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学设计部编版七下语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59256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学设计部编版七下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最新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学设计部编版七下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最新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学设计部编版七下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最新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学设计部编版七下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最新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学设计部编版七下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最新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学设计部编版七下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最新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学设计部编版七下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最新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学设计部编版七下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最新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学设计部编版七下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最新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学设计部编版七下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最新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学设计部编版七下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最新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学设计部编版七下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最新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学设计部编版七下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最新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学设计部编版七下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学设计部编版七下语文.docx

《最新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学设计部编版七下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学设计部编版七下语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学设计部编版七下语文.docx

最新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学设计部编版七下语文

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阅读《海底两万里》的兴趣。

2.实践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确立阅读规划。

◎教学过程:

一、多方导读,激发阅读兴趣

1.PPT显示名家对该书的高度评价。

儒勒·凡尔纳的小说写得真精彩!

我曾把这些小说念给已成年的人听,他们也颇为赞赏。

在扣人心弦的惊险情节的结构上,他是一位了不起的艺术大师……

——列夫•托尔斯泰

教师讲述:

托尔斯泰高度评价这位法国科幻作家的创作。

托尔斯泰曾回忆说,在自己的宅第里,他经常朗诵,还把《海底两万里》念给他的孩子们听。

2.放映《海底两万里》微课视频片段。

3.猜读该书内容或者由读过该书的学生谈感受。

问题设置:

你想快速了解这本书的内容吗?

如何快速了解书的内容呢?

请学生阅读教材第156页的《〈海底两万里〉:

快速阅读》一文,了解作者凡尔纳这位“科学时代的预言家”,进而对该书内容做简要了解。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多形式让学生感知这本科幻经典作品的魅力,以激发他们的阅读期待,进而深入到文字里,体会小说精髓。

二、把握读书方法,了解本书特色

1.快速阅读,观其大略。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把握快速阅读的方法。

1.集中精力,专心阅读,理清大致情节。

2.默读为主,测试阅读速度。

3.视域要宽,扩大扫视范围。

4.抓住关键信息和主要线索,有所取舍。

(2)以“第一次海底散步”(第一部分十五一十七章)为例,指导学生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

①测试默读速度:

指定默读章节,规定阅读时间,看谁读得快。

②测阅读效率:

写刚才阅读章节的主要情节,看谁梳理得清楚。

③以此章节为例,明确提高快速阅读效率的注意事项:

首先抓住主要人物经历;其次注意场景、地点的变化,关注人物变换的节点。

主要情节:

接到邀请信—穿潜水装—漫步海底—克利斯波森林打猎—遇到火較一回船。

2.指导学生了解“边读边写”的读书方法。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学习并实践快速阅读和"边读边写”的方法。

第一次海底散步的内容较为复杂,不少内容涉及海洋知识与海底景象的描绘,快速阅读时要求学生抓住主要人物经历,可暂放过与此无关的内容,以提升快速阅读效率。

三、讨论确立阅读规划

1.确定阅读所需时间(5周),以及设计“阅读规规划进度表”。

2.确定在这段时间内的阅读时间点及阅读进程。

阅读方式建议:

(1)可采用常规阅读,每天读两章。

(2)可以借助目录快速阅读,提取感兴趣的关键词;标注并精读自己认为的精彩章节,跳读全篇。

3.每个学生写出自己的阅读安排,并进行交流。

预案:

学生查看目录,可按感兴趣的关键词组成阅读小组。

(1)奇妙的海底王国;

(2)神奇的“诺第留斯号”;

(3)丰富的科学元素;

(4)尼摩船长的传奇故事;

(5)海底环球旅途。

……

设计意图:

阅读是自由的,学生阅读《海底两万里》时也应在规划下相对自由。

让学生在浏览的基础上,有选择地精读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边读边写,可促进其更自主有效地阅读。

 

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梳理故事内容,感受曲折的情节,体会构思之妙。

2.精读精彩片段,感悟人物之美,把握创作意图。

3.养成“边读边写”的习惯,学习写读书笔记。

◎教学过程:

一、交流阅读印象,回顾精彩情节

《海底两万里》印象最深的情节调查反馈。

备案:

(1)追捕海怪;

(2)海底森林;(3)土人围攻;(4)勇斗鲨鱼;(5)营救鯨鱼;(6)南极遇险;(7)章鱼袭击;(8)海上大战;等等。

2.复述以上印象最深的两个故事情节,尽量复述得准确、生动。

备案:

勇斗鲨鱼或南极遇险。

复述要求:

(1)时间、地点、人物要交代清楚。

(2)事件因果(故事发展的层次)要叙述明白。

示例:

勇斗鲨鱼

当一条鲨鱼就要把采珠人切成两半时,尼摩船长拿着短刀直接向鲨鱼冲去,他把短刀插进了鲨鱼的肚子。

他抓住鲨鱼的鳍,一刀一刀戳。

可惜没有刺中要害。

鲨鱼挣扎着把尼摩船长打翻,鲨鱼要向船长咬去。

幸亏尼德.兰投出捕鲸叉打中要害,解救了船长。

3.比较第一部两次“海底散步”的内容,叙述的侧重点有何区别?

备案:

第十五—十七章,第一次海底散步和打猎。

(克利斯波岛)

第二十三—二十四章,第二次海底散步。

(珊蝴墓地)

侧重点:

第一次散步:

领略海底的奇特美景,穿潜水服漫步海底不同地势(如平原和森林)的新奇、打猎的愉快和遇见鲨鱼的刺激,着重体现船长的机智果敢;第二次散步:

因为是安葬因船长的报复行为受伤而死的船员,描绘了珊瑚王国的奇妙和安葬仪式的肃穆,侧重体现船长的痛苦与矛盾。

小结:

凡尔纳巧借两次海底散步,向读者介绍了海底的奇特美景和海洋生物知识,同时也丰富了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

设计情节调查及复述环节,一是有目的地了解学生的阅读进程,二是引导学生关注这个融会了科学知识的故事所折射出来的人性光辉。

对两次海底散步情节的比较,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体会作者的大胆想象与巧妙构思。

二、指导精读片段,感悟作品人物之美

罗马教皇利奥曾评价凡尔纳的作品说:

“我并不是不知道您的作品的科学价值,但我最珍重的却是它们的纯洁、道德价值和精神力量。

1.阅读本书第二部分第三章《价值千万的珍珠》之“尼摩肖张勇斗鲨鱼”片段。

(1)请找出尼摩船长大战鲨鱼时采用的策略、武器和结果,体会尼摩船长的形象。

第一回合:

策略:

“攻其不备”。

武器:

短刀。

结果:

把短刀剌入鱼腹。

第二回合:

策略:

“近身肉搏”。

武器:

短刀。

结果:

未刺到鲨鱼致命的地方,差点落入鲨鱼之口。

结局:

尼德·兰用鱼叉刺中塗鱼心脏,解救了船长。

尼摩船长:

勇敢无畏,具有孤胆英雄般的胆识和气魄。

(2)结合肖张获救后的表现探讨人物形象。

动作:

“有力按摩”,“取出”(一个珍珠囊),“放在”(他手中)。

语言:

“教授,这个印度人是一个被压迫国家的人民,我的心还在这个国家,并且,直到我最后一口气,我的心也是在这个国家!

尼摩船长:

善良、重情、正义、慷慨大方,支持被压迫国家的人民。

2.阅读本书第二部分第十六章《缺少空气》之“泵开水延冻凿冰”片段,感受人物群像之美。

(1)PPT显示:

猜猜以下几句话所写人物,体会不同人物的个性之美。

①“先生,”加拿大人回答我,“现在不是拿责骂来惹您讨厌的时候。

我准备为大家共同的安全牺牲一切。

”(具有崇高的牺牲精神、性情火爆的鱼叉手尼德·兰)

②他在我身边,再不离开我。

他拉着我的手,他鼓励我,我还听到他低声说:

“啊!

