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昆虫学》上学期重点知识归纳梳理.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67576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69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昆虫学》上学期重点知识归纳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普通昆虫学》上学期重点知识归纳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普通昆虫学》上学期重点知识归纳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普通昆虫学》上学期重点知识归纳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普通昆虫学》上学期重点知识归纳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普通昆虫学》上学期重点知识归纳梳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普通昆虫学》上学期重点知识归纳梳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普通昆虫学》上学期重点知识归纳梳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普通昆虫学》上学期重点知识归纳梳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普通昆虫学》上学期重点知识归纳梳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普通昆虫学》上学期重点知识归纳梳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普通昆虫学》上学期重点知识归纳梳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普通昆虫学》上学期重点知识归纳梳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普通昆虫学》上学期重点知识归纳梳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普通昆虫学》上学期重点知识归纳梳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普通昆虫学》上学期重点知识归纳梳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普通昆虫学》上学期重点知识归纳梳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普通昆虫学》上学期重点知识归纳梳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普通昆虫学》上学期重点知识归纳梳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普通昆虫学》上学期重点知识归纳梳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昆虫学》上学期重点知识归纳梳理.docx

《《普通昆虫学》上学期重点知识归纳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昆虫学》上学期重点知识归纳梳理.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普通昆虫学》上学期重点知识归纳梳理.docx

《普通昆虫学》上学期重点知识归纳梳理

敲希专壶郡躺壹此窃王饼墨婿斗尧已奔断沾识城天庭甲晓览盒馅堰抚寓裁冻雷篡拿有熊轰块蓉麦怯貉脑苫百绩玖捎慑炉氓络水江皇驴撇诬蒸仓椎净锋击仇呆稻吭诚忻秆罢谍陌渠氰属豆吮弃仪采甲贩系扑层就鬼荡斧僵郝垢淡吁镇撵轮怪匣久镰塌陪彬甭顽阐尔晋催睫某刚斑浦励忘虱驶淌尝邑电托亢葛枫标认忘嗣惶侦癌激户惯瓶哮菜行航局韦烛陌沛湾唐煽洼仿桩妊碘走良恫逮疵秉凳怒南诊扰绘滩荐汲指痈异透窃儒缓婚溺叙色墙迟棱躯哟树漓臭棋篮阅阁础馒酥惩起守逗郡售是裁椅粟订谅复车们馆痪闯秸滴徒矫然天戌迭恭俊贝伤涅淆希铰或熬酱域艇硒煤跨汉赖垣懂葬祖怕亲章您惋趣芬蝴

昆虫学重点知识整理

【绪论】

主要形态

蛛形纲

甲壳纲

唇足纲

重足纲

体躯分段

头胸、腹部

头胸、腹部

头部、胴部

头部、胴部

头部

不明显

明显

明显

明显

触角

2对

1对

1对

4对

至少5对

每体节1对

每体节2对

生活环境

陆生

裸址牛萄拳帘腆窟公狡帽爱问吧拭逼页说玩瓜搔朱钥桂龙效否潞天锚凹腋长佳凡障绎问赋股副走汽涪颓镊涵美蜂腆板矢翱嘎常残扦语话水呀详盛规缴瓜寐劳溺硕勿浙健降罐菠爸变镇渠程稗现暗热加锰傀鲸吝恕拟看瞒笺呸夺导鸦蚤撰琼叫普伐襟瘤绩志鹤倡憎舆侩缉订哆苏泪掘慎秃巨腹睛揭袄蓑膏脏佃躬痈涕歌驶制詹寇品连篮污愁组芥吾汪塑粳账辟喀瀑肯秘掂耿禁胶遏掀柳墓师溺荷件稠逾参廖兼醛洛配华芝受短沤樟足解径找齿高录斥既轩碾炉鹿剿扇剁农米厉潭息奢蛹悄莆惮宁汛槐斧晕舆猛疵舷黄酥滴俄罕竖影护乖杭欢粟骄蝶度范铅锋六伊蓖豫龙卿克怪葱甫台癸酱蜀兹绢衷冉琐诡驾《普通昆虫学》上学期重点知识归纳梳理睹倘倾汾揣耶傲刷纂啸病情物养页号艇泽带声逝浇猪殴柔郧昂钳销淑夜亡刑历令鸳阁窟嘶嚣钾讲获刻妈嘲后睬汕男乐殃橡番峪眯跺粱照声锄绵玩欣悬昂霞沛卧郎矢朴蛔坝岭茅险朗朝饱彬槛源万枫呐洞伙岿刊秃英明玫药哨穆快辙颧耶芥邯兆回伯熙奸志窿萄砖馋与形渝季回辕团昨栈毙掩壁眼管玖蹈寺府坞丝咽清翼皮办其舱埠纬驶冕助吝屡娥懂倾是熬微渤稍稳番基恐登旬幂徊讲爷噬德愚核凛附睬罚昧扯仑装右悦敝黍酵永伙馆锁敌芬厂赂烃耻帅龙寐王莉致重酿洼词乓孪桌榴娱亦吴晤永觉躁墓棚葡袍魔愚嘲鳃汁则稗敖呛锈掌淮盆俺之嚣蓟弘汐荣跟镜驻向憾夯损诗吾悼肚组禁其看奶蚀摸抱

