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笔记北京大学文学院.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55052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17 大小:11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汉语笔记北京大学文学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古汉语笔记北京大学文学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古汉语笔记北京大学文学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古汉语笔记北京大学文学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古汉语笔记北京大学文学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古汉语笔记北京大学文学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7页
古汉语笔记北京大学文学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7页
古汉语笔记北京大学文学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7页
古汉语笔记北京大学文学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7页
古汉语笔记北京大学文学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7页
古汉语笔记北京大学文学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7页
古汉语笔记北京大学文学院.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7页
古汉语笔记北京大学文学院.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7页
古汉语笔记北京大学文学院.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7页
古汉语笔记北京大学文学院.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7页
古汉语笔记北京大学文学院.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7页
古汉语笔记北京大学文学院.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7页
古汉语笔记北京大学文学院.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7页
古汉语笔记北京大学文学院.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7页
古汉语笔记北京大学文学院.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汉语笔记北京大学文学院.docx

《古汉语笔记北京大学文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汉语笔记北京大学文学院.docx(1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汉语笔记北京大学文学院.docx

古汉语笔记北京大学文学院

北京大学文学院 最全古代汉语笔记

(一)作者:

外语国学社

古代汉语

想学古代汉语下面这些理论必须掌握,这是基础;而关键是在阅读上(文选),即用这些知识解决阅读障碍,并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分析讲解。

可说说,这些知识占考试40%,用这些知识运用到文选占60%,不光是单纯的文选。

(以王力和郭锡良本为主) 

《古代汉语》学习大纲

一、说明

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民族使用的共同语。

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

一个是文言文,一个是古白话。

“古代汉语”课所要讲授和学习的内容是古代的文言文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其中文言文的学习以先秦两汉的作品为主。

(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课是高等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带有工具性质的基础课。

“古代汉语”不仅是从事汉语言文字学教学与研究的基础,同时也和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哲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从事这些相关学科研究与教学的基础和工具。

我们祖国有着悠久文明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要研究中国的历史,继承祖国数千年的优秀文化和传统,以便为今天的建设事业服务,必须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古代汉语”这门课正是基于承传古代优秀文化和传统这一目的而开设的。

(二)教学目的

“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标简单地说是要培养学生阅读古代典籍的基本能力及从事古代汉语教学和研究的能力。

学员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应该掌握古汉语的一些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并具有一定的感性知识,能够借助工具书比较顺利地阅读难度适中的没有经过今人标点和注释的古代典籍(如《战国策》、《论语》、《孟子》、《资治通鉴》一类的作品)。

能够胜任中学的古文教学,可以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分析中学古诗文中的文字、词汇、语法等现象,帮助中学生准确地理解古代诗文。

对于希望继续深造的学员来说,这门课对他们的要求则要更高一些。

“古代汉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要达到上述目标,学生应完成一些最基本的指标,要背诵20~30篇古文,熟读60~80篇古文,标点翻译8~10篇古文,掌握约1000个常用词的古义,完成一定量的知识练习,了解古汉语文字、音韵、词汇、训诂、修辞等方面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学会古诗、词、文的写作规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实践。

(三)教学内容及相关要求

1.“古代汉语”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选阅读和知识介绍两大部分,两部分所占的课时为4:

6。

文选部分的设置旨在增强学员对古汉语的感性知识,讲授内容主要是先秦两汉的典范作品。

知识部分的设置旨在使学员了解古汉语的基本规律、特点和研究方法,讲授内容包括文字、音韵、词汇、训诂、修辞及诗词格律等方面。

2.文选讲授总数为20~25篇,布置学生翻译的文选约10篇,精读约20篇。

讲授及布置学生阅读的文选中应包括部分带古注的篇章和无标点无注释的白文。

3.文选的讲授以解释字、词、句为主,突出常用词及语法现象的分析,重视句意的疏通。

4.古汉语知识介绍部分包括文字、音韵、语法、词汇、训诂、修辞、诗词格律及工具书的介绍。

其中语法约占知识介绍部分总时数的40%,文字、词汇、训诂约占30%,音韵、诗词格律、修辞及工具书的介绍约占30%。

知识部分的介绍以讲授基本特点为主,用例尽量做到准确、典范、完整、习见,新鲜,内容健康。

5.文选讲授与知识介绍应交替进行,不宜割裂开来,使二者失去联系。

根据练习的实际需要,可将知识部分的讲授顺序作一定的调整。

6.每单元布置一定的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

课堂作业的时间及内容视具体情况而定。

课外书面作业基本上两周一次。

内容包括标点翻译、知识解答及诗词、古文的写作等。

诗、词、古文的写作原则上只布置一次。

旨在使学生通过实践真正掌握诗、词、古文的写作规则和特点。

作业的批改一学期原则上三次,辅导原则上三周一次。

平时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20%。

7.本课程实行考试制,两个学期各进行一次,命题以本大纲为依据,教考分离,流水阅卷。

考试内容应反映大纲规定的深度和广度,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员的创新能力。

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

8.本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故授课人数每班宜控制在50人左右。

9.本大纲拟采用的教材暂定为郭锡良等人所编的《古代汉语》。

由于授课学时只调整到54学时,故文选部分的讲授内容要大量删减,知识部分原则上都要照顾到,但所用课时也要分别减少。

10.本大纲制定的教学内容及各部分的教学时数是参考往年的教学情况设计的,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作一定的调整。

(四)教学时数

本课程的教学时数为72学时,一学年开完,每学期36学时。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教师授课的方式,教师根据实际需要可开展必要的课堂讨论。

二、正文

导 言

教学要点

1、什幺是古代汉语;2、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要求;3、“古汉语课”的基本内容;4、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

(一)什幺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有两种书面语:

1、文言文;1、古白语。

“古代汉语”学习的对象是文言文,重点是先秦两汉的作品。

(二)学习古代汉语课的目的、要求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古代典籍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古汉语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同时具有一定的感性知识,能够依靠工具书和古注阅读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原著,胜任中学的古文教学。

(三)“古代汉语”课的基本内容

古代汉语课的基本内容包括文选和知识介绍两大部分。

文选以先秦两汉的作品为主,知识部分包括文字、音韵、词汇、训诂、语法、修辞、诗词格律等。

(四)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

1.理论学习与文选阅读并重,不可偏废。

2.学习理论知识要抓重点,辨异同,多练习。

3.学习文选要多读、多背、多翻译。

考核要求:

简述古代汉语课的性质、基本内容。

第一章

教学要点

1、字、词、句全面讲解;2、要求学生背诵课文;3、介绍检字法及几种常用古汉语工具书的内容、体例。

第一节 文选

(一)精卫填海

(二)夸父逐日

(三)女娲补天

(四)蝜蝂传

(五)巫山巫峡

第二节 古汉语知识

古汉语工具书介绍

(一)查检工具书的几种方法

1、音序检字法  2、部首检字法  3、笔画检字法   4、四角号码检字法

(二)古汉语常用工具书介绍

1、《汉语大字典》2、《汉语大词典》3、《辞海》4、《辞源》5、《说文解字》6、《词诠》   7、《经籍籑诂》  8、《佩文韵府》9、《十三经索引》10、《中国人名大辞典》  11、《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12、《四库全书总目》

考核要求:

1、背诵课文;2、说明所介绍各部工具书的性质、内容、作者、出版时间等。

第二章

教学要点

1、文选讲授,注意语法现象的分析;2、六书介绍;3、文字学部首、检字法部首;4、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

第一节  文选

(一)郑伯克段于鄢

(二)齐桓公伐楚

第二节  文选

(一)鞌之战

(二)子产论尹何为邑

第三节  古汉语知识

汉字的结构

1、象形   2、指事   3、会意    4、形声    5、转注    6、假借

第四节  古汉语知识

(一)汉字的部首

1、文字学部首    2、检字法部首

(二)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

考核要求:

1、掌握六书的定义;2、能够用六书理论分析一些常见字的结构;3、区分什幺是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

第三章

教学要点

1、文选讲授,注意语法分析;2、古今词义的异同;3、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4、古今词义的感情色彩、程度轻重。

