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建设规划.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952039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docx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环境建设规划.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docx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以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为规划对象,应用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和系统科学的手段,去辨识、设计和模拟人工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最佳生态位,并突出人与环境协调的优化方案的规划。

对象复合生态系统方法综合应用生态、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合理的建设和规划最终目标全面可持续发展内涵1以人为本2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3规划标准从量到序4规划目标从优到适作用1保障生态环境建设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以预防为主方针的落实3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4.为制定各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基本特征1综合性:

即规划对象是某一区域内所有的生态环境要素、社会经济要素、技术要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生态经济地域综合体,在重视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结构优化和强化功能2协调性:

在规划中必须使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始终相协调3战略性:

生态规划应是一个高度概括性的生态经济战略思想4区域性:

由于不同的自然、经济条件和社会基础,规划中的战略布局、发展方向、规划重点和建设步骤都要有鲜明的地域性5实用性:

生态规划作为区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成为区域决策部门的宏观决策依据,因此就必须要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原则1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同步原则2系统原则3可持续发展原则4因地适宜、因害设防、分类指导、分区突破原则5整体优化原则6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原则目的依据生态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原理,调解系统内部各种不合理的生态关系,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在有限的外部投入条件下,通过各种技术的、行政的、行为的诱导手段实现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任务1充分了解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特点以及自然生态过程特点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2使系统的发展立足于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潜力,形成社会经济功能与生态环境支持服务功能的互补与协调,突出系统优势3追求系统总体关系的协调,强调系统发展的高效和持续性,改善和提高系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发展能力类型1.按规划期分(长期,中期,年度)2.按性质分(土地利用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水保、林业生态工程,防沙治沙、农业生态工程,草地保护与建设,土地整理与复垦)3.按人工化程度分(自然保护规划、生态建设规划)4.按保护规模分(大尺度、中尺度、小尺度)

土地整理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与用途,通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实质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的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的制约或限制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的要求类型按权属分:

土地所有权整理和土地利用权整理;按地域分:

城市土地整理和农村土地整理;按土地整理目的分:

资源性和资产性土地整理重点农地整理(耕地整理)任务形成合理、高效、集约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目标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意义是实现耕地保护目标的重要目标的保证;是促进土地资源集约与持续利用的主要手段;是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生态环境调查是指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要素即信息进行采集、存储的过程目的:

在于查清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状况及其生产潜力,协调人与自然、人与资源的关系,为分析环境结构域布局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供可靠和科学的物质基础和保证内容:

1.自然地理环境2.自然资源3.社会经济

草地保护与建设的指导思想:

1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草原的可持续利用2以现有草原为基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3保护为主,加强建设,分批改良,合理利用4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主要任务1与国家和本地区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规划相一致2实现经济模式和生产方式转变3建立符合本区域草地生产发展的体系4寻求符合本区域内草地畜牧业生产最佳结构和最优分配与利用资源模式或模型5实现草地生产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草地质量的评价内容1生物产量评价:

产草量、牧草品质2牲畜数量指标:

草地载畜量3畜产品指标畜产品单位4草地等级指标产草量、草群质量、草地利用类型草地资源的调查包括草地面积、草地植被、草地生产经营情况和社会经济情况的调查草地质量的评价主要包括对生物产量、牲畜数量指标、畜产品植被和草地等级指标的评价

土地资源优化结构最优化方法为了使系统达到最优的目标所提出的各种求解方法常用的优化方法有线性规划法、非线性规划法、动态规划法、极大值法等

水土保持区划的步骤1.准备工作2.水土保持综合调查3.收集有关专业的区划成果4.典型区域详查5.区划6.区划成果的整理7.区划成果

水土保持区划的方法1.常规方法:

队伍组织、试点培训搜集资料、实地调查资料分析、专题研究综合归纳、提出成果征求意见、报批定案2.数值区划方法:

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灰色系统理论

项目周期指一个项目由筹划立项开始,直到竣工投产,收回投资,达到预期投资目标的整个过程。

人地关系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地关系协调论是谋求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间的和谐。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草地补播是在不破坏或少破坏原有植被的情况下,在草群中播种一些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有价值的优良牧草,以增加草群中优良牧草种类成分和草地的覆盖度,达到提高草地生产力和改善牧草品质的目的

