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提能速练必修二第2章 第2讲 基因在染色体上与伴性遗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9532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2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提能速练必修二第2章 第2讲 基因在染色体上与伴性遗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提能速练必修二第2章 第2讲 基因在染色体上与伴性遗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提能速练必修二第2章 第2讲 基因在染色体上与伴性遗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提能速练必修二第2章 第2讲 基因在染色体上与伴性遗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提能速练必修二第2章 第2讲 基因在染色体上与伴性遗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提能速练必修二第2章 第2讲 基因在染色体上与伴性遗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提能速练必修二第2章 第2讲 基因在染色体上与伴性遗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提能速练必修二第2章 第2讲 基因在染色体上与伴性遗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提能速练必修二第2章 第2讲 基因在染色体上与伴性遗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提能速练必修二第2章 第2讲 基因在染色体上与伴性遗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提能速练必修二第2章 第2讲 基因在染色体上与伴性遗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提能速练必修二第2章 第2讲 基因在染色体上与伴性遗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提能速练必修二第2章 第2讲 基因在染色体上与伴性遗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提能速练必修二第2章 第2讲 基因在染色体上与伴性遗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提能速练必修二第2章 第2讲 基因在染色体上与伴性遗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提能速练必修二第2章 第2讲 基因在染色体上与伴性遗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提能速练必修二第2章 第2讲 基因在染色体上与伴性遗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提能速练必修二第2章 第2讲 基因在染色体上与伴性遗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提能速练必修二第2章 第2讲 基因在染色体上与伴性遗传.docx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提能速练必修二第2章 第2讲 基因在染色体上与伴性遗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提能速练必修二第2章 第2讲 基因在染色体上与伴性遗传.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提能速练必修二第2章 第2讲 基因在染色体上与伴性遗传.docx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提能速练必修二第2章第2讲基因在染色体上与伴性遗传

课时考点训练

题组一、基因在染色体上与性别决定

1.(2013年高考海南卷)对摩尔根等人提出“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这一结论没有影响的是(  )

A.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B.摩尔根的精巧实验设计

C.萨顿提出的遗传的染色体假说

D.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

解析:

摩尔根等人提出“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结论是建立在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萨顿提出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及摩尔根利用白眼果蝇进行的实验基础上;该结论与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即中心法则无关。

答案:

D

2.(2011年高考福建卷)火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ZW,♂ZZ)。

曾有人发现少数雌火鸡(ZW)的卵细胞未与精子结合,也可以发育成二倍体后代。

遗传学家推测,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

卵细胞与其同时产生的三个极体之一结合,形成二倍体后代(WW的胚胎不能存活)。

若该推测成立,理论上这种方式产生后代的雌雄比例是(  )

A.雌∶雄=1∶1   B.雌∶雄=1∶2

C.雌∶雄=3∶1   D.雌∶雄=4∶1

解析:

按题意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若卵细胞含Z染色体,则三个极体分别含Z、W、W染色体,卵细胞与其中之一结合后的情况是ZZ(雄)∶ZW(雌)=1∶2;第二种情况是若卵细胞含W染色体,则三个极体分别含W、Z、Z染色体,卵细胞与其中之一结合后的情况是WW(不存活)∶ZW(雌)=1∶2。

故综合两种情况,理论上这种方式产生后代的雌雄比例是雌∶雄=4∶1。

答案:

D

题组二、伴性遗传及其应用

3.(2013年高考山东卷)家猫体色由X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只含基因B的个体为黑猫,只含基因b的个体为黄猫,其他个体为玳瑁猫。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玳瑁猫互交的后代中有25%的雄性黄猫

B.玳瑁猫与黄猫杂交后代中玳瑁猫占50%

C.为持续高效地繁育玳瑁猫,应逐代淘汰其他体色的猫

D.只有用黑猫和黄猫杂交,才能获得最大比例的玳瑁猫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

由题意知,玳瑁猫的基因型为XBXb,且为雌性,雄性中无玳瑁猫,A错误;玳瑁猫(XBXb)与黄猫(XbY)杂交,后代中玳瑁猫占1/4,B错误;为持续高效地繁育玳瑁猫,需用黑猫和黄猫进行杂交,子代中雌猫均为玳瑁猫,C错误,D正确。

