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思考暨SPSS结课论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61441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3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思考暨SPSS结课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关于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思考暨SPSS结课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关于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思考暨SPSS结课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关于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思考暨SPSS结课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关于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思考暨SPSS结课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关于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思考暨SPSS结课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关于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思考暨SPSS结课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关于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思考暨SPSS结课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关于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思考暨SPSS结课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关于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思考暨SPSS结课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关于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思考暨SPSS结课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关于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思考暨SPSS结课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关于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思考暨SPSS结课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关于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思考暨SPSS结课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关于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思考暨SPSS结课论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关于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思考暨SPSS结课论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关于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思考暨SPSS结课论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关于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思考暨SPSS结课论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关于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思考暨SPSS结课论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思考暨SPSS结课论文.docx

《关于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思考暨SPSS结课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思考暨SPSS结课论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思考暨SPSS结课论文.docx

关于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思考暨SPSS结课论文

 

SPSS结课论文之

 

国民经济统计分析

对中原经济区前景的预测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201015201

王长沛

 

1.目录

目录.........................................1

前言..........................................2

研究的目的和方法...................3

各个省会城市经济数据............4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带给河南的启示............5

对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几点建议....6

数据来源及方法............................7

 

2.前言

国民经济是指一个现代国家范围内各社会生产部门、流通部门和其他经济部门所构成的互相联系的总体。

工业、农业、建筑业、运输业、邮电业、商业、对外贸易、服务业、城市公用事业等,都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

资本主义国民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它受着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与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的支配。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的。

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狭隘的理解是GDP增长速度,广义上讲:

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以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基础的,也就是绿色GDP的基本含义。

随着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的结构也在不断变化。

在近代和现代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在一般情况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带动了运输业、建筑业等的发展,然后商业和服务业也随着发展起来,并且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愈来愈大。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新的生产活动和非生产活动又不断地分化出来,形成新的生产部门与非生产部门。

因此,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可以反映出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水平。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的。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为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提供了必要和可能。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是一种计划经济。

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不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之间、企业之间、人们之间的经济联系,仍然要通过商品的形式来实现。

所以,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见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对于正确处理国民经济各环节、各部门、各企业、各地区之间的矛盾,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搞活社会主义经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保证更好地满足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有着重大的意义。

中原经济区情况简介

  一、中原经济区的由来

 中原经济区(原名:

中原地区经济技术协调会)成立于1985年9月,由当时的邯郸市市长白录堂和新乡市市长刘仲轩倡议并协商兄弟地、市同意,在平等自愿基础上成立的,历经24年风雨,与时具进,不断发展强大。

有晋、冀、鲁、豫四省接壤区十三市组成,包括山西省的长治市、晋城市;河北省的邯郸市、邢台市;山东省的聊城市、菏泽市、临清市;河南省的新乡市、安阳市、焦作市、濮阳市、鹤壁市、济源市组成的跨省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二、优越地理位置

  中原经济区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特有的资源条件和交通优势奠定了其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战略地位,赋予了它吸引力较大、辐射力较强的特点。

一是独特的区位优势。

地处经济较发达地区和资源丰富地区的结合部,增长潜力较大、成长力较强,是东、西、南、北经济对流的中转站和交汇点。

它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重要基地之一,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它的物产和劳动力资源以及巨大的购买力市场,对东部沿海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它处于我国由东向西的技术梯度和由西向东的资源梯度交汇区,对我国东西部发展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同时它处于中原腹地,又是革命老区,对全国的稳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深厚的文化底蕴。

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底蕴十分深厚。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是描绘本区人民的劳动、爱情生活。

这里还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诞生地。

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邯郸、安阳、聊城、鹤壁的浚县,同时安阳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

山河壮丽的太行风光、巧夺天工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博大精深的古代文明、光辉灿烂的文物遗存,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三是丰富的矿产资源。

这一区域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形成了西有煤田、东有油田、西、北有铁矿的主要矿产分布格局,为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黄河、漳河、卫河、汾河横穿本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纵贯全境,在华北地区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

适宜的气候条件,肥沃坦荡的华北平原,为工农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提供了保障和便利。

