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广东省茂名市五大联盟学校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56962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8.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广东省茂名市五大联盟学校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广东省茂名市五大联盟学校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广东省茂名市五大联盟学校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广东省茂名市五大联盟学校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广东省茂名市五大联盟学校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届广东省茂名市五大联盟学校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届广东省茂名市五大联盟学校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届广东省茂名市五大联盟学校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届广东省茂名市五大联盟学校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届广东省茂名市五大联盟学校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届广东省茂名市五大联盟学校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届广东省茂名市五大联盟学校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届广东省茂名市五大联盟学校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广东省茂名市五大联盟学校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广东省茂名市五大联盟学校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广东省茂名市五大联盟学校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广东省茂名市五大联盟学校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广东省茂名市五大联盟学校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届广东省茂名市五大联盟学校高三3月联考

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1.周灭商后,将商人的至上神上帝,转换为天,周王是天的嫡长子,称天子,是诸侯的领袖。

天子可以不必再通过自己的祖先,直接祭天、向天祈祷。

这一变化反映了

A.王权开始高于神权

B.最高执政者权力提高

C.血缘纽带渐趋松弛

D.分封宗法制逐步完善

【答案】B

【解析】根据“天子可以不必再通过自己的祖先,直接祭天、向天祈祷”,可见天子的权力比商朝提高了,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天子可以不必再通过自己的祖先,直接祭天、向天祈祷”不能说明血缘纽带渐趋松弛,C也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与分封制无关,排除D。

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天子可以不必再通过自己的祖先,直接祭天、向天祈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答。

2.汉代皇帝有“六尚”,“尚”是掌管之意,“六尚”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与尚书。

前五尚都只管理皇帝私人的衣服饮食起居,只有“尚书”是管文书的,其职权地位本不高,后来才愈用愈大。

这反映出汉代

A.皇权加强,“国”与“家”同构

B.制度创新,奠定三省六部制基础

C.承继秦制,有效地加强中央集权

D.风尚变迁,影响到后世皇家生活

【答案】A

【解析】六尚的大部分的职责是负责皇帝私人事务,对皇帝家事进行管理,而尚书管理的是文书,这个职责本身就跟国事有关,而且,从汉武帝开始就重用身边做秘书工作的侍从宦官参与政事处理,形成内朝,与以宰相为首的外朝相抗衡,说明皇权在加强,A选项正确。

三省六部制是在隋唐时才有,B选项错勿;C选项错在“中央集权”上;D选项错在“风尚”二字。

3.有学者认为,宋代妇女有财产继承权,法律也允许妇女改嫁、离婚。

到明清,妇女地位下降,像李清照那样的文学家再也没有了。

这说明

A.宋代的集权专制尚未强化

B.明清时期妇女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

C.商业发展影响妇女的地位

D.理学观念在明清时期被民众普遍接受

【答案】D

4.史料记载,清乾隆以后在外来商船的刺激下,四川省在稻米等传统粮食优势作物之外,形成了棉、桑、蔗、茶、果等专业种植区,甚至一些府县多种植烟草,“邑人业烟草者甚多,良田熟地种之殆遍”屡见不鲜。

这一现象表明

A.经济作物获利大于粮食作物

B.商品生产结构变化受市场影响

C.清朝已经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D.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答案】B

【解析】“外来商船的刺激下”导致专业种植区变化,说明当时商品生产结果与市场需求有很大关系,故B正确;C中已经放弃说法不符合事实;材料中没有比较南北方经济水平,故D错误;材料没有比较二者获利的信息,故A错误。

5.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曾经被称为“三次革命高潮”,是晚清政治史和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核心内容。

近年来,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与辛亥革命的研究由政治史领域向社会史、文化史等研究领域渗透与扩展。

这一变化说明

A.关于“三次革命”的史料越来越多

B.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视角日趋多元化

C.历史研究观点出现了颠覆性变化

D.否定政治运动历史作用的倾向出现

【答案】B

【解析】从材料“研究逐渐由政治史领域向社会史、文化史等研究领域渗透与扩展”中可以看出,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角度从单一到多元,故B项正确,D项错误;A项材料体现不出;C项错误,历史研究没有出现颠覆性变化。

点睛:

材料“研究逐渐由政治史领域向社会史、文化史等研究领域渗透与扩展”是解题的关键。

6.打倒孔家店,不仅冲击着维系传统小农社会的精神支柱,而且冲击了传统的是非标准和价值标准,这种冲击在当时就引起顽强的抵抗。

一些名流学者以传承传统文化为理由尊孔。

这实质反映出

A.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混乱

B.新文化运动的激进色彩

C.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

D.东西方文明理念的冲突

【答案】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打倒孔家店,不仅冲击着维系传统小农社会的精神支柱,而且冲击了传统的是非标准和价值标准,这种冲击在当时就引起顽强的抵抗”,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析解答。