答案:

D

4.(2013年高考四川卷)回答下列果蝇眼色的遗传问题。

(1)有人从野生型红眼果蝇中偶然发现一只朱砂眼雄蝇,用该果蝇与一只红眼雌蝇杂交得F1,F1随机交配得F2,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基因用B、b表示):

①B、b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朱砂眼对红眼为________性。

②让F2代红眼雌蝇与朱砂眼雄蝇随机交配,所得F3代中,雌蝇有________种基因型,雄蝇中朱砂眼果蝇所占比例为________。

(2)在实验一F3的后代中,偶然发现一只白眼雌蝇。

研究发现,白眼的出现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E、e有关。

将该白眼雌蝇与一只野生型红眼雄蝇杂交得F′1,F′1随机交配得F′2,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

实验二中亲本白眼雌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F′2代杂合雌蝇共有________种基因型,这些杂合雌蝇中红眼果蝇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

(3)果蝇出现白眼是基因突变导致的,该基因突变前的部分序列(含起始密码信息)如下图所示。

(注:

起始密码子为AUG,终止密码子为UAA、UAG或UGA)

上图所示的基因片段在转录时,以________链为模板合成mRNA;若“↑”所指碱基对缺失,该基因控制合成的肽链含________个氨基酸。

解析:

(1)对实验一中F2性状分离现象分析可知,该性状遗传与性别有关,且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F1无论雌雄都是红眼,故朱砂眼对红眼为隐性。

F2代红眼雌蝇的基因型为XBXB、XBXb,各占1/2,朱砂眼雄蝇的基因型为XbY。

因此,F2代红眼雌蝇与朱砂眼雄蝇交配类型有:

XBXb×XbY→XBXb、XbXb、XBY、XbY;XBXB×XbY→XBXb、XBY,因此F3代中,雌蝇有2种基因型;雄蝇中朱砂眼所占比例为1/2×1/2=1/4。

(2)根据题意可推知,F′2的性状表现比为4∶3∶1,该比例为3∶1∶3∶1的变形。

实验二遗传图解为

因此,亲本白眼雌蝇的基因型为eeXbXb,F′2代杂合雌蝇共有4种基因型及比例为:

EeXBXb∶EeXbXb∶EEXBXb∶eeXBXb=2∶2∶1∶1。

这些杂合雌蝇中红眼果蝇所占比例为2/3。

(3)根据起始密码子(AUG)信息可判断乙链为模板链,因为只有乙链转录成的mRNA中有起始密码子。

若“↑”所指碱基对缺失,则mRNA链上碱基排列顺序为AUGGGAAUCUCAAUGUGA…,其中UGA为终止密码子,不决定任何氨基酸,因此,该基因控制合成的肽链含5个氨基酸。

答案:

(1)①X 隐

②2 

(2)eeXbXb 4 

(3)乙 5

5.(2012年高考福建卷)现有翅型为裂翅的果蝇新品系,裂翅(A)对非裂翅(a)为显性。

杂交实验如图1。

请回答:

(1)上述亲本中,裂翅果蝇为____________(纯合子/杂合子)。

(2)某同学依据上述实验结果,认为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请你就上述实验,以遗传图解的方式说明该等位基因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

(3)现欲利用上述果蝇进行一次杂交实验,以确定该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

请写出一组杂交组合的表现型:

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得知,等位基因(A、a)与(D、d)位于同一对常染色体上,基因型为AA或dd的个体胚胎致死。

两对等位基因功能互不影响,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不发生交叉互换。

这两对等位基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遵循/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以基因型如图2的裂翅果蝇为亲本,逐代自由交配,则后代中基因A的频率将________(上升/下降/不变)。

解析:

此题考查遗传定律的应用与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

(1)显性个体与隐性个体杂交后代显、隐性之比为1∶1,符合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故亲本裂翅果蝇为杂合子。

