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之红黑卷系列之九.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56107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红黑卷系列之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红黑卷系列之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红黑卷系列之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红黑卷系列之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红黑卷系列之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红黑卷系列之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红黑卷系列之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红黑卷系列之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红黑卷系列之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红黑卷系列之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红黑卷系列之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红黑卷系列之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红黑卷系列之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红黑卷系列之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红黑卷系列之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红黑卷系列之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红黑卷系列之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红黑卷系列之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红黑卷系列之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红黑卷系列之九.docx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红黑卷系列之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总复习之红黑卷系列之九.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红黑卷系列之九.docx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红黑卷系列之九

2014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之红黑卷系列之九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9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帖好条形码。

请认真核准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⒈19、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远岫刺绣衣袖秀外慧中乳臭未干

B、老妪曲直祛除趋炎附势屈打成招

C、涕泪抽屉警惕风流倜傥替罪羔羊

D、露脸简陋痔瘘漏网之鱼镂骨铭心

解析:

本题考查音近字的读音,正确答案是B。

A项都读xiù,B项除“妪”读yù外,其余都读qū,C项都读tì,D项都读lòu。

⒉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中国国家馆在东方的晨曦里,在美轮美奂的世博园建筑群中,发出耀眼的中国红。

  B.大力倡导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开发高效低耗无污染的新能源,政府责无旁贷。

  C.在飞驰的高速列车上,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着乘坐高铁出行带来的快捷与方便。

  D.万涓聚作河,便有了一泻千里的豪放;江河汇成海,便有了一望无际的壮阔磅礴。

 【答案】C【解析】本题C选项“津津乐道地谈论着”,很明显“津津乐道”已经包含了“说”这一动作,所以放在这里后面接着“谈论着”是不恰当的,改为“兴致勃勃”比较好。

所以,第三题考的还是一个“理解词语实际意义”这个考点。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素有“庐山第一景”之称的石门涧,是庐山的西大门。

这里一年四季泉水叮咚,鸟语花香,青松翠柏,云蒸雾绕。

  B.某文化局长因工作需要调任交通银行行长,收入提高了十几倍;后改任财政局长,收入又降到了行长任上的十几分之一。

  C.10月份以来,江东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银杏树叶飘舞,满地金黄,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慕名而至的游客。

  D.为了使这项住房政策真正受惠于低收入家庭,香港政府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申请程序,一旦发现诈骗,处罚极其严厉。

【答案】B。

【解析】A、“这里”“青松翠柏”主谓搭配不当。

C、“来自”“慕名而至”杂糅,可改为“全国各地的游客游客慕名而至”或“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D、“受惠”的对象不正确。

可修改为“为了让这项住房政策真正使低收入家庭受惠”。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2004年以来,我省生产总值连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①目前,合肥经济圈、合芜蚌试验区、皖江城市带的规划建设就是内外力结合的重要举措

  ②也要借助充足的优秀人才、一流的技术水平、先进的管理经验等“外力”因素

  ③经济已处于加速崛起的重要阶段

  ④要解决这一问题

  ⑤然而我省经济发展中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

  ⑥既要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区位优势、较好的产业基础等“内力”因素

  A.③①④⑥②⑤B.⑤①③④⑥②C.③⑤④⑥②①D.⑤④①⑥②③

【试题答案】C【试题解析】排序题要注意各小句组成的句群,根据句群排除筛选比较容易。

本题6个小句讲了两个方面意思,③句说目前大好形势,①②④⑥说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⑤句是两方面意思的过渡。

根据开头已知句,我们可以判定③句排在开头,因此四个选项只能从A和C中选,根据⑤是过渡句,再观察出④⑥②①按总-分-总顺序做句群内部排列,很容易得出C项答案。

二、本大题为7小题,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赵良淳,字景程,丞相汝愚曾孙也。

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

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

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湛冗官二十余年。

考举及格,改知分宁县。

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

咸淳末,除知安吉州。

良淳至,日与僚吏论所以守御之备,悉举行之。

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

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

“民岂乐为盗哉?

