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单元检测卷.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76133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0.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单元检测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二单元单元检测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二单元单元检测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二单元单元检测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二单元单元检测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二单元单元检测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二单元单元检测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二单元单元检测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二单元单元检测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二单元单元检测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第二单元单元检测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第二单元单元检测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第二单元单元检测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第二单元单元检测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第二单元单元检测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第二单元单元检测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单元检测卷.docx

《第二单元单元检测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单元检测卷.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单元单元检测卷.docx

第二单元单元检测卷

单元检测卷

(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文雅

在古典美学中,雅俗与“文野”分别组合,成为两组相对的范畴,即文雅和野俗。

二者是对立的两极,相反而又相成。

从人类文明脱离动物本性起步之际,雅与俗的分野就产生了。

人类文明进步愈大,文化层次愈高,知识修养积累得愈丰厚,雅俗的差异就愈显著。

上古时期,典型的雅俗差异表现在《诗经》之中。

《诗经》的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风诗的作者多为农夫走卒、妇人女子,多道田间闾巷的山情水音,显得浅近野俗一些;雅诗则多出自公卿士大夫之手,较为讲求辞采,显示出作者较高的文化修养。

因而雅诗与文采相联系,成为“文雅”。

文雅观念的形成也与孔子有关,《论语·雍也》记孔子语: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文质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雅适合的是士大夫知识阶层的口味,反映的是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审美习惯。

文雅的重要内容是指语言中显示出的文化知识的积累。

在语言中引用或化用古人语句、古典古事,可使语言有苍古博厚之风。

古代的批评家认为,知识、学问的有无或多少是区别雅俗的重要标准。

清人毛奇龄说:

“天下惟雅须学,而俗不必学;惟典则须学,而鄙与熟则不必学。

”读书是求雅去俗的最好途径。

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雅俗的表现是复杂的、多样的。

雅俗的差异在于文化层次的高低,在于文化积累的多少。

然而这种高低和多少却又是相对的,是在比较中呈现的。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度”,超过度的限制,就会走向它的反面。

雅和俗虽然异势,但也并非水火不容,雅俗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互相易位。

“以俗为雅”这个中国美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影响的理念即是典型的例证。

文雅本指文采华美,语言修辞工致,是艺术修养高的标志,但如果一味追求文采华丽、语言精致,则又会成为千口一腔的陈词滥调,又成了凡俗、陈俗的东西而令人生厌。

这时如果别出心裁,有意从以前已遭摒弃的民间语言中汲取材料,用入作品中,则会产生清新出奇的效果,这正是高雅的一种表现。

“以俗为雅”的作品,其外在的形式特征是“俗”,而其体现出来的品格、趣味却是“雅”。

这里“俗”和“雅”是相互协调、相反相成、浑融一体的。

“以俗为雅”的理念还可以运用到文学创作的体裁、题材、意境等领域。

如表现在体裁方面,古代文学家、批评家通常推崇雅体,贬斥俗体,如民间歌谣就被视为俗体而受到贬斥。

但也有一些作家看到了这种体裁所蕴涵的艺术价值,如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文雅和通俗。

梁启超的看法对我们很有启发。

他将诗分为“文人诗”和“民间歌谣”两类,并指出:

“简单说,好歌谣纯属自然美,好诗便要加上人工的美。

”“对于自然美加上些人工,又是别一种风味的美,譬如美的璞玉,经琢磨雕饰而更美;美的花卉,经栽植布置而更美。

1.下列关于“文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文雅是和野俗相对的范畴,二者是对立的两极,相反相成。

B.“以俗为雅”理念出现后,文采华美、语言修辞工致,就不再是文雅的标准了。

C.文雅观念的形成与人类文明进步直接相关,也与孔子影响后世的文质观有关。

D.引用化用古语,使语言苍古博厚,显示出丰厚的文化积累,是文雅的重要内容。

答案 B

解析 “文采华美,语言修辞工致,就不再是文雅的标准了”说法错。

2.下列对雅俗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雅俗的差异在于文化层次的高低和文化积累的多少,唯有读书才能求雅去俗。

