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阅读方法指导.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37917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13 大小:8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文阅读方法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课文阅读方法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课文阅读方法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课文阅读方法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课文阅读方法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课文阅读方法指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3页
课文阅读方法指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3页
课文阅读方法指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3页
课文阅读方法指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3页
课文阅读方法指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3页
课文阅读方法指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3页
课文阅读方法指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3页
课文阅读方法指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3页
课文阅读方法指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3页
课文阅读方法指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3页
课文阅读方法指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3页
课文阅读方法指导.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3页
课文阅读方法指导.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3页
课文阅读方法指导.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3页
课文阅读方法指导.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文阅读方法指导.docx

《课文阅读方法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文阅读方法指导.docx(1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文阅读方法指导.docx

课文阅读方法指导

课文阅读方法指导

课文自读方法

就学生而言,不仅要掌握朗读和默读的种种方法,而且要能够根据自读

的目的和自读的内容选用不同的自读方法。

1.朗读

朗读就是出声的读书,这是眼、口、耳、脑并用的一种读书方法。

不仅

有利于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而且有利于培养语言感受能力。

掌握朗读的方法,须经依次递进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正确清楚的朗

读。

首先是读准字音,分清平、翘舌音,前、后鼻韵,多音多义字等。

其次

是口齿清楚,在朗读时不漏字、不添字、不重复、不颠倒、不读破句。

第二

阶段是准确流畅的朗读。

一是正确处理重音,准确地表达大小、强弱、轻重、

褒贬不同的概念;二是停顿恰当,停顿的位置和停顿的时间都要符合文章原

义;三是读准“降抑、昂上、平直、弯曲”四类语调。

朗读时语速要适宜,

顺利流畅,无断断续续的现象。

第三阶段是传情达意的朗读。

在理解文章各

个部分及其衔接和过渡、掌握作品的背景和语言环境、把握作者流露的爱憎

感情的基础上,准确地安排朗读基调的抑扬、节奏的快慢、气氛的强弱,达

到既强烈鲜明又恰如其分地表达主题的境界。

2.默读

默读是不出声的读书。

由于阅读的目的不同,默读时往往采用不同的方

法,主要有精读、略读、速读、跳读四种,分述如下:

(1)精读。

精读是培养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

凡是从语言到

内容都必须全面把握、深入理解的文章,都要精读,如教科书和一部分堪称

语言运用典范的文章。

(2)略读。

略读的目的是把握全篇的大意,得其要领。

因此在阅读中,

对某些难点,只要不影响对总体的把握,可采用“以绕为进”、“以避为进”

的办法,不在一处多耗时间。

对于长句,要善于抓住主干;遇到难词,要善

于根据词的排列组合和上下文的联系,推断它的含义;碰到生字,只要不影

响对大意的理解,可以跳过去,以免影响进度,当然,如果几次碰到它,说

明它常用,就应该查阅工具书,省去以后的麻烦。

(3)速读。

速读即快速读书的方法。

它的特点是快,要求读得快,理解

得快,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但这并不意味着降低阅读质量。

速读允许略,不容许错。

研究表明:

人的阅读大致有三种类型,即点式阅读、线式阅读和面式阅

读。

提高阅读速度的途径就是从“点式”提高到“线式”,再由“线式”提

高到“面式”。

因此,在速读时应注意:

①克服唇动喉诵的毛病。

在目光移动的同时读出声音来是点式阅读的特

点,阅读时不克服唇动喉诵的毛病,速度就无法提高,这是因为点式阅读思

维流程长,由视觉中心→语言中心→说话中心→听觉中心→阅读中心。

速读

必须眼脑直映,即由视觉中心→大脑阅读中心,文字直接作为意义的符号,

在大脑中解码成为信息。

②扩大视幅,加速眼的活动。

速读时,应尽量扩大视幅,采用整体辨认

法,达到一行一行看的面式阅读水平。

同时要自觉加速眼的活动,减少眼停

次数,这样既可以加强大脑皮层上视觉神经的兴奋,又可抑制发音动觉神经

的兴奋,排除下意识的发音活动。

(4)跳读。

跳读就是不通读读物,有所舍弃,择其所需而读。

掌握跳读方法的关键是锻炼视读的捕捉力和大脑的选择判断力。

跳读时

目光只反描最关键的词句,一眼望去,无关的通通抛开,只取所需。

此外,

掌握一些规律对跳读大有帮助。

如议论文,总论点一般放在文章的开头和结

尾,分论点一般放在段落的开头和结尾。

当然也有少数例外,这往往是开头

一段交代背景,最后一段说说怎么办,社论常常这样写。

懂得这些常识,有

助于议论文的跳读。

上述各种读书方法——朗读、粗读、略读、速读、跳读等,各有各的长

处,各有各的用处。

以精读为基础,同时学会运用其它读书方法,无疑会大

大提高读书效率。

“四步八字”自读法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自读课的要求是:

自读、自测、培养和检验学生的

阅读能力。

根据这一要求,田家明老师摸索总结了“四步八字”自读法。

步:

读中找问题,问中受启发,总结中提高,练习中求深化。

八字:

圈点、

问启、思结、练评。

先说四步:

1.读中找问题

自读课文,首先自己阅读,在阅读时既读课文,还要读“自读提示”,

“课后练习”和“单元知识和训练”。

读“自读揭示”和“课后练习”的目

的,是让学生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难点、特点,读“单元知

识和训练”意在把自读课文放在单元中审视,阅读时细心体味,研究自读在

单元中的地位,及其编辑思想,以学过的知识观照课文,理出文章的脉络,

及其编辑思想,以学过的知识观照课文,理出文章的脉络,了解课文章法和

语言特色。

同时记下尚未理解的内容。

2.问中受启发

在课堂上,学生首先谈对课文基本精神的理解;其次,广泛地提问题。

尽可能让学生都发言,质疑问难,问题摆出后,教师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梳

理,让学生归纳大类再找出问题的主要方面,抓住有代表意义的问题各抒己

见,从不同视点,不同角度去深入思考,展开讨论,以便学生对问题的深入

思考。

3.总结中提高

学生总结的过程,是不断求同弃异的过程。

最后要使学生的认识达到统

一或基本一致。

在弃异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为什么会产生许多

“异”,同时指出学生思维中的缺陷和不足。

在“求同”过程中,要指导学

生从偏狭的思维框架中走出来,让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更高的层次上取得

共识。

这个过程,既是对自读课文的总结过程,也是培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的过程。

4.练习中求深化

学在于用,自读的目的,是要把讲读课中掌握的知识运用于阅读过程中。

通过自读课的学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把所学的语体、语言、修

辞等知识向应用上转化、迁移。

只要完成了转化,便能达到新的高度,这便

是对学习的深化。

以上四步,前后两项在课外完成,中间两项在课堂进行。

课堂讲授又会

专门指导和讲读教学。

重点一般放在后者。

下面再说“八字”:

(1)“圈”和“点”。

“圈”指圈出重要内容,以便理解。

一般情况下

要求学生圈出:

①“自读揭示”中揭示文章中心、特点、写法、题材、体裁的字、词、

句、段。

②“思考和学习”提出问题角度的字、词、句、段。

③“单元知识和训练”中与自读课文相关的字、词、句、段。

④在以上基础上,认真阅读课文,圈出课文揭示前三项要求的重要内容

和句、段。

前三者为理解文章的线索,以控制自读时漫无边际,过于偏狭,不得要

领。

第四是圈的重点,也是自读关键的一环。

这一环如果粗疏,下边就无法

进行。

“点”就是点评,自读时,应把自己的感想用简练精当的几个字,几句

话记在课本的空白处。

点评的内容有两类:

一类是学生有所得的,一类是有

所疑的。

一般要求将有所得的附写在课本上,存疑的可在书中作标记,将疑

问归纳成条记在笔记本上,以供课堂发问。

(2)问、启、思、结。

“问”指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疑问都提出来,

以供其他同学和老师作评价。

问的内容一般归为结构、语言、主题三大类,

各类可附设小类。

问题提出后,学生讨论,教师指导,相互启发,寻找通途,

这就是“启”和“思”。

此后,进行“结”,即根据学生对课文理解及存在

问题,教师再指导学生归纳,化多为少,舍次抓主要,梳成辫子,理出头绪

后,再由学生讨论,并提供给学生思考方法。

问、启、思、结虽说各为一方面,实际应用中往往很难分得开,四者互

相紧密结合,实为一个整体。

(3)“练”和“评”。

主要指学生练习,可分为说和写两个方面。

说,

主要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自己即兴归纳课文中心、思路、论证方法、语言

特色等等;写,根据自读课文某一特点,拟题练习,自测互测。

“评”指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及归纳的要点互相评价,对学生写的文

章互相交流,选出较好的文章,再读给全体同学,以促使学生的自我评价。

综上所述,四步八字教学,整个围绕学生自读展开,其优点在于能用较

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收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得到充分发挥,阅读

