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62503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docx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docx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

历史必修

(1)会考知识梳理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1.分封制

(1)目的:

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2)内容:

a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b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3)主要诸侯国:

王族——齐、鲁;先代贵族——-宋。

(4)评价:

①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②西周后期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后被郡县制所取代

2.宗法制

(1)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2)实质:

以血统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3)内容:

①核心(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者;②作用:

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这样就建立了血缘关系与权力地位的对应关系。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是维系“分”的血缘纽带。

(二)1.秦统一全国: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始皇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了中国。

2.皇帝制度: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皇帝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权于一身,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与皇帝一人的意志。

秦朝皇帝制的特点:

(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裁)

3。

郡县制

(1)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2)意义: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郡县制与分封制区别: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4.秦朝的三公及其职责

(1)三公指的是秦代中央设立的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2)分工:

丞相职责是协助皇帝,助理万机;太尉主管全国军事;御史大夫负责国家监察。

5.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

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即全国军政财大权归中央,地方绝对服

从中央,具体表现就是郡县制的设置,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2)影响:

秦朝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于巩固统一,维护统治,促进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3)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巩固措施:

①确立皇帝制度;②中央设三公九卿;③地方设郡县制;④思想上实行专制政策:

焚书坑儒,颁挟书律

(三)1.汉朝州刺史的设置

(1)汉武帝创立,

(2)目的——监察地方高官和诸侯王,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三省六部制

(1)隋朝创立,唐朝完善

(2)基本内容:

三省指的是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尚书省下设吏、户、刑、兵、礼、工六部,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3)目的和作用:

削落相权,加强君权。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相权不断削落,皇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落,中央的权力不断加强。

(四)1.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

(1)原因: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达到高度集权,但又导致政务集于皇帝一身。

(2)设立:

明永乐帝(或明成祖)创立。

(3)职责地位:

是帮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没有决策权。

(4)影响:

加强了专制统治,但后来宦官参政,甚至控制了内阁,是导致明朝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2.清朝的军机处

(1)设立:

雍正帝设立,直接目的——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

(2)地位:

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中枢机构。

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军机大臣基本职能:

只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连建议权也没有。

(3)影响:

标志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

3.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方面:

巩固了皇权专制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

(2)消极方面:

皇权的极度膨胀,束缚了人们思想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导致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1.1840年——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

(课文第24页)

(1)鸦片战争(1840-1842):

根本原因:

西方列强为了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场地,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影响: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之后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3)中法战争(1883-1885)

(4)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列强由此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直因——义和团运动,(1901年,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2.《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3.黄海海战

(1)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2)、战斗中清军的广大爱国官兵表现出为保卫国家而誓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海战中牺牲的爱国将领——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撞向“吉野”号)和经远号管带林永升

(3)结果:

日军控制黄海海域,北洋水师主力尚存,但李鸿章“避战保船”最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义和团反帝运动

(1).义和团反帝运动兴起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

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②直接原因:

山东人民的反洋教斗争。

(2)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表现

①山东→直隶,→京津地区发展。

②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变化:

镇压→“抚而用之”→镇压;

(3)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原因

①主要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②根本原因: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5.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中国军民抗御外辱,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

(二)1.侵华日军的主要事件及罪行

1、1931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中国军队实行不抵抗政策。

不到半年,日军占领整个东北。

2、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3、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进行了为期6周的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被害。

4、日军在侵华过程中的罪行:

①屠杀中国军民;②公然违反国际法,用活人进行实验,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③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权;④实行殖民统治,进行经济掠夺和推行奴化教育。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形成主要原因: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形成过程:

①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②1935年12月召开瓦窑堡会议:

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③一二•九运动(北平)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奠定了群众基础。

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初步形成

⑤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对日作战;

⑥根据国共两党协议,西北红军和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八路军、新四军;

⑦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国民党正面战场会战

(1)淞沪会战

(2)太原会战: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平型关大捷(八路军115师取得)

(3)徐州会战: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台儿庄战役(国民党李宗仁指挥)

(4)广州、武汉失守后(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

(5)枣宜会战:

国民党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

4.共产党敌后战场

(1)1937年8月洛川会议:

中共中央制定了全面抗战的路线,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2)成立陕甘宁边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3)1940年8月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进行了百团大战。

(4)敌后战场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5.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1)在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上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这是抗战取胜的最重要原因(关键)。

(2)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支持加速了中国抗战的胜利。

6.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⑵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⑶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是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4)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5)它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过程,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1.兴起的原因

(1)、清政府沉重的赋税和剥削使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原因)

(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3)、自然灾害严重(直接原因)

2.准备—创立拜上帝会(理论基础)

特点:

将西方的基督教与中国的民间宗教相结合

3.太平天国运动主要过程:

(1)兴起:

1851年金田起义

(2)初步建立政权:

永安建制

(3)正式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1853年定都天京(南京)

(4)军事上全胜:

通过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围

(5)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天京事变

(6)失败的标志:

1864年天京陷落

4.太平天国运动的两个纲领性文件: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A内容:

a平均分配土地:

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b平均分配产品:

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c目的:

建立一个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

B评价

a革命性——《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所能提出的最完整的反封建纲领

b局限性——这种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的大同社会在实践中无法实现,具有空想性。

实际上并没有实行。

(2)洪仁玕——《资政新篇》1859年

A目的:

振兴太平天国

B评价:

a进步性:

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b局限性

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

缺乏实现这一政纲的社会条件因此未能真正实行。

5.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和教训

性质: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教训:

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二)1.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1、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2、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11年4月,同盟会在广州发动的黄花岗起义。

3、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4、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

5、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它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意义:

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6、1912年2月,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宣告结束。

7、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标志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A、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民族民主革命(性质);

B、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C、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三)1.五四运动

(1)导火线: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绝在合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

(3)阶段:

a、5月4日——6月初,先锋:

学生;运动中心:

北京

b、6月初起,主力:

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取得初步胜利的根本原因)]

(4)结果:

取得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签和约)

(5)性质:

广大人民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6)影响:

a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基础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

①阶级条件:

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②思想条件: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③组织条件: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④外部条件:

共产国际的帮助

3中国共产党成立过程:

(1)中共一大:

——标志诞生

①时间:

1921年7月23日;地点:

上海

②主要内容:

确立党的名称;制定党的纲领;明确中心任务;选举领导机构。

(2)中共“二大”:

——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①时间:

中共二大(1922年7月)

②主要内容:

最高纲领:

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

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③意义:

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中国共产党成立意义: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四)1.国民大革命:

(1)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

(2)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3)1927年,汪精卫制造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彻底失败了。

(4)教训:

工人阶级应该坚持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2.“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1)背景:

走城市道路的失败(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

①南昌起义:

1927.8.1周、贺等意义A、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B、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②秋收起义:

1927.9毛泽东影响:

起义受挫后,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井冈山进军。

为我党在国民革命失败后,继续坚持革命斗争找到正确道路。

(2)实践:

(1)根据地的建立: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1927.10毛泽东)

(2)土地革命

(3)政权建设: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1931、11、江西瑞金)

(4)军事斗争:

反“围剿”

3.红军的长征(1934.10——1936.10)

(1)原因:

①直接: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②根本:

“左”倾错误

(2)过程:

①开始:

1934年10月

②遵义会议: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a内容:

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事实上形成了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

b意义:

这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③长征胜利: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标志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4.人民解放战争

①防御(1946年夏—1947年6月):

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解放区军民不断粉碎敌人的进攻

②反攻(1947年6月—1948年8月):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③决战(1948年9月—1949年1月):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④渡江战役解放南京(1949年4月):

标志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府覆灭。

5.新中国的成立

(1)成立:

①1949年9月,新政协的召开,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

②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意义:

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时间、地点:

1949年9月、北平。

(2)内容: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

大会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3)意义:

为建立新中国作了重要准备。

2.开国大典

1949.10.1下午3时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而隆重的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的确立。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初步建立: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②发展到新阶段: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确立完善:

a、1949年《共同纲领》确立;b、1954年宪法使之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二)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民主法制破坏: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受摧残。

政治体制的倒退——革命委员会的成立人大和政协基本停止活动

2.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上的成就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法制建设的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以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战略的确定,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1)1980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2)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4)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三)1.“一国两制”的构想

(1)含义:

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形成过程:

①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首先建议在海峡两岸实现“三通”,宣布尊重台湾现状、争取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②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③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④确立:

1984年,全国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并获得大会通过。

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香港:

胜利回归(1997年7月1日)

(2)澳门:

胜利回归(1999年2月20日)

(3)意义:

①洗雪了百年耻辱。

②开创了香港、澳门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③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④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

3.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

(1)1979年后,党和政府公开宣布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开创了两岸关系的新局面。

(2)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内容:

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A、提出:

1953,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先提出。

B、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C、意义:

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日内瓦会议(瑞士):

1954年

特点:

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万隆国际会议(印尼):

1955年

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使会议成功。

(二)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原因:

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第三世界国家的要求;

事件: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提案;

2、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美关系缓和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取得突破的关键)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标志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中日关系正常化: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三)以中国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多边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努力。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000年9月,江泽民出席在美国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2、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A、2001年中国第一次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B、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从(1996年4月)“上海五国机制”到(2001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一一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

★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1、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

三面环海,山与海阴隔有助于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

城邦制度:

小国寡民,公民有较大的权力

2。

、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经济条件:

经济发达历史条件:

城邦发展

政治条件:

改革家的推动

(二)了解雅典梭伦改革和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1、梭伦改革

目的: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

主要内容:

经济上颁布“解负令”,实行一系列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措施;政治上按财产的多少划分社会等级,组成四百人会议,设立陪审法庭。

2、雅典民主的主要内容:

A、内容:

①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

②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如“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等拥有最充分的权力,“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③“五百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最高权力;

3、如何看待雅典民主政治:

1、历史进步性(得)

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是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的极为健全的民主制度。

2、历史局限性(失)

(1)就其民主范围而言,雅典公民权利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基础上的,众多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

(2)就其性质而言,仅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3)轮流坐庄方式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三)了解《十二铜表法》的主要内容及地位,认识

1、《十二铜表法》

背景:

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公元前五世纪中期由贵族组成十人委员会制定,镌刻在12块铜牌上发表。

内容:

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

意义:

是古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但它是以往罗马法的汇编,其中搀杂着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

2、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的地位

对世界而言,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罗马法中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一)1.光荣革命:

1688年,英国国王被赶走,女儿、女婿被迎来执政的一次没有流血的宫廷政变。

2.《权利法案》

(1)时间: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2)目的:

在于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3)作用:

限制了王权,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3.责任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