B.任何事物都有度,超过度的限制,就会走向它的反面,以俗为雅即是典型例证。

C.一味讲求文采和语言,就会成“俗”;使用民间语言别出心裁,则会现“雅”。

D.雅和俗虽然异势,但并非水火不容,它们是相互协调、相反相成、浑融一体的。

答案 C

解析 A项“唯有读书才能求雅去俗”的说法太绝对,原文是“读书是求雅去俗的最好途径”。

B项“以俗为雅即是典型例证”的说法错,“以俗为雅”是“雅俗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互相易位”的典型例证。

D项应为“以俗为雅”的作品中“‘俗’和‘雅’是相互协调、相反相成、浑融一体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诗经》中风诗显得浅近野俗,雅诗讲求辞采成为“文雅”,是我国古典美学史上最典型的雅俗差异。

B.梁启超将诗分为“文人诗”和“民间歌谣”两类,他认为好民间歌谣纯属自然美,而好文人诗则属人工美。

C.古代文学家通常不能发现民间歌谣所蕴涵的艺术价值,将其视为俗体加以贬斥,因而创造不出优秀的作品。

D.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虽然雅俗的表现是复杂的,但知识、学问的有无或多少始终是区别雅俗的重要标准。

答案 D

解析 A项“是我国古典美学史上最典型的雅俗差异”的说法错,原文为“上古时期,典型的雅俗差异表现在《诗经》之中”。

B项“好文人诗则属人工美”的说法错,原文为“好诗便要加上人工的美”。

C项不构成因果,古代文学家“创造不出优秀的作品”无中生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

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

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

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

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

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千余,说下之,使隶京。

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弃疾曰:

“匄①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

”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

义端曰:

“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

”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

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

“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

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

仍授前官,改差江阴签判。

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

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

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

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

州罹兵烬,并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

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

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

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注】 ①匄(ɡài):

乞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少师蔡伯坚      师:

以……为师。

B.始筮仕,决以蓍决:

决定。

C.弃疾间与之游间:

断断续续。

D.州罹兵烬罹:

遭遇。

答案 B

解析 决:

折断。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都属于使动或意动用法的一组是(  )(3分)

①说下之 ②急追获之 ③京益壮之 ④嘉纳之 ⑤叶衡雅重之

                  

A.①③B.②④C.③⑤D.①⑤

答案 C

解析 均为意动用法。

6.辛弃疾早年追随耿京起义,后来率义军南归的主要原因是(  )(3分)

A.他与党怀英同学时曾经占卜自己的仕途,自己得“离”卦因此南归。

B.他介绍的僧人义端窃得耿京的大印奔金,耿京大怒要杀他,因此南归。

C.在耿京的授意下,他奉表归宋,受到高宗召见,高宗以节度使印告召耿京。

D.因义军内部叛徒张安国杀耿京降金,辛弃疾得知,活捉张安国率残部南归。

答案 C

解析 A、C、D三项都是辛弃疾率义军南归的原因,如果相比较,C项所述理由最重要,他曾在耿京授意下奉表归宋,表明耿京也是愿意归宋的,当耿京被杀,他率义军南归即情理之中的事了,再是他得到高宗召见,更坚定了南归之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

译文:

 

(2)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

译文:

 

答案 

(1)我知道你真正的命相,是青犀牛相,(你)有力量杀人,但希望你不要杀我。

(2)朝廷征召(辛弃疾)做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很看重他。

【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

年轻时以蔡伯坚为师,与党怀英同学,并称辛、党。

当初(辛、党)占卜仕途,将蓍草折断(占卜),怀英得到的是坎卦,于是留(在北方)为金主做事,而辛弃疾得到离卦,就下决心南归大宋。

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豪杰纷纷起义。

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号称天平节度使,调配管辖山东、河北效忠大宋王朝的军马,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就劝耿京作南归决断。

僧人义端,好论军事,早先弃疾有时跟他有来往。

等到弃疾在耿京军中,义端也聚集了一千多人,(弃疾)劝他投奔耿京,让他做了耿京的下属。

义端一天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而逃,耿京大怒,要杀弃疾。

弃疾说:

“请给我三天为期,抓不到他,再杀我(也)不晚。

”他推测义端一定将义军的虚实报告给金帅,马上行动抓住了他。

义端(用计)道:

“我知道你真正的命相,是青犀牛相,(你)有力量杀人,但希望你不要杀我。

”弃疾(并不理会),斩其首回报耿京,耿京更认为他是壮士。

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弃疾带着表奏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

正遇张安国、邵进已经杀耿京降金了,弃疾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

“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

”于是邀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直奔金营,(此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就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

