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文档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9433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文档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文档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文档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文档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文档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文档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文档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文档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文档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文档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文档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文档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文档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文档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文档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文档式.docx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文档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文档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文档式.docx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文档式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12课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文档式】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六年级下《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和新词。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4.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思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复杂句子之间的关系;通过划出关联词,逐句分析,再总体思考围绕什么写的来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前文,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两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看到了李大钊烈士的视死如归、郝副营长冲锋陷阵的历史画面。

缅怀着革命先辈,我们心中涌动着深深的敬佩与怀念。

今天,我们来聆听毛泽东主席的深情演讲。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让学生说说什么才是“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做的演讲?

(可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及搜集的资料先说一说对张思德的了解,教师适当作一下补充。

1.简介张思德。

(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让学生全面了解张思德同志及“为人民服务”的由来)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参加了一名普通战士的追悼会,他不仅亲笔写了挽词,而且发表了著名的演说《为人民服务》。

这位被领袖追悼的普通战士,就是张思德。

几十年间,“为人民服务”这一光辉的口号同张思德的名字一起响彻了中华大地。

(再次感情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认识新字新词,你认为重要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初读情况。

(1)读词语:

鸿鼎旺炊

剥削兴旺解放哀思炊事员

死得其所精兵简政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课件出示:

这里重点演示了“鼎”字的书写,运用白板里的笔画书写,让学生更形象、直观的掌握正确的笔顺。

理解“鼎”的意思,用“鼎”可以组哪些词语,随机出示“一言九鼎、鼎鼎大名、三足鼎立”等词。

让学生不仅掌握其形、并且通过组词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2)同学们预习过课文,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很特别?

它到底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

(既不是写人,也不是记事,它很特殊,这种文体就是议论文。

(3)怎样才能学好这篇议论文呢?

(这里要特别跟大家介绍个规律,这议论文、演讲辞啊,每一段话都有要说的重点、要点,这些重点、要点大多含在每一段话的开头或者结尾。

只要你掌握了这个规律,再难的议论文也会迎刃而解。

3.再读课文,思考:

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可指名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三、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1.探究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1)从这段话中找出与中心联系最密切的一句话。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2)勾画句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表达的意思。

 (学生大都会勾画出“完全”和“彻底”两个词语。

“完全”就是百分之百,除了为人民服务之外,再没有任何别的目的。

“彻底”就是做到底的意思,不达到目的决不休止。

只有做到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才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革命者,一个人活着才有意义。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在学生找到关键句后,用曲线标出,引导学生如何找关键句。

让学生勾画句中的关键词“完全、彻底”,用红色重点标注这几个词,引导学生明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主旨。

突出了重点,让学生看起来一目了然。

(3)教师小结:

这段话点明了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

(4)齐读。

2.探讨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

(1)读课文,勾画这段的中心句。

(课件出示中心句,让学生在白板上勾画关键词,旨在让学生学习如何找关键句,关键词,在段落中直接标注,方便直观。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2)教师引导:

作者围绕这个中心句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先引用司马迁的话作论据,然后具体讲了什么样的人死得毫无意义,什么样的人死得有价值;最后,肯定了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重。

(3)理解司马迁的话。

(课件出示司马迁的话。

学生明确“固”、“或”的意思。

从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

让学生明白这就是引用。

引用的作用是让读者更容易接受自己的观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可在理解句子含义之前,抓住“固”、“或”和“于”几个词语来理解。

“固”本来;“或”,有的;“于”,表示比较。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句子的意思,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要轻。

(4)(随机课件出示关于生死的名言: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让学生理解感悟后读,加深对生死意义的理解,并进行拓展。

引导学生在以后的相关习作中学习引用的方法。

让学生在配乐诵读日常积累的生死名言,强化对引用作用的感知、拓展对引用意义的理解。

(课件出示语句: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这句话什么意思?

标注两个死,聚光这两个死字,目的在于对比两种死的不同,并让学生体会感悟读出不同。

(5)教师小结:

这段话主要讲了人死的两种不同意义及革命者对生死的看法,揭示了革命的生死观。

四、布置作业

1.熟读生字,理解文中的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指名读1、2自然段。

2.说说这两部分内容各讲了什么意思。

二、合作探究

1.学习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

(1)默读,思考:

这部分是围绕哪几句话来论述的?

