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新都融资体系特征效率与金融支持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58081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能源新都融资体系特征效率与金融支持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能源新都融资体系特征效率与金融支持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能源新都融资体系特征效率与金融支持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能源新都融资体系特征效率与金融支持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能源新都融资体系特征效率与金融支持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能源新都融资体系特征效率与金融支持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能源新都融资体系特征效率与金融支持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能源新都融资体系特征效率与金融支持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能源新都融资体系特征效率与金融支持研究.docx

《能源新都融资体系特征效率与金融支持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能源新都融资体系特征效率与金融支持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能源新都融资体系特征效率与金融支持研究.docx

能源新都融资体系特征效率与金融支持研究

能源新都融资体系特征效率与金融支持研究

――——兼论榆林市“十一五”回顾与“十二五”展望

成宏亮

中国人民银行榆林市中心支行

 

摘要:

“十一五”时期,榆林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这是当地资源、战略、政策等优势综合给力的结果,当然也与金融的强力支持分不开。

面对“十二五”,榆林市既有转变发展方式的新要求,也存在各类问题解决难度加大、各类矛盾日益凸显等压力,而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使得资金供给与金融支持成为新的课题。

因此,深入研究榆林经济金融运行规律,加快构建多元化的融资体系,是全面实现其“十二五”发展规划各项目标的题中之意。

 

关键词:

区域经济;社会融资;金融支持;结构优化;建议;

 

引言:

榆林市作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已成为我国西煤东运的源头、西电东送的枢纽和西气东输的腹地,承担着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战略地位和优势非常突出,是21世纪中国能源供应的接续地,被誉为“能源新都”。

以2010年为例,榆林市原煤产量2.57亿吨、原油983万吨、天然气110亿立方米、精甲醇119万吨、发电量356亿度,分别是“十五”末的3.9倍、2.1倍、1.8倍、2.5倍和5.2倍,能源折合油气当量占全国比例达到6.68%,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大市。

从区域层面看,榆林市已成为陕西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在全省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良好的发展势头,巨大的发展潜力,使得各路和各类资金参与了榆林市的经济建设。

基于此,深入研究分析榆林市经济发展规律和全社会融资供求关系及其效率评估,不但能够优化区域金融资源配置,加快资金周转,提高其使用效率,而且能够促进该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顺利转变和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全面提升。

一、“十一五”时期榆林市经济金融发展回顾

(一)经济高速增长态势未变,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十一五”时期,榆林市GDP年均增长19.5%,比“十五”时期加快3.1个百分点,增速居陕西省首位,远高于全国10.64%的平均增速。

经济总量从“十五”末的447.63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1756.67亿元,其在陕西省占比由11.4%上升至17.5%,人均GDP从相应的13602元升至52480元,分别居全省第二位和第一位。

五年间榆林市财政收支年均分别增长42.9%和39.2%,财政总收入与地方财政总支出累计分别达到1189.89亿元和693.78亿元,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工业主导地位不动摇,投资驱动模式继续发力。

“十一五”时期,榆林市第二产业年均增长20.6%,增加值平均占GDP的65.26%。

二产绝对值在陕西省占比从“十五”末的13.3%上升至2010年的22.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239.68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1151亿元,年均增长21.2%,全省占比从18.9%上升到27.7%,工业主导地位有所强化。

从贡献度看,五年间榆林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08.11亿元,是“十五”期间的5.3倍,年均增长39.2%,项目带动效应明显;从结构看,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占GDP的61.99%,投资规模平均占全省12.54%,投资驱动增长模式仍在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三)内外贸易齐头并进,涉外经济有了新发展。

“十一五”时期,榆林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8%,总量从“十五”末的76.32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196.24亿元,平均占陕西省零售消费总量5.48%,城乡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

五年间,累计实施招商引资项目279个,到位资金725.0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563万美元;并且以BOT、TOT和BT等模式推进水利、交通、环保领域重点项目建设。

累计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1.15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3.47倍,涉外经济贡献不断扩大,并且从以特色农副产品和资源性矿产品出口为主,逐渐扩大到机电产品、成套设备出口等领域;进口仍以机械设备为主。

(四)居民收入连年增加,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

“十一五”时期,榆林市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各增长23.5%和23.2%,绝对值分别从“十五”末的6100元和1803元上升到2010年的17545元和5113元。

居民收入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从以工资性和农副产品销售收入为主,扩大到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等多收入来源。

收入的增加,使得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相应提高,消费层次也不断升级。

比如,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91部、电脑36台,分别比2005年增长75.2%和125.0%;农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14部,比2005年增长60.6%,拥有电脑3台;城乡家庭每百户分别拥有汽车15辆和5辆。

