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9348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02 大小:21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2页
完整word版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2页
完整word版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2页
完整word版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2页
完整word版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2页
完整word版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2页
完整word版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2页
完整word版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2页
完整word版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2页
完整word版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2页
完整word版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2页
完整word版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2页
完整word版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2页
完整word版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2页
完整word版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2页
完整word版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2页
完整word版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2页
完整word版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2页
完整word版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2页
完整word版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2页
亲,该文档总共20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完整word版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20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word版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

   1、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带情入境。

   2、同学们有到过或者见过大草原吗?

草原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

    过度:

今天,我们就和老舍先生一起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看看在作者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2、速读课文,思考:

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

    板:

风景美人情美

草原的风光和人情都这么美好,那么就构成了一幅草原风情画。

草原风情画

   3、默读课文,对全文质疑

这样用音乐、图像渲染的情境,能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在感到喜悦、快乐的同时,让学生谈谈自己欣赏后的感受。

此时,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油然而生。

学生对于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为后面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过度:

指导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作者在写草原美景的同时,还

   2、自由读,边读边划抒发了自己的感情的句子。

   3、学生汇报。

   4、找出句子,抓对比。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1)指导朗读。

    

(2)理解“高歌”和“低吟”两种不同的情调。

    (3)理解“奇丽”,为什么他要吟这么一首诗?

   5、者先是想高歌,后来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为什么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呢?

如果把这两个抒情的句子调换一下位置,让他先“低吟”,后来他越看草原越高兴,然后“高歌”,行不行?

     提示:

“高歌”和“低吟”都是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往往都会受到外界的影响,那作者看到了什么,使他产生了这种情感,而要用这种方式表达?

(讨论)

  6、学生汇报。

    点拨1:

我们归纳一下,作者一开始看到了草原的什么?

它的整体给人什么感受?

(出示图)

     板:

开阔

    点拨2:

1)他当时的心情怎样?

(激动、兴奋)

       2)指导朗读

       3)换词理解“清鲜”、“明朗”。

    过度:

接下来他看到了草原的什么?

(部分)那他的感情起了什么变化?

       指导朗读,读出草原的柔美。

    点拨3:

注意作者第二次写景的部分,他先总的说了一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茫茫”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这里这样说呢?

感情朗读。

    点拨4:

接下来分了两部分来写,先写了(草原的颜色),再写了(小丘的线条)。

    指导朗读:

(1)先读这两部分,然后选你喜欢的读给大家听。

       句1:

“四面都有小丘,……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随机出示图:

绿草衬白羊,多么雅致、清丽。

指导朗读。

          这里把_____比作________,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句2: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随机出示图、出示两种风格的国画,理解“勾勒”、“渲染”。

    点拨5:

这样柔美的线条,缓缓地高起来,又缓缓地低下去,就像(波浪)。

所以作者沿着这波浪般的线条,一直远望,就觉得好象整个绿色的草原在流动,所以作者说……

    指导朗读。

   7、自由读第二次写景的部分,读出柔美的感觉,把自己读沉醉。

  四、总结:

作者情景交融的描绘,我们看到了蒙古族同胞生活在风景如画的草原上,使人向往,令人感受到无限的乐趣。

   1、看图,听音乐。

   2、口语训练:

做小导游,向你的朋友介绍一下内蒙草原的如画美景。

  五、布置作业

   1、向你的爸爸、妈妈介绍一下内蒙草原的自然风光。

   2、背诵第一自然段。

学生深情并茂的诵读,将使他们对草原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再次得以升华。

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原文描写的羊群的静态和动态的美,而且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了美的意境,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板书设计

草原

风景美

人情美

作业设计

1、向你的爸爸、妈妈介绍一下内蒙草原的自然风光。

2、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

老舍笔下的《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

从以上教例可以看出同样的课文,同样的段落,先前虽然对学生强调要读出你喜欢的语气来,当琅琅书声充溢每一个角落,其神色、声调,却不尽人意。

后来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

由此可见,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认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第2课时

一、复习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草原》这篇课文。

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课文的哪些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课文的线索:

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

学生可从课文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随作家代表团去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感受到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草地辽阔,有很多的牛羊,草原很大很美很绿等)

   师:

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草原去感受草原美景吧。

(课件播放草原美景部分)

通过回顾让学生巩固旧知识,并为新课打下基调

  二、学习远迎客人

俗话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蒙古族同胞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是怎样迎接的,(板书:

看画面)请看画面。

(出示课件迎客画面)下面大家自己读书希望能做到边看边想边划出你感受或体会最深的句子,在书旁写出你的感受。

(板书:

读课文划句子谈体会)

   学生汇报(说说你的收获吧。

懂得几十里外迎接、骑马带路是蒙古人的特点,看出主人迎客的隆重热情,“飞”反映了主人迎客心情急切。

   (从“来到几十里外欢迎客人,立刻扭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车左右与前面引路”等地方体会主人的热情礼重。

指导两个比喻句。

幻灯出示: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用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比喻河;

2、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用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比喻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的蒙古族同胞。

小结:

这些比喻的特点恰当生动,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建议大家把它背熟并抄写在笔记本上。

)齐读。

  三、自主合作学习后三部分内容

   课文又是怎样写我们的亲切相见、主人热情款待及蒙汉同胞联欢的呢?