 (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2)理解复杂句子的意思。

课件出示句子: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就照你的办。

①指名读、齐读。

②每句话讲的是什么?

 (第一句讲有了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

第二句讲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第三句讲,凡是“说得对”、“对人民有好处”,不管是谁的批评和意见,我们都会接受、照办。

 ③读这段话,注意句中三组关联词语。

(课件先找出这段话中的关联词,并点上着重号。

“因为……所以……”(因果)“如果……就……”(假设)“只要……就……”(条件)。

红色的字标出关联词语,句与句之间紧密相连,层层递进。

引导学生如何正确运用关联词语,让句子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3)结合本段意内容,谈一谈党的队伍日益壮大的原因。

2.学习第四部分(第四自然段)。

在前面三段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不同的形式教学生读书,找难句,提问题;点拨启发学生,理解难句。

在第四段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讨论,自己学习。

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第四段,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或不懂的句子,然后在小组中说说你对重点句的理解,最后再把不懂的句子提出来,小组里的几个同学共同讨论,互相补充。

集体讨论。

请学生读自己画出的重点句,再谈谈自己的理解。

把小组讨论后理解仍有困难的句子提出来集体讨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几句话的点拨:

(课件随机出示相关段落。

3.学习第五部分(第五自然段)。

 自读课文,思考:

我们要为什么人开追悼会?

开追悼会的意义是什么?

 (这部分内容较简单,可让学生自学之后,直接说出自己的看法。

三、总结、扩展

1.朗读课文,体会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的?

 (要使学生体会到课文所讲的五个问题,都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标准,从不同侧面说明怎样才能做到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2.联系实际,谈学习体会。

(课件随机出示:

董存瑞、黄继光等英雄人物和和平年代的李素丽、丛飞等先进工作者的图片及事迹,旨在引导学生学标兵,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

 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战争年代的英雄人物和和平年代涌现出来的模范,谈一谈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把自己觉得需要记住的语句抄写下来。

3.写一篇小议论文。

 

二、选择题

2.

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

①夜里去看电影,施高塔路的汽车房只有一辆车,鲁迅先生一定不坐,一定让我们坐。

许先生,周建人夫人……海婴,周建人先生的三位女公子。

我们上车了。

②鲁迅先生和周建人先生,还有别的一二位朋友在后边。

③看完了电影出来,又只叫到一部汽车,鲁迅先生又一定不肯坐,让周建人先生的全家坐着先走了。

④鲁迅先生旁边走着海婴,过了苏州河的大桥去等电车去了。

等了二三十分钟电车还没有来,鲁迅先生依着沿苏州河的铁栏杆坐在桥边的石围上了,并且拿出香烟来,装上烟嘴,悠然地吸着烟。

⑤海婴不安地来回地乱跑,鲁迅先生还招呼他和自己并排坐下。

⑥鲁迅先生坐在那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

⑦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先生自己说:

⑧“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

⑨鲁迅先生从下午二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

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

从下午二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⑩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

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

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

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来管理家务)。

海婴这时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⑪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在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⑫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⑬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么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⑭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⑮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⑯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

⑰“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⑱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

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⑲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⑳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1.选文写了关于鲁迅先生哪几方面的内容?

请简要概括。

2.第⑨段用了七个“陪”字,能否将它简化为“鲁迅先生从下午二三点钟就陪客人,一直陪到夜里十二点”?

为什么?

3.第⑰段引用保姆的话,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读到文章最后“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你有怎样的感受?

5.鲁迅先生说过: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结合本文,谈一谈鲁迅先生对待工作的态度及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1.①写“我”和鲁迅先生一家及周建人先生一家去看电影的故事。

②写鲁迅先生特别的休息方式。

③写鲁迅先生待客和工作的情况。

2.不能简化。

连用七个“陪”字强调会客时间长、客人多,表现了鲁迅先生待客热情、耐心,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3.写出保姆怕打扰鲁迅先生的休息而小心翼翼,从侧面写出鲁迅先生工作的辛苦、忘我。

4.示例:

我特别心疼鲁迅先生,他将自己的时间都用来陪客人和工作,自己休息的时间特别少,这句话给人一种他是累得睡着的感觉。

(言之有理即可)

5.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充分利用时间,鞠躬尽瘁。

(自己学到的部分合理即可)

 

3.

 

4.

