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阅读理解学案荷塘月色.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40721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阅读理解学案荷塘月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二阅读理解学案荷塘月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二阅读理解学案荷塘月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二阅读理解学案荷塘月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二阅读理解学案荷塘月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高二阅读理解学案荷塘月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高二阅读理解学案荷塘月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高二阅读理解学案荷塘月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高二阅读理解学案荷塘月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高二阅读理解学案荷塘月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高二阅读理解学案荷塘月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高二阅读理解学案荷塘月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高二阅读理解学案荷塘月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高二阅读理解学案荷塘月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高二阅读理解学案荷塘月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高二阅读理解学案荷塘月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高二阅读理解学案荷塘月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高二阅读理解学案荷塘月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高二阅读理解学案荷塘月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高二阅读理解学案荷塘月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阅读理解学案荷塘月色.docx

《高二阅读理解学案荷塘月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阅读理解学案荷塘月色.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阅读理解学案荷塘月色.docx

高二阅读理解学案荷塘月色

课题:

荷塘月色

(一)

课型

讲读课

编者

郭凌雁

目标

及重

难点

目标

1、复习散文阅读常识、了解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

2、听读并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特点。

重点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难点

通过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初步体会作者情感缘由。

课前自学

1、散文阅读常识

2、作者介绍

课堂学习

一、导入

二、自学展示

1、介绍作者朱自清

(1)(朱自清是、、、,毛泽东称赞他“”。

(2)朱自清身上有什么精神最值得赞赏?

2、散文常识

(1)散文的基本特征是,按照表达方式可分为、、。

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等。

(2)关于散文你还了解哪些知识?

三、整体感知

(一)听读课文

思考:

根据课文题目和听读,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用比喻句写下你的听读印象。

 

(二)朗读课文

在课文中圈点勾画表现作者游踪和作者感情的语句,小组合作完成下面表格。

 

思路

游踪

景物

感情

夜赏缘由

 

 

主体

 

 

 

 

联想

 

呼应

 

四、深入研讨

1、作者的游踪:

2、作者的情感变化: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3、作品在结构上呈现出一种内外圆体结构:

 

4、情景关系

 

课堂测验

一朵午荷   

洛夫

这是去夏九月间的旧事,我们为了荷花与爱情的关系,曾发生过一次温和的争辩。

“爱荷的人不但爱它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也爱它夏天的喧哗,爱它秋季的寥落,甚至觉得连喂养它的那池污泥也污得有些道理。

   “花凋了呢?

“爱它的翠叶田田。

“叶残了呢?

   “听打在上面的雨声呀!

“这种结论岂不太过罗曼蒂克。

“你认为……?

   “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

   记得那是一个落着小雨的下午,午睡醒来,突然想到去博物馆参观一位朋友的画展。

为了喜欢那份凉意,手里的伞一直未曾撑开,冷雨溜进颈子里,竟会引起一阵小小的惊喜。

沿着南海路走过去,一辆红色计程车侧身驰过,溅了我一裤脚的泥水。

抵达画廊时,正在口袋里乱掏,你突然在我面前出现,并递过来一块雪白的手帕。

老是喜欢做一些平淡而又惊人的事,我心想。

这时,室外的雨势越来越大,群马奔腾,众鼓齐擂,整个世界茏罩在一阵阵激越的杀伐声中,但极度的喧嚣中又有着出奇的静。

我们相偕跨进了面对植物园的阳台。

“快过来看!

”你靠着玻璃窗失神地叫着。

我挨过去向窗外一瞧,顿时为窗下一幅自然的奇景所感动,怔住。

窗下是一大片池荷,荷花多已凋谢,或者说多已雕塑成一个个结实的莲蓬。

满池的青叶在雨中翻飞着,大者如鼓,小者如掌,雨粒劈头劈脸洒将下来,鼓声与掌声响成一片,节奏急迫而多变化,声势相当慑人。

   我们印象中的荷一向是青叶如盖,俗气一点说是亭亭玉立,之所以亭亭,是因为它有那一把瘦长的腰身,风中款摆,韵致绝佳。

但在雨中,荷是一群仰着脸的动物,专注而矜持,显得格外英姿勃发,矫健中另有一种娇媚。

雨落在它们的脸上,开始水珠沿着中心滴溜溜地转,渐渐凝聚成一个水晶球,越向叶子的边沿扩展,水晶球也越旋越大,瘦弱的枝杆似乎已支持不住水球的重负,由旋转而左摇右晃,惊险万分。