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

”命僚属以义谕之,众皆投兵散归,其不归者众缚以献。

有掠人货财诣其主谢过而还之者。

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

“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

”其言恳恳,足以动人,人皆倒囷以应之。

已而范文虎遣使持书招降,良淳焚书斩其使。

大兵至,军其东西门。

先是,朝廷遣将吴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

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

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曰:

“众散,元帅不杀汝。

”于是众号泣散去。

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

“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

”良淳叱去之。

命家人出避,乃闭阁自经。

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

“侍郎何自苦?

逃之犹可求生。

”良淳叱曰:

“我岂逃生者邪?

”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

“尔辈欲为乱邪?

”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节选自《宋史?

赵良淳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未尝干人荐举干:

请求

  B.初以荫为泰宁主簿荫:

功绩

C.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尚:

盛行 

D.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身:

自己。

  

【答案】B

  【解析】荫,指因祖先有功劳或官职而受封得官。

教材《促织》中“并受促织恩荫”的“荫”,荫庇,即为此意。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良淳关心百姓疾苦的一组是(3分)

  ①民岂乐为盗哉

  ②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

  ③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

  ④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

  ⑤其言恳恳,足以动人

  ⑥人皆倒囷以应之

  A.①②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③④⑤

  【答案】D

  【解析】①是赵良淳对百姓为盗的态度,②是赵良淳对百姓为盗原因的分析,⑥是富人们的反应。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良淳具有良好的素养和才干,他身为丞相赵汝愚的曾孙,自小师从同乡饶鲁,养成立身处事的操守,出仕后,他在所到之处都以干练而有治理才能著称。

  B.赵良淳主管分宁县时多方改变当地不良习俗。

他一方面礼尊敦厚孝顺的人,力求为百姓树立榜样;一方面对极为桀骜不驯者绳之以法,习俗因此稍有变化。

  C.赵良淳主管安吉州时善于解决聚众哄抢事件,当时正值粮荒,抢劫之事频繁发生,他不同意以武力镇压,命令僚属晓以大义,以致有人交还了抢掠去的财物。

  D.赵良淳面临危难时能够舍生取义。

在安吉防守战中,吴国定打开南门让敌兵涌入,良淳见大势已去,让兵士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却不愿逃命,自杀而死。

  【答案】D

  【解析】D项让士兵逃走的是进城的敌兵,不是赵良淳。

  【考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8.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

  

(2)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

“尔辈欲为乱邪?

”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答案】

(1)赵良淳见吴国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示后,留下他来防守安吉。

  

(2)众人仍守在四周不走,赵良淳太声呼喊说:

“你们想作乱吗?

”众人流着泪出去,他再次上吊而死。

  【解析】

(1)译出大意给2分:

“大言”、“意”、“戍”三处。

每译对一处给1分。

(2)译出大意给2分;“环守”、“尔辈”、“投缳”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⒐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4分)

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湛冗官二十余年考举及格改知分宁县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

【答案】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湛冗官二十余年∕考举及格∕改知分宁县∕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问题。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

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试题解析】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

用典是引用的一种,也叫稽古。

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仗)”;还有“双关”手法,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有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

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

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

  【诗歌简赏】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五十二岁。

这一年他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

此后他到阆州,他又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杜甫心忧天下,写下了这首《岁暮》诗。

首联诗人交待其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上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

大唐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

所以首联语气看似平淡,却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痛!

颔联“烟尘”和“鼓角”借代指战争,战事推到了雪岭,紧张的鼓角声使一向安静的江城骚动了起来。

颈联作者目睹了战争的血腥和惨烈,对唐朝君臣发出质问:

“朝廷谁请缨?

”面对强敌,作者怀疑朝中还会有人请缨杀敌吗?

尾联“济时敢爱死?

”既是对全天下人的呐喊,特别是朝臣的忠告,又是对自己的鼓励,真正忠君爱国的人,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

但“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

诗人一方面远离朝廷的境遇,无法为国分忧,无法施展抱负,徒有报国之心,另一方面诗人自己也是“岁暮”之人,虽然想杀敌报国,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只能独自寂寞。

?

