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71911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辽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辽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辽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辽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辽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辽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辽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辽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辽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辽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辽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辽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辽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辽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辽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辽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辽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辽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辽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

《辽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

辽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开学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

辽宁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明代文学的一个特色是集团林立,流派纷呈,标新立异,争讼不息。

明代以前,文人的结合往往是具有较多共同特点的作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而成,且围绕着一时的文学大家或权势人物组成一个圈子。

明初,先后以文坛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和李东阳等台阁文人为核心,其他文人也以趣味相投,自相结合,或窗下切磋以攻文,或林下逍遥以娱老,各文人集团之间尚未形成相互攻讦的风气。

成化、弘治以后,统治集团日见腐败,词臣的文柄旁落,逐步由“文章之贵贱操之在上,其权在贤公卿”,转变为“操之在下,其权在自立”的局面,也改变了原来台阁创作追求雍容典雅之风。

而城市的发达,也有利于文人相对集中,并滋长着一种文酒风流、空疏不学的风气。

文人们聚集在一起,往往只是在宴谈谑浪、此唱彼和寻求情感上的沟通和文化上的满足。

由于空疏不学,则入主者偏执一端,不可一世,批评他人,抹煞一切;出奴者,便一无定见,随波逐流,容易为时风所左右,为他人所笼络。

以弘治、正德年间的前七子为代表,文士的集合改变了过去以兴趣相组合的模式,形成了以主张相结合的风气,这标志着名人流派观念的自觉。

但往往由此而造成了“各立门庭,同时并角,其议如讼”的局面。

万历以后,国事日非,文人结社多指斥朝政,党同伐异,本来文艺性、学术性的团体渐渐打上了鲜明的政治色彩,如声势浩大的全国性团体复社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因此,明代的文学团体,尽管标榜不同,或以地域分,或以社所名,或以时代称等,但究其性质,主要就是兴趣型、主张型、政治型三大类。

当然,这也只是就大致的倾向而言,因为他们大都是一种松散的结合。

明代文学史上,特别受人注目的就是“主张型”的文学团体和他们所引起的文学争论。

文学争论在分门立户、相互否定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暗暗地相互渗透,从而促进了文学的变通和发展。

如针对前七子师法秦汉古文而积剽袭模拟之弊,“唐宋派”王慎中等在心学和文学通俗化的思潮影响下,提倡学习与明代语言差距较小的唐宋散文,自由地表达作者独立的主体精神,在作品中能见到“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

但由于他们过于追求理正法严,不免失之于沉滞,不久就遭到了王世贞等后七子的反击。

但这绝不是历史的简单重复。

唐宋派毕竟打破了“文必秦汉”的神话,为后来的公安派的崛起做好了准备,而且后七子中的王世贞后来也悄悄地肯定了归有光等人的文章,摒弃成见,会通众说,归于和平。

这有力地证明了通过争论而取得的“双美”共识。

明代文人集团的林立和各种流派的纷争就这样既是现实创作的反映,又反过来推动了创作与流派的发展;既使作家更加自觉地追求和凸显流派的风神,又使各派的文风在相互交流、相互调剂的过程中沿着相反相成的规律不断演进。

沿着这一方向,在以后的文学史上,文人们的集团意识和流派观念更加自觉,更加明确。

(摘编自《明代文学:

众多的文学群体及文学的论争》,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代的文学团体成员往往围绕一时的文学大家或权势人物组成兴趣型集团。

B.明代初期,以一些台阁文人为核心的文学集团,其文学创作追求雍容典雅之风。

C.前七子入主出奴,改变了过去以兴趣相结合的模式,标志着名人流派观念的自觉。

D.唐宋派提倡学习唐宋散文,它打破了“文必秦汉”的神话,后来也得到了后七子的肯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立足明代文学史,从文学团体类型和流派纷争两方面论述了明代文学的一个特色。

B.文章二、三段结合文人群体在不同时期的文学表现,比较详尽地阐释出其大致的类型。

C.文章第四段以文学争论中的相互否定又相互渗透,证明通过争论可以实现“双美”共识。

D.文章大体呈总分总结构,先提出观点,再结合明代文学的特色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总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统治集团的日见腐败、词臣的文柄旁落和城市的发达,是成化、弘治以后文人以主张相结合形成集团的主要原因。