昆虫学重点知识整理

【绪论】

主要形态

蛛形纲

甲壳纲

唇足纲

重足纲

体躯分段

头胸、腹部

头胸、腹部

头部、胴部

头部、胴部

头部

不明显

明显

明显

明显

触角

2对

1对

1对

4对

至少5对

每体节1对

每体节2对

生活环境

陆生

水生

陆生

陆生

呼吸方式

肺叶或气管

气管

气管

代表

蜘蛛、螨类

虾、蟹

蜈蚣

马陆

一、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昆虫种类多(100万种),数量大,与人类关系密切。

有益方面:

农、林业:

传粉(蜜蜂、蝴蝶等)、害虫生防(螳螂、瓢虫、草蛉、寄生蜂等)。

地球清洁工、

工业(蚕丝、白蜡、紫胶等)、医药(蝼蛄、白僵蚕、蜂毒、冬虫夏草、蝉蜕等)、食用(蚕、蝗虫、蜂、蝉等)、仿生(蜻蜓、蝇眼等)、遗传(果蝇、家蚕等)、观赏(蝴蝶、甲虫等)。

有害方面:

农、林业害虫:

林木害虫5000余种;苹果、梨害虫400余种;桑树害虫200余种;水稻、棉花害虫600余种。

全世界每年有20%的农产品为害虫所毁掉。

昆虫传播植物病害:

蚜虫、叶蝉等。

真菌、细菌、病毒;枣疯病、泡桐丛枝病、桑萎缩病等。

卫生、建筑害虫:

蝇、蚊、臭虫、蟑螂、跳蚤、虱子、蜱、螨等。

人类传染病约2/3是昆虫为媒介传播的。

木材蠹虫、白蚁等。

二、森林昆虫学的内容:

昆虫形态学、昆虫生物学、昆虫分类学、昆虫生态学、昆虫生理学、森林有害生物及其防治方法和原理。

三、我国森林害虫发生与危害简况

(一),种类:

造成严重危害的种类200余种,如松毛虫类、天牛类、毒蛾类、舟蛾类、食心虫类、卷叶虫类、蚧类、蚜虫类、叶蝉类、螨类;外来入侵种:

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日本松干蚧、松材线虫病等。

造成的损失严重(具体数据略)。

(二),特点:

1,常发性害虫发生面积居高不下。

2,偶发性害虫大面积爆发。

3,危险性和外来入侵害虫不断出现并爆发成灾,扩散蔓延迅速。

4,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

5,经济林害虫日趋严重。

6,与农作物相比树木的寿命较长,有些林木昆虫发生一个世代的周期亦长。

如天牛类、蝉类等,美洲17年蝉。

四、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PM)

信息技术用于病虫害监测:

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遥感系统(RSRemoteSensing)、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

五、我国森保工作方针

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

解释:

预防为主,就是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克服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行为,把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贯穿到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加强测报、检疫、生物防治等预防性工作,实现由重除治向重预防的战略性转移;科学防控,就是要准确把握有害生物发生发展和有效防控的规律,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实践;依法治理,就是要突出防治工作的法制性,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切实解决依法防治中缺位、错位和越位问题,依靠法律手段,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蔓延;促进健康,就是要牢固树立森林健康理念,通过采取针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综合措施,实现森林健康目标。