⒒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

(任选2个小题)(6分)

  

(1)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甫《登高》)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李密《陈情表》)

  

(2),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韩愈《师说》)

  (3)仰之弥高,;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论语·子罕》)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逃之夭夭,。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桃夭》)

  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琵琶行》)

  【答案】

(1)渚清沙白鸟飞回茕茕独(孑)立,形影相吊

  

(2)会挽雕弓如满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钻之弥坚斜阳草树

  (4)灼灼其华相逢何必曾相识

  【解析】注意“渚”、“茕茕”、“灼”几个字的写法。

三、(1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5小题 

 ①罗永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

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

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

  ②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①。

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

  ③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已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

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

罗永才左右看着,一路往山村那里去。

王麻子的家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

罗永才兀自进了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紧锁着,打门缝往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

他白跑了一趟,却也不觉着损失什么。

  ④第二日他再去,春阳更暖,鸟雀啾啾。

老远就听见当当的,是不急不慢的打石头声,脚下也就到了。

王麻子家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

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

他洗的时候,左手是錾子,右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

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

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呜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

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都不一样,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的路子走的。

惟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呆呆地坐在亘古的石头旁边,一锤一錾。

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

  ⑤罗永才呆望许久,才进了院子。

那匠人手并不停,只抬起脸:

“你找俺?

”罗永才递了一根烟过去,半蹲下,低着腔说:

“想麻烦王师傅,给洗块碑。

”匠人道:

“洗块什么样的?

”“要两米的,青白石的料子。

什么时候能成?

”“打今儿个算,要十日。

”罗永才交了押金,匠人接了,放在地上,随手拾块碎石压住,打单褂兜里掏出个纸片递给他。

那纸片上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红指头印子。

罗永才写下要刻的字递过去,匠人接了,一字一顿念了一遍,然后折叠咸一个小块,装进兜里,讲:

“十日后你来拉呗。

”就不再理罗永才,低下头,又一锤一锤,洗手下的那块石碑去了。

  ⑥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

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

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

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

“时候还没到呢。

”顿了一下,又讲:

“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

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

”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

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

  ⑦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

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茎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

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全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

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

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

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苹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

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

罗永才猜他只有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

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

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

老人又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撂荒了。

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心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

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

罗永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顶。

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

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下去。

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

  ⑧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

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的坟前栽了。

  ⑨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

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

天气很晴朗,空气却有凉意。

罗永才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了。

  (原作发表于《芒种》,作者许辉,有删改)

  [注]①洗碑:

刻碑。

  12.根据小说第④至第⑥段内容,概括王石匠的形象特点。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技艺高超,讲究信誉,为人朴实,心地善良,从容淡定

  

  13.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特点:

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作用:

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14.请为这篇小说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示例:

(1)碑理由:

①“碑”是贯穿情节始终的线索;②“碑”“洗碑”暗示了罗永才的心理及其转化(“悲”到“洗悲”)过程。

(2)王石匠理由:

①小说主要人物之一;②王石匠形象的塑造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3)转变理由:

①罗永才的心理转变是故事的主要内容;②以罗永才转变来表现小说的主旨。

  

  15.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

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示例一:

这篇小说从题材来看,叙述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但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性思考和人文关怀。

作者将目光投向普通人,显示了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注;用暖笔、亮笔来写人生的痛苦,看似沉重,实则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引导人们直面生活的挫折和艰难。

  示例二:

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

罗永才最终摆脱丧妻之悲,主要是受到王石匠和老山民的影响以及大自然的启迪。

王石匠的淡定,老山民的坚忍,分别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他们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了罗永才,从而使得他发现了春回大地的可爱,人间生活的温暖。

  

  