B.万历以后,文人结社多有一定的政治主张,作为有全国影响的团体复社,其鲜明的政治色彩也会影响其文艺作品。

C.后七子中的王世贞后来也悄悄肯定归有光等人的文章,说明不同流派在争论过程中也会自觉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观点。

D.随着文人们的集团意识和流派观念更加自觉和明确,为了追求和凸显流派的风神,文人们会越来越对立,纷争会越来越激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社区体育活动是指以基层(微型)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锻炼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在公共行政力量的支援下,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活动。

在社区体育活动中,社区居民可以自发自愿地以各种方式自由灵活地组织在一起,充分运用公共自然环境和全民共享的体育设施(包括社区内学校设施)进行具有生活娱乐性和低竞技性的体育健身活动。

社区体育是国家城市发展日趋成熟以及社会转型的必然产物。

伴随体育的大众化而来的就是它的社区化,即由国家统一办体育,推演到整个社会,各个社区都在兴办全民体育,提升社区体育场地的容量和质量,开展形式与内容丰富多样的健身活动,吸引社区内各阶层、各年龄段的人员参与社区体育活动。

它能够提高居民身心健康水平,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构建和谐的居民社交关系,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有力地推进了《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的实施。

(摘编自王凯珍《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体育发展》)

材料二:

不同社会阶层居民参与社区体育锻炼的目的及项目情况(%)

调查项目

社会阶层

锻炼目的(%)

锻炼项目(%)

健康

娱乐休闲

社交

其他

球类

散步跑步

舞蹈

武术

游泳

其他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

54.4

25.3

20.3

39.9

24.7

17

18.4

经理人员

46.7

25

28.3

40.1

20

12

27.9

私营企业主

59.1

17.1

23.8

30.7

26.5

26

16.8

专业技术人员

56.5

29.4

14.1

26.2

35.9

25.4

12.5

办事人员

56.3

15.7

28

30.4

33.5

21.7

14.4

个体工商户

42

19.3

38.7

21.5

40.3

27.6

10.6

服务业员工

63.9

19.3

16.8

20.9

39.1

30.7

9.3

产业工人

68.5

21

10.5

21.8

43.5

26

8.7

(摘编自杨彩如等《社区居民体育锻炼行为调查——基于社会分层视角》)

材料三:

美国社区体育的发展历史已有100余年,在为社区居民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

美国政府推出“健康公民2020”计划,增加城市社区体育中心的数目是其主要指标,城市社区每万人修建一英里野营、自行车或健身路径,每2.5万人建一个公共游泳池,每千人建造一个4英亩的开放式休闲公园。

美国国会还通过了“土地与水资源保护法”,要求政府每年投资7.8亿美元修建公共体育设施,并批准了在城市社区建设步道和自行车道的计划。

可见,政府的资金投入为发展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美国的很多社区中均建有公共的休闲公园,它是公共运动场和休闲公园的综合。

社区里还有社区体育中心,有各种样式的体育设施,能够进行多种活动,它们可以被社区居民全天免费或低价享用。

中国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较好成绩。

在社区体育建设方面,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的修建,加强社区体育公园建设,不断增加社区居民健身活动场地。

以广东省为例。

早在2013年,广东省就制定了《广东省社区体育公园规划建设指引》,设立了12个试点单位。

到2018年,广东省已修建社区体育公园2025个。

在使用与管理方面,以属地为原则,利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由有资质的组织负责管理与服务。

社区体育公园市政公共设施纳入当地市政公共设施养护管理体系,由财政出资,保障社区体育公园的维护和正常使用。

而市民在发现社区体育公园某些方面的问题或故障时,也应及时向政府管理部门反馈。

可以说,社区体育的发展不但使居民能够就近就便开展健身活动,而且在市民与政府之间建立了一条“相互沟通的纽带”。

(摘编自李东等《国内外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经验及启示》)

4.下列不属于社区体育活动的一项是()(3分)

A.在社区体育馆举行家庭羽毛球比赛。

B.社区老人在小区广场上练习太极拳。

C.青少年自发组织到社区学校踢足球。

D.居民到社区内私营健身房训练拉力。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区体育是伴随着社会转型和城市化的发展成熟而产生的,它的发展不需要依赖国家力量而由各社区自行兴办并管理。

B.不同阶层的社区居民都比较重视通过社区体育锻炼来提升个人健康水平,但在具体锻炼目的上,又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C.美国政府通过实施“健康公民2020”计划等多项举措,促进社区体育发展,其居民享用公共体育设施时并不完全免费。

D.材料二中,不同阶层社区居民参加社区体育锻炼的项目呈出多样化特征,这可能与政府部门重视发展社区体育有一定关系。

6.中美两国在社区体育发展的成功路径上有何异同?