(辛弃疾)把俘获的张安国交给朝廷,(朝廷下令)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

朝廷还是将先前的官职授予弃疾,改做江阴签判。

当时他二十三岁。

乾道四年,(他)到建康府做通判。

乾道六年,孝宗召见大臣们在延和殿对策。

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弃疾趁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强硬而直露,不被(孝宗帝)采纳。

(弃疾)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和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

因为朝廷和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

改任司农寺主簿,出任滁州知府。

滁州遭遇战火毁坏严重,村落破败,弃疾放宽并减轻赋税,招回逃难流散的百姓,教练民兵,提议军队屯垦,于是创立了奠枕楼、繁雄馆。

朝廷征召(辛弃疾)做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很看重他,叶衡入朝为相,竭力推荐弃疾胸有大志谋略过人。

(孝宗)召见,改任仓部郎官,做江西提点刑狱。

(因为)铲平大盗赖文政有功,加官秘阁修撰。

(后)调任京西转运判官,做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好事近①

陆 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

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

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 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8.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5分)

答:

 

答案 “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以愉悦人心。

9.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6分)

答:

 

答案 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2)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______。

(柳永《雨霖铃》)

(3)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________________。

(苏轼《定风波》)

(4)________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

(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5)东篱把酒黄昏后,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醉花阴》)

(6)__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答案 

(1)樯橹灰飞烟灭 

(2)竟无语凝噎 (3)山头斜照却相迎 (4)休说鲈鱼堪脍 (5)有暗香盈袖 (6)梧桐更兼细雨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心灵踱步

张秀亚

①又是阴天,浮云的帘帏还未曾拉开。

火车行过那长遍茅草的山坡,渐渐地速度快了起来。

她觉得那垂垂的草叶,好像她的思绪,如波,如带,纷披,凌乱。

②打开车窗,她又似呼吸到青麦那股特有的沁人芳香。

比那香味更浓的乡愁,似烟非烟,弥漫开来,沾濡上她的睫毛了。

啊,在这阴沉沉的天气,无处不萋萋,在她这怀乡病的患者,也就无处不凄凄了。

③她眨了眨眼睛,车子正在浊水溪上的铁轨桥上狂奔,这溪水已经干涸了,只是溪床上一些乱石,大睁着茫然的白眼,无语地凝望着天空。

④车子在终点停下来了,她的眼睛自车窗外收了回来,那本单调但有趣的大书,遂暂时被她合起来了。

她走下火车,亲切的目光到处逡巡着。

⑤长髯的老榕树旁边,是几辆饱经风雨的破旧三轮车,那些车夫还认得她,古铜色的脸上,浮漾着古铜色的微笑。

在数不清的日子里,在那简陋的车儿上,她享受过多少清风与明月。

那时候,两个孩子还小。

她可以从容地坐在车子座位中间,那两个蠕动的小身子,紧紧地依偎着她,有时候,一张红通通的小脸突然贴了过来,小手开始摸弄她的面颊,拉扯她的头发。

她那时感觉到幸福、温馨,毕竟有两个美丽的小生命需要她……想着,想着,她不知怎的竟跳到一辆三轮车上来了。

⑥车子上只有她一个人,空荡荡的,当年那两个可爱的孩子呢?

他们生活的天际线已经扩展了,他们有了他们自己的新天地,他们已不再需要一个母亲过分关怀与扶持……她的嘴角在搐动着,她在笑呢,在笑吗?

⑦一缕阳光,穿过了车篷的缝隙,照到她的鬓边,暖洋洋的,像当年两只温热的小手捧着她的脸,接着,嘘着气的小嘴巴贴到她的耳边来了,“嗯,姆妈,给我五毛钱,去买个大气球”。

她笑了,这一次笑得真开心,但还未敢笑出声来,怕车夫听了会感到诧异。

车子走过一片凤凰木树荫,顽皮的阳光隐去了,也没有了那甜甜的、泡泡糖味道的耳语了。

⑧车子又转了一个弯,她看到那座图书馆了,白色的屋顶,土红色的墙头,散布着木棉花的影子,有着夕阳一般颜色的木棉花,给人一种古香古色的感受,和墙里边那些旧书的纸色一样,令人总想到过去的日子。

⑨“啊,没有什么,秋天的落叶!

