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狼疮科普资料A认识红斑狼疮.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75320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斑狼疮科普资料A认识红斑狼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红斑狼疮科普资料A认识红斑狼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红斑狼疮科普资料A认识红斑狼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红斑狼疮科普资料A认识红斑狼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红斑狼疮科普资料A认识红斑狼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红斑狼疮科普资料A认识红斑狼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红斑狼疮科普资料A认识红斑狼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红斑狼疮科普资料A认识红斑狼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红斑狼疮科普资料A认识红斑狼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红斑狼疮科普资料A认识红斑狼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红斑狼疮科普资料A认识红斑狼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红斑狼疮科普资料A认识红斑狼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红斑狼疮科普资料A认识红斑狼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红斑狼疮科普资料A认识红斑狼疮.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红斑狼疮科普资料A认识红斑狼疮.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红斑狼疮科普资料A认识红斑狼疮.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红斑狼疮科普资料A认识红斑狼疮.docx

《红斑狼疮科普资料A认识红斑狼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斑狼疮科普资料A认识红斑狼疮.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红斑狼疮科普资料A认识红斑狼疮.docx

红斑狼疮科普资料A认识红斑狼疮

信息来源中健网

认识红斑狼疮

(001)红斑狼疮简介:

红斑狼疮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属结缔组织病范围,红斑狼疮分为盘状红斑狼疮(DLE),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深部红斑狼疮等类型。

红斑狼疮的发病缓慢,隐袭发生,临床表现多样、变化多端。

  盘状红斑狼疮损害以局部皮肤为主,系统性红斑狼疮常累及多个脏器、系统。

红斑狼疮患者约70%~85%有皮肤表现,因此红斑狼疮历来是皮肤病学研究的重点。

另外,也有人主张将SLE归在风湿病范畴,随着人们对红斑狼疮的日益重视,对红斑狼疮不断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必将对其诊断与治疗产生积极的影响。

(002)红斑狼疮是哪一类疾病

疾病与世界万物一样都是分门别类、各有归属的,每个病都有各自的系统归属,例如"糖尿病"是新陈代谢类疾病;"胃炎"是消化系统疾病;那么红斑狼疮(LE)归为哪一类疾病呢?

回答这个问题还要从20世纪初谈起。

当时美国有一位病理学家,名字叫克莱姆普尔(Klemperer),他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基本病理变化是人体胶原组织的类纤维蛋白变性,到1942年他把具有这种特征的疾病(包括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多动脉炎、系统性硬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加以综合,称之为"弥漫性胶原病"。

事物是在不断的发展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克莱姆普尔的所谓胶原病仅是病理组织学上的概念。

到1969年,日本医学家大高裕等认为这一类疾病的结缔组织均具有粘液样水肿,纤维蛋白变性及坏死性血管炎等相同的基本病变,因此又把这一类病,称为"结缔组织病"。

近年来,医学中的免疫学得到了迅猛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认为红斑狼疮这一疾病是自然发病,病因不明,有遗传因素,好发于育龄妇女,身体的多个器官出现病变,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在血液中可以检测出多种高滴度自身抗体,并且出现相应身体组织(靶器官)受侵害后的有关症状,病变组织中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应用皮质类固醇及免疫抑制药物有疗效,所以应将红斑狼疮归类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然而在风湿病的范畴中,包括了多种侵犯肌肉、关节、韧带、滑囊、内脏及其它结缔组织成份的疾病,它可为原发性局限于肌肉骨骼的疾病,也可以是具有多系统受累的全身性疾病。

(如典型的胶原病),因此我们说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的炎症性结缔组织病,归结于风湿病学中,又是六种经典胶原病之一,这已成为国际通用的概念。

广大患者在综合性医院就诊时,应到风湿病科的结缔组织病诊室或免疫科。

2005-9-2014:

43:

29文章来自中健网14139疾病

(003)狼疮的病名由来

提起红斑狼疮这一疾病,很多人都知道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但若问起红斑狼疮一词的由来,恐怕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说清楚的。

在浩繁的中医书籍中从末见与其相似的病名,只是有一些散在的关于红斑狼疮症状的描写。

狼疮(Lupus)一词来自拉丁语,在19世纪前后就已出现在西方医学中。

但直到19世纪中叶,有一位叫卡森拉夫的医生才正式使用"红斑狼疮"这一医学术语。

不过他所说的红斑狼疮仅指以皮肤损害为主的盘状红斑狼疮而言。

人们看到得这种病的人,在颜面部或其他相关部位反复出现顽固性难治的皮肤损害,有的还在红斑基础上出现萎缩,瘢痕,素色改变等,使面部变形,严重毁容,看上去就象被狼咬过的一样,故有其名。