7.1943年美、英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卒丑条约》所给予他们的一切权利。

国民政府要求机关学校放假三天,“以资庆祝”;而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眼中,不过是“以夷制夷”的一种策略罢了。

该变化体现出

A.中国外交体制走向近代化

B.中国成为列强争夺的重点

C.国民党利用英美抵制口本

D.主权观念和国家地位变化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1943年”可得出这一时期正处于中华民族扩展时期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期,据所学可知促进中国外交体制走向近代化应该是总理衙门的设置,故A项排除;结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背景,可知“中国成为列强争夺的重点”的表述不合史实,故B项排除;材料中阐释的是英美放弃在中国的治外法权,与“国民党利用英美抵制日本”无关,故C项排除;依据题干中“国民政府要求机关学校放假三天”“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眼中,不过是‘以夷制夷’的一种策略罢了”等信息可得出当时国人的主权观念和国家地位的变化,故D项正确。

8.中国的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按照深化程度大致可划分为两大阶段,参照下表,对这两大阶段的解读正确的是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特征

感性发展阶段:

实验性、探索性破坏归体制

理性推进阶段:

系统性、主动性制度创新

 

A.从时间看,1984年是两大阶段的分水岭

B.从历程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第二阶段全面展开

C.从理论看,第二阶段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从内容看,理性推进阶段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D

【解析】中国的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应该以1992年为分水岭,以前是实验性、探索性破坏旧体制,1992年后,进行系统性、主动性制度创新,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A错误,D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1984年的第一阶段全面展开,B错误;1982年十二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在第一阶段,C错误。

9.雅典最兴盛时期字有公民权的成年男子大约有3万人,但实际能够出席公民大会的只有3000人左右。

这么多人参会,会直接影响

A.会议决策的公正

B.会议进程的效率

C.公民参此的态度

D.民主政治的效果

【答案】B

【解析】根据“有公民权的成年男子大约有3万人,但实际能够出席公民大会的只有3000人左右”,可见雅典公民大会只有少数公民参加,民主政治的民主性无法充分体现,D正确;参加公民大会人数的多少与会议决策的公正、公民参政的态度联系不大,排除AC;会议进程程序是固定的,排除B。

10.男性服装的肩部、胸部、袖子甚至腹部都是用填充物,突出显示男性的威武、雄伟等男性特征。

女性服装是上身使用紧身胸衣以及袒露胸乳的敞口低领,下部穿用裙子……突出呈现女性的曲线美和女性特征。

这些设计特征充分说明

A.人们日渐摆脱基督教的束缚

B.理性主义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C.人文主义对服饰艺术的影响

D.西方服饰文化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

【答案】C

【解析】根据“突出显示男性的威武、雄伟等男性特征”“突出呈现女性的曲线美和女性特征”,表明服装设计充分体现人自身的健美,体现出人文主义对服饰艺术的影响,C正确;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理性主义”,排除B;D不符合史实,排除。

11.1933年3月,美国总统罗斯福上任后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国家复兴管理局、农业调整署、联邦政府办公厅、预算局、国家资源计划处、人事管理联络处和政府报告署等总统的独立办事机构和附属机构。

这些机构

A.扩大了政府的行政职能

B.标志着国家千预经济

C.动摇了美国的分权原则

D.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

【答案】A

【解析】“联郑紧急救济署、国家复兴管理局、农业调整署、联邦政府办公厅、预算局、国家资源计划处、人事管理联络处和政府报告署等总统的独立办事机构和附属机构”是罗斯福新政期间新设立的机构,而且是罗斯福总统提出设立的,所以意味着联邦政府的行政职能得以扩大,故选A;这些机构设置之后开展工作才可以表明其干预经济,故其设立没法表明干预经济,所以排除B;这些机构的设置是在分权制衡的原则下设立的,故C不符合题意;这些机构涉及到了很多领域,没法体现经济结构的改变,故排除D。

12.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选区的选民大会上公开演说,认为现代资本主义是新的世界大战的根源。

为此他号召人民准备迎接新的战争,要再搞几个五年计划,促进国家工业化,使苏联具有“足以应对各种意外事件的保障”。

斯大林此举

A.助推了“铁幕”演说和美国遏制战略的出台

B.是出于对抗美国“冷战”政策的需要

C.促进了苏联五年计划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实现

D.揭露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扩张的本质

【答案】A

【解析】斯大林认为“现代资本主义是新的世界大战的根源”,同时号召人们发展工业,以应对资本主义可能引发的战争等,这些言论将苏联与美国划到了对立面;其次,这一言论伴随着的是苏联工业的发展和扩张,这时期经济和军事实力空前强大,成为唯一与美国可以抗衡

