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49279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0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厦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厦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厦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厦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厦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厦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厦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厦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厦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厦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厦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厦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厦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厦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厦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厦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厦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厦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厦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厦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厦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厦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厦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厦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选择题(共3题;共6分)

1.(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记者在交谈中发现,绝大多数人对如何确保“秒杀”的高成功率三缄其口,有的甚至以为遇到了来探底的同行而将记者的账号拉入“黑名单”。

B.“织围脖”(即“写微博”)是当前的时尚,不仅名人热衷于“织围脖”,普通人也纷纷成为“织男”“织女”,乐此不疲。

C.在伦敦奥运会男子1500米自由泳决赛中,孙杨一路领先,始终以快于世界纪录的速度稳步前进,其他选手只能望其项背。

D.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2.(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重庆市今年将扩大新区的建设力度,把它建为一个集行政、办公、旅游、度假、教育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

B.今年大蒜价格是去年同期的40多倍,业内人士认为,大蒜价格高涨的原因是“大蒜减产、甲流暴发、游资炒作”三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C.火车票实名制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杜绝票贩子,更能有利于维护公民乘坐火车的权利,改善当前火车票销售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

D.风力发电是风能利用的重要形式,也是目前可再生能源利用中技术最成熟、最具规模化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之一。

3.(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林语堂先生说,中国的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

     ?

    ?

      ?

     ?

年华如水静流,中国人是多情的、善感的。

虽然我们不都是诗人,可总会在人生的某种时刻,忽然间诗情上涌:

      ;     。

那就让我们从寻找中国诗歌的意象开始,从一草一木,从春花秋月开始起程,沿着诗歌的通幽曲径,抵达我们的心灵深处。

①总会有那样一个节点,我们品味人生,心绪万千

②成年跌宕时,我们谁不曾在诗酒中流连

③我们谁不曾登高看水阔山长?

我们谁不曾渴望逃离喧嚣,寻访静谧的田园

④我们谁没有经过春来秋往的涤荡?

我们谁没有经历日月交叠的轮转

⑤总会有那么一个契机,我们想寻找真实的自己

⑥少年飞扬时,我们谁不曾向往长剑狂歌的豪侠倜傥

A.⑥②④③⑤①    

B.⑥③②④①⑤    

C.④②⑥⑨⑤①    

D.④③⑥②①⑤    

二、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38分)

4.(6分)(2019高三下·唐山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口述历史旨在以访谈方式发掘、采集、整理与保存口述者的历史记忆,呈现口述者经历的历史真实。

真实是历史的灵魂,然而口述历史因为经由口述者的记忆,叙述以及访谈者的文本整理这些环节往往使客观的历史发生变形甚或失真。

首先是历史记忆的问题。

历史真实经过口述者的记忆存储、保持与回忆诸环节的过滤与筛选,形成了历史记忆。

这中间口述记忆的特殊机能而使历史事实有所变形,并非全部的历史真实都存储为历史记忆,大脑中存储的历史记忆之真也与历史之真有较大的间隔和差距,历史记忆的真实已经对客观存在的历史真实打了一些折扣。

可以说,口述者的历史记忆之真不再是全部的历史真实,而是选择后的部分历史真实,是经过记忆本身过滤和阻隔后的部分历史真实。

然后是历史叙述的问题。

历史记忆的呈现是以语言和文字为中介的,以语言表述出来的就是口述,以文字表述出来的就是文献。

语言和文字将存储于大脑中的历史记忆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受语言的限制和阻隔后呈现出来的历史记忆,往往既非记忆的全部、也非记忆的准确呈现。

记忆在呈现中既有数量的减少,更有内容的变形甚或失真。

在历史记忆转变为历史叙述过程中,心理、生理及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着历史记忆的呈现结果。

最后是文本整理的问题。

口述历史有双重主体,访谈者与口述者必须共同参与。

访谈者对口述历史的文本整理,实际上是对口述者呈现的历史记忆进行主观的检验、修订、补充和取舍。

经过访谈者这道工序的过滤与阻隔,口述者叙述的记忆中的历史事实再次经过处理。

历史之真经过记忆、叙述、文本整理的过滤和阻隔,口述历史的历史真实实在堪忧。

我们应该坦然承认口述历史存在着某种失真及不可靠性。

为了保证口述历史文本的真实,必须着力保证历史记忆的真实和历史叙述的真实。

历史记忆受其内在机制及自然因素的影响,其真实性很难为口述者所左右,但历史叙述的真实则是口述者所能把握的。

所以,口述历史的主要环节应该放在历史记忆呈现过程中,研究影响历史记忆呈现的多重因素,从而将历史记忆完整而准确地以语言表述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历史记忆尽可能真实地呈现出来。

