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案百度云.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9474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教案百度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初中语文教案百度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初中语文教案百度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初中语文教案百度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初中语文教案百度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初中语文教案百度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初中语文教案百度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初中语文教案百度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初中语文教案百度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初中语文教案百度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初中语文教案百度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初中语文教案百度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教案百度云.docx

《初中语文教案百度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案百度云.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教案百度云.docx

初中语文教案XX云

初中语文教案XX云

【篇一:

白杨礼赞初中语文教案】

1、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1、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

2、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学习散文状物抒情的写法。

3、学习抗日军民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象征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了解本文由景及树、由树及人的思路。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写作背景

茅盾(1896-1981),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省桐乡县,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散文《风景谈》等。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

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

当时,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伪的疯狂“扫荡”,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烈的歌颂他们。

礼赞:

“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二、揭示学习目标(时间为1~2分钟)

1、导入: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

(教师板书课题)

2、本堂课的学习目标是:

(小黑板展示)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

(2)品析文中对白杨树外在形象的描写。

三、指导学生自学(时间为3分钟)五、检查自学效果(时间为5分钟)

(多叫几个学生回答,特别是后进生,可以更真实全面的反映出学生的掌握情况。

六、引导学生更正,指导学生运用(时间为10分钟)

(1)题,字词积累

(2)题:

课文1、4、6自然段在内容上有何特点?

有哪些地方写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明确:

都是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这是本文的线索。

(1)生长环境不平凡

(2)外形特征不平凡(3)内在品质不平凡

第(3)题:

理清线索,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

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第2—4段):

写白杨树不平凡的生长环境。

(高原风景图)

第三部分(第5—6段):

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和内在品质。

(白杨特写图)

第四部分(第7—8段):

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物人联想图)

第五部分(第9段):

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第(4)题

明确:

外在形象干:

“笔直”“一丈以内绝无旁枝”(正直)

枝:

“笔直”“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团结)

叶:

“片片向上”“没有斜生”(进取)

皮:

“有银色的晕圈”“淡青色”(质朴)

内在品质:

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六、当堂训练(时间为15分钟)

完成《基础训练》1、2小题。

第二课时

一、揭示学习目标(时间为1~2分钟)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2)感受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3)体会本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二、指导学生自学(时间为3分钟)

(1)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请用三个短语形容黄土高原的色彩、幅员以及地表特点?

(2)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

看到白杨树后的感觉如何?

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文章由树联想到了什么?

这种联想是如何展开的?

(4)读第五部分,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在括号内注明“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有什么用意?

(5)读第四部分,作者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又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时间为10分钟)

四、检查自学效果(时间为5分钟)

(多点几个学生回答问题,特别是后进生,可以更真实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自学情况。

有助于第五个环节的教学)

五、引导学生更正,指导学生运用(时间为10分钟)

(1)总印象:

一条大毡子。

色彩:

黄绿错综、幅员:

无边无垠、地表特点:

坦荡如砥。

(2)“雄壮”“伟大”,“单调”“恹恹欲睡”。

看到白杨树后“惊奇”。

作用:

(1)交代白杨树“不平凡”的生长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2)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高原的“雄壮”“伟大”正衬白杨树的不平凡,“单调”“恹恹欲睡”的感觉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

(3)树——人

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北方的农民

坚强不屈——哨兵

团结、力求上进——精神和意志

联系:

通过写白杨树的外形来表现白杨树的内在品质,进而赞美白杨树“不平凡”。

逐层加深。

第一句引人深思人与树的联系,为下文作铺垫。

第二句肯定白杨树的不平凡品质,显示树与人的内在关系。

第三句进一步明确白杨树象征着守卫家乡的抗战军民。

第四句肯定了白杨树的精神面貌,指出它象征了抗战军民的精神和意志。

四个反问句构成了排比句式,由浅入深地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

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

(补充:

茅盾曾经说过:

“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

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

这句话含贬意,意思是楠木虽然也有高高挺立的风姿,却自居高贵,缺乏内在美。

(5)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将白杨树和其他的树种进行对比。

(拟人、暗喻)。

六、当堂训练(时间为15分钟)

1、用象征手法,按照下列格式说一句话。

我由想到了,它象征了。

2、破折号的作用:

第二段的破折号表示解释,第三段的破折号表示话题的转换。

教学反思:

为了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我精简提问,精心设计了几个环节,着重解决象征手法的

理解和运用。

虽没有采用多媒体,但整个课堂紧凑高效。

作为一堂传统式的课堂,既讲究一课一得,更注重学生的阅读感知的培养。

这堂课最让我得意的可能还是课前及课尾让学生欣赏《小白杨》的歌曲,这首歌曲既吻合我的课题,在课前起到了情感铺垫和理解铺垫的作用,也达到了帮助学生理解象征这一手法的目的。

小小手段,不是课堂多色调的有意摆设,而是为目的而为之,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语文教学还是应该讲究为高效而设计,而不应该为所谓的精彩而有意为之吧。

与学生一起学习了《白杨礼赞》,凝眸回望,有不少的收获,也有些微的不足。

1、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比如:

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

?