的国家,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主要竞争对手,这些因素综合引发了美国的遏制政策,故A项正确;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冷战开始,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在1937年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之际苏联实现工业化,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环保思想。

我们的先人很早就认识到:

“略不掩群,不取麇天;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苟子·天论》中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并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汉代淮南王刘安指出:

“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在环保的措施上,商鞅变法规定“弃灰于道者被刑”,甚至“断其手”。

秦汉以后,山林川泽归少府管理,具体分管的有林官、湖官、陂官、苑官和畴官等。

宋太租下“禁捕诏”,宋真宗下“禁捕山鹧诏”;明清时期,宗族制定族规,进一步强化了环境保护措施。

——摘编自张涛《中国古代的环境思想与实践》

材料二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

煤得到广泛使用,煤燃烧时释放的滚滚浓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工业革命特色。

纺织业的发展带动了化学工业的发展。

人们不久就发明了将氯转化为漂白剂的技术。

钢铁业的发展,导致英国砍伐大量的树木,随着工业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密集,排水沟设施不全,各种疾病困扰着人们。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1831年成立了中央卫生调查委员会,倾听社会声音。

在各地设立卫生医官,负责治理地方环境。

184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河道法令》《公共卫生法》,不久又颁布了《工人阶级住房法》,改造贫民窟,改善人们居住环境。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环保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环保思想实践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导致英国环境恶化的原因,并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与近代英国环境保护实践的异同。

【答案】

(1)内容:

合理利用大自然,不过度索取;顺应自然规律;利用宗族力量。

背景: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君主专制加强;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政府贯彻重农抑商政策;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不断巩固。

(2)原因:

煤炭的大量使用及化工技术的发展;工业革命助推了砍伐树木的现象;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设施及管理不健全。

相同:

利用法律加强管理,严惩破坏环境的行为;专门设置管理环境的人员。

不同:

古代中国以服务农业发展为目的,带有浓厚的“农本”色彩;近代英国以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为目的,具有强烈的“工业化”特征。

古代中国由政府主导,并有宗族势力参与;近代英国除由政府主导外,还听取社会人员的建议。

(答出一点不同即可)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是强调合理利用大自然,不过度索取,“制天命而用之”是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宗族制定族规”则是强调利用宗法力量进行环境保护。

中国环保思想实践的历史背景主要从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思想方面多方面分析,例如,政治方面要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君主专制加强的角度分析。

(2)导致英国环境恶化的原因主要突出工业革命,还可以总结出城市自身设施不健全等原因。

从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具体内容来看古代中国与近代英国环境保护实践的相同点主要包括都利用法律、都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环境保护,而不同点主要包括中国环境的保护着眼于发展农业的需要而英国环境保护则着眼于工业发展的需要,材料二最后可以看到英国的环境保护还倾听社会声音即听取社会人员的建议。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图为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图。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图文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

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阐述: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对外加强资本输出,瓜分世界,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马关条约》。

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开启政治民主化的尝试。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想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和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民族危机加剧,清廷自救的新政加快了革命的爆发,辛亥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里程碑。

一战中日本加紧对中国侵略及北洋军阀的统治,新文化运动兴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条件,十月革命为中国近代化指明了新方向。

总结:

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型试题,首先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可以从中外经济发展演变,中国与西方对外关系,中国与西方对外关系,中国与西方之间反侵略与侵略之间的斗争等角度论题,再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15.【历史: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汉文帝慎于用法,主张用法当正,以禁暴导善,他即位后即对刑法进行改革,以进一步完善封建法制。

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五月,下诏废除诽谤妖言之罪。

诏中有“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之语,又说百姓说错了话就以为“诽谤”,都不可取,今后不必处治。

与此同时,又下诏废除一人有罪株连全家的法令。

文帝十三年还下令以笞刑、徒刑、死刑取代三种肉刑(黥、荆、刖)。

他说,现在有三种肉刑,而奸不止,这是未尽训导之过;而用了肉刑,造成终身残废,这不是为民父母之意。

尽管事实上仍有受刑致残致死者,但无论如何,文帝对原来的肉刑有所减轻是无疑的。

这个时期许多官吏断狱从轻,但责大指,不求细苛,所以有“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有刑错之风”之说。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文帝刑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文帝刑法改革的意义。

【答案】

(1)完善法制,减轻刑罚;放松言论控制;礼法结合,刑德并用。

(2)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生产的发展与经济的恢复;刑罚从野蛮走向相对文明;将儒家道德精神引人司法与立法领域,奠定了中华法系的基础。

