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病害.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58667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苹果病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苹果病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苹果病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苹果病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苹果病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苹果病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苹果病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苹果病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苹果病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苹果病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苹果病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苹果病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苹果病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苹果病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苹果病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苹果病害.docx

《苹果病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苹果病害.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苹果病害.docx

苹果病害

苹果病害

苹果病害约有100余种,按危害部位常分为果实病害、叶部病害、枝干病害和根部病害。

比较重要的病害有:

果实病害:

苹果果实轮纹病、炭疽病、霉心病、褐腐病和锈果病、苦痘病

叶部病害:

苹果斑点落叶病、锈病、白粉病、黄叶病、小叶病、花叶病

枝干病害:

腐烂病、枝干轮纹病、干腐病

根部病害:

根朽病、紫纹羽病、白纹羽病、白绢病、毛根病、根癌病和圆斑根腐病

苹果树腐烂病AppleCanker

苹果树腐烂病俗称臭皮病、烂皮病、串皮病,是我国北方苹果产区危害较严重的病害之一。

症状:

苹果腐烂病主要为害枝干,形成溃疡型和枝枯型两类症状,有时也可为害果实。

溃疡型:

多发生在主干、主枝上,发病初期病部表面红褐色、水浸状、略隆起,后皮层腐烂,常溢出黄褐色汁液。

病组织松软,湿腐状,有酒糟味。

表面产生许多小黑点。

在雨后和潮湿情况下,小黑点可溢出橘黄色卷须状孢子角。

枝枯型:

枝枯型症状多发生在2~4年生的小枝及剪口、果台、干枯桩和果柄等部位。

病斑红褐色或暗褐色,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明显,病部扩展迅速全枝很快失水干枯死亡。

后期病部表面也产生许多小黑点,遇湿溢出橘黄色孢子角。

果实症状:

侵害果实后,在果实上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与红褐色相间的轮纹病斑。

病斑边缘清晰,病组织软腐状,有酒糟味。

后期病斑表面产生略呈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遇湿涌出橘黄色孢子角。

皮层烂,酒糟味,小黑点,冒黄丝。

病原:

学名:

有性态为苹果黑腐皮壳ValsamaliMiyabeetYamada.,为子囊菌亚门;无性态为壳囊孢Cytosporasp.。

病原形态:

病部表面的小黑点为子座。

子座分内子座和外子座。

外子座内含有一个分生孢子器。

分生孢子器扁瓶形,成熟时其内分成多个腔室,各腔室有一共同孔口伸出病皮外。

腔室内壁密生分生孢子梗,顶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梗无色透明,分枝或不分枝。

分生孢子无色,单胞,香蕉形或腊肠形,两端圆,微弯曲,内含油滴。

秋季在外子座下面或旁边形成内子座,在病斑上表现为大型点状物,内含3~14个子囊壳。

子囊壳球形或拟烧瓶形,顶有孔口。

子囊长椭圆形或纺锤形,内含8个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无色,单胞,腊肠形或香蕉形,比分生孢子稍大。

遇湿子囊孢子与胶体物质从孔口涌出,呈橘黄色卷须状孢子角。

一个小黑点上涌出多条孢子角,与外子座只出现一条孢子角有明显区别。

病害循环:

初侵染来源:

越冬形态:

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

越冬场所:

田间病株、病残体。

病斑中的病菌可存活4年左右,同一块病斑释放孢子的能力可持续一年半之久。

传播和侵染:

通过雨水冲溅分散而后随风雨进行大范围传播扩散。

另外,孢子也可黏附在昆虫体表,随昆虫活动迁飞而带菌传病。

侵入途径:

主要从伤口侵入,但也能从叶痕、果柄痕和皮孔侵入。

侵入伤口包括冻伤、修剪伤、机械伤和日灼等,其中以冻伤最有利于病菌侵入。

潜伏侵染:

苹果腐烂病菌为若寄生菌,可长期潜伏在植株体内。

局部增温现象:

在较粗大的枝干上,腐烂病斑多数出现在向阳面。

这是由于枝干局部增温所致。

在晴天中午,枝干向阳面的温度T=7.70+1.93t(气温),在气温为0℃时,向阳面树皮温度可达7.7℃,已超过菌丝生长的温度低限;在气温为10.0℃时,树皮温度可达27.0℃,达到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

落皮层:

所谓"落皮层"是指树体表面翘起的、鳞片状的、容易脱落的褐色坏死皮层组织。

由于落皮层组织处于死亡状态,并含有较多较丰富的水分和养分,为腐烂病菌生存扩展提供了良好的基质。

发病高峰:

一般一年有两次高峰,即春季发病高峰和秋季发病高峰。

①春季发病高峰,一般出现在3~4月份。

此时树体经过越冬消耗,树干营养水平降低;再加萌芽、展叶、开花,枝干营养大量向芽转移,营养状况更加恶化,导致树体抗病能力急剧降低。

随气温上升,病斑扩展加快,新病斑数量增多,外观症状明显,病组织软腐状,酒糟味浓烈,对树体危害加重。

据调查,3~4月出现的新病斑数量和同一病斑的扩展量均可占全年总量的70%左右,表现明显的发病高峰。

②7~9月,花芽分化,果实加速生长,枝干营养水平及抗病能力又一次降低,新病斑又开始少量出现,旧病斑又有一次扩展,形成一个秋季高峰。

但与春季高峰相比,新病斑出现数量及旧病斑扩展量仅占全年总量的20%左右。

发病条件:

树势:

腐烂病是一种典型的潜伏侵染病害。

该病的发生与树势强弱紧密相关。

所以该病的发生与幼龄、大小年、施肥情况均有密切关系。

两个发病高峰的形成与树体营养水平关系密切。

病菌数量:

果园中病菌基数高,传播蔓延快,加重病害发生。

(病斑、死枝死树、篱笆墙的种类)

伤口:

果园中的伤口多少及伤口状态与病情轻重有密切关系。

腐烂病菌主要通过伤口侵入,尤其是带有死亡组织的伤口最易遭受侵染。

长期不愈合的剪口、锯口往往会成为发病的中心。

气候条件:

冻害与该病的关系最为密切。

冻害使树体抗病性降低,树体发生冻害之年,往往是该病大发生或开始大发生之年。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必须采取以加强栽培管理,壮树防病为中心;以清除病菌,降低果园菌量为基础;以及时治疗病斑,防止死枝死树为保障,同时结合保护伤口、防止冻害等项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1.壮树防病。

①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的关键是施肥量要足、肥料种类要全、提倡秋施肥。

②合理灌水。

秋季控制灌水,有利于枝条成熟,可以减轻冻害;早春适当提早浇水,可增加树皮的含水量,降低病斑的扩展速度。

③合理负载。

④合理修剪。

从防病角度来说,合理修剪主要注意三方面,一是尽量少造成伤口,并对伤口加以处理和保护;二是调整生长与结果的矛盾,培育壮树;三是调整枝量,勿使果园郁蔽。

⑤保叶促根。

2.清除病菌。

①果园卫生。

②重刮皮。

5~7月,用刮皮刀将主干、骨干枝上的粗翘皮刮干净的措施称为重刮皮。

重刮皮的技术关键有三点,一是刮皮不能过重,深度在1mm左右,刮后树干呈现"黄一块,绿一块"。

二是刮皮后不能涂刷药剂,更不能涂刷高浓度的福美砷,以免发生药害,影响愈合。

三是过弱树不要刮皮,以免进一步削弱树势。

③休眠期喷药,效果较好的药剂有40%福美胂、石硫合剂、40%石硫合剂结晶、95%精品索利巴尔、施纳宁、立杀菌等,3-4月为春季发病高峰,防治的关键期。

3.病斑治疗。

①刮治。

②割治。

割治成功的技术关键一是刀距不能超过1.5cm,深度必须达到木质部;二是所用药剂必须有较强的渗透性或内吸性,涂抹灭腐新,能够渗入病组织,并对病菌有强大的杀伤效果。

③包泥。

苹果枝干轮纹病AppleRingRot

苹果轮纹病是一种世界性的苹果病害。

(苹果枝干轮纹病俗称粗皮病,果实轮纹病又称轮纹烂果病。

)在我国北方各苹果产区均有发生。

一般果园轮纹烂果病发病率为20%~30%,重者可达50%以上,并且在果实贮藏期可继续发病,危害严重。

症状:

枝干:

以皮孔为中心形成扁圆形、红褐色病斑。

病斑中间突起呈瘤状,边缘开裂。

翌年病斑中央产生小黑点(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边缘裂缝加深、翘起呈马鞍形。

以病斑为中心连年向外扩展,形成同心轮纹状大斑,许多病斑相连,使枝干表皮显得十分粗糙,故又称粗皮病。

果实:

初期以皮孔为中心形成水渍状近圆形褐色斑点,周缘有红褐色晕圈,稍深入果肉,随后很快向四周扩展。

典型病斑表面具有明显的深浅相间的同心轮纹,病部果肉腐烂。

发病后期病斑上散生小黑点。

病原:

病原是一种菌的两个致病类型。

一是苹果轮纹病菌,其有性态为贝伦格葡萄座腔菌梨生专化型BotyosphaeriaberengerianadeNot.f.sp.piricola。

二是苹果干腐病菌,其有性态为贝伦格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berengeriana。

两者均属子囊菌亚门葡萄座腔菌属。

无性态可产生小穴壳型Dothiorella和大茎点型Macrophoma两种孢子。

另据报道,杨、柳、刺槐、桃、山楂等树木上的枝枯病菌(Macrophomaspp.)也可侵染苹果果实,引起轮纹烂果症状。

病原形态:

菌丝无色,具分隔。

分生孢子器扁圆形或椭圆形,具有乳头状孔口;内壁密生棍棒状、单胞的分生孢子梗,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纺锤形或长椭圆形。

两种病原的有性态在形态上基本相同:

子囊壳球形或扁球形,黑褐色,具孔口,内生许多子囊,藏于侧丝之间;子囊无色,长棍棒状,内生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

发病条件:

苹果果实轮纹病的发生与流行主要决定于气候条件、栽培管理和品种的抗病性。

气候条件:

侵染期内,多雨高湿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

果实生育期特别是在5~7月间,降雨多、雨日多、雾露多,病菌孢子的侵染率高,发病重。

栽培管理:

两种病菌都是弱寄生菌,病害发生与树势强弱关系密切。

侵染果实的病菌主要来自枝干,枝干发病重的园片果实发病也重。

品种抗病性:

苹果品种间的抗病性存在差异。

富士、红星、金冠、北斗、王林、新乔纳金、元帅、青香蕉等发病较重;国光、祝光、首红、新红星等发病较轻;玫瑰红、黄魁、北之幸等居中。

抗病性的差异主要与皮孔的大小及组织结构有关。

凡皮孔密度大、细胞结构疏松的品种感病都重,反之则感病轻。

病害控制:

1.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具体措施同苹果腐烂病。

2.及时治疗病斑发现病斑后要及时治疗。

方法是先彻底刮除病斑,然后涂药保护。

常用药剂为70%甲基硫菌灵WP1份加上植物油15~20份调匀。

3.休眠期全树喷药秋季落叶后和发芽前全树普遍喷1次40%福美砷或石硫合剂。

苹果干腐病AppleBotryosphaeriaCanker

症状:

苹果干腐病又称胴枯病。

主要危害主枝和侧枝。

病斑初为椭圆形,紫红色,油皮状,表面湿润,常溢出褐色汁液。

随着病斑的不断扩展,干缩凹陷成黑褐色病斑。

病健交界处开裂,病皮翘起或剥离,病斑表面有纵横裂纹。

后期在病斑表面产生密集细小的小黑点(分生孢子器)。

潮湿条件下,从小黑点中可溢出灰白色黏液,严重时,许多病斑相连,树皮干枯死亡,整枝干缩枯死。

病原:

苹果干腐病菌还可侵染果实,形成轮纹腐烂病斑,引起果实腐烂。

病原有性态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haeriadothidea(Moug.etFr.)Ces.etdeNot.,属于子囊菌亚门;无性态产生茎点型(Macrophoma)和小穴壳菌型(Dothiorella)分生孢子器。

分生孢子器内产生无色,单胞,长椭圆形的分生孢子。

子囊壳扁圆形或洋梨形,黑褐色;子囊长棍棒状,无色;子囊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

发病规律:

越冬:

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在枝干病部越冬。

传播与侵染:

通过风雨传播,从伤口、皮孔、死芽等处侵入。

干腐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特性。

北方果区一般有两次发病高峰,即6月和10月。

发病条件:

干腐病的发生与树势和气候条件关系密切,树势衰弱,伤口多,干旱少雨,缺水,容易发生和流行。

病害控制:

1.加强栽培管理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

2.树体喷药发芽前全园普遍喷一次40%福美胂石硫合剂;5、6月份结合对叶、果病害的防治,喷撒波尔多液、50%多菌灵或50%退菌特等杀菌剂。

3.病斑治疗干腐病初期多限于表皮,应及时治疗。

方法是刮净病皮,或用快刀划破病皮表面,然后涂抹药剂保护伤口。

4.果园卫生及时清除病残枝干,烧毁或运离果园,大树可结合其他病害防治在生长旺季进行重刮皮。

苹果果实轮纹病AppleFruitRingRot

苹果果实轮纹病(又称苹果果腐病、白腐病和轮纹褐腐病),是一种世界性的苹果病害。

在我国北方各苹果产区均有发生。

一般果园轮纹烂果病发病率为20%~30%,重者可达50%以上,个别年份,某些感病品种田间病果率可高达70%~80%,并且在果实贮藏期可继续发病,危害严重。

症状:

初期以皮孔为中心形成水渍状近圆形褐色斑点,周缘有红褐色晕圈,稍深入果肉,随后很快向四周扩展。

典型病斑表面具有明显的深浅相间的同心轮纹,病部果肉腐烂。

初期病斑表面不凹陷。

发病后期少数病斑的中部产生黑色小粒点,散生,不突破表皮。

烂果失水后干缩,变成黑色僵果。

枝干症状。

病原:

学名:

病原是一种菌的两个致病类型。

一是苹果轮纹病菌,其有性态为贝伦格葡萄座腔菌梨生专化型BotyosphaeriaberengerianadeNot.f.sp.piricola。

二是苹果干腐病菌,其有性态为贝伦格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berengerianadeNot.。

两者均属子囊菌亚门葡萄座腔菌属。

无性态可产生小穴壳型Dothiorella和大茎点型Macrophoma两种孢子。

另据报道,杨、柳、刺槐、桃、山楂等树木上的枝枯病菌(Macrophomaspp.)也可侵染苹果果实,引起轮纹烂果症状。

病原形态:

菌丝无色,具分隔。

分生孢子器扁圆形或椭圆形,具有乳头状孔口;内壁密生棍棒状、单胞的分生孢子梗,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纺锤形或长椭圆形。

两种病原的有性态在形态上基本相同:

子囊壳球形或扁球形,黑褐色,具孔口,内生许多子囊,藏于侧丝之间;子囊无色,长棍棒状,内生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

病原生物学:

两菌分生孢子在自由水中,温度达到15℃以上均可顺利萌发。

最适萌发温度前者为25~30℃,后者在28℃左右。

干腐病菌多数菌株的分生孢子离开水膜实际上不能萌发,少数菌株在相对湿度100%和99%时可萌发85%~90%和50%,但湿度降至95%时,萌发率则不到5%。

病害循环:

越冬:

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病部越冬,其中,病枝上越冬的病菌是该病的主要侵染源。

此外,杨、柳、刺槐、山楂、桃等树上的枝枯病菌也是造成苹果果实轮纹状腐烂的重要侵染来源。

传播:

分生孢子主要借风雨传播。

侵入和发病:

干腐病菌和轮纹病菌均可经皮孔和伤口侵入苹果果实。

在苹果开花前仅侵染枝干,花后侵染枝干和果实。

从落花后10d左右(5月份)到采收,只要遇雨,果实皆可被侵染,以幼果期至果实迅速膨大期(5~8月)侵染最多。

用干腐病菌或轮纹病菌接种,均在同一期间发生侵染,而且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苹果果实轮纹病从近成熟期开始发生,采收期严重发生,贮藏期继续发生。

两种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点,即侵入后可以在果实皮孔内的死细胞层中长期潜伏,待条件适宜时扩展发病。

发病条件:

苹果果实轮纹病的发生与流行主要决定于气候条件、栽培管理和品种的抗病性。

气候条件:

侵染期内,多雨高湿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

幼果期降雨次数多,持续时间长,有利于病菌繁殖、田间孢子大量散布和萌发侵入,病害发生严重;反之则病菌孢子散布和侵染少,发病轻。

果实生育期特别是在5~7月间,降雨多、雨日多、雾露多,病菌孢子的侵染率高,发病重。

栽培管理:

两种病菌都是弱寄生菌,病害发生与树势强弱关系密切。

树势强壮,枝干上病斑数量少;树势衰弱,枝干上病变组织多而且常常连成片,易造成死枝、死树。

对于同一株苹果树,一般进入盛果期后,枝干上病斑的密度加大。

2~8年生枝均可发病,但随枝龄增长,病斑增多。

除老弱枝干易于感病外,老病园内补植的幼树也易染病。

由于侵染果实的病菌主要来自枝干,所以枝干发病重的园片果实发病也重。

品种抗病性:

苹果品种间的抗病性存在差异。

富士、红星、金冠、白龙、印度、北斗、板田津轻、王林、新乔纳金、千秋、元帅、青香蕉、津轻等发病较重;国光、祝光、首红、新红星、红魁、淄博短枝等发病较轻;玫瑰红、金晕、黄魁、北之幸等居中。

抗病性的差异主要与皮孔的大小及组织结构有关。

凡皮孔密度大、细胞结构疏松的品种感病都重,反之则感病轻。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是在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的基础上,采用以铲除越冬病菌,生长期喷药和套袋保护为重点的综合防治。

1.加强栽培管理苗圃应设在远离病区的地方,培育无病壮苗;建园时选用无病苗木,定植后经常检查,发现病苗及时淘汰;幼树整形修剪时,避免使用病区枝干作支柱,也不能将修剪下来的病枝干堆放在果园附近;加强肥水管理,氮磷钾平衡施用,并增施有机肥;合理周年整形修剪,刻芽、环剥、拉枝切勿过度;合理疏果,严格控制负载量。

2.铲除越冬菌源休眠期清除果园的残枝落叶,刮治树干上的病瘤及老翘皮,集中烧毁或深埋。

苹果发芽前喷布一遍铲除剂,如可选喷波美3~5oBe石硫合剂,或喷施65%五氯酚钠、40%福美胂、高效灭腐灵、35%轮纹病铲除剂等铲除性杀菌剂。

3.生长期喷药保护药剂种类、时期、次数,与果实套袋或不套袋有密切关系。

①对不套袋的果实,苹果谢花后10d立即喷药,每隔15~20d喷药1次,45d内不喷复合药剂,连续喷5~8次,结合降雨喷药,到9月下旬结束。

在多雨年份以及晚熟品种上可适当增加喷药次数。

常用的有效药剂有:

70%甲基硫菌灵、70%代森35%轮纹病铲除剂、80%大生M-45、80%超邦生等。

②对套袋果实,防治果实轮纹病关键在于套袋之前用药。

谢花后即喷80%喷克或80%大生M-45等,禁止喷施波尔多液,最好不要使用代森锰锌、退菌特等产品,以免污染果面,影响果品外观质量。

套袋后主要应该加强对叶片、枝干病害的防治,如果园中只有部分果实套袋,则不能减少保果药剂。

因此,可结合枝、叶上病害的防治,选用70%甲基硫菌灵,或35%轮纹病铲除剂,或58%多·霉威等内吸性杀菌剂。

果实着色期(采收前30d左右)开始脱袋,如果整个果园保护得好,脱袋后可不再喷药;如果保护得不好,有大量病原菌存在,则应喷1~2次。

有效药剂有喷克、甲基硫菌灵、大生M-45等。

4.贮藏期防治贮藏前要严格剔除病果及受其他损伤的果实,健果在仲丁胺中浸3min,或在45%特克多悬浮剂中浸3~5min,或在80~85%乙磷铝中浸10min,捞出晾干后入库。

苹果斑点落叶病AppleAlternariaBlotch

1956年在日本岩手县南部地区首先发现苹果斑点落叶病。

我国自70年代后期开始有苹果斑点落叶病发生危害的报道,80年代以来在渤海湾、黄河故道、江淮等地的苹果产区普遍发生,成为目前苹果生产上的主要病害。

许多苹果园病叶率高达90%以上,落叶率为20%~80%,严重影响树势和次年的产量。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嫩枝及果实。

叶片发病后,首先出现极小的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大为直径3~6mm的病斑,病斑红褐色,边缘为紫褐色,病斑的中心往往有1个深色小点或呈同心轮纹状。

天气潮湿时病部正反面均可见墨绿色霉状物。

发病中后期,病斑变成灰色。

有的病斑可扩大为不规则形,有的病斑则破裂成穿孔。

内膛的一年生徒长枝容易染病。

染病的枝条皮孔突起,以皮孔为中心产生褐色凹陷病斑,多为椭圆形,边缘常开裂。

果实受害,多以果点为中心,产生近圆形褐色斑点,直径2~5mm,周围有红晕。

病斑下果肉数层细胞变褐,呈木栓化干腐状。

病原:

学名:

病原为链格孢苹果专化型Alternariaalternataf.sp.mali,属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

病原形态:

分生孢子梗从气孔伸出,束状,暗褐色,弯曲多胞。

分生孢子顶生,5~13个(通常5~8个)串生,形状变化极大,为倒棍棒状、纺锤形、卵圆形、椭圆形或近圆形,有的分生孢子先端有喙,有的则没有。

分生孢子为暗褐色,有1~7个横隔,0~5个纵隔。

孢子大小变化也很大,表面光滑或有小突起。

病原生物学:

菌丝生长适温为28~30℃;分生孢子形成以及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和最适温度与菌丝生长的大体一致。

分生孢子在清水中于15~30℃均可萌发,其中以24~28℃下萌发率最高。

病害循环:

初侵染:

主要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落叶上、一年生枝的叶芽和花芽以及枝条病斑上越冬。

传播:

风雨传播。

侵入与发病:

分生孢子直接侵入。

病菌传播到达苹果叶片等侵染部位后,一般在日平均气温达15℃以上,遇雨或叶面结露时,孢子的多个细胞便可同时萌发,萌发后菌丝产生果胶酶直接分解细胞壁,侵入寄主表皮细胞内,并通过表皮细胞进入叶片内部组织。

除直接侵入外,也可从气孔侵入。

田间自然发病始见于4月下旬,5月下旬若遇雨便可形成当年第一个发病高峰,至6月中下旬即可造成严重危害。

7月下旬至8月上旬,由于秋梢的大量生长,病害发生达到全年的高峰,严重时常出现大量病落叶。

再侵染:

生长期田间病叶不断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

发病条件:

此病的发生与流行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叶龄和苹果品种的抗病性。

气候条件:

病害发生的早晚与轻重,取决于春秋两次抽梢期间的降雨量以及空气相对湿度。

首先,降雨影响分生孢子的形成和散发。

田间孢子消长与降雨量、降雨次数有密切关系,孢子散发的高峰期一般出现在雨后5~10d内。

如果分生孢子散发高峰正值春秋两次抽梢期(叶片感病期),则可引起病害大发生。

苹果斑点落叶病的发生受温度的影响不大。

叶龄:

一般来说,较嫩的叶片最易感病,老叶不易被侵染。

品种抗病性:

苹果不同品种间感病程度有明显差异。

新红星、红元帅、印度、青香蕉、北斗等易感病;嘎啦、国光、红富士等中度感病,金冠、红玉等发病较轻;乔纳金比较抗病。

此外,树势较弱、通风透光不良、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偏施氮肥、枝细叶嫩等均有利于病害发生。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是以药剂防治为主,辅以农业防治等其他防治措施。

1.加强栽培管理,注意果园卫生多施有机肥,增施磷肥和钾肥,避免偏施氮肥,提高树体抗病能力;合理修剪,特别是于7月份及时剪除徒长枝及病梢,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合理灌溉,及时排除树底积水,降低果园湿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病害发生。

秋末冬初剪除病枝,清除残枝落叶,集中烧毁,以减少初侵染源。

如果条件允许,覆盖地膜,防止落叶上的病菌向树上传播。

2.选用抗病品种根据生产需要,尽可能减少易感品种的种植面积,控制病害大发生。

3.药剂防治在果树发芽前结合防治腐烂病、轮纹病,全树喷布5oBe的石硫合剂或40%福美胂100倍液,对越冬病菌有铲除作用。

于新梢迅速生长季节可喷施10%宝丽安、10%世高、80%山德生80%超邦生、1.5%多抗霉素、80%大生M-45、50%扑海因、80%喷克、68.75%易保、78%科博等杀菌剂。

为了减少喷药次数,可混合甲基硫菌灵等药剂,将苹果斑点落叶病的防治与轮纹病、炭疽病的防治结合起来。

苹果炭疽病AppleAnthracnose

苹果炭疽病又称苦腐病,我国大部分苹果产区均有发生,在夏季高温、多雨、潮湿的地区发病尤为严重,是苹果上重要的果实病害之一。

1988年山东省发病面积约为3万hm2,病果率一般为10%左右,严重的可达70%。

症状:

主要危害果实,也可危害枝条和果台等。

果实发病初期,果面出现针头大小的淡褐色小斑点,圆形,边缘清晰。

以后病斑逐渐扩大,颜色变成褐色或深褐色,表面略凹陷。

由病部纵向剖开,病果肉变褐腐烂,具苦味。

病果肉剖面呈圆锥状(或漏斗状),可烂至果心,与好果肉界限明显。

当病斑直径达到1~2cm时,病斑中心开始出现稍隆起的小黑点(分生孢子盘),常呈同心轮纹状排列。

如遇降雨或天气潮湿则溢出绯红色黏液(分生孢子团)。

枝条发病,多发生在老弱枝、病虫枝和枯死枝上。

初期枝条表皮形成褐色溃疡斑,多为不规则形,逐渐扩大,到后期病表皮龟裂,致使木质部外露,病斑表面也产生黑色小粒点。

病部以上枝条干枯。

果台受害,出现褐色病斑,病斑自顶部向下蔓延,严重时副梢不能抽出。

病原:

有性态为围小丛壳Glomerellacingulata(Stonem)SchrenketSpauld,属子囊菌亚门小丛壳属。

无性态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Penz.)Penz.etSacc.。

分生孢子盘埋生于寄主表皮下,枕状,无刚毛,成熟后突破表皮。

分生孢子梗平行排列成一层,圆柱形或倒钻形,单胞无色。

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长圆柱形或长卵圆形,两端各含1个油球或中间含1个油球。

分生孢子可陆续大量产生并混有胶质,集结成团时呈绯红色,遇水时胶质溶解,致使分生孢子分散传播。

在自然条件下,该菌的有性态很少发生。

子囊壳着生于黑色的瘤状子座内,每个子座含1至数个子囊壳。

子囊壳暗褐色,烧瓶状,外部附有毛状菌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