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950847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doc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doc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简介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圳市规划国土局从一九九三年起组织进行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历时三年多,经市委、市政府、市人民代表大会审查,经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并通过公开展示向广大市民征询意见和建议,于一九九六年底完成了《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成果的编制工作。

目前,该规划已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审查通过,并上报建设部、国务院审批,该规划包括规划文本、说明书、图集、专题报告四部分的内容。

   按照《城市规划法》,经国务院批准后,《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将成为法定文件贯彻实施。

从此深圳市城市规划进入一个领导支持、公众参与、人人知法守法的新时代。

   回顾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城市规划界的专家、学者、领导、科技人员,对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各个方面不断认识,不断调整,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工作名符其实地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在创造世人瞩目的深圳市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辉煌副业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和卓越的贡献。

制订规划的过程

纲要阶段

   1993年6月,市政府决定对《深圳市经济特区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1994年4月,《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修编)纲要》提交市委常委会审议,获原则通过。

   1994年7月,市第六次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了《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1995年6月,市人大常委会原则通过《纲要》,并呈报省政府审议。

   1995年11月,市政府邀请国内外规划专家举行了“深圳市城市规划咨询会”,对《纲要》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并要求将总体规划尽快从“纲要”阶段转入“成果”阶段。

成果阶段

   1996年2月,开始进行总体规划成果阶段的全面编制工作,到6月底完成了28个专题研究报告和总体规划说明书、文本(初稿)和图则。

   1996年6月10日,总体规划成果分别提交市人大、政协、政府各部门和各区政府讨论,并组织了公开展览征询市民意见。

报审阶段

   1996年12月,市第七次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送审稿(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1997年1月,建设部组织专家对《总体规划》进行审查论证。

   1997年2月,市第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总体规划》。

   1997年3月,省政府组织省有关部门及邻近城市有关领导对《总体规划》进行论证。

   1999年4月,省政府将《总体规划》呈报国务院审批。

   1999年9月,国务院部际联审会议原则通过《总体规划》。

   200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总体规划》。

 城市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1、城市范围从特区扩展到全市,要求从全市范围配置生产及生活要素

   2、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目标的确立,要求重新确定城市的功能及结构

   3、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协调发展,要求深圳建立与珠三角衔接的城市运行机制

   4、深港衔接问题的提出,要求深圳做好保证香港繁荣稳定的结构性准备

   5、“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赋予了深圳市土地开发新的原则和目标

   6、《深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九·五”和2010年规划》的制定,要依托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城市空间

   7、深圳经济的结构性转型,要求城市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转变

 城市职能及发展目标

(一)城市职能

   深圳城市的主要职能可概括为:

   1、具有全国意义的综合性经济特区

   作为我国发展最成功的特区城市,深圳以经济运行机制“示范”和“试验”作用,具有全国性的吸引力的影响力,以汇集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人才而与全国各地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人缘”关系。

两者在深圳的相互作用,使深圳具有服务全国、依靠全国的城市职能。

在经济特区的“二次创业”期,深圳以特有的“移民文化优势”,并增创新优势,将更加强其全国意义。

这一职能是我国其他城市,包括其他特区城市所不具备的。

   2、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深圳已经形成了连接大陆与香港,具有海、陆、空立体口岸的综合交通枢纽,从深圳的“港口区位优势”、京九九铁路通过深圳与香港接轨、深港城市功能衔接等发展趋势看,深圳区域交通枢纽的职能将进一步得到强化。

   3、以集装箱运输为主的港口城市

   深圳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的职能中,到目前仍主要体现在陆路交通和黄田机场对人员的集散方面。

未来,深圳这一职能的充分发挥,将主要体现在港口上。

根据交通部及广东省有关港口规划,到2010年深圳港将成为我国以集装箱为主的四大深水港、华南港口群的主枢纽港。

’97后深港衔接发展需要深圳港口的大发展,与香港一起发挥中国对外贸易基地的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圳未来“以集装箱为主的国际大港”职能,是其最主要,并区别于华南地区其他城市的主要职能。

   4、与香港功能互补的区域中心城市

   深圳与香港毗邻的地理位置,香港在大陆转口贸易基地的地位、香港制造业离岸生产对珠三角地区工业发展和香港经济的重要作用,深港十五年经济互依关系,以及香港在国际金融贸易中的“中心柱”地位,决定了深圳与香港互依的地缘经济关系,’97香港回归后,这种关系将由于共同的国家安全利益和区域经济利益而强化。