孙子的麦收

乌云从南面的天空急急地飞过来,眼看就到头顶上了,大老刘急忙抱起塑料布往麦场里跑,今天收的麦子不能被雨水冲了。

电话响了。

谁的电话?

真是添乱。

哦,是儿子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城里工作。

成了家,有了孩子。

“爷……”

“哎……是孙子哟。

”大老刘心里灌了蜜,劳累顿时全散了。

“我今天收麦啦!

”孙子高兴的喊。

大老刘一听,恁小的孩子能收麦?

上哪收麦?

城里有麦子?

收麦是很累人的活计,时间紧,天热,活计重,活计脏,一个麦收等于两个秋收。

人们说“一麦两秋”就是说收麦活重。

大太阳底下如火烤,麦秸上有一层厚厚的灰,手一动灰便飞起来。

还有小蠓虫子围着头飞来飞去,直打脸,往鼻子嘴里钻。

“你——收麦?

累不累?

”“一点也不累,好玩着呢!

好玩?

收麦子好玩?

割麦子时要蹲在熟透的麦子边,蹲累了,跪地上,跪累了,坐地上,一点点的往前欠着身子,一把一镰才割四指远,一天也就割亩把地。

一天下来浑身是灰,往床上一躺,像散了架子。

“今天我和爸妈一起去体验农家乐了,妈妈还给我买了一身运动装,我穿上可好看,带上饮料,我最爱喝的。

“这不是旅游吗?

“差不多,你猜我割了多少麦子?

这一问难住大老刘啦,孙子一天能割多少麦子呢?

半亩不能,有一间房子大的一片儿就不少了,他想着。

“猜不到吧,我割了二百六十颗麦子。

”孙子很有成就感。

天哪,孙子能用棵来统计割麦的数量!

“割那么多,累吗?

”大老刘算是明白了,孙子是玩,不是收麦子。

“不累,妈妈一边给我打着伞,一边给我拿饮料,一会儿喂我一口,一会儿给我擦擦汗,爸爸接我割的麦子,我割一棵,爸爸记一棵,一共二百六十棵。

大老刘没有回话,只“噢”了一声。

“爷,唐诗错了!

就那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咋错了?

”大老刘心里一疼,像是被谁狠狠地砸了一下,赶紧问。

“我觉得,收麦子一点也不辛苦啊,我把麦稞交给加工人员,他给我打了二万零五十八粒麦子,可是哪有一点辛苦啊?

所以‘粒粒皆辛苦’错了!

乌云遮蔽了天空,远处传来了雷声。

大老刘愣了半天,才说:

“明天你回来帮爷爷割麦子吧。

第二天,艳阳高照,真是麦收的好天气,大老刘只带了孙子一个人下了田,只一会儿工夫,孙子就脸色潮红,汗珠直滴,动作也慢了下来,开始用求救的眼光看向爷爷。

大老刘什么话也没说。

孙子越割越慢,终于割不动了。

大佬刘指着孙子割下的麦子说:

“你数一数,今天你割了多少粒麦子?

孙子看着自己浑身湿透的衣服和那割下的一点点麦子,一下子呆住了……

一进门,孙子就累得瘫倒在地上,苦着脸说:

“真是‘粒粒皆辛苦’啊……”看着孩子疲劳的样子,爸爸妈妈噌的一下脸红了,大老刘却高兴的笑了。

1.请用合适的词在下列横线上写出大老刘的心理状态。

接到孙子电话时→听说孙子参加割麦时→听到孙子说劳动不辛苦时→听到孙子说“真是‘粒粒皆辛苦’啊”时

2.赏析文中划线句的表现手法。

3.阅读下列两句话,联系全文,回答问题。

孙子看着自己浑身湿透的衣服和那割下的一点点麦子,一下子呆住了……

爸爸妈妈噌的一下脸红了。

⑴这两句话中的加点词都用了什么方法描写人物?

⑵简要分析加点词的内涵。

呆住了:

脸红了:

4.读完本文你感悟到了什么道理,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5.

