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950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docx

《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docx

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

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

齐白石人物介绍

齐白石(1864─1957年),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农民家庭,原名齐纯芝,号渭清,他的老师为他取名齐璜,号濒生,别号白石。

20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世界文化名人。

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3年被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56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因他从小身体不适合干农活,就改向叔父学木匠活儿,后转学雕花木工,乡里人都叫他“芝木匠”。

齐白石做了十多年的木工,同时也自学了十多年书画。

起初只是反复临摹偶然偶然得来的《芥子园画谱》,27岁结识胡沁园、陈少蕃等当地有名的文人,拜师后,在诗文画理上得到指点,并有机会看到一些古代作品。

他在学习作诗、刻章的同时,兼做画工,为乡里人“描容”(绘衣冠像),另外也作花鸟草虫,以卖画维持生活。

在1902—1909年,齐白石受人之邀曾五次远离家乡,到西安、北京、上海、南昌、桂林、广州任家庭画师,同时游历了华山、泰山、庐山以及长江三峡、珠江、洞庭等名胜锦绣,开阔了眼界胸襟,积累了很多画稿。

1910年回到家乡经过整理后,成功地创作了《借山图》卷52幅和《石门二十四景》。

在大自然中直接感受到的气象万千使齐白石摆脱了临摹成法的羁绊,所以他这两套山水图卷,和当时还在流行的“四王”派山水风格迥然不同。

在“五出五归”之后,齐白石在家乡买房置地,过着富裕而纯朴的田园生活,使他在艺术上开拓了新的天地。

但军阀混战的动荡时局迫使他在1917年进京避难,最终在1919年定居下来,并在具有革新思想的陈师曾的具体帮助下,激励起他新的独创精神。

“衰年变法”是齐白石艺术风格的一次飞跃。

在陈师曾的劝告下,他以“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的决心发奋钻研,终于造就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有诗曰“扫除风格总难能,十载关门始变更;老把精神苦抛掷,功夫深浅心自明”,即是对这段经历的记述。

齐白石在师法徐渭、八大山人、石涛的基础上,又吸收赵之谦、吴昌硕、陈师曾等的长处而自立门户。

他的自立门户,首先可从他对题材的选取上见到。

他明确地说过,画花鸟草虫之类的景物画时,“未曾见过,不能大胆敢为也”,由此足见他所画的,必是自己见过的东西。

这说明以真情实感为依据进行艺术创造是使他的作品有自己特色的第一步。

再就是他在深厚的传统功力基础上,以自己摸索出来的一套为“万虫写照,白鸟传神”的笔墨技巧,成功地实践了他所坚持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信条,如《群虾图》。

从体现他的创作意图来说,他笔下花鸟虫鱼的“形”的描绘可谓极“似”,然而与真的来比,则仍然有如此如彼的“不似”。

而这个“不似”,不但无碍于“形”的肖似,且更有利于“神”的肖似以及形象美的追求。

同时,他把自己对诗的涵养化为画的情趣,从而勾画出具有诗的魅力的艺术形象,比如蝌蚪追逐水面上的荷花倒影,小鱼情愿自己上钩,小鸡拔河似地争啄一条蚯蚓以及小老鼠在打灯油的主意等等,足以引起联想的描绘。

此外,他把对于客观景物的描写,与自己作为劳动者出身的情感结合起来,把旧文人笔下常有的羸弱伤感一变而为爽健盎然。

如此种种,都使其作品富有独特的魅力。

赏析齐白石画“虾”

《群虾图》,齐白石,1927年,134×34厘米,纸本水墨。

齐白石画虾,通过毕生的观察,力求深入表现它们的形神特征。

他从小生活在水塘边,常钓虾玩;青年时开始画虾;约40岁后临摹过徐渭、李复堂等明清画家画的虾;63岁时他画虾已很相似,但还不够“活”,便在碗里养了几只长臂虾,置于画案,每日观察,画虾之法亦因之而变,他的虾也成为他代表性的艺术符号之一。

齐白石画虾已入化境,在简括的笔墨中表现了游弋水中的群虾。

粗壮、浓厚的茨菇,与群虾的透明、轻灵纤细形成对比,体现出晚年的齐白石画艺的成熟。

齐白石表现虾的形态,活泼、灵敏、机警,有生命力。

是因为掌握了虾的特征,所以画起来得心应手。

寥寥几笔,用墨色的深浅浓淡,表现出一种动感。

一对浓墨眼睛,脑袋中间用一点焦墨,左右二笔淡墨,于是使虾的头部变化多端。

硬壳透明,由深到浅。

而虾的腰部,一笔一节,连续数笔,形成了虾腰节奏的由粗渐细。

齐老用笔的变化,使虾的腰部呈现各种异态,有躬腰向前的,有直腰游荡的,也有弯腰爬行的。

虾的尾部也是寥寥几笔,既有弹力,又有透明感。

虾的一对前爪,由细而粗,数节之间直到两螯,形似钳子,有开有合。

虾的触须用数条淡墨线画出。

取舍:

对水中的虾,为表现出那种透视感,齐老的线条有虚有实,简略得宜,似柔实刚,似断实连,直中有曲,乱小有序,纸上之虾似在水中嬉戏游动,触须也像似动非动。

齐白石的山水画与人物画

齐白石也擅长山水画与人物画。

他在“五出五归”后“自画所游之境”的《借山图》卷,“与众不同、画格很高”(陈师曾),是其山水画的代表作。

他的山水画同样是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作,画风简括雄健,是在传统写意山水与民间艺术基础上的发展,如《莲池书院》。

他的人物画也有相似的特色:

简练粗犷,内容诙谐深邃,发人深思。

《莲池书院》的略考

《莲池书院》齐白石,1932年,65.2×48厘米,纸本设色,现为香港杨敬德先生藏。

《莲池书院》是齐白石先生为吴北江所绘,吴北江通过其弟子张次溪转求白石先生而得,该图绘于1933年(癸酋年)春农历二月。

《莲池书院》现为香港杨敬德先生所收藏,该图在1996年拍卖价格为198万港币。

吴北江(1877―1950),讳闿生、字辟疆,号北江,世人尊称北江先生,安徽桐城人,清代大文学家、莲池书院院长吴汝纶之子,“桐城派”末代代表人物,中国近现代著名国学大师、古文学家、作家、诗人、教育家。

曾入总统府任秘书监,后留学日本。

北洋政府时期任教育部次长、国务院参议。

曾主持保定莲池书院。

当北江托学生次溪向白石老人索画时,白石老人想到北江夫子的尊人挚甫(汝纶)太夫子清末掌教保定莲池书院,所以画了《莲池书院》,把莲池景物画得恰到好处。

白石老人在画上题记云:

“吾曾游保阳,至莲花池观莲花,池上有院宇,闻为挚甫老先生曾掌教、大开北方文气之书院也。

去年秋,北江先生赠吾以文,吾故画此图报之,以补挚甫老先生当时未有也。

”北江夫子得了此图,非常欣幸,回信给他说:

“先君主讲莲池十有余年,北方文化,由此而开。

闿生髫龄随侍,钓游于此,至今一草一木咸萦梦寐,恨不通绘事,莫能图写,以寄吾思。

何意屈劳椽笔,成此名篇,不独莲花藤蔓,千古常新,而先君教泽,俨然犹可想见,且得海内第一流大师润色描摹,良是永垂不朽。

闿生尤当什袭藏示子孙,永为法矩,敬志先生之嘉惠于不忘也。

不尽之情统由张生次溪代达。

”此图此函,可说是一段文字佳话。

齐白石的弟子众多,其中著名的有国画大师李苦禅、李可染、王雪涛、许麟庐、娄师白、张德文、王漱石等,戏剧大师梅兰芳、评剧名家新凤霞也是齐白石的弟子,其中李苦禅、李可染、王雪涛均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将他们的绘画经验传授给下一代的学院弟子,为学院原创艺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璀璨的一笔。

齐白石对自己的评价是“诗第一,治印第二,绘画第三,写字第四”,这也许是他对自己的诗、印尚不为人所知的有感而发。

实际上,他是在绘画上取得杰出成就的同时,又表现出在书法、篆刻与诗作上具有的卓越才能。

齐白石是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正直艺术家,早年曾帮助传递过革命党的秘密文件,抗战时期,面对山河破碎的悲惨现实,他痛心疾首地题诗曰:

“对君思册感当年,撞破金瓯国可怜;灯下再三挥泪看,中华无此整山川。

”建国后,他受到党和政府及广大群众的尊重和关怀,被拥戴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并获得文化部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的荣誉奖状和国际和平奖金,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

齐白石的画与情艺术特色

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衰年变法,绘画师法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形成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鸟虫鱼为工绝,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时,与吴昌硕共享“南吴北齐”之誉。

他的绘画,以其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相融合,达到了中国现代花鸟画最高峰。

齐白石80岁之后,画虾技术颇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齐白石在绘画艺术上受陈师曾影响甚大,他同时吸取吴昌硕之长。