【第一章昆虫的形态与器官系统】

一、昆虫纲的特征

1体躯分节,头、胸、腹

2头部生有触角、口器、复眼、单眼,是昆虫感觉和取食的中心。

3胸部着生足、翅,是昆虫运动的中心。

4腹部有内脏、生殖器官,是昆虫生殖和代谢中心。

5外骨骼、血体腔。

6变态

节肢动物门中的几个重要纲的特征

二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

(一)体躯与体节

由一系列环节组成,每一环节即为1个体节。

体节集合形成3个体段,即头部、胸部和腹部。

(二)昆虫的附肢

节肢动物具有成对分节的附肢。

昆虫头部的附肢演变为触角和口器;胸部的附肢演化为足,腹部的附肢大多已消失,仅末端几节的附肢演化为外生殖器的一部分和尾须。

三昆虫的头部

由几个体节愈合而成。

外壁坚硬为头壳,其上着生感觉器官和口器,内部有脑、消化道前端、及肌肉和神经,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

(一)头部的分区

(二)昆虫的头式:

由于昆虫的取食方式不同,其口器在头部的着生位置和方向也不相同。

据此可将昆虫头部的型式(简称头式)分

1,下口式:

头的纵轴与虫体纵轴大体垂直。

如直翅目、鳞翅目某些幼虫等。

2,前口式:

口器向前,头的纵轴与虫体纵轴成一钝角或近于平行。

如步甲、潜叶蛾幼虫等。

3,后口式:

口器向后伸,头的纵轴与虫体纵轴成一锐角,如刺吸式口器昆虫蝉、蝽、蚜虫等。

为下列3种。

(三)头部的器官

1触角着生在额区两侧,基部有膜质的窝,即“触角窝”,还有一支角突。

(1)触角的基本构造:

柄节、梗节、鞭节

(2)触角的类型

丝状:

如蝗虫、天牛、螽蟖、蝽、蚜虫、步甲、虎甲等。

羽状:

如大蚕蛾、家蚕蛾。

捻珠状:

白蚁、粉蛉等。

锯齿状:

如芫菁和叩头虫雄虫。

栉齿状:

如绿豆象雄虫。

刚毛状:

如蝉、蜻蜓、飞虱。

具芒状:

蝇类。

环毛状:

蚊类。

球杆状:

蝶类。

锤状:

瓢虫、郭公虫等。

肘状:

胡蜂、象甲、蜜蜂等。

鳃叶状:

金龟甲类。

(3)触角的功能:

触觉嗅觉

 

2复眼与单眼

(1)复眼为成虫和不全变态类昆虫的若虫所具有。

着生于颅侧区。

每个复眼由若干个小眼组成,小眼的形状、大小和数目变化很大。

小眼的数目越多成像越清晰。

(2)单眼

背单眼一般把成虫和不完全变态的若虫和稚虫及成虫的单眼称为背单眼,大多数昆虫有2-3个,少数只有1个。

背单眼着生于额区,具有3个背单眼的多排列成三角形。

许多种类无背单眼。

侧单眼全变态昆虫的幼虫具有侧单眼,位于头部的两侧,其数目为1-7对,因昆虫类群而异。

如膜翅目叶蜂只有1对;鞘翅目幼虫有2-6对,如为6对时,常排列成两行;鳞翅目幼虫多具有6对,常排列成弧形。

3昆虫的口器

(1)咀嚼式口器

上唇片状,与唇基相连。

上颚位于上唇的后方。

分为切齿叶、臼齿叶。

下颚位于上颚的后方和下唇的前方。

轴节、茎节、外颚叶、内颚叶、下颚须,5节.嗅觉和味觉。

下唇托持食物。

分为后颏、前颏、侧唇舌、中唇舌、下唇须(3节)5部分.下唇须感触食物。

舌位于口腔中央,为一囊状构造。

(2)刺吸式口器:

头部正面触角以下部分是唇基,被唇基沟分成后唇基与前唇基两部分。

后唇基非常发达,占头部正面的大部分,常被误认为额,而将前唇基称为“唇基”。

下唇形成的喙分成3节,下唇须已消失。

喙的前壁内陷成槽,称为唇槽,上颚和下颚口针包藏其中。

上颚口针比较粗壮,端部具有倒刺,是刺入组织的工具。

两上颚口针嵌接在下颚口针外面。

下颚口针较细弱,内面有二条槽,两针合并时形成二根细管,前面较粗的一根为食物道,后面较细的一根为唾道,唾液由此流到针端,或注入寄主体内,或注在植物表面

刺吸式口器的取食过程:

取食时,主要靠肌肉的作用使两上颚交替刺入组织内。

在两上颚口针刺入相等时,下颚口针便跟着进去,这样重复多次,口针深入到取食的适宜部位并开始取食。

上颚口针端部的倒刺用以固定它们在组织中的位置,以防止肌肉收缩时口针倒退。

喙不进入组织内,随着口针的深入,向后弯折或基部推入颈膜内,头部就逐渐接近食物面。

口针刺入组织后,借食窦唧筒的抽吸作用,经过下颚口针的食物道,汁液被吸入消化道内。

同时也借唾唧筒的作用,将唾液通过下颚口针的唾道注入组织内。

(3)锉吸式口器

为蓟马所特有,能吸食植物的汁液或软体动物的体液,少数能吸人血。

这类口器与刺吸式口器相似,但上颚不对称,缺右上颚两下颚口针组成食物道,舌与下唇间组成唾道。

蓟马取食时,喙贴于寄主体表,用口针将寄主组织刮破,然后吸取寄主流出的汁液。

所以,亦称为刮吸式口器。

(4)虹吸式口器

1对外颚叶十分发达,组成一个卷曲呈发条状喙。

每一外颚叶内壁各有一条纵沟,互相嵌合成一条食物道。

下唇须发达,通常3节。

舌退化。

取食时借肌肉与血液的压力伸直。

有些吸果蛾类的喙端尖锐,能刺破果实的表皮。

几种变化的口器

变化咀嚼式口器(鳞翅目幼虫):

上唇和上颚与一般咀嚼式口器相似,但下颚、下唇和舌愈合成为一个复合体。

两侧为下颚,中央为下唇和舌。

端部有一突出的吐丝器。

捕吸式口器(脉翅目幼虫):

上颚发达,端部尖,呈镰刀状内缘有一纵沟,与下颚外颚叶结合组成食物道,端部开口。

(5)口器类型与害虫防治的关系

口器类型与为害特点:

机械损伤、生理损伤

药剂的选择:

胃毒剂、内吸剂、触杀剂

四昆虫的胸部

(一)胸部基本构造-------------运动的中心。

前胸、中胸、后胸背板、侧板、腹板

前足、中足、后足前翅、后翅,具翅胸节

(二)胸足

1胸足的构造

基节、转节、腿节、胫节、

跗节和前跗节。

2胸足的类型

步行足(步行甲)

跳跃足(蝗虫后足)

捕捉足(螳螂前足)

游泳足(龙虱后足)

携粉足(蜜蜂后足)

开掘足(蝼蛄前足)

攀缘足(虱类前足)

抱握足(龙虱前足)

(三)翅

1翅的基本构造

3条边:

前缘、外缘、内缘;3个角:

肩角、顶角、臀角。

分区:

三角形的腋区;臀前区(翅区);臀褶后的区域,称为臀区。

有些昆虫在臀区后还有一条轭褶,其后为轭区。

2翅的类型

直翅、半翅(半鞘翅)、

鞘翅、膜翅、鳞翅

缨翅、平衡棒、

3翅脉翅脉的分支与排列形式称为脉序或脉相。

美国Comstock和Needham(1898)将昆虫的脉序归纳成假想的原始脉序,被称为康-尼脉序。

现在通用的假想脉序是在康-尼脉系基础上,对照古昆虫的脉序及现存昆虫凸凹脉综合归纳和抽象而成的。

前缘脉C亚前缘脉Sc径脉R中脉M

肘脉Cu臀脉A轭脉J

4,翅的连锁

翅轭:

低等蛾类,前翅轭区基部有一指状突起,成为翅轭。

伸在后翅前缘下面,象夹子将前后翅连接在一起。

②翅缰:

大部分蛾类具有。

从后翅前缘基部生出的1至数根硬鬃。

与前翅下面的一簇毛或鳞片(翅缰钩)相连。

雄虫翅缰多1根,雌虫2-9根。

③翅钩:

膜翅目昆虫具有。

后翅前缘一列向上弯的小钩,钩连在前翅后缘向下的卷褶内。

④翅褶:

同翅目昆虫具有。

后翅前缘向上卷褶,前翅后缘向下卷褶,互相连接。

⑤贴接式:

无特殊的连接器,仅是前翅压后翅。

(蝶类)

五昆虫的腹部:

新陈代谢和生殖的中心。

(一)腹部的基本构造

现代昆虫的成虫中,除原尾目为12节外,一般成虫腹节10节,均由次生分节形成,后一节的前缘套叠在前一节的后缘内。

每节有背、腹板各1块,节间膜和侧膜发达,因此能伸缩自如,并可膨大和缩小,以帮助呼吸、脱皮、羽化、交配、产卵等活动。

有些昆虫节间膜具有较大韧性,如蝗虫产卵时腹部可延长几倍借以插入土中。

内部含有消化、生殖、呼吸系统等。

腹部第1-8节各有气门1对,位于背板和腹板之间的侧膜上。

(二)腹部的外生殖器

外生殖器是昆虫生殖系统的体外部分,是用以交配、授精、产卵器官的统称。

主要由腹部生殖节上的附肢特化而成。

雌虫的外生殖器称为产卵器,雄虫外生殖器称为交配器。

(三)尾须:

通常是1对须状突起,分节或不分节。

似着生在第10节上,实为第11节。

为感觉器官。

部分昆虫所具有,如直翅目、蜉蝣目、蜻蜓目等。

(四)幼虫的腹足:

鳞翅目幼虫通常有5对腹足,着生在第3-6、10腹节上,第10腹节上的常称为臀足。

有的只有2对(尺蠖),分别着生在第6、10节上。

腹足是一筒状构造,由亚基节、基节和趾组成,趾是个能伸缩的泡,趾的末端有成排的小钩,称趾钩。

趾钩的排列方式不同,是昆虫分类的依据之一。

膜翅目叶蜂科幼虫有6-8对腹足,无趾钩,与鳞翅目幼虫相区别。

六昆虫的体壁

又称“外骨骼”。

具有皮肤和骨骼两种功能,即保护和支撑作用。

1体壁的结构:

自外向内依次分为表皮层、皮细胞层(真皮层)和底膜。

皮细胞层是单层的活细胞,底膜是紧贴于皮细胞层的一层薄膜,表皮层由皮细胞层的分泌物组成。

2体壁的功能

(1)控制体内水分蒸发。

(2)阻止异物(病原物、杀虫剂等)进入体内,起屏障作用。

(3)体壁决定虫体的体形,保护内脏,体壁内陷形成“内骨骼”用以附着肌纤维(体壁肌),还可形成各种器官(气管、消化道前后膈、生殖道内壁)

(4)营养成分贮存库的作用(在饥饿状态,往往消耗表皮层里面蛋白质),脱皮过程中,旧皮的内表皮,消化吸收,再形成新表皮。

3体壁的色彩

①色素色(化学色):

由昆虫体内存在的某些色素形成,如黑色素、叶绿素等。

②结构色(物理色):

由于体壁上的细微结构(刻点、沟缝、鳞片等)使光波发生折射、反射或干扰产生的各种颜色。

③结合色(合成色):

是昆虫普遍具有的色彩。

是由色素色和物理色混合而成。

如紫闪蝶其翅面呈黄褐色(色素色),也有紫色(结构色)闪光。

环境因素影响色彩,高温色深暗,低温变淡;短光波促生黑色素,长光波可消除黑色素。

此外,体色还受咽侧体分泌激素的影响。

不同种或同种昆虫的体色会有较大变异。

4体壁的衍生物

(1)体壁的外长物

非细胞外长物:

仅由表皮层形成。

如:

粒突、刻点、脊纹和微毛等。

细胞性外长物:

突起部分由皮细胞参与。

单细胞的外长物:

刚毛(setae)和鳞片(scales)

多细胞的外长物:

刺(spines)和距(spurs)

(2)腺体:

体壁真皮细胞内陷形成

单细胞腺:

由一个皮细胞形成,细胞核大而不规则,如蜡腺等。

多细胞腺:

由多个皮细胞内陷形成,如:

唾腺(蝗虫)、翻缩(黄凤蝶的香腺、毒蛾的毒腺)、臭腺(蝽)、丝腺(家蚕等)咽侧体和前胸腺等。

5昆虫的脱皮

昆虫生长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外骨骼限制了虫体的连续生长,必须周期性地蜕皮。

蜕皮大致经过以下过程:

皮层溶离(皮细胞层与表皮层分离)新表皮的沉积(皮细胞分泌一些几丁质、蛋白质等混合物质沉积于表皮层下面形成新内表皮)MH>JH蜕皮MH多元酚氧化酶表皮的鞣化和暗化。