历史的真相是唯一的,口述者对历史之真的追寻很像是瞎子摸象,自以为摸到了历史真相,但他所触摸到的仅仅是部分的历史真相,是其历史记忆中的部分真相,离客观存在的历史之真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口述历史研究,就是这样一种以挖掘历史记忆的方式无限逼近历史真实的追逐历程。

(摘编自左玉河《口述历史视域中的真实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语言的限制和阻隔,口述者呈现存储于大脑中的历史记忆欠完整、准确。

B.口述历史发生变形甚或失真的原因只是在口述历史的形成过程中主观因素多。

C.访谈者对口述者的历史叙述进行的文本整理过程就是访谈者主观处理的过程。

D.口述者历史记忆、历史叙述两者的真实程度决定着口述历史文本的真实程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交代口述历史研究目的之后,文章提出口述历史存在变形或失真的问题。

B.文章主体从历史记忆、历史叙述、文本整理三个环节阐述历史失真的原因。

C.文章分析制约口述历史真实的诸多因素,提出了确保口述历史真实的方法。

D.文章写作的目的是减少口述历史的变形或失真,最大限度逼近历史的真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口述历史研究的对象是口述者的历史记忆,因此保证历史记忆真实的因素是研究核心。

B.访谈者对口述者呈现出来的历史记忆进行的检验、修订、补充和取舍会造成历史的失实。

C.口述者如果有很高的语言造诣,对历史记忆的叙述就会完全避免史实的变形甚或失真。

D.如果口述者的历史记忆、历史叙述跟历史事实吻合,口述历史文本就与历史真实吻合。

5.(18分)(2016高二上·弥勒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生也如跨栏

人生也如跨栏。

毫无疑问,曾经的“跨栏王”刘翔一路跑来可谓顺风顺水,意气风发。

13岁时他获得上海市少年田径锦标赛乙组冠军,19岁打破男子110米栏亚洲纪录,并打破和刷新了保持长达24年之久的110米栏世界青年纪录;2004年雅典奥运会他以12秒91平了世界纪录,夺得了金牌,成为中国田径项目上的第一个男子奥运冠军;2006年7月12日,他以12秒88的成绩获得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奖赛金牌,并打破沉睡13年之久的世界纪录;2007年8月31日,在日本大阪的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10米栏决赛上,他又以12秒95获得冠军,从而成为首个集奥运会冠军、世锦赛冠军和世界纪录保持者于一身的男子110米栏大满贯得主。

然而,当古巴田径运动员戴伦·罗伯斯2008年6月13日在男子110米栏的比赛中跑出了12秒87.打破了刘翔创造的12秒88原世界纪录,人们满怀期望刘翔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罗伯斯一决雌雄卫冕冠军时,刘翔却因伤退出了比赛,冠军由罗伯斯夺得。

雄鹰折翅,刘翔一下子从“神坛”跌落下来。

懦夫!

骗子!

装病!

丢尽了中国人的脸。

虽然大部分人满是宽容、同情和理解,但谩骂、质疑和轻视仍长期弥漫。

其实,刘翔的脚伤已积重难返,北京奥运会前的一些比赛他是咬牙硬挺着的。

北京奥运会在候场时他狠狠地用右脚踹墙壁,以痛止痛。

在休息室里,师傅、指导和队医,三个人摁住他的脚,在他右脚跟腱处不停敲打,让疼痛处麻掉。

当时他鬼哭狼嚎地叫,整个身体都在发抖,浑身直冒冷汗。

这些外人怎能知道。

期望愈高,失望愈大。

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谁让你是英雄。

接下来是治疗脚伤,远赴美国。

他躺在手术台上,主刀医生克兰顿惊呼:

“你是怎么坚持的!

