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桃花源记》中考考点揭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54050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2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石潭记》《桃花源记》中考考点揭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小石潭记》《桃花源记》中考考点揭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小石潭记》《桃花源记》中考考点揭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小石潭记》《桃花源记》中考考点揭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小石潭记》《桃花源记》中考考点揭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小石潭记》《桃花源记》中考考点揭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小石潭记》《桃花源记》中考考点揭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小石潭记》《桃花源记》中考考点揭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小石潭记》《桃花源记》中考考点揭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小石潭记》《桃花源记》中考考点揭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小石潭记》《桃花源记》中考考点揭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小石潭记》《桃花源记》中考考点揭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小石潭记》《桃花源记》中考考点揭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小石潭记》《桃花源记》中考考点揭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小石潭记》《桃花源记》中考考点揭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小石潭记》《桃花源记》中考考点揭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小石潭记》《桃花源记》中考考点揭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小石潭记》《桃花源记》中考考点揭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石潭记》《桃花源记》中考考点揭秘.docx

《《小石潭记》《桃花源记》中考考点揭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石潭记》《桃花源记》中考考点揭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石潭记》《桃花源记》中考考点揭秘.docx

《小石潭记》《桃花源记》中考考点揭秘

《小石潭记》《桃花源记》中考考点揭秘

课程目标:

1.了解文章的中的词、句的意义和翻译。

2.体会作者的感情和写作目的。

3.把握文章的思路和技巧。

4.把握中考真题的出题的高频考点。

背景介绍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

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小石潭记》中景语即情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处的描写,情景交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小石潭记》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第29卷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

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

《始得西山宴游记》与《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并称为《永州八记》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

吴武陵,龚(gōng)古,余弟宗玄。

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而:

  1.潭西南而望(表修饰,可以不译,连词)

  2.乃记之而去(表承接,连词)

乃:

乃记之而去(“于是,就”的意思,副词)

以:

  1.卷石底以出(可不译,或译为“而”连词)

  2.以其境过清(因为)

  3.全石以为底(把)

为:

  1.全石以为底(作为)

  2.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成为) 

之:

  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③处处志之(语气助词,不译)

  ④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⑤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

  ⑥具答之(代词,代指桃花源人)

主旨

《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潭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愤懑之情。

真题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

⑴鱼可百许头   可:

               

⑵蒙络摇缀   络:

       

⑶佁然不动   怡然:

               

⑷悄怆幽邃 悄怆:

        

思考

1.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

 

2.作者遭贬后来游小石潭,想想他游小石潭的目的是什么?

 

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2分,共4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2.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2

3.小石潭这么美丽的景致,可是作者并没有在此流连忘返,仅是“记之而去”,为什么?

 

桃花源记

·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

·先后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终于在41岁坚决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他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shě)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读准下列注音: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便要还家邑人间隔此中人语云为外人道

诣刘子骥无问津者

找出课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豁然开朗:

形容有狭隘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朗。

也形容由迷惑糊涂一下子变得通晓明白。

世外桃源: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后亦指环境清幽、生活安逸的地方。

无人问津:

原指没有问通往桃花源路的人了。

现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怡然自乐:

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线索:

渔人的行踪—

发现→进入→离开后再寻桃花源

写作特点:

1.按行踪(先后)顺序,叙述详略得当;

2.语言优美,通俗易懂;

3.展开丰富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理想世界。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虚构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生活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中考真题

1.下面画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悉如外人(熟悉)  

C.便要还家(邀请)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2.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的原因是什么?

 

3.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刘子骥再寻,“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4.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测试题(可选择做)

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伐竹取道

  

(2)佁然不动(4)其岸势犬牙差互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心乐之(指代篁竹)B.不可知其源(指代小溪)

  C.以其境过清(因为)D.乃记之而去(于是,就)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

  

(1)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斗折蛇行,明来可见。

  20.文章第四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氛围?

表现了怎样的心情?

(2分)

 

二、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淑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观第五泄①记(节选)

  袁宏道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山僧曰:

“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②,瀑见。

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注]①第五泄:

第五级瀑布。

②罅(xià):

裂缝。

③掉:

摇动。

  7.下列句中加点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伐竹取道齐师伐我

  D.似与游者相乐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疾趋,度石罅必为有窃疾矣

  D.山行之极观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8.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以面受沫”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无从致书以观B.或以钱币乞之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D.皆以美于徐公

  9.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

(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翻译:

  

(2)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

  翻译:

  10.以上诗文部描写了水,请从中分别选—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填入下面空格中。

(3分)

  10.以上诗文部描写了水,请从中分别选—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填入下面空格中。

(3分)

  

(1)《次北固山下》:

(2)《小石潭记》:

(3)《观第五泄记》:

 11.根据诗文内容填写下表。

(2分)

诗文

语句

表达的感情

《次北固山下》

乡书何处达?

