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课后练习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31025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6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仪器分析课后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仪器分析课后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仪器分析课后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仪器分析课后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仪器分析课后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仪器分析课后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仪器分析课后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仪器分析课后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仪器分析课后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仪器分析课后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仪器分析课后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仪器分析课后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仪器分析课后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仪器分析课后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仪器分析课后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仪器分析课后练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仪器分析课后练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仪器分析课后练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仪器分析课后练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仪器分析课后练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仪器分析课后练习题.docx

《仪器分析课后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仪器分析课后练习题.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仪器分析课后练习题.docx

仪器分析课后练习题

《仪器分析》练习题

 

第1章绪论

第一节仪器分析简介

1、化学分析是以物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仪器分析是以物质的()性质和()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2、仪器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准确度都要比化学分析法高的多。

()

第二节定量分析方法的评价指标

3、待测组分能被仪器检出的最低量为仪器的灵敏度。

()

4、仪器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就一定有很低的检出限。

5、分析方法的主要评价指标是()、()和()。

 

第2章光学分析法导论

第一节电磁辐射

1.可见光的能量应为()

A1.24×104~1.24×106eV

B1.43×102~71eV

C6.2~3.1eV

D3.1~1.65eV

第二节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

2.分子内部运动可分为()、()和(      )三种形式。

根据量子力学原理,分子的每一种运动形式都有一定的能级而且是量子化的。

所以分子具有()能级、()能级和(  )能级。

3物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是由于()

A分子的振动

B分子的转动

C原子核外层电子的跃迁

D原子核内层电子的跃迁

4.分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呈带状光谱,其原因是().

A.分子中价电子运动的离域性质。

B.分子振动能级的跃迁伴随着转动能级的跃迁。

C.分子中价电子能级的相互作用。

D.分子电子能级的跃迁伴随着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

第9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第一节概述

1.紫外吸收光谱谱图又称紫外吸收曲线,是以(      )为横坐标;以(     )为纵坐标。

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合适的检测波长范围是().

A.400~780nm;B.200~780nm;

C.200~400nm;D.10~1000nm;

3.紫外-可见光区分为如下三个区域:

(a)远紫外光区波长范围()nm;(b)近紫外光区波长范围()nm;(c)可见光区波长范围()nm;

4.因为透射光(或反射光)和吸收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白光,故称这两种光为互补光。

()

5.物质的颜色是由于选择性地吸收了白光中的某些波长的光所致,维生素B12溶液呈现红色是由于它吸收了白光中的红色光波。

()

6.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具有不同的能量,其大小顺序为微波>红外光>可见光>紫外光>x射线。

()

第二节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7.下列含有杂原子的饱和有机化合物均有n→σ*电子跃迁。

则出现此吸收带的波长较长的化合物是().

A.CH3OH;B.CH3Cl;C.CH3NH2;D.CH3I

8.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电子跃迁发生在原子的()轨道或(     )轨道和反键分子轨道之间。

9.有机化合物中的由()跃迁和()跃迁产生的吸收带最有用,它们产生的吸收峰大多落在近紫外光区和可见光区。

10.在紫外光谱中,生色团指的是有颜色并在近紫外和可见区域有特征吸收的基团。

11.区别n→π*和π→π*跃迁类型,可以用吸收峰的()。

A.最大波长;B.形状;C.摩尔吸收系数;D.面积

12.分子共轭体系越长,π→π*跃迁的基态激发态间的能量差越(    ),跃迁时需要的能量越(),吸收峰将出现在更长的波长处。

13.在下列化合物中,()在近紫外光区产生两个吸收带。

A.丙烯;B.丙烯醛;C.1,3-丁二烯;D.丁烯;

14.在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中,K带是指()

A.n→σ*跃迁;B.共轭非封闭体系的n→π*跃迁;

C.σ→σ*跃迁;D共轭非封闭体系的π→π*跃迁;

15.在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中,R带是指()

A.n→σ*跃迁;B.共轭非封闭体系的π→π*跃迁;

C.σ→σ*跃迁;D.n→π*跃迁;

16用紫外吸收光谱区别共轭烯烃和α,β-不饱和醛及酮可根据下述吸收带的()出现与否来判断。

A.K带;B.R带C.E1带;D.E2带

17.化合物CH3-CH=CH-CH=O的紫外光谱中,λmax=320nm(κmax=30L·mol-1·cm-1)的一个吸收带是()