后来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红斑狼疮的认识逐步加深,于是又提出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命名。

系统性红斑狼疮除具有典型的皮肤损害外,还包括全身各个系统和各种脏器的损害,如肾、心、肝、脑、肺等。

红斑狼疮起病稳匿或急骤,发作比较凶险,且极易复发,迁延不愈,出没无常,就跟狼一样狡猾。

而狼疮病人的皮肤损害除盘状红斑狼疮出现典型的盘状红斑外,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还出现蝶形红斑,多形红斑,环形红斑,大疱性红斑,有的也出现盘状红斑,所以用红斑狼疮一词命名该病,既形象逼真,又内涵丰富。

(004)红斑狼疮发病年龄、种族、地区上有无差别?

红斑狼疮在发病年龄、种族、地区上是有很大差别的。

首先发病年龄多在青壮年,并且女性远远多于男性,男女之比为1:

7~10,育龄妇女占病人的大多数。

20~40岁的发病率占病人总数的47%左右。

而儿童和老年人的发病率远较青壮年为低。

相对而言,一般老年发病,起病较轻,而儿童发病则较急骤,且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红斑狼疮发病率与种族有关,有色人种比白种人发病率高,我国患病率远远高于西方国家。

涉外华裔人群同样有较高患病率。

美国黑人的发病率是白人的4倍。

红斑狼疮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地区差别较大,统计资料表明:

美国约为50/10万,英国4~18/10万,澳洲土著居民50/10万,印度3.2/10万,而我国则为70/10万。

红斑狼疮的死亡率曾有人认为与种族有关,但通过各国各地区的调查研究发现,死亡率及生存率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水平密切相关,目前在我国不少单位报告5年及10年生存率已达到90-95%,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005)我国大约有多少红斑狼疮患者?

虽然红斑狼疮不属于多发病,常见病,其发病率在人类疾病谱中较低,但近年来国内外资料证实红斑狼疮发病率正在急剧增加,特别是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计算起来,病人数量相当可观,目前在我国虽然还没有明确的大样本统计数,但个别统计数字显示,红斑狼疮发病率在女性中为1/2000,有些地方报道可高达1/250,大学新版内科教材上记载,人群总发病率70/10万,按上述数据计算,红斑狼疮患者在我国可能会达80多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

如此说来,红斑狼疮在我国已不再是稀有疾病。

然而,由于医疗水平的限制和医学防病知识在人群中普及的不足,这些患者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还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有效治疗,特别是到目前为止,除石家庄市同济红斑狼疮研究所成立中等规模的红斑狼疮专科医院以外,还没有大型的此类专科医院诞生,也还没有建立起一支足以诊治这些病人的高素质的医疗人员队伍。

因此,如何提高全民族特别是医务工作者对这一疾病的认识,使患者早日就医,早日确诊,早日得到有效治疗,改善预后,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006)红斑狼疮有遗传性吗?

由于红斑狼疮患者大多数为育龄期妇女,因此红斑狼疮有没有遗传性这个问题自然就成了患者及其家属十分关注的问题。

大量的遗传流行病学调查证明,红斑狼疮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人们发现红斑狼疮患者的近亲发病率为5~12%,在异卵挛生者中发病率则为23~69%,这说明遗传和本病的发生有关,从遗传基因角度看,在人类第六号染色体的短臂上有一种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东西,它由多种基因组成,与人类的遗传有密切的关系。

HLA分为I类,II类,III类基因。

研究发现,HLA-II类分子与红斑狼疮的易感性和红斑狼疮发病过程中多种自身抗体的形成有密切关系,通过检测,携带HLA-DR2,HLA-DR3基因者的红斑狼疮发病率远远高于正常对照人群,这也证明了该病的遗传倾向。

但是在临床上我们也看到很多红斑狼疮患者所生子女非常健康,并不得红斑狼疮。

实际上,红斑狼疮的发病原因,是包括了感染、内分泌和环境影响在内的多种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临床发现精神因素是诱发和加重本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据此,只能说红斑狼疮有遗传倾向,而不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因此红斑狼疮患者大可不必过分担心自己的病会遗传给自己的子女。

(007)哪些药物会诱发红斑狼疮?