(五)金融体系加快完善,组织结构明显优化。

“十一五”末,榆林市银行业(含人行和银监局)分支机构566个,从业人员6561人,其中交通、招商、兴业、浦发、西安等股份制银行近两年先后对外营业,长安银行、邮储银行等顺利改革并加快转型及业务拓展步伐。

证券机构包括开源和西部证券共2家营业部,26人有从业资格;另有3家期货公司在榆林发展业务。

保险公司扩增至25家,其中财险公司16家、人身险公司9家,县(区)级保险机构121个、乡镇级保险机构79个,从业人员5800多人。

批准成立小额贷款公司45家,其中开业27家,实收资本27.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3.2亿元,数量和规模位列陕西省前矛。

典当行19家,注册资本2.78亿元,典当余额1.78亿元,累计典当金额5.23亿元,从业人员上百人;担保公司143家,注册资本17.36亿元,从业人员716人。

(六)信贷投放持续加大,支持效果日益显现。

“十一五”末,榆林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452.72亿元,是2006年初342.18亿元的4.25倍,年均增长33.9%,高于陕西省13.3个百分点;各项贷款余额达到898.52亿元,是2006年初195.85亿元的4.59倍,年均增长36.17%,高于全省15.87个百分点。

五年间,全市各金融机构累计投放贷款727.16亿元,银行资产总额达到2450亿元。

总体看,榆林市金融支持力度和规模不断拓展,金融总量不断壮大,发展势头稳健快速。

(七)保险证券业快速发展,服务方式多元化。

“十一五”末,榆林市保险业务收入19.31亿元,增长31.5%,其中财险收入13.22亿元,增长44.5%,寿险收入6.09亿元,增长9.9%;各类保险公司累计赔付支出6.3亿元,增长25.5%,其中财产赔付支出6.15亿元,增长26.3%,寿险赔付支出0.16亿元,增长14.3%,但从保险密度和深度两项指标看,该市低于陕西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保险业仍有发展空间。

从证券业看,2010年末榆林市证券开户数17814户,各类交易量215.55亿元,其中股票交易量206.58亿元、基金交易量0.33亿元、国债现货回购交易量0.07亿元、权证交易量8.57亿元;另外,市城投公司2010年成功上市发行14亿元企业债券,开创了榆林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直接筹资的新途径。

二、榆林市现有融资体系的特征与效率评价 

(一)银行间接融资占比大,直接融资发展滞后。

榆林市金融业以银行为主体,无论从机构数量、从业人员,还是从资产规模、发展速度、经济贡献等指标分析,证券、保险和信托等业务均处于劣势,并且产品雷同。

在企业融资中,一方面银行信贷等间接资金占较大比重,内源资金和外源资金结构失衡;另一方面,直接投融资体系不发达、不健全,股票、债券、基金等直接资金在企业融资中占比非常小。

(二)域外信贷增加,融资来源多元化。

2010年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数据显示,当年榆林市企业贷款余额为516.06亿元,而当地金融机构各项贷款结构统计表显示的企业贷款(单位贷款及透支)余额为424.99亿元,二者相差91.07亿元;若以当地金融机构境内大中小型企业贷款情况统计表(余额为419.76亿元)对比,则区域内外的贷款差额扩大到96.3亿元。

如果把个人在榆林之外的贷款考虑在内,说明至少有上百亿元的域外资金参与了榆林市的经济建设。

(三)银行资金结构失衡,信贷风险需关注。

从资金来源看,榆林市存款短期化状况依然存在,虽然活期存款占各项存款余额比重由2009年68.11%调整为2010年67.04%,但其仍高出陕西省20.66个百分点;从资金运用看,贷款长期化趋势仍然延续,中长期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由2009年42.57%上升到2010年47.33%。

资金结构的两极化,给银行风险管理带来压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投向看,信贷资金集中于大企业、大项目和资源富集区域。

征信数据显示,该市前20户企业贷款余额387.76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87.9%,并且55.5%集中在第二产业。

仅神木、府谷和榆阳三县区贷款占全市83.24%,其中中长期贷款占全市贷款余额48.41%,占全市相应期限贷款85.13%。

(四)民间融资活跃,投资渠道还需拓宽。

考察榆林全社会融资状况,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等市场主体贷款依旧困难,致使民间融资异常活跃,其估算规模达200亿元以上。

