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C卷.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29304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1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C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吉林省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C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吉林省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C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吉林省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C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吉林省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C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吉林省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C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吉林省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C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吉林省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C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吉林省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C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吉林省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C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C卷.docx

《吉林省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C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C卷.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吉林省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C卷.docx

吉林省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C卷

吉林省2019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C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选择题

1.台湾岛西隔       与祖国大陆相望,钓鱼岛位于台湾岛的       方向。

A.台湾海峡 东南

B.太平洋 东北

C.台湾海峡 东北

D.太平洋 东南

2.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

A.我国领土地跨热带、北温带和北寒带,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B.我国各地都能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雨量充沛

C.东部地区受海洋影响较大,洪涝灾害频繁

D.我国海岸线漫长,有利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发展海洋事业

我国疆域辽阔,陆地国界线漫长,有9个大陆边疆省区,下图是其中4个省区的轮廓示意图。

据图回答下面小题。

3.我国领土的最北端和最东端所处的省区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下列关于四省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省区的三江源地区分布着大面积的沼泽

B.②省区是我国跨纬度最广的省区

C.③省区分布着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D.④省区的少数民族地域分布最广泛

下图中甲地出产的小枣因核小肉厚、含糖量高而成为优质红枣品种。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甲地因地制宜种植该品种枣树,主要是因为其

A.占耕地少

B.耐涝

C.抗病虫害

D.耐旱

6.甲地小枣品质优良,主要是因为该地

A.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大

B.气温日较差小,降水多

C.降水少,地形平坦

D.绿洲广布,土壤肥沃

读我国北纬32度地形剖面图,回答下列各题。

7.有关我国地势特征及影响,不正确的是()

A.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B.有利于东部海上湿润气流顺地势深入内陆,带来丰沛的降水

C.使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有利于沟通南北的交通

D.河流在阶梯交界处,会产生巨大的水能

8.图中作为我国第二、第三阶梯的分界线的山脉在()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读我国山脉河流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9.关于山脉①描述正确的是()

A.该山脉南北走向

B.是我国南北方分界线

C.位于我国第一级阶梯

D.该山脉是喜马拉雅山脉

10.代号E和F两大地形区的分界线是   ()

A.太行山

B.昆仑山

C.大兴安岭

D.武夷山

11.在A地形区,这里生活的民族主要是  ()

A.朝鲜族

B.回族

C.藏族

D.高山族

12.下列省级行政区中,属于直辖市的是()

A.辽宁

B.北京

C.澳门

D.新疆

根据材料回答下面小题。

2016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人口达到13.7亿,这次人口普查表明,大陆31个省(区、市)2006年到2016年的十年之间,人口净增长6190万人,而1996到2006年的十年之间,人口净增长1.1亿。

13.两个十年相比,后一个十年比前一个十年人口净增长减少了约4000万人,这表明:

A.人口大量迁移到了国外

B.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负增长

14.这次人口普查显示,少数民族人口大约占8.49%。

其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A.东部和西部地区

B.东部和中部地区

C.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D.中部和西南地区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5.夏季风①和②盛行时,我国东部地区

A.寒冷干燥

B.暖热多雨

C.炎热干燥

D.长冬无夏

16.该盛行风进退时间的早晚或强弱出现异常,都有可能给东部地区带来

A.旱涝灾害

B.寒潮灾害

C.霜冻灾害

D.地震灾害

17.我国秦岭—淮河一线大致相当于()

A.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B.0℃等温线

C.半湿润与半干旱的分界线

D.热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根据我国政区图,回答小题

18.北回归线穿过我国的省区有

A.台湾、福建、广东、广西

B.云南、贵州、广西、广东

C.台湾、海南、广东、广西

D.台湾、广东、广西、云南

19.我国跨经度最多的省区的人民政府驻地是

A.拉萨

B.乌鲁木齐

C.呼和浩特

D.兰州

20.最晚看到日出的省是

A.海南省

B.黑龙江省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西藏自治区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21.四城市中,

A.城市①夏秋季降水较多,冬春季降水较少

B.城市③是武汉

C.城市②降水均匀,多年平均降水量约700毫米

D.城市④是乌鲁木齐

22.关于四城市所在地理区域,描述正确的是

A.北京所在区域受夏季风影响,降水季节差异大

B.乌鲁木齐所在区域深居内陆,气温年较差小

C.拉萨所在区域地势高,全年温暖湿润

D.武汉所在区域受海陆位置影响,年均温最高

二、解答题

23.我国疆域辽阔。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是海陆兼备的国家,陆上与14个国家相邻,其中①是    (国家)。

(2)②河被称为“黄金水道”,航运价值巨大。

②河被称为“黄金水道”的原因是                                                (至少写两点)

(3)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界线③大致与我国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一致;界线④是         区域的边界。

(4)2017年我国决定设立雄安新区。

该新区将用最先进的理念和国际一流的水准进行城市建设,打造优美生态环境,并承接北京高新技术等产业的转移。

雄安新区的设立给当地居民带来的好处有哪些?

                 (至少写两点)

24.中央电视台拍摄了专题片《边疆行》和《沿海行》,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边疆行》路线经过的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有广西壮族自治区、A_____自治区、B_____自治区和C_____自治区。

(2)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_____

A.中部、东部   B.西南、西北、东南

C.南方         D.西南、西北、东北

(3)“神奇边城﹣腾冲”这一集拍摄的边城位于D_____省,“中俄双子城﹣黑河”这一集拍摄地所在省区的简称为_____。

(4)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我国人口分布特点_____

A.东南部稠密,西北部稀疏   B.北部稠密,南部稀疏

C.西北部稠密,东南部稀疏    D.西部稠密,东部稀疏

(5)《沿海行》路线自北向南依次濒临渤海、E_____海、F_____海和G_____海。

25.读“我国甲、乙两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和“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山脉是_______、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甲、乙两地都位于______(季风或非季风)区内。

该区域降水丰富主要是受到_____风(冬季风或夏季风)的影响。

(2)我国降水的递减规律与右图中的哪条线相一致(____)

A.A线                     B.B线                

A.C线

B.D线

(3)从甲乙两地一月和七月气温分布对比看,_________月我国南、北温差较大。

从降水和气温分布图来看,说出两地气候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_______。

(4)根据甲地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判断甲地是(______)

A.北京        B.上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二、解答题

1、

2、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