红斑狼疮患者经常会问医生:

哪些药物能用,哪些药物不能用?

这确实是患者和医生都十分关心的问题。

在我国有报道在1193例红斑狼疮患者中,3~12%发病与用药有关,而在美国50万例红斑狼疮患者中,约有10%因药物所致,这不能不引起医生和病人的高度注意。

药物致病大概又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诱发红斑狼疮症状的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保太松,金制剂等。

这些药物进入人体,先引起变态反应,然后激发狼疮素质或使潜在的红斑狼疮患者发生特发性红斑狼疮,或使已有的红斑狼疮病情加剧,通常停药不能阻止病情发展。

第二类是引起狼疮样综合征的药物,如肼苯哒嗪,普鲁卡因酰胺,氯丙嗪,甲基多巴,雷米封等。

这类药物在长期大剂量应用后,患者可出现红斑狼疮样症状和血清抗核抗体(ANA)阳性,停药后自动消失,即所谓药物性狼疮。

这些都是临床观察的结果,但为什么药物会诱发狼疮,至今尚无定论。

有人认为这是由于药物进入人体后可以改变人体细胞使其成为自身抗原,而诱发产生相应的自身抗体所造成的。

所以红斑狼疮病人,不管是在活动期还是在缓解期,都要尽量避免使用上述药物,以免使症状加重或引起复发。

(008)红斑狼疮与感染有关吗?

有人认为红斑狼疮的发病与某些病毒(特别慢病毒)感染有关。

人们曾在红斑狼疮模型小鼠组织中分离出C型病毒抗体。

特别是在红斑狼疮患者的肾小球内皮细胞浆,血管内皮细胞皮损中都可发现类似包涵体的物质,同时患者血清抗体滴度增高。

尤其对麻疹病毒,副流感病毒I、II型,EB病毒,风疹病毒等。

另外在患者的血清中,有抗RNA抗体及抗双链DNA等抗体存在。

然而这些包涵体类物质只有在被病毒感染的组织中才能找到,在电镜下观察这些包涵体样物质呈小管网状结构。

但这些包涵体样物质也能在皮肌炎,硬皮病,急性硬化性全脑炎中见到,有人曾企图从有包涵体样物质的组织中把病毒分离出来,但没有获得成功。

所以直到现在还没有发现在人类红斑狼疮发病中与任何病原体有直接关系。

人们猜想,病原体可能只是作为B淋巴细胞的一种刺激因素,促发了本病。

尽管如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确实发现,无论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都能使狼疮患者的症状加重或使原来处于缓解期的患者再次复发。

因此积极预防并治疗感染,是控制狼疮活动的重要环节,红斑狼疮患者,在平常更应注意防止一切感染,以使病情趋于稳定。

(009)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起病隐匿或急骤,发作比较凶险,且极易复发,迁延不愈,出没无常,就象狼一样狡猾,而狼疮患者的皮肤损害除盘状狼疮出现典型的盘状红斑外,系统性红斑狼疮还出现蝶形红斑、多形红斑、环形红斑、大疱性红斑,有的也出现盘状红斑,所以"红斑狼疮"的命名既形象逼真,又内涵丰富。

在红斑狼疮的疾病归类上,在20世纪克莱姆普尔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基本病理变化是人体胶原组织的纤维蛋白变性,到1942年他把具有这种特征的疾病(包括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多动脉炎、系统性硬化证、系统性红斑狼疮)加以综合,称之为"弥漫性胶原病"。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克莱姆普尔的所谓胶原病仅是病理组织学上的概念。

到1969年,日本医学家大高裕等认为,这一类疾病的结缔组织均具有黏液样水肿、纤维蛋白变性及坏死性血管炎等相同的基本病理变化,因此又把这一类病称为"结缔组织病"。

近年来,医学免疫学得到了迅猛发展,又提出了自身免疫病的概念,认为红斑狼疮这一疾病是自然发病,病因不明,有遗传因素,好发于育龄妇女,身体的多个器官出现病变,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在血液中可以检测出多种高滴度自身抗体,并且出现相应身体组织(靶器官)受侵害后的有关症状,病变组织中有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药物有疗效,因此认为红斑狼疮病是自身免疫病。

然而在风湿病的范畴中,包括了多种侵犯肌肉、关节、韧带、滑囊、内脏及其它结缔组织的疾病。

它可以是原发性局限于肌肉骨骼的疾病,也可以是具有多系统受累的全身性疾病。

因此红斑狼疮这一类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应归属于风湿病学科的范畴内。

(來源:

中健网)

(010)如何预防系统性红斑狼疮复发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主要侵犯结缔组织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累及全身各个系统的组织器官,从而引起多脏器病变。

它是世界公认的难治病,虽然激素治疗能暂时使症状缓解,但长期应用易诱发感染并产生诸多副作用。

1995年以来,我们采用对红斑狼疮有特殊疗效的“狼疮康泰冲剂”(中药配方)冲服,每天三次,每次1—2包;新型免疫调节剂—青蒿琥酯,口服,每次50mg,每天两次;强的松每日0.2mg/kg—0.8mg/kg,晨起顿服。

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121例,显效78例(64.5%),有效32例(26.4%),无效11例(9%),总有效率91%。

在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预防复发,保持病情稳定,在红斑狼疮治疗中非常重要。

  由于系统性红斑狼疮诱发因素多,致使该病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复发(活动)与缓解交替出现是其临床特点。

因此医生在治疗实践中,应该把预防复发,指导病人配合治疗,作好自我保护作为重要目标。

实践证明:

病后未及时正规治疗致反复发作者预后不佳。

据近十年来的研究,随着现代免疫学的发展,免疫检测手段的日益完善和提高,专科医生对本病有关知识了解愈来愈深刻,早期确诊率不断提高。

及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别是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医患双方采取预防措施得力,本病5年存治率达93.5%,30年存治率为70%,有的甚至能存活50年以上。

但是如果反复发作,使体内抗原抗体复合物不断沉积于血管、皮肤、关节、肾、心、肺、肝、脑等组织器官,特别是肾脏,复发次数愈多,病程愈长,肾脏受损的可能性愈大,狼疮性肾炎的发生率愈高。

一般发病初期有肾炎证据的只有24%,患病一年后为为61%,患病四年时高达92%。

系统性红斑狼疮发展为狼疮性肾炎,在治疗上变得颇为棘手,预后差。

  预防复发的主要措施:

  一、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正确治疗

  由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系多种自身抗体作用于多系统多脏器,临床表现多样,常导致误诊。

早期易误诊为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结核性胸膜炎、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心包炎、心肌炎、精神病、癫痫、皮肤病等。

有的病人经过多家医院检查才能确诊。

误诊的原因是医生对本病多系统多脏器损害这一特点认识不足,仅仅抓住某一器官的临床表现,没有深入了解病

史和详细体检,从而作出片面诊断。

特别在早期,多数病人初发症状仅有发热,关节痛,所以误诊风湿、类风湿的较多。

为了早期诊断,医生应对本病有高度警惕,熟悉临床表现,在发病后尽可能短期内意识到红斑狼疮的可能而做相应的检查。

ANA是筛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最好指标,几乎所有的红斑狼疮患者ANA均为阳性,而且滴度较高;抗双链DNA抗体和抗Sm抗体对红斑狼疮诊断具有高度特异性。

 

 早期诊断是早期治疗的前提。

对仅有低热、乏力、胸膜炎、皮疹等轻症病人可口服狼疮康泰冲剂、青蒿琥酯片和非甾体抗炎药如消炎痛、芬必得等辅助治疗;重症病人除了应用狼疮康泰和青蒿琥酯外,还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剂,中医辩证施治。

常期定期随访,每隔1—2个月进行全面检查,根据病情变化,调整用药剂量。

病情缓解时,可以逐渐减少或停用激素。

实践证明,中药在促进和维持病情缓解,减少激素的副作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预防感染方面均有重要作用。

  二、避免诱发因素。

常见的诱发因素有:

  1、日光曝晒、紫外线照射。

有狼疮素质的人,由于阳光或紫外线照射作用改变了细胞内脱氧核酸,产生抗原抗体反应促使狼疮发作。

多次大量X光照射或强烈电光照射均可导致本病复发。

有些局限性盘状红斑狼疮经曝晒或照射可变成系统性红斑狼疮或由慢性型演变成急性型。

因此,红斑狼疮患者要避免阳光照射,实在难以避免时,在阳光下活动应使用遮阳伞,或戴宽边帽,穿长袖衣、长裤,皮肤涂防晒膏,如15%对氨基安息酸软膏等。

  2、寒冷刺激。

狼疮病人最易患感冒。

寒冷刺激可导致本病复发,气候变化或季节转换时要随时加减衣服,冬季外出应戴帽、手套,以防受凉。

  3、药物诱发。

有的狼疮患者发病明显与药物有关,如青霉素、磺胺类、保泰松、肼苯哒嗪、普鲁卡因酰胺、氯丙嗉、苯妥英钠、异烟肼、口服避孕药等,可使处于缓解期的红斑狼疮患者进入活动期和实验室改变。

