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过程资料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71096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5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研究过程资料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课题研究过程资料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课题研究过程资料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课题研究过程资料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课题研究过程资料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课题研究过程资料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课题研究过程资料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课题研究过程资料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课题研究过程资料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课题研究过程资料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课题研究过程资料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课题研究过程资料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课题研究过程资料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课题研究过程资料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课题研究过程资料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课题研究过程资料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课题研究过程资料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课题研究过程资料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课题研究过程资料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课题研究过程资料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研究过程资料1.docx

《课题研究过程资料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研究过程资料1.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题研究过程资料1.docx

课题研究过程资料1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概念的界定

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对探究性科学教育有明确定义:

“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自收集数据,参与实证、讨论和辩论,建构和理解主要的科学概念;体会到人类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取正确的知识,并了解科学知识是相对稳定并不断发展进步的。

”我们认同这样的观点,同时也认为:

学生探究就是要达成探究性科学教育的要求,就是要让学生亲历这样的整个探究过程。

学生的探究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学生的探究活动以科学研究的内容为线索,探究的内容应具有一定的难度;探究中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帮助学生在自己探究的基础上加深认识;学生探究后的发现能够不断系统化和迁移,并最终能实现预期目的。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正迈入知识化、信息化的新世纪,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一种科技竞争、人才竞争。

国民的综合素养,尤其是科学素养水平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党和政府确定的科教兴国和全民实施素质教育战略、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潜能,从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摆在了重要的历史地位上来。

正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所提出的那样,基础教育的课程实施要“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关键在于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1、新课程标准要求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经”。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

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取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

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与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汇报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到对科学探究的认识,所以科学探究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

把课标的理念贯彻到学科的教学实践,有助于丰富和充实科学探究理论的内涵,而且便于找到科学探究实施的方向和途径。

2、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

儿童对大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们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或发现者,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发现科学的真谛和大自然的奥秘。

这一要求源于儿童内在的需要和兴趣,是一种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的内部动机。

抓住学生的这个动机,科学地设计与实施科学探究活动,能诱发学生自觉主动而有效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形成敢于探究、善于探究、乐于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3、科学课程自身不断完善的要求

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

学习科学课就是去参加、去经历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活动。

这种活动,既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和课内外相结合的。

现行科学课程设计了一个个精彩的活动案例,但并不是每一个设计对每一个地区、每一所学校都适用,而且涉及课外的设计比较少,所以,我们集中广大教师的集体智慧,结合本地区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利用地方资源,完善、优化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过程,进而完善科学课程,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的要求的具体体现。

4、问题与现状

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而探究式教学是科学课程的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成功与否,决定于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科学启蒙教育课程,在我校已经实施了多年。

学生对科学世界充满好奇和兴趣,有许多自己想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但我校班级人数较多,科学教师深感开展探究活动困难重重,一来实验材料多且不好准备,二来课堂教学的时间也不够。

有的教师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的教师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的教学能力不强;有的教师虽能按照科学探究的规律设计科学探究活动的环节,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但教学中存在活动环节设计与实施流于形式,面面俱到,甚至在环节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导致探究活动效率低下,达不到科学课程教学目标;还有的教师机械地根据教学内容提供有限的实验器材,刻板地安排实验步骤,学生照着教师演示的方法做实验,按部就班,教师停留在对学生程式性方法的指导上,或一问一答式地双向交流信息,而忽视探究的过程和生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总之,教师总是不知不觉地限止学生的思维,总要把一些“脱轨”的学生扳到有利于掌握课本知识的轨道上,学生被教师牵着走的现象仍然较严重。

学生探究科学和自主学习科学的主体性发挥不够,能力不强,更谈不上创新。

鉴于种种现状,我们开展“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研究显得非常必要。

三、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是探索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活动的主要内容、类型、条件及模式,改变教师以往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处理好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结论的关系,使学生真正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具体目标为:

1、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教学过程。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原来的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转变到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上来。

2、通过课例研究,探究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策略,得出普遍规律。

3、通过有效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初步习得科学方法。

4、帮助学生逐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身及科学本质的理解,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

四、研究内容

所谓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是指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或提供各种条件,针对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或每一个具体的探究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观察、研究、认识等各种探究活动,强调在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创设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开放的情景和途径,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活动主动展开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

