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123课.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70480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123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123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123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123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123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123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123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123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123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123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123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123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123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123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123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123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123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123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123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123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123课.docx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123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123课.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123课.docx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123课

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期中复习

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

第1课人类的形成

一、人类的出现

1、现代人类从非洲南方古猿(属于“正在形成中的人”)(如“露西”)进化而来。

人类在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形成。

2、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会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3、“完全形成的人”阶段的代表:

①早期猿人:

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人”;②晚期猿人:

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印度爪哇人;③早期智人:

中国丁村人、德国尼安德特人;④晚期智人:

中国山顶洞人、法国克罗马农人。

4、晚期智人出现的同时,现代人种的差异也显现出来。

5、三大人种(即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出现的原因:

人种的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种族无优劣:

各人种之间,在自然体质特征上虽有一定区别,但无明显界限,而且具有逐渐过渡的现象。

这充分说明全世界各人种在生物学上同属一个物种,并且具有共同的祖先。

5、人类最初经历的是原始社会(特征:

生产力低下,人类社会平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

二、氏族社会:

1、氏族社会产生的原因:

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2、氏族社会的不同阶段:

母系氏族父系氏族

①母系氏族:

群婚制。

妇女在采集和家务劳动中举足轻重,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财产公有,生产和分配也以集体为主。

“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②父系氏族:

婚姻关系相对固定。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起来,男子逐渐取代妇女成为主要劳动力,开始支配社会,父系氏族逐渐取代母系氏族。

“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3、国家的产生:

父系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统治阶级设置了一系列机构和设施,如政府、军队、监狱和城墙等。

它们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原始社会瓦解,奴隶社会形成。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亚非文明与大河有关)

从五六千年前开始,在亚非的大河流域,相继诞生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出现了国家,最先进入了奴隶社会。

一、金字塔的国度——古代埃及(尼罗河流域)

1、国家的出现、统一及灭亡:

①公元前3500年,尼罗河沿岸出现几十个奴隶制小国;②公元前3000年,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起来;③公元前15世纪,成为地跨亚非的大帝国。

公元前6世纪,埃及被西亚的波斯灭亡。

2、金字塔(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是古埃及国王权力的象征。

胡夫→金字塔。

狮身人面像是古埃及国王尊严的象征。

哈佛拉→狮身人面像。

二、两河文明:

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古巴比伦(两河流域:

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1、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小国。

★2、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3、《汉谟拉比法典》:

目的:

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宣扬“君权神授”;地位:

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名言: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三、古代印度(印度河、恒河流域)

1、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一些小国。

后来,雅利安人入侵古代印度,征服当地居民并把他们变为奴隶,先后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2、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雅利安人形成的严格的等级制度)

①目的:

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②等级分类:

统治阶级:

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

被统治阶级:

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二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和奴役,干最低贱的职业)。

③特点:

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④影响:

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四、古代中国的分封制:

公元前2070年。

地点: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五、古代文明多发生在大河流域的原因

答:

①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位于北纬20-40度。

②河水定期泛滥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进而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古希腊文明(西方文明与海洋有关)

一、公元前2000年左右,希腊早期文明——爱琴文明(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历时约800年)发祥于克里特岛。

二、雅典城邦的繁荣

1、公元前6世纪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2、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政期间,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

(全盛表现:

)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伯利克里改革:

政治和教育)

①经济:

雅典近海,海上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②政治:

伯利克里扩大公民的权利,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利机构公民大会;③文化教育:

伯利克里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3、启示:

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社会的发展能起一定的推动作用。

中国要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吸取外来先进文明,跟上时代潮流,勇于创新,与时俱进。

4、评价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

第一,它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条件和保障,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成为一种典型范例,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也产生一定影响;第二,它是奴隶主民主政治,本质上仍然是少数奴隶主对广大奴隶的专政,能够享受到民主权利的成年男性公民只占雅典人口的1/6。

三、斯巴达城邦的繁荣

经济:

斯巴达地处内陆,以农业为主;政治:

少数奴隶主贵族专制;文化:

崇尚武力,注重军事训练。

四、罗马共和国的兴亡(建立时间:

公元前509年)

1、公元前8世纪,罗马城在意大利半岛的台伯河畔逐步建立起来。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奴隶主共和制)

2、布匿战争:

①时间:

公元前3世纪至前2世纪②原因:

争夺地中海霸权,掠夺资源与奴隶③对战国家:

罗马共和国VS迦太基(北非),结果罗马取胜。

公元前2世纪,罗马共和国称霸地中海地区。

3、罗马帝国的建立公元前27年

①背景:

公元前1世纪,罗马发生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共和制再也无力统治,奴隶主企图建立独裁统治,以稳固政权。

②过程:

公元前49年,凯撒夺取政权;屋大维在公元前27年开始独揽国家大权,成为实际上的皇帝,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所取代。

4、罗马帝国的分裂及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罗马帝国:

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与中国秦朝、汉朝同期)

①395年,内外交困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西罗马帝国:

395年~476年)

★②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被日耳曼人废掉,西罗马帝国灭亡了,标志着西欧的奴隶社会历史随之终结。

西欧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单元总结:

古代亚非文明产生于大河流域,是大河文明,以农业为主;西方文明源于海洋,是海洋文明,以工商业为主。

第二单元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

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日本:

1世纪前后,日本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

大和不断征服扩张,于5世纪统一了日本。

★二、大化改新(时间:

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力主改革的重要人物:

中臣镰足)

1、背景:

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

参照中国隋唐制度,实行中央集权。

2、内容:

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3、意义: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4、启示:

日本民族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来,变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在古代,日本向中国学习;在近代,日本向西方学习,这些都使日本不断进步、强盛起来。

5、其他:

①“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名日本国,意为“日出之处的国家”。

②中日交往是从汉朝开始的。

在唐朝双方使节往来相当密切,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日本当时频频派遣留学生来到长安,学习先进的中国文化。

唐朝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

日本人今天的和服、文字、家具等等,还保留着中国唐朝的习俗。

三、阿拉伯国家的建立和伊斯兰教的诞生(穆罕默德)

1、背景:

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

争夺水源和牧场,部落间相互仇杀。

在内部矛盾丛生、商路不畅,引起商业衰落、生产停滞和外部势力入侵。

在这种形势下,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

3、过程:

①610年,穆罕默德建立伊斯兰教并在麦加传教;②622年(伊斯兰教历元年)穆罕默德带领教徒出走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③630年,穆罕默德征服麦加,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④632年,穆罕默德病逝,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⑤8世纪(中国唐朝时期),阿拉伯国家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阿拉伯帝国)。

4、名言:

穆罕默德――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特点:

等级森严)

一、等级森严的欧洲封建社会——西欧的封建制度确立于9世纪(查理·马特改革之后)(注:

但西欧封建社会开始于476年)

1、法兰克王国的兴起:

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它的废墟上建立起许多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

★2、查理·马特改革——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①内容:

8世纪前期,查理·马特任宫相时,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

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

(领主有保护附庸的责任,附庸有效忠、带兵随领主前线做战的义务)②等级:

帝王—大封建主—小封建主—农民

③特点:

以土地关系为纽带,通过层层分封而形成的领主和附庸的主从关系;领主只可以管辖自己的附庸,但无权管辖其附庸的附庸。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④影响:

这次改革,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在各级封建主之下,农奴等劳动者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3、罗马教会地位及影响:

罗马教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教皇和教会不仅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神权凌驾于一切。

表现:

①政治上,罗马教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丕平献土);②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成为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③思想文化上,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神权凌驾于一切;垄断文化。

二、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时间:

10世纪)

1、地理位置:

城市多兴起于交通便利、相对安全、容易获得廉价原料和销售产品的地方。

2、著名代表城市:

意大利的威尼斯、英国的牛津、英国的曼彻斯特。

3、行业:

手工业和商业中心

4、11—12世纪城市市民的自治斗争:

①斗争原因: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欧封建主加紧对城市市民的盘剥。

②斗争方式:

金钱赎买、武力斗争,如琅城起义。

5、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

它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等。

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的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6、意义:

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三、拜占廷帝国(东罗马帝国)的灭亡(首都:

君士坦丁堡,又名拜占廷:

395年~1453年)

1、繁荣:

拜占廷帝国的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在这里保存下来。

著名的圣索非亚大教堂(基督教)是拜占廷建筑和艺术成就的结晶。

2、衰落:

①帝国穷兵黩武,四处征讨,造成国库空虚,财尽民穷;②外族入侵;③专制统治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

4、灭亡:

15世纪中期,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国家攻陷,延续了一千多年的拜占廷帝国终于灭亡。

(与西罗马帝国灭亡相距一千年)

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一、希波战争(马拉松:

菲迪皮茨)(希波战争是早期东西方文明的重要冲突之一)

1、波斯帝国的形成与扩张:

公元前6世纪(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古代伊朗以波斯人为中心形成了波斯帝国。

波斯帝国频繁地出征和扩张,先后征服埃及等国家和地区。

2、希波战争:

①过程:

公元前5世纪早期,西亚的波斯帝国三次出征希腊,史称希波战争。

②结果:

公元前5世纪中期,希腊军民赢得战争的胜利。

二、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1、马其顿王国:

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的马其顿王国强大起来,于公元前4世纪后期打败希腊联军,控制了希腊。

2、东征路线:

亚历山大大帝出兵东征,扫荡了小亚细亚,攻入埃及,然后回师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帝国,足迹远达印度,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

3、影响:

积极: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传播希腊文化;消极:

战争带来灾难,充满暴力。

三、罗马帝国(大秦)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1、扩张:

公元前27年以后,罗马帝国在屋大维统治下,发动多次侵略战争。

到2世纪,达到最大规模。

东起幼发拉底河上游,西临大西洋,南抵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北达不列颠、莱茵河和多瑙河。

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广袤的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

2、文化传播及其影响:

一方面,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另一方面。

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

4、古代世界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国家:

波斯帝国、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阿拉伯帝国、东罗马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阿拉伯人、意大利人马可·波罗

一、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古代发明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教文化。

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作用)

二、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古代印度人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

阿拉伯人加以改造,12世纪初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16世纪时写法已与现在的写法基本一致。

三、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①翻译保存了许多希腊著作;②创立了完整的代数学;

③拉齐斯的《医学集成》、依本·西拿(医王)的《医典》被欧洲医学界长期奉为权威著作。

四、丝绸之路——连接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的重要道路

五、元朝宫廷中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及《马可·波罗行纪》

1、1271年,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1275年到达中国元朝的首都(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在中国生活了17年以后,从海路回到意大利。

后口述了在东方的经历和见闻,由其一位狱友记录成为《马可·波罗行纪》一书。

2、《马可·波罗行纪》一书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友好往来。

★六、古代东西方的交流方式既有暴力冲突,也有和平交往。

暴力冲突:

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

和平交往:

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传播、丝绸之路。

和平交往的意义:

和平交往是主旋律,传播了世界先进文化与生产力。

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对人类整体文明的进步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一)

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1、公元前3000年,古代埃及人用图形表示事物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2、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对西亚民族影响深远。

3、公元前2000年,腓尼基人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套拼音字母——腓尼基字母文字,为以后欧洲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

后来发展成罗马人的拉丁字母,成为现在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

4、古代中国的甲骨文。

宗教

创立者

时间

起源地

经典

佛教

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前6世纪

古印度

《金刚经》

基督教

耶稣

1世纪

巴勒斯坦地区

《圣经》

伊斯兰教

穆罕默德

7世纪

麦加

《古兰经》

二、世界三大宗教

(一)佛教:

1、佛教的产生:

①背景:

公元前6世纪,印度种姓制度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社会矛盾尖锐。

 ②教义:

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教的特权地位。

教人“忍耐顺从”以进入“极乐世界”。

 2、佛教的传播:

公元前3世纪,印度摩揭陀国的阿育王定佛教为国教。

此后,佛教逐渐发展为世界性的宗教。

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中原地区。

(二)基督教。

1、教义:

宣扬上帝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人类与生俱来即有“原罪”,耶稣是上帝派来的救世主,人们只要信奉耶稣,忍受苦难,死后灵魂就可以升入“天堂”。

2、基督教的发展:

4世纪末,罗马皇帝定基督教为国教;基督教成为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三)伊斯兰教:

1、背景(略)2、教义:

宇宙间惟一的神是“真主”安拉,凡是信仰安拉的人,不分部落氏族,都是兄弟。

3、作用:

这种关于一神教的宣传,有助于打破狭隘的氏族界限,促进民族的统一。

(四)共同特点:

三大宗教均产生于亚洲,教义中均宣扬“忍耐顺从”;后来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成为控制人们思想的工具,从而得到传播和发展。

三、耶路撒冷被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视为“圣地”。

耶路撒冷成为伊斯兰教仅次于麦加、麦地那的第三大圣地。

第9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二)

一、杰出的科学家

1、阿基米德(古希腊)“数学之神”:

①品质:

从小善于思考,喜欢辩论;②重大发现及发明:

杠杆定律、浮力定律、螺旋式水车。

③名言:

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

2、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创立物理学、植物学、动物学和逻辑学等。

二、文学与戏剧(古代希腊是欧洲戏剧的故乡)

1、《荷马史诗》:

①国家及作者:

古希腊的荷马;②价值:

这是一部不朽的世界文学名作,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

(是古希腊著名的英雄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2、《俄底浦斯王》:

古希腊的索福克勒斯(把古代悲剧艺术推向成熟);

3、“悲剧之父”:

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喜剧之父”:

阿里斯托芬。

4、《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

阿拉伯民间故事集。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渔翁的故事》。

三、著名建筑1、阿拉伯式建筑代表:

麦加大清真寺(伊斯兰教第一大圣寺,位于沙特阿拉伯)

2、哥特式建筑代表: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2世纪,用了180年建成,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被雨果誉为“石头的交响乐”

第四单元步入近代

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14世纪至16世纪的欧洲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

一、文艺复兴——“人的发现”

1、时间及地点:

①14世纪前后,开始于意大利;②15至16世纪,扩展到欧洲其他地方。

2、根本原因:

意大利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3、实质:

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

4、特点:

借助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宣传。

 5、目的:

反封建、反教会

6、指导思想:

人文主义(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

7、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文学和美术):

①文艺复兴的先驱:

但丁(意大利),长诗《神曲》;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②艺术家:

达·芬奇(意大利),《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③文学巨匠:

莎士比亚(英国),《罗密欧和朱丽叶》《哈姆雷特》。

8、意义:

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二、新航路的开辟(始于15世纪)——“地理大发现”“世界的发现”

1、原因:

①经济(根本原因):

14~15世纪,欧洲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要求扩大国外市场。

②社会:

《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掀起前往东方发财的“寻金热”;原有的东西交通枢纽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欧洲人急需开辟新航路;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③科学:

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

如地圆说的流行、指南针的应用、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

2、过程:

航海家

资助国家

时间

成就

迪亚士

葡萄牙

1487~1488年

发现非洲好望角,开辟了从欧洲到达印度洋的航路

哥伦布

西班牙

1492年

发现美洲新大陆

达·伽马

葡萄牙

1497~1498年

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麦哲伦

西班牙

1519~1522年

完成了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再返回欧洲的第一次环球航行

★3、影响:

①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②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③为欧洲殖民掠夺开辟道路,进行原始资本积累,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造成亚非拉地区的贫困和落后。

4、书62页动脑筋:

比较哥伦布等人的航海与中国郑和的远航有什么不同?

两者比较,有下列不同:

(1)规模:

郑和船队庞大,船多人多;哥伦布等人船队很小,船少人少。

(2)目的: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扩大明朝的影响加强海外联系;哥伦布等人远航是为了开拓市场,掠夺财富。

(3)性质:

郑和下西洋是与各国友好交往的义举;而哥伦布等人远航属殖民扩张活动。

(4)影响: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客观上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5、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

原因都是欧洲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作用都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不同是前者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后者奠定了经济基础。

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共和——独裁——复辟——妥协,特点:

反复性,曲折性,不彻底性)(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一、“君权神授”下的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间:

1640年~1688年)

1、根本原因:

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革命过程:

1、导火线:

苏格兰人民起义2、开始标志:

1640年议会斗争(新议会的召开)。

3、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新贵族。

(1)领导人物:

克伦威尔。

(2)革命任务:

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4、重要战役:

纳西比战役(1645年6月),击溃王军主力

5、处死国王,成立共和国。

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英国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担任“护国主”。

6、封建王朝复辟(1660年。

,查理二世复辟进行了疯狂的反攻倒算。

7、结束标志:

1688年光荣革命。

8、结果:

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三、《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议会)1689年

1、目的:

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利

2、内容:

规定不经议会的批准,国王不能征税(财政权),也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军权);同时,还规定国王既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立法权、司法权)。

3、意义:

⑴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⑵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起来。

4、革命意义:

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5、革命不彻底性表现:

⑴有新贵族的领导;⑵1688年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封建贵族妥协结果;⑶《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保留国王。

第12课美国的诞生

一、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发展

1、北美13个殖民地的居民:

美洲土著印第安人、英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移民、非洲黑人奴隶。

2、北部:

资本主义工商业(如造船业);中部:

盛产粮食(如小麦、玉米);南部:

种植园盛行(如稻米、烟草、棉花)。

二、美国独立战争(时间:

1775年~1783年)

1、爆发的根本原因:

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任务:

脱离英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

3、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阶级。

4、导火线:

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

5、开始标志:

1775年4月,来克星顿枪声

6、建军(大陆会议):

1775年5月,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

7、建国:

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的发表8、转折:

1777年,萨拉托加战役

9、胜利:

1781年,约克镇战役,英军投降。

10、结束:

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1、胜利原因:

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