我们的眼睛越睁越大,心跳加速,紧紧抓住窗棂的手掌沁出了汗水。

猝然,要发生的终于发生了,荷身一侧,哗啦一声,整个叶面上的水球倾泻而下,紧接着荷枝弹身而起,又恢复了原有的挺拔和矜持,我们也随之嘘了一口气。

我点燃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然后缓缓吐出,一片浓烟刚好将脸上尚未褪尽的红晕掩住。

   也许由于过度紧张,也许由于天气阴郁,这天下午我除了在思索你那句“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的话外,一直到画廊关门,我们再也没有说什么。

   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

这次我是诚心去植物园看荷的,心里有了准备,仍不免有些紧张。

跨进园门,在石凳上坐憩一下,调整好呼吸后,再轻步向荷池走去。

   噫!

那些荷花呢?

怎么又碰上花残季节,在等我的只剩下满池涌动的青叶,好大一拳的空虚向我袭来。

花是没了,取代的只是几株枯干的莲蓬,黑黑瘦瘦,一副营养不良的身架,跟丰腴的荷叶对照之下,显得越发孤绝。

这时突然想起我那首《众荷喧哗》中的诗句:

“众荷喧哗/而你是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

   午后的园子很静,除了我别无游客。

我找了一块石头坐了下来,呆呆地望着满池的青荷出神。

众荷田田亭亭如故,但歌声已歇,盛况不再。

两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繁华与喧嚣,到处拥挤不堪;现在静下来了,剩下我独自坐在这里,抽烟,扔石子,看池中自己的倒影碎了,又拼合起来,情势逆转,现在已轮到残荷来欣赏我的孤寂了。

想到这里,我竟有些赧然,甚至感到难堪起来。

其实,孤寂也并不就是一种羞耻,当有人在欣赏我的孤寂时,我绝不会认为他有任何罪过。

朋友,这点你不要跟我辩,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

今年花事已残,明年照样由根而茎而叶而花,仍然一大朵一大朵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接受人的赞赏与攀折,它却毫无顾忌地一脚踩污泥,一掌擎蓝天,激红着脸大声唱着“我是一朵盛开的莲”,唱完后不到几天,它又安静地退回到叶残花凋的自然运转过程中去接受另一次安排,等到第二年再来接唱。

   扑扑尘土,站起身来,绕着荷池走了一圈,绕第二圈时,突然发现眼前红影一闪而没。

我又回来绕了半匝,然后蹲下身子搜寻,在重重叠叠的荷叶掩盖中,终于找到了一朵将谢而未谢,却已冷寂无声的红莲,我惊喜得手足无措起来,这不正是去夏那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吗?

1.作者几次观荷?

情感态度有怎样的转变?

 

2.文章为什么叫“一朵午荷”?

 

课后作业

1.纵观全文,谈谈标题“一朵午荷”中“午”的含义。

(4分)

2.简要归纳画线段落的段意,并简析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

(4分)

3.概述文章所表现的荷之美。

(6分)

4.结合两次观荷,谈谈“我”在思索“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这句话的过程中,思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8分)

自我反思

 

1、散文的基本特征  

散文的基本特征是“形散神不散”。

所谓“形散”,就是作文的材料零碎、大跨度;所谓“神不散”就是文章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2、散文的类型  

(1)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

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

鲁迅的《藤野先生》、朱德的《母亲的回忆》。

  

(2)抒情散文:

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有景物描绘,但多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

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

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

茅盾的《白杨礼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3)哲理散文:

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如《人是能思想的芦苇》。

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

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

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去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

  

①哲理散文中的象征思维:

哲理散文因为超越日常经验的意义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质,构成了本体的象征表达。

它摒弃的是浅薄,而是达到一种与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灵气往来的境界,我们从象征中获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畅快,由心灵的平静转到灵魂的震颤,超越一般情感反应而居于精神的顶端。

  

②.哲理散文的联想思维:

由于哲理散文是个立体的、综合的思维体系,经过联想,文章拥有更丰富的内涵,不至于显得单薄,把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

  

③.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维:

哲理散文在本质意义上是思想表达对情感的一种依赖。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由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过程中有情感参与,理解的结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议论,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满了审美情感液汁的思想。

从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间去读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义。

这就是哲理散文艺术美之所在。

  

 

课题:

荷塘月色

(二)

课型

讲读课

编者

郭凌雁

目标

及重

难点

目标

1、分析课文景物描写,感受情景交融的意境,领略作者为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而采用的独到的创作技巧;