学习科学课就是去参加、去经历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活动。

”这种活动,既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和课内外相结合的。

探究活动的内容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1)教材中的探究活动与实现课标要求的创新设计。

教材为小学生提供了大量适合他们年龄特征的探究活动内容,我们的科学课堂教学也是以教材内容为主的,所以教材中安排的活动是学生探究活动的主要内容。

现在可供选择使用的科学教材有七、八种版本。

有许多探究活动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都有,但有所异同。

我们教师可对教材进行有利于学生探究的合理重组研究,提出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学生探究的教材处理策略。

学生在课堂探究活动过程中,有时会有新的发现,生成新的问题。

这时,我们就可适时选择能实现课标要求的活动内容进行设计,并指导学生在课堂或课外进行研究。

(2)学生从生活中提出自己感兴趣、有价值的探究活动。

科学课是开放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

学生在生活中会有许多感兴趣的探究问题,在自由研究的初始阶段,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是“催化剂”、“发酵粉”,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充分挖掘孩子们对这个世界多年的生活经验和个人体验的潜在学习资源,鼓励孩子们尽其所言,互相启发,尽可能地提出各种各样感兴趣的问题。

教学中要培养孩子们的问题意识,让他们有机会对生活、对自然进行观察、感悟、体验;要保持孩子们的探究欲望,维持他们好奇的天性;要积极鼓励他们做个有心人,经常记录和积累各种问题,学会思考和提问。

因为学生的生活阅历少,经验不丰富,思考欠周全和深入,难免有些问题太大,不便于研究;有些问题没有研究价值等,我们要研究教师怎样指导学生提出并选择合适的探究问题。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充分利用现有的文献资料,理论著作等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持。

从多角度开展对情报资料的比较研究,把握国内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找到新的增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2、案例研究法。

根据科学探究的环节,选择课例,优化探究活动的设计,寻找环节教学规律,通过研究,修正和完善原有的理论假设,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多种操作样式。

3、行动研究法。

教师和专家共同合作,将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筛选和研究来自实际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科研应用价值。

采用课堂观摩、专家指导、案例分析等手段积极探索“探究”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

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再加专题研究,科技活动,竞赛等学习活动,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策略上争取专家指导,由全体科学教师共同参与,发挥群体合力,协力攻关,并讲究实效。

六、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

拟定课题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抓好技能培训;讨论课题开展的一些具体工作;召开课题讨论会,邀请专家作理论指导。

  

2、实施阶段

a、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并制定阶段性研究计划。

b、开展“问题的提出”策略研究的探讨活动。

c、开展“制定计划”策略研究的探讨活动。

d、开展“观察、实验与制作的方法研究”策略研究的探讨活动。

e、根据研讨,在教学中具体实施并反思。

f、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g、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h、写好阶段性研究报告。

七、研究的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

2、教师论文集。

3、录像课。

4、科学探究案例集和优秀教学设计集。

5、学生科学小论文集(观察日记,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奇思妙想等)和科技作品展。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课题研究计划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目的。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

“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

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

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儿童主动性学习的心理基础。

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的创设方式,教学组织形式及实施“生活化”的方法策略,追求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初步形成小学科学教学中生活化的有效途径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服务。

2、意义。

通过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有效性研究,力图寻找一套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历相符合的,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强化小学生能力的,用科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关注教师自身生活知识的积累,为学生创设课堂教学以外的更多的生活经历,让学生体验现代生活的丰富多彩;探索科学教学过程中的方法、途径和过程,促进在教师指导下,能用科学的眼光观摩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1、指导思想。

《科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

“人人学有价值的科学”、“学生的科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指出了科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新课程改革重视科学教学生活化,是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化了的科学教学,学生才感兴趣,乐学。

2、理论依据。

在杜威那儿,教育就是儿童生活本身,儿童的课堂生活就是儿童的生长。

儿童具有的交际、探究、制作和艺术的兴趣和本能的自然展现,就是儿童生活,就是儿童的教育生活或课堂生活。

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习,让生活造就爱弥儿,让自然作爱弥儿的教师。

卢梭直截了当地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

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3、建构主义理论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

也就是说,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而是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三、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是探索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活动的主要内容、类型、条件及模式,改变教师以往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处理好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结论的关系,使学生真正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具体目标为:

1、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教学过程。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原来的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转变到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上来。

2、通过课例研究,探究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策略,得出普遍规律。

3、通过有效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初步习得科学方法。

4、帮助学生逐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身及科学本质的理解,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

