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襄王》模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28000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见梁襄王》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孟子见梁襄王》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孟子见梁襄王》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孟子见梁襄王》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孟子见梁襄王》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孟子见梁襄王》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孟子见梁襄王》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孟子见梁襄王》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孟子见梁襄王》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孟子见梁襄王》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孟子见梁襄王》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孟子见梁襄王》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孟子见梁襄王》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孟子见梁襄王》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孟子见梁襄王》模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孟子见梁襄王》模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孟子见梁襄王》模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孟子见梁襄王》模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孟子见梁襄王》模板.docx

《《孟子见梁襄王》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见梁襄王》模板.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孟子见梁襄王》模板.docx

《孟子见梁襄王》模板

《孟子见梁襄王》_模板

教学目的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孟子一段话中的比喻的运用。

在朗读的基础上,欣赏品味文章的艺术特色,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说理艺术。

教学方法

自读学习法。

(练习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卒然(cù)沛然(pèi)嗜杀(shì)枯槁(gǎo)恶乎定(wù)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四.解释下列词语:

①出,语人曰语:

告诉

②天下恶乎定恶:

何,怎么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牧:

统治

④如有不嗜杀人者如:

如果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引:

伸长

五.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

A卒然问曰:

“天下恶乎定?

”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死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整个,全

②一

A谁能一之统一

B用心一也专一

C一鼓作气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一经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往

B金就砺则利靠近

C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登上

六.分析简答: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

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

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提示:

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

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

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七.再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

提示:

本文的比喻虽是假设,但具体可感,犹若真实的事情,关键在于其情境性很强。

而油然作雨、沛然下雨、水之就下等词句,千百年来更是一直活在人们的口中。

八.完成课后练习一,讨论:

如今的国际社会,谁能一统天下?

(正义的力量,人道的力量;霸权主义只能走向末路。

九.完成课后练习二。

(综合本课所有通假字)

①卒然问曰卒同“猝”,突然。

②则苗浡然兴之矣浡同“勃”,生机盎然。

③由水之就下由同“犹”,就像。

十.课外阅读:

齐宣王问曰: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

“于传有之。

”曰:

“若是其大乎?

”曰:

“民犹以为小也。

”曰:

“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

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鹿者如杀人之罪。

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1.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述方法?

有什么好处?

提示:

对比、反问手法。

增强了说服力。

2.这篇文章中的这种观点与哪一篇相同,具体说明。

提示:

同于《庄暴见孟子》,都是阐释“与民同乐”思想。

十一.课外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文学读本》上选读的孟子文章。

目的要求:

1.了解孔子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2.了解本文采取对话方式、反复辩难、使文章生动活泼、富有雄辩力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通过辩论,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挂图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进入新课:

1.导入:

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本册书的最后一个单元——文言文单元。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篇课文——《季氏将伐颛臾》。

(板书)。

2.本文出自《论语》。

《论语》主要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孔子,名丘,字仲尼。

让我们同孔子见见面(出示孔子肖像图)。

传说孔子身材矮小,面目丑陋,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并创立了儒家学派。

3.瞻仰了先圣的面容,接下来让我们从《季氏将伐颛臾》中领略一下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

4.首先,让我们跟随课文录音,一起来浏览一下课文,注意把握句读。

(播放录音)

5.分析课文。

⑴.季氏将伐颛臾(板书)。

这一句话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

季氏将要讨伐颛臾。

春秋时鲁国有一著名的历史事件,称为“三桓犯上”。

鲁庄公有第三人:

庆父、叔牙、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三桓势力渐渐强大,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

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

   

(2)第一句话交代冉有和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将消息告诉他                               们的老师。

“有事于”:

对……采取军事行动。

(3)对于这一消息,孔子的反应是什么?

   明确:

“求!

无乃尔是这与(板书)?