空间结构是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及所形成的空间集聚程度和集聚形态。

农村土地整理:

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对农田、水域、道路农田防护林网和居民点用地进行整理的措施和手段。

土地整理项目:

在一定的土地开发整理区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工程技术等手段,在一定建设期内,投入一定数量的资金,按照审定的项目规划设计和项目预算,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一项建设活动

土地整理项目特点:

具有明确的开发整理区域;具有明确的整理目标和内容;具有明确的开发整理建设期;必须有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作保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具有组织保障

耕地整理的内容:

水利工程规划;道路规划;田块规划

土地复垦指在生产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采矿区土地复垦规划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持续性原则综合效益原则统一的原则

采矿区土地复垦指各类矿区在采掘过程中破坏的耕地、森林、草地、水面等资源,在采掘过程中或完毕后及时采取必要措施予以恢复,使其具有利用价值,以供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利用

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是指将一定量的投资,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按照一个科学的程序,经过决策和实施,最终达到特定目标的一次性任务。

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前期分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

生态环境建设项目规划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对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做长远发展规划,即对该项目做一个较长时期的指导性纲要。

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指人类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主要有:

可持续发展以生态环境为基础,必须同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达到具有可持续意义的增长。

共同性原则从根本上说,贯彻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类自身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公平性原则,本代人的公平,

可持续发展内涵:

1.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

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而不是以环境保护为名取消经济增长2.在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

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

3.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

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是发展的内在要素和环境保护得以实现的机制。

4.总之,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生态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是目的。

农村土地指可供农作物、森林、畜牧养殖以及农业经营不可分离的农舍、畜禽舍、道路、灌溉设施、码头,以及其他用于农业生产的用地。

草地“三化”即是指草地退化、草地沙化和草地盐碱化。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公平性原则

简述土地整理规划的工作流程1)规划准备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适宜性评价3)确定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的目标和任务4)确定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总体布局5)规划编制6规划方案评价与确定7)项目规划的组织实施8)成果编制与上报审批

简述草地封育的意义和效果草地封育就是把退化草地封育一定时期,禁止放牧或其他任何人畜破坏活动,为草地提供休养生息的机会,促进牧草自然更新,恢复草地生产力。

草地封育是进行草地改良的一项行知有效、简单易行、投资少、见效快、经济适用、受益期长的技术措施。

草地采取封育,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取得良好效果,一般情况下,封育一个生长季节,就能提高产草量0.5-1倍,封育1到2年成倍增产。

建设土地复垦的对象和标准对象一各类工矿企业在生产建设过程中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的破坏土地的复垦,二是因道路改线、建筑物废止、村庄搬迁以及垃圾压占等遗弃荒废土地复垦三是农村砖瓦窑、水利建设取土等造成的取土坑、塘、洼地的废弃土地复垦四是各种工业污染引起的污染土地复垦五是水灾、地质灾害及其他自然灾害引起的灾后土地复垦标准一是待复垦土地被破坏的类型及其程度二是待复垦土地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生产潜力三是复垦土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应用机械的可能性。

论述退化草地如何改良草地补播改良,草地浅耕翻和松土改良,草地其他改良措施

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有哪些内容1总论2市场预测3资源条件评价4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5项目地址选择6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7原材料、燃料供应8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9节能工程10节水工程11环境影响评价12劳动安全卫士与消防13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14项目实施进度15投资估算16融资方案17财务评价18国民经济评价19社会评价20风险分析21研究结论与建议

简述坡耕地治理措施规划1坡耕地治理措施规划:

梯田的规划,保土耕作的规划2荒地治理措施规划:

水土保持造林的规划,水土保持种草的规划,封禁治理规划3坡面小型蓄排工程的规划,包括截水沟、蓄水池、排水沟三项措施,截蓄排三者合理配置,暴雨中保护坡面农田和林草不受冲刷,并可蓄水利用。

简述风沙区的防护林体系有哪些灌溉绿洲防护林体系,沙区农田防护林体系,沙区草原牧场防护林体系,风沙区交通路线防护林体系,沿海地防护林建设。

简述防沙治沙的主要原则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原则;坚持科学治沙,讲求实效的原则;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国家、机体、个人一起上,工程建设与现有各部门工程相衔接的原则。

生态环境调查步骤和常规方法:

1、调查步骤:

准备阶段(思想、组织、业务)外业调查(分配任务;调查)内业调查(数据、资料统计;数据、分析、归纳;成果报告)2、常规调查方法:

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遥感调查法

简述划区轮牧与自由放牧的优点1)可以减少牧草浪费,节约草地面积,提高草地载畜量2)牲畜在草地上均匀采食,可以防止杂草萌生,有利于提高草地的产量和品质3)可减少牲畜在牧场上的游走时间和距离,避免牲畜过多的热能消耗,能提高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4)可以有效的减少或防止虫害的传播,便于加强草地经营管理。

简述水土保持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的分区标准。

重点预防保护区标准:

土壤侵蚀属轻度以下,植被覆盖在40%以上,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在轻险型以下重点监督区:

开发建设项目较集中的地区,建设项目开挖排弃土、石、渣量在100m3以上或征地占面积100hm2以上的区域;建设项目下游及周边是城镇、人口密集区、重要工业区重点治理区:

已列入和计划列入国家及地方重点治理的规划范围内的区域,大江大河大湖中上游土壤侵蚀强度属中度以上。

简述防沙治沙的主要原则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原则;坚持科学治沙,讲求实效的原则;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国家、机体、个人一起上,工程建设与现有各部门工程相衔接的原则。

人工草地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1发展人工草地可以大大增加饲草产量,缓和畜草矛盾,促进畜牧业的稳定发展2建立人工草地可以提高饲草质量,促进畜牧业的优质高产3建立人工草地对保持水土、改良水土、改良土壤以及保持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水土流失评价的主要内容一方面评价因为水土流失原因而造成水土环境自身质量的变化状况,另一方面评价其对其他环境因素和周边地区的影响

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对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指导作用?

可持续发展理论为规范生态环境建设决策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一:

依照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冲击不超过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的原则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重大决策,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第二,环境成本纳入各项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建立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实施的资金保障制度。

第三,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基本内涵中的公众参与要素,建立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公众参与制度。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

生态环境分析与评价1)系统分析是在若干选定的目标和准则下,分析构成各项事物的许多系统的功能及其相互间的关系2)组成要素:

目标、替代方案、指标、模型、标准、决策3)步骤:

划定问题范围、确定目标、收集资料、建立分析模型、分析替代方案的效果、综合分析与评价4)系统分析评价的方法有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逐步判别分析、层次分析法、因子综合法、模糊评价法

生态环境与环境规划的关系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不同于环境规划,环境规划侧重于环境,特别是自然资源的监测、评价、控制、治理、管理等,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则强调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的和谐与生态质量的提高。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不仅关注区域或城市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利用与消耗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影响,也关注系统结构、过程、功能等变化和发展对生态的影响。

同时,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还考虑社会经济因子的作用水土流失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

1、水土流失情况调查1)水力侵蚀调查:

面蚀、沟蚀的调查2)重力侵蚀调查:

崩塌、滑坡、泻溜的调查3)风力侵蚀调查4)混合侵蚀调查:

泥石流(混合侵蚀发生的条件;混合侵蚀发生发展判定)2水土流失危害调查1)对当地的危害:

降低土壤肥力;破坏地面完整情况2)对下游的危害:

加剧洪涝灾害;泥沙淤塞水库、塘坝、农田;泥沙淤塞河道、湖泊、港口。

3、水土流失成因调查

(1)自然因素调查

(2)人为因素成因调查

简述风沙区的防护林体系有哪些灌溉绿洲防护林体系,沙区农田防护林体系,沙区草原牧场防护林体系,风沙区交通路线防护林体系,沿海地防护林建设。

土地整理与土地复垦的差异1对象不同:

土地整理是针对已利用土地中的不合理利用现象进行调整、重新布置,使田、水、路、林、村的布局和利用结构更加合理,从而挖掘出土地利用的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

土地复垦是对已利用土地由于工矿业生产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或损坏的土地采取措施,使其重新得到利用2对生态环境的扰动程度不同:

土地整理是根据周围的环境对土地整理区内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对生态环境的扰动较小。

土地复垦需要破坏部分的生态环境,对其进行重新布置,对生态环境的扰动较大3二者追求的目的相同:

都是为了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质量,促进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达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

如何协调人地关系

(1)自然界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人来源于自然界又依存于自然界,人永远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

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条件的,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