A.K带;B.R带C.B带;D.E2带

18.苯有三个吸收带,它们都是由π→π*跃迁引起的。

在180nm(κmax=60000L·mol-1·cm-1)处的吸收带称为();在204nm(κmax=8000L·mol-1·cm-1)处的吸收带称为();在255nm(κmax=200L·mol-1·cm-1)处的吸收带称为();

19.在苯酚的紫外光谱中,λmax=211nm(κmax=6200L·mol-1·cm-1)的一个吸收带是()

A.K带;B.R带C.B带;D.E2带

20.苯乙酮的紫外吸收光谱产生三个谱带,分别为λmax=240nm(κmax=13000L·mol-1·cm-1),λmax=278nm(κmax=1100L·mol-1·cm-1),λmax=319nm(κmax=50L·mol-1·cm-1)试问λmax=278nm(κmax=1100L·mol-1·cm-1)谱带是()。

A.K带;B.R带C.B带;D.E2带

21.苯乙烯的紫外吸收光谱产生两个谱带,分别为λmax=248nm(κmax=15000L·mol-1·cm-1),λmax=282nm(κmax=740L·mol-1·cm-1),试问λmax=248nm(κmax=15000L·mol-1·cm-1)谱带是()。

A.K带;B.R带C.B带;D.E2带

22.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助色团对谱带的影响是使谱带(     )。

A.波长变长;B.波长变短;C.波长不变;D.谱带蓝移

23.下列基团不属于紫外-可见光光谱中助色团的是()。

A.―OH;B.―NH2C.;D.―Cl

24.某芳香化合物产生两个紫外吸收谱带分别为λmax=211nm(κmax=6200L·mol-1·cm-1)和λmax=270nm(κmax=1450L·mol-1·cm-1)。

如果在碱性条件下测定两个谱带分别红移到λmax=236nm(κmax=9400L·mol-1·cm-1)和λmax=287nm(κmax=2600L·mol-1·cm-1)指出该化合物的类型是()。

A.芳酮;B.酚类C.芳胺;D.卤代芳烃

25.某芳香化合物产生两个紫外吸收谱带分别为λmax=230nm(κmax=8600L·mol-1·cm-1)和λmax=280nm(κmax=1450L·mol-1·cm-1)。

如果在碱性条件下测定两个谱带分别红移到λmax=203nm(κmax=7500L·mol-1·cm-1)和λmax=254nm(κmax=160L·mol-1·cm-1)指出该化合物的类型是()。

A.芳酮;B.酚类C.芳胺;D.卤代芳烃

26.极性溶剂一般使π→π*吸收带发生红移,使n→π*吸收带发生蓝移。

27.某化合物在正己烷中测得λmax=305nm,在乙醇中测得λmax=307nm,该吸收是有(    )跃迁所引起的。

A.n→π*;B.n→σ*C.π→π*;D.σ→σ*

28.某化合物在正己烷中测得λmax=327nm,在水中测得λmax=305nm(κmax=30L·mol-1·cm-1),该吸收是有(    )跃迁所引起的。

A.n→π*;B.n→σ*C.π→π*;D.σ→σ*

29.丙酮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对于吸收波长最大的那个吸收峰,在下列四种溶剂中吸收波长最短的是()。

A.环己烷;B.氯仿;C.甲醇;D.水

30.下列化合物不适合作为紫外吸收光谱的溶剂是()。

A.环己烷;B.甲醇C.乙腈;D.甲苯

无机化合物的吸收光谱

郎伯-比尔定律

31.光吸收定律的物理意义为:

当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均匀的有色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与吸光物质的浓度和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

32.吸光度用符号()表示,透光率用符号()表示,吸光度与透光率的数学关系式是()。

33.有色溶液的透光率随着溶液浓度增大而减小,所以透光率与溶液浓度成反比关系()

34.摩尔吸收系数的物理意义是吸光物质在(     )浓度及(    )厚度时的吸光度。

在给定条件下(单色波长、溶剂、温度等),摩尔吸收系数是物质的特性常数。

35.摩尔吸收系数(κ)的单位是()。

A.mol·L-1·cm-1;B.mol·g-1·cm-1;

C.L·mol-1·cm-1;D.g·mol-1·cm-1;

36.有色化合物溶液的摩尔吸收系数随其浓度的变化而改变。

(  )

37.有关摩尔吸收系数的描述正确的是()。

A.摩尔吸收系数是化合物吸光能力的体现,与测量波长无关。

B.摩尔吸收系数的大小取决于化合物本身的性质和浓度。

C.摩尔吸收系数越大,测定的灵敏度越高。

D.摩尔吸收系数越小,测定的灵敏度越高。

偏离线性的原因及测量条件的选择

38.按照比尔定律,浓度C和吸光度A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实际上容易发生线性偏离,导致偏离的原因有()和(    )两大因素。