”(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孔子对二人是当面呵斥,说明孔子是不赞成这种做法的。

 批评完后,孔子又阐明了三点不赞成的理由(板书):

             

          先王封国   不可伐

          邦域之中   不必伐

          社稷之臣   不当伐

(4)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自我辩解:

“夫子欲之(板书),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我们那主公要攻打它,我们两人都不主张这样做呀!

 孔子当即给予反驳。

首先引用周任(朱熹注:

平声)的话: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来、施展。

力,才能。

就,居、充任。

列,职位)意即:

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

同是在《论语》里,孔子曾说过: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在这里则说的是“在其位,谋其政”。

任一份职就要尽一份力;拿一份钱做一份事嘛。

即使用我们今天并不那么先进的话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吧,那“钟”也得撞得响啊!

 接下来,“一个盲人在走路,倘是临危而不抱持,跌倒而不搀扶,还用辅助者干什么呢?

”接着孔子又打了一个比方:

“老虎犀牛从栏中逃出,珍贵的玉器在柜里损坏了,这是谁的过失呢?

”同学们说谁的过失?

 明确:

管理者的过失。

(5)由于孔子的批评抓住了要害,使冉有、季路难辞其咎,所以,他们只好实话实说,亮出自己的观点:

“不是我们存心要消灭那颛臾,而是因为它日渐强大,又靠近费,对季氏的领地构成威胁。

现在不消灭他,今后必将成为季氏的大患啊!

”由此可见,冉有和季路实际上是参与了季氏的军事谋划的。

 不料这一说,又正好暴露出自己的一个大问题。

孔子一针见血,马上批评他说:

“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去做而编个谎言来搪塞的态度。

”(疾,憎恨;舍曰,避而不谈;辞,托辞、辩解之辞)因为在孔子看来,冉有的说法纯粹是侵略者的强盗逻辑。

明明是自己要去侵略、消灭人家,却找借口说是因为人家对自己构成威胁。

这正如20世纪初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却说成是要搞“大东亚共荣圈”一样。

总之是心里明明想的是一样,口里却装模作样地说成是另一样,活脱脱的“伪君子”形象。

 (6)批评了他们,孔子觉得作为老师还得给他们讲讲道理。

于是又有了以下一段议论: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则安之。

”(翻译)

这是孔子的正面阐述,实际上说的是均贫富、讲稳定、求发展的治国方略,既包括内政又包括外交,既涉及经济又涉及政治。

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的贫富思想。

他的这种思想当然不同于共产主义,而具有平均主义色彩。

因为他“不患贫”,而共产主义却要消灭“贫穷”。

当然,历史地看,孔子的均贫富思想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至少,它成为后世不少农民起义的口号和目标。

(7)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后,孔子又针对冉有和季路的问题进行了批评。

“今由与求也……谋动干戈于邦内”(翻译)

(8)文章结尾一句话“吾恐季孙之忧……之内也。

”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

其实,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实力,但主要目的还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政权。

从这个观点看,他发兵讨伐颛臾是一种烟幕,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观点。

6.根据刚才所讲的内容,请一生翻译全文。

三、小结:

 本文是一篇语录体的议论文。

通过孔子与冉有和季路的对话,体现了孔子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

 孔子虽然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但是面对原则问题时,他却又有“当仁不让”的精神,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格。

(若时间允许,再听一遍录音,加强印象)

四、作业

完成基础训练。

>

教学设计示例

(一)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3.学习联系上下文对疑难问题进行探究的方法。

  4.通过阅读本文,提高自我审美修养。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从欣赏维纳斯雕像进入新课)

二、作者与维纳斯雕像介绍:

  清冈卓行,1922年生于中国大连市,就读于东京大学,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法政大学教授。

