。

但她从未放弃学业,最终以同等学力身份,进入效实中学高中一年级,与父亲屠濂规成为了校友。

在效实中学读书期间,屠呦呦生物课程平均分达到80.5分,为走上生物科研道路打下扎实基础。

执着探索几度寒暑报春晖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

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屠呦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

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

1967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

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

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

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

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屠呦呦的斗志:

她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

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

好的苗头。

她并不气馁,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进行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

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

当她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时,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久疟”。

琢磨这段记载,她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

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

终于,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青蒿素诞生了。

这剂新药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疟疾,一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

屠呦呦,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谱写了一部精彩的人生传奇。

(选自《浙江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屠呦呦父亲所著的《闽中海错疏》是中国最早的海产动物志,她在论著方面也潜心研究,参与编

著《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编辑了含有640多种草药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

B.“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恶性疟原虫已对其产生抗药性。

C.在遭遇包括青蒿在内的药物对人体疟原虫的抑制率并不理想的问题时,屠呦呦受有关医著的启发,找到了问题的症结,经过反复实验研发出了青蒿素。

D.屠呦呦的名字来源于《诗经•小雅》的名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寄托了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希望她从小继承家业,从事生物医学研究。

E.屠呦呦出身名门望族,秉承严谨家训,在医学领域历尽艰辛,终于制服了疟疾,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2)文章多处引用,这些引用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3)从全文来看,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

请简要概括和分析。

(6分)

答:

(4)2015年12月11日屠呦呦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诺贝尔奖证书和奖章,站在了世界科学最高奖台,谈谈屠呦呦取得成功的原因以及对你的启示?

(8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

4、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秀丽江山》主要讲述了刘秀在妻子阴丽华的帮助下克服重重困难,与一帮兄弟浴血奋战,最终成为控地千里、坐拥百城的王者的故事。

②法西斯列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心劳日拙,不仅没有实现他们的政治野心,而且也给本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③当汉朝使者问及苏武在匈奴的情况时,本就想留下苏武的单于只能闪烁其辞。

④尽管许多大书店都在销售上海文艺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的莫言作品集,但我还是几经周折才买到这两套我钟爱的书,我欣喜地把它们放在书柜里敝帚自珍。

⑤教养是一个人处世时的一种敬重态度。

教养的获得是不可一蹴而就的,它是长期自我修炼的结果。

⑥“钓鱼岛”事件的种种迹象表明,日本军国主义已有东山再起之势,我们对日本的挑衅行径要时刻保持警惕。

A.①④⑤B.②③⑤C.①③⑥D.②④⑥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全球最快的轿车车型问世!

奔驰官方改装商Brabus声称,其基于奔驰顶级轿车S级打造的新款SV12RBiturbo800轿车的最高时速将能够达到每小时300多公里左右,这将使该车成为全球最快的轿车。

B长篇电视纪录片《追寻郁达夫》,跟踪记录了在郁达夫诞辰110周年之际,日本郁达夫研究学者铃木正夫教授陪同郁达夫后人,追寻他的足迹、寻找他的遗骸。

C.设立国家公祭日是缅怀过去、牢记历史的措施,也是中国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

D.美国研究人员使用硅胶材料成功地仿制出新型的黏附装置,巴掌大小面积的这种材料不仅能支撑体

重70公斤的成年人在玻璃幕墙上攀爬,而且双手可以自如切换。

1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比尔﹒布莱森在他的《万物简史》里介绍了超级火山的巨大破坏性。

以美国为例,①境内有一座超级火山喷发,②其产生的巨大能量将摧毁数千公里范围内的所有东西,无数人会因此丧命,③会导致整个国家被深达6~20米的火山覆盖,随后④会出现其他许多可怕后果,⑤目前人类还无法预测美国超级火山在何时喷发,⑥了解了它的杀伤力有利于我们制订各种减损预案。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在于它有①。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是,生物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建筑和家具材料及其他生活、生产原料。

例如,发展中国家有80%的人口依赖植物或动物提供传统药物。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是②。

在生态系统中,野生生物

之间具有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共同維系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③,如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以及调节气候,保护人类免受自然突害和疾病之苦等。

16.以下是某公司货物配送中心的基本作业流程,请以配送中心为陈述主体,把该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字(含标点)。

(6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天,几位学生鼓动苏格拉底去集市逛一逛。

他们说:

“集市里有数不清的新鲜玩意儿,您去了一定会满载而归。

”第二天,学生们请他讲一讲集市之行的收获。

苏格拉底说:

“此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

读完上面的材料,你有何联想和感悟?