如果我可以不呼吸,让先生可以多有些空气!

”(忠诚、友善的康塞尔)

③他自己先做个榜样,他第一个遵守这种严格的纪律。

时间到了,他把他的气箱;给另一个人,回到船上有害的大气中,他老是那么镇定,一点不示弱,不发一句怨言。

(镇定沉着、以身作则的尼摩船长)

小结:

小说还有很多章节有类似描写,请大家在阅读小说、做读书笔记时,关注此类描写,学习作者写人的方法。

(2)联系全书内容,说说作者塑造性格复杂的尼摩船长的意图是什么。

明确:

尼劇&长是全书的中心人物。

他代表作者对科技的幻想,对海底世界的认识,对人类社会的反思,对殖民主义的遗责。

(3)体会作者设计的“我”(阿龙纳斯教授)作为叙述者的好处。

问题设置:

这部小说为何要用阿龙纳斯教授的视角来写?

能否换成其他三个人物呢?

明确:

阿龙纳斯教授是热爱科学、有献身精神和探究精神、知识渊博、积极乐观、有正义感的生物学家,用他的视角写,可以借他之眼引领读者观察海洋生物,探究海底世界。

以他的口吻来介绍科学知识、叙述故事,是最自然、最合情合理的。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主要是把握书中四个主要人物鲜明的个性,所选的两个片段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学生兴趣浓,人物相对集中。

前一个片段意在让学生体会情节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后者则抓住人物的具体描写让学生感受人物之美,从而感受本书的道德价值和精神力量。

三、欣赏语言之美,学做读书笔记

刚才我们对本书的精彩情节、主要人物做了研读,我们可以把刚才研读分析的过程记下来,形成读书笔记。

有人说,凡尔纳以他特有的迷人方式,重新讲述历史。

这种迷人的方式除了表现在情节中,还表现为用很文艺的语言来讲述科学。

你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学做读书笔记吗?

1.点评文字式读书笔记。

教师示范,PPT显示:

灯光在色彩很鲜艳的枝叶中间照来照去,发生无穷的美丽迷人的景象。

我好像是看见薄膜一般的和圆筒形状的细管在海波下颤(抖)动。

我要去采它们的带有灵魂触须的新鲜花瓣的时候,有些身子轻快、鳍迅速摆动的鱼游来,像鸟飞过一样触动了它们。

但是,一旦我的手挨近这些活花朵,这些有生命的含羞草的时候,花丛中立即发出警报来了。

于是雪白的花瓣缩(进)入它们的朱红匣中去了,花朵在我眼前消失了,珊瑚丛随即转变为一大团的石圆丘。

指导:

这里是对探照灯映照下的海底珊瑚的描写,选自第二十四章《珊瑚王国》。

(我们可以用换字法、结合修辞手法的作用来赏析)请同学们试一试。

赏析:

把光线比作“薄膜一般的和圆筒形状的细管”,形象写出了光线的透明和又直又远。

一个“颤”字,将光线随海波荡漾的动态充分表现出来,有拟人的色彩,如果换成“抖”,就显得苍白。

将珊瑚比喻成花,本不新颖,然而用“带有灵魂触须”“新鲜”来修饰,却让人感觉到了鲜活的生命感。

当鱼儿像鸟儿飞过花丛中般轻捷触动,珊瑚丛并无反应,而当“我”好奇地试图“染指”时,这份美丽却悄然离去而且转瞬即逝。

一个“缩”字,好像让人看见一个害羞的少女倏忽掩面躲藏,雪白也好,朱红也罢,惊艳之后只剩淡淡惆怅。

刚才我们从炼字、赏析修辞手法和联想画面的角度进行了赏析,同学们可以试着用这种赏析点评的方式做读书笔记。

2.联想想象式读书笔记。

PPT显示:

变化不一的叉形虫,孤独生活的角行虫,纯洁的眼球虫……布置成一片花地;再镶上结了天蓝丝绦领子的红花石疣,散在沙间像星宿一般的海景,满是小虫的海盘车,这一切真像水中仙女手绣的精美花边。

