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检验与临床实践课程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9261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学检验与临床实践课程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免疫学检验与临床实践课程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免疫学检验与临床实践课程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免疫学检验与临床实践课程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免疫学检验与临床实践课程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免疫学检验与临床实践课程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免疫学检验与临床实践课程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免疫学检验与临床实践课程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免疫学检验与临床实践课程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免疫学检验与临床实践课程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免疫学检验与临床实践课程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免疫学检验与临床实践课程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免疫学检验与临床实践课程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免疫学检验与临床实践课程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免疫学检验与临床实践课程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免疫学检验与临床实践课程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免疫学检验与临床实践课程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免疫学检验与临床实践课程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免疫学检验与临床实践课程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免疫学检验与临床实践课程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免疫学检验与临床实践课程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

《免疫学检验与临床实践课程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学检验与临床实践课程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免疫学检验与临床实践课程教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

皮肤病

考试

合计

60

四、大纲说明

1.采用投影仪与多媒体教学。

2.由于基础医学免疫学的讲授在前,为了讲授的系统性和保证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可根据需要适当安排教学时数回顾性复习基础医学免疫学的部分教学内容。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可适当布置一些思考题和临床病案分析,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五、参考书目

《免疫学与免疫学检验》,陶义训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5月第2版。

 

第一章 概论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研究范围、方法、目的及其任务。

掌握医学免疫学中基础免疫学的相关概念。

教学内容

一、本课程的性质、研究范围、方法、目的及其任务。

二、基础免疫学、临床免疫学、免疫检验简介。

考核知识点

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POCT,免疫自动化

考核要求

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研究范围、方法、目的及其任务。

回顾并熟练掌握医学免疫学中基础免疫学的相关概念及免疫学机理。

第二章 免疫自动化仪器分析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自动化免疫比浊分析技术的原理。

熟练掌握化学发光、荧光免疫自动免疫分析的原理、常用标记物和分析类型和应用。

一、自动化免疫比浊分析技术散射免疫比浊分析、定时散射比浊分析、速率散射比浊分析、免疫透射比浊分析。

二、化学发光自动免疫分析分析原理、常用标记物、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类型。

三、荧光免疫自动化分析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荧光偏振免疫测定荧光酶免疫分析。

一、散射免疫比浊分析、定时散射比浊分析、速率散射比浊分析、免疫透射比浊分析。

二、化学发光自动免疫分析原理、常用标记物、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类型。

三、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荧光偏振免疫测定荧光酶免疫分析。

掌握自动化免疫比浊分析技术的原理,了解其实验注意事项。

熟练掌握化学发光、荧光免疫自动免疫分析的原理、常用标记物和分析类型,了解其应用。

第三章 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及应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流式细胞仪的分析与分选原理,掌握其参数与数据显示方式,样品制备及质量控制,掌握其最常用的荧光标记物和标记方法。

掌握流式细胞术在免疫学检查中的应用。

一、流式细胞仪的分析及分选原理工作原理、散射光的测定、荧光测量、分选原理。

二、数据的显示与分析参数、数据显示方式。

三、流式细胞仪免疫分析的技术要求样品制备、荧光标记染色、质量控制。

四、流式细胞术在免疫学检查中的应用。

一、荧光标记物FITC,PE,PI;

流式细胞仪的分析及分选原理;

FSC/SSC;

二、数据的显示与分析:

参数、数据显示方式;

三、流式细胞仪免疫分析的技术要求;

流式细胞术在免疫学检查中的应用。

理解流式细胞仪的分析与分选原理,掌握其参数与数据显示方式,了解其样品制备及质量控制,掌握其最常用的荧光标记物和标记方法。

熟练掌握流式细胞术在免疫学检查中的应用。

第四章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理与常见疾病,了解针对不同类型超敏反应的检测方法和应用。

一、四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理、常见疾病。

二、超敏反应的免疫学检测皮肤试验、IgE检测、抗血细胞抗体检测和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检测。

sIgE,CIC;

四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理、常见疾病;

超敏反应的免疫学检测:

皮肤试验、IgE检测、抗血细胞抗体检测和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检测。

熟练掌握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理与常见疾病,了解针对不同类型超敏反应的检测方法。

第五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和共同特征,掌握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免疫损伤机制。

掌握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和应用。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疾病的分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共同特征。

二、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和免疫损伤机制抗原因素免疫调节因素遗传因素凋亡因素超敏反应。