四、研究内容。

所谓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是指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或提供各种条件,针对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或每一个具体的探究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观察、研究、认识等各种探究活动,强调在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创设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开放的情景和途径,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活动主动展开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

学习科学课就是去参加、去经历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活动。

”这种活动,既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和课内外相结合的。

探究活动的内容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1)教材中的探究活动与实现课标要求的创新设计。

教材为小学生提供了大量适合他们年龄特征的探究活动内容,我们的科学课堂教学也是以教材内容为主的,所以教材中安排的活动是学生探究活动的主要内容。

现在可供选择使用的科学教材有七、八种版本。

有许多探究活动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都有,但有所异同。

我们教师可对教材进行有利于学生探究的合理重组研究,提出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学生探究的教材处理策略。

学生在课堂探究活动过程中,有时会有新的发现,生成新的问题。

这时,我们就可适时选择能实现课标要求的活动内容进行设计,并指导学生在课堂或课外进行研究。

(2)学生从生活中提出自己感兴趣、有价值的探究活动。

科学课是开放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

学生在生活中会有许多感兴趣的探究问题,在自由研究的初始阶段,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是“催化剂”、“发酵粉”,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充分挖掘孩子们对这个世界多年的生活经验和个人体验的潜在学习资源,鼓励孩子们尽其所言,互相启发,尽可能地提出各种各样感兴趣的问题。

教学中要培养孩子们的问题意识,让他们有机会对生活、对自然进行观察、感悟、体验;要保持孩子们的探究欲望,维持他们好奇的天性;要积极鼓励他们做个有心人,经常记录和积累各种问题,学会思考和提问。

因为学生的生活阅历少,经验不丰富,思考欠周全和深入,难免有些问题太大,不便于研究;有些问题没有研究价值等,我们要研究教师怎样指导学生提出并选择合适的探究问题。

五、具体思路和方法步骤

1、具体思路

构建科学课堂“问题情境→解决问题,获得所知→知识回归,实际应用”的课堂教学模式。

·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置于研究现实的未知问题气氛之中,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从而积极去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获得新知是指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主动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形成新技能和新知识。

·回归应用就是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立足生活将科学问题生活化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努力在学生生活与科学生活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这样学生更有构建的基础和探究的动力,在激发探究兴趣的同时,指点出探究的方向。

(2)走近生活,课堂教学生活化

问题提出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可以是独立探究、师生交流、小组合作等形式。

其中,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从而改进已有的认知和经验,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动地位,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表达、交流等形式不仅充分调动的不同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培养了相互协作精神,有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

·创设的问题情境力求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经验,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使科学知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将生活情境科学化,将科学生活化是两者最佳的融合,它对培养学生应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起到了催化作用,

(3)返回生活将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生活情境科学化,科学问题生活化。

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往往不知所措,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我认为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科学活动。

科学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教师应捕捉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在科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科学课堂,达到生活材料科学化,科学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在科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

2、具体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了观察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经验研究法、文献研究。

3、具体步骤

1)、准备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

拟定课题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抓好技能培训;讨论课题开展的一些具体工作;召开课题讨论会,邀请专家作理论指导。

  

2)、实施阶段

a、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并制定阶段性研究计划。

b、开展“问题的提出”策略研究的探讨活动。

c、开展“制定计划”策略研究的探讨活动。

d、开展“观察、实验与制作的方法研究”策略研究的探讨活动。

e、根据研讨,在教学中具体实施并反思。

f、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g、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h、写好阶段性研究报告。

【教学设计】

1、《蚯蚓的选择》教学设计

杨晓侠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

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

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见过蚯蚓吗?

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

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

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

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

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

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

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

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2、过渡:

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4、拓展:

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

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2、《光和影》教学设计

李秀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

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

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

有窗帘的教室

分组实验:

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引入

引导语:

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

还想知道些什么?

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

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2)想一想:

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亲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么条件?

3)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1、关于“光源”的教学

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

学生列举

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影子的特点

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吗?

2)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现自学科学书第25页,看看是否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要求。

3)教师着重提示、演示第一个实验

4)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相应的地方

5)分组汇报,交流实验发现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5、回顾和总结

1)引导学生回顾:

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板书设计】

2.1光和影

影子产生的条件:

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光源:

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影子的特点: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3、《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

王任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