朵朵的花儿因我们走路时所引起的最轻微的波动而摆动起来。

……在我们头上是成群结队的管状水母,它们伸出它们的天蓝色触须,一连串的飘在水中。

还有月形水母,它那带乳白色或淡玫瑰红的伞,套了天蓝色框子,给我们遮住了阳光。

赏析:

这是一段对五彩缤纷的海底美景的精彩描绘,发生在去海底森林打猎的途中。

对于海底形形色色的生物,作者进行了大胆的想象,力求精准地刻画出它们的生物学特点。

雪白、天蓝、淡黄、乳白色、淡玫瑰红……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海底世界,由下到上,层次清晰地写出了海中动植物的分布,呈现出原始、朴实的美。

可以结合作者的视角,发挥联想与想象去赏析点评。

3.学生自选片段,用以上两种方式学写读书笔记。

设计意图:

统编教材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

教学实际中,学生的读书笔记大多是“精华摘录”,方式较为单一。

本环节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课堂实践来学习读书笔记的几种做法,达到让学生真正细读、品味经典作品的文字之美的目的。

 

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重温作品,分组交流研读成果。

2.拓展探究,激发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教学过程:

一、走进冒险之旅、览胜之旅

1.导入神奇的旅途。

《海底两万里》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之旅,是一趟领略迷人的海底风光的揽胜之旅,是一段见识神奇的海洋生物的博物之旅。

而这趟旅行的作者在11岁那年,瞒着家人登上了一艘去往印度的邮船,但中途被父亲截了回来,挨了顿揍,之后躺在床上流泪保证:

“以后只躺在床上在幻想中旅行。

”从此他开始大量阅览书籍,在脑海里上天入地,遨游世界。

让我们跟随专题一组,再次走进这两万里的海底之旅。

2.专题一组PPT显示表格,回顾主要情节,全班有奖竞答,完成下列表格。

海域

时间

事件

()

1867.11.6

教授等人落海,进入诺第留斯号

1867.11.8

海底旅行开始,教授等人首次近距离观察海洋生物

1867.11.17

教授与康塞尔应船长之邀进行()

1867.12.11

看见一艘沉船的残骸

托雷斯海峡

1868.1.4

诺第留斯号在托雷斯海峡()

1868.1.5-1.6

教授等人登陆格波罗阿尔岛,在岛上打猎

1868.1.6

教授等人遭到()的袭击,回到诺第留斯号上

1868.1.9

诺第留斯号利用()成功抵御土著进攻

()

1868.1.18

出现紧急情况,教授等人被()

1868.1.19

教授为一名重伤船员探伤,表示无能为力

1868.1.20

全体船员在()举行(),安葬去世的船员

1868.1.27

在孟加拉湾入口看见大片尸体

(续表)

1868.1.29

教授应船长之邀采珠,搏杀()解救()

红海

1868.2.9

教授与船长探讨红海名称的由来

1868.2.10

教授等人捕杀()

()

1868.2.11

船长亲驾诺第留斯号穿过()

地中海

1868.2.12

诺第留斯号浮到地中海海面

1868.2.14

尼摩船长给一位潜水者一箱金条

1868.2.15

诺第留斯号靠近海底火山

1868.2.16

教授目睹大量沉船

1868.2.18

尼德兰策划逃跑失败。

船长向教授讲他的财产由来

()

1868.2.19

船长带教授等人参观()

1868.2.20

诺第留斯号到达“基地”补充能源,教授等人登上大陆

1868.3.13

诺第留斯号下潜到海底16000米深

1868.3.14

诺第留斯号为保护(),屠杀()

南极海域

1868.3.18-3.19

诺第留斯号穿越南极大冰盖

1868.3.21

船长、教援等人到达南极点

1868.3.22-3.28

被困在南极冰层下缺氧,(),化险为夷

大西洋

1868.4.11

诺第留斯号驶向亚马孙河入海口,大家参观亚马孙河入海

1868.4.20

船员们和()搏斗,一名船员不幸遇难

1868.5.18

诺第留斯号遭遇暴风雨

1868.6.1

尼摩船长凭吊“复仇者号”