  4、妊娠与分娩

  系统性红斑狼疮好发于生育年龄女性,其生育能力与正常人相同。

但是,病人怀孕,必须慎重从事。

因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与妊娠有互相不利影响。

红斑狼疮患者怀孕胎儿异常发生率比正常人群高。

患者在妊娠头三个月可发生流产,特别是处在活动期狼疮肾炎患者,有50%的孕妇发生流产,2/3左右的孕妇出现早产或死胎。

反之,妊娠对红斑狼疮的影响也很大,大约有半数以上的患者在怀孕末三个月和产后数月内病情加重或复发。

病情处于缓解期的红斑狼疮孕妇复发的机会少些,活动期的红斑狼疮孕妇其病情恶化比缓解期高得多。

妊娠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最为严重的影响是肾脏的损害。

因此,处于生育期的已婚妇女能否妊娠,何时可以妊娠,妊娠后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不能妊娠的患者需采取什么避孕措施等,必须接受专科医生指导。

  三、及时抓住系统性红斑狼疮复发的先兆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缓解与复发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我们可以寻找,捕捉和创造使病情缓解的有利因素和避免或消除复发的不利因素。

及时抓住复发的早期征兆,及早进行药物治疗和加强自我保护,不等“火种”燃烧就将其扑灭。

定期进行免疫学检查至关重要,有条件的病人在缓解期可以每隔半年至一年检测一次ANA和抗DNA抗体。

病人在病情复发前三个月内其指标即有不同程度增高,此时如能给予中药治疗,可以控制使病情不复发或即使复发也能得到及时治疗。

没有条件定期进行免疫学检查的病人,凭自我感觉可以估计有无复发的可能,如原有的症状如关节痛、发热、乏力等重新出现应及早就诊,进行必要的检查,如有活动应及时采取措施。

  四、进行心理治疗,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心理治疗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斑狼疮病人常见有脱发、面部皮疹,加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产生的副作用,如肥胖、满月脸、水牛背等外表上的变化;长期疾病折磨,对病人思想情绪影响很大。

年轻女性感到无脸见人,思想包袱沉重,甚至有悲观厌世情绪。

长期心理失衡,对本病治疗十分不利。

  人在生病时保持良好情绪对疾病的转归非常重要,甚至能起到药物起不到的作用。

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精神免疫作用活动旺盛,机体抗病能力强,康复就快;反之,情绪紧张,忧心忡忡,则免疫能力低下,内在抗病机能得不到充分调动,病情缠绵康复就慢。

心理紧张或不良情绪可以诱发红斑狼疮复发。

一女性患者,病情已经稳定四年,一次同爱人吵架,生气好几天后,自觉失眠、食欲不振、乏力、关节痛,继而出现蛋白尿和肾功能不良等复发症状。

另一男性患者患病后治疗5个月,各种症状已经减轻或消失,因失恋产生焦虑,对治疗失去信心,半月后原有症状再现。

本来他的病属于轻症,又增加了心

慌、脉速、气促等症状,再用药物治疗,效果远不如以前好。

可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维持免疫功能的相对稳定,是避免复发,早日康复的重要保证。

  医生在红斑狼疮心理治疗中占主导地位。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医生要成为病人的知心朋友,病人才会敞开心扉,这样有利于找到病人的思想症结。

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强化其克服病痛的坚强意志,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排除各种消极因素;引导病人培养广泛的生活情趣,陶冶情操,在各种文体活动中寻找人生乐趣,让欢乐愉悦的心情占据精神生活空间,最大限度调动免疫机制的抗病效能;指导病人培养坚毅性格,勇敢面对现实,处理好生活中的意外事件等,都是心理治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参考文献:

  孔海云,现代自身免疫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年,182

  蒋明等,风湿病学(上册),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年,1011

  蒋明等,风湿病学(上册),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年,103

(011)红斑狼疮的治疗

治疗主要着重于缓解症状和阻抑病理过程,由于病情个体差异大,应根据每个病人情况而异。

   一、一般治疗

   急性活动期应卧床休息。

慢性期或病情已稳定者可适当参加工作,精神和心理治疗很重要。

病人应定期随访,避免诱发因素和刺激,避免皮肤直接暴露于阳光。

生育期妇女应严格避孕。

   二、药物治疗

   