能力会逐渐提高,如长期坚持,学习便可成为学生的自觉活动。

置疑解疑自读法

这种自读法极其有用。

学生不能一辈子跟在老师后面听课、读书。

因此,

培养质疑解疑能力,对今后学生独立读书,从事研究十分有用。

学贵有疑。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宋代张载说:

“于是疑处有疑,方是

进矣!

”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也说:

“读书要懂。

“可见读书时学会质疑解

疑的重要。

学生读书时,常常自问一个“为什么”?

例如,一段文字中四个句子,

次序先后能颠倒吗?

又如,一个句子中的某个词语能去掉吗?

能换成其它词

语吗?

再如,这个段落去掉行吗?

如此等等,让学生在自读中发现自己不能

解决的疑点,提出质问,这是第一步。

自读中发现疑问,提出质问,实际上是初具自读能力的一种表现。

这还

不够,还要解疑,这才是真正的目的。

解疑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通常采用

的方法是,对于带有普遍性的疑问,进行集体讨论,教师讲评归纳;对于个

别的疑问,或在小组内讨论解决,或由教师讲解解决。

总之发现疑问是重要

的,解决疑问更重要。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在自读笔记本上都能把质

疑的问题提出来,并自己作答。

常用置疑方法,有如下几种:

1.总体性设疑

总体性设疑当在阅读课文之初提出,意在了解课文的全貌,究竟写了些

什么。

如读《雨中登泰山》,就可提出如下问题:

哪些人雨中登泰山?

为什

么要写在雨中登泰山?

在雨中怎样登泰山?

登了泰山哪些地方?

然后带着这

几个疑点去读书。

书读完之后,一定会有较深的印象,对课文的理解,对课

文的结构层次的划分,定会有帮助。

2.思考性设疑

思考性设疑,一般在课文读完之后,为了深入理解课文,探究课文的写

作技巧和方法,往往需要提出一些问题来思考。

如读朱自清《荷塘月色》,

就可能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

经过进一步深入学习之

后,就会发现:

《荷塘月色》以作者行踪为顺序,以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

的变化为经,以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为纬来构思文章。

3.寻根性设疑

寻根性设疑,多在探寻作者写作的目的和背景。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

色》与《绿》,同出一个作者笔下,同写于一个时代,为何情调和色调迥异?

《荷塘月色》虽写出了谈谈的喜悦,却夹杂着淡淡的哀愁,感情低沉,情调

隐曲、含蓄,色调素淡、朦胧;《绿》却透露出脉脉的温表,感情积极向上,

生气勃勃,情调明朗奔放,色彩浓丽明亮。

这不同在于:

《绿》写于1924

年,那时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在作者身上激起的感情波涛还没有消失;

而《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作者对黑暗现实极为不满,一

直处在彷徨、苦闷、烦躁、愤懑之中。

他为了寻求解脱,追求美好的事物,

憧憬理想的生活,写了《荷塘月色》。

然而由于他的心情所限,又处在那样

一个环境下,所以在《荷塘月色》中尽管得到了淡淡的喜悦,然而始终摆脱

不了淡淡的哀愁。

4.赏析性设疑

对某些名篇佳作进行欣赏、品评,分析它妙在何处,巧在哪里,从而加

深对它的认识和理解,学习其中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

比如朱自清对《绿》中的“绿”的描写,读起来为什么那么有吸引力?