翔,你知道吗,跟腱处的伤势,就等于你的鞋底里藏着很多小沙子,你天天踩着他们训练、比赛,你,太不可思议了,你太幸运了,否则早就可能倒下了……”

其实,刘翔本来早就要“倒下”,“刘翔加油”、“刘翔哥哥加油”,及至“刘翔叔叔加油”,

让他很感动,他不想大家失望,所以他一直在勉强坚持。

经过治疗和康复,2009年9月20日,黄金联赛上海站,刘翔以13秒15拿到亚军,但他心中的那口气还是顺不过来。

他认为自己再也无法进一步突破了,“我脚不行了,我不想比赛了,我只想混到退役算了……”

“我们也不要求你太多,你还年轻,要学会珍惜。

你现在退役我们也没意见,但是这个结,只有你自己去解开。

你要记住,人的一生要跨过无数的栏,你现在所经历的只是其中的一个……”

那一夜,父子俩泪眼相对。

父亲的这些话,刘翔牢牢地铭记在心间。

2010年5月23日晚,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刘翔只跑出了13秒40.名列第三,甚至还排在史冬鹏之后。

对此,刘翔并不沮丧。

他深知,他最大的对手是自己,他现在不是在和别人比,是在和自己跑。

于是,他与师傅孙海平开始了一段从零开始的真正复兴。

他们又两次赴美进行康复治疗。

20多天的美国训练,刘翔瘦了8斤。

之后是科学的、系统的、大剂量的训练,刘翔也跑到过13秒以内。

师傅说:

“重夺世界冠军,这不是白日做梦。

2010年11月24日,经过27个月的沉寂和洗礼,在第16届亚运会上,刘翔有保留地以13秒09打破110米栏亚运会纪录实现三连冠,外界齐声高呼“王者归来”。

刘翔说,这枚金牌,这个成绩,意义非凡,不亚于雅典奥运会的那枚金牌。

刘翔豪气十足地向罗伯斯下战书,要把世界纪录抢回来。

人生是在跨栏,只有鼓足勇气、豪情满怀地跨越挫折、失败和心灵障碍的栏架,才能跃上辉煌之巅。

选自《哲理》2011年第四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2004年雅典奥运会他以12秒91打破了世界纪录,夺得了金牌,成为中国田径项目上的第一个男子奥运冠军。

B.2008年北京奥运会刘翔因伤退出了比赛,虽然丢尽了中国人的脸,但大部分人仍能以宽容、同情、理解的态度对待他。

C.因伤退赛的刘翔,面对挫折、责难、误解曾经情绪低落,甚至不想参加比赛,这样写更显内容客观、真实,刘翔的形象也更为丰满。

D.“父亲”的话有理解,有安慰,有疏导,也有期待,正是这番话,解开了刘翔的心结,使他彻底地战胜了自己。

E.作者采用“卒章显志”的笔法,于结尾处点明了文章主旨:

只有鼓足勇气、豪情满怀地跨越挫折、失败和心灵障碍的栏架,才能跃上辉煌之巅。

(2)结合传记内容,简要分析刘翔能够在挫折中“跃上辉煌之巅”的原因。

(3)刘翔为什么说“这枚金牌,这个成绩,意义非凡,不亚于雅典奥运会的那枚金牌”?

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刘翔在挫折中跃起的故事对你有哪些方面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

6.(14分)(2019高二上·西城期中)阅读《边城》选文及相关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来人把话说完后,就问祖父的意见怎么样。

老船夫笑着把头点着说:

“大老想走车路,这个很好。

可是我得问问翠翠,看她自己主张怎么样。

”来人走后,祖父在船头叫翠翠下河边来说话。

翠翠拿了一簸箕豌豆下到溪边,上了船,娇娇的问他的祖父:

“爷爷,你有什么事?

”祖父笑着不说什么,只偏着个白发盈颠的头看着翠翠,看了许久。

翠翠坐到船头,低下头去剥豌豆,耳中听着远处竹篁里的黄鸟叫。

翠翠想:

“日子长咧,爷爷话也长了。

”翠翠心轻轻的跳着。

过了一会祖父说:

“翠翠,翠翠,先前来的那个伯伯来作什么,你知道不知道?