2、欣赏作品在景物描绘上表现出来的高超语言艺术。

重点

欣赏作品在景物描绘上表现出来的高超语言艺术

难点

分析课文景物描写,感受情景交融的意境

课前自学

熟读课文4、5、6段;概述这三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课堂学习

一、作业解析

1.纵观全文,谈谈标题“一朵午荷”中“午”的含义。

(4分)

【答案】明指“我”欣赏池荷的时间;暗寓荷的生命状态,虽已由“喧哗”走向“寥落”,“将谢而未谢”,但它安静地等待来年再唱,在我心中永远是盛开的。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通读全文后可知“午”的时间意义。

同时,作者赏“午荷”的所见所感又赋予“午”以特殊的含义。

解答本题需要考生明确思路一是字面意义,一是象征(比喻)意义。

字面义简单,但往往有考生忽略,象征(比喻)意义则需要结合借助文本中含义丰富的词或语句组织。

2.简要归纳画线段落的段意,并简析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

(4分)

【答案】通过“诚心”“紧张”等描摩“我”的心理,表明第二次看荷前我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期待,该段是全文的关节所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紧承上文,而“再轻步向荷池走去”则领起下文。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段意概括并不困难,“我诚心去看荷,紧张而期待”,但表述上最好用通用的句式结构“通过……表现(表明)了……”,这需要考生重新组织语言;一般而言,出现在文本中间的段落或句子,其在结构上作用多是“承上启下”,掌握了这个规律,结合文段稍作“承上”与“启下”的分析即可。

3.概述文章所表现的荷之美。

(6分)

【答案】①形象美:

由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所呈现出来的自然美;亭亭玉立中的韵致美;在雨中英姿勃发的矫健美。

②精神美:

风雨中伟岸挺拔的气质美;将谢未谢而安静温柔的孤寂美;接受命运安排,等待命运第二次接唱的平和美。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文本“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我们印象中的荷一向是青叶如盖,俗气一点说是亭亭玉立,之所以亭亭,是因为它有那一把瘦长的腰身,风中款摆,韵致绝佳。

但在雨中,荷是一群仰着脸的动物,专注而矜持,显得格外英姿勃发,矫健中另有一种娇媚……整个叶面上的水球倾泻而下,紧接着荷枝弹身而起,又恢复了原有的挺拔和矜持……花是没了,取代的只是几株枯干的莲蓬,黑黑瘦瘦,一副营养不良的身架,跟丰腴的荷叶对照之下,显得越发孤绝……情势逆转,现在已轮到残荷来欣赏我的孤寂了……它又安静地退回到叶残花凋的自然运转过程中去接受另一次安排,等到第二年再来接唱……终于找到了一朵将谢而未谢,却已冷寂无声的红莲”考生需从文本中找到有关荷的描述,概括时可以借助文本中相应的词语短语。

但总结为“形象美”和“精神美”有难度。

  4.结合两次观荷,谈谈“我”在思索“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这句话的过程中,思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8分)

【答案】第一次观荷,面对雨中之荷矫健、挺拔、矜持的形象,听到“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我”有些不解,这引起了“我”的思索,也引发了“我”第二次诚心观荷。

第二次观荷在花残季节,面对“空虚向我袭来”,“残荷来欣赏我的孤寂”,“我”由此悟出“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从而认识到“孤寂也并不就是一种羞耻”,欣赏孤寂也不是“一种罪恶”,生命在澄明的自我观照中得到升华,两次观荷,围绕“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展示出“我”“不解—思索—感悟—升华”的心路历程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赏析作品内涵。

审清题干要求。

第一次观荷的思绪较为简单,是对“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这句话的不解和思索。

见文本“这天下午我除了在思索你那句‘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的话外,一直到画廊关门,我们再也没有说什么”。

由此,也引出了作者的第二次观荷行程,文本“想到这里,我竞有些赧然,甚至感到难堪起来”提示之前与之后都是作者的思绪变化过程。

本题重在对作者思绪变化的把握,作答时,第二次观荷的感受较为重要,语言组织可以多借助文本中语句,同时,还要有总结性的话语点明题旨。

二、自学展示

有感情的朗读4、5、6段;

这三段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作者是带着什么情感赏析这美景的?

 

三、精彩鉴赏

(一)自读第四段,圈点勾画,并完成表格《月色下的荷塘》。

1、描绘了哪些景物?

2、作者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

(用了哪些词语?

那些句子?

(二)分析鉴赏,思考问题,并完成表格《月色下的荷塘》。

1、作者通过描写意在突出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

2、根据作者的描写,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联想到的画面和氛围,谈一谈作者在这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画面、氛围、情感)。

月色下的荷塘

景物

词语

语句

特点

意境

 

 

 

 

 

 

(三)合作探究

第四段写“月光下的荷塘”,但是并没有明写月光,甚至没有提到“月光”二字,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景物暗示月光的存在的?