带着

这个疑问去钻研文章,便会发现:

作者写“绿”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而且融情于景,倾爱于“绿”,使情景交融,使感情得到了净化,使思想得

到了升华,使景物显得更加妩媚多情,使梅雨潭的“绿”更加令人喜爱。

扩展阅读七法

为了开阔视野,丰富语文知识和扩大知识范围,读课文或课外读物时,

可对所读文章加以扩展。

扩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从作品自身去扩展

从作品自身去扩展,是指认真阅读放在作品前后的序、跋以及文中的注

解说明,课后练习上的有关介绍、论述和要求。

这对了解作品的写作过程、

写作动机,对作品的基本评价,读作品应注意的事项,应着重钻研的问题,

都有帮助;对解决文中的某些疑难、文字障碍,也是有益的。

同时,它还能

为进一步扩展提供线索。

2.对历史背景的扩展

任何文章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都是作者对一定社会生活环境的

理解的反映。

因此,根据作品的创作年代查阅有关历史资料和文学史料,作

者评传,无疑会对理解作品有好处,对分析作品有所帮助。

3.对有关典籍的扩展

名篇佳作,常引用一些典故。

要读懂文章,就应弄清这些典故的含义。

如鲁迅的《自题小像》,短短四句话,就用了《庄子》(“灵台”)、《楚

辞》(“荃”)、希腊古代神话(“神矢”)、中国古代传说(“轩辕”)

等典故,弄不清这些典故的含义,是无法了解全诗的。

4.从相关文章去扩展

读苏洵的《六国论》,了解了六国灭亡的原因。

为了对文章作进一步认

识,还可以读苏辙写的《六国论》和清代李桢所作的《六国论》。

这三篇《六

国论》都对旧中国时代的魏、韩、赵、燕、楚、齐六国被秦所灭的原因进行

论证。

但读过这三篇文章后,你会发现,他们所持论点并不相同。

苏洵说六

国破灭“弊在赂秦”,他意在借古讽今,以此来批评北宋统治者对外妥协投

降贿赂契丹、西夏的政策,但说六国破灭的原因只是“略秦”,则不够全面。

苏辙认为天下所重在于韩、魏,其它四国不助韩、魏,而招致灭亡,此论也

有片面的地方。

李桢却不同于“二苏”之见,他一方面说称霸天下之心六国

都有,另一方面又唯心地说秦国称霸是因为“得天助”,六国的失败是因为

“失天助”。

由此可知,李桢之言说得更玄。

5.从自我认识去扩展

如有位同学论《六国论》,并不受苏洵观点所囿,而认为:

秦国之所以

能够统一天下,六国之所以彻底覆灭,其原因先人各有所论,而古人大都只

看到了事物的外因。

他认为秦能统一六国,是由于它具备了客观上与主观上

的必要条件。

这位同学着重议了六国变革不彻底,秦国进行了长期的彻底的改革,所

以使秦国在经济上、军事上都强盛起来了,位居七国之首。

这些都为秦国统

一创建了有利条件。

这位同学还进行了联想,把从学《六国论》得到的启示

扩展到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来。

他认为:

我们中国要振兴,要腾飞,就必须要

进行一场深刻的改革,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6.对有关工具书的扩展

对作品中字、词的障碍,除了查找工具书中有关部分加以克服外,还可

以对工具书中所查字、词的其它义项浏览一下,以便日后不致混淆,同时还

可积累若干文字资料。

7.对作品作者扩展

《六国论》的作者苏洵,课本介绍他生活于1409—1066年间,字明允,

宋朝遐山人,散文家,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也以文学著名。

后人并称他们为

“三苏”。

除此外,我们查寻资料,可能了解到苏洵其它的情况。

比如苏洵

27岁时,曾应进士考试,未考中,因此回家用功读书,后通六经百家,下笔

顷刻数千言。

宋仁宗至和、嘉祐年间,苏洵到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把他的

文章22篇上给皇帝看。

一时许多学者模仿他的文章。

宰相韩琦看到苏洵的文

章,也认为写得好,奏于朝廷;召试舍人院,他托辞有病,未去应试。

于是

朝廷派他作秘书省的校书郎。

后来又参与修礼书,写成《太常因草礼》一百

卷。

苏洵还作过霸州文安县主簿。

有《嘉佑集》。

这样一扩展,就能让我们了解更多的文学史知识。

七步自读法

所谓七步自读法,就是通过写读书笔记的七个步骤,要求来达到阅读课

文目的的一种方法。

这是传统的自读法,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之说,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称之为“读书笔记式的作文”。