请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一双鞋

叶骑

这是雪后的第三天。

天空已经没有纷飞的雪花,地上的积雪也开始融化,这儿一块白,那儿一块白,四周成了家里的棉花地。

我出门的时候很早,天才刚刚蒙蒙亮。

走出家门那瞬间,自己不经意打了个哆嗦,天气很冷,比下雪的那天更冷,融雪需要吸收空气中的热量,这是我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

我走在重重群山里,山很大,一直蔓延到你眼睛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然后像一扇门一样,紧紧地关上,让你永远不知道山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所以,从走进校门那天起,“走出大山”就成了老师们灌输给我的第一个人生信条,而现在,我正走在这条人生道路上,去乡里的小学上学。

然而,在今天的路途中,我却遇到了一点麻烦,我的胶鞋上有一条缝。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双胶鞋应该是三年前买的,能穿到今天,我跟家人都很满意。

但现在它的使用年限到了,鞋底也已经裂开了,这让我有些手足无措。

融雪打湿了路面,没多久,混合着雨雪和黄土的泥水,通过裂缝渗进鞋里,我的噩梦就此开始。

起初,我觉得有很多蚂蚁在我的脚板和脚趾头上叮咬,接着,这种感觉成了用母亲纳鞋底的锥子在脚上戳,再然后,这些感觉全部消失了,自己的脚跟鞋融为了一体,鞋即是脚,脚即是鞋。

当然,这种感觉并不好受,所以我在中途停下来,在路边找到一些干燥的枯草放进鞋底。

一开始,我觉得自己似乎踩在了家里的棉被上,但没多久,这些枯草也放肆起来,跟我的身体套起近乎,成了我脚掌的一部分。

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到学校的,像是走,也像是飘。

但不管如何,当站在校门口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承受力已经到了极限,于是,我决定脱下鞋,光着脚走进教室,开始一天的学习。

就在这时,我的眼前闪过一道白光,一个我并不认识的人对着我拍了一张照。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我们市里一家报社的记者,那天,他正好到学校采风,报道乡下学校在雪后坚持学习的情况。

一个乡村小孩,背着书包,赤着脚,提着胶鞋,走进校门,身后是一片茫茫白雪。

据说,这张照片一发布,就在网上引发了大轰动,很多人在新闻下面留言,说自己很感动,有的还打电话到报社,问这是哪所学校?

这个孩子现在怎么样了?

要捐款救助。

没几天,大批的新闻记者赶到我的学校,有这个社,那个社;有这个报,那个报。

他们要采访我、报道我,问我那天上学遇到了什么情况,以后长大了有什么梦想。

我的老师,还拿来一张报纸,对我说,这是全国很知名的报刊,上面发了我的照片,还配了一篇评论,评论说:

孩子,你吃的苦,将会照亮你未来的路。

我迷迷糊糊的,脑袋有些发胀,每天还要面对很多不认识的记者,人更加糊涂了。

“来,小朋友,你提着胶鞋上学的照片,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大家很关注你,也很关心你,你有什么话想跟大家说吗?

我抬起脑袋,看着眼前大大小小的镜头。

我更紧张了,战战兢兢、一字一顿地说:

“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它让我学会坚韧、学会坚强,以后我一定好好学习,走出大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段话,是董老师写给我的,据说他给我前,还让校长看过。

记者们满意地离开了。

放学时,我逃一般跑出了学校。

一路上,我一直想着那天上学的情景,想着蚂蚁,想着锥子,想着那些放肆的枯草,它们让我不寒而栗。

我不喜欢它们,我不愿意赞美它们。

“其实,我想要一双鞋。

因为,我走在重重群山里,山很大,一直蔓延到你眼睛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

(原载《北京文学》2019年第9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叙事亲切,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便于抒情。

B.小说运用几处细节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主人公穿着开裂的胶鞋走在泥雪地里的痛苦。

C.从“我迷迷糊糊的,脑袋有些发涨,每天还要面对很多不认识的记者,人更加糊涂了。

”可以看出“我”并不理解“我"的照片被刊登出来以及记者们来采访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D.小说中用“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与“我不愿意赞美它们”对比,揭示本文主旨是苦难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

8.文中划线的句子在小说中出现了两次,它们分别有何含义和作用?