深——港将共同发挥我国南方,尤其是珠江三角地区金融、贸易、运输、信息等中心城市作用。

   5、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区域制造业生产基地

   深圳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医药、服装和食品加工为主的现有工业基地,已经使深圳成为我国重要的外向型制造业城市。

根据深圳市“九·五”及2010年主导工业发展目标,深圳将形成以计算机及其软件、信息、微电子及其元器件产业、视听产品、机电一体化产业、重点轻工产品、能源工业共七大行业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

而毗邻香港、依托全国的经济地理位置,将使深圳有更多的机会获得现代工业发展的资金、技术、市场及劳动力要求。

因此,在珠三角地区其他城市(广州除外)缺乏特大城市规模条件的前提下,深圳有可能,也必须承担区域制造业基地的职能。

   6、一个具有亚热带滨海特色的现代历史文化名城。

(二)发展目标

   总体规划的主要工作是论证城市的性质和规模,确定具有长远意义的城市空是结构和新的产业发展空间,对各类城市用地、综合交通、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的数量、布局与重大项目作出安排,目的是促进深圳与香港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合作和协调发展,保持和加强深圳作为一个充满发展生机、人们乐于居住的美好城市形象。

   这个目的可引导出如下具体规划目标:

   目标1:

调整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对土地使用进行合理盘整,优化产业发展的空间组合,促进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形成;

   目标2:

确定人口分布和居住形态,提供充足的土地供应,适应市民对住宅充分选择的需求,并配备满足未来生活需要的公共安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和交往设施;

   目标3:

提高连通区域和国际的综合交通能力,提供一个多选择、大容量、安全、便捷的城市客货运输交通体系,以促进深圳整体经济的动作效率,方便广大市民出行;

   目标4: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立和谐的绿化与生态系统,营造优美的城市环境,为市民为国内外游客提供充足的休闲及旅游活动空间;

   目标5:

超前规划设计通信网络,保证供水、电力、燃气等能源供应,提供防洪、防震、核事故防灾设施,以提高城市的安全性;

   目标6:

加强空气、水资源、噪音、固体废物处理等环保措施,改善现有的环境问题,提高环境质量。

 发展方向与步骤

   总体规划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将全市的发展步骤划分为近期、远期和远景三个阶段。

各阶段的划分与发展方向如下:

   近期(1996-2000年)

   大力促进城市开发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形成现代化的城市框架和良好的城市环境。

   远期(2001-2010年)

   以计算机和通讯、电子、生物技术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金融、信息和新兴商贸业为支柱,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以集装箱、航空和口岸过境运输为主体,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形成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格局和强大的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奠定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物质基础。

   远景(2011年以后)

   达到二十一世纪国际性城市相应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水平,建成高度发达的、融合中华与世界文明精华的现代化城市。

 城市规模

   1、人口的控制规模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和2010年规划》提出“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的方针。

并在此方针的指导下,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能力确定了2000年2010年人口规模,我们称之为人口控制规模:

   2、2000年2010年人口规模的确定

   为使城市规划能够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在确定城市基础设施发展规模时,以人口控制规模为基础,再以校核规模进行最低限度的合理性验证。

因此,确定我市未来人口规模为:

   城市人口发展的控制规模为:

2000年,400万人

                             2010年,430万人

   城市人口发展的校核规模为:

   2000年,420万人

   2010年,510万人

   3、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1)人均用地水平逐步达到国家规定的目标标准

   2000年,达到“国标”Ⅲ级标准,90.1-105.0平方米/人,城市建设用地为360-420平方公里;

   2010年,达到“国标”Ⅳ级标准,105.1-120.0平方米/人,城市建设用地为450-520平方公里。

   

(2)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确定

   深圳市现状建成区面积262平方公里,尚有234平方公里的平土区,大大超出了城市发展的需要和投资可能。

   从市政府的近期建设策略,到达到远期人均用地的目标标准,可以明确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发展的步骤是:

前五年为调整期,用地扩展速度放缓,后十年为提高完善期,初步达到与国际性城市相应的现代城市环境水平,用地规模稳步扩大。

因此,人均建设用地标准,近期取“国标”Ⅲ级标准中偏下,远期取Ⅳ级标准的中间值:

即:

2010年,112平方米/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480平方公里。

建立长远的城市布局

   总体规划的核心任务之一是确定城市的形态结构,并将各产业安排在合适的城市空间。

在分析深圳产业扩散趋势及与香港、珠江三角洲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总体规划对城市结构与产业发展作出如下布局:

   城市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构筑了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两个层次的空间构架:

一是城市建设发展用地,呈“W”字型;二是保护与保护型发展用地,以山体、水系、植被和组团分隔用地为因素联成系统,呈“M”字型。

这样做的优点是既结合了深圳的自然条件,又顺应了市场条件下的城市开发模式,而且保证了城市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果,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城市建设布局结构

   以特区为中心,由北向西、中、东三个方向发展,形成辐射状的城市基本骨架。

在此基础上,将全市划分为9个功能组团和6个需控制建设规模的独立城镇,并以组团为基本单位进行产业布局,使各产业区象颗颗明珠镶嵌于发展轴上。

   西部发展轴由特区出发沿珠江口向广州伸展,为全市重要的产业密集区;中部发展轴向龙华、观澜方向发展,为全市的物流走廊,并为特区中心组团配套;东部发展轴沿布吉、龙岗一线向惠阳方向发展,为全市二十一世纪最具潜力的增长点。

   特区中部组团及市中心区

   由福田、罗湖-上步组成,用地面积为74平方公里,人口控制规模115万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建设重点是控制建成区过密增长,加快市中心区建设,引导罗湖-上步城市形态及功能的更新。

   市中心区位于福田区,是未来深圳的行政、文化和商务中心。

总面积6平方公里,可居住人口7.7万人,提供就业岗位26万个。

已经开工的地铁一期工程一号线和四号线在中心区交汇,在中心区内有3个站点,用轨道交通这种有效的方法,满足中心区的交通需要。

   特区东部组团

   由沙头角、盐田和梅沙地区组成,用地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人口控制规模18万人,将以国际性集装箱枢纽港——盐田港的建设为龙头,带动沙头角综合服务职能和东部旅游服务基础职能的充分发挥,形成特区东部沙头角和盐田为次中心,集航运、商贸和仓储和旅游功能于一体的功能组团。

   特区南山组团

   用地面积为72平方公里,人口控制规模47万人,是特区西部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全市教育、科研基地和旅游度假胜地,重要高新技术基地和临港工业区,环境优美的海滨城区。

建设重点是西部港区、西部能源基地、深港西部通道、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

   独立城镇

   包括处于生态敏感区内的公明、光明、石岩、葵涌、大鹏和南澳六镇,用地面积约41平方公里,人口控制总规模35.5万人。

在开发中,必须限制城市建设的规模,集约利用土地,逐步实现村镇集中建设。

发展上充分利用相对丰富的农业资源与旅游资源,切实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建设最适宜居住的城市

   “安居乐业”,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是总体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

与社会经济发展及居民生活水平相适应,深圳市完全有理由也有能力提高居住环境。

为此,总体规划确定2010年全市居住水平达到同期世界中等发展达国家平均居住水准,即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2000年的18平方米/人提高到2010年的20平方米/人,新增住房1500万平方米。

   充分考虑人与环境的的关系,突出“以人为核心”的设计思想,创造较为宽松的“生态型”的居住环境,是深圳住宅规划建设的一贯追求。

留仙村住宅区、龙华二线扩展区、深圳湾填海区及东部沿海高尚住宅区将是二十一世纪深圳住宅建设的典范。

重要的住宅发展区域

   留仙村住宅区

   为深圳跨世纪安居工程,将建成为山水型、园林式和智能化住宅区,可居住10万人。

   龙华二线扩展区

   是特区外围新市镇建设的范例,将建设成为体现深圳二十一世纪居住文明和城市建设技师水平的现代化、生态型的综合居住社区,可居住12万人。

   深圳湾填海区

   将建成为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滨海住宅区,居住7万人。

   东部沿海高尚住宅区

   将建成为距市中心交通便利、设备齐全、环境优美的海滨高尚住宅区。

 营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深圳市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注业及商贸金融业已逐渐成为支柱产业化,并将成为推动深圳进一步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适应这一形势,总体规划对此进行了统一部署,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为将其培育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总体规划综合考虑研发条件、交通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及自然环境等因素,规划了深圳高新技术园区、葵涌高新产业生态走廊、龙岗大工业区高新技术

   重要的高新技术发展区

   深圳高新技术园区

   将建成为“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优化”的现代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可容纳13万人就业。

   葵涌高新产业生态走廊

   将建成为深圳乃至全国的现代化高科技“产学研”基地。

   龙岗大工业区高新技术出口工业园

   将建成以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及生产为主导、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具有“境内关外”特征的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制造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