读书笔记自读法,一般适用于课外自读课文。

读书笔记要求包括以下内

容:

(1)通读课文,借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正音、正形、词语注释;

(2)通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分段分层,归结大意;

(3)理解课文,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4)摘抄文章中名言警句,积累词汇;

(5)语段分析,分析文章中的精彩段落,写批语,或练习自拟小标题;

(6)分析写作特色;

(7)写读后感,读书评论或摹仿作文。

这种自读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大有裨益。

四步课文精读法

近年常用的“四步课文精读法”是在吸取传统读书方法的经验,并参照

国外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的优点,结合近年来专家学者对阅读进行研究所取

得的成效的基础上形成的。

第一步,预读

阅读标题及有关注释,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词语的意义,在初步

明确文章各自然段的段意及各段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划分出文章的层

次。

第二步,通读

要求集中全部注意力,迅速地判断并准确地理解关键词语,理解语法结

构比较复杂的长句的含义;对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词、句,则要根据上下文

的相关意义来进行分析和推断,以准确地理解其特定含义;能够准确地判断

重点句和重点段,领会文章的主题。

第三步,回读

采用跳读的方法对文章进行再次阅读,把握全文及各个层次的主要内

容,并对文章中所写的具体现象或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对文中的抽象内容作

出阐释,理解文句中隐含的信息,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并能用

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

在这一阶段,也可适当合上书本,回忆并复述每个部

分或某些重要知识点的主要内容,检查记忆效果,初步巩固已经获得的知识。

第四步,赏析

在记忆、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

感情以及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达方式等各个方面来作出分析和评价,

鉴别其正确与错误,好与坏以及为什么好和为什么坏。

在赏析艺术作品时,

需要运用联想和想象,也需要进行判断和思考,即在正确理解作品本意的基

础上,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以获得具有创造性的认识。

附:

五问自读法

这是由江西陈茀成老师设计的一种自读方式。

“五问自读法”从语文学习的整体功能着眼,按照人们认识事物“感知

—理解—巩固—运用”的过程,根据文章的特点,看顺序地进行设问、引导,

让学生怎样沿着“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写得怎么样——怎样

学写”的思路进行自我探索,合理地组织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从根本上把孤

立的逐段繁琐的分析变为联系的总体的阅读理解,把短间隔的琐碎的一问一

答变为长间隔的系列的读思议辩,把割裂的分块的字词句篇教学变为整体的

递进的教书育人,以期收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写什么”

主要是让学生把文章“读通”,着重点是整体感知,通过“析题目,抓

要素”,从整体着眼,紧扣文题与文章内容的联系,根据文章的体裁特点,

抓住诸如时、地、人、事等要素,用简洁的语句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怎样写”

则要求把文章“读懂”,着重点是整体分析,通过“摸顺序,探思路”,

从整体着眼,抓住节与节、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弄清全篇文章的脉络,探寻

作者成文的整个思路,明确成文的主要线索,综观全篇文章,在掌握分段依

据的基础上再去划分段落,并弄清重点部分的小层次,以避免分段时盲目乱

猜,分析时孤立理解的现象。

“为什么而写”

这一步要求把文章“读深”,着重点是整体领悟,通过“抓关键,想意

图”,从整体着眼,找出文章重点段、中心句、关键词,进而深入思考这些

词、句、段表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作者是为了什么而写的,在理解文章

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作者写作目的,找出贯穿全文的“红线”,进而掌握文

章的中心思想。

“写得怎么样”

这一步要求把文章精妙处“读熟”,着重点是整体鉴赏,通过“细对比,

品词句”,从整体着眼,看清文章围绕主题,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及如何遣词

造句、布局谋篇,细心品味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好,领会作者为什么要

这样写,进而消化吸收。

“怎样学写”

这一步则要求把文章“读活”,着重点是整体运用,通过“想收获,联

实际”,从整体着眼,围绕本年级本单元训练重点,从自身实际出发,以课

文(或某一段落)为范例,进行基本功综合训练,从读学写,掌握规律,以

读促写,逐步提高。

就这样,五问五步,都是用“整体着眼”的红线串联起

来,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语文与道分家,读与思脱离,讲与练割裂,教与

学对立的旧式教法。

当然,要抓好这一根“红线”,在具体教学中最要紧的还必须从导“思”