他专长画鸟,笔酣墨饱,力健有锋;但画虫则一丝不苟,极为精细;他还推崇徐渭、朱耷、石涛、金农,尤工虾蟹、蝉、蝶、鱼、鸟、水墨淋漓,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山水构图奇异不落旧蹊,极富创造精神;篆刻独出手眼;书法卓然不群,蔚为大家。

齐白石的画,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想,他经常注意花、鸟、虫、鱼的特点,揣摩它们的精神。

他曾说:

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要自己画出自己的面目。

他的题句非常诙谐巧妙,他画的两只小鸡争夺一条小虫,题曰;“他日相呼”。

一幅《棉花图》题曰:

“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

《不倒翁图》题“秋扇摇摇两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

”其篆刻,初学丁敬、黄小松,后仿赵撝叔,并取法汉印;见《祀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篆法一变再变,印风雄奇恣肆,为近现代印风嬗变期代表人物。

其书法,广临碑帖,历宗何绍基、李北海、金冬心、郑板桥诸家,尤以篆、行书见长。

据齐白石的孙子齐可来回忆,当年为了画出紫藤的神韵,爷爷齐白石曾多次到紫藤公园写生。

有一次,爷爷问他的学生:

“你们跟我学画虾这么久了,你们知道虾应该在第几节开始打弯吗?

”见没有人回答,爷爷接着说:

“应该在第三节开始打弯。

”正是齐白石细心观察和孜孜不倦的钻研,创立了笔墨简练、高度概括的齐派艺术风格。

齐白石绘画最大的特色就是一生不搞妄作,没见过的东西,没有仔细研究过的东西,他不画。

第二大特色就是崇尚自然,入他画的大都是自然界中极普通,但对平民百姓'贡献’最大的东西。

齐白石画虾,画萝卜,虽然受到当时所谓正统画家的嘲笑,但深得平民百姓的欢迎和喜爱。

诗不求工,无意唐宋,师法自然;书写性灵,别具一格。

 

  其画印书诗,人称四绝。

一生勤奋,砚耕不辍,自食其力,品行高洁,尤具民族气节。

留下画作三万余幅、诗词三千余首、自述及其他文稿并手迹多卷。

其作品以多种表现形式,展示出个人艺术魅力。

世纪十大画家世界文化名人

中国20世纪著名的书画大师和书法篆刻巨匠

齐白石

(1864一1957)

湖南湘潭生人

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

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编辑/雨浓

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生者只重其形。

要写生而后写意,写意而后复写生,自能神形俱见,非偶然可得也。

老尚风流齐白石画与情

-----------------------------------------

  

白石老人83岁生孩子,85岁要续弦,92岁仍喜欢看漂亮美眉,95岁吵着要结婚,难怪曾为白石老人修年谱的胡适之要惊叹老人精力的旺盛。

白石老人不是好色之徒,生理上天赋异秉以及多情爱美的艺术家本质,加以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动,以至晚年才会有一些风雨传说出现。

83岁前,白石老人的性爱生活非常单纯,一生结过两次婚。

其实,白石老人在他83岁,胡宝珠夫人难产去世前,他的性爱生活非常单纯,而且和他的婚姻生活是一致的。

齐白石一生只结过两次婚,第一次是12岁时经过“拜堂”仪式而娶进一位童养媳,19岁时“圆房”,这是他的元配夫人陈春君,后来,白石57岁的时候,为了艺事发展,离家迁寓北京,陈春君留守湖南老家,不能随待,遂为他物色到“副室”胡宝珠,服侍他在京生活;如此过了23年,白石80岁的时候,元配夫人陈春君去世,次年,白石决定“立胡宝珠为继室”,曾举行“扶正典礼”,这算是白石的第二位夫人。

 

白石老人和他的两位夫人非常恩爱,早年,曾和陈春君夫人生了五个孩子,移居北京以后,和胡宝珠夫人又生了八个孩子了,胡适之说老人78岁生子,就是指胡宝珠夫人的第四个孩子良末,老人高龄得子,他自己也以为是最后一个孩子了,所以取名良末,没想到五年以后,宝珠夫人又怀孕,老人83岁的时候,宝珠夫人生产,却因难产逝世。

可见老人年逾80,和年轻的宝珠夫人(去世时42岁),仍然是十分恩爱的。

 