三、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主要实验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共同特征;

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

抗原因素免疫调节因素遗传因素凋亡因素超敏反应;

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主要实验检测;

自身免疫与自身抗体;

RF、ANA等抗体的检测、自身抗体检测的质量控制。

掌握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和共同特征,熟练掌握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免疫损伤机制。

掌握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第六章 免疫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免疫增生性疾病的概念,熟悉免疫增生性疾病免疫损伤机制,熟悉常见的免疫球蛋白增殖病,熟练掌握免疫球蛋白异常增生常用的免疫检测和应用。

一、免疫增生性疾病的概念与分类。

二、免疫增生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浆细胞异常增殖正常体液免疫抑制异常免疫球蛋白增生溶骨性病变。

三、常见免疫球蛋白增殖病及常用的免疫检测。

M蛋白;

免疫增生性疾病的概念与分类,免疫损伤机制;

常见的免疫球蛋白增殖病;

免疫球蛋白异常增生常用的免疫检测;

免疫固定电泳。

了解免疫增生性疾病的概念与分类,熟悉其免疫损伤机制,熟悉常见的免疫球蛋白增殖病,熟练掌握免疫球蛋白异常增生常用的免疫检测。

第七章 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免疫缺陷性疾病的病因、分类和特点,了解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熟练掌握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理解免疫缺陷病的发病机理和免疫缺陷病开展实验诊断项目。

一、免疫缺陷性疾病的常见发病原因、分类、特点。

二、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B细胞免疫缺陷T细胞免疫缺陷联合免疫缺陷吞噬细胞功能缺陷补体缺陷。

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原学发病机制免疫学特征临床特点等。

四、免疫缺陷病的实验检测体液免疫的检测T细胞功能检测吞噬细胞功能检测补体系统检测遗传学基因诊断病原学检测等。

二、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B细胞免疫缺陷,T细胞免疫缺陷,联合免疫缺陷,吞噬细胞功能缺陷,补体缺陷(CD55,CD59,C1INH)。

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病原学发病机制免疫学特征诊断标准。

四、免疫缺陷病的实验检测:

体液免疫的检测T细胞功能检测吞噬细胞功能检测补体系统检测遗传学基因诊断病原学检测等。

掌握免疫缺陷性疾病的病因、分类和特点,了解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熟练掌握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在充分理解免疫缺陷病的发病机理基础上,针对不同免疫缺陷病开展实验诊断项目。

第八章 移植免疫及其免疫检测

通过本章的学习,熟练掌握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的种类及其发生机制。

熟练掌握组织配型的原理、方法与应用。

掌握排斥反应的免疫检验。

了解常见的组织与器官移植类型。

一、移植排斥反应的种类及发生机制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

二、排斥反应的预防与治疗组织配型移植物与受体的预处理免疫抑制或免疫耐受的建立。

三、排斥反应的免疫检验体液免疫的检测细胞免疫检测补体的检测急性时相反应物质的检测。

四、常见的组织或器官移植肾移植干细胞移植。

MHC分子,HLA血清学分型、细胞学分型和分子生物学分型;

移植排斥反应的种类及发生机制:

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

体液免疫的检测:

细胞免疫检测补体的检测急性时相反应物质的检测。

熟练掌握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的种类及其发生机制。

熟练掌握组织配型的原理、方法与应用,了解其它的预防与治疗措施。

在充分理解移植免疫的基础上,掌握排斥反应的免疫检验。

第九章肿瘤免疫及其免疫检测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肿瘤的发病因素,掌握肿瘤的免疫逃避机制。

熟练掌握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效应。

理解肿瘤的抗原分类,掌握常见的肿瘤标志物及其检测方法和应用。

一、肿瘤概述:

发病因素,肿瘤的免疫逃避机制。

二、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

体液免疫效应细胞免疫效应。

三、肿瘤抗原分类及肿瘤标志物在免疫诊断中的应用。

tumormarker;

TAA;

TSA;

肿瘤的免疫逃避机制;

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

体液免疫效应细胞免疫效应;

肿瘤标志物及其检测方法

了解肿瘤的发病因素,掌握肿瘤的免疫逃避机制。

理解肿瘤的抗原分类,掌握常见的肿瘤标志物及其检测方法。

第十章呼吸系统疾病

了解呼吸系统疾病的分型,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掌握呼吸系统疾病的检验项目与诊断依据。

