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40327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docx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docx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

秘密★启用前

2015年重庆一中高2015级高三下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卷2015.3

语文试题卷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1至5题,7至9题为客观题,24分;第6题,第10至21题为主观题,共126分。

满分150分。

第Ⅰ卷

一、(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稍息(shào)倒装句(dǎo)好高务远一年之计在于春

B.刷白(shuà)夹肢窝(gā)淡薄名利秀才人情半张纸

C.鹄的(gǔ)一沓钱(dá)丰富多采勿谓言之不预也

D.说客(shuō)悄悄话(qiāo)尝鼎一脔千里因缘一线牵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瑛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军旅诗人中的佼佼者而登上诗坛,常以细腻灵动的笔致描绘诗境,从不同侧面描绘战士们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美好的心灵。

B.不动产权属证书是权利人享有该不动产物权的证明;不动产权属证书记载的事项,必须与不动产登记簿一致。

C.马克思为构筑其博大精深的理论世界贡献了毕生心血;他一生颠沛流离,常常不名一钱,但他的精神世界却深奥丰富,为人类留下一座巨大的思想理论宝库。

D.他在接受在接受采访时说,他只不过在做自己的事情,顺便帮了一下别人,没想到却一下子受到了不虞之誉。

3.依次填入下边文段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美丽的雪花飞舞起来了。

我已经有三年不曾见着它。

去年在福建,仿佛比现在更迟一点,也曾见过雪。

在平原上,它只是偶然地随着雨点洒下来几颗,没有落到地面的时候,。

一到地面,它立刻融成了水,没有痕迹,也未尝跳跃,也未尝发出唏嘘的声音,像江浙一带下雪时的模样。

“福建下过雪”,我可没有这样想过。

(余秋雨《雪》)

但那是远处山顶的积雪,可不是飞舞的雪花

可那不是飞舞的雪花,是远处山顶的积雪

它的颜色是灰的,不是白色;它的重量像是雨点,并不会飞舞

它的重量像是雨点,并不会飞舞;它的颜色是灰的,不是白色

这样的雪,在我,却总觉得索然;但在四十年来第一次看见它的老年的福建人,诚然能感到特别的意味,谈得津津有味

这样的雪,在四十年来第一次看见它的老年的福建人,诚然能感到特别的意味,谈得津津有味;但在我,却总觉得索然

A.

B.

C.

D.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4~6题。

论现代教育的转型

高德胜

①人有“向外看”认识世界的需要,也有“向内看”认识自我的需要。

相对而言,认识世界易,把握自我难。

现代科技极大地增强了现代人向外看世界的能力,同时,现代人向内看自己的能力却在萎缩,我们差不多已经变成了自己的陌生人。

教育本来是帮助人认识自己的活动,但现代教育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而出现的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已有上百年历史,它也在推着人远离自己。

教育是否还能照亮现代人回到自身之路,取决于教育能否进行驱动力调整和型态的转变。

②现代教育的一个特点是对标准化考试的非理性推崇。

标准化考试之所以流行,是因其诱人的便捷性、客观性契合了现代教育追求效率、突出客观性的要求。

标准化考试因此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呼风唤雨,成了支配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力量。

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一个测量环节,自有其存在的价值,但至多只能算是整体教育的一个“小尾巴”。

但如今这条“小尾巴”成了主角,整个教育都得听它的。

处在“尾巴”指挥一切的教育结构中,孩子们几乎所有的生命力都被考试分数吸引住了。

因为所有关于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都不会出现在标准化试卷上,反观自身、心灵对话都是完全可以丢弃的东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标准化考试切断了教育与自我反省、人生意义、心灵关怀之间的联系。

③现代教育要承担安顿人的心灵这一任务,必须完成自身的转型。

现代教育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其问题在于偏执一端而遗弃另外一端,因此,基于心灵养育而进行的转型不是从一端到另一端的激变,而是在两端之间的平衡。