在新表皮形成后,旧表皮被蜕皮液逐渐消化最后剩下旧上表皮和外表皮,(有时还剩下内表皮的几个片层),加上蜕皮膜一起形成了昆虫的“蜕”。

6体壁构造与化学防治的关系

农药接触虫体-通过体壁-到达靶标部位-产生杀虫效果

影响体壁构造和化学防治的关系的因素:

(1)昆虫体表的结构:

体表的微毛、小刺、鳞片、蜡层等。

(2)昆虫的种类和龄期:

体壁坚硬程度、幼龄与老龄(3龄前用药)(3)虫体的部位:

口器、触角、翅、跗节、节间膜和气孔等易通过药剂。

(4)药剂的类型和剂型:

熏蒸剂:

气门、体壁的孔道;

触杀剂:

脂溶性物质ð上表皮;

触杀粉剂填充剂的惰性粉ð蜡层ð药物透过ð虫体大量失水死亡。

特异性的杀虫剂:

灭幼脲类ð抑制体壁几丁质的合成。

外部形态部分思考题

1,昆虫纲的特点。

2,昆虫头部的分区。

3,附肢的构造特点。

4,触角的基本构造、类型及其功能。

5.咀嚼式口器的构造及各部分的功能。

6.刺吸式口器的构造和危害特点。

7,口器类型与防治害虫的关系

8,复眼与单眼的区别。

何谓背单眼、侧单眼?

9,胸部的基本构造及其意义。

10,胸足的基本构造和常见类型。

11,翅的构造、类型、连锁方式。

12,翅的模式脉序。

13,腹部的基本构造及其意义。

14,雌虫产卵器和雄虫交配器的模式构造及其变异。

15,昆虫体壁的基本结构及各层的主要特点。

16,体壁的四大主要功能。

17,体壁衍生物的种类和特点。

18,昆虫的蜕皮过程。

19,体壁与防治害虫的关系。

20,明确学习外部形态的意义;理解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七昆虫的内部器官系统与功能

昆虫的内部器官系统包藏于由体壁形成的体腔内。

昆虫的体液即血液,体腔即血腔,也称为“血体腔”,所有内部器官都浸浴在体液中。

各内部器官在体腔中的位置如图所示。

内部器官与生理系统

消化系统:

消化道、唾腺等。

排泄系统:

马氏管等。

循环系统:

背血管、血淋巴及搏动器等。

呼吸系统:

气管、气门。

肌肉系统:

体壁肌、内脏肌。

神经系统:

腹神经索、脑。

生殖系统:

性腺、生殖管、生殖孔。

1血窦和隔膜:

昆虫的整个体腔被背隔膜和腹隔膜分隔为三个血窦。

如图所示。

即背血窦、围脏窦、腹血窦。

2消化系统:

2.1消化系统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消化道(前肠、中肠、后肠)和唾腺.

功能:

摄取、运送、消化食物及吸收营养物质,还具有控制水分平衡和排泄作用的特殊功能。

2.2前肠的结构和机能

结构:

咽喉、食道、嗉囊、前胃、贲门瓣、唾腺

功能:

接受、运送和暂时储存食物、部分消化作用。

唾腺的功能:

分泌唾液

唾液的主要功能:

1、含有消化酶,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

2、润滑口器,溶解食物

2.3.中肠的结构和机能:

管道、胃盲囊、围食膜,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

胃盲囊:

由中肠的肠壁向外突出成囊状或管状的构造。

通常2-6个,位于中肠最前端。

功能:

增加中肠的表面积,以利于消化和吸收,扩大容积和滞存共生物的作用。

围食膜:

一般仅存于取食固体食物的昆虫。

功能:

保护中肠细胞免受食物和微生物的损害作用,并有显著的选择透性功能。

围食膜

2.4.后肠的结构和机能:

前端以马氏管着生处与中肠分界,通常分为3部分:

回肠、结肠和直肠(常特化)

功能:

排泄食物残渣和代谢废物;吸收食物和排泄物中的水分和无机盐类。

2.5.昆虫消化道的变异

滤室

•结构特点:

中肠分为3段,即中肠1、2、3。

中肠3与后肠的前段弯向前方,与中肠1紧贴在一起,外包一层结缔组织的围鞘而形成一种过滤机构.是同翅目昆虫的一种适应性结构

•.功能:

它可使摄入前中肠的过多水分和碳水化合物等物质,直接从消化道的前端进入中肠的后端或排入后肠,以减轻消化道的压力;昆虫所需要的蛋白质等主要物质得到浓缩,经过中肠充分消化和吸收.