(2)根据题图,无法判定该等位基因的位置。

若亲本基因型为XAXa、XaY,其杂交后代也可呈现题中实验结果。

(3)若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鉴别某对等位基因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X染色体上,应选择隐性雌性个体与显性雄性个体杂交或雌雄显性个体杂交,如果杂交后代显、隐性性状的表现与性别有关,则该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否则,位于常染色体上。

(4)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遗传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题图中基因型为AaDd的裂翅果蝇逐代自由交配,后代所有果蝇基因型都为AaDd,故后代中基因A的频率不变。

答案:

(1)杂合子

(2)

P   XAXa   ×    XaY

裂翅非裂翅

       ↓

F1XAXaXAYXaXa    XaY

裂翅♀∶裂翅♂∶非裂翅♀∶ 非裂翅

 1 ∶ 1 ∶ 1  ∶  1

(3)非裂翅(♀) 裂翅♂(或裂翅♀ 裂翅♂)

(4)不遵循 不变

6.(2011年高考安徽卷)雄家蚕的性染色体为ZZ,雌家蚕为ZW。

已知幼蚕体色正常基因(T)与油质透明基因(t)是位于Z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结天然绿色茧基因(G)与白色茧基因(g)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T对t、G对g为显性。

(1)现有一杂交组合:

ggZTZT×GGZtW,F1中结天然绿色茧的雄性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F2中幼蚕体色油质透明且结天然绿色茧的雌性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

(2)雄蚕产丝多,天然绿色蚕丝销路好。

现有下列基因型的雌、雄亲本:

GGZtW、GgZtW、ggZtW、GGZTW、GGZTZt、ggZTZt、ggZtZt、GgZtZt,请设计一个杂交组合,利用幼蚕体色油质透明易区别的特点,从F1中选择结天然绿色茧的雄蚕用于生产(用遗传图解和必要的文字表述)。

解析:

本题考查ZW型性别决定方式。

(1)通过计算可知后代F1有GgZTZt和GgZTW两种基因型,F1中结天然绿色茧的雄性个体所占比例为1/2,F2中幼蚕体色油质透明的雌性个体所占比例为1/4,结天然绿色茧的个体所占比例为3/4,因此F2中幼蚕体色油质透明且结天然绿色茧的雌性个体所占比例为1/4×3/4=3/16。

(2)由于幼蚕无法立即体现将来蚕茧颜色,因此要通过杂交实验间接辨别。

后代个体不能全为体色正常或全为油质透明,且可通过F1体色性状判断性别,由此判定亲本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tZt、ZTW,此组合符合后代雌性幼蚕个体体色全为油质透明,雄性幼蚕个体全为体色正常的要求。

进而用排除法确定雄性亲本基因型为ggZtZt或GgZtZt,雌性亲本基因型为GGZTW。

答案:

(1)1/2 3/16

(2)P:

基因型 ♂ ggZtZt × GGZTW ♀

          ↓

 F1:

基因型   GgZTZt   GgZtW

从孵化出的F1幼蚕中,淘汰体色油质透明的雌家蚕,保留体色正常的雄家蚕用于生产

P:

基因型 ♂ GgZtZt × GGZTW ♀

         ↓

F1:

基因型 GGZTZt GgZTZt GGZtW GgZtW

从孵化出的F1幼蚕中,淘汰体色油质透明的雌家蚕,保留体色正常的雄家蚕用于生产

课时高效训练

一、选择题

1.(2012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关于人类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

C.生殖细胞中只表达性染色体上的基因

D.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中都含Y染色体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如色盲基因,故A错;染色体上的基因都随染色体的遗传而遗传,故B对;生殖细胞既有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也有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它们都选择性地表达,故C错;在减Ⅰ时X和Y染色体分离,次级精母细胞中有的只含X染色体,有的只含Y染色体,故D错。

答案:

B

2.一只雌鼠的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突变,使野生型变为突变型。

该鼠与野生型鼠杂交,F1的雌雄鼠中均既有野生型,又有突变型。

假如仅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必须鉴别突变基因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X染色体上,F1的杂交组合最好选择(  )

A.野生型(雌)×突变型(雄)

B.野生型(雄)×突变型(雌)

C.野生型(雌)×野生型(雄)

D.突变型(雌)×突变型(雄)