【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慎于用法,主张用法当正”“以进一步完善封建法制”“下诏废除诽谤妖言之罪”“下诏废除一人有罪株连全家的法令”“还下令以笞刑、徒刑、死刑取代三种肉刑”等信息可从完善法制、减轻刑罚、放松言论控制、废除肉刑、礼法结合等方面概括汉文帝刑法改革的特点即可。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汉文帝刑法改革的意义,根据材料可从缓和矛盾、稳定统治秩序;有利于经济发展;对后世法治产生深远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作答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点睛:

解决本题的几个关键:

1.审设问,明确设问“特点”、“意义”;2.阅读材料和提出关键信息,如材料的关键信息“慎于用法,主张用法当正”“以进一步完善封建法制”“下诏废除诽谤妖言之罪”“下诏废除一人有罪株连全家的法令”“还下令以笞刑、徒刑、死刑取代三种肉刑”等;3.联系所学知识,准确运用材料和课本语言;4.组织答案,按设问要标明答题项“特点”、“意义”等,做到分点作答,语言表述准确。

整体分析:

本题引用汉文帝司法改革的材料,设置两个问题,涉及改革“特点”“历史意义”的考查,难度相对简单,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般来说,关于改革史的内容,常见题型是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比较不同、说明特点、指出原因、评述/评析观点、思考启示等等。

16.【历史: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国际联盟盟约》规定,战前(甲)奥斯曼帝国(土耳其)所属近东部分地区、(乙)德国所属非洲殖民地、(丙)德国所属西南非和太平洋诸岛,均由国际联盟委任英国、法国和日本等国进行统治。

被统治的殖民地称为委任统治地,受委任进行统治的国家称为受委任国。

受委任国的任务,对甲类委任统治地,是给予行政“指导及援助”;对乙类委任统治地,是根据所规定的条件将其作为单独的领土担负地方行政责任;对丙类委任统治地,是按照各和保证将其作为自已领土的组成部分加以治理。

在形式上受委任国与委任统治地是一种“保护”关系,受委任国对国际联盟负责,须就委任统治地之情况向行政院提出年度报告。

——摘编自于敬华《维护殖民统治的新形式一委任统治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委任统治制度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委任统治制度。

【答案】

(1)一战后战胜国重建国际秩序;战胜国在处置战败国问题上出现分歧;一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进步性:

由武力争夺到依国际法和平解决;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委任统治地的现状;为二战后殖民地问题的解决做了有益探索。

局限性:

本质上是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是一种妥协的殖民统治方式;隐含了新的矛盾。

【解析】

(1)从材料“《国际联盟盟约》”并结合一战后的相关情况可以分析出委任统治的背景。

(2)材料“国际联盟委任英国、法国和日本等国进行统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17.【历史: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祖逖(266~321年)字士稚,范阳道县人也。

为人豁达,“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

后乃博揽书记,该涉古今,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

“及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

……逖达以社稷倾覆,常怀派复之志”。

建兴元年(313年),祖逖率领百余家部曲,渡江北上。

他在长江中击楫发誓说:

“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祖逖驻在淮阴,一面招集流散,扩充队伍,一面冶炼兵器,屯田积谷。

他自己勤劳节俭,不蓄私产,与将士共甘苦。

他进军太丘、谯城、雍丘(今河南永城、杞县一带),控制了一些坞壁的地主武装、利用他们对付石勒。

不到几年,祖逖军队收复了黄河以南大部土地,迫使石勒不敢过河。

此时,东晋统治者内部明争暗斗非常激烈,王敦之乱已经在酝酿中。

这些情形,使满腔热忱的祖逖忧愤成疾,大兴四年(321年)病死于军中。

豫州人民感念祖逖“北伐”的功劳,到处为他立祠纪念。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祖逖北伐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祖逖的一生。

【答案】

(1)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内迁,北方战乱;中原汉族大量南迁,收复故土的愿望强烈;东晋统治者偏安东南,不思进取。

(2)少有大志,怀有报效国家的爱国热情;具备军事才干,北伐阻挡了少数民族势力的南下,为维护南方的安定局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寄希望于不思进取的东晋统治集团,北伐最终失败。

【解析】

(1)背景:

根据“及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

……逖达以社稷倾覆,常怀派复之志”,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

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内迁,北方战乱;中原汉族大量南迁,收复故土的愿望强烈;东晋统治者偏安东南,不思进取。

(2)评价:

结合材料辩证的分析,根据“逖达以社稷倾覆,常怀派复之志”得出少有大志,怀有报效国家的爱国热情;根据“祖逖军队收复了黄河以南大部土地,迫使石勒不敢过河”得出具备军事才干,为维护南方的安定局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东晋统治者内部明争暗斗非常激烈”分析得出寄希望于不思进取的东晋统治集团,北伐最终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