第一节呼吸系统免疫特点

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第二节肺结节病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感染因素;

遗传因素;

结节病患者中发现结核杆菌DNA;

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紊乱是结节病的重要发病机制。

二、检验诊断:

组织活检;

Kveim氏实验;

结素反应;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细胞学检查;

67镓(67Ga)扫描;

金属内肽酶活性测定

第三节支气管哮喘

实验室检查

一、血液常规检查

发作时可有嗜酸粒细胞增高,如并发感染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二、痰液检查

痰涂片革兰染色、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有助于病原菌诊断及指导治疗。

三、呼吸功能检查

哮喘发作时有关呼气流速的全部指标均显著下降;

四、血气分析

五、胸部X线检查

六、特异过敏原试验

七、皮肤敏感试验

第四节肺曲霉菌病

一、由于广谱抗生素、细胞毒药物、免疫抑制剂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器官移植、AIDS增加,使该病有逐渐增多趋势。

二、病理类型:

侵袭性肺曲霉菌病;

寄生性肺曲霉菌病;

过敏性肺曲霉菌病;

肉芽肿性肺曲霉菌病。

三、诊断

X线胸片改变为斑片状、结节状高密度阴影,其内常伴有低密度透光区,位于病灶顶部,呈“新月形”。

胸部CT检查常可发现空洞存在,空洞内常可见曲霉菌球存在,且可随体位改变而变化。

病原学检查是确诊肺曲霉菌病的可靠依据。

痰液涂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涂片、或支气管镜活检均有助于发现病原体。

第五节特发性肺纤维化

一、诊断依据:

以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为主的临床症状;

肺部有典型的弥漫性间质疾病阴影;

未发现任何致病原因;

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下降;

肺活检可助确诊。

二、辅助检查:

本病诊断困难,应排除致肺间质疾病的其主要原因并作相应检查。

肺活检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

第六节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

一、发病机理

(一)III型变态反应

(二)IV型变态反应

(三)局部巨噬细胞的作用

二、辅助检查

(一)X线 典型病例急性期在中、下肺野见弥漫性肺纹理增粗,或细小、边缘模糊的散在小结节影。

病变可逆转,脱离接触后数周阴影吸收。

(二)肺功能

典型改变为限制性通气障碍,用力肺活量和肺总量减低,1秒率增高。

一氧化碳弥散量和肺顺应性均减低。

(三)血清学检查

沉淀抗体阳性反应提示人体曾接触相应的抗原。

如果有相应接触史、症状和体征、x线表现,阳性反应对诊断极有帮助。

(四)支气管肺泡灌洗

外源性变应性肺泡炎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淋巴细胞比例增高,IgG和IgM的比例也增高。

(五)激发试验

临床疑诊此病,而血清学检查阴性患者,可作激发试验。

第七节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

一、临床上常见单纯性肺嗜酸细胞增多症及热带性肺嗜酸细胞增多症

二、持续性肺嗜酸细胞增多症

三、肺嗜酸细胞增多症伴哮喘

四、血管炎病伴肺嗜酸细胞增多症

呼吸系统免疫特点;

检验项目与诊断依据;

组织活检;

掌握检验项目与诊断依据,了解疾病的分型,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第十一章消化系统疾病

了解消化系统疾病的分型,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掌握消化系统检验项目与诊断依据。

第一节慢性萎缩性胃炎

一、A型萎缩性胃炎

病变主要见于胃体部,多弥漫性分布,胃窦粘膜一般正常,血清壁细胞抗体阳性,血清胃泌素增高,胃酸和内因子分泌减少或缺少,易发生恶性贫血,又称为自身免疫性胃炎。

二、B型萎缩性胃炎

病变多见于胃窦部,呈多灶性分布,血清壁细胞抗体阴性,血清胃泌素多正常,胃酸分泌正常或轻度减低,无恶性贫血,较易并发胃癌,这是一种单纯性萎缩性胃炎。

第二节炎症性肠病

克隆病和溃疡性结肠炎都是与免疫性变态反应相关的疾病,均无明显的致病微生物感染,属于炎症性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为结肠非特异性慢性炎症,病变主要累及结肠,以乙状结肠及直肠为著,病变表浅只限于肠粘膜受损。

第三节自身免疫性肝炎

一、自身免疫性肝炎特点:

大多发生在年轻女性当中;

有些症状像"

系统性红斑狼疮"

