涢东学校初中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训整合培训方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42317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涢东学校初中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训整合培训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涢东学校初中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训整合培训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涢东学校初中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训整合培训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涢东学校初中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训整合培训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涢东学校初中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训整合培训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涢东学校初中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训整合培训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涢东学校初中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训整合培训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涢东学校初中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训整合培训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涢东学校初中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训整合培训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涢东学校初中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训整合培训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涢东学校初中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训整合培训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涢东学校初中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训整合培训方案.docx

《涢东学校初中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训整合培训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涢东学校初中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训整合培训方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涢东学校初中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训整合培训方案.docx

涢东学校初中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训整合培训方案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涢东学校初中部

网络研修与校本研训整合培训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文件精神,按照“国培计划(2014)”—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实施方案及教育局要求,以“技术为我所用,教学因我而变”为主题,以线下集中研修、校本研训与线上远程学习相结合。

推进我校开展横向校本研修。

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引领能力和优秀教研组的研修成果打磨线下集中研修示范为手段。

促使学校校本研训的深度推进,为构建我校优质资源,现制订本方案。

一、研修目标和具体措施:

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初步构建我镇基于信息化背景下的“三+三”校本研修模式,即围绕三个活动的开展,全面提升教师三方面的素质。

1、围绕主题活动开展大讨论,提升教师学科专业素养。

围绕具体学科每月设计一个切合我校教学实际的学科主题活动,教研组内各组员围绕主题进行广泛讨论,内引外联,多层互动,达到提升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的目的。

2、围绕晒课视频组织大评议,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艺术。

围绕晒课活动,充分发挥教务处教科室在常规教学管理中的组织实施作用,每两周由一个学校于第一周的周一提供一节视频课,以组内组员为主题,其他学员共同参与的评议活动。

评议活动结束后(第二周五以前),承担学校教务(或教科室)主任发布评议公告【公告内容应包括参与评议人数、主要评议观点、评议活动小结(小结一般由组织人撰写,可以是对该视频课客观公正的整体评价及建议,一般不应少于500字)】,以期通过“视频课”评议活动,使全体教师构建一个专业学科的基本教学流程,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3、围绕课件制作进行大交流,提升教师现代信息水平。

课件制作是教师掌握信息化教育技术手段的入口,通常是指PPT和希沃。

围绕课件制作,充分发挥各学校负责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的技术,每月指导一位本校教师制作一件作品,供全体教师学习、交流、借鉴、评价,整体水平将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重要依据,学校将定期组织评选并发布通报。

二、实施原则和活动形式:

围绕“全员参与、成果导向、整合资源、破旧创新”的原则,汇聚一批优质的教学资源,生成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的优秀课例,形成一门或者几门技术应用微课。

1、要求学校校级的管理者、学科教研组长和全体教师参与,破旧创新。

采取组长引领,校级管理员协调,信息技术员支撑的形式,根据自身专业发展需求,每人至少选择一项任务(教学课例、技术微课、专题讲座)完成。

一师一课(教学课例):

本任务鼓励全体参训教师参与,将引领性研修阶段的培训所学,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打磨生成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的优秀课例。

一师一技(技术微课):

本任务鼓励有技术特长的教师参与活动。

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急需的技术应用“难题”,如资源检索、课件制作、工具(软件、设备等)使用等,用微课的方式进行针对性讲解,形成一门或者几门技术应用微课。

一师一题(专题讲座):

本任务鼓励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有一定研究心得的教师参与,将本学科(或本学科某一领域)信息技术应用的常用方法、常见问题、应用建议等进行系统讲解,形成专题讲座。

2、要求学科组依照以上三项任务,提交优秀成果,全校组织大评选活动。

人人提交作品,为了鼓动教师积极参与此,学校设置奖励机制。

教学课例作品:

包括课堂实录、教学设计、课件和反思、试卷及评析等。

技术微课作品:

包括Flash动画,PPT课件,优秀微课,包括ppt等文本资料。

专题讲座作品:

