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对外文化交流中心:文化遗产如何“活起来”.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952930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对外文化交流中心:文化遗产如何“活起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世界对外文化交流中心:文化遗产如何“活起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世界对外文化交流中心:文化遗产如何“活起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世界对外文化交流中心:文化遗产如何“活起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世界对外文化交流中心:文化遗产如何“活起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世界对外文化交流中心:文化遗产如何“活起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对外文化交流中心:文化遗产如何“活起来”.docx

《世界对外文化交流中心:文化遗产如何“活起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对外文化交流中心:文化遗产如何“活起来”.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世界对外文化交流中心:文化遗产如何“活起来”.docx

世界对外文化交流中心:

文化遗产如何“活起来”

​据世界对外文化交流中心报道:

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上,苏州有哪些做法独树一帜?

在这里,文化遗产是如何“活起来”的,又是如何做到和城市融合发展的?

日前,记者带着这些思考,走进苏州古城采访。

融入产品:

园林文化在大地上铺展

根据一份2016年一季度房地产销售榜单,苏州的一个房地产项目力压北京、上海诸多豪宅,在销售金额、面积与套数上,荣膺国内的三冠王。

事实上,这个房地产项目一经面世,不仅购房者慕名而来,甚至还有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包括建筑师、文保专家。

一个普通住宅,为何有如此大的魔力?

原来,开发商在建造之初,就力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苏州园林工艺鼻祖“香山帮”出山,集合一众50~60岁的香山帮工匠,秉承古法,一砖一瓦,一水一石,皆由全手工高难度模式打造,苏州园林文化元素尽显。

苏州园林,是世界级文化遗产。

当前,房地产市场几乎被西方舶来式建筑风格一统天下,苏州园林正面临着严重断代危机,大师匠人的缺位、传统手艺的失传等等,都让苏州园林风格渐行渐远,几近绝迹。

在这种背景下,以富含苏州文化遗产为卖点的房地产项目,引爆市场。

将文化遗产融入产品中,既可以让文化遗产重获生命力,又能为产品带来成倍的文化增值。

去年开始,苏州推出了“旅游管家”定制产品,主打吴地历史文化民俗,让游客在参观园林的同时还能品味苏式早点、观看评弹演出等苏州特色文化遗产,从而达到与传统旅游公司服务的差异化创新。

产品一经推出,立即获得叫好又叫座的市场表现。

民俗学者王智认为,在工业化与城市建设大潮中,文化遗产传承遭遇瓶颈,如何保护根脉将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把文化遗产融入产品,重获生命力,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融入社区:

从开发到保护的理念之变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大发展中,要发展经济还是保护文化?

苏州经历过挣扎。

当时有两个古镇,因为选择不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著名建筑规划专家阮仪三,曾带领团队前往吴江黎里古镇考察,被原生态的水乡环境深深吸引。

阮仪三表示,愿意免费做古镇保护性规划设计。

但在当时“要致富,先修路”的全国大规模城建背景下,得到的回应却是“我们建设得很好,不要你们多管闲事”。

阮仪三被宁愿拆掉老屋也要发展经济的黎里推出门外。

痛惜之余,他转向古镇周庄,与时任周庄文化站站长庄春地一拍即合。

根据整体规划,周庄近些年优势凸显,开始名扬天下,而黎里却鲜有人知。

此时的黎里人开始意识到,如果发展忽略了文化遗产这个依托,将是不可持续的。

现实的尴尬带来了思路的转变。

去年6月,阮仪三被邀请回到黎里,为古镇的保护开发“把脉开方”。

“商业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并不对立。

相反,应该主动把文化遗产融入古镇开发中来。

”阮仪三认为,通过文化遗产的植入,百姓能感受到历史文化的精髓,游客能够感受到社区传统生活的美丽,是一种“双向”的有益互动。

在“保护中激活文化”的理念下,黎里放弃“门票经济”,守住生态、文化和生命三个底线,通过民宿、酒店的建设,让游人住下来,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剪纸艺人徐盘根正在教游客剪纸艺术。

这项民间手工艺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在街巷中,“老苏州”周大发每天都会在家门口晒太阳看报纸,这里是他生活了半辈子的地方。

和老周一样,这里依旧住着几十户本地居民,他们保留着苏州人传统的生活方式。

而这种富有本地生活气息的场景,正是不少游客钟情古城的一大原因。

“人们对文化遗产的兴趣,远胜于那些搬空的建筑。

”王智认为,社区只有通过融入文化遗产,才能避免“几个仿古建筑一建就叫古镇”的同质化发展俗套。

近年来,苏州在社区文化遗产保护和融入上取得显著成效。

除了新增1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文物遗产数量也显著提高。

目前,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84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9处。

十年间,普查新发现文物点1919处。

融入城市:

传统和现代的相融相生

如今的苏州,依然保持了1000多年前南宋时期的旧时格局。

古城外围,约16公里长的护城河围绕;内里,三横三直为骨干的水系纵横贯通。

几座古塔,还是古城内的制高点。

任何现代建筑,在视界上都不能超过塔高,至今仍不得超过7层、24米。

2000多年的历史积淀,造就了姑苏古城丰厚的文化遗产。

2012年,苏州将平江、沧浪、金阊三区合并成立姑苏区,建立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

管理体制的创新,使遍布于原三区的文化遗存,有了统一的保护和传承。

“从另外一个角度,许多城市对文化遗产进行特殊保护,形成了许多制约。

”在苏州地方志专家徐刚毅心中,文化遗产应该与都市生活相融相生,“古城是个有现代居民繁衍的城市,文化遗产在时光中生长,同时得到有效保护。

在融入中保护,而不是隔离起来。

历时10年,苏州政府投入22.16亿元,在保持古城原貌、留住文化遗产的同时,对160个老小区进行综合治理。

政府又拿出20余亿元启动“改厕”工程,让老城区居民彻底告别逾千年的倒马桶生活。

一批民生改善项目,提升了古城居住环境和服务能力,原汁原味的苏式生活还得以保留,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了现代生活。

2014年,大运河苏州段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城申遗梦圆。

去年开始,苏州市政府设立古城产业转型升级基金,用于全面提升古城文化传承、旅游休闲、苏式居住等功能。

目前,全市各类博物馆(美术馆)达74家,年均举办展览400场次,接待观众450万人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李昕告诉记者,苏州古城文化遗产保护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已经成为国内的标杆。

苏州市姑苏区被授予“国家古城旅游示范区”称号,成为全国首个古城旅游示范区,这是一个官方的认可。

下一步,还有很多的挑战。

李昕认为,苏州作为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手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应该把文化遗产融入人们的日常物品、居住社区,进而深度融入创意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中。

“把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打造一个传统江南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符合未来发展的趋势。

世界对外文化交流中心

  由全球多个国家的著名外交家、文化旅游部长、社会活动家、文化艺术影视及各界名流共同组成,为全球各国充分发挥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深化文化资本合作,引导和提供各类国际资本机构开发和推广适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创意、经营管理、资本运作平台,促进及壮大文化旅游产业。

在国际化背景下,整合全球文化旅游、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广告印刷、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产业;及文化创意、节庆会展、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数字文化服务等新兴文化产业;使其成为各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世界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