⑩在把玩着那些落叶时,她每随口念出那几句译的诗。

的确,一片普通的枯干了的叶,原本没有什么,只是它代表着一个浅碧的春天,一个浓艳的夏日,一个有回忆的瑰丽生命。

⑪车子停下来了,也打断了她的沉思。

啊,这是她的老“家”呢——什么地方才是一个游子的“家”呢。

巷子里静悄悄的,只有谁家孩子养的鸽子在吐着泡沫般的声音。

邻居门口的榉树,守望着一地日影,一条发亮的蜥蜴,在她这旧宅的短墙上爬过去了,是她的断了线的思想吗?

⑫她原来是想在这个旧家里呆一个下午的,但是到了门口,看到那锈了的铁锁,实在不想进去了。

那宅院里满潴着一池清水似的寂静,她不想去搅动它。

⑬这些残破的砖头,这么多年来,看过多少次她的身影闪出闪进,听过多少次她的絮语同歌声?

真的,如今她已忘了那些老歌,那些可爱的老歌。

她如今转而爱谛听寂静,她多喜欢那两句:

“虚空至极,转觉万籁有声。

”她如今已会自“无”中寻求“有”了。

⑭太阳渐渐地斜下去了,她一直还未开启旧宅门前那把锁,任着它生锈吧,任着它锁住一地夕阳吧,她又要走了。

⑮她默默地祝福,为了她那些老邻居,为了她的这座旧舍,为了这条长巷,为了这座小城。

⑯当晚,她又坐一夜快车回到某城,她觉得很疲倦,也很快乐,她已做了一次心灵的踱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融记叙、描写、抒情为一体,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将个人情思与人生感悟相结合,意蕴丰富,引人共鸣。

B.“她”因思乡而归乡,在回乡过程中找到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和自己的快乐,感受到了内心的充实和宁静。

C.文章第⑤段到第⑦段将“她”的现实所见与过去和孩子的点滴回忆交织,既充满了往事不再的痛苦,也有亲子之爱的美好幸福。

D.本文以时间和空间为序,记叙了“她”回乡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她”内心复杂的感受和人生的感悟。

E.“她一直还未开启旧宅门前那把锁”是因为老家静悄悄的,“她”的心情也恢复了宁静,不愿打扰。

答案 AC

解析 A项没有夸张。

(比喻:

如第④段,将车窗外的景色比喻成“大书”。

比拟:

如第③段,乱石“大睁着茫然的白眼,无语地凝望着天空”。

排比:

如第⑮段,“她默默地祝福,为了她那些老邻居,为了她的这座旧舍,为了这条长巷,为了这座小城”。

)C项没有“痛苦”,而是沉浸在回忆的感动和幸福中。

(2)“她”的这次“心灵的踱步”,情感丰富,请简要概括其情感的变化。

(6分)

答:

 

答案 思乡的不平静(心绪不宁、复杂)——陷入回忆的感动(感伤)和幸福——结束旅行后的平静、充实和快乐。

(3)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⑪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6分)

答:

 

答案 ①写出了“她”老家环境的安静,②表现了“她”心境的平静,③为后文“虚空至极,转觉万籁有声”做铺垫,④解释了“她”走到家门却不进去的原因。

(4)文章说:

“她如今已会自‘无’中寻求‘有’了。

”请结合文本及生活体验谈谈你的认识。

(8分)

答:

 

答案 ①这句话的意思是:

她如今已经从离乡的空虚失落中寻找回丰富而快乐的回忆,让自己变得充实而幸福了。

②文章中的“她”从归乡初始的情绪忧伤而复杂,到归乡后陷入回忆的感动和幸福,再到最后发现原来回忆一直都在,而重新找到了内心的幸福和充实。

③现实中也是如此。

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几乎已经忘了家的味道,但是一棵树、一句乡音、一首歌就很容易唤醒自己往日生活的点点滴滴,“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内心又变得丰富而充实。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新上任的张市长下决心要改变全市落后的经济现状,每当他来到贫穷的小山村,总是访贫问苦,求田问舍,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

B.李清照不愧为一代词宗,天才佳作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C.如今我长大了,故乡也早已物是人非。

过去的小玩伴们大都走出了那个小乡村,到外面的花花世界长见识去了。

D.眼下参加歌咏比赛的选手实在应该在实力上加强一下,才能博得评委的好评,因为靠搔首弄姿来赢得比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答案 A