1969年以短篇小说《洋槐林立的大连》获芥川奖,1984年获现代诗人奖。

其它作品有《早晨的悲哀》、《大海的眼睛》等。

  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大理石雕,高204厘米。

相传是古希腊亚力山德罗斯于公元前150年至前50年雕刻的。

在古希腊神话中,阿佛洛狄忒是爱与美的女神。

罗马神话中称维纳斯。

掌管人类爱情、婚姻、生育以至一切动植物的生长繁殖。

生于海中,以美丽著称。

其雕像于1820年发现于希腊米洛斯岛,为半裸全身像,面容俊美,身材匀称;衣衫滑落至髋部,双臂残缺,仍展示出女性特有的曲线美,显得端庄而妩媚。

  《米洛斯的维纳斯》选自《当代世界名家随笔》,作者清冈卓行抓住维纳斯残缺的双臂展开议论,提出了维纳斯双臂残缺不但不遗憾,相反是“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的观点,见解独到,分析说理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解释词语,并给画横线的字注音:

  

四、速读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段意。

  明确: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

开篇点题。

第二部分(4-5):

阐明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的两条已经丢失的胳膊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

第三部分(6-7):

说明了丧失的部位为什么必须是两条胳膊而非其他的原因。

五、课文分析

(一)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1.作者对维纳斯雕像持怎样的观点?

“一个奇怪的念头”所指是什么?

“攫住”一词你认为用得好吗?

  明确:

观点是“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一个奇怪的念头”也就是指作者的观点;“攫住”一词自然用得很好,显得有力,表明这个念头很强烈。

  2.为什么说“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明确:

即因为“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3.为什么说维纳斯把她那条双臂是“巧妙地”遗忘在故乡或者别的地方了?

  明确:

“巧妙”是说她借舍弃部分而获取了完整的偶然追求。

也就是用缺陷美的方式达到了对整体美的追求。

  4.怎样理解文中“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无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一句?

  明确:

米洛斯的维纳斯在农人无意的发掘中失去了两条有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膀,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即那失去了的双臂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尽管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产生的,然而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5.为什么说维纳斯是“一个美的典型”?

  明确:

无论……使人百看不厌。

  6.人们为什么会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座雕像上”“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

  明确:

因为这种局部美的获得反而损害了那种由偶然产生的整体美,使雕像失去了神秘气氛和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二)分析第二部分:

  1.“我”为什么认为复原维纳斯胳膊的方案是“倒人胃口的方案”?

  明确:

因为这些恢复破坏了已经起到的艺术效果,引起了质的变化,反而使维纳斯雕像失去了整体的完整的美。

  2.怎样理解“当艺术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经迥然不同之时,……转移到另一个不同对象上去呢”这句话?

  明确:

其意思是说,复原方案将使维纳斯雕像变成另一个雕像,因为人们已经认同了断臂维纳斯的艺术魅力,不可能再转而从内心去认同一个“完整”但艺术效果反而欠缺的维纳斯雕像。

  3.“我阅读着这方面的书籍”中“这方面”指什么方面?

“我”有何以会有“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

  明确:

指写着人们从考证的角度,从想象的角度,提出的形形色色的复原方案等内容。

“我”所以恐惧、空虚,是因为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根本就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复原就意味着要失去一个最美的维纳斯雕像。

  4.对“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一句的理解是什么?

  明确:

作者不希望有真正的原形出现,因为它会破坏断臂的维纳斯的神秘美,所以为了维护真正的艺术,要坚决反对复原的任何方案。

(三)分析第三部分:

  1.为什么说“除了两条断臂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

  明确:

因为丧失了任何其他部位,都不会产生神秘气氛与想象的空间,反而有损雕像的整体美,那么,这座雕像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2.作者认为,为什么丧失的部位必须是手呢?

  明确:

因为手在人的存在中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维纳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困难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也就是才使人们产生了各种想象,而这正是艺术的美丽所在。

六、小结

  清冈卓行认为,维纳斯为了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你们的看法呢?