(6分)

9.请结合文本简述小说以“一双鞋”为标题的好处。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于义,字慈恭,河南洛阳人也。

义少矜严,有操尚,笃志好学。

大统末,以父功,赐爵平昌县伯,邑五百户,其后改封广都县公。

周闵帝受禅,增邑六百户。

累迁安武太守,专崇德教,不尚威刑。

有郡民张善安、王叔儿争财相讼,义曰:

“太守德薄不胜任之所致,非其罪也。

”于是取家财,倍与二人,喻而遣去。

善安等各怀耻愧,移贯他州。

于是风教大洽。

其以德化人,皆此类也。

进封建平郡公。

明、武世,历西京、瓜、邵三州刺史。

数从征伐,进位开府。

宣帝嗣位,政刑日乱,义上疏谏。

时郑译、刘昉以恩幸当权,谓义不利于己,先恶之于帝。

帝览表色动,谓侍臣曰:

“于义谤讪朝廷也。

”御正大夫颜之仪进曰:

“古先哲王立诽谤之木,置敢谏之鼓,犹惧不闻过。

于义之言,不可罪也。

”帝乃解。

及高祖作相,王谦构逆,高祖将击之,问将于高颎。

颎答曰:

“于义素有经略,可为元帅。

”高祖初然之。

刘昉进曰:

“梁睿位望素重,不可居义之下。

”高祖乃止。

于是以睿为元帅,以义为行军总管。

谦将达奚基拥众据开远,义将左军击破之。

寻拜潼州总管,赐奴婢五百口,杂彩三千段,超拜上柱国。

时义兄翼为太尉,弟智、兄子仲文并上柱国,大将军已上十余人,称为贵戚。

岁余,以疾免职,归于京师。

数月卒,时年五十。

赠豫州刺史,谥曰刚。

赙物千段,粟米五百石。

子宣道、宣敏,并知名。

宣道,字元明,性谨密,不交非类。

仕周释褐左侍上士以父功赐爵成安县男邑二百户丁父忧水浆不入口者累日献皇后命中使敦谕岁余起令视事免丧,拜车骑将军,兼左卫长史。

后六岁,迁太子左卫副率,进位上仪同。

后卒,年四十二。

(节选自《隋书•于义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仕周释褐/左侍上士/以父功/赐爵成安县男/邑二百户/丁父忧/水浆不入口者累日/献皇后命中使敦谕/岁余/起令视事/

B.仕周释褐左侍上士/以父功/赐爵成安县男/邑二百户/丁父忧/水浆不入口者/累日献皇后/命中使敦谕/岁余/起令视事/

C.仕周/释褐/左侍上士/以父功/赐爵成安县男/邑二百户/丁父忧/水浆不入口者/累日献皇后/命中使敦谕/岁余/起令视事/

D.仕周/释褐左侍上士/以父功/赐爵成安县男/邑二百户/丁父忧/水浆不入口者累日/献皇后命中使敦谕/岁余/起令视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县伯,和下文的县公都是古代的爵位、爵号,是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

B.诽谤之木,“诽谤”相当于谏言,在交通要塞竖立木牌,让人们写上谏言即“诽谤之木”。

C.杂彩,杂色丝织品,古代代表丝织品的名词还有“绸、缎、帛、绮、练、绢、褐、锦”等。

D.贵戚,古代指帝王亲族或有权势的豪门世族,而外戚指的是帝王的母族、妻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义注重教化,治理效果显著。

他担任安武太守时,处理郡民为钱财相争的官司,首先反躬自省,然后用行动感化教育他们;他治理的地方风气非常纯正。

B.于义正直进言,得到朝臣支持。

面对国家政刑混乱的局面,他直言进谏,却遭到宠臣的诬陷,因此被皇帝质疑,但御正大夫颜之仪在皇帝面前为他辩护。

C.于义胸有韬略,善于用兵打仗。

高祖打算让于义担任主帅平定王谦叛乱,却遭到刘昉的反对,于义只好任行军总管,他率领左军击败了王谦的部将达奚基。

D.于义仕途顺利,最终官高位显。

他凭借父亲恩荫被封爵,曾在地方担任行政长官,在朝中出任高官,受命带兵平定叛乱,凭借功勋被破格任命上柱国之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于是取家财,倍与二人,喻而遣去。