授“法”入手。

语文教学必须坚持把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结合起来,在基本

功训练中紧紧抓住思维训练这个核心。

教师的责任就在于给学生指引“思”

的途径,导以“思”的方法。

“五问自读法”正是体现了这一点,“问”是

为了引“思”,“思”又能够导“读”,而“读”更能促“写”。

总的来说,

五步设问就是指明读懂一篇文章的学习思路(或者说阅读时进行思维的一种

具体模式)。

随着每一问和答案逐步出现,学习一篇文章的过程便逐渐引向

深入,最后达到完全掌握。

而每一问的解答又都把“思”的正确方法作为钥

匙交给学生。

第一问的“析题目,抓要素”,第二问的“摸顺序,探思路”,

第三问的“抓关键,想意图”,第四问的“细对比,品词句”,第五问的“想

收获,联实际”,这“十法”便是“五问自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每一问

都可不断拓展深化。

例如“析题目”,通过对小学全部教材的研究,归纳出

“小学课文命题十律”(即:

标示叙写对象,概括主要内容,揭示中心思想,

指出文章线索,揭示范围重点,指明发生时地,设置疑问悬念,突出人物话

语,显示比喻象征,表明文章体裁),并探索出与之相应的“析题六法”(弄

清概念,抓住关键,掌握特点,寻底问根,辨体明旨,探路度篇)。

学生逐

渐掌握了文章自读法,就是掌握了一种通向高境界的钥匙,手持这把钥匙,

将会终生受用无穷,这对很高学生思维素质也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附:

钱梦龙“课文精读六步法”

特级教师钱梦龙同志把课文精读概括为“六步法”,这六步是:

1.认读

通过对字词句段的认读初步感知课文。

认读的重点是识字、解词、明句。

要能够找出关键性的词句和重要的句子。

要能够使用工具书,根据课文的语

言环境,选择恰当的义项,明确词句的含义。

2.辨体

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辨明文章体裁。

辨体虽然很容易,但它是确

定阅读重点的必要步骤。

因为不同体裁的文章,表达方式不一样,阅读的侧

重点也应不同。

3.审题

审明题目的语言结构、题目的含义以及作者命题的意图。

题目好比文章

的窗口,审题的过程就是通过题目这个窗口初步透视文章内容的过程,也是

初步理解文章的过程。

4.三问三答

三个问题是:

“这篇文章写了什么?

是怎样写的?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

写?

”“写了什么”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读记叙文,就应了解文章记了

什么事,写了什么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如何,表

达了什么思想?

等等。

“怎样写的”是对文章表达形式的理解,如记叙文记

人叙事是怎样安排线索、顺序、详略的?

怎样描写人物和环境的?

等等。

时对文章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文章内容的把握上,而且进一步理解了这些内

容凭借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

“为什么”又进一步要求把文章的内容和形式

结合起来考虑,探索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例如文章为什么这样立意构思,为

什么这样布局谋篇,为什么这样遣词造句?

等等。

三问三答的过程是由表及

里、由里返表地深思考、透彻理解课文的过程。

5.质疑

质疑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质疑有三种情况:

①有疑而问。

在三问

三答的过程中,确实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

②明知故问。

有些问题,原已

基本解决,但把文章前前后后联系起来考虑,认为还有一些问题可以进一步

思考、研究,于无疑处生疑。

③依据课文中的有关事实,向教师或同学提出

商榷性的疑问。

这种提问是质疑的高层次,也是阅读中思考的收获。

6.评析

这是阅读中的鉴赏活动,要求对文章突出的特点作出评价,或口头,或

写成评论文章。

评析文章,综合性强,难度也较高,能够具体分析一篇文章

并作出恰当的评价,是具备阅读能力的标志。

课文参读法

这是由江苏滨海朱乃勤老师实验并总结的,主要有两种操作方法:

比较

参读和归类参读。

1.比较参读

就是在精读某一篇文章的基础上,再参读其它文章,反复比较,找出它

们之间的异同。

运用比较法参读,主要要求在阅读时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求同。

找出精读文章和参读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