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杜甫写春雨的诗句.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71813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杜甫写春雨的诗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关于杜甫写春雨的诗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关于杜甫写春雨的诗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关于杜甫写春雨的诗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关于杜甫写春雨的诗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关于杜甫写春雨的诗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关于杜甫写春雨的诗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关于杜甫写春雨的诗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关于杜甫写春雨的诗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关于杜甫写春雨的诗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关于杜甫写春雨的诗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关于杜甫写春雨的诗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关于杜甫写春雨的诗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关于杜甫写春雨的诗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关于杜甫写春雨的诗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关于杜甫写春雨的诗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关于杜甫写春雨的诗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关于杜甫写春雨的诗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关于杜甫写春雨的诗句.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关于杜甫写春雨的诗句.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杜甫写春雨的诗句.docx

《关于杜甫写春雨的诗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杜甫写春雨的诗句.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杜甫写春雨的诗句.docx

关于杜甫写春雨的诗句

关于杜甫写春雨的诗句

【篇一:

关于杜甫写春雨的诗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文解释】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761)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

《春夜喜雨》创作背景及思想内容:

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61年)春.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篇二:

关于杜甫写春雨的诗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多好的雨水啊,它似乎知道季节的来临,当春天万物萌生之际便应时而发生。

“好”字统摄全篇。

俗话说:

“春雨贵如油”,当万物需要滋润时,它便来了,故谓“知时节”,也自然是“好雨”。

诗人采用拟人化的写法,将春雨写得有情有知,善解人意,喜悦之情形于笔端。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它随着微风悄悄地在夜间飘落,柔情地滋润万物,细微得听不到一点响声。

这两句用拟人化手法,在无声之处,将雨的连绵滋润之态写得十分传神,把雨好、人喜写得含蓄而又生动。

诗句不用“洒”或“落”,而用“潜”字,十分恰切形象,准确传递了那种不知不觉的情境。

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评价说:

“雨骤风狂,亦足损物。

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看那四方郊野黑云密布,只有江中船上的渔火闪烁着一点光明。

诗人又以开阔的夜景去描绘那听不见的细密春雨。

前一句以乌云说明天阴雨长,正好满足了自然万物的需求。

后一句与前一句形成对比,在无边的暗夜中跳出亮色调,色彩鲜明,富有画意。

同时见出春天的雨势,虽然黑云密布,但并没有风雨飘摇之势,,所以船上人才会那般平和。

“野径”,乡间小路,这里泛指四方郊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等到天亮后,去看那被雨水滋润的红花丛,经雨而湿重的鲜花定会开满锦官城。

这一联由雨夜想象天晴,花儿饱含雨水的感觉,如在目前,花枝经受不起花朵份量的情状,也呈现出来。

说明这雨整整下了一夜,已经下透了。

诗人的想象,极大地拓展了诗的情感与思维空间,使得诗意更深一层,喜悦之情也不言自明。

“红湿”,雨后的花丛,红润一片。

“花重”,花朵经雨而湿重,一说色泽浓艳。

明代谭元春在《唐诗归》评价:

“‘红湿’字已妙于说雨矣。

‘重’字尤妙,不湿不重。

”“锦官城”。

即成都。

【篇三:

关于杜甫写春雨的诗句】

考点名称:

文史常识文史常识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作家作品。

包括:

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

如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文化典籍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

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应用文的常用格式,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

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易误解的文史常识:

(1)“先母”“先父”已作古

“生母”一词意思就是“生身母亲”,与自己有直接的血缘关系,“生母”一词通常是在有相对词出现的场合下对举使用,很少单独出现。

同“生母”相对的词有“嫡母”、“庶母”“继母”、“养母”、“过继母亲”等。

过去,男子可以有妻有妾,正妻所生的子女称自己父亲的妾为“庶母”,妾所生的子女称父亲的妻子为“嫡母”;

男子已有子女而后续娶,原有的子女称父亲续娶的妻子为“继母”或“后母”。

当然,这些都是书面语言,至于口头的称呼,往往会因地域、方言、习惯及其它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其基本含义则不会有太大出入。