39.在分光光度法中,根据在测定条件下吸光度与浓度成正比的比尔定律的结论,被测溶液浓度越大,吸光度也越大,测定的结果也越准确。

()

40.在吸光光度分析法中,需要选择适宜的读数范围,这是由于()。

A.吸光度A=0.80~0.15时,误差最小。

B.吸光度A=15%~70%时,误差最小。

C.吸光度读数越小,误差最小。

D.吸光度读数越大,误差最小。

第三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41.分光光度法种类很多,但分光光度计都是由下列主要部件组成的:

1.()2.()3.()4.()5.()

第四节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应用

42.区分一化合物究竟是醛还是酮的最好方法是紫外光谱分析法。

43.某化合物分子式为C5H8O,在紫外光谱上有两个吸收带:

λmax=224nm(κmax=9750),λmax=314nm(κmax=38);以下可能的结构是()。

A.CH3COCH=CHCOCH3;B.CH2=CHCH2COCH3;

C.CH3CH=CHCH2CHO;D.CH2=CHCH2CH2CHO;

44.某羰基化合物在近紫外光区和可见光区只产生一个λmax=204nm(κmax=60L·mol-1·cm-1)的弱谱带。

指出该化合物的类型是()。

A.酮类;B.α,β-不饱和醛及酮C.酯类;D.α,β-不饱和酯

45.某羰基化合物在近紫外光区和可见光区只产生一个λmax=275nm(κmax=22L·mol-1·cm-1)的弱谱带。

指出该化合物的类型是()。

A.酮类;B.α,β-不饱和酮C.酯类;D.α,β-不饱和酯

46.某化合物在220-400nm范围内没有紫外吸收,该化合物可能属于以下化合物中的()累。

A.芳香族化合物;B.含共轭双键化合物;C.醛类;D.醇类

47.化合物(CH3)3

能发生n→σ*跃迁,λmax为227nm(κmax=900L·mol-1·cm-1)

试问:

若在酸中测量时,该吸收峰会怎么变化?

为什么?

第10章红外吸收光谱法

第一节概述

1.表示红外分光光度法通常用()。

A.HPLC;B.GC;C.IR;D.TLC

2.红外光谱是()。

A.吸收光谱;B.发射光谱;C.电子光谱;D.线光谱

3.红外光谱不仅包括振动能级的跃迁,也包括转动能级的跃迁,故又称为振转光谱。

()

4.红外光可引起物质的能级跃迁是()。

A.分子的电子能级的跃迁,振动能级的跃迁,转动能级的跃迁。

B.分子内层电子能级的跃迁。

C.分子振动能级及转动能级的跃迁。

D.分子转动能级的跃迁。

5.红外光区位于可见光区和微波光区之间,习惯上又可将其细分为()、()、()。

6.红外光谱给出分子结构的信息为()。

A.相对分子量;B.骨架结构;C.官能团;D.连接方式

7.确定某一化合物骨架结构的合理方法是红外光谱分析法()

8.应用红外光谱法进行定量分析优于紫外光谱法的一点的是()。

A.灵敏度高;B.可测定的物质范围广;

C.可以测定低含量组分;D.测定误差小

9.红外光谱解析分子结构的主要参数是()。

A.质荷比;B.波数;C.耦合常数;D.保留值

第二节红外吸收基本理论

分子的振动

10、下列化学键的伸缩振动所产生的吸收峰波数最大的是()

A.C=OB.C-H;C.C=C;D.O-H

11.一般多原子分子的振动类型分为()振动和()振动。

12、CO2分子的平动、转动、振动自由度为()。

A.3,2,4;B.2,3,4;C.3,4,2;D.4,2,3

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条件和谱带强度

13.在分子振动过程中,化学键或基团的()不发生变化,就不吸收红外光。

14.对称结构分子,如H2O分子,没有红外活性。

()

15.H2O在红外光谱中出现的吸收峰数目为()。

A.3;B.4;C.5;D.2

16.在下列分子中,不能产生红外吸收的是().

A.CO;B.H2O;C.SO2;D.H2

17.红外光谱的强度与()成正比。

18.比较C=C和C=O键的伸缩振动,谱带强度更大的是().

