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问题探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952426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问题探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问题探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问题探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问题探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问题探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问题探析.doc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问题探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问题探析.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问题探析.doc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问题探析

摘要:

劳动力流动对经济的增长有着积极的作用,加强劳动力流动对一个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我国劳动力流动现状及趋势的了解,分析劳动力在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促进劳动力流动的积极作用。

一、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及意义

劳动力流动是指劳动者相对于劳动力市场条件的差别,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产业之间、职业之间和岗位之间的自愿选择和迁移。

引起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很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环境等,但是深层决定因素是收入差距。

我国劳动力的流动也遵循这一规律,从低收入流向高收入。

我国自80年代以来的大规模农民工进城潮流首先是因为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和向城市倾斜的就业制度阻碍了城乡劳动力流动,一旦政策有所松动,近30年所积沉下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便大规模转移出来,形成所谓的“民工潮”。

其次是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与改革,为农民工进城提供了机会。

第三是巨大的收入差距促使劳动力向收入水平高的地区和产业流动。

劳动力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它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

1.劳动力流动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本的合理配置。

劳动力流动是一种使人力资本投资达到高效用的方式。

比如地区之间的流动使人们从劳动就业机会少、小的地区向劳动就业机会多、大的地区迁移,以寻得工资收入的增加、生活福利的提高等等。

通过流动,使得具有一定技能水平且在当地不能充分得到利用的人力资本进入到短缺的地区,避免或减少人力资本投资的浪费。

2.劳动力流动促进经济增长。

第一,当劳动力从劳动力资源充裕的部门流向稀缺的部门时,就能取长补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第二,部门之间通过劳动力的流动能达到生产的规模经济,提高生产效率。

这两方面均能促进经济的增长。

3.劳动力流动保证了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效率。

劳动力流动使工作职业具有竞争性,这不仅促进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形成了对劳动者的竞争压力,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劳动力市场的活力与效率。

二、我国劳动力流动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流动的规模正在逐步扩大,2009年中国流动人口已达到2.11亿,平均年龄约为27.3岁。

流动人口中78.7%为农业户口,以青壮年为主,其中20至44岁占被调查人口的三分之二,男性占50.4%女性49.6%。

流动人口家庭平均规模为2.3人;16至59岁人口中86.8%接受过初中教育,人口月平均收入1942元人民币。

其主要在制造、批发零售和社会服务业领域就业,多集中在低薪或高危行业。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城镇劳动力流动开始加速,但我国劳动力流动人口主要还是农村青壮年,他们接受的教育水平较低,收入与待遇也不太好。

与发达国家不完全一样,我国劳动力流动形式从劳动力不能流动到逐步流动,再到大范围流动,经历了一个转轨的过程。

当前中国劳动力的流动形式主要有五种:

从农村流向城市,从经济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从国有单位流向非国有单位,在工作间流动和产业间转移。

在这五种形式中,最突出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跨地区劳动力流动,劳动力在就在状态之间的转换和工作之间的转移不是很明显。

通过与发达国家劳动力流动形式的比较可以发现,与发达国家劳动力为自我发展而流动不同,中国劳动力市场市场化程度低、流动障碍多,以及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障不健全和劳动力供给过剩的条件下,中国的劳动力流动的核心特征是劳动力为生存而流动,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从经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工作一时间与工资率的不对等、在工作间流动率低等都反映了劳动力为就业、为糊口而流动。

另外,中国劳动力流动具有很强的宏观性和非个人意志性。

宏观性表现在劳动力流动集中于城乡流动和跨地区流动,劳动力在就业状态间流动和工作间流动不明显。

非个人意志性表现在由于劳动力市场不够完善,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没有最终退出,促进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没有进入,社会福利保障水平低,劳动力无法自由流动。

三、我国劳动力流动趋势

当前我国劳动力在流动性上呈两极分化态势,部分就业和收入稳固的群体,移民化倾向明显,出现“流动人口不流动现象”。

另一部分收入水平较低且不稳定的群体,呈现加速流动趋势。

部分流动人口开始追求融入当地,长期生活在一个城市,并开始购房安家。

这些群体除了大学生、白领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外,也有一些事业发展较为成功的农民工。

各地情况显示,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稳定居住的持续时间逐年增加,“移民”倾向渐趋明显,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事实“移民”。