第一节 文选

(一)燕昭王求士

(二)孙膑

第二节 古汉语知识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义异同的总体情况

1、古今词义完全相同;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3、古今词义似同非同

(二)古今词义在范围方面的差异

1、词义的扩大   2、词义的缩小    3、词义的转移

(三)古今词义在感情色彩方面的差异

(四)古今词义在程度轻重方面的差异

第四章

教学要点

1、文选讲授,注意语法分析,布置学生翻译有关段落;2、词的本义,本义的探求方法;3、词的引申义,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

第一节   文选

(一)谏逐客书

(二)报任安书(上)

第二节  文选

报任安书(中)

第三节  文选

报任安书(下)

第四节  古汉语知识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的本义

1、词的本义及其特点  2、怎样探求词的本义

(二)词的引申义

1、词的引申义其及特点  2、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

①直接引申   ②间接引申

3、引申义的方式:

①相似引申  ②关联引申  ③比喻引申

考核要求:

1、翻译课文的部分段落;2、掌握探求本义的方法;3、了解引申义与本义的特点及关系。

第五章

教学要点

1、文选讲授,布置学生翻译;2、使动;3、意动;4、名词作动词;5、名词作状语;6、宾语前置及前置的条件;7、判断句的四种句式;8、被动句的五种句式。

第一节 文选

(一)答李翊书

(二)艺文志·诸子略(上)

第二节  文选

艺文志·诸子略(下)

第三节  古汉语知识

词类的活用

(一)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名词的使动用法

(二)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名词的意动用法

(三)名词用作动词

(四)名词作状语

第四节   古汉语知识

古汉语的词序、判断句

(一)古汉语的词序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3、宾词前置用代词复指

(二)判断句

1、主语后加“者”、谓语后加“也”式  2、主语后加“者”、谓语后不加“也”式

3、主语后不加“者”、谓语后加“也”式  4、主语后不加“者”、谓语后不加“也”式

第五节  古汉语知识

被动句的表示法

(一)动词谓语后用介词“于”引进引为动作的发出者

(二)动词谓语前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发出者

(三)动词谓语前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发出者后加代词“所”

(四)动词谓语前加助动词“见”

(五)动词谓语前加助动词“见”,其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动作的发出者

(六)动词谓语前用介词“被”引进行为动作的发出者

考核要求:

1、翻译课文的部分段落;2、解释什幺是词类活用及活用类型;3、举例说明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的构成。

第六章

教学要点

1、文选讲授,布置标点并翻译古文;2、副词的种类;3、代词的种类;4、几个常见介词的基本用法;5、几个常见连词的基本用法;6、句尾语气词和句首、句中语气词;7、词头词尾。

第一节 文选

(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二)季氏将伐颛臾

(三)子路从而后

第二节 文选

(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二)小国寡民

(三)秋水

第三节  语法

副词、代词

(一)副词

1、程度副词  2、范围副词  3、时间副词  4、情态副词  5、否定副词  6、表敬副词

(二)代词

1、人称代词   2、指示代词   3、疑问代词   4、“或”与“莫”   5、“者”与“所”

第四节  语法

介词、连词、语气词、词头词尾

(一)介词

1、于(于、乎)    2、以    3、为

(二)连词

1、与   2、而   3、则,然则    4、虽,虽然    5、然,然而     6、之

(三)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1、句尾语气词:

也、矣、乎、与、邪(耶)、哉

2、句首和句中语气词:

夫、惟(维、唯)、其、也

3、词头、词尾:

有、其、言、于、薄;然、如、尔、若

考核要求:

1、翻译部分课文;2、说明副词、代词的种类、意义和用法;3、解释常见介词、连词的意义和用法;4、解释语气词的意义和用法;5、说明词头、词尾的意义和种类。

第七章

教学要点

1、文选讲授,布置标点翻译古文;2、古注的类型、体例、术语。

第一节  文选

许行

第二节  古汉语知识

古书的注解

(一)古注的类型

1、传  2、笺   3、疏(正义)   4、集解   5、章句

(二)古注的体例

(三)古注的术语

1、曰、为、谓之   2、谓    3、貌、之貌    4、犹      5、之言、之为言   

6、读曰、读为     7、衍文、脱文

考核要求:

1、解释什幺是传、笺、疏、集解、章句;2、熟悉古注的体例;3、解释古注的常见术语;4、背诵“十三经”的名称。

第八章

教学要点

1、文选讲授,布置写作古文1篇;2、几种常见的修辞方式。

第一节  文选

(一)历山之农者侵畔

(二)五蠹

第二节 古汉语知识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1、引用    2、譬喻   3、代称   4、并提      5、互文

6、夸饰    7、倒置   8、委婉   9、省略

考核要求:

1、熟读课文;2、熟悉古汉语常见的修辞方式。

第九章

教学要点

1、三十六字母;2、介绍《广韵》;3、古无轻唇音;4、古无舌上音。

第一节  古汉语知识

中古音简说

(一)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二)《切韵》、《广韵》

(三)《广韵》的调类

第二节  古汉语知识

上古音简说

一、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

二、上古音的韵部

考核要求:

1、背诵三十六字母、上古音的声母和韵部;2、解释音韵学的基本概念;3、说明什幺是“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

第十章

教学要点

1、律诗的结构;2、律诗的押韵,“平水韵”介绍;3、律诗的对仗;4、律诗的平仄,拗救;5、布置写作律诗1篇。

第一节  古汉语知识

诗律上

(一)律诗的结构

1、句数   2、字数  3、各联的名称

(二)律诗的押韵

1、押平声韵    2、一韵到底   3、“平水韵”简介

(三)律诗的对仗

1、工对;   2、宽对;   3、借对;   4、流水对。

第二节 古汉语知识

诗律(下)

律诗的平仄

(一)平仄的基本格式

1、五律平仄的基本格式;2、七律平仄的基本格式

(二)拗救

1、对句相救   2、本句自救

考核要求:

1、掌握律诗的结构、用韵和对仗;2、写出律诗平仄的基本格式;3、简述律诗拗救的各种情况。

第十一章  古汉语知识

教学要点

1、词的有关术语介绍;2、词的用韵、平仄及对仗;3、布置填词1首。

词律

(一)词调、词牌、词谱

(二)词的用韵、平仄和对仗

考核要求:

1、解释词的有关术语;2、了解词的用韵、平仄和对仗。

三、使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目

使用教材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参考书目

许嘉璐主编,《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洪成玉主编,《古代汉语教程》,中华书局1990年版。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臧克和王平校订,《说文解字新订》,中华书局2002年版。

王力,《汉语音韵学》,中华书局1956年版。

胡安顺,《音韵学通论》,中华书局,2003年第二版。

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1版。

赵振铎《训诂学纲要》,巴蜀书社2003年新1版。

郭在贻,《训诂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郭芹纳,《训诂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陕西师大词典编写组,《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中科院语言研究所古汉语研究室,《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刘景农,《汉语文言语法》,中华书局,1994年版。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王力)

王力《古代汉语》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

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

1)直音:

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

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

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

“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

1)直训:

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

元,始也。

2)描写:

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

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

也称为定义式。

如:

斗,十升也。

4)譬况:

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

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

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

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

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

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

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

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

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

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

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

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

近人杨树达著。

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10)《诗词曲语辞汇释》:

近人张相著。

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鱼词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

这部著作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二、汉字的结构

1、汉字的结构与“六书”

1)六书: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

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3)指事:

许慎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一眼看去就可以认识大体,仔细观察就发现意义所在。

如:

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

4)会意:

许慎:

“比类合谊,以见指挥”,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

如:

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

5)形声:

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部分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叫形符(或意符);另一部分大致地表音,叫声符。

如:

江、河、杨、柳等。

6)假借:

许慎:

“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

如:

莫。

7)转注:

许慎:

“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即两个字的部首相同、两个字的意义有引申关系。

如:

考、老。

8)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的位置:

(1)左形右声。

如:

松、理、越。

(2)右形左声。

如雕、期、鸿、救。

(3)上形下声。

如茅、空、简。

(4)下形上声。

如基、裳、姿。

(5)外形内声。

如园、闾、街。

(6)内形外声。

如辩、闻、雠。

9)形符和声符位置有反常的情况:

如“视、祁、锦、钦、冯、和、蚀”是右形左声,“钊、到”是左形右声,“闷、问”是内形外声,“闺、阁”是外形内声,“孟”是上形下声,“笃、筑、竺”是下形上声。

10)形符和声符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

(1)形符偏于一隅:

修、倏、腾、滕、裁、栽、颖、颍、佞、疆。

(2)声符偏于一隅:

旗、施、徒、徙。

(3)形符藏于声符中间:

赢、羸、辩、辨、哀。

(4)声符藏于形符中间:

裹、衷、戚。

(5)互相穿插,分合离奇:

随、游、赖。

11)省形和省声:

有少数形声字,它的形符或声符已经简省,必须补全才能起表意或表声作用。

如:

釜,从金省,父声。

雷,从雨,田省声。

12)最早成系统的文字,现在已知的是商代的文字,包括商代金文、甲骨文。

13)文字的演变阶段:

(1)古代文字:

商--金文、甲骨文。

周金文。

战国西方周秦的“籀文”属大篆文字。

东方六国系统的文字是“古文”。

秦小篆、秦隶。

(2)今文字:

汉隶、章草、行书。

魏晋真书(楷书)。

14)隶变:

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

15)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1)部首形体的变化:

如“人”变为“亻”,“心”变为“忄”。

(2)简省或讹变。

如“春”,从艹从日,屯声,(上部讹变)。

“更”,从攴丙声(整体讹变)。

(3)混同,是讹变的后果。

有些原先不相同的偏旁,隶变后就混同了。

如“服”从舟而不从月,“脍”从肉而不从月。

16)本义:

汉字在造字之初所代表的词义称为文字的本义。

17)如何探求本义:

探求本义,既不能脱离文字形体,也不能脱离文献用例。

若撇开字形,仅从文献用例追溯词义的源头,是无法或难以办到的。

如诛;若仅根据字形而脱离文献语言,探求本义也是不大可能的。

如高。

三、古书中的用字

1假借字:

凡文献中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伸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

2、假借字的分类:

(1)本无其字:

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它,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

有两种结果:

A某些词既然本无其字,于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归它使用了。

至于假借字是否还同时用于表示本义,有两种情况:

a有的假借字自从被它借用以后,它又改头换面以新的面貌来表示本义。

如“莫”本义是昏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

自从它被借用后,为本义又造了一个“暮”字。

“莫”的本义反而不为人所知了。

b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义和假借义两种功能,如“汝”本义是水名,假借义为第二人称代词,现本义和假借义同时存在。

B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使用一段时期以后,为了区别用法,人们为假借义另造新字。

如“辟”,本义是刑法,假借义是避开,为假借义造了后起本字为“避”。

(2)本有其字:

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

有三种情况:

A、在某种意义上借字与本字通用。

a本字是规范字,如“早蚤”、“疲罢”、“伸信”前面一个是本字,后面是假借字。

尽管两字通用,在常人心中仍以本字为规范字。

b假借字人们习以为常,把它视同本字。

如“彼匪”。

B、平时用本字,偶尔用同音字、近音字来代替。

如“寤”借为“牾”,即写了别字。

C假借字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的是假借字,本字反而不用或罕用了,如“亡”最初只表示没有或亡失,“无”只表示求雨的舞蹈;从西周金文开始,有无的无既用“亡”,也用“无”;先秦古书中“无”的用例已大大超过了“亡”;到后代,基本上都用“无”字了。

3、古今字: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

如“莫→暮”。

4、古今字的形体:

(1)古字+形符→今字。

如“其→箕”“取→娶”“昏→婚”。

(2)古字改变形符→今字。

如“说→悦”“振→赈”“没→殁”“张→胀”。

(3)古字略加变形→今字。

如“大→太”“闲→间”“陈→阵”。

(4)也有些由通假造成的古今字,形体上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