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饵料培养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27071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饵料培养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生物饵料培养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生物饵料培养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生物饵料培养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生物饵料培养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生物饵料培养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生物饵料培养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生物饵料培养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生物饵料培养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生物饵料培养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生物饵料培养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生物饵料培养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生物饵料培养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生物饵料培养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生物饵料培养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生物饵料培养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生物饵料培养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生物饵料培养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生物饵料培养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生物饵料培养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饵料培养学.docx

《生物饵料培养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饵料培养学.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饵料培养学.docx

生物饵料培养学

绪论

1.生物饵料特指经过人工筛选的、可进行人工培养的、适合养殖对象食用的优质的饵料生物。

生物饵料可分为植物性生物饵料(光合细菌及单细胞藻类)和动物性生物饵料(轮虫、卤虫、枝角类等)两类。

2.饵料生物是指生活在海洋、江河、湖泊等水域中,可供水产动物食用的各种水生微生物、动、植物,如:

细菌、酵母、单细胞藻类,轮虫,卤虫、等。

3.生物饵料培养学是主要研究生物饵料的筛选、培养及其营养价值评价的一门应用学科。

4.生物饵料培养学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生物饵料的筛选;生物饵料规模化或大量培养技术研究;生物饵料的营养价值评价。

5.优良生物饵料所应具备的条件:

①生物饵料的个体大小必须适合养殖对象的摄食;②生物饵料在水中的运动速度与在水层中的分布情况,应便于养殖动物的摄食;③生物饵料的营养价值高,容易被养殖对象消化吸收;④生物饵料及其代谢产物无毒或毒性小,不危及养殖对象的健康;⑤生物饵料的生命周期短,生长繁殖迅速;⑥生物饵料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易于大量培养。

6.生物饵料的优点:

①对养殖水体的水质影响较小,且有改善水质的作用;②营养丰富,含未知的生物活性物质,能满足水产动物的营养需求;③规格多样,满足养殖对象不同生长阶段的具体需求;④容易被消化,自身含消化酶,可弥补幼体消化能力的不足;⑤可获得性佳。

7.什么是清水育苗和绿水育苗,为什么绿水育苗得到广泛认可?

第二章光合细菌的培养

1.光合细菌是一大类在厌氧条件下进行不放氧光合作用的细菌的总称。

其最本质的特点是能在厌氧和光照条件下进行不产氧的光合作用。

2.水产上使用的光合细菌多为红螺菌科的菌种。

水产上应用价值大的红螺菌科的红假单胞菌属

3.光合细菌的色素主要有菌绿素a,b,c,d,e及类胡萝卜素。

菌绿素是光合细菌进行光合磷酸化,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的媒介,而类胡萝卜素的主要作用是捕获光能(天线色素)及起光氧化的保护剂作用(防止菌绿素受光氧化损伤)。

4.光合细菌的色素主要存在细胞内的载色体或绿色包囊中,载色体或绿色包囊是光合细菌进行光合磷酸化的部位(细胞器)。

5.载色体存于与红螺菌科和着色菌科,由细胞膜陷入细胞质内而形成,并与细胞膜相连。

绿色包囊存在于绿杆菌科和绿色丝状菌科,分散附着于细胞膜下面,是一个独立的球形细胞器。

6.光合细菌菌种的分离的步骤:

(1)采样。

根据光合细菌生长所需的条件,有选择的采集含光合细菌的水样和土样。

一般在有机物污染严重,缺氧的环境中采样;

(2)富集培养。

光合细菌分离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宜的富集和分离的培养基,提供符合光合细菌生长需要的厌氧环境,适宜的温度(25--35℃),一定的光照(5000—100lx)。

一般采用液体富集培养基,重复多次富集培养;

(3)分离纯种。

将富集后的菌液进行固体培养基涂布或划线培养,挑取单菌落,重复多次分离,可得纯培养。

7.光合细菌的培养方式:

封闭式厌气光照培养主要用于小规模培养;放式微气光照培养可用于生产性大规模培养

8.光合细菌菌种保藏的方法:

(1)低温保藏法4℃左右低温冰箱保存,时间在30~60d,也可在棉塞上浸蜡,一般可达3~4个月,至半年之久;

(2)低温定期移植保存法这是一种经典的简易保存法,即菌种接种于所要求的斜面培养基上,置最适温度下培养,至菌落形成后,置于低温、干燥处保存,每隔3~6个月移植培养一次。

(3)液体石蜡法选用优质纯净的液体石蜡灭菌除水分后加到斜面上,并用蜡封上,放阴凉室温即可

(4)xxxx;

(5)超低温保藏将欲保藏的菌种悬液或菌块(常用保护剂为10%甘油或5%~10%二甲基亚砜)密封于安瓿瓶内,先控制致冷速度,预冻后,储藏于-150~-196℃液态冰箱中保存,保存期间需注意及时补充液氮。

9.光合细菌在水产上的应用:

①作为养殖水体的水质净化剂,降解小分子有机物,降低水体中的COD,氨氮;②作为人工配合饵料的添加剂,光合细菌菌体富含营养物质,粗蛋白含量(

65.45%)同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③作为动物性生物饵料的饵料,用于培养轮虫、卤虫、枝角类等动物性生物饵料;④病害的防治作用,防治鲤鱼烂鳃病、瞎眼病,金鱼的水霉病,黑鲷的烂尾病,鳗鱼的水霉病和赤鳍病。

第二章单细胞藻类的培养

1.微藻的用途:

作为食品及食品的添加剂;饵料或饲料添加剂;提取活性物质(DH

A、EP

A、类胡萝卜素等);水处理;生物学研究;水产养殖上生态防病;生产新能源

2.水产养殖中常用的单胞藻的培养生态和应用情况。

①小球藻

温度:

10~35℃;最适光强:

100lx;最适pH:

6~8;应用:

培养动物性生物饵料,水色及水质的调控。

②微绿球藻(眼点拟微球藻)

适宜培养条件:

温度:

25~30℃;盐度:

4~36;最适光强:

100lx;最适pH:

7.5~

8.5;应用:

贝类育苗,河蟹幼体及动物性生物饵料,水色及水质的调控。

③亚心形扁藻

适宜培养条件:

温度:

20~28℃;盐度:

30~40;光强:

5000~100lx;最适pH:

7.5~

8.5应用:

贝类育苗,轮虫培养

④三角褐指藻

适宜培养条件:

温度:

10~15℃;盐度:

25~32;光强:

3000~5000lx;最适pH:

7.5~

8.5应用:

甲壳类、贝类及棘皮动物的幼体饵料

⑤小新月菱形藻适宜培养条件:

温度15~20℃;盐度:

25~32;光强:

3000~8000lx;最适pH:

7.5~

8.5

应用:

甲壳类、贝类及棘皮动物的幼体饵料

⑥xx角毛藻

适宜培养条件:

最适温度:

30℃;盐度:

10~15;光强:

100~15000lx;最适pH:

8.0~

8.9应用:

斑节对虾、泥蚶育苗

⑦中肋骨条藻适宜培养条件:

温度:

20~30℃;盐度:

15~30;光强:

5000lx;最适pH:

7.5~

8.5应用:

斑节对虾、河蟹育苗

⑧等鞭金藻3011

适宜培养条件:

最适温度:

20~30℃;盐度:

10~30;光强:

7000~9000lx;最适pH:

7.5~

8.5应用:

贝类及棘皮动物的育苗

⑨xx等鞭金藻

适宜培养条件:

最适温度:

25~32℃;盐度:

22.7~

35.8;光强:

5000~11000lx;最适pH:

7.5~8应用:

贝类及棘皮动物的育苗

⑩钝顶螺旋藻

适宜培养条件:

最适温度:

30~37℃;盐度:

可驯化;光强:

300~35000lx;最适pH:

8.6~

9.5应用:

观赏鱼配合饵料、贝类和甲壳类育苗

3.细胞藻类的培养方式

①按培养纯度分为纯培养:

即无菌培养,是指排除了包括细菌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条件下进行的培养。

单种培养指可有细菌存在但无其他藻类存在的培养,水产上室内水泥池培养。

混合培养是指一培养体系中同时存在两种以上的微藻细胞,各种微藻细胞同时生长。

在室外土池施肥培养单细胞藻类是一典型的混合培养。

②按培养体系的密闭性开放式培养指藻液直接与外界空气相通的一种培养方式,但培养过程中易受敌害生物的污染。

封闭式培养指在一相对封闭的体系中培养单胞藻,这种培养方式主要用于保种,有时也用于生产性培养中藻种级培养。

③按采收的方式,则有一次性培养、半连续培养和连续培养之分。

④按培养的目的和规模

藻种培养(一级培养),指以保存藻种为目的藻类培养,多采用封闭式不充气培养方式培养。

中继培养(二级培养),指为生产性培养提供大量藻种为目的藻类培养,可采用封闭式或开放式培养方式。

生产性培养(三级培养)是以大量生产藻细胞为目的培养,多采用开放式(封闭式)充气培养。

4.单细胞藻类的培养设施

①藻种室:

是进行藻种的分离、培养及保存的场所,也是开展藻类生长情况微观检查的场所。

,保温性能良好,易清洁消毒,防污染能力强,应配有恒温光照培养箱及各种小型培养容器。

②清洗消毒室:

是进行培养器皿和工具清洗及消毒的场所,配备有清洗水池、消毒池等设施和烘箱、高压蒸汽灭菌锅、炉灶等设备。

③培养室:

进行藻类的中继培养和生产性培养的场所。

装配有培养容器、培养架和培养池等设施,要求采光好,配备有人工光源,最好可调温。

④培养容器:

主要有各种规格的三角烧瓶、广口玻璃缸、细口玻璃瓶、透明塑料袋等。

⑤培养xx:

用于生产性培养用,一般池深80cm,面积在2—10平方米。

池内壁贴白色瓷砖。

⑥水处理系统:

通常需配备过滤装置和消毒池。

最常用的过滤装置为沙滤池。

⑦充气系统:

空气在注入藻液之前最好经过空气过滤器或洗气装置。

5.藻类一次性培养的生长模式及影响因素

①延缓期:

接种后的短时间内藻类繁殖缓慢,细胞数无明显改变。

原因有:

藻种质量问题,接种的藻种来自不良环境或藻种“老化”;接种的藻种数量偏少,培养液中缺乏一定数量的由生活藻细胞自身产生的能够促生长繁殖的生物活性物质;新旧培养液成分的差异过大

②指数生长期细胞迅速生长繁殖,藻细胞数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呈几何级数递增。

影响藻类生长繁殖效率有:

培养条件,在最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藻类具有最高的生长繁殖效率;藻的品种③相对生长下降期藻细胞繁殖趋缓,细胞数量增加速度减慢。

原因:

养盐耗净;二氧化碳供应不足;培养液酸碱度改变;藻类细胞浓度过密,光照不足;藻类代谢废物的自体抑制。

④静止期藻类生长逐渐下降,最终生长停止,进入静止期,藻细胞数保持相对恒定。

⑤死亡期藻细胞大量老化死亡,细胞数量迅速减少

6.如何缩短或消除延缓期的出现

(1)选择处于新陈代谢快,生长旺盛(处于指数生长期)的藻细胞作藻种。

(2)接种时保证藻种的浓度达到一定的数量,选择偏高浓度接种。

(3)选择合适的培养液(包括配方组成及营养盐浓度),减少新旧培养液之间的营养盐差异。

7.如何增加指数生长期的生长效率选择生长性能优良的品系,同时提供其生长的最佳环境和营养水平。

8.如何延长指数生长期,推迟相对生长下降期出现

(1)适时添加营养盐,保证培养液中充足的营养。

(2)人工充二氧化碳,保证藻液中二氧化碳不成为生长的限制因子。

在生产中可间歇充含1%~5%二氧化碳的混合空气,以达到补充二氧化碳的目的。

(3)定期检测并调整培养液的pH,使之处于藻类生长的适宜范围。

(4)增强光照强度,保证充足的光照。

(5)改变培养方式,变一次性培养为半连续培养,及时稀释培养液中的有自体抑制作用的代谢废物。

9.微藻开放式培养和封闭式培养的优缺点

①开放式培养优点:

建池简单,投资少,可利用光温适宜但不宜种植传统农作物的地区或产量低的荒漠、盐碱沙地等。

生产操作简单;缺点:

CO

2供应不足,温度不易控制,水分蒸发严重,光能利用率低,占地广大。

易污染,生产不稳定,产量和质量难以保证。

②封闭式培养优点:

具有大的表面积与体积比,有效的光源系统,光能传递到微藻的光程短,具有有效的混合循环系统光能利用率高,可高效灭菌,污染少,易于监测和控制;缺点:

夏季温度高(可超出生长适温10-15℃),过量氧气难以排除。

10.补偿点:

细胞光合作用产氧量等于呼吸作用耗氧时的光照强度。

不生长、不繁殖

11.光抑制:

光照强度超过饱和光照强度时藻体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光合作用速率反而下降的现象。

12.影响光饱和点的因素营养浓度较高时藻类可较强光照下生长;稀培养物的光饱和点低,反之高一些;低温下光饱和点低

13.二氧化碳在藻类培养过程中,通过搅拌或晃动藻液,或给培养的藻液充气,都能提供一定二氧化碳。

充含1%~5%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

也可在某些培养液中添加碳酸氢钠作为补充碳源。

14.培养液的配制培养用水的消毒,配方的选择和营养盐的计算,营养盐的添加等步骤。

在往消毒后的培养水中添加营养盐时,应待消毒海水正常后,逐一加入营养盐,并在下一种营养盐加入之前进行充分搅拌。

营养盐加入的顺序:

先氮后磷再铁

15.藻类接种在质量上要求:

无敌害生物污染、生活力强、生长旺盛,处于指数生长期阶段;藻液的外观颜色正常,无大量沉淀和明显附壁现象;对于有运动能力的种类,还要求上浮明显。

接种数量,条件许可时,藻种量尽可能大,藻种级培养时藻种量与培养液量之比为1:

2~1:

3,中继培养和生产性培养的接种比例一般不小于1:

10~1:

20。

藻类接种时间,晴天上午8时~10时接种。

16.开放式培养中搅拌和充气的优点防止藻细胞沉降,减少附壁或沉底;使营养物质分布均匀,防止代谢产物在局部浓度过高;使细胞分布均匀,利于营养和光照的利用;使培养液温度一致;有利于释放光合作用产生的O

2和补充CO

2;防止水表面产生菌膜。

搅拌方式有摇动、搅拌或充气。

17.藻液生长情况检查。

宏观上,可检查藻液的颜色、藻细胞的运动或悬浮的情况、有无藻细胞沉淀或附壁,有无菌膜或敌害的产生等。

微观上,可在显微镜下检查藻细胞的形态有无异常,有无敌害生物的出现,藻细胞数量增加情况等。

18.藻细胞的采收方法:

离心;过滤;沉淀。

19.敌害生物对单胞藻的危害有两方面:

掠食;分泌有害物质对单胞藻起抑制和毒害作用.

20.清除、抑制和杀灭敌害生物:

过滤法清除大型敌害生物;使用药物抑制或杀灭敌害生物;改变环境条件杀灭敌害生物。

21.藻种分离程序:

采样、预培养和分离。

22.藻种的分离方法:

微吸管分离法;微水滴分离法;平板分离法;离心法;趋向运动法;稀释法;

23.藻种保藏:

把藻种接种在固体和液体的双相培养基上,接种一次可保藏半年到一年。

也可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

若是短期保藏,一般接种在液体培养基上。

接种后可直接移到低温弱光的条件下保藏,也可在适宜条件下培养3~4天后再移到低温弱光的条件下保藏。

第三章轮虫的培养

1.褶皱臂尾轮虫的摄食:

典型的滤食性生物。

对饵料的种类无选择性,但对饵料大小有选择。

饵料大小宜在25μm以下,尤以15μm以下最为理想。

2.L型轮虫:

大型轮虫,即褶皱臂尾轮虫,在水温20℃以下时占优势;S型轮虫:

小型轮虫,圆型臂尾轮虫在水温20℃以上时占优势。

3.褶皱臂尾轮虫的生殖和生活史

(1)单性生殖即孤雌生殖、非混交生殖,指母本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无需父本配子的参与,母本的卵细胞经有丝分裂形成胚胎。

所谓非混交雌体是指通过非混交生殖的方式繁殖子代的雌性轮虫。

非混交雌体经过有丝分裂产生双倍体的卵称为非混交卵(非需精卵,夏卵)。

非混交卵的卵壳薄而光滑,呈椭圆形,非混交卵无需受精,就能够迅速发育成非混交雌体,又经有丝分裂产生双倍体的非混交卵,一代接一代,这就是单性生殖世代。

“爆发式的增殖”

(2)两性生殖又称混交生殖,指母本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单倍体的卵子,与父本的单倍体精子受精后发育为两倍体的胚胎。

混交雌体是指以减数分裂方式形成卵的雌性轮虫。

混交雌体经过减数分裂产生单倍体混交卵。

混交卵又称需精卵。

混交卵若不受精,则发育成单倍体的雄轮虫。

雄轮虫以有丝分裂方式形成精子。

混交卵若受精,则发育成休眠卵(冬卵)。

4.诱发两性生殖的因素培养液的盐度;光照;种群密度;低温刺激;食物的质和量;生育酚;培养液的pH。

影响轮虫混交生殖概率的内源性因素有:

遗传因素;轮虫孤雌生殖的累积世代数;母轮虫的日龄。

5.褶皱臂尾轮虫的寿命温度高,寿命短;温度低,寿命长。

培养条件好,寿命长;培养条件差,寿命短。

饵料质量好,寿命长,反之,则短。

我国培养的褶皱臂尾轮虫的寿命,大约为7d~10d,如环境条件不好,只活3d~4d。

6.褶皱臂尾轮虫的环境适应

(1)温度L型轮虫的适宜温度范围控制在10℃~25℃,S型轮虫的25℃~35℃。

(2)盐度适宜繁殖的盐度范围为10~30。

(3)光照适宜光照强度范围为4400lx~100lx。

(4)酸碱度中性偏碱性为好。

(5)溶解氧培养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至少保持在

1.5mg/L的水平之上。

(6)化学耗氧量最好控制在100mg/L以内

(7)非离子氨1mg/L以内。

7.种轮虫分离主要利用轮虫对缺氧或恶劣环境抵抗力强的特性进行。

8.一次性轮虫培养:

在轮虫接种后直至轮虫收获,中间一般不换水。

轮虫培养密度高,培养期间水质变化大,培养周期短,产量高但不稳定。

生产性培养一般用玻璃钢水槽和小型水泥池(2m3~10m3)。

培养规程如下:

(1)培养容器和培养池的选择和清洗消毒

(2)培养用水的处理:

沙滤或密筛绢(300目)过滤,并将盐度、温度调节到褶皱臂尾轮虫生长的最适范围,如要在培养用水中先培养单胞藻,则最好用20mg/L的有效氯充分消毒培养用水

(3)轮虫饵料的准备:

前期大多采用在原池先培养一定量的单胞藻,后期再人工投喂酵母。

(4)接种:

单纯以单胞藻为饵料,轮虫接种密度可小些(

0.1个/ml~

0.5个/ml),若以酵母为饵料进行培养,则适宜的接种量应大些(14个/ml~70个/ml)。

(5)投饵:

以单胞藻为饵料时,一般每天投喂两次,根据培养水体的水色来调整单胞藻的的投喂量。

若以鲜酵母为饵料时,每天投喂3~4次

(6)搅拌、充气及生长情况的检查:

以单胞藻为饵料,一般不需要连续充气,但在每次投饵后要搅拌水体。

若投喂酵母进行生产性培养,则需连续充气。

在轮虫培养过程中,每天要定时检查轮虫的活力和密度。

(7)收获轮虫一次性培养的培养周期为3d~7d,培养的密度一般可达200~600个/ml。

用100μm网眼的筛绢袋过滤收集。

9.轮虫生长情况检查肉眼观察:

具体可用一个小烧杯取培养池水对着亮光观察,注意轮虫的活动状况和密度。

如果轮虫游泳活泼,分布均匀,密度随培养时间的延长明显增加,则表明轮虫的生长情况良好。

反之,若观察到的轮虫活动力弱,多沉于底部或黏附于培养容器的壁上,密度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增加不明显甚至减少,则表明轮虫种群的增长不是很好。

镜检:

可吸取少量水样于小培养皿中,在解剖镜下镜检。

生长良好的轮虫,身体肥壮,肠胃道饱满,游动活泼,多数成体尾部带有1~3个非混交卵,无雄轮虫和休眠卵的出现。

如果镜检水样中的雌轮虫多数不带卵或带有混交卵,且有雄轮虫出现,轮虫活力不强,在培养水体中饵料丰富的情况下轮虫的肠胃道仍不饱满,说明种群的生长情况不好。

10.轮虫半连续培养:

成功进行轮虫半连续培养的关键是控制好轮虫的采收量及培养用水水质之间的平衡。

半连续培养一般每次培养周期能维持15d~25d,最多可达30d。

最后全部采收,清池,开始新一轮的培养。

11.轮虫大面积土池培养:

利用室外土池培养,培养技术较易掌握,成本低,轮虫培养密度小,但收获量大,轮虫基本靠摄食池塘的天然浮游植物为饵料,轮虫的营养质量好。

要点:

(1)选择培养xx

(2)清池消毒

(3)进水

(4)施肥培养单细胞藻类

(5)接种

(6)日常管理

(7)采收200目筛绢拖网、光诱

12.轮虫土池池培养的管理要点主要通过控制轮虫存池数量和维持培养水体中足够的营养盐来调控,必要时可泼洒豆浆进行投饵。

轮虫密度维持在5个/ml~10个/ml;通过施追肥,维持藻类的增殖,使藻类的净增殖量和池中轮虫的摄食量基本平衡。

当气候适宜,轮虫繁殖迅速。

池水的透明度在短时间内明显增大,此时应加强轮虫的捕捞力度。

13.种轮虫的保存一是以活体轮虫的形式保存,一是以轮虫休眠卵的形式保存。

14.饵料对轮虫的影响轮虫的生长繁殖,还会影响养殖轮虫的营养成分,尤其是n-3高度不饱和脂肪酸(n-3HUFA)的组成及含量。

15.单细胞藻类作为轮虫饵料的优缺点各类单胞藻饵料中绿藻优于金藻,金藻又优于硅藻。

以单胞藻培养的轮虫,营养价值高。

用单胞藻培养轮虫需要许多水池来培养单胞藻,花费大量设备和人力。

单一使用单胞藻培养轮虫,轮虫密度不大,在生产性培养中一般密度高的也只有40~60个/ml的水平,难以适应生产性苗种培养的需要。

16.酵母类作为轮虫饵料的优缺点面包酵母不耐盐,在海水中存活时间不长。

酵母类作为饵料,成功地使轮虫培养达到400个/ml~600个/ml,甚至4000多个/ml的高密度。

酵母具有供应稳定、易于贮藏、投喂简便等特点,从而大大简化了培养单胞藻的设备和人力,降低了成本。

完全用酵母培养的轮虫在高不饱和脂肪酸的营养上存在重大缺陷,不利仔稚鱼的正常发育。

实际生产中,用酵母和海水小球藻配合培养轮虫,已成为一种规范化的轮虫培养技术。

17.酵母轮虫的营养强化方法:

(1)用面包酵母和海水小球藻混合培养轮虫,此法可有效提高所培养的轮虫体内的EPA含量(达11%~12%)。

(2)利用油脂酵母替代普通酵母饲喂轮虫。

(3)用海水小球藻对用面包酵母培养的轮虫进行二次强化培养。

先用酵母培养大量的轮虫,然后将采收的轮虫集中在小水体中,用海水小球藻培养12小时以上,再将经小球藻培养的轮虫用于投喂苗种。

(4)用乳化后的配合鱼油或鱼油微胶囊对面包酵母培养的轮虫进行营养强化。

18.生产中诱发两性生殖形成休眠卵的方法是以高的种群密度和饥饿刺激相结合进行。

即先以常规方法培养轮虫,不采收,待轮虫数量达高峰时,突然停止投喂饵料并停止充气,池中饵料很快耗尽,即会出现两性生殖,生产大量休眠卵。

其次,还可以改变盐度或温度,促进轮虫产生休眠卵。

19.轮虫休眠卵的采集、分离和定量采表层底泥;制泥浆水;糖盐高渗溶液分离;计数第四章卤虫的培养

1.卤虫的别名盐水xx虫,xx虾,卤虾

2.卤虫的分类地位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鳃足亚纲,无甲目,盐水丰年虫科。

A.salina的两层含义:

一是表示此卤虫是两性生殖类型的卤虫;二是表示此两性生殖卤虫的确切名称未知

3.卤虫的形态雄性成体头部的第二触角特化成斧状的把握器,在雌雄交配时用于抱住雌体。

通常在高盐水体中,卤虫的外部附肢上的刚毛数减少,刚毛变短。

在高盐水体或缺氧水体中,虫体的体色多为红色,而在低盐水体及富含溶解氧的水体中,卤虫体色呈灰白色。

在紫外线辐照强的高原地区,卤虫所产休眠卵的颜色多为深棕色,相反,在紫外线辐照弱的区域,卤虫所产休眠卵的颜色多为浅棕色,乃至灰色。

4.卤虫的的发育历经卵、无节幼体、后无节幼体、拟成虫期幼体和成虫等阶段。

I龄无节幼体(也称初孵无节幼体),体长一般为400μm~500μm。

初孵无节幼体靠消化自身贮存的卵黄维持新陈代谢。

初孵无节幼体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一般在12h后可蜕皮,发育成II龄无节幼体,开始外源性营养。

无节幼体在第4次蜕皮后,变态成拟成虫期幼体。

初孵无节幼体经12~15次蜕皮后,变态成成虫。

卤虫从孵化到性成熟最短只需8天,一般需14d~21d。

性成熟的卤虫,在环境、饵料适宜的情况下,一般每隔3d~5d,即可产卵一次。

每次产卵量2个~300个,一般为80个~150个。

卤虫的寿命一般为2个月~3个月,可产卵10次左右。

5.卤虫的生殖类型由种的特性决定,不会受环境因子的改变而改变。

根据其生殖类型的不同,卤虫可分为孤雌生殖的卤虫种和两性生殖的卤虫种。

6.卤虫的生殖方式与其生殖类型无关。

生殖方式受内外界环境因子的影响,环境的变化会引起卤虫生殖方式的改变,卤虫生殖方式有都卵胎生方式关卵生方式。

以卵生方式繁殖时,又有两种情况:

产夏卵和产冬卵(休眠卵)。

夏卵,也叫非滞育卵,卵外无厚的硬壳,在适宜的温度、盐度条件下,无需特殊处理24h内即能发育成自由泳动的无节幼体。

冬卵,也叫滞育卵,休眠卵,卵外有厚的棕色硬壳,胚胎发育过程中有休眠期,需特殊的处理才能发育成无节幼体。

7.卤虫食性滤食性,只要是数微米至50微米的颗粒状物质均可被卤虫摄食,而对大小为5μm~16μm的颗粒有较高的摄入率。

卤虫对食物的种类没有选择性,仅对食物的大小有选择。

8.卤虫休眠卵卵壳部分包括3层结构。

最外层是咖啡色硬壳层,硬壳层的主要成分是脂蛋白、几丁质和正铁血红素;中间层为外表皮膜,具有筛分作用,能阻止相对分子量比二氧化碳大的物质渗透入膜;壳的最内层为胚表皮。

膜内的胚胎为一约有4000个细胞的原肠胚。

滞育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