请据此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800字。

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答案

1.B【解析】(原文表述是“《史记》的叙事没有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陈述”)

2.C【解析】(“都和对因果律的展示密切相关”表述不准确,原文有“往往”一词)

3.C【解析】(“成为贯穿人物传记的主线”的是“对于事件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原始动因”,不是生活琐事)

4、C

5、B【解析】(宋真宗宋仁宗,是庙号。

所谓“庙号”,就是帝王的子孙在宗庙祭祀他时给他特立的名号。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

谥号,为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如,汉光武帝、魏武帝、隋炀帝等。

6、B【解析】(“周起纠正那些虽已判决但确有冤情的案子”分析有误)

7、

(1)周意担任卫州知州时,因犯罪被削去官职,周起才十三岁,到京城为父辨冤,他父亲才官复原职。

(大意2分,“坐事”“诣”“讼”各1分)

(2)第二天上朝拜见皇上,把过错归于自己,向皇上跪伏谢罪。

真宗笑着说:

“天下太平无事,大臣一起饮酒,有什么过错呢?

”(大意2分,“明日”“引咎”“何过之有”各1分)

参考译文:

周起字万卿,淄州邹平人。

生下来时下颌丰满,父亲周意认为他很奇特,说:

“这孩子一定光耀我门楣。

”因此起名为起。

周起幼时便聪慧如成人。

周意担任卫州知州时,因犯罪被削去官职,周起才十三岁,到京城为父辨冤,他父亲才官复原职。

后考中进士,担任齐州将作监丞。

又提拔为著作佐郎,多次升迁,官至户部度支判官。

真宗北伐,周起管理随军粮草事宜,不久,担任东京留守判官,兼任掌管闻鼓院。

以右正言的身份掌管文书,暂且兼任吏部流内铨。

皇帝封泰山,他担任御史中丞,所到之处采访官吏的能力大小及百姓疾苦状况,来报知朝廷。

东封还朝后,皇帝近臣都歌功颂德,唯有周起以居安思危来劝诫。

刚开始设置纠察刑狱司时,让周起担任首任官,于是周起请求将那些已经判决但事实确有冤情,以及官吏胡乱拷打的犯人,一并听取他们的申诉,皇上听从了他。

提拔为枢密院直学士、暂时代理开封府尹。

周起善于倾听判断,明辨细密,没有积压的公务。

真宗曾经亲到官衙慰问,周起奏请说:

“陛下从前未登基时在这里住过,我请求避开这个正堂,搬到堂下西廊屋去。

”皇上下诏同意了他的意见,并给大堂起名为继照堂。

周起曾经在殿中奏事

,恰逢仁宗降生,皇帝说:

“你知道我有喜事吗?

应该祝贺我有儿子了。

”皇上随即进入后宫,怀揣金钱出来,掏出赏赐给周起。

跟从皇上祭祀汾阴,暂代河中府,后来移任永兴、天雄军中,所到之处,作风刚烈,皇上多次下诏褒奖。

授给事中一职,担任礼部侍郎。

周起素来与寇准友好,曾经与寇准到同僚曹玮家饮酒,不久客人都回去了,唯独周起与寇准都大醉了,深夜才回去。

第二天上朝拜见皇上,把过错归于自己,向皇上跪伏谢罪。

真宗笑着说:

“天下太平无事,大臣一起饮酒,有什么过错呢?

”寇准将要被贬官,周起也被降职为户部郎中,后又降职为太常少卿。

后来恢复为礼部侍郎,因疾病请求执政颍州,迁调陈州。

死后,追赠为礼部尚书,谥号为“安惠”。

周起性情周全细密,凡是上奏事情以及书面应答宫中的文书,随后就烧掉草稿,所以他的言语看法,外人没有知晓的。

他家里藏书至万余卷,周起善于书法,他弟弟周超也擅长书法。

他弟弟收集古今名人书法和演变体法,写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