翠翠说:

“我不知道。

”说后脸同颈脖全红了。

祖父看看那种情景,明白翠翠的心事了,便把眼睛向远处望去,在空雾里望见了十六年前翠翠的母亲,老船夫心中异常柔和了。

轻轻的自言自语说:

“每一只船总要有个码头,每一只雀儿得有个巢。

”他同时想起那个可怜的母亲过去的事情,心中有了一点隐痛,却勉强笑着。

祖父说:

“翠翠,船总顺顺家里请人来作媒,想讨你作媳妇,问我愿不愿。

我呢,人老了,再过三年两载会过去的,我没有不愿意的事情。

这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想想,自己来说。

愿意,就成了;不愿意,也好。

翠翠不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装作从容,怯怯的望着老祖父。

又不便问什么,当然也不好回答。

祖父又说:

“大老是个有出息的人,为人又正直,又慷慨,你嫁了他,算是命好!

翠翠明白了,人来做媒的是大老!

不曾把头抬起,心忡忡的跳着,脸烧得厉害,①仍然剥她的豌豆,且随手把空豆荚抛到水中去,望着它们在流水中从从容容的流去,自己也俨然从容了许多。

见翠翠总不作声,祖父于是笑了,且说:

“翠翠,想几天不碍事。

洛阳桥不是一个晚上造得好的,要日子咧。

……”

翠翠不作声,心中只想哭,可是也无理由可哭。

祖父再说下去,便引到死去了的母亲来了。

老人说了一阵,沉默了。

翠翠悄悄把头撂过一些,祖父眼中业已酿了一汪眼泪。

翠翠又惊又怕,怯生生的说:

“爷爷,你怎么的?

”祖父不作声,用大手掌擦着眼睛,小孩子似的咕咕笑着,跳上岸跑回家中去了。

翠翠心中乱乱的,②想赶去却不赶去。

(取材于《边城》第十一章)

翠翠向竹林里跑去(注),老船夫半天还不下船,这件事从傩送二老看来,前途显然有点不利。

虽老船夫言词之间,无一句话不在说明“这事有边”,但那畏畏缩缩的说明,极不得体,二老想起他的哥哥,便把这件事曲解了。

他有一点愤愤不平,有一点儿气恼。

回到家里第三天,中寨有人来探口风,想明白二老是不是还有意接受那座新碾坊,顺顺就转问二老自己意见怎么样。

二老说:

“爸爸,你以为这事为你,家中多座碾坊多个人,你可以快活,你就答应了。

若果为的是我,我要好好去想一下,过些日子再说它吧。

我还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是应当得一只渡船:

我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

探口风的人把话记住,回中寨去报命,到碧溪岨过渡时,见到了老船夫,想起二老说的话,不由得不眯眯的笑着。

老船夫问明白了他是中寨人,就又问他上城作什么事。

那心中有分寸的中寨人说:

“什么事也不作,只是过河街船总顺顺家里坐了一会儿。

“无事不登三宝殿,坐了一定就有话说!

“话倒说了几句。

“说了些什么话?

”那人不再说了。

老船夫却问道:

“听说你们中寨人想把河边一座碾坊连同家中闺女送给河街上顺顺,这事情有不有了点眉目?

那中寨人笑了,“事情成了。

我问过顺顺,顺顺很愿意同中寨人结亲家,又问过那小伙子……”

“小伙子意思怎么样?

“他说:

我眼前有座碾坊,有条渡船,我本想要渡船,现在就决定要碾坊吧。

③渡船是活动的,不如碾坊固定。

这小子会打算盘呢。

中寨人是个米场经纪人,话说得极有斤两,他明知道“渡船”指的是什么,但他可并不说穿。

他看到老船夫口唇蠕动,想要说话,中寨人便又抢着说道:

“一切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可怜顺顺家那个大老,相貌一表堂堂,会淹死在水里!

老船夫被这句话在心上戳了一下,把想问的话咽住了。

中寨人上岸走去后,老船夫闷闷的立在船头,痴了许久。

又把二老日前过渡时落神气温习一番,心中大不快乐。

……

老船夫到河街顺顺家里,见到顺顺正同三个人打纸牌,不便谈话,就站在身后看了一阵牌。

牌既不散场,老船夫又不想即走,④顺顺似乎并不明白他等着有何话说,却只注意手中的牌。

后来老船夫的神气倒为另外一个人看出了,就问他是不是有什么事情。

老船夫方忸忸怩怩照老方子搓着他那两只大手,说别的事没有,只想同船总说两句话。

那船总方明白在身后看牌半天的理由,回头对老船夫笑将起来。

“怎不早说?

“没有什么,只是三五句话,我不便扫兴,不敢说出。

”船总把牌向桌上一撒,笑着向后房走去了,老船夫跟在身后。

“什么事?