而“先母”则与之有所区别。

“先母”一般出现在社交场合,是对他人讲到自己已谢世的母亲时所用的敬词,即“我的已经逝世的母亲”,因此,“先母”必须是第一人称用语。

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可以使用这个词语。

不论出于多么敬重的心情,称呼别人去世的母亲都是不能使用“先母”这个称呼的。

“先父”的使用与此相同。

对此不可不慎。

(2)“家父”“令尊”是两人

说起敬称,有句话需要记住,那就是“家大舍小令他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社交场合,说到比自己大的家人,譬如说到自己的父母、兄长时,前面要加一个“家”字——家父、家母、家兄;

说到比自己小的家人,譬如弟弟、妹妹时,就要用“舍”字——舍弟、舍妹,以此来表示谦虚。

而说到别人的家人,譬如父母时,前面一般加上“令”字——令尊、令堂,以示尊敬。

因此,“令尊”、“令堂”是对别人父母的尊称,而“家父”、“家母”则是对自己父母的谦称。

很明显,“家父”、“家母”与“令尊”、“令堂”根本就不是一个人。

“家父”仅作子女对别人谦称自己父亲之用,别人万万用不得。

“令尊”中的“令”,含有美好义,是称对方亲人时的敬词,万万不可用在自己身上。

敬词与谦词互相对应(如“令尊”与“家父”)却不可互相替代,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需要时时记在在心上。

(3)“美轮美奂”房屋好

成语是约定俗成的,一旦固定下来,就不能随意变更它的意思,更不能随便改变其用法。

常见于报刊之中的成语“美轮美奂”,就经常被用错或写错。

例如:

“学生中有人痛恨曹汝霖卖国贼,生活奢侈,就放了一把火,想把这个美奂美轮的汉奸住宅付之一炬。

可是,就是这么明确的写法和用法,很多人却写错、用错。

先从写法上说,这个词其正确的写法是“美轮美奂”,有时也写作“美奂美轮”。

因为并列结构型词语的词序,前后调换并不影响整体语义。

另外,当“轮奂”连用,也可写作“轮焕”;焕,则有“焕然一新”之用法。

如白居易《和望晓》诗有云:

“星河稍隅落,宫阙方轮焕。

而现实中却有很多人写成了“美仑美奂”、“美伦美奂”等,这些都是错的。

其次,从用法上来讲,“美轮美奂”是一种美,然而它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严格的规范。

它专指建筑物之众多、高大、华美,而不是其它形式的美。

有人这样写道:

“导游带着大家游览了美轮美奂的彩塑和壁画。

”“《千手观音》舞蹈美轮美奂,感动了全国观众。

”更为不可思议的是,有人在描写女性貌美时,也敢用“美轮美奂”来形容。

造成这些错误用法的原因在于,把一个只能用于建筑的特定成语,任意扩大范围,运用到非建筑类的事物中去了。

虽然随着社会的变化,语言变化发展很快,但是也不能因为很多人用错,就可以宽容地认为其词形词义可以改变。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够因为时代发展,就借助让词语“发挥更大作用”的名义乱用。

(4)“莘莘学子”多少人

首先从读错“莘莘”来说,这个字的确有两个发音,然而,“莘莘学子”中的“莘”字应当读“shen(阴平)”,而不是记者口中发出的“xin”。

其次是“莘莘学子”一词的使用错误问题。

有很多词语,人们大体上经常看到或者使用,但是没有完全理解,所以在实际使用中常常用错。

“莘莘学子”四个字连在一起,像个成语,其实不是成语,而是个自由组合的词组。

“莘莘”是个叠字形容词,表示“众多”,在古汉语中用途比较宽泛。

《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辞书均释其为“众多”之意,这样,“莘莘学子”应是“众多的学子”。

如同上面提到的那个错误标题一样,下面的例句也是因为不太理解“莘莘”之意而出了错,在“莘莘学子”前加了“一大批”、“许许多多”,或者是在“莘莘学子”后面加上了个“们”字,造成了词意重复的错误。