再小的花儿也要怒放

程刚

他没有上过学,幼年时患有结核性脊椎炎,造成驼背,身高刚到同龄孩子的腰部。

因此,他非常自卑,甚至不愿出门。

一次,母亲带他到姑妈家做客,很多孩子看他又小又驼,纷纷围过来看热闹。

他羞愤极了,把自己锁在屋里,打碎了一切能打碎的东西。

姑妈没有生气,等他安静下来后,带他来到院子里,指着地上的一棵蚂蚁菜花,说:

“亲爱的,它贴在地皮上生长,它是多么矮,甚至没有小草高,可你看它开出的花多美丽呀!

你记住,花儿再小,也要怒放。

”在姑妈的开导下,他渐渐走出了心灵的禁锢,开始敞开心扉,融入生活。

在姑妈的帮助下,他自学拉丁文、希腊文、法文和意大利文等。

一天,姑妈送给他一本诗集,他坐在路边认真地看着,被里面优美的句子打动了,竟大声朗读起来。

这时,一个马车夫路过,看见矮小丑陋的他正在念诗,不禁大笑起来,说:

“嗨,你这身材更适合赶马车。

”他顿时火冒三丈,拿起小凳子砸了过去,马车夫急忙躲开。

谁知,他愣是一路狂追,追到马车夫的家,大声说:

“总有一天,我要把我写的诗念给你听,并且让你喜欢。

从此,他在学习之余开始涉猎诗歌创作,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

渐渐地,他琢磨出了韵律和格式,也明白了如何把情感融入诗句。

一天,他在一个诗歌大会上动情地朗诵自己的诗作。

虽然出于尊重,大家没有笑出来,但从别人捂着嘴巴的动作和表情里,他明白自己的不足。

他沮丧极了,下台就躲在角落痛哭。

这时,姑妈温暖的手臂抱住他,轻轻安慰他:

“孩子,记住姑妈的话,花儿再小,也要怒放。

”那一刻,他再次感到心中充满无穷的动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12岁那年,他发表了第一首诗作。

17岁那年,已在诗歌界小有名气的他,经戏剧家威彻利引荐,结识了伦敦一些著名的文人学士。

一次聚会中,他静静地坐在角落里,当时的文学家斯威夫特提出找人翻译几本古希腊文学巨著。

听到此言,他激动地从座位上跳下来,不想竟一下子摔在地上。

他还没有站起来,便急着对大家说自己可以完成。

众人不信,认为这个小孩虽然有点成绩,但有些年少轻狂。

要知道,很多人都想翻译,却没有人能坚持下来。

出人意料,他真的坚持下来,用五年时间翻译了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

译作出版那天,记者要采访他,但被他婉拒,他递给记者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以前,我是一朵小花;现在,我告诉你们,我可以怒放。

21岁时,他出版了《田园诗集》,真的拿着诗集来到那个马车夫的家。

那天,马车夫把他送回家,对他说:

“小伙子,你是我马车上盛开的一朵小花。

生活中,他虚弱地需要侍女扶着才能站立。

一次车祸,他的手指被玻璃碎片切断。

但是,所有这些都没有打碎他怒放的梦想,他源源不断地创作了一大批包括诗歌、评论、戏剧甚至绘画在内的作品。

他叫亚历山大·蒲柏,英国18世纪的伟大诗人。

蒲柏的身高没有超过1.37米,却成为18世纪英国文学界的巨人。

1.选用文中的一个句子,作为你对标题中“再小的花儿”和“怒放”的解释。

2.请按年龄顺序,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主人公蒲柏这朵“小花”的“怒放”历程。

②17岁那年,用五年时间翻译了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

3.姑妈的话“花儿再小,也要怒放”在文中多次出现,这句话对蒲柏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4.文中画线的句子与上文哪一句相照应?

为什么要写马车夫的话呢?

5.在你的知识存储中,有没有类似于本文主人公蒲柏的故事?

简要介绍一则,并用类似于“花

儿再小,也要怒放”的简短语句将故事的精髓提炼出来。

1.蒲柏的身高没有超过1.37米,却成为18世纪英国文学界的巨人。

2.①12岁那年,他发表了第一首诗作。

③21岁时,他出版了《田园诗集》,成为18世纪伟大的诗人。

3.是姑妈的这句话打动了他,消除了他内心的自卑和怯弱,敞开心扉去融入生活,也是这句话激励他在成长的路上继续前行。

4.“总有一天,我要把我写的诗念给你听,并且让你喜欢。

”马车夫的话从侧面烘托了蒲柏巨大的恒心和毅力,表明他这朵“小花”开放的不易。

5.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