以个人贷款佐证,2010年末,该市个人贷款余额(含短期和中长期)426.27亿元,占全市贷款总量47.44%,说明近一半信贷资产掌握在个人手里。

从民间资本运用看,一是投资能源、基础设施、房地产等行业;二是以活期存款留存银行等待好的投资机会,以2010年为例,全市储蓄存款余额700.57亿元,占各项存款48.88,其中82.02%为活期存款;三是参与具有规模大、利率高、主体多、流动快等特征的民间融资。

以民间融资活跃的神木、府谷和榆阳三县区为例,各项存款余额占全市79%,其中活期储蓄存款占31.28%,在全市活期储蓄存款中占比79.08%;三县区短期贷款占全市贷款余额50.24%,占全市相应期限贷款81.16%。

综合民间信息和信贷数据变化,可以说上述资金大多参与民间借贷。

(五)金融抑制现象独特,金融深化仍需加强。

考察榆林市贷款行业分布和大中小型企业贷款情况统计表,一方面采掘业、能源化工、电力、交通、建筑等行业贷款投放较多,大型企业贷款占企业贷款39.62%,金融支持呈“一边倒”现象;另一方面农林牧渔、科技、服务业、文体等经济社会薄弱领域贷款较少,小企业贷款只占全部企业贷款23.49%。

以2010年为例,榆林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实缴税金分别占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36%和30%,但其实际贷款占比与民营企业的数量、规模和贡献不是很匹配。

结合其他定量材料可知,金融供给抑制表现为各金融机构争相向能源化工企业贷款,从而造成该类行业信贷资金过于集中,进而影响资金使用效率,而其它行业却处于资金缺乏状态;金融需求抑制则表现为资金充裕行业对金融的依赖度降低,金融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减弱、结构失衡,加之非正规金融组织和民间金融的不规范,使得区域经济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不强等方面。

 

(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努力不能懈怠。

榆林市金融生态环境除了各地普遍存在的金融结构失衡、银行债权落实难等现象外,还有其独特的表现。

比如,金融机构市场营销手段和信用评级方式落后;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难度大,使用率不高,现金交易和流通量非常大;金融需求未能有效满足与民间融资活跃并存,金融创新动力不足,等等。

另外,当地信用和担保体系效率不高,保险密度和深度两项指标横向比较偏低,也是对金融生态环境优劣的间接考评。

 

三、“十二五”时期榆林持续跨越发展的背景与融资形势分析

(一)从发展规划层面看。

“十二五”时期,榆林将坚持“科学发展、有序跨越、和谐稳定”方针和“绿色、低碳、循环”三大能源发展新理念,牢牢抓住全球经济格局调整带来的战略机遇、国内外能源供求紧张带来的市场机遇、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带来的历史机遇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带来的政策机遇,深入实施“科教引领、创新转型”战略,大力发展能源、城市、生态、区域四大经济,力争GDP年均增长14%,2015年末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3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累计完成投资9000亿元,能源化工项目初步计划实施116个,总投资10500亿元,预计完成投资4750亿元。

如此宏伟的战略规划,必然引致庞大的资金需求。

与此同时,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工业运行的血液,金融管理部门和相关金融企业有责任、也有义务,努力为榆林的持续跨越发展融通资金和建言献策。

另一方面,保证榆林经济的科学发展,不仅对区域经济有重要影响,而且也会通过能源产业的渠道影响到其它地区。

所以,金融机构应认真研究该地区经济增长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改变传统金融支持模式,积极探索结构优化条件下的可持续支持策略。

(二)从财金政策层面看。

就当前金融环境而言,国家货币政策已经回归稳健,银行业全面推行“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榆林市经济金融发展受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影响会不断增大。

因此,加强政策间的协调非常重要,特别是货币政策和地方财政支持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亟需不断健全和完善。

从目前情况看,榆林市利用财政政策激励信贷投入的机制还不是很到位,国家支持农业、中小企业、弱势群体等的优惠政策,难以全面落实到位。

比如,扶贫贴息政策和下岗再就业、妇女创业、大学生村官创业、文化产业等信贷支持政策,贯彻落实的效果不是很好。

(三)从资金供求层面看。

以全社会融资口径分析,通过考察榆林市“十一五”甚至较长时期内存贷款年均增速、存贷比,及其与GDP年均增速等指标的关联度,若未来五年全市各项存款余额年均增长25%――34%左右,其预计规模将达到4500――6500亿元;若各项贷款年均增长27%――36%,其预计规模将达到3000――4200亿元。

如果考虑上未来五年间榆林市有企业上市、继续发行债券,或者有保险、信托、基金等参与直接融资,以及辖区数量庞大的民间融资,那么,“十二五”时期榆林全社会的资金需求和融资总规模会更大。