四、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人和车厂的老板刘四爷快七十岁了;人老,心可不老实。

年轻的时候他当过库兵,设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账。

干这些营生所应有的资格与本领—力气,心路,手段,交际,字号等等——刘四爷都有。

在前清的时候,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跪过铁索。

跪上铁索,刘四并没皱一皱眉,没说一个饶命。

官司教他硬挺了过来,这叫作“字号”。

出了狱,他开了个洋车厂子。

土混混出身,他晓得怎么对付穷人,什么时候该紧一把儿,哪里该松一步儿,他有善于调动的天才。

车夫们没有敢跟他耍骨头(注:

调皮捣乱)的。

他一瞪眼,和他哈哈一笑,能把人弄得迷迷糊糊的,仿佛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只好听他摆弄。

到现在,他有六十多辆车,最坏的也是七八成新的,他不存破车。

车租,他的比别家的大,可是到三节他比别家多放着两天的份儿。

人和厂有地方住,拉他的车的光棍儿,都可以白住──可是得交上车份儿,交不上账而和他苦腻(注:

软磨硬缠)的,他扣下铺盖,把人当个破水壶似的扔出门外。

大家若是有个急事急病,只须告诉他一声,他不含糊,水里火里他都热心地帮忙,这叫作“字号”。

  刘四爷是虎相。

快七十了,腰板不弯,拿起腿还走个十里二十里的。

两只大圆眼,大鼻头,方嘴,一对大虎牙,一张口就像个老虎。

个子几乎与祥子一边儿高,头剃得很亮,没留胡子。

他自居老虎,可惜没有儿子,只有个三十七八岁的虎女──知道刘四爷的就必也知道虎妞。

她也长得虎头虎脑,因此吓住了男人,帮助父亲办事是把好手,可是没人敢娶她作太太。

她什么都和男人一样,连骂人也有男人的爽快,有时候更多一些花样。

刘四爷打外,虎妞打内,父女把人和车厂治理得铁筒一般。

人和厂成了洋车界的权威,刘家父女的办法常常在车夫与车主的口上,如读书人的引经据典。

  在买上自己的车以前,祥子拉过人和厂的车。

他的积蓄就交给刘四爷给存着。

把钱凑够了数,他要过来,买上了那辆新车。

  “刘四爷,看看我的车!

”祥子把新车拉到人和厂去。

  老头子看了车一眼,点了点头:

“不离!

  “我可还得在这儿住,多北方口语,什么时候。

我拉上包月,才去住宅门!

”祥子颇自傲地说。

  “行!

”刘四爷又点了点头。

  于是,祥子找到了包月,就去住宅门;掉了事而又去拉散座,便住在人和厂。

  不拉刘四爷的车,而能住在人和厂,据别的车夫看,是件少有的事。

因此,甚至有人猜测,祥子必和刘老头子是亲戚;更有人说,刘老头子大概是看上了祥子,而想给虎妞弄个招门纳婿的“小人”。

这种猜想里虽然怀着点妒羡,可是万一要真是这么回事呢,将来刘四爷一死,人和厂就一定归了祥子。

  这个,教他们只敢胡猜,而不敢在祥子面前说什么不受听的。

其实呢,刘老头子的优待祥子是另有笔帐儿。

祥子是这样的一个人:

在新的环境里还能保持着旧的习惯。

假若他去当了兵,他决不会一穿上那套虎皮,马上就不傻装傻地去欺辱人。

在车厂子里,他不闲着,把汗一落下去,他就找点事儿做。

他去擦车,打气,晒雨布,抹油……用不着谁支使,他自己愿意干,干得高高兴兴,仿佛是一中极好的娱乐。

厂子里平常总住着二十来个车夫;收了车,大家不是坐着闲谈,便是蒙头大睡;祥子,只有祥子的手不闲着。

初上来,大家以为他是向刘四爷献殷勤,狗事巴结人;过了几天,他们看出来他一点没有卖好讨俏的意思,他是那么真诚自然,特就无话可说了。

刘老头子没有夸奖他一句,没有格外多看他一眼;老头子心里有数儿。

他晓得祥子是把好手,即使不拉他的车,他也还愿意祥子在厂子里。

有祥子在这儿,先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