(一)非甾体类抗炎药

   这些药能抑制前腺素合成,可做为发热、关节痛、肌痛的对症治疗。

如消炎痛对SLE的发热、胸膜、心包病变有良好效果。

由于这类药物影响肾血流量,合并肾炎时慎用。

   

(二)抗疟药

   氯喹口服后主要聚集于皮肤,能抑制DNA与抗DNA抗体的结合,对皮疹,光敏感和关节症状有一定疗效,磷酸氯喹250-500mg/d,长期服用因在体内积蓄,可引起视网膜退行性变。

早期停药可复发,应定期检查眼底。

   (三)糖皮质激素

   是目前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适用于急性或暴发性病例,或者主要脏器如心、脑、肺、肾、浆膜受累时,发生自身免疫性溶血或血小板减少作出血倾向时,也应用糖皮质激素。

   用法有两种,一是小剂量,如0.5mg/kg/d,甚至再取其半量即可使病情缓解。

二是大剂量,开始时即用10-15mg/d维持。

减量中出现病情反跳,则应用减量前的剂量再加5mg予以维持。

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可应用于暴发性或顽固性狼疮肾炎和有中枢神系统病变时,1000mg/d静脉滴注,3日后减半,而后再用强的松维持。

其些病例可取得良好疗效,其副作用如高血压,易感染等应予以重视。

   (四)免疫抑制剂

主要先用于激素减量后病情复发或激素有效但需用量过大出现严重副作用,以及狼疮肾炎,狼疮脑病等症难以单用激素控制的病例。

如环磷酰胺.15-2.5mg/kg/d,静脉注射或口服,或200mg隔日使用。

毒副作用主要是骨髓抑制、性腺萎缩、致畸形、出血性膀胱炎、脱发等。

应当注意的是,细胞毒药物并不能代替激素。

   (五)其他药物

   如左旋咪唑,可增强低于正常的免疫反应,可能对SLE患者合并感染有帮助。

用法是50mg/d,连用三天,休息11天。

副作用是胃纳减退,白细胞减少。

   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是近年大量用于治疗重症再障的免疫抑制剂,具有较高活力的T淋巴细胞毒性和抑制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的功能,一些医院用于治疗活动性SLE,取得满意疗效。

用法是20-30mg/kg/d,稀释于250-500ml生理盐水,缓慢静脉滴注,连用5-7天,副作用是皮疹、发热、全身关节酸痛、血小板一过性减少和血清病。

若同时加用激素可使之减轻。

   (六)血浆交换疗法

   通过去除病人血浆,达到去除血浆中所含免疫复合物、自身抗体等,后输入正常血浆。

效果显著,但难持久,且价格昂贵,适用于急重型病例。

(012)人体的免疫系统有什么作用?

人类生活在大千世界中,不断受到细菌,病毒及其他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不良刺激和干扰。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吃进五谷杂粮,获取各种营养的同时,也不断产生大量的"垃圾"-有毒有害的物质,使人体内环境遭到严重污染,人生活在这样险象环生的内外环境中,为什么总能基本上保持健康体态呢?

这完全依赖于人体特殊系统-免疫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免疫系统是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一样的独立解剖系统。

它与其他系统紧密配合,相互制约,保证机体在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中处于总的生理平衡状态,维持身体健康,它的功能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防御传染:

免疫系统能够有效地防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侵袭,并将它们消灭或中和。

假如这种功能作用失调,"活性过高"则将发生不利的结局,形成变态反应,反之如"活性过低",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的能力薄弱,就引起反复感染。

   2、自身稳定:

这一功能保证了体内细胞的均一性,它具有把体内衰老和破坏的细胞及细胞成份清除出体外的作用。

例如将血液循环中包括衰老和被破坏的红细胞或白细胞清除掉,如果这一功能失调,出现"过高"时,可将本身的某些组织细胞作为"非已"东西加以清除处理,就会引起组织损伤,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

   3、免疫监视:

机体内经常产生突变细胞,这些细胞可能由某种病毒和化学药品诱发产生,这种突来细胞因为有特性抗原标记,正常的免疫功能能够识别它,并把它清除掉,这就是"免疫监视作用"。

这一功能低下,可能发生肿瘤。

(013)用什么标准诊断红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