四是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

依托丰富的资源条件,中原经济区已经形成了具有综合发展、相对均衡的工业体系。

三、主要国民经济指标

中原经济区总行政区划面积9.7万平方公里,2008年,中原经济区区域总人口5630.9万;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0568.8亿元,同比增长22.5%,人均GDP达到22362.8元,同比增长2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746.4亿元,同比增长21.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25.7亿元,同比增长16.4%,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077.5亿元,同比增长23.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984.7亿元,同比增长34.1%,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248.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872.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026.4亿元,同比增长23.2%;出口创汇完成838157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74.8元,同比增长15.2%;农民人均纯收入5047.9元,同比增长13.1%;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840.7亿元,同比增长22.9%,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821.5亿元,同比增长6.1%。

中原经济区在1%的国土面积上创造了占全国3.5%的生产总值,养育了占全国4.2%的人口,完成了占全国3.3%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主要合作成果

1985年以前,晋冀鲁豫四省交界许多地段,由于分属于不同的省份,加上财政状况、重视程度的不同,很多路存在宽窄不同,质量不一,有的干脆就对不上头,成为了“断头路”;由于资源、信息的不共享,安阳和邯郸几乎同时都建立起了自行车厂,当时的经营状况比较理想,随着兄弟间竞争的残酷,盛极一时的状况难以维继,导致最后的破产。

这种以行政区划为基本界限而各自为战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趋同等种种弊端,致使这一区域各地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始终未得到显著提高。

24年来,得益于中原经济区的凝聚力,中原的人气合了,煤、铁、油,棉、面、果等分散的资源和特产聚合为区域发展的新动力。

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大意义:

  ——有利于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的进一步完善。

当前,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看,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已经连成一线,形成了基本完善的东部沿海经济布局,中西部经济区布局还有待于进一步展开和优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作为内陆人口和经济密集的重要区域,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大体处于同一水平,区域内经济互补性强,内在联系紧密,中原经济区的概念和形象日益凸显。

建设中原经济区,并推动上升为国家战略,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区域经济布局。

  ——有利于国家统筹协调梯次推进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

从国家发展大局看,东中西部三者之间既有包容的关系,也有协调发展、互动发展的关系。

中原地区的地理区位和基础条件,决定了建设中原经济区,能够凸显这一地区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腹地效应,有利于国家统筹东中西部协调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通过优化地区产业布局,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布局调整,加快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有利于国家在中部地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板块。

无论是从经济总量、人口数量看,还是从农业基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来看,中原地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综合优势,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激发发展潜能,推动巨大的内需潜力向现实需求转化,在中部地区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板块,在中部崛起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与沿长江中游经济带形成南北呼应,共同支撑中部崛起战略目标的实现。

  ——有利于河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明晰发展定位、发挥自身优势。

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必须有一个能够坚定广大干部群众信心、凝聚各方智慧力量、统一思想意志,使大家为加快发展共同努力的战略构想。

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河南找准在全国大局中的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促进中部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崛起前列。

温家宝总理要求河南把握省情、发挥优势,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发展,为全国大局做出贡献。

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明晰河南在全国大局中的定位,为我省优势的发挥提供更大的战略平台,争取国家更多的支持,推动中原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全国发展大局做出更大贡献。

  ——有利于河南坚持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中原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

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建立健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加强生态和环境建设,持续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更好地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更好地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发展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有利于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更好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在优化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同时,将在中西部一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区域,培育和发展若干支撑未来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新的增长极,推动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

建设中原经济区,顺应了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体现了准确把握、自觉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将有力推动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好地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资源整合、产业集聚,优化环境资源配置和建立节能减排约束机制,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上谱写中原崛起新篇章。

 

3.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1.通过对全国省会城市各个经济指标的聚类分析划分三个梯队及1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3欠发达地区,找出河南所处的地位.

2.结合河南历年各项经济指标运用非线性估计出符合河南的拟合方程,并预测出2012年河南的经济指标。

3.通过对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的分析,给出对于河南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合理化建议。

 

4.各个省会城市经济数据

对数据及表格进行处理:

条形图:

(对上图的解释:

1到35分别表示城市名称为:

1北京2天津3石家庄4太原5呼和浩特6沈阳7大连8长春9哈尔滨10上海11南京12杭州13宁波14合肥15福州16厦门17南昌18南19青岛20郑州21武汉22长沙23广州24深圳25南宁2627海口28重庆29成都30贵阳31昆明32西安33兰州34西宁35银川36乌鲁木齐拉萨数据丢失暂不予与考虑。