一朝别去无人管,始识文珠七载恩。

宝珠夫人去世后的第二年,84岁的白石老人不耐孤寂,有意续弦,朋友为他介绍曾任北京协和医院护士长的夏文珠,老人一见十分满意,决定结婚,却遭到儿女们的强烈反对,老人无奈,只好和夏文珠协商,以护士名义留下来,做一位“有实无名”的白石夫人。

夏文珠到齐家的时候,大约四十四五岁,身材高挑,面容姣好,又有文化,极得老人宠爱。

 

目前仍在台湾定居的白石老人女儿齐良怜描述:

“……不出我们所料,她看出父亲喜欢她,慢慢的竟左右了父亲的意见,父亲从此对我们子女儿媳的印象,渐渐凭她的观感而转变,门客买画的否诺,也都由她做了主张,还需按每尺画的润例加收一成归她所有。

我父亲对她,真可说是言听计从,我们都因看在父亲的份上,不好说什么,只是一家人的生活受了这个影响而涣散了……”夏文珠持宠而娇,时常对老人发小脾气闹别扭,一次夏文珠闹别扭后回了娘家,老人叫良怜陪他到北京前门外夏家去找夏文珠,夏文珠的母亲来应门,据齐良怜说:

“夏母比白石老人还年轻许多,但白石老人见到夏母后,马上在她面前跪下,说:

'请让文珠回到我身边来吧!

’”齐良怜见状眼泪马上流了下来。

夏文珠进到齐家七年之后,大约在1951年春,有一天,夏文珠和老人闹了别扭负气出走了,老人起初并未在意,可是,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了,夏文珠竟然没有回来。

 

夏文珠离去后,经过好一番折腾,同乡介绍一位伍德萱女士继任,据张次溪说,伍德萱原藉江苏武进,她的父亲一向在湖南做事,她是在长沙长大的,和白石老人有点世交,伍女士文学很有些根底,他用了聘书,聘她为秘书,还给取了个别名,叫做伍影,这位伍女士究竟是单纯的护士,还是如同夏文珠一样,以护士为名,却是居住在一起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92岁高龄,仍对年轻的漂亮美眉有兴趣。

关于伍德萱与白石老人相处的情形,我们看到很多伍德萱随侍在老人身边的照片,但他们相处的实际情形,我所见到的资料只有名剧作家吴祖光的夫人,名评剧演员新凤霞的回忆录中所记白石老人92岁的情形。

据新凤霞的记述:

她是1952年7月间初次见到白石老人的,这时候,跟随在老人身边的照顾他生活起居的,是“他的看护伍大姐”,新凤霞对伍大姐的年龄、长相、身世等等,丝毫未加介绍,但却一再提及伍大姐随时随地跟在老人身边,而且,从新凤霞的描述,可以看出老人和伍大姐相处很好,伍大姐在老人面前也颇为“放肆”,试看新凤霞的下面一段记述:

“……白石老人坐下来和大家打完招呼,就拉着我的手不转眼地看我,过了一会儿,伍大姐带点责备的口气对老人说:

'你总看别人作什么?

’老人不高兴了,说:

'我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不能看她?

她生得好看’。

老人说完,气得脸都红了。

我赶忙说:

'你看吧,我是演员,我不怕人看。

’祖光也上前哄着他说:

'您看吧,您看吧……’满屋子人都笑了……这时苗子和郁风两口子说:

'老师喜欢凤霞,就收她做干女儿吧!

’老人才不生气了。

” 

此后,仍然有一些关于白石老人情爱生活的传说,据1971年8月17日台北中央日报刊出小提琴名家马思聪的女儿马瑞雪所写的一篇关于她所知道的白石老人晚年的生活情形。

马瑞雪在齐白石93岁的时候(1952年)曾和她父亲在北京看过齐白石。

马端雪文章说:

“这个孤老头结过四次婚,第四个妻子因为不能陪他享高寿,不久前过世了。

后来有人给他介绍了一个44岁的女人。

'太老了!

’白石老人摇着头对介绍人说。

大约因为稚气日重,白石老人早已忘掉自己的高龄。

不久,寻来一位22岁的年轻演员,相见之下,白石老人很喜欢,正在等着结婚办喜事呢!

”马瑞雪的这段记事,听来很荒唐,荒唐得令人难以置信。

但是,观乎她在文章中对白石老人晚年生活的描写,亲切细腻,叙事言之凿凿,绝不像是凭空捏造或道听途说的。

 

综合上面的故事,白石老人95年的漫长生涯中,除了最后的七八年之外,在婚姻生活及情爱生活上,应该算是十分美满的,胡适之对老人78岁的生子已经表示不胜惊羡,胡先生不会想到在78岁以后的白石老人,还享受了12年的美满情爱生活啊!