张善安等各怀耻愧,移贯他州。

(2)时郑译、刘昉以恩幸当权,谓义不利于己,先恶之于帝。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酝热,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此诗作于开成二年(837),作者和刘禹锡(字梦得)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分司,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自己与好友相遇时只求倾其所有,开怀畅饮的豪气,读来让人感慨万千

B.颔联“共”字写两位老友争相解囊却囊中羞涩的窘况,暗示二人同病相怜的处境。

C.颈联具体描写“闲饮”的细节和过程,浅酌低吟比倾听悦耳的音乐更让人心旷神怡。

D.尾联点明二人“闲饮”意犹未尽,相约下次再痛饮,在醉乡中求得闲适欢愉的情趣。

15.请从诗题人手,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两句描写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2)白居易《琵琶行》中表现乐曲激越雄壮特点的两句是“(),()”。

(3)李白《蜀道难》中描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高度自律产生的高度服从特性,实际上是一种高度的责任心。

但是,这样的高度自律,在外人看来只不过是一个优秀的标签而已。

通常,自律的人非常___________,身边的人早已习惯了他们的默默奉献和付出,而忘记了他们为此做出的努力和牺牲。

()

高度自律的人也很难感受到成就感,很少对积极或消极情绪做出反应,也许因为他们自动___________了强烈的感情。

他们缺失了正常人的体验感,无法体会到生命的高潮和失落。

说到这里,我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些年来恪守自律的习惯,的确有些刻板,也的确让自己____________地生活的人。

有时候感觉生活就像是在模子中,___________半点的偏离。

其实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都是一把双刃剑,就看你怎么使用,怎么理解。

既然一味地将自律列为自己人生的准则,甚至奉若神明,那么就得心甘情愿地付出吧;如果总是把自律作为一个人是否足够优秀的标准,似乎有些勉强。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优秀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你的自律和他的酒脱都是一种境界,各有各的乐趣。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靠谱 淡化 安分守己 来不得

B.保守 屏蔽 安分守己 容不得

C.保守 淡化 循规蹈矩 来不得

D.靠谱 屏蔽 循规蹈矩 容不得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因而,被忽视的他们总是对周围的人不太满意,认为自己被利用了。

B.然而,被忽视的他们总是认为自己被利用了,对周围的人不太满意。

C.因而,他们总是认为自己被忽视并被利用了,对周围的人不太满意。

D然而,他们总是对周围的人不太满意,认为自己被忽视并被利用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既然一味地将自律奉若神明,尤其作为自己人生的准则,那么就得心甘情愿地付出

B.如果一味地将自律奉若神明,甚至作为自己人生的准则,那么就得心甘情愿地付出

C.如果一味地将自律作为自己人生的准则,尤其奉若神明,那么心甘情愿地付出吧

D.既然一味地将自律作为自己人生的准则,甚至奉若神明,那么心甘情愿地付出吧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______

______。

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_______

______,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可以说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_______

______。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5分)

2020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于4月24日在国家航天局网站举行。

备受关注的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任务标识在启动仪式上公布。

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将依次编号。

据介绍,该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体现了探索自然和宇宙空间的文化传承,寓意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而“揽星九天”的任务标识,展现出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理念与态度。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南非有一位叫伯纳德的医生,在他担任实习医生的时候,为一个7岁孩子做心脏手术,却误伤了孩子的心脏外壁,孩子死了,伯纳德吓得够呛,充满懊悔。

他的指导医生李拉海问他,你有没有从这次事件中学到东西?

伯纳德说:

学到了!

这种情况应该先用手指压迫止血,再做后续处理。

李拉海说:

OK,这就足够了,明天的手术,仍由你来做。

在此后很长的时间里,伯纳德不断学习,拿了两个博士学位,坚守医生岗位,做了很多手术,做了很多研究,写了很多医学著作,组建了一支很强的手术团队,还用狗进行了心脏移植手术,伯纳德医生终于成功做了全世界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

请你就“全世界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成功的要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完成写作任务,表达你的观点、依据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辽宁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答案

1.B(A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