 

四、合作鉴赏

阅读第五段,从锤炼词语、修辞手法等角度举例分析其中描写的景物特点以及营造的意境,并在白板上写出讨论要点。

 

课堂测验

阅读第六段,回答下列问题:

1、本段描写了荷塘周围哪些具体景物?

 

2、作者情感与前面有何不同?

 

3、赏析语句: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4、找出语段中的叠词,反复朗读,体会他们在语言表达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课后作业

1、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锤炼词语,描绘一处你喜爱的景。

2、再找一首含有通感修辞手法的古诗歌,结合课文中的例子,体会通感的艺术效果。

自我反思

 

3、散文表达技巧的基本常识  

(一)表达方式  

(1)、叙述——常用方式,用于交代事实,陈述情况。

  

(2)、描写——  

①肖像描写——描写相貌、神情、打扮,以行传神,揭示身份个性,传达内心世界,甚至还可以暗示人物际遇。

  

②动作描写——描写人物的行为举止,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

  

③语言描写——言为心声,用语言反映性格特点。

  

④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也可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

  

⑤细节描写——描写小举动,小事情,可以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个性特点。

  

⑥白描手法——不用修辞,质朴无华,寥寥几笔勾勒形象或环境。

效果是突出事物的关键。

  

⑦景物环境描写——作用有: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思想感情;侧面表现人物个性;推动情节发展。

  

例说: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  

这是《我与地坛》中,“我”进入地坛后的一段景物描写,说说这段描写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答:

细致地描写了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显得生动活泼,别有情味。

作用:

一方面写自己这样呆痴痴地看,表现自己内心的无聊寂寞,环境描写烘托心理;另一方面又表现自然界生命的蓬蓬勃勃,不以自己的卑微而放弃生活的滋味。

  

(3)、抒情——  

①直接抒情——直接表明自己的情感态度,所谓直抒胸臆,具有强烈性、震撼性的效果。

  

②间接抒情——可以融情于景,也可以融情于事,好处是含蓄蕴藉。

  

(4)、议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类文章中的议论,其作用:

表明作者的思想情感,即点明主题,又称为“画龙点睛”;揭示事件的意义,发人深省;结构上总结上文,过渡下文。

  

(二)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感情,能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一人称的不便是不好直接叙写他人的心理活动。

  

(2)、第二人称——便于告白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更便于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灵活自由地反映生活。

  

(三)表现手法  

(1)、使用修辞——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征,暗示作者的思想情感,突出主题。

增强艺术感染力。

  

(2)、象征——如《白杨礼赞》,或者一些童话作品,可以含蓄而形象生动地表达思想情感。

  

(3)、托物言志——如《爱莲说》,也是含蓄曲折地传达思想情感。

  

(4)、铺垫——在写主要人物前,先写一些相关的材料,作用是蓄势,蓄情,突出主要人物。

  

比如《背影》,在写车站送别前,文中写了祖母去世,家道衰落,父亲失业,典当家产一些列不幸事件,这些描写就是为了铺垫后文的父亲车站送别。

  

(5)、伏笔——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或事件在不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当的时机给以呼应,能够使后面情节在前面有照应,不出现虚假现象。

  

(6)、扬抑——欲扬先抑,或者欲抑先扬,以前面为铺垫,效果是形成反差,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7)、虚实结合——眼前的描写是实,以前的回忆是虚;实际的存在是实,想像的情景是虚;现实的景象是实,引申的层面是虚……。

好处是:

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更丰富多彩地表现人和事,充分显示文章的主旨。

  

(8)、点面结合——概括交代是面,写具体事件是点;叙述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具体情节是点。

点面结合可以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物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9)、动静结合——效果是:

以动衬静,或者以静衬动,起到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10)、联想和想像——由此及彼,延伸写作的范围,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多彩,使主题更深刻;使形象更丰满生动,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1)、开门见山——这是文章开头的一种方法,直入主题,或者直接摆出论点。

  

(12)、设置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可以吸引阅读兴趣,引人入胜。

  

(13)、以小见大——抓住看似平凡细小的事情,以此体现大主题,或者揭示生活哲理。

  

(四)线索  

散文的线索常常就是文章的中心,散文的凌乱材料就是被一根中心线,或者思想线,或者情感线,或者时间线空间线牢牢地牵引着。

找出线索,就容易理清文章的构思和中心。

  