系列1到6表示:

1常住人口2生产总值3第一产业4第二产业5第三产业6固定资产投资)

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划分成三类分别为:

1发达,2中等,3欠发达地区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城市的聚类分析,属于哪个梯队的。

郑州属于第二梯队的,属于中等发达地区。

 

河南历年生产总值

给出历年变化折线图:

用SPSS软件进行曲线估计,估计出它的函数表达式:

为了使问题简化,我们只对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和人均进行拟合,其他可以同理推出。

生产总值:

第三产业:

人均:

由SPSS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

复合函数,增长函数,logistic函数的R方值比较接近1所以拟合度较好。

我们分别用这三个函数来估计出2012的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和人均数据。

生产总值(复合函数):

第三产业(增长函数):

人均(logistic函数):

要预计出2012年的数据,只需将X=2012带入,即可算出。

2012生产总值(复合函数):

Y=30142.17

2012第三产业(增长函数):

Y=8212.03

2012人均(logistic函数):

Y=3072

 

5.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带给河南的启示。

1、长江三角洲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

长三角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简称,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泰州、扬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等共计16个城市。

长三角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和经济地区。

总体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占全国2%的土地面积、11%左右的人口产生了全国GDP总量的近30%。

1990年,邓小平提出了以浦东开发带动上海、带动长三角和整个长江流域发展的战略构想,从此拉开了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序幕。

在新的形势背景下,各地各级政府确立新的发展模式,谋求长江三角洲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积极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促进苏浙沪三地范围内资源要素得到充分和合理配置,同时充分利用外部及国际资源要素、市场,进一步拓展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国际空间,形成长三角地区新的竞争优势,提高长三角乃至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2、珠江三角洲的社会经济发展阶

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和惠州市的惠城区、惠阳、惠东、博罗,及肇庆市的瑞州区、鼎湖区、高要、四会等地。

全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23.4%,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1.4%(1994年),近年来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70%左右。

珠江三角洲是全国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之一。

该地区的社会发展呈现出农村工业化程度高、城乡一体化进程快等特点。

珠江三角洲地区各级团组织以当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为背景,根据当地青年的实际情况,就如何推动共青团工作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珠江三角洲地区团组织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所作的探索,从思路上可以归结为:

社会化运作,事业化发展。

1980年到1996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7.8%,不仅高于全省14.5%、全国9.7%的同期平均增长速度,而且高于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阶段的平均增长速度,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出口贸易总额高达384.6亿美元,占全省当年出口贸易总额的76.6%;实际利用外资87.98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全国当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8%和24%,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80年的25.8:

45.5:

28.9发展为1994年的8.8:

51.2:

40。

70年代末只有几十个城镇,80年代中期增加到200个,1992年达到406个,1994年达到597个。

15年增长近10倍。

 

6.对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加强合作的组织协调机制。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合作,使之更富有成效,就必须使已有的合作机制制度化,并有时间上的连续性,这样才能使区域经济合作得到更快发展。

一是健全完善政府层面的组织协调机制。

在每年的年会、每半年的政府秘书长会议基础上,还应加强各成员市政府部门的双边、多边合作与交流,发改、商务、统计、文化、交通、旅游等要加强经常性的沟通联系,实现信息共享,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二是建立健全民间层次的协调机制。

通过建立民间团体、行业协会、专业组织的定期交流制度,大力推进民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是建立研究层面的协调机制。

由十三市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研究部门的专家学者以论坛、研讨会、座谈会的形式,对成员市加强沟通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有关战略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二)增创优势,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今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等重大区域经济战略规划,这充分表明活力频现的区域经济正成为提振中国经济的强大力量。

中原经济区作为中部乃至全国较早成立的区域经济组织,要及早动手,组织力量研究应对国家部署新一轮区域规划这一历史机遇的具体措施,创造条件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

当前,要重点研究打破行政分割和地区封锁,在区域内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场问题;研究产业政策、对外开放与招商引资政策的协调问题;研究产业分工协作与企业集团跨省兼并重组中出现的问题;中原经济区城市群的构建与推进城市化问题;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摆布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共建共享问题;十三市协调一致,共同争取国家扶持政策问题。