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国家货币政策趋于稳健,对社会融资需求、资金结构必将产生较大影响。

而榆林经济正处于高成才期,全社会必须从全局和可持续的高度,合理规划并调度所有可供利用的金融资源。

四、金融支持榆林跨越发展的宏观建议与微观举措

(一)宏观建议。

一是深入研究金融业发展规律,做大做强区域金融产业。

增强对金融业重要性的认识,明确金融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真研究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大力扶持金融产业发展;研究制定区域金融产业发展规划,从全局高度和长远角度对区域金融发展目标、信贷扶持重点等进行规划和部署,有效发挥金融产业集群效应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和引领作用。

二是不断完善适合区域经济特点的金融组织体系。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形势,调整金融布局,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通过政策引导和规划指导,继续创造条件引进外地金融机构来榆林设立机构和发展业务;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办法》、《贷款公司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规范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研究出台民间金融有序健康发展的政策意见,不断发挥其积极作用;健全完善担保机制,努力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同时引导银行资金回流县域和农村。

三是加强政策协调,管好用好全社会金融资源。

盘活和用好存量资金,争取和用足增量资金,是适应货币政策调整和有效满足区域经济跨越发展关键。

一方面,大力培育地方上市公司,着力推动有实力的企业利用金融市场直接融资;另一方面,在认真执行好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前提下,加快产业调整和结构优化,着力运用好存量金融资源,并通过政策协调和效果释放,吸引更多资金流入本地。

四是着力提高全社会融资效率。

要高度重视各类所有制企业和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

只有努力创造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切实保障各类竞争一视同仁,从总体上讲,全社会的资金融通和使用效率就会得到明显的提升。

反之,在单一产业或单一所有制领域连续或过度投资,就会降低资金边际收益率;只有不同领域投资边际收益率相等的时候,整个社会的资金收益率才会最大化。

五是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维护区域金融稳定。

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加强金融教育,不断提高企业和公正的信用意识。

高度重视信贷市场“三集中”(区域集中、行业集中、客户集中)、政府平台项目融资、流动性变化、民间资本流向、第三方支付平台、大额现金流动等事关区域金融稳定的现象,以及其中的热点、难点、敏感问题,加强日常风险监测,完善预案体系,着力提高危机应对和处置能力。

(二)微观举措。

一是从公司金融主导型向批发零售业务并举转变。

榆林市信贷市场非常活跃,不论存量还是增量,均居陕西省前列,并且各银行都以营销能源化工类项目和企业批量贷款为主,竞争非常激烈,而信贷零售业务市场需求很大,但有效供给却不足。

各机构在继续做好公司金融的同时,应深入拓展信贷等零售金融市场业务。

二是从项目支持主导型向各产业、各行业、各领域兼顾转变。

榆林市经济发展大多与资源开发和能源化工基地的项目建设有关或相关,金融资源在该领域的配置金额大、比重高,许多民间资本也顺势参与其中,而其他领域的金融支持相对薄弱。

金融企业应主动适应国家产业导向,认真落实宏观调控要求,并加大对中小企业、文化产业、科技创新、“三农”、助学、就业再就业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以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是从间接融资向多元融资并存转变。

机构建设方面,大力引进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私募基金等直接融资机构。

融资主体方面,大力培育本地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引进建设资金。

金融创新方面,加大直接融资产品开发运用,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切实提高直接资金在全社会融资中的比重。

同时引导商业银行优化信贷结构,不断促进和保障金融业可持续发展。

四是从重点支持北部县域向南北协调支持转变。

金融机构应站在充分履行社会责任,促进榆林南北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培育新的客户资源和把握未来战略制高点的层面,结合市委市政府“扶南”发展规划,加大对南部县域的信贷投放力度和规模,积极为实现全市更高层次和更大的跨越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五是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融资方式。

研发新型理财产品,创新抵押担保方式,有效方便和满足榆林企业及公众的投融资意愿。

不断扩大短期融资券、集合债券、商业票据贴现等融资规模,积极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

以差异化的金融产品促进区域煤炭、焦化、金属镁等高能耗企业的兼并组合与优化升级;加大对节能降耗、新能源、新材料、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产学研和低碳经济,以及民生项目等的信贷支持;促进银团贷款、贸易融资、信托、融资租赁等业务开展和产品使用;扩大林权、土地使用权,农房、牲畜、农机具、蔬菜大棚,及知识产权、应收账款等的抵押贷款范围。

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改进服务方式,不断提高其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