(五)文眼  

文眼是透露文章感情、思想或者写作主旨的句子。

找到文眼,就能够整体把握文章的中心。

例如《荷塘月色》开头的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是全文的文眼,它让我们知道文章的整体情感是“哀愁中的淡淡喜悦”。

但是,不是每篇文章都有明显的文眼。

  

 

课题:

荷塘月色(三)

————与《荷塘风起》对比阅读

课型

对比阅读

编者

郭凌雁

目标

及重

难点

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比较阅读的方法,在比较中发现文本的思想感情、表现形式、表达手法的异同。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怀。

尝试让学生了解内心的安宁与融入自然的关系。

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比较阅读的方法,在比较中发现文本的思想感情、表现形式、表达手法的异同。

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怀。

尝试让学生了解内心的安宁与融入自然的关系。

课前自学

收集写荷花的古诗文,体会不同的描写及情感。

课堂学习

一、作业展示(在此空白处把同学作业中较好的语句记录下来)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并与《荷塘月色》进行比较阅读:

荷塘风起

颜元叔

二十年前,还在建国中学背书包的时候,一日至少一次,总得在植物园里吹吐着少年的意气。

而后,便是长期的阔别。

一直到年前,还是事务把我带回去。

一切都变了,似乎只有荷塘未变。

在一个下午,工作之后,我执意往荷塘走去。

二十年渐增的体重已使步伐沉重了,少年的意兴也不多存了,然则激奋的心情依旧。

我走向荷塘间的长堤。

面对这一塘荷叶荷花,扑面的芬芳,什么生命能不振奋!

什么意兴能不飞扬!

我在长堤中间停步,尽量把脚尖逼近水塘,弯屈膝盖,压低视线,向荷叶间望去。

但见一层一层的荷叶,像叠居的都市人生,只是这里一切宁静,一切翠绿,一切婉顺着自然。

凝神之际,突然一阵强风从对面吹来,千百张荷叶的一侧,被卷起,竖起,形成直角,阳光便射在翻起的叶底,使得那竖起的一半,顿时转成昏亮的紫黄,低压的一半在阴暗中,则转为深黛。

千百张荷叶,霎时皆成深黛托着紫黄。

紫黄耀眼,碧黛深沉。

风,太阳与视觉如此的偶合,闪耀出荷叶多彩而豪迈的一面。

观荷人的意识几乎跃出了胸腔,跃入那一片紫黄碧黛。

瞬间风过,荷叶恢复了举天而立的姿态;紫黄碧黛同时消失。

我站在堤边,穿着皮鞋的脚未敢涉入塘水,公事包依旧沉重拉着我的肩膀。

然而,我感谢那刹那的一刻,当阳光,荷叶,清风与人,有那瞬间的多彩的神会。

走过长堤,到塘边的尖顶亭去看荷塘吧。

我注意到靠着塘边的水面是暴露的,覆盖的荷叶不见了,只留下根根尖端结疤的荷秆。

是什么人还是兽,伸出了手或爪,摘采了一片片的清香圆绿,偷偷带回厨房,鸮笑地铺入蒸笼,油腻地端上餐桌?

是人还是兽,忍心摧残了这片片清香圆绿!

人,总是离他远一些好。

于是,从手臂甚至长钩及不着的地方开始,荷叶的活力像浪潮般向湖心推展开去,宽大慷慨的荷叶,亲密并肩的荷叶,把塘水覆盖得失却踪影,叠起了自己碧绿城池。

二十年前,塘的对岸是一栋日式的木头建筑,颜色古黑,并不耀眼,因此荷塘的风光,未曾遭受掩盖。

如今却不同了。

木质的建筑物已为钢筋水泥的“历史博物馆”所取代,庄严有余,雄伟有余,却把荷塘给镇压住了。

最可怜的是,靠近博物馆一边的水面,竟有十来尺的宽度不长一片荷叶,定是工程中,大量水泥滑入塘中,把莲藕给封杀了。

我走到荷塘的西侧去,在一块石头上坐下来。

那千万片荷叶的气息,满溢过来,飘入我的鼻孔。

我把公事包留置身侧,把六时半的应酬暂时忘掉,呆呆坐在塘边,看着荷叶荷花。

让生活的齿轮暂且在这里停刹。

然而,植物园四周的车声,越来越像雷鸣。

由远而近。

五时半下班的车辆奔驰而过,噪音碾压着花叶。

偶然的喇叭,像刺刀穿过树林,插入了宁谧的心地。

我抬头望过树杪与树隙,但见高耸的建筑,四下里围攻着植物园。

有的公寓甚至厨房的排气孔对着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