上海市近些年流动人口中,大约有10%左右的人口会在城市逐步沉淀下来,稳定居住在城市中。

而另一部分呈现加速流动趋势。

流动性强的群体大多集中在制造业发达地区,在一些企业打工的农民工流动性大,他们也不愿在城市安家落户。

因为只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农民工不需要掌握多少技术,稍加培训就可以成为熟练工。

而同样是体力劳动,农民工在建筑工地打零工一天也至少可挣六七十元,多的一两百元。

因此,简单加工企业工人流动性极快,许多农民工都抱着随时走人的想法。

长期以来,我国流动人口主要聚集在东部沿海一些大城市、加工制造业产业聚集区,珠三角地区尤为密集。

近两年,流动人口在全国流向呈现三个趋势,一是开始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欠发达地省分散;二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开始由珠三角向长三角,再向京津等北方地区流动;三是在一些省区内,流动人口开始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分散。

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的主体仍是农民工,而制造业和建筑业仍然是农民工的主要就业领域,这种流动人口构成格局,决定了流动人口大的流向受产业布局影响很大。

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珠三角地区人力资源需求下降。

据广东省劳动部门调查,当地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向相对落后的地区转移,不少原来在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不断转向全国其他地区。

作为农民工输出基地的安徽、湖南、江西、四川等地的经济发展较快,也成了农民工的有力吸纳地,农民工流向将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中西部地区就地就近转移逐步加快。

农业部和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近几年,广东、福建等传统流入大省的比重有所下降。

而在中西部地区、东部其他省份和境外就业的比重都有所上升。

另外,30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供求明显偏紧。

近些年,各地不断加强劳动力转移力度,许多地方农村可转移的劳动力已大部分实现非农就业,转移潜力已经很小。

因而,我国流动人口总体数量将保持稳定。

由于农民工群体文化水平偏低,一些较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足,流动人口供需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些地方的“民工荒”现象加剧。

四、我国劳动力流动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流动有所加强,表现出比较好的发展趋势,但是相比发达国家还是有不小的差距,而且在劳动力流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障碍:

1.劳动力市场供给总量过剩,但有效供给不足。

低素质或未开发的低质量人力资源大为过剩,而具备先脑袋文化素质和陷阱劳动技能的高质量人力资源又相对缺乏。

使得流动人口的主力军农民工无法大量被城市吸纳。

2.分割的劳动力市场问题。

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是分割的,不仅城乡之问是分割的(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农村劳动力市场),城市与城市之间、农村与农村之间也是分割的(表现为正规部门劳动力市场和非正规部门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劳动力市场分割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缺乏流动性,不利于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整体开发与合理配置。

对于高层次人力资本所有者来说,由于市场分割固化了不同城市之间就业机会和未来发展机会之间的差异,由于大城市相对来说就业机会多,未来的发展机会也较多,很多大学毕业生都选择留在大城市而不愿离开,因为一旦离开,他们就很难再回城市。

这样在劳动力市场缺乏流动性或者流动成本很高的情况下.对于高素质劳动者来说,他们倾向于在大城市寻找工作,于是就出现了某些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人才缺乏的情况。

3.劳动力市场信号指示作用不强以及劳动力市场的法律体系不健全问题。

劳动力市场应该在劳动力供求信息的收集与发布方面发挥信号指示作用,因为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信息直接影响劳动力的流向与流量,影响人力资本的充分利用。

由于我国尚缺乏系统的劳动力供求信息发布机制,特别是市、县级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传递方式仍较为落后,信息传递迟缓、覆盖面小、范围窄。

4.劳动力流动成本偏高。

劳动力流动成本包括与迁徙有关的直接成本、流动和寻找工作花费时间的机会成本以及原有社会联系和社会资本的丧失的心理成本等。

我国靠劳动力市场尚不完善,劳动力还不能完全自由流动,加之包括户籍管理制度在内的各种限制外来劳动力的管理体制,使得劳动力流动的各种成本(就业成本、生存成本、交通成本、心理成本和风险成本)给流动人口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5.我国的职业流动率比较低,这样不利于人职的匹配、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劳动力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劳动经济学》曾湘泉复旦大学出版社

《劳动经济学》杨河清武汉大学出版社

《劳动力流动的原驱力》肖六亿四川大学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