有自身免疫性抗体存在;

肝炎病毒指标均为阴性;

血清球蛋白,尤其是γ-球蛋白增高;

容易反复发作;

这种病对激素治疗效果显著。

二、自身免疫性肝炎类型

Ⅰ型(经典自身免疫性肝炎)以女性多见,有抗核抗体及抗平滑肌抗体(抗肌动蛋白);

Ⅱ型则以儿童多见,以存在抗肝、肾微粒体1型抗原的抗体为特征;

Ⅲ型以存在抗肝脏可溶性抗原的抗体为特征。

Ⅱ、Ⅲ型较少见。

三、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试验;

2.免疫血清学检查

①抗核抗体阳性,见60%~80%病人,滴度一般低于1∶160。

②平滑肌抗体,约30%病例阳性,且为高滴度。

③线粒体抗体,约30%病例阳性,一般为低或中等滴度。

④肝细胞膜抗体(LSP抗体和LMA),对诊断本病有相对特异性。

3.AIH相关的自身抗体:

抗核抗体;

抗平滑肌抗体;

抗肝肾微粒体抗体-1:

是II型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标志性抗体;

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

是III型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标志性抗体;

抗线粒体抗体:

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特异且敏感的诊断指标。

第四节病毒性肝炎

肝炎的病理类型:

一、急性无黄疸型普通型肝炎:

较多见。

乙肝多,次为丙肝。

二、急性黄疸型普通型肝炎:

病变重,病程较短,甲、丁、戊型多见。

三、慢性(普通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病程持续在一年以上者称慢性肝炎。

四、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

分为急性重型及亚急性重型两种。

病变主要见于胃体部,多弥漫性分布,胃窦粘膜一般正常,血清壁细胞抗体阳性,血清胃泌素增高,胃酸和内因子分泌减少或缺少,易发生恶性贫血,又称为自身免疫性胃炎;

病变多见于胃窦部,呈多灶性分布,血清壁细胞抗体阴性,血清胃泌素多正常,胃酸分泌正常或轻度减低,无恶性贫血,较易并发胃癌,这是一种单纯性萎缩性胃炎;

三、抗核抗体;

四、抗平滑肌抗体;

五、抗肝肾微粒体抗体-1:

六、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

七、抗线粒体抗体:

第十二章泌尿系统疾病

了解泌尿系统疾病的分型,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掌握泌尿系统疾病的检验项目与诊断依据。

第一节概述

泌尿系统功能:

排出废物和毒物,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分泌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1,25-二羟胆钙化醇

第二节IgA肾病

一、发病机制

IgA产生增加,可诱导机体产生表面带有IgA特异性的Fc受体且CD4阳性的T淋巴细胞

系膜细胞:

具有IgA特异性的Fc受体,使IgA易沉积于系膜区,合成细胞因子、细胞表面受体,导致系膜损伤。

T辅助细胞(CD4)增加,T抑制细胞(CD8)减少

二、检验项目:

1.肾活检标本免疫组化检查;

2.免疫荧光抗体检测技术;

3.免疫酶组化检测技术;

4.血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

5.循环IgA-FN聚合物测定;

6.IgA型类风湿因子;

7.人类白细胞相关抗原检测;

8.尿Tamm-Horsfall蛋白包裹红细胞的检测;

9.IgA-免疫复合体测定。

第三节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一、发病机制:

免疫复合体介导型;

抗肾小球基底膜(GBM)抗体介导型;

抗中性白细胞包浆抗体(ANCA)相关型

肾活检组织光镜及免疫荧光检测

1.血清GBM测定:

间接免疫荧光法;

放射免疫分析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2.血清抗中性白细胞胞质抗体(ANCA)测定

3.间接免疫荧光法:

胞浆型(C-ANCA)、核周型(P-ANCA)

4.ELISA和放射免疫分析:

蛋白酶-3(PR3)、髓过氧化物酶(MPO)

5.循环免疫复合物测定

第四节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

一、理论基础

1.I型MPGN(内皮细胞下沉积型)

广泛系膜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扩张、肾小球基底膜弥漫性增厚呈双轨状

2.II型MPGN(致密沉积型)

基底膜增厚,轻度嗜酸性和折光性

3.III型MPGN

基底膜两侧均有电子致密物沉积,GBM断裂呈碎片状

二、发病机制

抗原:

可能与某些细菌或病毒(乙肝、丙肝)感染有关,补体经典途径激活、免疫复合物参与;

补体旁路途径激活、移植肾易复发。

三、检验项目

1.肾活检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病理学检查

2.循环免疫复合物测定

3.尿免疫复合物测定

4.血清补体测定

5.HLA相关抗原检测

第五节肾小管间质疾病(TIN)

一、病理改变

LM:

间质明显单核细胞浸润

IF:

IgG、C3沿肾小管基底膜呈线状或颗粒状沉积

二、检验项目

1.循环抗TBM抗体测定:

间接免疫荧光法,放射免疫分析,ELISA法

2.特异性TBM相关抗原(3M-1抗原)

3.尿TH蛋白测定:

有助于尿路梗阻、返流性肾病的诊断

4.血清抗血清抗集合管抗体检测

5.尿RBP、NAG等

一、肾活检标本免疫组化检查;

二、免疫荧光抗体检测技术;

三、免疫酶组化检测技术;

四、血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

五、循环IgA-FN聚合物测定;

六、IgA型类风湿因子;

七、人类白细胞相关抗原检测;

八、尿Tamm-Horsfall蛋白包裹红细胞的检测;

九、IgA-免疫复合体测定;

十、血清抗中性白细胞胞质抗体(ANCA)测定;

十一、间接免疫荧光法:

胞浆型(C-ANCA)、核周型(P-ANCA)。

十二、ELISA和放射免疫分析:

第十三章心血管疾病

了解心血管疾病的分型,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掌握心血管疾病检验项目与诊断依据。

第一节大动脉炎

一、临床分型

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四种类型:

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

胸、腹主动脉型;

广泛型和肺动脉型。

二、实验室检查

1.红细胞沉降率 

疾病活动时血沉增快,病情稳定血沉恢复正常。

2.C反应蛋白 

为本病病变活动的指标之一。

3.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的增加仅说明患者近期曾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4.抗结核菌素试验 

三、影像学检查

1.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 

探查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狭窄或闭塞。

2.血管造影检查

3.电子计算扫描(CT) 

四、诊断要点

1.单侧或双侧肢体出现缺血症状,表现 

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压降低。

2.脑动脉缺血症状,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以及颈部血管杂音。

3.近期出现的高血压或顽固性高血压,伴有上腹部二级以上高调血管杂音。

4.不明原因低热,闻及背部脊柱两侧、或胸骨旁、脐旁等部位或肾区的血管杂音,脉搏有异常改变者。

5.无脉及有眼底病变者。

五、诊断标准 

1.发病年龄≤40岁 

出现症状或体征时年龄<

40岁。

2.肢体间歇性跛行 

活动时一个或更多肢体出现乏力、不适或症状加重,尤以上肢明显。

3.肱动脉搏动减弱 

一侧或双侧肱动脉搏动减弱。

4.血压差>

10mmHg 

双侧上肢收缩压差>

10mmHg。

5.锁骨下动脉或主动脉杂音 

一侧或双侧锁骨下动脉或腹主动脉闻及杂音。

6.动脉造影异常 

主动脉一级分支或上下肢近端的大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常为局灶或节段性,且不是由动脉硬化、纤维肌发育不良或类似原因引起。

符合上述6项中的3项者可诊断本病。

主要与先天性主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白塞病、结节性多动脉炎等疾病鉴别。

第二节动脉粥样硬化

一、病理变化

脂纹期;

纤维斑块期;

粥样斑块期;

复合病变;

动脉瘤形成

二危险因素

高脂血症;

高血压;

吸烟;

性别;

糖尿病;

遗传

发病机制:

脂源性学说;

致突变学说;

损伤应答学说;

受体缺失学说

检验项目:

抗心抗体;

RF和冷球蛋白;

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

CH+TGLDL+HDL+VLDL

第三节风湿热

变性渗出期;

增殖期 

硬化期 

 

免疫学检查;

急性炎症检测;

链球菌感染检测。

二、风湿热的诊断标准:

①发病前1周有链球菌感染征易用:

咽喉炎,扁桃体炎或猩红热;

ASO阳性;

或溶血性链球菌抗原皮肤试验阳性。

②全身症状:

进行性面色苍白,乏力多汗,心悸,游走性关节痛,发热2周以上。

心脏表现:

无其它原因的持续性窦性心动过速,第一心音减弱,心尖区二级收缩期杂音,或第三心音增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