例如: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许许多多来自中国的莘莘学子共同为祖国祈祷;

一大批莘莘学子走出校门,成为祖国的建设者;

莘莘学子们站在主席台下,聆听校长的讲话。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错误用法需要注意,那就是在“莘莘学子”前加上“一位”、“每一个”。

因为“学子”和“莘莘”连用,意思就是“众多的学生”了,所以就不能再加“一些”、“每一位”这类词了。

再用这些限定,就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例如:

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我一定要好好学习;

每一位莘莘学子都应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这些用法都是错误的。

点拨:

文史常识的掌握没有捷径,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辨别和识记才能准确、灵活运用,主要的考查题型也比较灵活。

其中单选题、填空题、问答题、连线题、阅读理解与欣赏、默写题和判断题、改错题都有涉及。

中国古代主要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

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

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

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

韩非子。

5、屈宋:

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

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

指曹操、曹植、曹丕。

8、建安七子:

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9、沈诗任笔:

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

10、初唐四杰:

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1、沈宋:

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

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3、张王乐府:

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14、郊寒岛瘦:

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

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16、南唐二主:

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17、三苏:

是苏轼、苏洵、苏辙。

18、唐宋八大家:

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

苏轼、辛弃疾。

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

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

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22、明代后七子:

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

23、唐宗派:

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

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

24、公安派三袁:

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6、南施北宋:

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

27、宋诗派:

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

28、浙西词派:

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

29、阳羡词派:

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

30、常州词派:

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

31、桐城派:

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

32、苏州作家群:

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

33、南洪北孔:

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

34、南社:

成立于1909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

考点名称:

修辞方法修辞手法:

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修辞是为适应特定的情境以及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运用恰当的语言手段,以追求理想的表达效果的规律。

主要使用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对偶(又名对仗、排偶)、反复、

借代、比拟(又名比体)、象征、寄寓(寄托),互文、设问、

引用、呼告、反问、顶真(又名联珠、顶针)等。

其中比喻可以分为:

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

较喻(可分为强喻,弱喻)、譬喻、曲喻、饰喻、引喻、隐喻。

其他特殊性描写方法:

有白描,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衬托(正衬、反衬、陪衬),倒文,

倒装,迭音,叠字,复叠,翻新,反复,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

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互体,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歧谬,摹绘(又分为:

摹形,摹声,摹色),

列锦,连及,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移用,谐音,歇后,镶嵌,析字,

委婉(又分为:

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沓,拈连(又称:

顺拈)。

常用的修辞方法:

(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

明喻是明显的比喻,它的本体,喻体和喻词都出现。

例:

海洋上卷起千万堆雪浪,简直就像那刚刚裂桃的大片棉花田。

(喻词“像”,本体是“雪浪”,喻体是“棉花田”)

暗喻从表面看是判断,叙述或说明,暗中包含着比喻关系,它的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喻词由“好像,仿佛”变成了“是、成为”。

例:

十个被鲜血泡起的手指头肿的变成了大熊掌。

(喻词“变成”,本体是“手指头”,喻体是“大熊掌”。

借喻的本体不出现,也不用喻词,而是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位置。

例:

其缺点是见树木不见森林,捡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

(“树木”和“森林”比喻局部和整体)

(2)借代:

主要有特征代整体,部分代整体,专门代泛称,结果代原因,具体代抽象,作者代作品。

例1:

“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吗?

”此句用银元上的袁世凯头像代替银元。

例2: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个李公朴站起来!