解析:

由条件可知,突变型是显性性状,野生型是隐性性状;选择隐性性状的雌鼠与显性性状的雄鼠杂交时,若后代雌鼠全为显性性状,雄鼠全为隐性性状,则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后代雌雄鼠中都有显性性状,则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答案:

A

3.(2014年福州模拟)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下一个红绿色盲和白化病兼患的儿子,下列示意图中,b是红绿色盲致病基因,a为白化致病基因,不可能存在于该夫妇体内的细胞是(不考虑基因突变)(  )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父母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AaXBY,A、B可分别表示父亲体细胞、次级精母细胞。

C可表示因减Ⅰ过程发生交叉互换而得到的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

答案:

D

4.(2014年海南琼海模拟)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孩子既是红绿色盲又是XYY的患者,从根本上说,前者致病基因的来源与后者的病因发生的时期分别是(  )

A.与母亲有关、减数第二次分裂

B.与父亲有关、减数第一次分裂

C.与父母亲都有关、受精作用

D.与母亲有关、减数第一次分裂

解析:

红绿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父母正常,儿子患病则母亲必然是携带者,儿子的红绿色盲基因来自于母亲;XYY产生的原因是父亲减Ⅱ后期Y染色体移向细胞一极,A正确。

答案:

A

5.人的肤色正常(A)与白化(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色觉正常(B)与红绿色盲(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但这对夫妇的父亲均是色盲患者),生了一个患白化病的女儿。

这对夫妇的基因型是(  )

A.AaXBY×AAXBXb   B.AaXbY×AaXBXb

C.AaXBY×AaXBXBD.AaXBY×AaXBXb

解析:

正常夫妇生了白化病女儿,说明双亲均为白化病基因的携带者,夫妇双方色觉正常,即丈夫的基因型为XBY,但他们的父亲均是色盲患者,则妻子基因型为XBXb,故双方基因型为AaXBY、AaXBXb。

答案:

D

6.(2014年福建四地联考)一种鱼的雄性个体不但生长快,而且肉质好,具有比雌鱼高得多的经济价值。

科学家发现这种鱼X染色体上存在一对等位基因Dd,含有D的精子失去受精能力。

若要使杂交子代全是雄鱼,可以选择的杂交组合为(  )

A.XDXD×XDYB.XDXD×XdY

C.XDXd×XdYD.XdXd×XDY

解析:

由于含有D的精子失去受精能力,所以雌鱼中不可能出现基因型为XDXD的个体,而淘汰A、B两个选项;XdY的两种类型的精子都具有受精能力,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答案:

D

7.如图为果蝇性染色体结构简图。

要判断果蝇某伴性遗传基因位于片段Ⅰ上还是片段Ⅱ上,现用一只表现型是隐性的雌蝇与一只表现型为显性的雄蝇杂交,不考虑突变,若后代为①雌性为显性,雄性为隐性;②雌性为隐性,雄性为显性,可推断①、②两种情况下该基因分别位于(  )

A.Ⅰ;Ⅰ        B.Ⅱ1;Ⅰ

C.Ⅱ1或Ⅰ;ⅠD.Ⅱ1;Ⅱ1

解析:

若后代雌性为显性,雄性为隐性,则一定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则基因位于Ⅱ1或Ⅰ,即X染色体上。

若后代雌性为隐性,雄性为显性,则该基因位于Ⅰ,也就是位于Y染色体的Ⅰ段。

答案:

C

8.家蚕为ZW型性别决定,人类为XY型性别决定,则隐性致死基因(伴Z或伴X染色体遗传)对于性别比例的影响如何(  )

A.家蚕中雄、雌性别比例上升,人类中男、女性别比例上升

B.家蚕中雄、雌性别比例上升,人类中男、女性别比例下降

C.家蚕中雄、雌性别比例下降,人类中男、女性别比例下降

D.家蚕中雄、雌性别比例下降,人类中男、女性别比例上升

解析:

ZW型性别决定雄性是性染色体同型的,隐性致死基因(伴Z)易导致雌性个体部分死亡,从而使雄雌比例上升。

XY型是雌性性染色体同型的,隐性致死基因(伴X)易导致男性个体部分死亡,从而使男女比例下降。

答案:

B

9.(2014年北京朝阳模拟)红眼长翅的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左表所示(设眼色基因用A、a表示,翅型基因用B、b表示)。

分析图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眼色中的红眼,翅型中的长翅均为显性性状

B.右图所示基因型即为左表中红眼雄蝇基因型

C.若研究果蝇的基因组,则需测定右图中Ⅱ、Ⅲ、Ⅳ、X和Y染色体上的全部基因

D.若右图果蝇产生了含YB的配子,说明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解析:

这是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首先按独立遗传分析,即逐对分析,先分离后组合。

由红眼×红眼→后代雌性全红眼、雄性红眼∶白眼=1∶1,说明眼色跟性别关联,但是整个群体中只有雄性中出现白眼,说明基因在X染色体上,且后代雄性中红眼∶白眼=1∶1,知亲代红眼雌果蝇为杂合子,则红眼为显性,所以亲代红眼雌果蝇基因型为XAXa,亲代红眼雄果蝇基因型为XAY。

长翅×长翅→后代中长翅∶残翅=3∶1,不跟性别关联,是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且长翅是显性,亲代均为杂合体,基因型为Bb。

组合起来亲本的基因型就是BbXAXa、BbXAY。

答案:

B

10.某科学工作者在调查的基础上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系谱图,该家系存在甲、乙两种遗传病,其中有一种病为红绿色盲,6号无患病基因,则7号和8号婚后生一个同时患两种病男孩的概率是(  )

A.1/48B.1/24

C.1/16D.无法确定

解析:

解题步骤:

首先确定遗传方式;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甲病为红绿色盲,是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根据1号和2号生出的4号为乙病女性患者,知乙病是由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

其次确定相关个体的基因型:

假设控制乙病、色盲的基因分别为a、b,则7号的基因型为AaXBY,对于乙病基因来说,5号的基因型为1/3AA、2/3Aa,故8号的基因型为1/3AaXBXb、2/3AAXBXb。

最后计算患病概率:

7号和8号婚后生一患乙病孩子的概率为(1/3)×(1/4)=1/12,生一色盲孩子的概率为1/4,且色盲孩子为男孩,所以同时患两种病男孩的概率为(1/12)×(1/4)=1/48。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1.(2014年成都模拟)果蝇的灰身和黑身、刚毛和截毛各为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等位基因A、a,D、d控制。

某科研小组用一对灰身刚毛果蝇进行了多次杂交实验,F1代表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

灰身刚毛

灰身截毛

黑身刚毛

黑身截毛

3/15

3/15

1/15

1/15

5/15

0

2/15

0

(1)果蝇控制刚毛和截毛的等位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

(2)上表实验结果存在与理论分析不吻合的情况,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________的受精卵不能正常发育成活。

(3)若上述

(2)题中的假设成立,则F1代成活的果蝇共有________种基因型,在这个种群中,黑身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

让F1代灰身截毛雄果蝇与黑身刚毛雌果蝇自由交配,则F2代雌果蝇共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表现型。

(4)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红眼(R)对白眼(r)为显性。

研究发现,眼色基因可能会因染色体片段缺失而丢失(记为XC);若果蝇两条性染色体上都无眼色基因,则其无法存活。

在一次用纯合红眼雌果蝇(XRXR)与白眼雄果蝇(XrY)杂交的实验中,子代中出现了一只白眼雌果蝇。

欲用一次杂交实验判断这只白眼雌果蝇出现的原因,请简要写出实验方案的主要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现象与结论:

①若子代果蝇出现红眼雄果蝇,则是环境条件改变导致的。

②若子代果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基因突变导致的。

③若子代果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染色体片段缺失导致的。

解析:

根据后代基因型和表现型比例,可推知亲代基因型为AaXDXd、AaXDY,其中灰色和刚毛为显性。

(1)从表中可以看出,后代中同一性状出现在雌雄个体中的比例不同,可判断控制刚毛和截毛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按照正常遗传,雌性果蝇中灰身刚毛和黑身刚毛比例应为3∶1,而现在为5∶2,说明AAXDXD或AAXDXd不能成活。