单薄的齐白石  如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在美术院校、老年大学以及各类美术班或幼儿学画,花鸟大多从临摹齐白石作品入手。

问其原因,恐老师均会随口说:

“齐白石的画简单,上手快啊!

”虽说这话听起来不对味,但也有道理,同时也点明了齐画单薄的弱点。

  在中国画家中,大概只有齐白石的知名度在中外是最高了。

他被推举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中国文化部授予他“人民杰出的艺术家”光荣称号,还荣获国际和平奖,并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画院院长等,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

  齐白石一生的艺术道路极具传奇色彩,他出身于贫寒农家,早具绘画天赋的齐白石却在放牧、砍材、做木工的生活中度过最珍贵的青春时光,直到近而立之年才算正式入门学画。

影响人生命运最不可改变的就是出身环境,我们只有假如说齐白石不是出身在文化单薄的贫寒农家,而是生在一个家藏甚丰,有万卷图书的家庭,或者说是只要一直上学读书并能任由自己的爱好去发展,不至于失学去放牧、当木匠也行。

活了近一个世纪的他如果用九十年的热情去画的话,那么最终会画成什么样的作品来简直不可思议。

  然而齐白石还是幸运的,在他二十七岁时开始向收藏甚富、兼善书画的胡沁园先生系统学习,艺术道路开始有了转机。

在这个时期,他除如饥似渴地看了大量古迹名作外,还创作了不少人物及花鸟草虫作品。

因要生存,曾学过画像的他这时除常给人画像外,也画些工整的仕女去卖,因人们喜欢,齐白石也因此类画而出名,人称“齐美人”。

试想朴实率真性格的齐白石怎么去画这些工整细腻的美女的,这阶段他虽是在用功画画,但终因身边无真正品高艺绝的高手影响或指点他,虽也是体验绘画的一种经历,但总给人南辕北辙之感。

比起象吴昌硕身边有任伯年、虚谷、蒲华这样一流的画家朋友、黄宾虹十岁时就遇到影响其一生艺术观念的老师来,齐白石在身边的良师益友就似乎显的单薄了。

一直到近六十岁的齐白石才遇到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朋友陈师曾,并听其劝告,十载闭门进行衰年变法,终成了正果。

  相对于其他艺术来说,齐白石的篆刻风格要成熟的早些。

他最初到北京卖画时,多数是以为人刻印为主。

因其书法喜欢“纵横平直,一任天然”的秦篆文字,因此他刻印时多为举刀直冲、纵横平直之法,由于他注重印面文字的巧妙布势,常见文字经他安排却妙趣横生起来。

他还在自己的印中把“疏可走马,密不容针”这一艺术形式发挥到极至,达到无拘无束、痛快自然的艺术效果。

大画家陈子庄曾从齐白石的篆刻中得到很大的启发,他评齐白石的方法是“以最简单的方法,达到最好的效果”。

这种单纯的刻法,形成了他奇肆刚猛的风格,但与以用刀圆而拙而成篆刻大家的吴昌硕向比,其刚健直硬、状如锯齿的线条,似乎更显得单薄无味了

  由于齐白石在篆刻中找到了和自己性格相和的艺术语言,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性格单纯的他即使到艺术成熟后也不喜欢画复杂的事物,不描绘场面宏大的人群,不表现山重水复之景,不喜施缤纷缭乱之色彩,更不求笔墨苍混繁厚。

齐白石是一代大师,但他又是个普通人,文化单薄的他没有黄宾虹所具的学者气度,不像溥儒般皇室贵族气质,也不似张大千般仙风道骨,天性真率质朴的他也因用那种童心般的天真去描绘自然,画才具凝练纯洁的风格。

然而我们再反过来说,简练疏朗,是画面层次不够丰富,雄健率直,是内容不够含蓄。

传统文人画强调中锋运笔,用笔要如“屋漏痕”、“锥画沙”般有力度,文人画以恬静、安详、苍润、典雅为正宗,更讲究用笔要具“绵里藏针”般富刚于柔。

木匠出身的白石先生文化素养不高,做画一味追求霸悍气,使笔墨锋芒外露,正如同代一位姓萧的画家说他的画是“如厨夫抹灶”。

因此,齐白石注定要留下作品单薄的遗憾!