(学生讨论)

七、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以《我心中的维纳斯》为题,各抒己见,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有重点的选取材料的写法。

 

         2。

学习语言朴素,质朴中见深刻的写作特点。

         3。

理解回忆录的特点。

德育目标:

学习朱德同志献身革命,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尚品德,增  

         强学生对党,对母亲的热爱。

    

 教学重点

 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材料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选材和布局

 

 教学方法

 指导分析法

 

 学习方法

 阅读理解法

 

 电化教学

 教学软件,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回忆录的特点。

2。

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2

 一。

导语:

朱德同志是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

他的母亲钟太夫人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平凡而伟大的女性。

1944年她逝世,朱德同志怀着悲痛心情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的回忆录。

       

 讲授

 12

 二。

了解回忆录的特点

三。

听课文录音,欣赏朗读

 布置学生自读阅读提示,圈划出回忆录的特点。

教师操作电脑软件,播放课文录音,指出听读要求。

 自读,圈划,口头回答,教师指正。

听录音

 

 检查

 巩固

 15

 四。

理解字词

 1。

要求读准的字:

佃 睦 豌 庚 妯娌 溺 塾 衙 辍 差役

 2。

要求掌握的词:

 周济:

给人物质帮助。

 聊叙:

随便谈谈。

聊,姑且,随便。

 辍:

停。

 任劳任怨:

不辞劳苦,不怕埋怨。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在书中注音,口头轮流回答问题。

 

 理解

 15

 五。

读课文,理清段落结构

(一)

(1)痛悼母亲逝世引起对母亲一生的回忆。

(二)(2—15)追忆母亲一生的事迹。

(三)(16—17)对母亲的沉痛悼念

 巡回指导

  阅读,标清层次。

 

布置作业

 3

 回忆录中国共产党回忆了母亲几件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赞美了母亲哪些品德,把握选材特点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提问

 5

 一。

提问字词

    提问

   口头回答

 

 分析

 35

 二。

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

本段点明主旨的句子。

2。

表明叙事线索的句子。

3。

表明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

三。

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1。

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

(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对革命的支持,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

2。

在回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这一方面记叙了母亲哪些具体事情?

3。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者通过哪几件事说明母亲具有朴素阶级意思,反抗精神和对革命的同情与支持?

4。

当作者走上革命道路,加入共产党后,母亲又是怎样支持的?

作者寄予了什么感情?

四。

总结:

 课文第二部分追忆了母亲一生的主要事迹。

  指导学生读文。

 指导学生找出写母亲煮饭,种田,养蚕,挑水,不打骂孩子,周济穷人等事。

 指导学生概括出退佃搬家,送我读书,同情革命,坚持劳动等事。

 指导学生概括出

(1)母亲过着俭朴的农妇生活。

(2)作者永远想念母亲。

  读文并圈划。

 讨论并回答

 阅读,讨论,概括,回答。

 独立总结。

 

 作业

 5

 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文章选材和布局,学习语言朴素而深刻的特点。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提问

 5

 一。

检查上节课的内容

 边提问边纠正

  思考回答

 

理解分析

 10

 二。

讲读课文第三部分:

 提出问题:

作者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与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

给我们什么启示?

  解决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感情的升华,由母爱推广到爱劳动人民,决心尽忠革命事业的感情上。

  读课文,分小组讨论,指派代表回答。

 

总结概括

 27

 三。

概括文章主题:

1。

本文围绕哪个特点写母亲的?

2。

选了哪些小事?

3。

这些小事体现了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什么本质特征?

四。

总结写作特点:

1。

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纬线,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2。

语言朴素,简洁,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一种真挚深沉的爱。

  边指导朗读边帮助学生整理

 特征:

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坚强不屈的性格。

 讲述写作特点

  感情朗读课文,分析概括。

 整理笔记。

 

布置作业

 3

  独立完成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

           整日忙碌

 勤劳俭朴 节衣缩食

 宽厚仁慈 任劳任怨

           周济穷人

           退佃搬家

 反抗压迫 送我读书

 支持革命 同情革命

           坚持劳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