基团振动与红外光区域

19.红外光谱图中,不同化合物中相同基团的特征吸收峰总是在特定波长范围内出现,故可以根据红外光谱图中的特征吸收峰来确定化合物中该基团的存在。

()

20在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吸收光谱分析中,出现在4000~1350cm-1频率范围的吸收峰可用于鉴定官能团,这一段频率范围称为()。

A.指纹区,B.基团频率区,C.基频区,D.合频区。

21.在红外光谱中,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出现的波数(cm-1)范围是()。

A.1900~1650;B.2400~2100C.1600~1500;D.1000~650

22.确定烯烃类型的两个谱带是()。

A.1680~1630cm-1和1300~1000cm-1

B.1680~1630cm-1和1000~700cm-1

C.2300~2100cm-1和1000~700cm-1

D.3000~2700cm-1和1680~1630cm-1

23.确定苯环取代类型的两个谱带是()。

A.2000~1667cm-1和1600~1500cm-1

B.3100~3000cm-1和1600~1500cm-1

C.2000~1667cm-1和900~650cm-1

D.3100~3000cm-1和1300~1000cm-1

24.酯类化合物的两个特征谱带是()。

A.1760~1700cm-1和1300~1000cm-1

B.1760~1700cm-1和900~650cm-1

C.3300~2500cm-1和1760~1700cm-1

D.3000~2700cm-1和1760~1700cm-1

25.某化合物在紫外光区270nm处有一弱吸收。

在红外光谱中有如下吸收峰:

2700~2900cm-1,1725cm-1,则该化合物可能是(   )。

A.醛;B.酮;C.羧酸;D.酯

26.某化合物在紫外光区204nm处有一弱吸收。

在红外光谱中有如下吸收峰:

3300~2500cm-1,1710cm-1,则该化合物可能是(  )。

A.醛;B.酮;C.羧酸;D.酯

27.某化合物在近紫外光区未见吸收,在红外光谱上3400~3200cm-1有强烈吸收,该化合物可能是()。

A.羧酸;B.酚;C.醇;D.醚

28.某化合物,其红外光谱上3000~2800cm-1,1450cm-1,1375cm-1,720cm-1等处有主要吸收带,该化合物可能是()。

A.烷烃;B.烯烃;C.炔烃;D.芳烃

29.某一化合物在紫外光区未见吸收带,在红外光谱的官能团区有如下吸收峰:

3000cm-1,1650cm-1。

该化合物可能是()。

A.芳香族化合物;B.烯烃;C.醇;D.酮

30.下列数据中,()能包括CH3CH2COH的吸收带。

A.3000~2700cm-1,1675~1500cm-1,1475~1300cm-1

B.3300~3010cm-1,1675~1500cm-1,1475~1300cm-1

C.3300~3010cm-1,1900~1650cm-1,1000~650cm-1

D.3000~2700cm-1,1900~1650cm-1,1475~1300cm-1

31.某化合物在1500~2800cm-1无吸收,该化合物可能是()。

A.烷烃;B.烯烃;C.芳烃;D.炔烃

影响基团频率位移的因素

32.共轭效应使C=O伸缩振动频率向()波数位移;诱导效应使其向()波数位移。

33.酮、羧酸等的羰基的伸缩振动在红外光谱中的吸收峰频率相同。

34.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羰基化合物νC=O伸缩频率的大小顺序为:

酰卤>酰胺>酸>醛>酯。

()

35.羰基化合物

(1)RCOR、

(2)RCOCl、(3)RCOH、(4)RCOF中,C=O伸缩振动频率最高的是()。

A.

(1);B.

(2);C.(3);D.(4)

36.芳香酮类化合物C=O伸缩振动频率向低波数位移的原因为()。

A.共轭效应;B.氢键效应;C.诱导效应;D.空间效应

37.氢键效应使OH伸缩振动谱带向(    )波数方向移动

38.游离有机酸C=O伸缩振动νC=O频率一般出现在1760cm-1,但形成多聚体时,吸收频率会向高波数移动。

()

39.在醇类化合物中,O-H伸缩振动频率随溶液浓度增加而向低波数移动,原因是()。

A.溶液极性变大;B.分子间氢键增强;C.诱导效应变大;D.易产生振动耦合

40.酰胺类化合物C=O伸缩振动频率多出现在1680~1650cm-1范围内,比醛酮C=O伸缩振动频率低的原因是()。

A.诱导效应和形成分子间氢键;B.共轭介效应和形成分子间氢键;

C.诱导效应和形成分子内氢键;;D.共轭效应和形成分子内氢键;

第三节红外吸收光谱仪

41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与色散型仪器不同,采用单光束分光元件()

42.色散型红外光谱仪与紫外光谱仪在结构上的差别是检测器不同。

()

43.一种能作为色散红外光谱仪的色散元件材料为()。

A.玻璃;B.石英;C.红宝石;D.卤化银晶体

44.红外光谱仪可分为()型和()型两种类型。

第四节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45.在透射法红外光谱中,固定样品一般采用的制样方法是()。

A.直接研磨压片测定B.与KBr混合研磨压片测定

C.配成有机溶液测定D.配成水溶液测定

46.讨论色散型红外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在原理和结构上的区别。

47.亚甲基的振动类型有哪些?