1868.6.1-6.2

诺第留斯号攻击(),并将它()

北冰洋

1868.6.2-6.3

教授、尼德•兰和康塞尔逃跑遭遇大旋涡,最终安全逃生

要求学生根据表格,说说本书的线索和顺序。

3.专题一组展示搜集到的海底旅行路线图,各小组讨论2分钟,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标出海底之旅的路线。

参考:

我们在巴黎子午线西经137度15分,北纬30度7分,即是说,距日本海岸约为300海里。

今天11月8日,中午,我们正式开始做海底探险旅行。

从距离日本海岸约300海里之处的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南极海域、北冰洋。

教师点评:

专题一组的同学运用图表和地图的形式,为大家梳理了《海底两万里》的精彩情节,条理清楚,直观易懂。

如果能选择一两个关键时间点,结合小说内容,运用想象,写几则航海日记,就更能体现出你们小组对小说的独特、深入的理解。

设计意图:

对整本书的阅读,要求学生对书的内容有整体的感知。

以时间和地点转换为序梳理情节,运用表格竞答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再结合地图标注,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该书留有深刻的印象。

二、领略奇特想象与丰富的科学元素

儒勒·凡尔纳出生于法国西部海港南特。

他自幼热爱海洋,向往远航探险,可他从没有到过海底。

然而他用大量的科学知识做依据,向我们展现了当时不可实现的梦想。

今天,书中很多想象的事物已经变成了现实。

1.专题二组:

介绍神奇的“诺第留斯号”。

(1)屏显1954年下水的源自《海底两万里》的“鹦鹉螺号”(音译为“诺第留斯号”)核潜艇,也是世界第一艘核动力潜艇。

(2)PPT回顾小说对“诺第留斯号”的描述:

艇身是很长的圆筒形,两端作圆锥状。

双层船壳,一层是内壳,另一层是外壳,两壳间用许多“T”字形的蹄铁连接。

利用海水产生的电能,它的航速可以达到每小时50海里(用法国“古里”换算,相当于277.8公里)。

这可是19世纪!

(3)展示搜集到的“诺第留斯号”潜水艇的结构图,组员介绍其原理、动力和内部构造。

教师点评:

专题二组的同学对“诺第留斯号”研究得很透彻。

那么,科幻小说中的潜水艇与今天的潜水艇有什么异同呢?

希望大家课后能查阅资料,分析它们的区别,做科学理论的探究。

2.专题三组:

大胆的科学预言。

除了“诺第留斯号”的大胆想象成为现实外,小说还有很多大胆的幻想,有的今天已经得到了证实,我们称之为“科学预言'

(1)专题三组同学呈现并介绍所合作整理的“科学预言”资料:

①船长带教授去潜艇动力室中见识的潜艇“无比惊讶的特殊能源”——核能。

②海底矿产,如煤矿。

③探照灯。

④水力发电。

⑤海底漫步与奇特的潜水服。

⑥沉入海底的大陆——亚特兰蒂斯(大西洋洲)。

⑦阿拉伯海底地道。

⑧水下一千米的深度,是恒温?

……

(2)合作探究:

凡尔纳在小说中的许多想象如今已经实现了,你能否分析想象与科技之间的关系?

学生结合专题三组罗列的科学预言的素材思考回答。

备案:

想象能使我们克服传统思维的束缚,寻求新的进展。

科学离不开大胆想象,但要有掌握大量科学知识的基础,想象才有可能成为引导人开拓新领域的钥匙。

设计意图:

“科学”和“幻想”是《海底两万里》的两个关键词,“诺第留斯号”是文中人物海底之旅的重要交通工具,也是凡尔纳在书中最大胆的想象。

引导学生

关注设计构造原理和搜集整理书中的科学预言,是对七年级学生的科学启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