”船总问着,神气似乎先就明白了他来此要说的话,显得略微有点儿怜悯的样子。

“我听一个中寨人说,你预备同中寨团总打亲家,是不是真事?

船总见老船夫的眼睛盯着他的脸,想得一个满意的回答,就说:

“有这事情。

”那么答应,意思却是:

“有了你怎么样?

老船夫说:

“真的吗?

那一个又很自然的说:

“真的。

”意思却依旧包含了“真的又怎么样?

老船夫装得很从容的问:

“二老呢?

船总说:

“二老坐船下桃源好些日子了!

二老下桃源的事,原来还同他爸爸吵了一阵才走的。

船总性情虽异常豪爽,可不愿意间接把第一个儿子弄死的女孩子,又来作第二个儿子的媳妇,这是很明白的事情。

若照当地风气,这些事认为只是小孩子的事,大人管不着,二老当真欢喜翠翠,翠翠又爱二老,他也并不反对这种爱怨纠缠的婚姻。

但不知怎么的,老船夫对于这件事的关心,使二老父子对于老船夫反而有了一点误会。

船总想起家庭间的近事,以为全与这老而好事的船夫有关。

虽不见诸形色,心中却有个疙瘩。

船总不让老船夫再开口了,就语气略粗的说道:

“伯伯,算了吧,我们的口只应当喝酒了,莫再只想替儿女唱歌!

你的意思我全明白,你是好意。

可是我也求你明白我的意思,我以为我们只应当谈点自己分上的事情,不适宜于想那些年青人的门路了。

老船夫被一个闷拳打倒后,还想说两句话,但船总却不让他再有说话机会,把他拉出到牌桌边去。

(取材于《边城》第十九章)

(注)二老从川东押物回茶峒需要坐渡船,翠翠因为害羞,不好意思给二老摆渡而躲进了竹林。

相关资料:

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原因较为复杂,经常被提及的有命运、性格、社会等三个方面,据此悲剧可以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

命运悲剧体现了人在命运面前的渺小,人的一生已在冥冥中注定,人很难改变要发生的事情,包括要经历的灾难;同时,也展示出人试图对抗命运的坚定意志和英雄主义气概,体现了人类生命的崇高性。

早在古希腊时期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命运悲剧就被阐释到了极致:

俄狄浦斯一次次的反抗、逃避自己的命运,却一步步地落入了命运的陷阱。

性格悲剧的起因是人物性格的弱点,性格的弱点会使行为方式存在缺憾,并最终导致悲剧。

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是这类悲剧的典型代表:

哈姆莱特的性格优柔寡断,对杀死仇人这一理所当然的举动却表现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迟疑,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戏剧的曲折性,使悲剧意味表现得更为充分。

社会悲剧是指由于社会的原因而造成的悲剧。

马克思、恩格斯反对将造成悲剧的原因仅仅归于主人公自身的过失或性格缺陷等主观方面,或不可知的神灵命运,认为要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来分析悲剧原因。

中外名著中表现社会悲剧的作品很多,如老舍的《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本来是个具有优良品质的劳动者,他纯朴善良,热爱劳动,一心想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但黑暗的社会现实使他一次次地失望和一步步地堕落。

作品展示了淳朴而美好的人性在那个污浊的社会里逐渐被毁灭的过程,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味。

当然,有很多悲剧并不是由一种原因导致的,而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也使得悲剧的内涵更加丰富。

(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老船夫希望翠翠有一个幸福的归宿,因此尽管自己觉得大老不错,但还是认为翠翠的婚事应该由她自己做主,不应该由长辈包办。

B.坐渡船的中寨人不想伤害善良的老船夫,因此说话吞吞吐吐甚至沉默不语;最后在老船夫的追问下才说出了顺顺与中寨团总结成亲家的事实。

C.中寨的团总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二老,陪嫁是一座碾坊;顺顺嫌贫爱富,因此不同意二老和翠翠的婚事,这说明顺顺是个贪财而寡情的人。

D.因为对大老的死亡心怀愧疚,也因为在婚事上和父亲有分歧,还因为对老船夫心生不满,二老坐船下了桃源,留下翠翠默默等待。

(2)下列对选文中四处画线语句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①句:

翠翠听说是大老来提亲,感到既甜蜜又羞涩,因此借剥豌豆、抛豆荚、望豆荚来掩饰自己的内心。

B.第②句:

翠翠想问明白母亲的事情,因此“想赶去”;但又怕爷爷想起以前的事情而伤心,因此“却不赶去”。

C.第③句:

二老觉得翠翠的心思难捉摸,因此说“渡船是活动的”;而中寨的姑娘态度明确,因此说“碾坊固定”。

D.第④句:

“似乎”二字表明顺顺可能已知道老船夫的来意,但对老人有点不满,因此装作不知道老人等自己说话。

(3)“相关资料”认为很多悲剧“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请结合选文或《边城》中的其他内容,根据“相关材料”从两个方面分析翠翠的故事带有悲剧色彩的原因。

(4)“选文二”的相关情节,在某版本的《边城》电影剧本中被改编为如下对话:

顺顺早估出了老船夫的意思,带着点怜悯的神色,问道:

“有什么事?

“我听一个过渡的中寨人说:

你预备同中寨团总打亲家,是不是真有其事?

”说罢,死死地盯着顺顺的脸。

顺顺的心里起了疙瘩,有意地说:

“有这事情。

“是真的吗?

“真的!

”顺顺眉头打结,斩钉截铁地答道。

老船夫装得很从容地问:

“二老呢?

“二老坐船下辰州出府去了……说是要自己赚一份家业。

年青人这样好,辛亥那年,我在那年纪已在陆军四十九标做什长了。

“可是,二老他的意思……”老船夫打断话头还想问下去。

顺顺沉下了脸,语声略粗地说道:

“伯伯,那事算了吧,我们的口只应当喝点酒了,莫再只想帮儿女唱歌!

小说中只写了一次老船夫关于二老的问话,该剧本中又增加了一次(即画线的句子),你认为这个改动好不好?

请根据语境,从表现老船夫或顺顺心理的角度说明你的理由。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1分)

7.(11分)(2020·河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也。

幼有至性,弱不好弄,博弈杂戏,初不经心。

勤苦厉精,以夜继日。

年十二,便能属文。

年十三,梁简文帝时在东宫,即引于宣猷堂听讲论难,为儒者所称。

及简文嗣位,尤加礼接。

起家南海王国左常侍,兼司文侍郎。

值梁室丧乱,东土兵荒,告籴无处,察家口既多,并采野蔬自给。

察常以己分减推诸弟妹,自甘唯慕藿而已。

在乱离之间,笃学不废。

元帝于荆州即位,授察原乡令。

时邑境萧条,流亡不反,察轻其赋役,劝以耕种,于是户口殷盛。

中书侍郎领杜之伟与察深相眷遇,表用察佐著作,仍撰史。

永定初,吏部尚书徐陵时领著作,复引为史佐,及陵让官致仕等表,并请察制焉,陵见叹曰:

“吾弗逮也。

”太建初,补宣明殿学士,除散骑侍郎,寻兼通直散骑常侍。

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初,梁季沦父僧垣入于长安,察蔬食布衣,不听音乐,至是凶问因聘使到江南。

时察母韦氏表制适除,后主以察羸瘠,乃密遣中书舍人司马申就宅发哀。

寻以忠毅将军起兼东宫通事舍人。

俄敕知著作郎事,服阕,除给事黄门侍郎,领著作。

察自居显要,甚励清洁。

尝有私门生不敢厚饷,止送南布一端,花练一匹。

察谓之曰:

“吾所衣著,止是麻布蒲练,此物于吾无用。

既欲相款揍,幸不烦尔。

”此人逊请犹冀受纳察厉色驱出因此伏事者莫敢馈遗清洁自处资产每虚或有劝营生计笑而不答。

陈灭,入隋,开皇九年,诏授秘书丞,别敕成梁、陈二代吏。

大业二年,终于东都,年七十四,遗命薄葬,务从率俭。

两宫悼惜,赗赙甚厚。

(节选自《陈书·姚察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人逊/请犹冀受纳/察厉色驱出/因此伏事者莫敢馈遗/清洁自处资产/每虚或有营生计/笑而不答

B.此人逊请/犹冀受纳/察厉色驱出/因此伏事者莫敢馈遗/清洁自处/资产每虚/或有劝营生计/笑而不答

C.此人逊请/犹冀受纳/察厉色驱出/因此伏事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