具体说来,就是教育的实利性与价值性的平衡、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平衡。

教育不是不要利益,但现代教育在实利追求上走得太远了,人不单是物质存在。

没有价值的指引,人性的光辉就会暗淡,人就会蜕化为物,心灵就会枯死,就会满身铜臭,“穷得只剩下钱了”。

教育不能偏执于实利,要为价值和意义留有空间。

大规模、以集体为对象是现代教育的标志性特征,但人类教育几千年的学徒制、个别化的教育方式自然也有其价值。

现代教育的转型不是要恢复学徒制,而是探索在规模化、集体化的教育中如何融合个别化的教育方式,在两者之间实现一种相对的平衡。

④现代教育的整体转型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基于养育心灵的需要,教育实践可以从一些具体的方面进行探索。

儿童的心灵成长有“自然”的一面,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呵护儿童心灵的“自然发育”。

教育,包括家庭教育所要做的就是不干预孩子的出神与发呆,任其在想象的精神世界里遨游。

关于沉思与默观的教育探索就是这方面的努力。

这些尝试虽然不足以动摇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念,毕竟为教育展示了另一种可能。

⑤可以着手进行的教育尝试还有很多。

比如想象力的培养,想象力对精神生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

我们还应将如何面对自身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

此外,还要注意非常态意识体验的激发,人有确定性的需求,把世界和人事纳入“常规”才会有安全感,但教育在非常态意识体验方面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比如一些教育机构所进行的“末日体验"活动,都是有益的探索。

最后,教育活动步调要放缓,现在的教育被现代社会匆忙的节奏带得太快了。

4.下列关于“现代教育”的有关认识,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现代教育是一种大规模的集体化教育,有别于传统教育的学徒制和个别化的教育方式,应在规模化、集体化的教育和个别化的教育方式之间实现一种相对平衡。

B.上百年来,现代教育一直致力于帮助人认识自我,但近年来,却在实利追求上走得太远,结果造成了人心灵的枯死。

C.儿童心灵的自然发育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教育要想转型,就应该走向心灵培育,避免对孩子进行人为干预。

D.现代教育应该以想象力培育、认识自我、激发非常态意识体验这些内容为基础,同时,知识传授等教育活动的步调要放缓。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认识及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现代教育充满忧思,他清醒地看到了现代教育的弊端,但又没有简单的排斥、否定,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思考。

B.针对现代教育存在的问题,作者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革建议,尤其关于呵护儿童心灵,让孩子自然发育的思考,颇有见地。

C.作者认为,现代教育已有上百年历史,它的发展具有惯性,整体转型不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比较务实的看法。

D.作者认为,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在实利追求盛行的当下是不可能改变的,我们需要做的只是一些小的修补和尝试。

6.现代教育如何实现转型?

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5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7~9题。

三槐堂铭并序

苏轼

天可必乎?

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

天不可必乎?

仁者必有后。

二者将安取衷哉?

吾闻之申包胥曰:

“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

”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

善者以怠,恶者以肆。

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

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

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

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

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

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

“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①,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

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

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

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余年,位不满其德。

天将复兴王氏也欤?

何其子孙之多贤也?

世有以晋公②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

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

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

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录之。

铭曰:

“呜呼休哉!

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

既相真宗,四方砥平。

归视其家,槐阴满庭。

吾侪小人,朝不及夕。

相时射利,皇恤厥德?

庶几侥幸,不种而获。

不有君子,其何能国?

王城之东,晋公所庐。

郁郁三槐,惟德之符。

呜呼休哉!

【注】①魏国文正公:

指王旦,封魏国公,谥文正。

②晋(国)公,王佑。

7.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可必乎?