此句中第二个“李公朴”指主张民主正义的人士。

(3)拟人:

比拟的一种,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

例如:

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拟物:

把人当做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状态或动作,或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

例如:

他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4)夸张:

是为了更突出,鲜明地表达思想感情而有意言过其实的修辞格。

按意义分类可以分为:

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

(5)双关:

①谐音双关。

利用音同或音近造成的双关。

例如: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飘上重霄九。

此句中的“杨柳”表面上指杨花柳絮,实际上指杨开慧和柳直旬二烈士。

②语义双关。

利用词语或句子在语境中形成的双重含义造成的双关是语义双关。

例如:

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句子中“知道我在走我的路”蕴含双重含义,表面上离开故乡,坐船走水路,同时也指“我”正在人生道路上走自己的路。

(6)通感:

叙事状物时运通词语,使不相通的感官感觉相互沟通起来的修辞格叫通感,也叫“移觉”。

例如: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7)对比:

对比是将两个不同的事物或者相同事物中相反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修辞格。

例如: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8)对偶:

用一对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语句来表达相同、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就是对偶。

①正对:

由意义相同或相似的前后两部分构成。

例如:

心血操碎,革命伟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②反对。

由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前后两部分构成。

例如: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③串对。

也叫流水对,由意义上连贯递进、因果、条件等关系的前后两部分构成。

例如: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9)反问:

反问是通过疑问的句式激发人们思考,使人们得出自己的答案。

反问是只问不答的,实际上反问的答案已经暗含在问话之中了。

例如:

如果说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浪费和摧残人才不是更大的犯罪吗?

(10)设问:

设问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首先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再回答问题。

例如:

什么事路?

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11)顶真:

是前后的几个语句之间,由相同的语言成分衔接上下两句,上递下接,使得结构紧密,语意连贯,声音流畅的一种修辞手法。

顶针大部分是后一句的开头承接前一句的末尾的语言成分。

①单联顶真。

是指只有前后两句首位蝉联的顶真。

例如: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②串联顶真:

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首位蝉联的顶真。

例如:

这真是座火山啊。

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脉,有脉就有苗,难怪人家说下面埋着聚宝盆。

(12)互文:

指古代诗文上下文用的词语交错省略而又互相补充,交互见义并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①单句互文:

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

例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出塞》)“秦”和“汉”是互文,此句应解释为“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

主人下马客在船。

(白居易《琵琶行》)“主人”和“客人”互文,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登上了船。

②复合互文:

指在相邻的句子中出现的互文。

例如: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此句“将军”和“战士”形成互文,意思是“将军很战士身经百战,大多流血牺牲了,只有少部分人征战多年才胜利归来”。

(13)反复:

有意地重复同一词语或句子以强调某个意思或抒发某种感情的辞格。

①连续反复。

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间隔。

例如:

唉!

七毛钱竟买了你的生命——伱的血肉之躯竟抵不上区区七个小银元么?

生命真太贱了!

生命真太贱了!

②间隔反复:

重复运用的词语或句子中间间隔其他词语或句子。

例如:

敌人把你的城镇变成了废墟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的国家烧成了灰,你没有哭;敌人杀死了你的亲人,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绑在大树上烧你、烤你,你没有哭;你真是一把拉不断的硬弓,一座烧不毁的金刚!

此外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可以交错使用。

例如:

沉默啊!

沉默啊!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4)排比:

是用几个结构相似的并列语句,把相关的意思连续说出来的一种修辞手法。

①句子成分的排比:

例如: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此句是定语的排比。

②句子或分句的排比:

例如:

第一个月来,咱们娘娘有说有笑;第二个月来,咱们娘娘不苟言笑;第三个月来,咱们娘娘不言不笑。

这是三个分句的排比。

(15)引用:

指人们在口语交际或书面表达时,引用名言、典故。

例如:

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说得很有道理。

(16)反语:

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一般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一种修辞。

修辞种类及作用:

我们掌握修辞手法,在了解了其基本概念和表现形式外还应该知道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才能更好的应对各种试题的考验: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

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

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

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形式是:

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

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

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

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

例如: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

例如:

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3.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

例如:

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

例如: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

例如:

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

例如:

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

例如: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

例如:

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

例如:

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

例如:

延安还是西安?

要划清这种界限。

4.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①、扩大夸张。

例如: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缩小夸张。

例如: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张。

例如:

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5.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

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其作用有:

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

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

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

例如: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

又称“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例如: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

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

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

例如:

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

例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①成分排比。

例如:

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②句子排比。

例如: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7.设问

设问的特点及作用

“无疑而问”。

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如:

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

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又如:

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