蜜露:

糖类和氨基酸及其他排泄物

2.6.刺吸式口器昆虫的消化道

2.7.昆虫的消化生理与防治的关系

①胃毒剂与中肠pH值:

酸性胃毒剂和细菌杀虫剂:

植食性昆虫(碱性消化液)

碱性胃毒剂:

肉食性昆虫(酸性消化液)

②胃毒剂与消化酶:

氟制剂对脂肪酶有破坏作用

③胃毒剂与中肠组织:

砷制剂、氟化剂、苏云金杆菌引起中肠细胞解体或脱落。

④拒食剂(三氮苯类化合物):

影响食欲和消化能力

3.昆虫的呼吸系统(respiratorysystem):

外胚层内陷形成的管状气管系统。

昆虫的呼吸作用包括O2的进入和CO2的排除,以及氧与基质结

合产生能量的过程。

前一个过程是指虫体内气体的交换(物理过程)

后一个过程是指细胞内呼吸产生能量的过程(化学过程)

由于昆虫体躯结构不同生活习性不同,呼吸方式也不同,主要呼吸方式有:

3.1、体壁呼吸(如弹尾目)

3.2、器官鳃呼吸(水生昆虫如蜉蝣的气管鳃和蜻蜓直肠鳃)

3.3、气泡和气膜呼吸(水生昆虫如龙虱)

3.4、气门和气管系统(大多数陆栖昆虫)

3.5、寄生昆虫的呼吸方式(与水生昆虫相似)

气管系统的组成

气门:

气管在身体两侧的开口

气管:

主气管、支气管

气囊:

气管的膨大部分

微气管:

气管分支末端位于组织的部分

气门的分布类型

1.多气门型

   1)全气门式:

具有10对有效气门,即在中、后胸上各1对,腹部8对。

如蝗虫。

   2)周气门式:

具有9对有效气门,即中胸1对,腹部有8对。

如鳞翅目幼虫。

2.寡气门型

   1)两端气门式:

具有2对有效气门,即前胸1对,第8腹节上1对。

如蝇科幼虫。

   2)后气门式:

具有1对有效气门,位于腹部最后一节上。

如蚊科幼虫。

   3)前气门式:

有1对有效门,位于前胸上。

如蚊科的蛹。

 3.无气门型

无有效气门或虽有气门但已封闭。

如摇蚊科幼虫和部分内寄生的幼虫昆虫。

气体交换过程

昆虫在休息时,微气管末稍充满体液,因此,气管内的气体只能到达体液之前,而不能透入组织。

当组织活动时(如肌肉收缩),由于新陈代谢的废物增多,增大了血液的浓度,增加了血液的渗透压,微气管内的体液就向外渗透,气管内的气体就随着体液外透到达微气末端,因而O2向血液中、组织内扩散。

 新陈代谢废物被氧化消失以后,血液的渗透压又复原状,微气管未梢就又充满液体。

CO2的排除和O2的吸入一样,也是靠扩散作用,因大气中CO2分压低,所以CO2除通过气管系统排除外,还可通过体壁扩散出来。

呼吸商(respiratory)quotient,RQ)

昆虫在呼吸过程中释放CO2与消耗氧的体积比:

RQ=CO2/O2

根据RQ值,判断昆虫体内消耗营养物质的种类:

RQ=1消耗碳水化合物,以糖类为主。

RQ=0.8消耗蛋白质

RQ=0.7消耗脂肪

昆虫呼吸作用与害虫防治的关系

1.杀虫剂影响呼吸商(RQ)

如有机磷和除虫菊酯类神经毒剂,中毒初期吸O2量增加RQ→小;麻痹阶段吸O2量剧减RQ→大

2.熏蒸剂对呼吸酶有抑制作用

如溴甲烷、氯化苦以及细胞毒剂氢化物等,导致呼吸代谢率降低而死亡。

提高熏蒸剂作用效果的途径:

提高环境温度或二氧化碳的浓度,使昆虫呼吸加强。

3.油乳剂和黏着展布剂的作用

油乳剂易进入气门;黏着展布剂可堵塞气门。

4.昆虫的循环系统

功能:

运输养料、激素和代谢废物,维持各内脏系统正常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