贤者不必贵必:

肯定,确定

B.善者以怠,恶者以肆以:

介词,因为

C.而其可必也审矣审:

明白,清楚

D.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卒:

动词,死亡

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

B.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

C.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

D.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从天命有常无常说起,立论起点高远,关键是提出了“仁者必有后”的观点。

尽管正反观点以讨论的方式呈现,但情感褒贬已经蕴含其中。

B.文章第二段承接第一段展开论述,通过正反对比论证,肯定了“善恶之报”,从而过渡到下文以自己见闻印证“天定、可必”,论证周密,转圜自然,表现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C.兵部侍郎晋国公在五代时期就已经出名,并且辅佐过赵匡胤和赵光义,是文武全才,可惜因为做事太过正直没被封相,但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懿敏公却得到福荫,做了宰相。

D.就全文看来,文章气脉贯通,从天下之理写到王氏家族,意在宣扬“仁厚忠恕”的德行,不怨天尤人,不汲汲于功名富贵,带有警醒世人的良苦用心,是“文以载道”的良好体现。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4分)

10.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余年,位不满其德。

天将复兴王氏也欤?

何其子孙之多贤也?

(6分)

 

(2)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录之。

(4分)

 

11.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梅花

沈德潜【注】

残雪初消欲曙天,无枝冷艳破春妍。

山边村落涧边物,篱外幽香竹外烟。

自我相思经一载,与君偕隐已多年。

惜花兼怕催人老,扶杖更深看不眠。

【注】沈德潜(1673~1769),清代诗人、理论家,博学多才但屡试不中,67岁方中进士,此诗作于未中时。

(1)诗歌一、二联是如何描写梅花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2)请概括作者无眠的原因。

(2分)

 

12.按要求写出下列名篇中的句子(6分)

(1)韩愈《师说》中阐述老师职责的句子是:

“,。

(2)陶渊明《归园田居》写乡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其中用鸡犬之声相闻表现安乐祥和的两句是:

“,。

(3)《阿房宫赋》中将反问与对比融为一体,批判秦人挥霍他人点滴积累起来的财富的句子是:

“,?

五、(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3~17题。

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

王晓莉

①出单位门时,恰好园林工在修剪道两旁的树木。

经过几个季节的生长,这些以樟树为主的树木都已长得有声有色。

每棵树都像一个小型国家,有些肆无忌惮地扩张着,街道为此稠密了不少。

②一年两季的被修剪,成了这些树木的必修课。

电剪刀哧哧作响,那些长在树顶端或者树身周边的细嫩枝叶,随之纷纷落马。

而即使更粗壮些的枝条,也不消五秒钟,就在强大的马力之下一折两断。

很快地,这树便被修剪成了一把标准的伞,整整齐齐,笔直向上。

不消一个上午,这条街就将撑起一长排绿伞。

每棵树都生得一模一样了。

③地面上,那些枝枝杈杈纠缠不休地堆积着。

树木的清香四处飘逸,树叶子与松针层叠一处,色彩斑斓。

脚踩在上面,柔韧而温暖。

这是在园林工眼里,一棵树中比较旁逸斜出,并不值得继续容留于树的那一部分。

不能有损于秩序,破坏秩序等于破坏美,等于多余。

这大约是园林工人的美学原则。

④但我的,恰好与他们相反。

⑤树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

那几棵枝条如何溜出了向上生长的大部队,而独独朝着左上角努力?

一簇叶子又如何密密麻麻聚集在了一起,像开一个研讨会般比别处热闹、喧腾许多?

它们没有成为树的主干,没有引领一棵树生长的那股绝对力量。

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它们不是“主流”。

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⑥一棵树。

完全的秩序,完全的规则,该是多么乏味啊,就像兵营,像一律穿了病号服,像活了一生却毫无故事的人。

⑦在我所喜欢的电影里,除了故事主角,导演往往安排些和故事不怎么相干的人。

他可能是个独居多年的老邻居,总是抓住一切机会狂热地宣讲着宗教教义、人生哲理,而他的听众,却是两个踢足球之后累瘫在沙滩上休息的男孩子;也可能是个热爱酒精的工人,在电影的背景深处,一杯接一杯地喝着苦闷至极的酒。