同学们,书要自己读,以下几部分内容让大家自主学习。

怎么学?

让我们看看刚才是怎么学的呢?

(总结学法:

看画面 读课文 画句子 谈体会)

   同学们可选你最感兴趣的部分内容学习,喜欢一个人静静看的就自个儿学,喜欢跟同学共同研究的同学可几个人商量好学习内容,自主组合一个小组。

自己先看,有了一点心得以后,就互相讨论,学完一部分内容弄懂后再去学习另一部分。

   我们先来看画面吧(播放课件)(在汇报介绍过程中随机出示有关课文片段,以幻灯画笔指导,在学习热情款待部分可让学生说说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说说你的学习收获吧(从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

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等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招待我们,干部老翁这些有地位的人给我们敬酒,鄂温克姑娘给我们唱歌,小伙子给我们表演赛马踤跤等,饭后进行一系列的联欢活动可见主人的热情好客豪爽)

   播放《草原迎宾曲》---听了这首歌,你心里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通过这几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们体会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

(归纳板书:

自然美 人情美 草原)如果说草原美景是自然美,那么蒙古族同胞对我们这些来自汉族的客人这样热情而不辞劳苦远道迎接,这般的盛情款待,这又是怎样的一种美呢?

(人情美,从中可看出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民族团结。

)自然美人情美,这一切都是辽阔美丽的草原所赋予的,这也就是让作者流连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文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这一心声?

   幻灯出示指导理解:

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师总结:

是啊,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难以忘怀,这都是因为我们蒙汉民族都是生活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的兄弟民族,我们各民族都是互利互助团结友爱的民族。

  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看到的景象,时间已过了几十年了,然而,今天的草原是什么样?

这里老师收集到一些图片资料我们来看看,也许从这些图片中你也可以想像出未来的草原又会是什么样的?

(出示)看了这些图片你心里想说些什么?

   2、让学生现场为内蒙古草原设计一段精彩的导游词(广告词),喜欢哪一部分就设计哪一部分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

     请到我们草原来,草原之花永盛开

     大草原,乳飘香,人情美,客常在

     草原大,草原美,草原的牛羊肥

  五、总结再现草原美

    同学们,虽然很多同学都没有真正到内蒙古美丽的草原,但今天我们的心已经到过了,感受到了,让我们聆听一首草原的赞歌,来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好吗?

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老舍笔下的草原那如诗如画的意境,品读之后,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草原风光图画,在优美的旋律中再现草原美景,一定能牵动学生内心的情感。

这一整体回读,也将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在脑海中形成一幅蓝天共碧草一色,牛羊与骏马齐的美丽画卷。

在此意境中,学生定能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草原的无限热爱。

看画面

读课文划句子谈体会

为内蒙古草原设计一段精彩的导游词或广告词

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朗读,真情能够流露其中。

特别是有的课文、段落或者某些句子含义深刻,学生如果对课文内容没有理解,情感就不容易参与朗读。

只有学生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得到生动形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体验,才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达到理想的朗读效果。

这是使我想起叶圣陶先生说过“吟咏的时候,对研讨所恃,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成为读者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那么就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丝绸之路》

略读课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

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

 1.预习课文。

   2.鼓励学生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一、谈话引入

1、导语:

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

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

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

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

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

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

如:

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

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句子:

“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

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

   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5、集体交流新课标第一网

    (预设:

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

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

如果个人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再讨论)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

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2、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

   3、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

学生充分交流。

学生通过文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如:

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

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

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4、引读:

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

──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三)结合资料,深入理解

   1、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

你还知道些什么呢?

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2、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3、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

由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中国的丝绸热效应。

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

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这一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著名的──张骞。

   4、齐读课文13自然段

   5、你有什么体会?

   6、再读13自然段。

   7、回答课前两个问题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

同时板书。

  四、小结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

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

(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

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

     新课标第一网

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西部辉煌的历史,激起自豪感。

尤其是文中中国与安息国交流一幕的描写,语言生动形象,人物具体可感,当时情景如在眼前,我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不但活跃课堂,而且加深印象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这一篇略读课文,生动再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

让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个较深刻的印象,对其中叙述的故事产生兴趣从而加深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教学这一课,我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理解一些重点语句的能力。

此外,文中还出现了较多的四字词语,其中“栩栩如生、美轮美奂”是学生必须理解但又较难掌握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提点。

从文章的叙述看来,如果单纯让学生在读过文章之后就概括,有一定的难度。

因为课文不仅历史和现实交错,而且其时的历史相对遥远。

鉴于此,听过罗老师的课后受到一定的启发,采用板书填空的方法,让学生在认真读过文章之后把空缺的重要部分补上去,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出来了。

而在领悟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时,让学生依据课文中间部分的内容进行分角色表演,调动了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整个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小组表演获得极大成功。

只是课堂太活了,一时难以收回来,影响了上课的整体效果。

这点,是教学本课较成功中的一处败笔。

看来,如何做到收放自如,要下的功夫还很多。

继续努力!

《白杨》

《白杨》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

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

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

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

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

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作者的人物描写非常传神,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孩子天真烂漫,父亲严肃而又不失亲切。

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

选编这篇课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

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

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

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

”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二读:

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标出。

(1)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2)课件出示三个问句。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三读:

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

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