同时,积极对外向上开展推介活动,介绍中原经济区的优势,争取国家在经济布局方面将中原经济区作为一个重要板块来安排,力争国家层面的支柱产业摆布到中原经济区。

(三)制定区域性优惠政策,打响中原品牌。

由于十三市分别隶属于四个省,受行政区划因素的影响,相互间合作的深度有待进一步增强。

因此,有必要制定一些利于开展区域经济协作的区域性优惠政策。

一是区域性产业政策。

用产业政策引导区域产业协调,合理配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优化区内产业结构。

二是制定适应经济规律的投融资政策,确保区域性重点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来源。

三是利用外资政策上要参照国际惯例,制订出台有利于国际经济组织、跨国公司在区域内投资的政策措施,推动中原经济区的迅速发展。

(四)加强协作,发挥整体优势。

区域经济合作的最终目的是建立统一、开放、畅通的大市场体系,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物流、人流、资金流,实现区域内资源的合理配置。

中原经济区距离这一目标还有一定差距,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深化区域经济协作,扩大合作范围。

一是要加强区域统筹规划和协调。

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充分利用产业上各有所长的差异,实现优势互补。

二是推进和参与四省边境的经济协作。

利用处于四省交界区域这一区位优势,大力促进边境贸易,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若干个商品交易市场、集贸市场和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

三是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重点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减少地区间、行业间、所有制间经贸发展和企业联合的障碍,推动资源、生产要素在地区间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

四是加强企业间的协作,推进企业在本区域内按照优化组合生产要素的原则开展各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协作,鼓励企业强强联合,组建区域性企业集团,培育区域领军企业,打造中原行业品牌。

四、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国家应把重视区域经济发展落实到经济区来。

从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应高度重视经济区工作。

特别是对非沿海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区、对急待加快发展的中西部经济区更要关注支持。

对多年来自发组织又实效明显的经济区要在国家层面正式授名,同时选定可行的、可以真正形成经济板块的区域,统一指导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功能定位,指导错位发展、联体发展、互补发展,研究实施相应的扶持发展政策。

(二)组建高层次的经济区指导或推进组织,以利更好地打破行政区划阻隔。

国家和有关部委应尽快指导成立由有关领导及知名人士参加的经济区高层协调指导组织,充分利用其社会工作关系和影响力,推动打破行政区划,充分发挥各城市优势,广泛开展横向经济联合,为经济区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建议国家发改委地区司能够在涉及区域合作的重大项目中给予更多的支持,并适时地给予牵头协调。

象邯长、邯济铁路扩能改造项目,涉及河北、山西、山东三省,单一的依靠市级联合争跑,推进难度较大,需要国家发改委协调有关部委及三省、相关市。

建议国家发改委对于这样的跨区域合作的重大项目建设给予必要的支持。

(四)有的放矢地搭建发展平台,培育中心城市。

国际化、国家级的重大的经贸活动等应有针对性地向经济区倾斜,特别是重点向区域中心城市更多安排,如定位于“四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的邯郸市,是中原经济区产业基础最雄厚、经济总量最大、城市功能最完善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通过国家和有关部委的重点支持,一定会更好地发挥其对区域内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同时,国家和有关部委应更多地关注和统筹规划区域性重大项目,特别是基础设施项目,鼓励支持和有效指导联合申报、实施区域性交通、旅游、能源、信息等公共服务类项目,致力资源共享,倡导和谐竞争、合作共赢,避免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

(五)加强区域经济的宣传,增强经济社会认知度。

国家部委应积极指导、联系国家级媒体,特别是经济类媒体,加强对区域经济的宣传报道,宣传各经济区发展成果,更加广泛地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营造合作发展氛围,增强认知度。

积极组织国家和相关机构举办有关区域经济发展的会议、论坛等研讨、交流活动,并支持各经济区适时争取自主举办相关活动,创造条件,抓住机遇,促进合作发展。

中原经济区区位得天独厚,自然禀赋优良,文化底蕴深厚,合作交流广泛,社会联系紧密,区域协作发展氛围良好,具有进一步加快一体化发展的综合优势和巨大潜力。

我们将共同正视影响区域协作发展的现实因素,进一步按照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原则,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争取国家和有关部委、各省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主动学习借鉴兄弟经济区的先进经验,高效组织协调,密切多元合作,全力推进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7.数据来源及方法:

《中国统计年鉴》

《河南统计年鉴》

《XX百科》

《中国经济网》

聚类分析

非线性回归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