(1)▲

《小石潭记》

心乐之

心情快乐

《观第五泄记》

(2)▲

依依不舍

三、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唐代柳宗元《小石潭记》)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

(2)伐竹取道伐:

  (3)佁然不动佁然:

(4)其岸势犬牙差互差互: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心乐之(之:

指代篁竹)B、不可知其源(其:

指代小溪)

  C、以其境过清(以:

因为)D、乃记之而去(乃:

于是,就)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0.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分)

四、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有良田美池之属()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便要还家()(4)不足为外人道也()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文:

19.文中写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你说说村中人,为什么“皆叹惋“?

(3分)

答:

20.“老有所终”、“幼有所长”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在选文中,哪一句话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

(2分)

答:

五、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10.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2分)

  l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

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11.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

六、9.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

  10.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11.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13.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

(2分)

  答:

七、8.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B.悉如外人(熟悉)

  C.便要还家(邀请)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9.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0.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

  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

八、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

沿着B.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志:

做标记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诣:

对、向D.后遂无问津者津:

渡口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土地平旷B.阡陌交通C.率妻子邑人D.来此绝境

  8.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文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人人劳作、人人平等,生活安定、民风古朴的桃花源,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B.该文语言凝炼优美,很多语句已凝固为成语而沿用至今。

如: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鸡犬相闻”“黄发垂髫”等。

  C.本文按照武陵捕鱼者无意发现桃林,意外撞入桃源,被告知不得外传,再到外人复寻无果而终的顺序行文,脉络清晰,引人入胜。

  D.桃花源里的美好生活令人无限向往,但作者却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其亦真亦幻,隐喻了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存在。

  9.请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九、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4分)

  【甲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丙文】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融然。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释】①〖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②〖畜〗同“蓄”。

③〖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弦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6.丙文中加点的“适”在工具书上主要有以下解释,在这儿最恰当的选择是()

  A.符合B.恰好C.满足D.舒服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因以为号焉自号曰醉翁也B.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曳屋许许声

  C.期在必醉与友期行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8.根据你对以上选文的比较阅读,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以上3篇选文中,甲文和乙文均是陶渊明本人所著,丙文则是他人为陶渊明所著。

  B.以上3篇选文都体现了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和隐居思想。

  C.乙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率真放达、安贫乐道、淡泊名利和悠然自得的陶渊明。

  D.丙文主要通过陶渊明喝酒和抚琴两件事情来体现其颖脱不羁的性格。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答案】

一、17.

(1)向西

(2)砍伐(3)呆呆的样子(4)参差不齐

  18.A

  19.

(1)(鱼儿)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快乐。

(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0.写出了小石潭幽深泠寂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孤独忧伤(痛苦)的心情。

二、7.(2分)D

  8.(2分)B

  9.(4分)

(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2)瀑布在

  青色的石壁间飞泻,震撼着山谷。

(每句2分,意对即可)

  l0.(3分)

(1)平(或:

绿)

(2)清(3)伟(或:

疾)(每处1分)

  11.(2分)

(1)思乡之情

(2)而犹不忍去(每处1分)

三、17.

(1)向西

(2)砍伐(3)呆呆的样子(4)参差不齐

  18.A

  19.

(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0.孤独忧伤(凄凉)

四、(12分)17.

(1)类

(2)交错相通(3)通“邀”邀请(4)对(向)18.其余的人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19.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叹惋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叹惋外面的人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

2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五、答案:

9.答:

(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10.答:

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填写——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

如果因忽视双引号而丢分,你就是百里挑一了。

这四个空并不难填,看来,今年的前几道题难度都不大,拉不开距离。

  11、提示:

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

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

答三点即可。

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

幸福。

六、9.D(“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2分)?

  10.B(交通:

互相通达)(2分)?

  11.C(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2分)?

  12.

(1)渔人觉得非常奇怪(1分),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1分)。

?

  

(2)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1分),(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1分)。

  13.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1分),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1分。

七、8.B解析:

悉:

全,都。

  9.A解析:

A.豁然:

开阔或通达。

8.交通:

古:

错杂相通;今:

运输事业。

C.绝境:

古:

与世隔绝的地方;今:

没有出路的境地。

D.无论:

古:

更不要说;今:

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八、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

沿着B.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志:

做标记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诣:

对、向D.后遂无问津者津:

渡口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土地平旷B.阡陌交通C.率妻子邑人D.来此绝境

  8.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文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人人劳作、人人平等,生活安定、民风古朴的桃花源,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B.该文语言凝炼优美,很多语句已凝固为成语而沿用至今。

如: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鸡犬相闻”“黄发垂髫”等。

  C.本文按照武陵捕鱼者无意发现桃林,意外撞入桃源,被告知不得外传,再到外人复寻无果而终的顺序行文,脉络清晰,引人入胜。

  D.桃花源里的美好生活令人无限向往,但作者却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其亦真亦幻,隐喻了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存在。

  9.请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九、6.C7.A8.B

  9.①这里面的人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和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②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仍然安然自若。

  .C解析:

这两句话不能表现桃花源人害怕世人打扰他们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