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业宏观详细笔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9452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鸿业宏观详细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鸿业宏观详细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鸿业宏观详细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鸿业宏观详细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鸿业宏观详细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鸿业宏观详细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鸿业宏观详细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鸿业宏观详细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鸿业宏观详细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鸿业宏观详细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鸿业宏观详细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鸿业宏观详细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鸿业宏观详细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鸿业宏观详细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鸿业宏观详细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鸿业宏观详细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鸿业宏观详细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鸿业宏观详细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鸿业宏观详细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鸿业宏观详细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鸿业宏观详细笔记.docx

《高鸿业宏观详细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鸿业宏观详细笔记.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鸿业宏观详细笔记.docx

高鸿业宏观详细笔记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

——高鸿业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第十八章失业及通货膨胀

第十九章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

第二十章国际经济部门的作用

第二十一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第二十二章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

第二十三章西方经济学及中国

框架:

——宏观经济学最终目标,寻找保持国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对策。

——产品市场

--AD曲线——货币市场——IS—LM-BP模型

——短期决定及对策——国际市场

国民收入——AS曲线—-劳动市场(总量生产函数)

—-长期决定及对策—-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

——有关国民收入的短期决定的不同意见和对策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1、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1)两大体系:

①MPS:

SysgtemofMaterialProductBalance,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前苏联.

②SNA,SysgtemofNationalAccounts,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引入绿色GDP的原因:

原有GDP指标的局限性

①它不能反映社会成本;

②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方式付出的代价;

③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

④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

⑤不能反映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状况。

(3)2003年,我国采用SNA

2、核心指标-—国内生产总值:

GDP

(1)价值增值:

企业在某年的产出

(2)→“最终产品”:

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

(3)→GDP:

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①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②是“生产”的而非“售卖”掉的最终产品;

③计算的范围是一国,是一个地域概念,相对应的GNP是国民概念;

④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

⑤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⑥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4)由“产出=收入”:

为什么?

—因为企业生产的价值都要转化为生产要素报酬和企业利润;

“产出=支出”:

为什么?

—因为最终产品的销售收入,就是最终产品购买者的支出。

→GDP的三种核算方法:

①生产法:

通过核算各行各业在一定时期生产中的价值增值来求得;

②支出法:

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总和来求得;

③收入法:

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来求得。

3、支出法核算GDP:

(1)核算最终产品的总卖价,即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

(2)→GDP=C+I+G+(X—M)

理解:

①C:

消费支出,指居民个人消费,不包括建造住宅;

②I:

投资,—-总投资=净投资+重置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

③G:

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不包括转移支付和公债利息;

④X—M:

净出口=出口-进口,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

4、收入法:

(1)用要素收入,即企业的生产成本来核算。

(2)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①工资,包括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

利息,银行存款利息,但不包括政府公债利息和消费信贷利息;

租金,包括出租土地、版权、房屋等收入;

②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如医生、律师等。

③公司税前利润,包括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及公司未分配利润等;

④企业转移支付:

包括企业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账

间接税:

包括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

⑤资本折旧.

5、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1)NDP=GDP-折旧

(2)NI=NDP-间接税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3)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政府转移支付

(4)DPI=PI-个人所得税

6、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储蓄—投资恒等式

(1)两部门:

个人+企业

——支出:

Y=C+I

——收入:

Y=C+S→I=S

解析:

上述储蓄-投资恒等式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投资的恒等关系.这种关系是计划状态下的关系,而不是实际状态。

(2)三部门:

个人+企业+政府

——支出:

Y=C+I+G

——收入:

Y=C+S+T,→I=S+(T-G)

-—T=T0—Tr,政府净收入=全部税金收入-政府转移支付

(3)四部门:

个人+企业+政府+国外部门

—-支出:

Y=C+I+G+(X-M)

—-收入:

Y=C+S+T+Kr→I=S+(T-G)+(M—X—Kr)

-—Kr:

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

7、名义GDP和实际GDP:

(1)一国GDP变动两因素:

①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变动;

②物品和劳务的价格的变动.

(2)→名义GDP:

按当年价格计算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

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

(3)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4)GDP平减指数=GDP折算指数,计算口径相似,表达意义有所区别

——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走向。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凯恩斯主义中仅包括产品市场的理论

1、均衡产出:

(1)假定最简单的经济关系:

①二部门经济:

家户部门的消费和储蓄;企业部门的生产和投资;

②凯恩斯定律:

内容:

AD变动,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背景:

1929-1933大萧条时期,工人大批失业,资源大量闲置,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总需求增加,只会使闲置的资源得到利用,生产增加,而不会使资源的价格上升。

适用:

短期分析,因为在短期中,价格不易变动,或者说具有粘性。

③假定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为零,这样GDP、NDP、NI和PI就相等。

(2)→均衡产出:

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经济社会的产量或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

E=y=c+i,[图]

说明:

1用小写字母表示,分别代表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实际产出,而不是大写所表示的名义产出、消费、投资。

2国民收入决定理论→c,i代表实际想要的

国民收入核算→C,I代表实际发生的。

(3)→i=s,代表“计划投资=计划储蓄”

2、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绝对收入消费理论

(1)为什么要引入消费函数?