解析 A项求田问舍:

指那些只知谋求私利而不关心国家安危的人。

B项脍炙人口:

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

C项物是人非:

景物依旧,而人的情况却完全不同了,多用来表示对故人的怀念或对世事变化的慨叹。

D项搔首弄姿:

形容卖弄姿容。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我市将举办第12届中学生运动会,我校参加这届运动会的20名男运动员和16名女运动员,均是由班级和年级层层选拔出来的优秀选手组成。

B.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吃饱”向“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C.会议围绕充分发挥学生信息员的作用、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促进教风和学风建设,健全了学生信息源组织机构,布置了今年评教评学的主要工作。

D.最近几年,我省科协走协商、协调、协作之路,团结、动员、发挥科技工作者的独特作用,开展了系列活动,有效提高了人民的科学素养。

答案 B

解析 A项句式杂糅,删去“由”和“组成”。

C项成分残缺,在“学风建设”后加“等议题”。

D项搭配不当,“团结、动员、发挥……独特作用”搭配不当。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有些人吃着碗里圆溜溜的东西,往往陷在“元宵”或“汤圆”分不清的困惑里。

其实,________;_________。

当然,最本质的区别是制作方法: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可见,好的汤圆是很难工业化生产出来的。

①单看个头,元宵比较大,汤圆则个头小

②元宵是“滚”出来的,把凝固的馅切成小块沾水后扔进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滚,边滚边洒水,直到馅料沾满糯米面滚成圆球大小即可

③就是说,把糯米泡水后,连水带米一起用石磨磨;磨成的粉用纱布袋吊起来沥干

④除了名称上有区别,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

⑤汤圆是“包(抱)”出来的,其做法有点儿像包饺子

⑥但汤圆用的是糯米粉,最好用“水磨粉”

A.②⑤④①⑥③B.④①②⑤⑥③

C.④①⑤②⑥③D.④①②⑤③⑥

答案 B

解析 本段介绍“元宵”和“汤圆”的区别,首句为④,然后①,讲简单的外在的区别。

②⑤讲制作方法,顺序与前文“元宵”“汤圆”相呼应;⑥句承⑤句,解析包汤圆与包饺子的不同,③句是对⑥句的解说。

15.根据下面的内容,续写语句。

(5分)

人们在分析艺术品虚和实的关系时常说:

“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这一现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如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后两句是虚写。

诗人设想将来团聚的时候能把自己今夜听着秋雨思念亲人的情景向妻子讲述,但虚中有实,深切地表达诗人眼前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还比如 

答案 (示例一)柳永《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设想酒醒梦回所见到的景象,弱柳扶晓风,残月挂枝头,这是虚写。

词人设想的这种凄清的景象为与恋人分别的场景平添了一层惜别感伤之情。

(示例二)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塑造了三国时周瑜风流儒雅、才华出众、英俊伟岸的形象,再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赤壁之战时的场景,这是虚写。

对历史人物的景仰和歌颂,正包含了词人对自己现状的不满,虚实结合,相反相成,在古今对比中抒发了词人的思想感情。

16.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说明漫画的内容及寓意。

要求:

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6分)

漫画内容:

 

寓意:

 

答案 (漫画内容:

)漫画画的是一块方形钟表,长针针状,短针葫芦状,上写“理想”二字。

表盘四角是“日”字,上下左右分别画有手枪、毛笔、二胡和足球。

(寓意:

)每天换理想等于没有理想。

(或:

一天一个理想将一事无成;理想多变等于没理想,常立志不如立长志)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钟表代表时间,不同位置的物品,可理解为代表不同阶段的理想分别是军事家、书法家、音乐家、体育明星。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子硕问墨子道:

“从事正义的事业,哪件事最为重要?

”墨子说:

“好比筑墙一样,能捣土就捣土,能填土就填土,能递土就递土,然后墙就筑好了。

从事正义的事业也一样,能论辩就论辩,能讲解就讲解,能干具体事就干具体事,这样,正义的事业就完成了。

读了这则材料你有何感想?

请从中提炼一个中心,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

【审题导引】

这个话题材料比较容易懂,话题范围比较小,写这样的作文一般是不会跑题的,可如果就事论事,文章的思路就会狭窄,显得不够有深度。

可以把这个具体的话题,与社会、生活、人生等联系起来,得出一个富有社会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