(3)根据亲代基因可知子代应共有3×4=12种基因型,有一种不能成活,则有11种基因型;两亲本杂交,AA个体占4/16,其中1/16的雌果蝇不能成活,因此存活的AA个体为3/15AA,Aa个体占8/15,aa的个体占4/15,可计算出黑身基因的基因频率为8/15;F1中灰身截毛雄果蝇基因型为AAXdY或AaXdY,黑身刚毛雌果蝇基因型为aaXDXD或aaXDXd,杂交后,在F2中雌果蝇基因型有4种,表现型有4种。

(4)按正常遗传,后代中雄果蝇和雌果蝇皆为红眼。

让这只白眼雌果蝇与任意的一只红眼雄果蝇杂交,观察后代果蝇的表现型情况。

若子代出现红眼雄果蝇,则是环境条件改变导致出现的变异;若是基因突变导致的,子代中雌雄个体数量的比为1∶1,且雌果蝇全为红眼,雄果蝇全为白眼;若是染色体片段缺失导致的,则雌果蝇基因型为XCXr,与雄果蝇杂交,后代中XCY不能生存,则雌雄个体的数量比为2∶1。

答案:

(1)X 

(2)AAXDXD或AAXDXd (3)11

8/15 4 (4)实验方案:

让这只白眼雌果蝇与任意的一只红眼雄果蝇杂交,观察后代果蝇的表现型情况 实验现象与结论:

②雌雄个体数量之比为1∶1

③雌雄个体数量之比为2∶1

12.已知家鸡中,鸡冠直冠与豆冠为一对相对性状(受基因B、b控制);羽毛芦花与非芦花为一对相对性状(受基因F、f控制)。

两只亲代家鸡杂交得到以下子代类型和比例。

请回答:

直冠、芦花

直冠、非芦花

豆冠、芦花

豆冠、非芦花

雄鸡

3/4

0

1/4

0

雌鸡

3/8

3/8

1/8

1/8

(1)控制直冠与豆冠的基因位于________;控制芦花与非芦花的基因位于________。

(2)亲代家鸡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亲代家鸡的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子代表现型为直冠芦花的雄鸡中,纯合体与杂合体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

(5)子代雌鸡中直冠非芦花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若要在早期的雏鸡中根据羽毛区分开雌性和雄性,从而多养母鸡多得蛋,则选用的亲本基因型组合为____________。

解析:

直冠和豆冠在雄鸡和雌鸡中其比例都是3∶1,因此是常染色体遗传,而其性别决定属ZW型性别决定,芦花和非芦花在雄鸡中是1∶0,而在雌鸡中是1∶1,具有性别差异,是Z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伴性遗传;具亲代家鸡产生子代的表现型可推知亲代家鸡的基因型为BbZFW、BbZFZf,其表现型雌(♀)直冠芦花,雄(♂)直冠芦花;子代中直冠芦花雄鸡纯合体为

×

BB×

ZFZF)=

,杂合体为1-

,其比例为1∶5;子代雌鸡中直冠非芦花的基因型为BBZfW、BbZfW;要根据羽毛区分雌雄,应选用的亲本基因型组合为ZFW×ZfZf,其后代所有雄性都表现为芦花,雌性为非芦花。

答案:

(1)常染色体 Z染色体 

(2)BbZFW、BbZFZf

(3)♀直冠芦花 ♂直冠芦花 (4)1∶5

(5)BBZfW BbZfW ZFW×ZfZf

13.(2014年北京西城模拟)果蝇为XY型性别决定,与人的性别决定方式不同的是,果蝇由受精卵中的X染色体的数目决定雌性或雄性。

下表为果蝇受精卵中性染色体组成及发育情况,请分析回答:

受精卵中性染色体组成

发育情况

XX、XXY

雌性,可育

XY、XYY

雄性,可育

XXX、YO(没有X染色体)、YY

胚胎期致死

XO(没有Y染色体)

雄性,不育

(1)染色体数目正常的亲代果蝇交配后,形成了一个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受精卵,其原因可能是亲代雌果蝇卵细胞形成过程中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