2)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不和谐与日俱增彰显协调的紧迫。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改造和利用着自然。

但是,人类对自然作用的加强,干涉自然的范围的扩大。

人类一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存在掠夺自然资源,只考虑当前需要而忽视后代利益、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保护的问题。

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不和谐也与日俱增:

水源、空气、土壤受到严重污染,大量的动物和植物变成了珍稀种类乃至灭绝,土地沙漠化、森林和湿地迅速减少,可利用资源日益短缺直到面临枯竭人类正饱尝着无节制地向自然开战和索取而造成的恶果。

简述沙漠化成因和防沙治沙对策体系沙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自然因素:

气候干旱,多大风,地表是疏松沙质沉积物。

人类活动: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防沙治沙对策体系1)认真实施《全国防沙治沙规划》落实规划任务,制定年度目标,定期监督检查,确保取得实效2)抓好防沙治沙重点工程。

落实工程建设责任制,健全标准体系,狠抓工程质量,严格资金管理,搞好检查验收,加强成果管护,确保工程稳步推进3)创新体制机制。

实行轻税薄费的税赋政策,权属明确的土地使用政策,谁投资、谁治理、谁受益的利益分配政策,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4)强化依法治沙。

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推行禁垦、禁牧、禁樵措施,制止边治理、边破坏现象。

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5)依靠科技进步。

推广和应用防沙治沙实用技术和模式,加强技术培训和示范工作,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建设质量6)建设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

探索防沙治沙政策措施、技术模式和管理体制,以点带片,以片促面,构建防沙治沙从点状拉动到组团式发展的新格局7)健全荒漠化监测和预警体系。

加强监测机构和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荒漠化监测体系,实施重点工程跟踪监测,科学评价建设效果8)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各尽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共同推进防沙治沙工作。

简述人地关系的演变过程。

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后工业文明时期-谋求人地和谐

划分季节草地的意义:

1全年放牧的情况下,季节牧场可以满足牲畜对各种放牧地的基本需求2在草地面积大且全年放牧的地区,利用季节牧场可以做到均匀利用放牧地,保障牲畜在各个时期均有足够的草料供应

举例说明水土保持措施体系配置。

1)立体配置方面;根据小流域的地貌特征和水土流失规律,有分水岭至沟底分层设防置体系。

如黄土丘陵沟壑区樑茆顶和樑峁坡设置梯田粮果带,沟坡设置灌草生物措施带,沟底设置谷坊、坝库等沟道防护体系,再黄土沟壑区的现代侵蚀沟沿线附近,设置沟头防护工程和沟边埂工程,防护沟头延伸和沟岸扩张

(2)水平配置方面:

以居民点为中心道路为骨架,家里近、中、远环状结构配置模式。

村庄房前屋后发展种植、养殖庭院经济和四旁植树,居民点附近建立梯田、水地为主的粮食生产和经济果木开发区。

远离居民点的地带简历设以乔灌木结合的生态保护区和燃料,饲料基地。

中间地带粮草林间作物,水土保持防护措施和耕作措施相结合。

举例说明防沙治沙的主要技术措施有哪些?

在防沙、治沙方面,要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保护优先、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采取以林草植被建设为主的综合措施,加强地表覆盖,减少尘源。

具体措施有:

强化封禁保护,实行“三禁”制度。

切实汲取长期存在的边治理、边破坏的教训,杜绝滥垦、滥牧、滥采等破坏行为,遏制沙地活化,保护沙区植被。

采取植树种草措施,迅速恢复沙区林草植被。

通过封山育林、飞播造林、人工造林、小流域治理等措施,扩大林草植被面积。

采取退耕还林措施,遏制新的沙化形成。

对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不适宜耕种的坡耕地、沙化耕地进行有计划地退耕还林还草。

采取改进牧业方式、改善牧业结构、改良草场等措施,恢复和提高草原的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实行禁牧舍饲,变放养为圈养,减轻植被破坏的压力。

 采取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措施,通过节水灌溉和水源工程配套措施,促进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合理分配和协调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采取营造防护林措施,降低风速,减弱并阻挡风沙。

通过营造草原灌木林网和农田林网,保护农田和草牧场免受风沙危害,促进粮食稳产高产。

  ——通过移民搬迁措施,有组织地把自然和生产条件恶劣地区的农牧民移居到条件相对较好的城镇周边,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