因为:

均衡产出=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

—-分析总需求各组成部分

—-首先要分析消费如何决定

——主要由收入决定

(2)消费函数(消费倾向):

c=c(y)—-消费曲线[图]

—-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3)边际消费倾向:

MPC-—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平均消费倾各:

APC

(4)线性消费函数:

c=c(y)=α+βy

MPC=β0

α:

自发消费;βy:

引致消费。

(5)由家户消费函数推导社会消费函数的局限性:

①国民收入分配,富有者MPC较低,贫穷者MPC较高,因此,国民收入分配越不均等,社会消费曲线越是往下移;

②政府税收政策:

政府税收最终用于公众消费,使消费数量增加,社会消费曲线会向上移动.

③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比例越大,消费就少,储蓄就多。

3、储蓄函数:

s=s(y),表示储蓄及收入的关系[图]

(1)B点:

储蓄曲线及横轴的交点,即收支平衡点。

(2)MPS、APS

(3)线性储蓄函数:

s=y-c=-α+(1-β)y

(4)消费函数及储蓄函数的关系:

①二者互为补数:

c(y)+s(y)=y

②MPC+MPS=1

APC+APS=1

4、其他消费理论:

(1)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美]杜森贝利

①内容:

消费者会受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地决定。

②→短期消费函数及长期消费函数。

[图]

③核心:

“棘轮效应”:

——消费者易于随收入提高而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

④示范效应: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要受周围人们消费水准的影响。

(2)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美]弗朗科.莫迪利安尼

①强调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

②基本理论:

C=aWR+cYL

WR:

实际财富;a:

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

YL:

工作收入;c:

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③结论:

-—总储蓄和总消费会部分地依赖于人口的年龄分布;

——社会上中年人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下降;反之年轻人和老年人多.

(3)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

[美]米尔顿。

弗里德曼、

①永久收入:

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

②结论:

政府想通过增减税收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是不能奏效的,因为减税而增加的收入,并不会立即都用于消费。

5、乘数论:

一种以边际消费倾向为基础,说明投资和收入之间存在倍数关系的理论.

6、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1)使用消费函数来决定收入:

联立方程:

y=c+i(收入恒等式)

c=α+βy(消费函数)→y=

(2)投资乘数:

收入的变化及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比率.

k=1/(1—β)=1/(1-MPC)=1/MPS

7、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

(1)i+g=s+t

(2)例题:

引入税收t  后,定量税/比例税

(3)y=c+i+g=α+(β—t)y+i+g→y=

(4)各种乘数:

①投资乘数:

k

②政府支出乘数:

kg=k

③税收乘数:

kt=-β/(1—β)

④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ktr=β/(1-β)

⑤平衡预算乘数:

kb

——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及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问:

为什么政府购买水平对宏观经济活动的效果要大于改变税收和转移支付的效果?

8、四部门经济:

→对外贸易乘数:

1/(1-β—γ)

-—γ:

边际进口倾向。

 

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

→国民收入y→利率水平r

→IS-LM分析[英]希克斯

1、凯恩斯理论:

(1)基本框架:

(2)数学推导:

储蓄函数:

投资函数:

—-IS曲线

产品市场均衡条件:

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供给函数:

--LM曲线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

→IS-LM分析: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收入y和利率r。

2、投资的决定:

(1)经济学中的投资:

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如新建厂房.

生活中的投资:

资产权的转移,如购买证券、土地等其他资产。

(2)影响因素:

——实际利率r=名义利率-通胀率

-—预期收益率;投资风险等。

(3)MEC:

资本的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

-—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

-—公式:

——如果MEC>i,则该投资就值得。

——从单个MEC到市场MEC。

[图]

(4)MEI:

投资的边际效率曲线

①由于资本品供给价格R的上升而被缩小了的r的数值;

②为什么引入MEI?