包括优秀课题研修的专题讲座,包括相关文本资料。

参加校本研修的作品即教师在日常课堂教育教学活动或此次项目进行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典型案例包括微课程、课堂实录、备课和试卷等,使教师日常课堂教学活动与专业培训、校本研修成果相一致(一举三得),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质量,激发教师参加培训的热情。

三、考核评价及具体安排:

1、考核评价:

本阶段为自主研修,满分20分,由各学校参照方案,依据本校研修方案,单独进行考核计分。

2、活动安排:

主题

时间

具体事宜

负责人员

明确目标

知晓任务

2018.3

撰写活动方案,召开动员会。

教务处

确定活动组织、形式,准备活动。

教务主任及教研组长

处组协作

作业打磨

2018.4

参与活动,制作作品并提交。

全体教师

学校交流

作品推优

2018.5上旬

参与活动,组内推优。

教务主任及各学科组长

2018.5中下旬

学校推优,交流学习。

教务处

活动总结

宣传推广

2018.6上旬

相关研修活动。

学校教师

2018.6中下旬

学校小结:

对本次活动实施成果、经验和问题等分别进行总结、反思。

教务主任及教研组长

四、组织保障及相关要求

1.为确保培训质量,学校成立网校整合研修项目领导小组。

组长:

彭明文副组长:

田志华

成员:

教务主任、教研组长、教育技术信息员、各学科组长

2、为确保本次研修培训取得较好效果,学校在实施过程中适当引进激励机制,切实做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

真正树立研修学习典型。

3、为确保本次研修培训的质量,就有关事项提出几点要求。

一是各成员提交《信息技术应用案例作品登记表》(附件1),作品可从①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单元教学设计、②教学课件、③微课程、④单元试卷分析报告、⑤应用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案例、⑥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案例等作品中任选其一。

二是各学科组长需填写《信息技术应用案例作品研磨记录流转单》(附件2)、《优秀成果评价汇总表》(附件3)。

三是针对最后推优作品,将《信息技术应用案例作品登记表》+作品打包以资源方式提交教务处,资源主题需注明:

【研修成果】+【姓名】+【案例名称】

附件1:

《信息技术应用案例作品登记表》

*作品名称

*作品类别

教学设计√课件√微课√活动案例√试卷分析√其它√

*应用场景

写明该作品使用场景和应用条件

*学科

*年级

*申报人

*手机

*电子邮件

*教材或

课标依据

*作品内容简介

*背景描述

(≤300字)

你怎么想起用这个技术的?

为什么会采用这种手段和方法?

如果已经在视频中录像说明,则在此处注明相应时间坐标即可。

*前期准备

(≤200字)

为了达到你实现的结果,使用这种技术和手段的时候,需要提前做什么准备?

如果已经在视频中录像说明,则在此处注明相应的时间坐标即可。

*实施过程

(≤200字)

你是如何使用这种技术和手段的?

如果已经在视频中录像说明,则在此处注明相应的时间坐标即可。

*效果描述

(≤200字)

采用了这种新的信息技术手段以后,有什么明显的成效?

如果已经在视频中录像说明,则在此处注明相应时间坐标即可。

你的建议

/思考

(≤300字)

对于未来可能的教师观众,针对这个案例涉及的信息技术应用,你有什么思考的过程或者建议要分享?

如果已经在视频中录像说明,则在此处注明相应时间坐标即可。

其他补充

*环境描述

(≤300字)

开展教学实践的硬件环境、软件设置、学生技术准备、教师技术素养等方面的情况。

*有关申明

本人承诺:

该作品为本人原创,若涉及知识产权纠纷等问题,本人自行承担。

如审核通过,同意授权中国教师研修网展示、分享。

申报人(签字):

附件2

信息技术应用案例作品研磨记录

作品名称

作品作者

作品类别

教学设计√课件微课√活动案例√试卷分析√其它√

组内研磨过程记录

研磨时间地点

研磨教研组

参与成员

主要记录研磨过程解决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待解决的疑难问题:

教研组长签字_______________

校仙打磨过程记录

打磨时间地点

打磨学科组

参与成员

主要记录打磨过程解决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待解决的疑难问题:

教务处签字_______________

 

附件3

校本研修优秀成果评价汇总表

学科:

教研组长签字:

姓名

作品名称

作品类别

评价指标

总分

备注

原设计

提交

(30分)

学校初评

(合格/优品分别记30/50分)

工作坊评分(一二三等分别记20、15、10分)

 

附件4

信息技术应用案例作品-优品-精品评选指南

一级评比指标

(分值)

二级评比指标(分值)

评价标准

科学性

(25分)

描述概念的科学性(10分)

课件的取材适宜,内容科学、正确、规范

引用资料的正确性(5分)

课件中引用的资料正确

问题表达的准确性(5分)

课件中所有表述的内容要准确无误

认知逻辑的合理性(5分)

课件的演示符合现代教育理念

教育性

(35分)

针对性(10分)

紧扣课程标准。

选题恰当,适应教学对象需要,针对性强。

直观性(5分)

课件的制作直观、形象,利于学生理解知识。

启发性(10分)

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具有较大的启发性,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深入浅出,利于学生理解知识。

趣味性(5分)

课件设计新颖,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创新性(5分)

能支持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或探究式学习模式。

技术性

(30分)

多媒体效果(10分)

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上恰当运用了多媒体效果,图像、动画等设计合理。

稳定性(5分)

课件在调试、运行过程中不应出现故障。

易维护性(5分)

课件可以被方便地更新,方便推广,利于交流、提高。

实用性(10分)

课件适用于教师日常教学,操作简单、灵活。

艺术性

(10分)

艺术效果(10分)

画面清晰,动画连续,色彩逼真,文字醒目。

艺术效果对课件有充实作用。

附件5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堂教学实践测评评分标准

资源

类型

评价维度

初级水平评分标准(0%-60%)

中级水平评分标准(60%-80%)

高级水平评分标准(80%-100%)

分值

教学

实施

过程

(100分)

设备使用及

教学应用

(20分)

了解简易多媒体设备(由计算机、投影机等构成)以及交互式电子白板、电视一体机等设备的辅助教学功能;会操作简易多媒体设备、交互式电子白板等,能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需要,选取资源和软件,辅助开展课堂教学某个环节的教学活动。

熟练操作简易多媒体设备、交互式多媒体设备,了解适用于移动学习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的教学功能,能反思总结适用于多媒体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方法和策略,能够处理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常见问题。

熟练操作简易多媒体设备、交互式多媒体设备以及适用于移动学习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能自主开发和利用适用于多媒体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方法和策略,能适时解决多媒体教学设备出现的常见故障。

技术支持的

课堂导入

(20分)

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下,能利用相关技术资源,开展多媒体直接导入、知识回顾导入等类别的课堂导入活动。

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下,能合理利用相关技术资源,开展知识回顾导入、设疑式导入等类别的课堂导入活动。

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下,能综合利用相关技术资源,巧妙设疑,创设课堂导入情景,开展课堂导入活动。

技术支持的

课堂讲授

(20分)

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下,能利用相关技术资源,开展课堂讲授、指导、示范等活动,起到演示或辅助讲解的作用。

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下,能合理利用相关技术资源,开展课堂讲授、指导等活动,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难点知识。

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下,能综合利用相关技术资源,开展课堂讲授、指导、启发等活动,能够启发学生理解、掌握重难点知识。

技术支持的

学生技能训练与指导

(20分)

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下,能利用相关技术资源,开展学生听说读写算、实验操作等方面单个技能的训练与指导;

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下,能合理利用相关技术资源,开展学生听说读写算、实验操作等方面多个技能的训练与指导。

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下,能综合利用相关技术资源,开展学生听说读写算、实验操作等方面的综合技能训练与指导。

技术支持的

总结与复习

(20分)

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下,能利用相关技术资源,开展课堂总结与复习活动。

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下,能合理利用相关技术资源,开展课堂总结与复习活动,能起到巩固、掌握知识的作用。

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下,能综合利用相关技术资源,开展课堂总结与复习活动,引导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当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