  然而齐白石又是个艺术全面的富翁。

诗、书、画、印自是不说,只看其一生所画的题材无数,如花草树木、蔬果鱼虫、飞禽走兽、工具杂物、人物鬼神、山水风景等。

涉猎面之广,艺术水平之高可谓古今只一人也!

  中国画早在五代、唐宋时就重师造化,山水大师荆浩隐居太行时曾写生“凡数万本,方如其真”,因此写生是画家创作的第一源泉,即使是倡导不求形似的苏试也提出“胸有成竹”的作画要求。

宋后始兴起“墨戏”风潮,工整的写实画受到嘲笑与打击,中国画开始从形神兼备走向以意趣为主的大写意,师造化题材日渐衰落。

画家们不再重视写生,学画以临摹为主,但重复的临摹,只能现实对象越来越远。

齐白石是极重视写生的,他曾反复强调不画没见过之物,仅其衰年变法的十年中就“握笔把刀,日不暇给”的绘画写生一万件以上。

对于绘画作品并提出“似与不似”、“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绘画经典法则。

他遵循并实践着这种要求,终于达到形神兼备、雅俗共赏的极高境界。

其实,现在所说谁的画雅俗共赏,一定多半是俗画,形神兼备是极高境界,齐白石能到此境界的,也只是虾、蟹等几种而已,其中虾是表现最完美的题材。

齐白石幼年钓虾,青年时开始画虾,中年时又临虾,其六十岁左右时已画的极象了,但总觉不“活”,更似标本。

他在画案上养了几只虾长期观察揣摩,终在七十后进入化境,其透明游动的虾形神兼备,轻重缓急、阴阳向背、动静虚实等均能和谐统一的在虾身上表现,将水墨与宣纸的性能发挥到极至。

我们看,如欲画的形似倒不难,难的是怎么在宣纸上高度提炼而完美的笔墨。

说齐白石高,是因为你有他画的象,却没好的笔墨,你有好的笔墨,却离形太远。

我们说齐白石单薄,并不是和简练混为一体,常见他的小画于简练数笔中意趣万千,绘画只是表现思想的手段。

在抗日期间,愤恨的齐白石画只待煮的螃蟹,题款道“看你横行到几时!

”看后令人拍案叫绝。

我不明白,如今画家动辄“百虾图”、“百马(鸡、牛)图”等,你老兄如不就想开个水产店或做个畜牧专业户,画那么多干吗呢?

  花鸟草虫是齐白石的绝活,但还有些作品看后总觉有些别扭。

齐白石擅长大写意,他也感到大笔一挥式的粗笔花卉显得有些单薄,就添加形神兼备的点景来,使作品画龙点睛。

但有些大写意作品中加入了如“蜻蜓”、“蝉”之类刻化入微的点缀,确是不怎么协调,有点象浑朴大气的汉霍去病墓石雕上突然出现一块精巧的造型,或是黄河滩上雄劲的陕北大汉腰鼓队中突然有一柔弱美丽女子,给人以不伦不类的感觉。

  我又说,齐白石是个有几十年经验的大厨师,即使做一道常见的“家常豆腐”,也因上万次的经验,如什么最佳时间放什么料,什么最佳入锅与出锅,那么这盘“家常”也会别具风味的。

你要不问过程,非看着已出锅的这道菜去模仿,虽不至于像白石先生所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般严重,但你的这叠豆腐不但家常的很,还很无味!

齐白石的月中国人对月有着独特的思绪,这思绪是李白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亦是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寄托了中国人的乡愁、情愁,它已经是诗是歌,可吟可诵,亦可入得画中。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齐白石笔下的月亮。

 

篆书四言联轴纸本每联134cmx33cm1951年北京画院藏

释文:

月圆天宝,花好年丰。

九十一岁白石。

钤印:

悔乌堂(朱文),白石(朱文),借山翁(白文)

 

秋虫约1911-1916年75cmx24cm辽宁省博物馆藏

 

清秋明月图约1910-1917年106cmx29cm广州市美术馆收藏

 

湖桥泛月图(石门廿四景之三)约1935年48cmx49cm柳村原藏

 

月下行吟图(借山图之十一)约1910年30cm×48cm北京画院藏

齐白石草虫蔬果册篇齐白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艺术展时间:

2014年7月15日地点:

牧马人美术馆

白石老人的名字家喻户晓。

这次展览,涵盖了白石老人各个时期的大量作品。

是多家收藏机构和个人集合起来展出的,能够沿着一条时间的线去欣赏并研究他的艺术,实在是很难得。

我将照片最大程度地还原原作的精彩,分享给大家欣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