MEC无法使未来收益折合成等于资本供给价格的现值。

③MEC及MEI的关系:

MEC〉MEI,即MEI曲线更陡峭。

3、IS曲线:

(1)推导:

两部门经济

令c=α+βy

i=e—dr→y=(α+e-βy)/(1—β)[图]

i=s或r=(α+e)/d—(1—β)y/d

→IS曲线:

该曲线上任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相等,产品市场实现均衡。

(2)IS曲线斜率影响因素:

[1-β(1—t)]/d

①d:

投资需求对于利率的反应程度,d越大,斜率越小,曲线越平坦。

②MPC:

β;

③三部门经济中,比例所得税例t:

比例税率.

(3)IS曲线的移动:

——研究当相应因素变化时,曲线移动的方向以及移动幅度。

[图解]

①i:

投资需求增加?

②s:

储蓄意愿增加?

→各自相应的乘数效应。

③g:

政府支出增加?

④t:

政府税收增加?

4、利率的决定:

(1)凯恩斯基本理论:

货币需求决定利率.

(2)流动性偏好:

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流动性偏好陷阱”:

当人们认为利率不大可能下降,或者说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上升而只会下跌时,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持在手中的情况.

(3)货币需求三大动机:

①交易动机——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

②谨慎动机-—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③投机动机-—人们为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4)→货币总需求函数:

L=L1+L2=L1(y)+L2(r)=ky–hr

(5)货币供给:

m,是一个外生变量。

[垂直线]

5、LM曲线:

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的收入及利率的关系。

[图]

(1)推导:

由货币供给=货币需求

→m=ky–hr

→y=hr/k+m/k;或r=ky/h–m/h

(2)斜率:

k/h

——取决于货币交易曲线的斜率和货币投机需求曲线的斜率

→划分三大区域:

[图]

①凯恩斯区域:

“萧条区域”

当r极低时,L2水平,推出LM水平,

此时扩张性货币政策无效,扩张性财政政策有效

②古典区域:

当r极高,L2=0,此时,LM垂直。

③中间区域:

k/h〉0

(3)LM曲线的移动:

--只有当m/h变化时,曲线才会移动,而通常假定LM斜率不变,因此假定k和h都不变,这样,LM曲线的移动就只能是实际货币供应量m变动,而m是由名义货币供给M和价格水平P决定的,即m=M/P,因此:

1M:

增加,LM向右下方移动;

2P:

上升,LM向左上方移动。

6、IS—LM综合分析:

(1)两个市场综合分析的原因?

-—解决凯恩斯循环悖论:

利率通过投资影响收入,而收入通过货币需求又影响利率。

(2)划分四个象限:

研究超额供给/需求[图]

第I象限:

i

……………

(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下IS、LM曲线的变动,及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的决定。

[图]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如何运用IS—LM模型分析西方经济政策的作用和效果.

1、挤出效应:

(1)指政府支出的增加,导致利率上升,从而抑制私人投资或消费的效果。

(2)影响因素:

①kg:

政府支出乘数;

—-正向:

②k:

货币需求对产出的敏感程度;

③d:

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

——反向:

④h:

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

2、财政政策:

(1)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从而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2)影响因子:

r、c、i、GDP

(3)效果分析:

[图解]

当LM曲线斜率不变时

d越大→IS曲线斜率越大→IS曲线越陡→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化就越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好。

如何从“挤出效应”加以理解IS曲线斜率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

IS斜率大小主要是由投资的利率系数所决定,IS越平坦,表示投资的利率系数越大,即利率变动一定幅度所引起的投资变动的幅度越大.若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敏感,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利率上升时,就会使私人投资下降很多,就是“挤出效应"较大。

因此,IS越平坦,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被挤出的私人投资就越多,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得越少,即政策效果小。

(4)当IS曲线斜率不变时:

[图解]

①LM斜率小→凯恩斯区域,经济萧条区域→财政政策效果好;

②LM斜率大→古典区域,充分就业区域→财政政策效果差。

--为什么会存在这种情况?

因为LM曲线斜率较大,即曲线较陡,表示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h较小,或者说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反应不灵敏,这意味着一定的货币需求增加将使利率上升较多,从而使私人部门投资产生较大的挤出效应.

(5)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IS⊥LM[图]

——此时,财政政策有效,货币政策无效.