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议一议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最欣赏的是哪一方面,说出欣赏的理由;想一想白杨树三不平凡象征什么;动手写一写今天的白杨又用来象征什么人,象征他们的什么精神;推荐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说出推荐的理由。

以上的教学环节,既抓住了重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学生不断的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也显现出来了。

尤其是动手写一写,更显现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所写的内容,虽只有50字左右,却百花灿烂,异彩纷呈。

2、注重了朗读,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很有必要多朗读。

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已之口,如出已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叩住学生的心灵,引起心灵的共鸣。

教学时,我注重了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朗读。

利用多媒体音配画听课文朗读,给学生的朗读配乐,自己声情并茂的范读,男女声分读,小组朗读,集体朗读。

这些方式和方法,不但给学生的朗读营造了情感气氛,而且又变换了朗读方式,既使学生有新鲜感,又使学生与作者思想相碰,情感相激,产生心灵的共鸣。

【篇二: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看云识天气》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看云识天气》教案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第五中学《真情语文工作室》张同平

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重点)

2.复习巩固比喻这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

(重点)

3、掌握二种寻找文段中心句的方法:

(1)全文的中心句的找法:

文中明确阐述题目之意,即点题的句子。

例:

本文题目是“看云识天气”是一个观点,原文中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就阐述了题目之意,看云可以识天气,点题。

所以它就是全文的中心句。

(2)几个段的中心句的找法:

先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再找对其具体的阐述的句子。

例:

练习一1要求用课文中的原话写出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

这道题实际上就是要找文段的中心句,那么先要弄清文段的主要内容,即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然后找对其具体的阐述的句子,就是第二自然段的“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睛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这句话实际上是3-5自然段的“纲”——中心句。

4、学会搜集一些资料,加深对看云知识和天气知识的了解。

教学课时:

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放入上节课尾作业)

1.预习读书笔记(第二天交)

(1)标题居中,时间靠右。

(2)作家作品

(3)生字词(读一读,写一写。

要求找出来的词见p82)

(4)归纳段意,归纳层意,每层层意不少于10字

(5)摘抄优美句段(长抄一句,短抄多句)

(6)评析优美句段任选一项来写

(7)仿写优美句段(句段要相同或相似)

2.从上述词中任选三个,组成一段100-200字的文章。

(放入周记本,用大作文本,每周一交。

至于篇数,学几课就有几篇)

格式:

第一行中间写课题名字,第二行写所选的词,第三行空两格写正文。

3.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

1、上课前请大家看黑板上的三条谚语,把它们抄在练习三2,猜猜这两条谚语是说什么意思?

“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钩钩云气象上叫做钩卷云,它一般出现在暖锋面和低压的前面,钩卷云出现,说明锋面或低压即将到来,是雨淋淋的先兆。

但是,雨后或冬季出现的钩钩云,则会连续出现晴天或霜冻,所以又有“钩钩云消散,晴天多干旱”,“冬钩云,晒起尘”的谚语。

“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根据云的移动方向来预测阴晴,云向东、向北移动,预示着天气晴好;云向西、向南移动,预示着会有雨来临。

云的移动方向,一般表示它所在高度的风向。

这一谚语说明的是云在低压内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

它适用于密布全天、低而移动较快的云。

“西北天开锁,明朝大太阳”:

指阴雨天时,西北方向云层裂开,露出一块蓝天,称“天开锁”。

这说明本地已处在阴雨天气系统后部,随着阴雨系统东移,本地将雨止云消,天气转好。

析:

以上三条谚语都跟云与天气有关,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这就是我们将要学的第17课:

看云识天气。

2、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板书),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

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它告诉我们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而天气的变化自有他的征兆。

即看云可以识天气。

三、正课

1、标注7个自然段,快速阅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层并归纳段层意。

析:

见书相应笔记。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第一层(第2-5段):

根据天空中云的形态、位置、薄厚来推测天气的情况。

第二层(第6段)根据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第三部分(第7段):

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现在从分段层的思路中,老师教给大家两种找文段中心句的方法,这个笔记大家记在课题的最上面。

掌握二种寻找文段中心句的方法:

(1)全文的中心句的找法:

文中明确阐述题目之意,即点题的句子。

例:

本文题目是“看云识天气”是一个观点,原文中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就阐述了题目之意,看云可以识天气,点题。

所以它就是全文的中心句。

例:

练习一1要求用课文中的原话写出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

这道题实际上就是要找文段的中心句,那么先要弄清文段的主要内容,即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然后找对其具体的阐述的句子,就是第二自然段的“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睛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这句话实际上是3-5自然段的“纲”——中心句。

完成第二然段的笔记。

3、从上面的分段层中,我们会了现本文的结构层次是非常清晰的,这点不仅反在全文上,而且每个自然段的层次也很清晰。

我们来看第一自然段。

读第一自然段,这个自然段是概述,结构语言都很有特点。

结构总分总(见书完成笔记);语言比喻,对比修辞。

关于比喻我们书上有一道练二,仿写,课堂完成。

作业:

完成预习笔记

第二课时

4、下面我们来看看到底如何看云识天气。

大家先看到练习一2,在练习中标注符号。

再在3-6自然段划出。

附表:

晴天云简表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的光彩简表

5、在说明文中,语言的运用讲究准确性,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前提条件,所说在用词上往往需要把握分寸。

否则就会出现不准确的误差。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大家看到第二自然“往往”“常常”,用方框把这两个词圈出来。

这两个词能否去掉?

析:

不能去掉。

“往往”“常常”指一般的情况,但又不是绝无例外,说明得恰如其分,表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笔记在p79上面)

象这样的词语在文中还有:

1节有时;3节有时、一般?

?

四、小结

综述全文,文章彩用的是生动说明,通过大量的比喻、拟人、引用谚语及动态、静态的描摹,在准确的基础上把事物说明得生动、形象。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相关的知识。

五、作业:

练习册及串词成段。

【篇三:

七年级语文上册《看云识天气》教案4】

七年级语文上册《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哈尔滨市特殊教育学校张欣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

看云识天气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时间观察中的经验总结。

为了把这一事理说清楚,本文紧扣课题逐层说明,因此在内容上并不难理解,主要是介绍根据云的形状和云彩两种方法来识别天气,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本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读来饶有趣味。

全文比喻贴切,拟人自然,对比鲜明,语气贯通,既准确,又形象,真可谓妙笔生辉。

另外,文章还大量引用了民间谚语,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趣味性,读时应加以细细品位。

本堂课应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并利用所创设的情境,重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教的学生是十七八岁的听障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对事物也能产生自己的观点,但由于听障他们在观点的表达上有很大的难度。

而且对抽象的词语的理解也比较困难。

教法学法:

1、通过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只有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才能真正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通过集体的力量,达到启发每一个成员的效果。

我在这一课教学设计中,让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小组学习“云的种类和所预示的天气”来培养学生分工合作、主动探究的能力。

2、在学生的亲身情感体验中去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新课程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我们认为应引导学生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促进两个世界的交汇。

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促进理解,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激发联想,生成创意。

因此我在本教学设计中让学生通过学习、亲身体验、联想发挥自己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及培养他们想要做出贡献的思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

2、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能根据天上的云彩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2、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作生动的说明。

3、培养学生的交际语言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教学难点:

云的形状、云彩种类繁多,变化复杂,难于区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音频)

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法表格汇报法激情表演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分段。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

1、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大家了解今天的天气情况。

那么,谁能告诉我今天的天气情况呢?

(学生回答)你是怎么知道的?

对,通过天气预报我们能够准确知道某天的天气情况。

但是大家想过没有,假如你正在外地旅游,身边没有天气预报,为了避免被雨水淋湿的尴尬,你该怎么办呢?

今天,让我教给大家一招识别天气的方法:

看云识天气(幻灯片1演示)。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文章的内容,理清了文章的结构。

那么谁愿意说一说,这篇文章分几段?

每段都写了哪些内容?

3、教师过渡: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一段思考问题:

①天上的云有什么特点?

②作者用什么修辞方法来描写千变万化的云?

能读一读句子吗?

③云和天气有怎样的关系?

(请在课文中找一句恰当的话来概括)

4、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云预示着什么样的天气呢?

下面的时间同学们可以分组来学习。

看看作者介绍了哪些云?

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句,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

5、讨论、探究。

老师这有三张表,同学们可以边读课文边讨论并把表格填好。

6、汇报。

每张表配合教师小节。

晴天云简表

雨天云简表

光彩识天简表

7、教师:

同学们汇报的都非常好,可以看出同学们讨论、学习、配合得非常认真和默契。

那么通过学习,你们说天上的云美不美啊?

现在假如你就是天上的一片云,你愿意做哪种云?

谁愿意说一说,介绍一下自己的样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做这种云?

8、示例“hai!

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

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