他们类似于文章中的“闲笔”,对于故事的发展或推动其实完全不起作用。

⑧这样旁逸斜出的人,我却总是看得心领神会。

很久以后,关于这场电影,我脑子里什么也留不下了,却依然能回忆起他们。

就好像在翻阅一堆历史书籍之后,我能记住的,往往是类似于野史、花絮的部分——它们从历史这棵大树的灰色的树身中旁逸斜出,冲破森严,开出斑斓的花朵,人性的色彩与趣味尽在其中。

⑨在我们周遭的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小人物。

他们永不知名,总是存在。

他们有着和主流人群不一样的心事、不一样的心路,他们很容易就透露出接近于生命本质的部分,不掩饰、不修剪,因而不做作。

门卫、修鞋子的人、路边摆摊卖廉价发饰的母女……他们是世界这棵大树上旁逸斜出的部分。

如果世界要唾弃谁,他们必是最先被唾弃;如果世界要剪伐谁,他们必最先被剪伐。

但是在被唾弃之前不能自弃,在被剪灭之前不能自灭。

他们的力量来源于此。

⑩关于“旁逸斜出”,种过苹果树的朋友告诉我一个让人很受鼓舞的故事:

在苹果树的树根,常常会突然蹿出一种叫“徒长枝”的枝子。

它以惊人的速度爆发,长势凶猛。

当它的势头盖过主干时,有经验的果农会毫不犹豫地把已遭虫蛀、遭风雨侵蚀、多年不长的老干剪去。

事物的新陈代谢并不只有一种方式。

⑪的确,过了几天,我再看单位门口的那些树木,还是在被修剪的部位,树身又长出了新芽,它们所朝向的,依然是那个旁逸斜出的方向。

⑫那些旁逸斜出的树。

那些旁逸斜出的人。

且让我们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

(选自《散文》2014年第5期,有删改)

13.如何理解文中“这大约是园林工人的美学原则”这句话的含意?

(2分)

答:

14.第

段写园林工人“修剪树木”的作用是什么?

(5分)

 

答:

15.文章围绕“旁逸斜出”展开,请据此梳理文章的思路。

(4分)

 

答:

16.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旁逸斜出的人”的特点。

(5分)

 

答:

17.怎样理解本文标题“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的丰富意蕴?

请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并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7分)

 

答:

6.(本大题共3小题,共14分)

18.下面文段划线句子中有两处语病,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请找出来(只写序号)并加以改正。

(6分)

“祭孔大典”的神奇魅力,充分表现在乐、歌、舞、礼四种艺术形式上。

乐、歌、舞都是紧紧围绕“礼”为中心而进行的,

所有礼仪要求“必丰、必洁、必诚、必敬。

”“祭孔大典”用艺术的形式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体现了艺术形式与政治内容的高度统一,

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的“礼”的涵义,表达了“仁者爱人”、“以礼立人”的思想,具有较强的思想亲和力、精神凝聚力和艺术感染力。

开发利用、发掘、抢救和保护“祭孔大典”,

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和乐氛围,构建和谐社会,凝聚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它所阐释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精髓,

将对中国乃至华人世界的文化传播产生积极的影响。

语病一:

(写序号),修改:

语病二:

(写序号),修改:

标点错误:

(写序号),修改:

19.阅读下面一则寓言,写出寓意。

(不超过25个字)(4分)

一个人打点好了行装准备出发。

这时,他看见他的狗仍站在门口打哈欠,便严厉地责备它说:

“为什么你还站在那里打哈欠?

一切准备妥当,只等你了!

赶快跟我走吧!

”狗摇着尾巴回答说:

“主人,我早就准备好了!

我等你等得都打哈欠了!

25

寓意:

 

20.请仿照下面的句子,选取新的事物,另写一个意思完整、句式相近的句子。

(4分)

眼睛很宽容,能装下整个世界;它又很苛刻,容不得一粒沙尘。

七.写作(本大题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弱小的草啊,

骄傲些罢,

只有你普遍地装点了世界

----冰心《繁星》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

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

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命题人:

彭福慧唐中浩

审题人:

申玉辉杨晓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