3、货币政策:

(1)指政府货币当局即央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2)影响因子:

r、c、i、GDP

(3)效果分析:

当LM曲线形状基本不变时:

[图]

——IS曲线越平坦,LM曲线移动(由于实行变动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

(4)当IS曲线斜率不变时[图]

——LM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越小。

——因为,LM平坦,表示货币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较大,即利率稍有变动就会使货币需求变动很多,因而货币供给量变动对利率变动的作用较小,从而增加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就不会对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大影响。

——注:

衡量政策效果优劣的标志在于,查看曲线移动后,国民收入变化大小。

(5)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LM⊥IS[图]

(6)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①通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效果可能比较显著,但在通缩时期;

②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

③货币政策外部时滞性;

④开放经济中,资金在国际市场上的流动影响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4、两种政策混合使用:

(1)经济严重萧条:

双扩

(2)经济萧条但不严重:

扩财+紧货

(3)经济严重通胀:

双紧

(4)经济通胀但不严重:

紧财+扩货

5、“痛苦指数”=失业率+通货膨胀率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1、经济政策目标:

-—政府为增进社会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1)充分就业:

——指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失业——摩擦失业;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

--自然失业率:

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生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奥肯定律:

GDP增加2%,失业率降低1%。

(2)价格稳定:

价格总水平的稳定,即价格指数相对稳定.

(3)经济持续增长:

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持续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

2、财政政策:

(1)一般定义:

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俩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2)内容:

——政府支出:

政府购买、转移支付

——政府收入:

税收、公债

——按课税对象,分为财产税、所得税、流转税。

(3)自动稳定器——内在稳定器:

①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行动。

②通过三项制度发挥作用:

—-政府税收和支出的自动变化;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4)斟酌使用(权衡性)的财政政策:

-—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

(5)→功能财政思想:

——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实行。

(6)→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①引发预算盈亏的原因:

经济情况本身的变动;财政政策变动。

②为什么引入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或称潜在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盈余。

——及实际预算盈余的区别?

——两个重要作用:

一是把收入固定在充分就业水平上,消除经济中收入水平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从而能更准确地反映财政政策对预算状况的影响.

二是使政策制定者更充分注重充分就业问题.

(7)弥补赤字的两个方法

①出售政府资产;

②借债:

—-货币筹资,央行增发货币

——债务筹资,举债

(8)西方财政分级管理模式:

中央、地方、中央及地方共享.

3、货币政策:

(1)货币创造乘数:

k=(rc+1)/(rd+re+rc)

①rd:

法定存款准备率

②re:

超额准备率

③rc:

提现率(现金漏损率)

(2)高能货币(基础货币或货币基础):

是存款扩张的基础。

=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

——数学推导:

(3)债券价格及市场利率的关系—-反向

市场利率=(债券到期本息–债券市价)/债券市价

(4)货币政策工具:

——央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从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经济目标。

①再贴现率:

[上升→实际准备率上升→k下降]

②公开市场业务:

央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

——作用途径:

通过控制准备金和有价证券价格,从而调控利率r。

③变动法定存款准备率rd。

4、资本证券市场:

(1)证券投资风险类型:

①系统性风险:

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变动而影响所有证券收益的风险.

-—如市场、利率、通胀风险。

②非系统性风险:

由于市场、行业及企业本身的特殊因素给个别企业证券带来的风险。

——如违约、企业经营、信用、行业风险。

(2)基础证券市场

(3)金融衍生品市场

5、西方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20世纪30年代至今,分三个阶段

-—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总是和其理论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1)20世纪30年代:

凯恩斯需求管理思想:

①背景:

大萧条时期

②内容:

政府应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总需求管理。

③发展:

美国凯恩斯主义者将凯恩斯的学说和传统的古典经济学(即现在微观经济学的前身)结合起来形成了“新古典综合派”

④主要成果:

——希克斯的IS—LM模型

——消费函数理论

-—投资理论:

乘数—加速数模型

——货币需求理论:

鲍莫尔、托宾的货币交易需求平方根法则

——经济增长理论:

哈罗德-多马模型、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

——失业和通胀方面:

菲利普斯曲线

——经济学数量化:

克莱茵等的计量经济模型。

(2)20世纪70年代—-“滞胀”,失业和通胀并存.

经济自由主义思潮:

①货币主义学派:

米尔顿。

弗里德曼

②供给经济学派:

里根

③理性预期学派:

卢卡斯、萨金特,—-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博弈论在宏观经济政策理论中的应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3)20世纪80年代前后: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取消价格水平固定不变的假定,着重说明产量和价格水平的关系

1、总需求:

-—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1)总需求函数:

定义为产量y和价格水平P之间的关系。

总需求曲线:

社会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的反方向变化关系。

[图]推导:

P上升→r上升→i下降→y下降

(2)利率效应:

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

实际余额效应:

价格水平的上升导致货币和其他固定资产实际价值降低。

(3)问:

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

为什么在IS—LM模型中,由价格水平P的变动,可以得到总需求曲线?

答:

①在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理论中,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主要是由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反映。

②在IS-LM模型中,一般价格水平P被假定为一个常数(参数)。

在价格水平固定不变且货币供给为已知的情况下,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的收入水平。

[图解说明怎样根据IS-LM图形推导总需求曲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