48.分子的每一种振动自由度是否都能产生一个红外吸收峰并说明原因?

第8章分子发光分析法

1、下面分析方法不属于分子发射光谱法的是()。

A.UV-Vis;B.荧光分析法;

C.磷光分析法;D.化学发光分析法

第一节荧光分析法

概述与基本原理

2、荧光属吸收光谱的范畴。

()

3、分子荧光光谱法通常选择性比较好,但是灵敏度不及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4、激发态分子回到基态或者高级激发态到达低级激发态,但不发射光子的过程称为()。

这个过程包括内转化,()和()。

5、内转化(ic)去活化过程往往发生在单重态和三重态之间。

当温度升高,则ic增加。

6、内转化是()(填相同还是不同)多重态的能态之间的一种无辐射跃迁,且在跃迁过程中电子的自旋()发生改变。

7、体系间窜越是()(填相同还是不同)多重态的能态之间的一种无辐射跃迁,跃迁过程中一个电子的自旋()。

8、分子由激发态回到基态,同时发射一个光子的过程称为辐射跃迁,发射出的光可以是()和(     )。

9、荧光是多重态()的状态间发生辐射跃迁产生的光,这个过程速度非常()。

荧光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10、能发出荧光的物质首先必须具有刚性平面和大共轭结构。

因而荧光分析的应用不如UV-Vis法广泛。

11、分子共轭π键大,则荧光发射强,荧光峰向()波方向移动;给电子取代基将使荧光强度();吸电子取代基将使荧光强度();

12、关于荧光效率,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具有π→π*跃迁的物质具有较大的荧光效率;

B.分子的刚性和共平面性越大,其荧光效率越小;

C.具有苯环的分子比没有苯环的分子效率高;

D.芳香环上的取代基位置不同,对荧光效率的影响也不同。

13、芳香族荧光物质中,稠环数目最多的化合物的荧光()。

A.最弱;B.最强;C.中等;D.无法判断

14、某大环共轭化合物是具有刚性结构的分子,则()。

A.不发生荧光;B.易发生荧光;

C.无法确定;D.刚性结构消失时有荧光

15、2,2’-二羟基偶氮苯的结构式如右图所示,它的两个羟基

可以和Al3+离子配位结合形成稳定的1:

1配合物,与原化

合物相比,其荧光强度将()。

A.减少;B.不变;

C.增强;D.无法判断

16.8-羟基喹啉-5-磺酸是一种常见的荧光试剂,其结构如右图

所示,它的羟基氧和环上的氮可以和二价镁离子发生配合。

与原化合物相比,其配合物的荧光强度将()。

A.减少;B.不变;

C.增强;D.无法预测

17、苯环上的吸电子基,如-Cl,使荧光()。

A.减弱;B.增强;C.无法判断;D.不变

18、苯环上的给电子基,如-NH3,使荧光()。

A.减弱;B.不变;C.无法判断;D.增强

19.通常情况下,增大溶剂极性,共轭芳香族荧光物质光谱()。

A.向短波方向移动;B.不变;

C.向长波方向移动;D.无法判断

20.荧光物质2-苯胺基-6-萘磺酸的水溶液和乙腈溶液相比,其荧光光谱将()。

A.蓝移;B.红移;C.无法预测;D.不变

21.荧光物质,随溶液的温度降低,其荧光量子产率将()。

A.减少;B.不变;C.增强;D.无法判断

22.下列各化合物中,荧光效率最低的是()。

A.苯;B.氯苯;C.溴苯;D.碘苯

荧光强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23、根据荧光分析的定量公式可以知道,发射光的强度与入射光呈正比。

因此应该普遍使用高能激光作为光源以增加灵敏度。

24、所谓“荧光猝灭”就是荧光完全消失。

25、荧光分子与溶剂分子或其他分子之间相互作用,使荧光强度减弱的现象称为()。

能引起荧光强度降低的物质称为()。

荧光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26、下列关于荧光发射光谱的叙述正确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